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关夏天的古诗

有关夏天的古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关夏天的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关夏天的古诗

有关夏天的古诗范文第1篇

活动前言:在一年之中有许多的传统节日,其清明就是春季中的节日之一,但是小朋友们对于清明节了解多少呢?以下就让我们以清明节为主题探讨下有关四季中的节日,及了解清明节的由来!

活动目标

1. 理解四季轮换,感知清明是春天的节日,产生进一步探索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

2. 喜欢古诗、古画等一些表达方式,在欣赏与体验中加深对我国节日文化的了解与喜爱。

活动准备:清明上河图、有关清明照片

活动过程

一、猜猜讲讲,理解四季轮换。

1. 演示画面一,看到这个图形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一年从1月开始,从12月结束;新的一年又从1月开始,从12月结束。

2. 演示画面二,现在,你们又想到了什么?

小结:一年有四季,一年中,我们从春天开始,然后经过夏天和秋天,紧接着是冬天,这之后又是春天。一年又一年,季节就是这样在不停的交替着。

3. 演示画面三,前些时候我们在日历上发现了一些节气,想一想,她们可能会在什么季节?

4. 小结:一年从春天开始,过了立春,是惊蛰,过了春分,是---,过了大寒,又是立春,节气能告诉我们季节的变化。

二、看看找找,感知清明。

1. 现在我们处在什么季节?

2. 春天里除了有立春、惊蛰、春分这些节气,还有哪些节气?(引出清明)。

3. 从文字上看,清明可能是什么意思?

4. 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图片,请小朋友来找一找,哪些与清明有关?幼儿分组商讨。(再现与迁移已有经验:咏柳、游园不值、清明时节等古诗)。

5. 小结:清明不仅是春天的节气还是春天的重大的节日,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踏青到大自然的怀抱,享受着春天温和的气候和万物苏醒带来的欢乐,感谢先烈、祖先给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

三、视听欣赏,感受传统艺术。

1. 清明这个节日在中国古代就有了。中国古代的人不仅用文字、古诗记载了清明,还用绘画的方式进行了记录。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中国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名画,你们想不想看看那时清明节的热闹场面?

2. 幼儿欣赏《清明上河图》。

3. 提问:有什么感觉或?(帮助幼儿简单理解画面内容)

有关夏天的古诗范文第2篇

选择合理的阅读材料

有效进行拓展阅读的前提是让学生感兴趣。选择合理的阅读材料就尤为重要,拓展阅读材料应该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尽可能地选择与课内文章主题相近的、能让学生读懂的文章,教师要适时给予阅读指导。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主题是“快乐的夏天”,本单元有五篇关于夏天的文章:《古诗两首》《荷叶圆圆》《夏夜多美》《要下雨了》《小壁虎借尾巴》。在学完这几篇文章后,笔者帮孩子们选择了同一主题的四篇文章:《荷塘晚会》《夏天的雨》《夏天在哪里》《夏夜多美》。这几篇文章与课内阅读文章相比,内容相近,写法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孩子们可以对比读,从文本内部的阅读拓展到文本外部,学生的学习从较被动转化为较主动,认知从较单一、浅显提升为较系统、深刻 ,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与课内、课外它们的同类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由表及里地准确把握住它们的本质特征,加速对知识的消化、迁移、运用,由点到线、由浅入深地构建知识、方法体系,达到触类旁通、事半功倍、将薄书读厚的效果,真正体现“用教材教”“用课文学语文”。

选择合适的阅读时间

拓展阅读要遵循因材施教和学生主体原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合理利用时间。

课前阅读,了解、感知课文 课前让孩子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章或者写作背景等,能让孩子们对所学的课文有初步的认识,甚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时,让学生提前了解作者季羡林在德国生活过11年的经历,能让学生们更好、更准确地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

课中阅读,以文代文 语文教学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让学生超越课堂与教材的局限,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感受阅读的乐趣。如在教学第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可选取为汶川地震而作的《生死不离》,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选用故事或话语作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口。

课后阅读,课内带到课外 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所以,学完课本内容并不代表学习的结束,而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在学完文本后,可以开展主题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与文本有关的课外知识,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主题是“走遍千山万水”,学习完本单元《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几篇课文后,可以选择《漓江游》《巫峡赏雾》《三峡之秋》《黄果树瀑布》《烟台的海》等文章进行拓展阅读。再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带着学生走近鲁迅;学习《猫》时,带着学生走近老舍先生;学习《慈母情深》时,带学生走近梁晓声……

让课外阅读根植于课本,既很好地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将阅读教学与学生的课外阅读连接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开拓与创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阅读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阅读心得交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拓展阅读的能力。

例如,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作为主导者踊跃参加,可以将所读内容进行生动复述、演讲,也可以将自己的阅读内容改编成话剧或小品进行表演,教师则从旁给予指导。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自主交流、碰撞思想的火花,拓展其阅读能力,培养其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其拓展阅读的热情,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薇.浅谈小学语文拓展阅读[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2,(06).

