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创新教育

高校创新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创新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创新教育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第1篇

1高校体育创新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缺乏系统化的创新教育指导

结合我国高校实际进行分析,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时代意识,认为体育课程只是一门追求身体锻炼的基础学科,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都在以“体质教育”为目标,致力于增强学生体质时,忽略了创新思想的渗透教育。在此情况下,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遭到扼杀,而体育创新教育更是被局限在传统的思想下,难以适应陌生环境,只能依靠外部环境中的扶持。教育指导与社会的脱节,使得高校体育教学水平日益下降,不利于学生日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1.2忽视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如今,当代大学生是被社会标榜个性发展的90后,他们从小生活在优渥的环境中,养成了依赖父母的习惯,缺乏了自立自强、分享的基本素质。但是,社会作为一个大环境,学生在毕业后不仅仅需要能力,更需要自立、分享、互助等基本素质。因此,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应把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团结互助和充分激发人的创造性放在首位,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融合,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日后的就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3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它直接关系到整个课程教学活动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知识获取和能力的形成。但是,当前的高效在创新体育教学中依然沿用传统教育的老路。也就是说,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片面追求教学的进度与技能的讲授。在这种单一发展的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教学丧失了趣味性,变得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被严重削减,体育成为了学生应付学习任务、修学分的一门普通学科。

2创新教育视阈中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2.1正确定位创新教育,夯实体育教学基础

创新教育理念的提出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热潮,在这种创新热潮的推动作用下,社会正在逐步形成“创新”文化,而创新文化在形成的同时也为高校体育创新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支撑。创新文化作为一种新时代的文化产物,其不仅能够扩展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还能够以其自身的文化氛围促进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实力的提升。在创新文化的侵染下,当代大学生正在不断地积淀自身的人文素养,那么创新教育实践势必也能在此过程中获得人文性因素的支持。在此大环境下,高校体育教学教师应结合时展态势,对创新教育进行一次全面深刻的认识,以明确其学科定位,并优化课程设置,开设相对应的学科课程,促进体育教学活动有条不紊进行。

2.2优化学科课程设置,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伴随着创新教育的深入实施,社会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学校应从高校与高职院校所存在的专业发展差异性出发,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优先考虑学生的就业发展需要,深入企业了解各职业岗位对学生所提出的体能要求,从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针对各专业、各职业特征设置相应的体育项目,并授予不同的职业体育知识和技能。如,机电类工科专业,由于受到职业性质特殊性的影响,其要求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较强,且要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能力。针对这类专业,学校可以开设足球、排球等能够增强学生体力的体育项目,让学生通过体育强化训练发展自己的上下肢力量、耐力和腰腹力量;而对于酒店管理、文秘等文科类专业,学校则可以选择一些形体训练、健美操、排球等教学内容,这是由于这些专业职业体能对腰、腿部力量和耐力要求较高,同时教师还可以融入一些有利于锻炼学生耐力内容,实施模块教学,使之能够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体能发展需求,为其日后的就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实施多元化教学,增强体育教学成效

2.3.1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高校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单一化一直为社会人士所诟病,我们可以看到在体育课堂上,学生跟随着教师的步伐走,在教师示范、讲解教学中,接受教师定向性灌输的知识与技能。那么,在学生配合下,教师也随之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三基的教学上,学生最后所接受的只是基础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毋容置疑,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长期性地处于被动地位,积极性日益低下,体育教学成效并不明显。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应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例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进一些扩展训练项目,把扩展训练中的游戏、攀岩、盲人方阵等项目移植到体育课堂中,从而扭转传统体育教学中偏重生理效应的单一的局面,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需求以及适应力等对重组教学流程,让体育课程教学更加实用,更能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2.3.2渗透德育思想教学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作用下,21世纪的今天已经迈入了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时代的变更使企业面向新一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大学生自身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体育所特有的竞争性、实践性属性特征,创设模拟情景,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培养意志品质。如:田径、武术、球类等课程,则有利于培养学生顽强、勇敢、机智、果断、灵活等品质,尤其是田径运动,更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等品质。这是由于田径是一项剧烈活动,学生在参与短跑、长跑时容易出现呼吸困难、耐力下降、乳酸堆积等生理现象,学生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意志力才能够去克服这些困难。

