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反思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笔者在市级研讨会上听到关于《压强》的示范课,亮点很多,颇受启发。下面笔者针对本节课的几个亮点进行评析。并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物理课堂教学进行反思。
一、案例
1. 新课引入精彩新奇
在本节课开始,教者用简单的小游戏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将一气球置于讲桌上让力气大的男生用手掌缓慢压气球。因气球打气不是很足,故他的手掌接近桌面时气球也没有破。压气球是一个常见现象,气球被压破是学生意料之中的情况,所以他们都在紧张的等待气球被压破的响声,可结果却出乎意料。这就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教师接着问有什么办法很容易把气球压破?学生思考后上台演示:只见他用笔尖轻轻一碰气球便破了。紧接着设问为什么?从而引入新课。很简单的道具,很常见的现象,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新课有质量。
2. 创设情境丰富多彩
“一,在茫茫的林海雪原上穿雪板和不穿滑雪板的人的行走;二,在沙漠行走的骆驼长着又大又宽的脚掌;三,把铅笔一端削尖,用两只手的食指分别压住铅笔的两端;四,手掌平压和食指顶住气球的形变。”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和随手可得的器材,甚至包括学生的身体让学生进行观察,亲身体验,并且对这些实例共同的特征进行分析,学生由此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安排将学习过程由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寻求,让事实说话,进行认识的自我调节,可以把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兴趣、操作及了解外界事物奥秘的需求转化为掌握知识技能的一种内驱力。
3. 科学探究有序高效
本节课很注重探究点的设计和挖掘。如用沙子做实验其现象不稳定,也不利于观察,如用实验室的厚海绵做效果又不明显。教者选择用市场上出售的1.5㎝厚的海绵,并把钉尖钉入木板,钉子尾部作为受力面积制成小凳子放在海绵上,效果非常明显而且不会戳破海绵,体现了教具的创新性。教学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4. 回归生活激发兴趣
压强概念在生活、社会中应用比较广泛。有时我们需要增大它,有时需要减小它,怎样来增大或减小压强呢?学生根据压强计算公式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及时给予肯定。教师展示压路机、坦克、切菜、图画钉4张图片,由学生分析其中是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方法是什么?紧接着问学生如何改变人体自身对地面的压强?并请学生到前面表演:有的抱着一摞书站在地上来增大压强;有的抬起一只脚来减小压强;有的脱去外套来减小压强;有的趴在地上;有的坐在地上;有的把书放在地上人站在书上,来减小压强。学生在表演中通过探究合作获得了增大、减小压强方法的新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学习推向一个新的。
二、反思
1. 我们需要创新的课堂
本节课我认为教者在课堂创新方面颇下功夫。从教学引入,改进教具,突破难点,设计习题等方面都在进行创新。创新是本课的一大亮点。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需要在实际教学中积极思考,勇于实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开创充满活力的课堂。
2. 我们需要快乐的课堂
在本节课中,教者通过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设计习题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快乐。师生民主、平等、和谐。教师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快乐。听课教师听得也快乐。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们在浓厚兴趣下所获得的一切,常会掌握得迅速而牢固。积极的情感,浓厚的兴趣是要靠诚挚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培养造就而成。要想使学生能体验到物理学习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有使学生愉快的因素,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充满快乐的气氛,让物理课堂更有朝气。
3. 我们需要实效的课堂
本节课教者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处理,把压强的计算例题改成课后阅读,把书上探究人站立时双脚对地面的压强改成课后实验。突出压强概念的建立和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设计紧凑,张弛有度,注重课堂实效。这就要求我们:第一要研究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二要研究教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三要研究学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上课前教师要进行精心的准备和策划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不管怎样策划,想的多么周密细致,意想不到的事情总会发生,而且,学生调动的越好,主体作用发挥的越充分,课堂气氛越活跃,提问就越有趣;讨论越热烈,意外的事情就越多;学生的思维和回答就像被点燃的火把,智慧的火花不断进发,意想不到的回答就越多。这时教师如何把控课堂成为十分重要而困难的问题,可能会出现如下几种情况:一是课堂混乱一片,教师无所适从,满脸茫然,无法掌控课堂;二是当学生出现意想不到的回答时,教师断然打断,阻止继续进行下去,课堂又回归掌控之中,学生立刻鸦雀无声,智慧的火花立刻被扑灭,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三是教师立刻抓住学生的思维和回答,因势利导,全班讨论,各抒己见,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成为一节非常精彩的课,甚至令学生和老师终生难忘。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非预设性教学”。
如何搞好“非预设性教学”,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还是各种修养、素质和涵养的考验,也是一个成熟教师的表现。
“非预设性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中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好,而意料不到的课堂也属正常。所以当课堂意外发生时,教师不能回避或者不假思索地匆忙答复,而是应将这种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中,并且调整教学策略,重构课堂生态形成。只有这样,才能变课堂上的一次次“意外”为教学中的一次次“精彩”、一次次成功。
二、案例背景
