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染病学术会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乙肝病毒;荧光定量 PCR;HBV DNA
The correlation studies about detection of DNA content and immunological markers in hepatitis B patients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of HBV DNA level with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nd immunological markers in common code. Methods 500 serum samples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ors and 100 healthy controls were collected,the HBV DNA level were detected by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FQ-PCR)and immunological markers of hepatitis B virus were detected by ELISA. Results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level of HBV DNA among each group(P
【Key words】 Hepatitis B virus;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HBV DNA
目前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检测方法主要有 ELISA 法检测免疫学血清标志物和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 DNA。ELISA 法主要检测 HBV 血清标志物,即乙肝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反映病毒的表达水平,也间接地反映了病毒复制水平,在乙型肝炎的病因分析、疾病进程和预后判断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临床诊断、治疗、分析和判断 HBV 感染者病程及传染性的重要依据。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的是体内病毒的拷贝数,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并且重复性好、检测范围宽,其目的主要是判断目前患者病毒复制程度的大小、传染性大小,尤其在判断乙肝的转归以及用药前后的疗效判断上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重要的抗病毒治疗用药指征之一。
本研究就以上两种方法对 HBV 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 ELISA 法与 PCR 法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及不同的临床意义,从中了解乙型肝炎感染情况,为临床判断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和疗效观察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间吉林省医院住院及门诊乙型肝炎患者 500 例,其中男 334 例,女166 例,年龄 10~70 岁,诊断符合 2000 年9月西安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所定的标准[1]。同时收集 100 例乙肝病毒标志物全阴性的健康体检者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根据检出的常用模式将研究对象分为 10 组,见表 1 的分组栏(每组中的项目均为阳性)。
1.2 试剂与仪器 ELISA 检测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HBV DNA含量检测试剂盒由深圳匹基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提供。罗氏荧光定量 PCR 仪 LightCycler。
1.3 实验方法 HBV DNA 含量检测及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1.0 统计软件统计分析,HBsAg(+),HBeAb(+),HBcAb(+)组与其他各组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通过χ2检验发现 HBsAg(+)、HBeAb(+)、HBcAb(+)组患者血清 HBV DNA 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除 HBsAg(+)、HBeAb(+)、HBcAb-IgM(+)组以外的其他各组(P
3 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HBsAg(+)、HBeAg (+)、HBcAb(+)组患者血清 HBV DNA 的阳性检出率最高,为91.8%,经统计学处理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80例 HBsAg(+)、HBeAb(+)、HBcAb(+)组患者血清HBV DNA 阳性检出率为 38.3%;57例 HBsAg (+)、HBcAb(+)组患者血清 HBV DNA 阳性检出率为 59.7%,这一结果说明 HBeAg阴性、HBeAb 或 HBcAb 阳性者仍可以有 HBV DNA 阳性检出,提示患者体内仍有 HBV 存在或复制,故 HBeAg 的消失,HBeAb 或HBcAb 的出现并不能代表病毒停止复制或病情好转,只能说明复制水平的降低。分析其原因可能与 HBV 发生前 C 区基因突变或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耐受有关[3]。
31例 HBsAb(+)患者中 HBV DNA 阳性率为 9.7%,其原因可能为:长期多次反复小剂量接触 HBV未见或少见发病,出现 HBsAb(+),但体内仍可存在低拷贝的HBV 颗粒;或者存在其他 HBV 血清学亚型感染[4]。
阴性对照组也检出8例 HBV DNA阳性,检出率为 8.0%,其原因可能是:①HBV 发生前 C 区基因突变或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耐受有关。②HBsAg 确已清除,但 HBV DNA 仍持续存在[5]。③ PCR 方法存在假阳性。
综上所述,FQ-PCR 和 ELISA 两种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互补性。长春市的 500例患者各模式分组中HBsAg(+),HBeAb(+),HBcAb(+)组患者血清 HBV DNA 阳性检出率和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各组。HBeAg 和 HBV DNA 阳性检出率有较高的一致性。
参 考 文 献
[1]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2000 年西安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0,8(6):324.
[2] 丁柳,刘丽,雷学忠.5600 例血清标本乙肝病毒 DNA 定量与免疫学标志物检测的对比分析.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7(2):313.