3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作为一门传统学科课程,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创新教育发展形势下,如何构筑创新教育体系是新时代高校值得深思的问题所在。高校体育教师应深入研究体育创新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创新教育发展方向出发,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实现教学实践与创新思想的融合,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作者:李晶辰 沈杰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附属初中

参考文献

[1]张玉霞,鲁志文.对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54-156.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内涵;问题;建议

[作者简介]胡耀华,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湖南长沙41008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2―0218―03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一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兴教育理论。由于这种理论正处于成长之中,因此,专家学者对于其定义、内涵、特征也是见仁见智,尚未形成定论,但笔者认为,其基本命题应涵盖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点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精神。其次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顺利地开展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是以独特性和新颖性为目标的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思维的流畅性,即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对一个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思路;思维的变通性,即能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及时调整自己或别人已有的设想;思维的独特性或新颖性,即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有新意。第三,创新能力。主要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构建创新的知识结构,体现“扎实”、“广博”、“前沿”、“综合”。没有良好的基础,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发明新成果。四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一种智力活动过程,还包括许多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激发创造意识,而且能促使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更好地发挥和运用。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重点是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等。

二、当前高校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高校的创新教育还存在严重的缺陷,造成大学生创新素质缺乏,创造力水平普遍较低,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未脱离应试教育模式

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的教学观念、教育思想重视知识的灌输,强调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关心的是学生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是否完成,考试通过率如何。对学生掌握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则无人问津,造成许多学生以能通过考试把文凭拿到手为目的。在管理上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多,最集中的是政策上分数导向过重。只要分数高就可以评奖学金、免试保送研究生。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也要被折算成分数,分数在学生和教师的心目中是第一位的。创新不但耗费时间和精力,而且会导致分数下降,比较收益太低,不值得。学生的中心任务在于学习现成的知识和体系,而不是创新、批判;在于得高分,而不在于内化创新能力,影响了学生和教师的创新精神,限制了创造力的发挥和发展。

2.注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授课方式上“满堂灌”

目前,大部分学校还停留在单纯地传授知识这一层面。许多教师把系统化传授知识视为“硬任务”,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视为“摸不着的软任务”。创新教育是非知识教育、非考试教育、非课堂教育,难以量化,难以管理,难以客观地评价。因此,知识传授总是占据高校教育的主流。教师拼命地讲,唯恐少讲了什么,两个小时满头大汗,口干舌燥,甚是让人感动。学生拼命地学,拼命地记,两个小时腰酸手疼,有些所谓的优异生班每周课时竟达40多个,加之各种辅修、选修、各类证书辅导班课程,很多学生周课时达60~70左右。如此的安排怎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只会窒息学生的创造性。“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忘笔记”是对这种教学思想和方式的最好写照,从而使学生和教师都对鲜活的知识失去了热情。

3.教育内容陈旧,实践环节少。手段落后

当今时代,知识技能的发展日新月异,更新的周期日益缩短,知识的半衰期只有四五年,有的知识一两年就被淘汰,而我们的教学内容多年不变,有的甚至十几年不更新;教学手段上,电化教室、多媒体互动式教学、Internet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飞速发展,而我们大多数的教学还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教师面对上百人的大课堂滔滔不绝。一方面过重过多的课程挤占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学校也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很多学校把实验课、调查研究看成是考查课、副课,上机时间被挤,实习经费紧张,实习缺乏知识等等,都造成学生动手时间少、能力差,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4.文理分家。知识面窄

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求文理贯通、渗透融合,才能整合出新的系统功能。长期以来,我们严格按照文理分开招生,大学里虽然开设了文理可以互选的理工课程和人文课程,有的学校还作了硬性规定必须文理交叉互选。但一方面是内容太少、知识量太小不足以形成合理的交叉知识结构;另一方面,长期积淀下来的重理轻文思想,文科学生理科基础太弱,使大家混学分的多,深入学习的少,效果很不理想。

三、关于高校创新教育的几点建议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继承性教育方式根深蒂固,严重制约着创新教育的实施。因此,实现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创新思维、创新人格等方面实现突破。

1.转变观念,建立以素质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教育目标的实现,院校领导和教师的观念和思路很关键,要带头更新教育观念。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确立以能力素质为重心的教育目标和指导思想,重视改善实践实训环境,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专业能力,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需求,定位好教育培养目标。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转变到既传授知识又加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上来。不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就不可能有效地实施创新教育。当然,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并不是把传统的教育全盘否定,而是通过对继承性教育进行选择、继承、改革和发展,明确教育并不仅仅是满足于使学生获得知识,而更主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获得知识,学会运用知识,学会发现问题,去发明,去创新。