大同二中是一所省重点中学,又是省级示范学校,软、硬件设施都较好,在大同市享有较好的社会声誉,是众多家长和学生向往的学校,大部分学生是从全市各初中选拔来的尖子,生源较好,学生思想活跃而深刻。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我感到在他们中间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潜能,活跃课堂,大胆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大胆发言敢于想象,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案例描述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中有一课是关于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这也是当今现实生活中学习先进模范人物、建设精神文明和教育青少年的重要话题。在讲这一课时,当我和学生分析了奉献和索取的关系,明确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时,突然有个学生提出:每个人的奉献都是“无私”的吗?我们有那么高的觉悟吗?“无私”就是不要回报,“无私奉献”那靠什么生活?雷锋和先进模范人物都是“神”吗?不食人间烟火吗?
问题一经提出,全班立刻哑然!对呀!无私奉献不求回报,那靠什么生活?现实社会中哪个人不图回报,市场经济更是要求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课本没有直接回答这个,但问题又很尖锐,可以说是个好问题,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容易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提出来了,这个问题不解决,本节课“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是没有说服力的,只是说教而已,教学的目的就不能实现。
四、案例分析
面对这突然杀出的程咬金,全班同学注视着我,等待着我的回答。此时我并没有急于直接回答,事实上我当时也回答不了。
我和同学们采取了如下措施,共同讨论:第一,再次明确奉献和索取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任何奉献都一定会有回报,只是大小和形式(有的是物质的,有的是精神的)不同而已,若只有奉献,没有回报,这个社会是不公正的,是无法存在的;第二,“无私奉献”是指什么?是指奉献要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为前提、为目的,“自私”是为满足自己的利益,自私自利,个人主义,甚至损人利己,这不是我们倡导的价值观;第三,一切先进人物“无私”的奉献都得到了回报,或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尤其首先是物质的回报,因为他们也要生活生存;第四,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包括自己的父母和眼前的老师们都在通过合法经营、诚实劳动为国家和社会做着“无私”的奉献,得到了回报,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通过以上分析的过程和结果,同学们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心服口服,由此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劳动就有回报,劳动是光荣和受人尊重认可的。这节课十分深刻而现实,远远超出了课本的范围,涉及了现实生活,有较强的说服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学生心中树立了威信,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五、案例反思
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出现教师始料未及的偶况是正常的,再周密的教案和设计也不可能为偶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所以,对于课堂中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应怀着一种豁达、宽容的心境,不仅容许而且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在问题中解决问题,我们的课堂也就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成为学生的生命历程。同时,新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掌握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操作技术,并能创造性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教学规律,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况进行及时、巧妙和灵活的处理。这是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外化和升华,是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还要以足够的爱心和善意去理解他们的行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感受,肯定他们的长处。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灵光一现”,让创新思维的“花朵”在课堂上绽放。只要能达到教育目的,就不要计较学生的过失,要吸收他们的合理见解,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完全依照教学设计的方案去实施的做法在实际操作中是很少的,很多时候都可能因突发事件而要做一些适当的调整与改变。如果教师对这些突发的新颖的问题解决好了,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这无疑是一节生动精彩的课。
教学目标:
1.在师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负数。
2.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感受正数、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探新知:
(一)请你说出它的反义词来:
上―( ) 高―( ) 大―( )
前―( ) 左―( )
师:下面换一种方式,不说词,说一件事。
飞机起飞―飞机降落
飞船升空―飞船着陆(返回)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词语或相反意义的事件,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相反意义的量,如我班一个同学上课表现好,老师给他加了3分,一个同学午休课的时候在大吵大闹,被扣了3分,你认为这两个3分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是加,一个是减。
师:我们可不可以说这两个量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板书课题:正负数)
(二)记录相反意义的量
1、把听到的数清楚地记录在表格中。要求:听清信息,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听到的信息准确、简洁的表示出来。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明白你表示的意思。
1足球比赛,中国队上半场进了3个球,下半场丢了2个球。
2学校四年级转来5名新同学,五年级转走3名同学。
3小刚的妈妈做生意,五月份赚了7000元,六月份亏了1000元。
2、收集学生的记录单展示交流:
第一种:用文字表示(如赢3、输2)
第二种:用笑脸图、哭脸图表示(如:笑7000元、哭1000元)
第三种:用带方向的箭头表示(如:5、3)
第四种:用加号、减号表示(如:+3、-2)
师:你用的符号意思你明白,我用的符号意思我明白的,数学语言是要交流的,要让大家都能看明白,怎么办?