有关夏天的古诗范文第3篇

然而,由于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生活的时代比较久远。因此,小学生解读古诗、体味意境就会比较困难。显然,这就增加了古诗教学的难度。

不过古诗教学在各类高校中研究还是比较深透,因此,很多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因无从落手,于是开始模仿高校教师的方法,选择讲读、传授式的方法,展开古诗教学,从而忽视了儿童学习语言的心理,领着学生走进古诗学习的“死胡同”里恶性循环。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呈递减趋势。越到高年级,“很有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越小,“没有兴趣”的比例相对升高。

面对这样的背景,不禁让很多老师和家长痛心疾首。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元的,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从自身反思,改变传统的古诗教学方法,直面经典,还我童真。

在小学语文的第一学段中,古诗和儿歌、韵文一样只是识字教学的材料。但因为识字教学的材料为古诗,比较特殊。所以,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背诵和识字写字上,教师以各种游戏的形式让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充分地想,再结合儿童自身生活实际,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儿童初步感受语言的优美。只有用这种“童化”古诗教学方法,才能进一步培养第一学段的儿童对古诗的学习兴趣,提高古诗学习的实效性。

一、蹲下去,和儿童一起诵读古诗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在诗歌教学中更占重要的地位。诗歌由于富有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鸣。

然而,对于古诗文来说,仅有朗读是不够的,我们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应该让学生诵读古诗。谈到古文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只要我们能够俯下身子,听听孩子们的童声,从他们的内心需要角度出发,设计教学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引导孩子们共同诵读古诗,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站起来,引儿童学会解读古诗

解词意,说诗意,就是要求学生的“表象外化”。学生由于个人的基础不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自然有差异。只有让他们脑中所组合的表象外化,才能比较透彻地了解诗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众多儿童的口述,不会的可以有榜样模仿,错误的可以得到纠正,缺漏的可以得到补充,使之逐步完善。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他们的听和说的能力。

由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本身起点都比较低,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让更多的学生外化表象,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有些老师就会选择讲解的方式灌输。然而,这种灌输对于“胃口不佳”或者“根本没有胃口”的孩子来说只会是“消化不良”。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采用一些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让学生迅速理解,找到突破口。

如一位教师执教《宿新市徐公店》时,在学生初读此诗后,根据诗意在黑板上画出一幅简笔画:一棵刚长出嫩叶的大树,树边是一圈稀疏的篱笆,篱笆旁是一条伸向远方的小路。然后问:“你看图后告诉老师,诗中写到了哪几种景物?”学生们兴趣盎然,看图、读诗。很快便说出诗中写到了小路、树、篱笆等景物。而且理解了“一径”、“篱笆”的意思。接着又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图画,诗画结合,并顺势引导:“看看图上这些景物的位置。你能说说前两旬诗的意思吗?”这样,无须赘言,学生不仅凭借图画理解了“小径”、“深”的含义,且能讲出前两句写的是:“稀疏的篱笆旁有―条小路伸向远方,枝头的花已经落了,枝叶还未形成浓荫。”在教学后两句时,执教老师又询问学生:“你们读了后两句后,你认为图画上该添画些什么?”这一问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踊跃发言,执教老师用黄粉笔添画上星星点点的油菜花和一执扇儿童,学生们一看图,喜笑颜开,兴趣倍增,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后两句诗的意思。

又如一位教师在《泊船瓜洲》的教学中,在学生理解诗意后,为了使学生深切体会作者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他进一步启发道:“作者可能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眺望江南?(画明月、诗人)”图中有明月高悬、江水潺潺、诗人独立,加上老师动情的描述和悠远的《春江花月夜》曲,一下子把学生带入那个月色浓浓、令人倍生乡愁的夜晚,从而使他们触景生情、融情于景,领悟到这首古诗的深远意蕴,达到思想的升华。

只要我们能适时、适机地将一些图文、音响等资料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站起来,多角度、多方位、多感官地去体会,解读古诗所表达的意思,这样就能得到事半功倍之效了。

三、跳一跳,促儿童灵活运用古诗

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中写道:“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古诗教学的要求应明确合理,对儿童学古诗要求不能过高。特别是第一学段的孩子,更不能苛求地要求从古诗中品出些什么人生的大道理。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如果,当积累成了“死记”的累积之后,那积累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了。如何才能让小学生,特别是第一学段学生将积累的古诗学以致用呢?关键就是“儿童”古诗教学方法的“跳一跳”策略。怎么“跳”,其实就是跳出学习古诗的“围城”,创设个体情境,让学生们根据情境来思考,在这样的情境下,我可以想到谁的诗。

我们来看一看于永正老师执教《草》的一个片断:

教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名一学生到前边来1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学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教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学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教师:那么多花不写,干嘛写草啊?