2.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一方面,人类个体

在智力、生理、情感、社会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有人说,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和多样化,这些说法不无道理。因此,必须树立多元人才观,改变过去那种学计划、材、统一学制、统一管理的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实现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方案个性化。

二是培养方案个性化。是指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个性是创造思维产生的基础,是创造力的核心。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缺乏个性,就缺乏创造性。只有个性得到发展,才能形成创新。因此,要树立个性化教育思想,注重个性与个体潜能上的挖掘和培养,使每个人都能实现其独特的价值。发展个性,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然,这里强调的个性是一种健康、和谐的个性,而不是一些不良个性。

三是知识结构多元化。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进行创新思维的硬件系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必须根据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建立创新知识结构。创新知识结构应是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要具有完整性和有序性。完整性是指组成知识结构的各类知识具有足够的覆盖面,有序性是指组成知识结构的各种学科知识之间具有互相畅通的信息渠道。要具备这两个特点,就必须实行课程综合化。实现课程综合化,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第一,加强基础课程。既包括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也包括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既包括本专业基础课程,也包括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基础扎实,知识广博。第二,加强文理融合课程,培养学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去探讨问题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设置综合课程,重新组合各种相关学科知识,创立跨学科、边缘学科课程。同时,要合理设置人文文化课程,为学生提供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教育教学方法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要做好四个转变:即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观念转变到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思想上来,自觉地将创新教育寓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上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满堂灌”、“填鸭式”、“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转变到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上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同时,注意将科研引入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创造精神,训练科研方法,提高研究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学习到学会科研,由自学达到治学。

其次,要将创新教育渗透到课程和教学内容中去。一是渗透到培养目标中。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将素质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改变过去以知识、技能、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目标体系,重新构建以素质为核心的目标体系。同时制定素质培养的规格要求与培养模式。二是渗透到课程计划中。要以素质教育目标为依据,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要体现三个方面:以专业基本素质为基础,课程的设置、结构体系,均要有利于大学生专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形成,此类课程主要是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以综合课程、边缘交叉课程、跨学科课程、双学位和辅修专业等课程为依托,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他们的不同价值选择,加强和训练其文化、道德、科学、身心发展等方面素质;适当增加科学史、方法论、科学讲座等选修课程,并通过大学生参加科研工作,初步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和科研方法,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人才,核心是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开发创新潜能,离不开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就要注重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艺术和科学教育在创新思维能力发展中的作用。艺术和科学是人类文明的两翼,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结合是智慧之源和创新之路,二者在人类的创新活动中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同时,除艺术教育外,哲学教育对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培养创新人格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创新教育改革;创客教育

一、当前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被推到了时代的最前沿,《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更是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所以,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伟大使命和重要任务,也是教育本身发展的趋势和规律[1]。尽管我国高等学校针对创新教育改革上经历了持续改进、多头试点、多模式尝试的改革发展历程,但当前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尚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创新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程结构比例失衡从校内外实践课程的设计上看,在许多院校中,这类课程基本没有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没有围绕教育目标对其进行系统设计和理性规制。然而在教育中,这类课程恰恰是学生全面展示主体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彰显主体个性的重要平台,具有促进知能整合和内化的重要作用,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2.课程资源配置不当即基础性教学资源配置失衡。我国教育具有注重学科和理论教学的倾向,使得许多学校较为重视专业课程,轻视文化基础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这种功利性的学业测评,既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也使学业测评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受到了质疑。

(二)创新教育资源提供不丰富

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且利用率低。目前,中国的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国人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并且教育资源的浪费巨大,这就需要把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从侧面增加教育资源供给。例如,打破未来学校的教育形式,推出小微学校、非出国留学等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改革路径。

(三)创新教育手段不多样

因受到传统教育惯性思想的影响,大多数院校的教师尚未摆脱“一张嘴、一本书、一只粉笔”的单一化教学形式,依然保持着“老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尽管这些年多媒体教学在基础教育领域和大学中广泛运用,但多数教师利用多媒体只是代替在黑板上板书,并且多媒体教学在增强直观展示功能的同时也消减了教师对理论知识的内化,催化了少数教师的惰性,在另一个方面强化了教学方式的单一性特征。