生:要统一。
师:在同学们所用的符号中,哪个更具数学味?
生:用加号和减号数学味更浓一点。
师:这种表达有什么好处?
生:简明、清楚.
师:对。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数学家提出这种表示方法,并得到大家认可,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3、认识正、负数。
师:你知道像上面的数叫什么?(正数)+3怎么读?
生:读加三。
师导读:正三
师:像下面的数呢?(负数)板书―2怎么读?
生:负二
4、读上面各数,并板书在黑板上。
师:加号和减号和过去的意义不同,加号叫做正号,减号叫做负号。抢读。+200、+5.8、-2.7、26(同时贴于黑板相应位置)
师:26是什么数?在写数时,为了简便,可以去掉正数前面的正号,去掉正号后仍然是正数。这些数你们熟悉吗?(是我们过去学的数)
二、自主探究,发现交流正、负数的秘密
(1)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条数轴,然后小组内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在数轴上去发现:正数、负数也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正数、负数是无限的;所有的正数比0大,所有的负数比0小;正、负数大小的比较〉
生:独立观察、思考后交流各自的发现。(教师走进学生倾听学生的发现)
(2)汇报交流内容
师:下面请各小组交流你们的精彩发现。
生1:我们组发现了正数有无穷多个、负数是也一样;
生2:我们组发现了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
生3:我们组发现了越往左边的正数越大,越往右边的负数越小......
师:引导学生小结《适当板书》
同学们发现了正负数中这么多的秘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负数是...(无限的);所有的正数比0...(大),所有的负数比0...(小);正、负数大小的比较。
(3)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填空
(1)比0大的数用()表示,比0小的数用()表示。
(2)0既不是()数,也不是()数。
2、判断
(1)+15可以写作15。( )
(2)―2,―5,―10,―100,都是负数。( )
(3)0表示什么也没有,0比负数小。( )
(4)+5和―5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 )
3、在里填上“>”“
0―3 0―6 ―3―2
8―80 9―9 +77
三、结合生活、交流分享、运用新知。
师:那负数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请把你课前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最简洁的记录并交流。
1、整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生1:答对得10分,记+10分答错扣10分,记-10分;
生2:助民超市,三月份赚了16900元,记+16900元四月份亏了127元,记-127元。
生3:我听写时写对了5个,写错了5个。记录成听写时,+5个,―5个。
生4:我在妈妈的工资本上发现每月5号好发1560元,妈妈每次取钱后工资本上记录的是―200、―100
生5、我妈妈记账本收入2500元记作+2500元,这个月水、电的支出200元应记作-200元。
生6、足球队进了3个球记作+3,失2个球记作-2。....
师:同学们表现真出色,收集了这么的信息,原来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我们都在运用正负数作记录。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1:可以节约记录时间。
生2:可以让别人快速明白........
师:对,省时、省力。老师也收集了些信息想与大家一起分享。(课件出示)1、电梯中的正、负数。
叔叔上五楼开会,阿姨到地下二楼取车,应按哪两个键?
