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年的故事传说

年的故事传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年的故事传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年的故事传说

年的故事传说范文第1篇

我认为,牛郎织女的传说之所以流传至今,深受人们喜爱,乃至

成为古今文人墨客笔下的钟爱题材之一,其根本原因就是它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并且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众所周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起始于先秦时代,到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的历史,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按照自己的爱情观,婚姻观和社会理想来完善这段传说,情节形式不断丰富,内容更多的增加个人色彩,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充分体现出了民间故事传说时空的广泛性、内涵的多重性及其结构的开放性。

中国古代是农耕经济社会,牛郎织女体现着男耕女织的的生产方式,牛郎负责“耕”,女负责“织”,而牛则是耕作的协作“工具”,这是古代小农经济的耕作特点,也是古代社会家庭的分工方式。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告别了了小农经济,向社会经济招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已经不存在了,但是由于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男耕”仍然在社会经济中占据着主要地位,我们骨子里的那种传统观念根本就无法彻底消除。当今社会,男人在家庭生活中仍然占据经济收入的主要地位 ,无论社会怎么在进步,科技怎么在发达,中国人在思想上还是需要改变,那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需要我们一点点的去改变,去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这个言论自由的年代,我们的呼声,口号一浪比一浪高,但是真正能够落实改变的真正的又有几个呢,男女平等的呼声口号从未停止过,然而,女织的生产合作方式正在逐步退化。

在当时的小农经济社会,牛郎织女的美满结合体现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在我看来,牛郎和织女各自代表着我们国古代勤劳的男性女性,他们用他们勤劳的双手丰衣足食,自给自足,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勤劳朴实,踏实肯干的精神。男耕女织的生产合作方式,牛郎和织女通过一起努力,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牛郎靠辛苦的劳作来挣钱生活,在当时的社会这也是千百万农民的生活方式。织女则是在家养蚕纺织,代表着古代勤劳女性。用他们勤劳刻苦,踏实肯干,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去构建美好生活,并孕育一儿一女,一家人其乐融融。这也是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极其愿望,人们借助牛郎织女来达成他们心里的强烈愿望,把自己的美好向往加到牛郎织女的传说里。

牛郎织女的传说中,天庭制度造成了俩人的分离,织女是天帝的女儿,在和姐妹们下凡的途中和牛郎相爱了。显而易见,两人的地位悬殊,怎么可能得到祝福。织女是天帝之女,财富,地位,容貌都堪称上流;而牛郎则是民间一穷二白的贫穷小子,地位金钱势力一无所有,这根本得不到别人的赞同,这样的婚姻在别人眼里是不可能幸福的。因此,王母天帝知道后,极力阻止,拆散他们,导致相爱的两个人不能厮守,妻离子散,痛不欲生。但是,牛郎为了追求爱情,冲破重重阻力,在带着儿女就要追到织女的时候,却被王母用一玉簪隔成了一道银河,从此,每年七夕只能在鹊桥边见一次面。这个传说体现出了到时封建社会制度,“父母之言,媒妁之命”是古代女子出嫁的命运,自己没有追逐爱情的权利,只能听从家族的安排,失去人身自由。在婚姻面前,只有门当户对,没有自由与爱情,王母以一个古代封建家长的态度出现在相爱的两个人的面前,一只玉簪就轻易的摧毁了他们的爱情。但是他们是坚强的,就算有人阻止,不被人祝福,他们还是要力争为自己争取机会,追求爱情与自由,追求幸福生活。尽管不能天天见面,但是每年的七夕是他们全家的幸福之日,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倾注了从古至今多少人的愿望理想,封建礼教摧毁了他们的美好生活,只能将这种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放到自己所喜爱的故事里。体现了当时的封建社会,人们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民间传说源于人们的口头,他们同情牛郎织女,不想以痛苦凄惨的结局收尾,因此,他们决定把每年七夕定为牛郎织女鹊桥相见,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民族文化就此传承下去,七夕已经是家喻户晓,众所周知,七夕是牛郎织女见面之日,由此,七夕演变成当今的情人节,相爱到人在这天浪漫约会,吃情人大餐,感受这爱的气氛。这已经是一种风气习惯了。每年的七夕,天河山的人络绎不绝,许多人纷纷来到这里,来感受这对有情人的的爱情,中国民俗协会已经将天河山命名为“七夕文化基地”,加强了对七夕文化的了解,也促进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七夕节已经广为流传了上千年,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下去,不要懈怠它。我们不仅仅要把七夕节看成一个节日,一个纪念爱情的日子,我们更应该把七夕节当成中华民族的文化,不要曲解它的真正意义。我们要积极传播中华文化,让它源远流长,而不是盲目崇洋,追捧外国文化,忽略自己民族的文化。做到积极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