(四)创新教育评价不科学

1.学业测评标准短视而功利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我国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学业测评过于强调就业导向。与此相关,大多数高等学校的学业测评往往重视专业课程和课堂内教学的考核,忽视文化基础课和素质拓展课以及课外学术活动成效的考核。2.评教和评学方式粗放且随意许多在高等学校评价过程中要么只重视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要么只重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忽视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为了毕业率和合格率,一些教师乃至学校职能部门不能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不能运用科学设计且符合测量学原理的方式来测评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品性。

二、信息化时代高校创新教育改革的策略

(一)重新梳理规划高校课程设置体系

加强教育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利用与更新,前期需要做好统筹规划工作,进行分步实施,在此基础上,尽量做好整体建设规划以适应现代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发展的需要,进而使教育信息化建设既解决当前高等学校教育的实际需要,又推动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最终适应信息技术手段的更新和教育模式的转变。实现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规划高校创新教育课程设置体系需要从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不足来分析高校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并给出高校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实施措施。

(二)利用信息技术引进优秀的创新课程资源

我国教育部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目标:“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与MOOCs建设的根本目标都是为建设优质且完善教学环节的在线课程,进而推进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就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最终达到知识共享,终身学习的目的[2]。

(三)探索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来促进创新教育

翻转课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学生在家通过教师的视频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则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特性就是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自学,教师课堂的职责主要是讲解关键知识和引导[3]。这种模式对培养创新人才很有帮助,能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Blen-dedLearning即混合式学习,是为了达到教与学的双向目标,将传统教学与E-learning的优势结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者需要以及教师自身的条件对传递方式进行选取并利用,以提高学习质量和绩效的一种思想[4]。混合式学习思想对促进以网络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渗透和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四)引入大数据分析学生创新教育的成效

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人类社会现实与虚拟交融形成了CPS系统,从而伴随着在信息系统中产生、记录、流转着各类信息数据,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次数据革命。可以说,信息化时代使得一切人类实践活动都在网络上形成镜像化的数据信息,开启了“万物皆数”的大数据时代。在推进创新教育改革中,要充分顺应趋势并借助先进技术手段,感知和记录更大规模和更多种类的数据,并且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深度挖掘蕴含其中的内在信息及核心价值,研究大数据应用与创新教育改革的深度融合,通过大数据科学工具来为创新教育发展提供评价反馈机制。

(五)以创客教育为突破口,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推进创新教育

创客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形式,特别适合泛信息化时代的教育信息化环境。2015年初,国务院总理提出“健全创业辅导指导制度,支持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培育创客文化,让创业创新蔚然成风”的发展目标。针对我国情况,创客教育有以下优势[5]:一是个体发展方面。学生通过创客活动激发对创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通过团队的思维碰撞,提升其创造力、实践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二是课程改革层面。持续的创客课程建设与实施,有助于彻底解决课程结构不够灵活、与社会实践脱节、授课方法单一等现实问题,从而带动整个课程体系的有效变革。三是教育系统变革层面。在创客运动的推动下,学校、家庭、社区、企业等一切社会力量将协同打造无处不在的创客空间,真正实现与互联网时代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无缝连接,最终完成真正的创新教育改革。四是国家人才战略层面。创客教育将推动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加速转型(标准化转向个性化,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培养大批实战型科技创新人才,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创客教育理念很好地体现了创新教育的基本特质,即兴趣为基础、思维为跳板、实践为依托,因此,创客教育作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对其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推行创新教育是中国学子得以发展成才、报效祖国的路径,其课程体系是育人的方案和载体,是实现中国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目标的关键。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课程建构与实施面临的状况是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信息教育呼声渐起,改革潮流正在风行。随着信息引领潮流、数据驱动学校、分析变革教育时代的来临,根据当前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向,应该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梳理,将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融合,引进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育方式,引入大数据分析创新教育的成效,建立创新型评价反馈机制,并且将创客教育作为其突破口融入创新教育,以此为抓手想必会有助于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改革,成为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变革的下一个支点。

[参考文献]

[1]“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华国栋.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2007,(9):16-21.

[2]郑旭东,陈琳,陈耀华,李振超.MOOCs对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76-81.