[3] 朱传武. HBV 前 C/C 基因变异与宿主 T 细胞免疫的关系.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1,24(6):289.
[4] 朱艳宾,刘增佑.乙型肝炎孕妇早期血清 HBV DNA 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关系研究.河北医药,2008,30(12):1928-1929.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护理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Epidemic Parotitis
ZHOU Xue-xia,WAN Shu-zhen
(Zhongwei City People's Hospital, Zhongwei 755000,Ningxia,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of mumps. MethodsThrough the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care of 24 cases ofmumps patients .ResultsAlthough the number of complications of mumps type, the nurses through close observation found early complications, early treatment, care, can reduce the pain of patients, alleviate the symptoms, shorten the course of disease, and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 Conclusion Careful nursing is the key to cure patients with epidemic parotitis.
Key words: Mumps; Nursing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俗称痄腮。四季均有流行,以冬、春季常见。腮腺炎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患者是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鼻咽分泌物、飞沫、唾液的吸入等为主要传播途径。接触患者后2~3w发病。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前驱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边缘不清,多伴有发热,头痛、腮腺非化脓性肿胀伴咀嚼受阻及全身不适,并发症主要有脑膜炎,脑膜脑炎、胰腺炎、炎,卵巢炎,心肌炎等。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护理得当的情况下,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现对我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共收治流行性腮腺炎患者24例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收集我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3年共收治24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患者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2~23岁,平均12.5岁。其中,发热、体温38℃~39℃9例,超过39度15例。并发脑膜炎1例,胰腺炎1例,发病月份以4、5、6、7四个月高发,患者住院5~10d,平均7d,经治疗及护理后痊愈出院。
2护理
2.1 病情观察 在腮腺肿大1~7d,应特别注意,神志及腹痛恶心,呕吐等变化,及早发现脑膜炎、胰腺炎、炎等并发症,并及时报告医生。
2.2一般护理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监测体温,观察腮腺肿大情况,体温超过39℃,用退热剂,加物理降温。出汗多及时更换衣服,鼓励多饮开水,以利于退热及排除毒素。
2.3合理饮食给予易消化,低脂肪,富含营养,半流饮食,避免酸硬食物。酸硬食物使唾液分泌增加,刺激红肿的腮腺管口,加重疼痛。
2.4心理护理 流行性腮腺炎属传染病,需要将患者隔离治疗,患者易产生孤独,紧张,恐惧心理。护士应对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劝导患者安心休息,配合治疗,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本病的相关知识,并发症和早期征象,治疗护理的目的,使其安心配合观察及治疗。
2.5并发脑膜炎的护理本组1例为轻度脑膜炎,发生在病后2~10d,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护士应观察患者神志变化,有无脑膜刺激征及呕吐情况,必要时应用20%的甘露醇快速静滴。
2.6胰腺炎护理本组1例并发胰腺炎,血尿淀粉酶增高。护士观察患者腹痛的性质,持续时间,腹部体征变化,嘱患者禁食水,卧床休息。向患者讲解禁食饮食,治疗胰腺炎的重要措施之一及重要性。
2.7预防感染的传播对患者应采取呼吸道隔离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止。对其呼吸道的分泌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应进行消毒。在流行期间应加强托幼机构的晨检。对易感儿患者可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采用皮内、皮下接种或喷鼻、气雾法,90%可产生抗体。
2.8减轻疼痛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继发感染。腮腺肿痛,影响吞咽,口腔内残留食物易致细菌繁殖,应经常用温盐水漱口,不会漱口的幼儿应帮助其多饮水。做好饮食护理,患者常因张口及咀嚼食物使局部疼痛加重,应给予富有营养、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不可给予酸、辣、硬而干燥的食物,否则可引起唾液分泌增多,排出受阻,腺体肿痛加剧。腮腺局部冷敷,使血管收缩,可减轻炎症充血程度及疼痛。亦可用如意金黄散调茶水或食醋敷于患处,保持局部药物湿润,以发挥药效,防止干裂引起疼痛。
2.9家庭护理指导 单纯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可在家隔离治疗护理,须指导家人作好隔离、用药、饮食、退热等护理,并学会观察病情,一旦出现严重症状,立即就诊。
3护理体会
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症类型虽多,护士通过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发现并发症,早治疗,精心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主编.传染病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8-61.