学生:(一愣)嗯,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新芽。

教师:噢,我明白了,背吧!

学生:……

教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学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教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学生:不是“窟窿”,是“枯”和“荣”,就是春天和夏天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教师:哦,我听懂了,我孙女儿真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了!

有关夏天的古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诗;情境;创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一、利用图画创设情境

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图片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如在教学元代诗人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时,如果教师就文字这样给学生讲解:“这首小令描绘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游子秋日黄昏行旅的图景,表现了游子悲秋怀乡、难以言喻的惆怅心情。”学生可能很难体验到。因为学生们没有做游子的经历。因此,在学习这首小令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先将小令中的内容做一个大致的了解:前三句写景——缠绕着枯藤的老树上落着几只在黄昏中栖息的乌鸦(这是全诗的基调铺垫,已然是愁绪满纸了。);精巧的小桥,清澈的流水,幽静的人家(这里描写的是恬静幸福之景,从反面牵动了作者的离愁别绪,因而更怀念家乡);荒凉的古道上,刮起阵阵萧瑟西风,旅人骑着一匹瘦马,正在继续奔波(这里透露出了游子的身世)。接下来,教师质疑:“你认为小令中哪些词更能表现出游子的心情呢?”引导学生理解。而后,教师出示图片:枯藤老树、黄昏中栖息的乌鸦、瘦骨嶙峋的老马、在秋风中瑟瑟发抖的游子形象(断肠人)。有的学生看到那匹“瘦马”时说:“从瘦马的身上,我想象到了游子奔波的劳累艰辛,马都瘦成这样了,就暗示了人的劳累。”还有的学生将最后一句与图片结合在了一起:“因为人在天涯,离家遥远,在秋风中骑着瘦马行进,无依无靠,所以更加伤感秋天的来到更加思念家乡了。”

图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诗文所表达的感情,比较有效地提高了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二、利用声像创设情境

学生在学习古诗时,由于古诗的年代久远,理解就比较容易有误差,因此不少学生感到有困惑,有个别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不太感兴趣。因此,就要求教师想办法使学生爱上古诗,爱学古诗。若教师在教学时借助现代教育媒体——计算机,融光、声、色为一体,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例如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诗时,学生对瀑布的形象感知较少,因此对瀑布声音的气势、形象的壮观都不会理解得太到位。于是,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观看了瀑布的有关录像,让学生对瀑布的声音及形象产生浓厚兴趣。而后,配着音乐,师生共同朗诵课本中叶圣陶爷爷的《瀑布》,使学生更加熟悉瀑布的声音与景象。最后,师生再一起共同学习、讨论、交流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此时,学生们不用老师多讲,已经深刻地感受到了“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美丽景象与“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恢弘气势,更加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风光的无比热爱之情了。

利用声像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诗人所处年代,就犹如坐在诗人对面,聆听诗人吟诵,产生出一种真切的感受。

三、利用亲身经历创设情境

在学习陆游的《游山西村》时,里面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有的学生对诗句理解有一定难处。什么是“山重水复”,怎么会“又一村”,需要教师的引导。除了可以用图像资料加以引导,还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用自己身边的简单示例来理解。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教学楼走廊来理解。初来我校的人对我们的学校格局不是很清楚,当从西门而入时,往东走,看到一块硕大的版画,以为是尽头,但是走近了却看到一个拐角,拐过去再次往东走。如果想去办公楼,那么需要走两个这样的拐角。因此,这一情形和我们诗中的情形有类似之处。让学生走一走,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容易了。

四、利用模仿形式创设情境

古诗的教学不一定必须是严肃规范的,只要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很多古诗,既像一幅画,又是一段美妙的旋律。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将古诗可以作为真正的音乐旋律来欣赏,而且诗词并不只在于音律上的押韵,很多有趣的能够唤起人们想象的声音就藏于诗句当中。

一首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出现了多少美妙的声音。月光明亮,惊飞了树枝上的喜鹊,摇醒了半夜沉睡的夏蝉,发出清幽的鸣声。人们在浓郁的稻花香里谈论着今年丰收的消息,高兴地听着田野里蛙声闹成一片。多么惬意的景象!