[3]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4]郭冠平,张小宁.生态视域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型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3,(5):42-46.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创新;教育

一、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也是促进国家战略转型的重要支撑。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综合实力都取得了不俗。但是在未来,如果还想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就一定会需要创新能力的支撑。因此,在高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势在必行的事情[1]。从现实的意义上来说,在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意义有主要以下几点。首先,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需要能够在高校中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能够为中国未来经济和其他综合实力的发展起到人才储备的战略作用。其次,从现有的中国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说,在高校实施创新教育,能够更好地起到调和高校学生在知识储备、创新力量储备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的目的,从而能够为中国未来的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积极作用。最后,从教育本身来说,中国的教育在经历的多年的发展之后,也在进行转型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创新型教育在高校的推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在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实力的发展,能够让更多的中国学生在未来的市场经济中,有更好更快的发展机遇,并且在中国与世界不断接轨的过程中,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2]。未来的国家发展、社会发展以及个人的发展,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因此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二、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

(1)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受到中国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导致了中国的教育方式基本上都是按照应试教育的思维和模式来进行的,因此在很多高校以及高校教育人员的观念中,主要就是传授给学生一些理论上的知识,让他们能够够好的应付考试的要求。不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校教育中都存在较为严重的思想偏差,因此要在高校中树立创新教育的思维模式[3]。首先,高校管理部门应该要重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积极的在学校内部建立相应的是社团等组织,来促进学生对于创新活动的认识,并且能够较好的促进学生实践机会的提升。另外,在教材的制定上,也可以通过加入创新性的教学内容,来来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4]。(2)教学方式的更新。创新教育的实行,需要一个从上至下的过程。在高校管理部门和教育部门明确了坚持树立创新教育思维之后,就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课堂中。为此,需要更新现有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5]。要想实现创新思维在课堂上的实现,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学生上课注意力不急中的问题,一个是教学方式不够具有吸引力的问题。大学阶段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学生因为失去了应试教育的压力,因此在课堂上会玩手机、聊天甚至是睡觉,这其中有学生的问题也有教师的问题,因此第一个问题可以通过第二个解决方案来进行解决,那就是转变教学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介入,能够更好的符合大学生的信息接收特点,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是第一点。其次,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能够更加直观的为创新思维提供载体。创新思维原本就是一中农过比较虚幻的名词,需要找到合适的载体将其表达出来。传统课堂的上的教书难以达到这类的效果,因此大量的借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6]。(3)教学设计的改善。虽然借用了多媒体和信息技术融入在课堂上,但是如果教学的设计不能得到同步的改善的话,也难以达到创新思维培养的目的。为了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需要在教学设计上做出的改变如下: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程的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就某一个方面对于教学内容中的任意一个重点进行探索,然后在进入课堂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不需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由学生对于不同的看法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介入,对于贴合正确观点的看法给予肯定,对于那些偏离了教学内容但是观点新颖的观点也给予肯定,主要起到的是一个辅助教学的作用,而不是引导学生观念的目的。最后,可以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出发,在课后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在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在进行新一轮的评价。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的设计,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他们发现问题、运用工具、解决问题以及阐述自己观念的能力,从而能更好的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7]。(4)注重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情感不发达、直接印象积累贫乏的情况下,形式主义地掌握大量知识必然造成人的感受萎缩。也就是说,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行为并会微妙地影响和改变其学习质量。在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专注的情感伴随下的学习活动,情感发展与认知发展会浑然一体,水融。人的情感发展,有与认知发展不同的标志,其中核心标志是感受体验的范围、内容以及感受体验水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积极的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的培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现象、反思现象的习惯,让他们能够在这样的惯性中实现创新思维的自我培养和发展[8]。

三、总结

高校都能把“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从而使得学生们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成为社会所需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需要学校、教育部门、教师、学生等多个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需要从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设计以及情感等多方面共同促进的,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阶段才能够实现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的达成。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社会教育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这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的状况来说,需要进一步的积极推进各个工作的进行,并且在各个高校中都进行积极的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明全,田懿.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35):35.

[2]马顺江.高校体育教师创新教育思想的树立[J].孝感学院学报,2010,30(6):82.

[3]王红艳,何泰伯.从创新教育看高校教育技术课程改革[J].考试周刊,2009,(45):8-9.

[4]韩加新,徐静,马秀华.关于创新教育的思考[J].山东教育科研,2001,(Z2):15-18.

[5]刘星,创新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5):25-28.

[6]王建斌,郑雪松.创新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8,(4):16-16.