年的故事传说范文第2篇

在梦里总是无数次看见自己躺在外婆温暖的怀里,在群星闪烁的夏夜,抑或是漆黑停电的夜晚,全神贯注的聆听着外婆乐于讲授的各种传说故事,小的时候总是奇怪外婆的嘴里为什么总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尽的传奇,外婆那种不慌不忙娓娓道来的叙述总是让我身临其境,有些传说故事即使听到熟可成诵的地步,却还是津津有味,乐此不彼,外婆的怀抱编织着我的梦想,激励着我的成长,温暖着我的童年。譬如劈山救母的沉香教我学会了孝敬父母,马良的神笔为我勾勒出一位惩奸除恶,智勇少年的学习榜样,哪咤闹海还让我一度成为调皮捣蛋的“孩子王”,对于雷锋塔下白娘子的结局也萦绕了我好多年,我甚至怀疑自己多愁善感的情怀是否也“得益”于童话故事对我的熏染。

随着年龄的增长,得益于文化知识的增长,我开始懂得这所谓的传说只不过是人类的外婆讲给人类小的时候,为了打发漆黑夜晚,为了度过睡前的无聊。像摇篮曲,带我们甜蜜的走进睡梦,后来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人类早期对于传说的钟爱,其实是寄托了人类许多的美好愿望和希冀,希望长生就构想神仙的模样,需要教化万民就杜撰高尚的几近神灵的道德化身,需要摆脱疾病和饥饿,就“伪造”聚宝盆、神仙草一类的神物,当然,所有这些在科技不发达,人类面对太多未知数的时代,的的确确安抚了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慌,满足了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期盼,表达了人们认识自然的愿望和决心征服自然的主观能动性,有些传说还被记录在宗教里,成为统治阶级教化万民的宝典,然而无论怎么说传说为我们编制的故事是甜蜜美好的,传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多是人们欢迎和喜好的。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打开了一个有一个“潘多娜”魔盒,揭开了一个又一个自然之谜,传说时代慢慢走向终结之路,神话传说,妖魔鬼怪被贴上迷信色彩的标签,我们知道“十日并出”纯属虚构,后羿射日纯属杜撰,天上自始自终只有一个太阳,我们甚至可以算出他的年龄是150亿年左右;我们还知道“精卫填海”中所谓的人死化鸟,只是一种幻想;而夸父追日的奢求只不过是他上演了一出“螳臂当车”的闹剧,科技发展的双刃剑斩断了人们原本很多美好的奇思妙想。1969年7月16日美国的阿波罗号第一次登入月球,实现了全人类登月的梦想,然而正是这一梦想的实现让我们中国人对于月球的美好想象瞬息破碎,中国人对于月球的情结是一种十分“暧昧”的关系,它集结了中国人的亲情、爱情、友情、乡情等诸多感情,古人留下的咏月诗词不胜枚举,光是他的别称犹如“弯镰、银镰、素魄、凝霜、冰镜、明镜、冰轮、夜光、素娥”等就不下三十余种,月亮承载了中国人太多的情感。其实一直以来除了孩子我们没有人傻到会相信月球上会真的有“吴刚伐桂”、“神女嫦娥”“玉兔捣药”,但是我们乐意和钟情于这样的想象和传说,有总比没有要好,一个温情的月亮,一个迷幻的月宫总比那些用精确数据描述的“月球”要更具生命力和亲和力。科学发展对于人类的进步作用毋庸置疑,没有科技就没有人类的进步,但不得不承认这种进步也的的确确破坏了人类原本很多美好的东西。

传说世界带给我们那种虚拟的感动,甜蜜的回忆,我想是很多人都不忍遗弃的精神财富,有人说过“没有游戏的童年时不完美的童年”我想说没有走进过传说世界的童年同样是不完美的人生,传说世界犹如一缕阳光,一泓清泉,一道彩虹,我们乐意选择与他不离不弃。

如果可以请还给我一轮有嫦娥的皎皎明月!