[2] 宋惠,李小兰. 浅谈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治与护理[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医学(下旬),2012.9(3):54-55.
[3] 胡道行,史薇,臧陶影,张丽等.南京市鼓楼区2000~2004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5,06.
[4] 许青,徐爱强,宋立志,张丽,肖作奎,李仁鹏,刘尧,王常银,李漫时等.山东省2001~2003年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诊断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6,(06):120-122.
[5]陈瑛.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症的护理[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
[6] 陈艳霞,黄玉华.α-1b干扰素治疗成人流行性腮腺炎的观察及护理[A].全国传染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10.
[关键词]我国感染病;现状及防治
一、人类与感染病斗争的历史回顾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将是无止境的。在历史面前,在回顾人与传染病较量的悲壮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经验和教训:(l)人类对传染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2)预防与治疗同样重要,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根本的方法;(3)尽早明确病原体是最终控制传染病流行的关键。随着人类斗争经验的不断积累,人类战胜传染病的能力越来越强。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战争,是一场最高级生物与最低级生物之间的殊死搏斗。现代科技和医学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在与传染病斗争中的力量对比,作为最高级生物的人类,必将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
二、我国感染病流行现状及面临的主要威胁
2.1我国法定传染病的流行概况
2004年12月1日,我国重新修订了《传染病防治法》,从法律上对各种传染病的分类和防治作了明确规定,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37种。《传染病防治法》的实施,大大加强了传染病的防治和监督工作,并使法定传染病可以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实时报告。分析我国感染性疾病谱的变化态势及其原因发现,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的下降与疫苗接种相关;消化道传染病发病率的下降与自来水的普及以及个人卫生条件的改善相关;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发病率的上升与血液交叉污染、吸毒、不良相关;结核病发病率的上升则与人群流动性大、劳动强度高、居住条件差及耐药菌株的出现相关。从年龄分布来看,最为明显的变化是0-10岁年龄组传染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加强了围生期保健工作,实施了免疫接种,使得计划免疫针对的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分析法定传染病的病种分布,2007年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梅毒和淋病;报告病死率居前5位的依次为:狂犬病、人禽流感、艾滋病、新生儿破伤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2常见传染病呈现若干新特点
以我国最为常见的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例,近年来它的流行现以下特点:(l)一般人群的HBsAg携带率进一步降低,已从1992年的9.7%降至2002年的&2%,主要原因是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覆盖率不断提高。(2)传播途径发生改变,由于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的实施,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比例明显下降,但医源性传播、性传播以及其他肠道外传播有所上升。(3)HBeAg(-)慢性乙型肝炎增多。(4)HBV变异株增加。(5)HBV基因型存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分布,C型和B、C混合型感染往往病情较重,预后不良。
2.3新发传染病陆续出现
新发传染病是指近30余年来,由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其病原体包括:新病原体、毒力变异病原体、耐药性变异病原体和机会感染性病原体等。已在我国出现的新发传染病有:艾滋病、肾综合征出血热、各型病毒性肝炎、军团菌病、成人轮状病毒腹泻、0139霍乱、空肠弯曲菌腹泻、莱姆病、猫抓病、SARS和人禽流感等。尚未在我国出现或发现,但国外已有报道的新发传染病有:埃博拉出血热、沙拉热、尼帕病毒脑炎、西尼罗病毒脑炎、人猴痘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等。新发传染病的出现与流行是微生物进化与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一方面,微生物进化或变异是新病原体出现的内在因素;另一方面,社会和环境因素促进了病原体的扩散和致病过程,这些因素包括:人口流动、城市化、不良的行为方式(如性生活混乱和静脉注射吸毒)、生态环境的改变(如开垦荒地、砍伐森林、修建水坝等)、全球性气候变暖、食品的集中供应、人口老龄化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如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的增多等。
三、未来我国感染病的防治策略
感染病的防治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乃至国际间的共同努力。我国应在以下几方面深入开展工作。
3.1提高全民族的防病意识
感染病特别是传染病是否流行,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每个社会成员的健康状况、防病意识直接相关。要重视并加大对感染病防治方面的教育和宣传力度,这是控制感染病的根本方法。
3.2增强专业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
医护人员和疾病预防控制人员除了应具备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各种感染病的流行情况以及疫情暴发时的应对措施,定期进行针对突发传染病的快速反应演习。上述专业人员处在防病抗病的第一线,应该是疫苗的首批接种对象。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是控制感染病的重要保证。