这是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注意了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夜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既是夜间,却将月、鸟、蝉、蛙、星、雨、店、桥多种事物巧妙地组织起来,让人感到恬静。在此,教师请学生们细细品听诗句中的声音,引导他们模仿这夏夜里的声音。于是,教室里一片鸟噪、蝉唱、蛙鸣,山村特有的音响交会在一处,好不热闹,使黄沙道显得更加生机勃勃!再来提问学生的感受,会答出:“真热闹,这个乡村太有生气了!”“我能感受到人们喜悦的心情!”“我能体会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这种乡村生活的喜爱。”……

有关夏天的古诗范文第5篇

自从实行新课标准以来,语文教学可谓方法多样,依照各地不同的教学实际,人们采取了不同的授课方式。无论方法如何多变,但都是紧紧围绕着“一切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理念进行,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也被完全贯彻。自从2004年执教初中语文以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学习现代文的时候,由于现代文内容冗长,有些学生不喜欢读书。因此,即使学习过后,学生对本文也没有太多的印象和体会。另一方面在我教授古诗词时,学生并不能理解诗中的意境,只是一味地按照参考书进行解释,也就是说他们理解到的只能是诗的表面意思。由于解释上的困难,以及意境传达上的误差导致学生们讨厌学习古诗词,认为古诗不仅难学,而且难懂。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采取了用诗和现代文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古诗的韵律性和音乐性效果,让学生在学习完现代文后,用一首通俗易懂的打油诗结尾,既增强了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古诗和现代文的兴趣。同时,对中国优秀的传统古诗文化,这又是一个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一、每课一诗是对文章的总结,对文章中心意思的表达和提炼

在讲解七年级上册第3课学习《蝉》这篇文章时,在学生阅读完后,我这样写道:蝉鸣时节仲夏天,天气炎热令人烦,苦心经营十七载,只为歌唱九十天,诸君若能明此理,蝉鸣之声醉心田。

蝉歌唱的生命是短暂的,仅仅只有夏季时节才能昼夜长鸣,而蝉为了这仅仅九十多天的音乐盛会,却苦苦在地下准备了十七年的时间。我把文章概括为一首诗,让学生从诗中找出和文章内容有关的部分,而后进行讲解,并且引导学生从诗中梳理文章脉络以及作者思想感情变化过程。

二、“每课一诗”即是对文章的提炼,也是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提高学习语文兴趣,起到一种推动作用

比如,在讲解《童趣》这一课时,我这样写道:童稚时光倍新奇,明察秋毫有奇趣,夏蚊成雷空中舞,冲烟飞鸣白鹤唳,花丛小草与台齐,野兽原来为虫蚁,神游其间趣无穷,全靠观察甚仔细。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在一般人的眼中也许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是在那些善于观察,明察秋毫的人看来就别有一番情致。如果再让一个善于想象和联想的人来看待,那么这真是妙趣横生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许多人都会说自己不会写,不知道怎么写,根本原因是这些学生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丰富的想象力。

三、不仅用诗来提炼文章内容,甚至单元提示、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统统用诗来概括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提示:人生在世莫等闲,转眼风云十几年,体味生命多感悟,憧憬未来一念间。单元提示是对整个单元文章的内容一个总的概括,学生可以通过单元提示来对所选文章内容做一个初步的了解。综合性学习:我是天地一分子,有头有脸有鼻子,说学逗唱我都会,如今正在上初一。综合性学习则是对这一单元所选内容的总结,和学生日常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四、“每课一诗”的育人作用

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每课一诗”还有育人的作用。通过诗歌对文章进行总结,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进行提醒和规劝。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人人心中有偶像,作家学者和歌星,狂热崇拜迷途径,理智对待益无穷。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无论是诗人、作家、还是亲戚、朋友、明星等等。崇拜偶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我们应该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对于他们那些好的方面,该崇拜就崇拜;但是对于那些失去理智的方面,我们一定要克制自己,不能盲目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中学这个关键的人生时期,把握好自己人生的航船,不偏离方向。

五、“每课一诗”是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学一个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把现代文用诗的形式进行总结,把古诗文用现代文的形式进行阐释,这是语文学习上的一个很好的互动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学具有十分长远的重大意义。因此,从2004年起我采取了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甚至班级里个别学生,也在耳濡目染中能够自己写一些打油诗来总结文章。

综合性学习中《我的初中生活》有些同学这样写道:初中生活太枯燥,除了跑步就做操,白天上课真无聊,不是读书就是抄。虽说写得有点不起眼,但是当大家听后,认为是写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一下子就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每当看到学生自己写诗对课文里的内容进行总结时,我感觉非常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