年的故事传说范文第3篇

所以,我说给神话剧支招就像是给死人支招一样,根本不可能。它已经死了,是被人玩死的,而且还搬进了棺材,盖上了盖,扔进了坑里,浇上了土。唯一没有做的就是给它立碑,理由是它根本不配。我给它支招相当于刨坟掘墓,这样缩寿命的事情我是绝对不会做的。除非,等它经历一个轮回,重新投胎,以一个新生儿的身份现世,纯洁和透明,或许可以给它一些全新的教育。

把爱情从神仙身上全部拿掉

看清楚,我说的是“全部拿掉”。不知多少制片方中了《大话西游》的套,认为爱情戏可以在神话剧中占主导线索,那就大错特错了。大家可以参考,所有已然成为经典的神话剧几乎很少有爱情戏,《西游记》、《封神榜》、《济公》哪个不是跟爱情撇得一干二净的?即便是像《新白娘子传奇》这样的准爱情神话剧,留在观众心中的依然是白蛇现形和水漫金山这样的神话因素,而非许仙与白素贞的缠绵悱恻。大家不会也不应该关心这个。每个剧集的诉求不一样,看悬疑剧当然是看故事,看神话剧则是看神奇,想看爱情,直接去看偶像剧不好么?

把特技从神话剧中全部拿掉

再次看清楚,我说的又是“全部拿掉”。没有特技的神话剧会有个什么样?大家一定想象不出来。其实我的意思非常简单,与其让下三流的特技充斥荧屏丢人现眼,还不如彻底摆脱对特技的依赖,老老实实从硬性的因素下手,故事、人物、台词,这些电视剧中最最基础的东西可以说在现在的神话剧中没有一样过关的。大家放弃戏剧的本质,而去追求一些貌似绚烂实则毫无意义的特技,简直是对观众的一种侮辱。认为大家都跟你们一样弱智?认为你花了很多钱大家就一定要买你的帐?认为你们已经达到好莱坞的特技标准了?真是扯淡!我倒真想看看,有没有人不玩特技,能讲一个神话传说讲好看的,没有的话,是整个华语电视圈的悲哀。

完完全全按照原著拍摄

通过这么多年的观看,我发现中国编剧根本没能力“重新改编”任何东西。为什么要改掉已然成为经典的神话,而重新瞎编一个前后都不靠谱的故事?难道觉得按原著拍摄没人看,还是想体现自己的智慧,搞出新意思?算了吧,你们还没有超越千百年智慧的能力,流芳千古这样的幻想可别在你们的头脑中出现。

总的来说,虽然我说得有点极端,但如果神话剧要想从头来过,就必须从纯粹做起。如果不愿意,想继续胡闹“毁神不倦”,对不起,我会在你们的棺材盖上再加三层土,然后在上面跳上几跳,然后走开。

被糟蹋的神话传说

天仙配

或许是因为拥有爱情因素的缘故吧,这俩的故事被影视剧改编得最多,也毁得最厉害。先是让人无语的《欢天喜地七仙女》,接着又是令人反胃的“杨依配”,流传千古的爱情经典就此毁于一旦。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根本不适合改成好几十集的电视剧,可问题是,真有人这么做了,还添加了无数弱智得令人发指的故事情节,并且进一步巩固了田亮这样的人才在观众心目中的“光辉形象”。

宝莲灯

《宝莲灯》其实还算看得下去――我是说,我得把自己的思维放缓十倍,才能与导演的想法达成一致。我心痛的是那些做特技的钱,与其做一部这样的剧给孩子看,不如把钱全捐了修几十座希望小学来得实在。

白蛇传

新版《白蛇传》玩起了感情纠葛,把和尚、书生、妖怪的感情搅和在一起,简直比娄烨的文艺片还复杂,编剧在莫名其妙搞爱情的同时,把原著的精髓丢得一干二净。

西游记

我说的不是老版的西游记,而是TVB版的《齐天大圣》,我的天,这是我看过有史以来最烂的电视剧之一,邀请了香港几乎所有的一二线明星,给我们呈现了比北京小吃麻豆腐还要难看、恶心的怪胎。

待开垦的神话传说

田螺姑娘

小时候最喜欢的神话故事就是田螺姑娘,不但喜欢它的情感方式,而且对故事的起伏转折也十分欣赏。田螺姑娘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宁波的民间传说,一个则出自《搜神后记》,有时代背景,有人物关系,非常适合改成电视剧。况且,也是一个制片方喜欢的爱情故事。

九色鹿

九色鹿以前被拍成过动画片,看上去只适合于儿童观看,其实里面蕴藏的道理适用于所有成年人。此故事绘于敦煌莫高窟的西壁,是莫高窟最完美的连环画式本生故事画。如果改编成电视剧,建议从故事中跟九色鹿发生关系的人入手,用神物来反衬人,想必能更加深刻一些。