3.3逐步改进医疗设施体系
WHO最近对14个国家的55所医院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8.7%的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在发展中国家,有40%的医院感染可以通过改善医疗环境而得到预防。
3.4加强药品及药物添加剂的管理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同时使人体微生态失衡,导致体内正常菌群或周围环境的非致病菌冲破机体免疫屏障,形成内源性感染。因此,应对各级医务人员进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培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定期检查带菌情况。同时,应加强药政管理和药品质量监督,健全新药审批制度,凭处方购买抗菌药物,严禁将医用药物与农牧用药混用,以免产生耐药性。
3.5加强动物源性传染病的监测
动物是许多人畜共患病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掌握野生动物体内的微生物种群及其变化规律,掌握人畜共患病在动物体(群)的分布及流行态势,有助于制订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止人畜共患病的流行。
3.6建立有效的实验室预警监测网络
充分利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强大的技术力量,建立病原微生物标本库和数据共享平台,揭示分离菌株之间的流行病学关系,进行传染源追踪和传播途径分析。同时,发展快速、敏感、特异的病原微生物筛查技术、方法和试剂,在新发传染病暴发后的第一时间,排除或明确可疑病原体,缩小检测范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
[关键词] 重型肝炎;甘露消毒饮;直肠内给药
[中图分类号] R51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a)-099-02
2006年1月~2008年12月,九江市中医院肝病科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用甘露消毒饮通过直肠内给药治疗重型肝炎42例,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诊断标准
按1995年全国传染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将我院从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83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16~65岁,平均(39.2±6.2)岁。对照组41例中,男26例,女15例,平均年龄(38.6±7.3)岁。两组资料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如:输新鲜血浆、人血白蛋白、促肝细胞生长素、谷胱甘肽、门冬氨酸钾镁、支链氨基酸、茵栀黄、甘利欣等治疗,并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积极采用止血、利尿、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甘露消毒饮加减(主要成分:茵陈蒿、赤芍、黄芩、滑石、石菖蒲、白豆蔻、藿香、木通、车前草、大黄)[2]煎成汤液200 ml通过直肠内给药进入患者体内,每日1次。观察两组患者血清胆红素(SB)、凝血酶原时间(PT)降至正常时间、腹腔积液消退时间及出现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差异。
1.3观察项目
两组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以8周为观察时段,同时在治疗前后做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及腹腔积液情况(B超检查)。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SB降至正常时间所需时间见表1。
表1显示 SB开始下降和完全恢复正常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病程中发生的主要并发症例数见表2。
表2显示,并发肝性脑病和感染的例数,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腹腔积液消退时间比较
治疗组腹腔积液消退时间为23~48 d,平均(36.5±19.2) d,对照组为32~63 d,平均(43.3±22.4)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恢复所需时间
治疗组22~43 d,平均(36.3±9.6) d,对照组28~56 d,平均(42.3±12.4)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
治疗组病死率为12.3%,对照组病死率为2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重型肝炎是各类肝病中较凶险的一种疾病,常因肝脏迅速坏死萎缩,肝功能损害严重,有的会合并肝性脑病、出血、感染及多器官衰竭而致死亡,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较为困难。本病在中医属“黄疸”、“臌胀”范畴。在临床实践中,通过联用甘露消毒饮直肠内给药治疗重型肝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它是利用肠黏膜吸收药物而达到全身治疗目的,补充了单用西医治疗的不足,是一种有益的补充。而甘露消毒饮的基本药物是由茵陈蒿、大黄、黄芩、石菖蒲、白蔻豆、连翘、通草、郁金、虎杖、薄荷、藿香、滑石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及醒脑开窍等功效。通过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方中的茵陈蒿、黄芩、大黄均具有利胆作用,其中大黄能疏通肝内毛细胆管,促进胆囊收缩,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黄芩可明显增加胆汁的排出量;茵陈蒿能使胆汁的分泌增加[3]。上述方药合用能防止肝性脑病及肝功能衰竭的发生,并能有利于黄疸的消退和肝细胞的再生,抑制肝细胞的炎性病变,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4]。同时中药直肠内给药具有以下优点:①可清除和抑制肠道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从而防止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和发展,减轻肝细胞的损害,防止肝肾综合征和急性胃黏膜出血等并发症。②保持大便通畅,减少氨吸收,促进氨排泄,达到降低血氨的目的,防止肝昏迷的发生。③对个别消化道症状反应明显而无法服用中药者,可采用保留灌肠法,以达到治疗目的[5]。
[参考文献]
[1]第5次传染病寄生虫学术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5,4:29-32.