[7]彭晓兰,刘越.改革教育模式培养创新人才[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3):48.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第5篇

目前,全球的大学越来越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全球大学的教育体系也正面临着转型和升级。

有学者称,全球的大学正从单纯的专业主义教育,转向叠加创新创业人才复合型教育;从独立架构的教育范式向网络式架构教育范式的转变,更多的院校希望打破原有的边界,进行跨校之间的合作,甚至跨国、跨专业的合作来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而从教育内容上看,学校过去重点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现在转向以体验和知识相结合。创新创业的培养模式也越来越强调能力和人格的双重培养。

就在不久前,北京城市学院与英国华威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国制造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这将成为中国高校力推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和升级的范本之一。

9月4日至9月6日期间,英国上院议员、著名科学家、华威大学制造工程学院和创建人库玛·巴塔查亚勋爵率团来北京城市学院访问,并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至此,两所学校共同合作建立了“中国制造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此举意在联合培养制造工程研究生,培训技能型高级人才,并进行产学研开发。

据有关专家评估,这将是我国高校在制造工程专业领域与国外高校最高水平的合作项目。这是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模式,具有重要创新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华威大学创新中心是由私人机构资助建立起来的。该校制造工程学院是欧洲最大规模的制造工程教学、科研、工业发展及顾问中心。这所学校自成立以来,一直与产业界有着紧密的联系,被众多欧洲媒体誉为“产业与教育相结合的榜样”。

而此次合作的达成,也得益于库玛勋爵对中国的特殊情结,他长期致力于对华友好合作,并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日,《中关村》记者有幸采访了库玛勋爵,并就创新教育问题与其进行了深入探讨。

选择与北京城市学院比翼

9月3日,国务委员刘延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会见了库玛·巴塔查亚勋爵。袁贵仁希望,北京城市学院与华威大学制造工程学院的合作能为中国民办高校参与国际合作树立典范。

“他提出,未来中国也会推进学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做法,中国也会有华威大学这样的研发中心。”此次与教育部长的谈话,让库玛感到很欣慰。

一直以来,华威大学崇尚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将企业家所具有的创新和经营理念用于办学之中。在短短的40年时间里,学校成为世界知名大学,极大地冲击和改变了传统的大学办学理念,为中国大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启示。

而北京城市学院与华威大学在办学理念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库玛认为,两所学校都很年轻,都很喜欢大胆的创新,并且注重实践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而这些特质也为北京城市学院成为北京民办高校的领头羊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2011年,包括北京城市学院在内的全国五所民办高校获批了招收硕士研究生资格。不同于一般的公办院校办学方法,北京城市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与行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研究、合作就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编写教材。学生入学后,每人不仅拥有学术导师,还拥有社会导师。学生在“双导师”的带领下,一入学就将进入社会工作、工作的项目组,参与司法社工、社区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等诸多项目的实施,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将直接影响其能否顺利毕业和拿到学位。这一做法也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此次合作中,北京城市学院试图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推进民办院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而华威大学经过几十年的办校历程,已经在创新教育层面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模式。这些经验将为双方的合作办学以及北京城市学院的教育办学提供丰富的实践和理论内容。

这样的合作办学方式,也使国家民办教育制度创新成为可能,同时也亟待国家制度创新的跟进和升华。而创新国家教育制度,是为了促进我国教育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为什么不选择与中国顶尖公办院校合作?库玛认为,很多中国传统的、历史悠久的大学拒绝改变,不愿面对新的尝试和挑战,这并非能力有限,因为和产业界合作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产业界希望从中找到价值、得到回报,而大多数传统大学专注于做世界顶尖的科研项目,希望通过学术创新与世界大学比肩,与产业界合作进行企业培训的思维对学校治理者来说是很困难的。”术业有专攻,他认为这些学校没必要改变,应该继续重点钻研于理论研究。

科教与产业相结合大有可为

在中国,开展创新教育和合作办学,从微观层面讲,学生将有广阔的就业空间;从宏观层面讲,它已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密不可分。

“每个地方的政府都在关注人才技能培训和科研的产业化应用。这些都会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很多的助推作用。”

在中国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强调了教育科技对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两所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建立“中国制造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将教育、研发与产业结合起来,已经加入到科教创新的先锋队列。

就在不久前,库玛勋爵还拜会了北京市教委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示范区的相关领导。“他们都表示,未来会在北京和中关村建立这样的创新中心。”

到了9月13日,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在会上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强调,北京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创新驱动,别无他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