天书奇谭

《天书奇谭》是我们童年的经典记忆,很难想象这么好的一个故事,竟然至今没有改编成电视剧。《天书奇谭》讲述天宫里的袁公将天书传给人间,向蛋生传授法术造福于民的故事,充满喜剧风格,节奏明快,娱乐性强,任何时候拿出来看,都会捧腹大笑一次。

百鸟衣

《百鸟衣》是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故事在我看来非常的浪漫,戏剧冲突也非常强。还有就是,英雄经过一段残酷的考验,最后杀死坏人,救回自己心爱的女人,绝对是一个经典的戏剧模式。而百鸟衣的故事还发生在神秘的山区,充满了奇幻和神秘的色彩。

年的故事传说范文第4篇

关键词:动画 民俗文化 剪纸 水墨 武侠 民间故事

民俗文化,泛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区域中普通劳动人民所创造、共享并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以及生产生活过程所演化成的一系列物质的或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庞大,在饮食、服饰、建筑、节日、歌曲、绘画等方面独具特征,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影视动画是当今全球化文化景观中最活跃的形式之一,风靡世界各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影视动画的创作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要想发挥动画的民族特色,必须与本土的文化资源相结合。纵观世界各国动画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一部好的动画片,都是一定的民俗文化和时代感相结合的产物,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带给观众不同寻常的真切感受,给人以深远的回味和思考。将中国民俗文化和动画艺术有机融合,不仅可赋予中国民俗文化新的生命,还丰富了动画创作领域,视野更加开阔,

一、民间剪纸艺术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

剪纸是民众的生活艺术,生长在民间,吸取民间文化艺术精髓,传播民间风俗习惯。剪纸在人们的生活中不仅仅是纯观赏性的,大多时候是要借助剪纸图案突出寓意,如春节剪窗花、元宵剪灯花、男女婚嫁剪喜花等烘托喜庆气氛,寓意吉祥。中国剪纸动画取材于民间剪纸与皮影等艺术,加上各种工艺的融合,使得剪纸动画更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

1958年,万古蟾导演的《猪八戒吃西瓜》,造型采用民间剪纸风格,是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影片采用雕、镂、刻、剪的工艺手段,色彩采用民间传统的红、黄暖色调,人物形象活泼,还将传统戏曲服饰设计融入其中,极具民族特色。所塑造的猪八戒形象稚拙可爱,使审美和娱乐性达到了很好的平衡。

剪纸艺术同中国其他绘画方式和造型手段相结合,还逐渐形成了画像砖风格、装饰画风格和水墨拉毛风格等不同艺术风格的剪纸动画,代表作品如《渔童》《猴子捞月》《人参娃娃》《狐狸打猎人》《济公斗蟋蟀》等。

二、水墨画风格对动画创作的影响

水墨画是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画派,其对笔墨的运用、对意境的表达和追求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将水墨画风格融合到影视动画的创作中,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也是中国动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延伸。水墨动画中虚虚实实的画面所展现出来的轻灵、优雅意境使动画片的表现风格较其他动画种类有很大的区别,也是一种突破和创新。

1960年的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水墨风格动画,其中的小蝌蚪形象取自齐白石大师作品,该动画一经便轰动世界。与一般的动画片存在的显著差异是,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的约束,水与墨自然渲染,浑然天成,一个场景就是一幅别具一格的水墨画卷。动画角色的表情和动作优美而有灵气,配合豪放壮丽的泼墨山水背景,充满诗意的柔和笔调。充分展示出中国画“神似”的传统美学观念,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水墨风格的剪纸片《鹬蚌相争》,同样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和好评,再次验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有待挖掘的深度。

比较水墨动画和欧美动画的艺术表现风格,可以看出两者迥然不同。欧美影视动画在艺术表现上多使用具象的、色彩绚丽的角色和背景,而中国水墨动画更倾向于抽象的表现,色彩只有黑白,即使是发展到后来的水墨动画也只是使用少量的淡彩。

三、武侠文化在动画创作中的体现

武侠,是中国文化在全球语境中的一个典型符号。武侠作为东方神秘文化的一个代表,同好莱坞影视中的侠有本质的区别。武侠在中国不再单单是一个具体的人物,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一种介于正反两面之间的,更多地体现出正义感的精神化身。武侠与动画两者之间有天然的契合点,都是以动作为本体语言。