[2]许济群,王绵之.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88.
[3]金岚,金若敏.新编中药药理与临床运用[M].上海:上海科学文献技术出版社,1995:279.
[4]叶维法,钟振义.肝病治疗学[M].2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643.
关键词:老年慢性肾脏病;内生肌酐清除率;高血压;恶性肿瘤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和肾损害为特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常伴有心脏损害,临床上较常见,为了较全面、确切地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心肌损伤的临床特点,本文对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肝功能损害的特点进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住院诊治的62例HFRS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5次全国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均经ELISA法检测,血清HFRS特异性抗体阳性。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15~65岁,平均年龄(35.5±5.6)岁,既往无心脏疾病史。
1.2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均有典型表现,如发热、头痛、腰痛、酒醉貌、皮肤黏膜出血点和肾功能衰竭等。
1.3方法 所有病例于入院当日或第2d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球蛋白(G)、HBVM(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AV、抗-HCV、抗-HEV,出血热抗体,同时行腹部B超检查。
1.4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 患者室壁、心包较正常对照组轻度增厚,动度减弱,不同程度的回声改变。20例心包积液,42例瓣膜返流,心脏舒缩功能减退。
1.5肝功能损害程度判定标准 根据本实验室肝功能参考值判定:ALT85.5 μmol/L。
2结果
2.1肝功能情况 本组62例肾综合征出血热中,肝功能异常58例,发生率为93.5%。其中ALT异常56例,占96.6%,ALT值为42~2578 u/L,均值(236.52±290.14)u/L。AST异常56例,占96.6%,AST值为45~4579 u/L,均值为(302.56±440.62)u/L。AST>ALT 44例,占70.9%。按肝功能损害程度分类,轻度18例,占29.0%;中度35例,占56.5%;重度9例,占14.5%。
2.2肝炎病毒标记物 62例中,伴HBV感染3例,其中HBsAg、抗-HBe、HBcAb阳性,HBV DNA阴性1例,HBsAg、HBeAg、HBcAb阳性,HBV DNA阳性2例。
2.3腹部B超检查 62例患者中全部行腹部B超检查,脾大32例,占51.6%,肝大12例,占19.4%。
2.4肝损害与预后 62例肝功能损害者均给予甘利欣或强力宁等抗炎、保肝治疗,大多数肝功能逐渐好转,以AST恢复较快。有4例(占6.5%)入院后肝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经继续抗炎、保肝治疗逐渐好转。本组62患者均治愈或好转出院。
3讨论
肾综合征出血热其基本的病理特点为全身小血管、毛细血管的广泛损伤,因此,可引起机体各器官的损害,,其中,合并肝功能损害较多见。HFRS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主要损伤的脏器为肾脏,但肺、肝、脑也均有不同程度受损,心肌受损害也很常见[3]。心肌损伤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汉坦病毒HV的直接作用;②免疫反应过程中产生各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对心肌的损伤;③心脏内膜下广泛出血,可深达肌层,影响心肌。
HFRS约半数出现肝功能损害,主要为ALT和AST升高,少数有轻度黄疸[2]。本组报告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93.5%。HFRS合并肝功能损害有如下特点:①肝功能损害发生早,最早于发热第2 d即出现肝功能损害。②肝功能损害以ALT、AST升高为主,较具特征性为发病早期AST升高幅度大于ALT(占70.9%)。有报道HFRS引起心肌损伤很常见,心肌酶谱异常率90.9%[4]。③HFRS各型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多为中度肝损害(56.5%),但HFRS病情越重,其肝损害程度越重。④HFRS合并肝功能损害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1]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97-216.
[2]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