我国最早的长篇动画,如《铁扇公主》《大闹天宫》中都有大段精彩的武打戏,可被称为武侠动画的前身,它们已经包含了武侠动画所具有的娱乐元素。后来的《哪吒闹海》《金猴降妖》《葫芦兄弟》也属于同类作品。进入21世纪以来,武侠重新回归动画的舞台,经历了《神雕侠侣》和《勇闯天下》等一些尝试之作以后,国产动画《虹猫蓝兔七侠传》《秦时明月》一跃而起,红透大江南北。《中华小子》《功夫熊猫》同样借助中国文化元素,向全球散播着中国的武侠功夫。

四、民间传说在动画创作中的广泛应用

我国早期创作的动画,剧本多取材于广泛流传的民间传说、神话,经由动画的再创造,对民俗文化起到很好的传播作用。《阿凡提的故事》就是根据新疆维吾尔族的民间故事创作的动画影片。阿凡提倒骑毛驴的滑稽形象不仅使阿凡提这个人物家喻户晓,同时也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到了新疆的风采和维吾尔族人民丰富的情感生活。另一部体现了我国民间习俗的动画片《老鼠嫁女》,取材人人皆知的民间故事。这些有趣的民间故事,虽不见于古籍典藏,但在民间却流传甚广。

动画是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方式来讲述故事,民间传说是口述故事或用文字描述故事;真正意义的动画历史不过百年,民间传说却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且不断发展和变化、有声有色。从民间传说中汲取营养来创新影视动画制作,其资源丰富,其故事历久弥新。

自上世纪90年代之后,国外影视动画大量借鉴中国民间传说。1998年,美国拍摄的《花木兰》就沿用了中国的民间传说木兰从军的故事,取得极大的成功。日本更是从中国的《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中汲取精华,制作了不少有影响的动画作品,如《龙珠》《最游记》《三国志》以及中日合作拍摄的动画版《三国演义》等。这些经过改版的动画作品,虽不是原汁原味的中国民间传说故事,但中国文化的印记深烙其中。

结语

中国动画经过了85年的风雨历程,辉煌过、停留过、惨淡过。为此,中国动画人正在努力寻找中国动画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求新之路上不断探索。笔者试总结中国动画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今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做参考。

参考文献:

[1]邓哲林.谈谈中国剪纸动画艺术[J].大众传媒.

[2]孙萌.影视动画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播[J].电影文学,2010(20).

[3]王点.中国动画的武侠之路[J].影视评论.

[4]武侠与动画.深圳新闻网[DB/OL]省略.

年的故事传说范文第5篇

热血滚烫尘埃的战士是传说。

轻纱曼舞扬颜天下的西施是传说。

盒口的胭脂是传说。

折落在地面的玉簪是传说。

凉雨煮酒、弹琴尝醉的白翁是传说。

柳卷城郭、童打陀螺的盛世是传说。

飞鸽拔离、夕阳温柔碎的校园是传说。

过去是传说。

你,是传说。

一切原本的、刻意的、浸情的、清晰的、珍贵的、置在书籍纸面泛出陈旧味道的、卷向画幅的心脏又慢慢发黄的过去,在漫长的岁月压榨下,在变迁的潮流驱逐里,简缩成一段段可以不在乎结局的传说。

他们存在过,又销匿得极快。

他们被后世提起、铭记,又很快得被遗忘、抛弃。

他们把故事按部就班地写给曾经,他们,又是不遥远的我们。

关于高中打马而过的三年时光,关于贴满悲喜的整座校园,关于不知青春匆匆驶过却已经把它大半耗尽的我们,统统得也都会像销匿的他们,成为巨大的钢筋世界下,一段渺小而孤独的存在。

无限次对过去三年的感怀声,在星光周而复始地碰撞里觥筹交错到一起,源源不断地轰击着我们骄傲的青春,支离破碎,却又很少听到刺痛耳膜的声音。 我们全部的努力、荣耀,我们所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还有那段散发微茫的挥霍年华,都在一次又一次的强力轰击下粉碎开来。

操场上奋力奔跑的我们不见了。

三三两两聚焦韩星并且极力地争辩是谁最帅的我们不见了。

身穿的白色校服上烫映“2011”的我们不见了。

紧紧地辇着梦想在旋转的风扇下不断被汗水打湿额头的我们不见了。

把厚重的书本挡在课桌前然后偷偷看小说的我们不见了。

相关期刊更多

新商务周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全球史评论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

青春男女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长江出版集团大家报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