2、海拔高度中的正、负数。
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出8844.43米,记作“+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 米。
3、方向中的正负数。
下图中,每个小格代表1米,小华开始的位置在0处。
(1)小华从0点向东行5米,表示为+5,那么从0点向西行3米,表示为()米;(2)如果小华的位置是7米,说明他是向()行()米。(3)如果小华的位置是-8米,说明他是向()行()米。
4、运动中的正负数
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42秒,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1)小组讨论:风速怎么还有负的?(2)反馈并组织学生进行简要表演。
四、课堂小结: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只是初步的认识了正、负数,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的负数等着同学们去探索、发现,只要同学们细心观察,一定会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希望同学们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走进生活,去发现更多更有趣的知识。
反思:
这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进行应用的过程。“负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上课时我将“生活化”和“数学化”融合在一起。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感受正负数的意义,借助相反意义的量理解了抽象的负数,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把相反的量表示出来。通过尝试,学生逐渐体会到了数学符号的优越――简捷明了。同时也让学生经历了一种数学化的再创造的过程:由繁到简、由文字叙述到符号表达,充分感悟了负数产生的必要性。课后的巩固提高,我大胆的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鼓励他们从身边的生活场景中寻找负数,结合相反意义的量自己创造一些正负数,从而降低教学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学生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整节课我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明确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力求做到“动静结合,张驰有序”,使学生愉快地学习。
参考文献
一、案例介绍:小学二年级
㈠ 学习内容:
(1)游戏:模仿各种小动物
(2)单脚起跳、双脚落地
㈡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歌舞中做出基本跳跃的动作。
2、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活动。
㈢教学设计:
让每个学生通过唱中游、游中练感受到愉悦,在愉悦中初步掌握"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简单的动作方法,同时在激活思维、拓展能力过程中体验合作
创新、成功时的心情,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㈣ 片段介绍:
1、调动情绪,激发兴趣。
⑴ 课堂常规,明确学习内容和要求。
⑵ 小游戏:模仿各种小动物,随音乐跟教师一起跳舞。
2、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⑴ 跳跃:单脚起跳,双脚落地。
⑵ 唱儿歌进入情景探究学习自主学练知识技能评价。
⑶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技能。
3、激活思维,拓展能力。
⑴ 小游戏:模仿各种小动物,创编各种跳的方法。
⑵ 唱儿歌分组游戏能力拓展创新能力评价
⑶ 学生展示创编内容。
4、稳定情绪,恢复身心。
⑴ 放松:听音乐、师生共同舞蹈。
⑵ 小结:师生共同讲评。
二、案例分析
这节课教案编写的主要特点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技能的学习时,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小学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不喜欢呆板,爱模仿,也善于模仿的特点,本课用小游戏的形式出现,有利于调动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乐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觉感受,经过思维在大脑中形成表象,通过亲身体验后,教师再适当予以点拨。通过教师的引导、创造情境,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发展儿童的多种能力,使体育课在愉快、欢乐中完成。融学习、锻炼、娱乐为一体。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和创新意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课堂上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我表现,努力创新,从而在课堂上教学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习方法上,运用了自主学习方式,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技能和拓展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本节课运用了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技能和拓展能力。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提高能力,运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为主线,运用情境,回归生活,变化场地等组织形式和手段,迎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使他们在乐中锻炼,逐步适应群体生活,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把教材和游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案例反思
学生不喜欢单调枯燥重复的动作技术练习,我们只有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参与兴趣,才能牢牢地“拴”住学生。在本课教学活动的实施中,为了突破学生被动接受较具常规传统的教学模式,我特别注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把游戏和音乐引入课堂,让学生轻松地进入角色,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师正确示范影响下可以造成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动作技能的积极性,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小学生尤其如此,当学生看到教师的正确、漂亮示范后会情不自禁的模仿。教师的动作示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引领作用。在做示范的时候动作要准确、规范、优美,把教学重点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清楚明白。
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面对生性活泼好动、好奇的小学生来说平淡无奇的语言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很多学生的思绪就会游离于课堂之外。体育课的学习,虽然是以身体活动为主,但教师的教,还是以语言为主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语言精练、简明扼要,清晰准确,同时富有艺术性,有感染力和鼓动性,使学生在语言的刺激下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和情感变化,诙谐幽默赋予情趣的语言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兴趣。特别是语言的生动形象,它可以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一个快乐美妙遐想的境界。教师的语言使枯燥的动作变得更形象,使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更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
一、“换位”教学授课人
本节课由3名学生进行授课:第一位,性别:女;平均成绩:124分(是班里成绩最优异的);第二位:性别:男;平均成绩:80分(班里成绩中等);第三位:性别:男;平均成绩:60分(班里成绩低)。
二、“换位”教学的内容
人教版高二英语(下)册Unit17 Disabilities (Reading )为主要教学内容。
三、“换位”教学分析
(一)教学过程
第一位授课人:教学过程由Greeting Revision、Lead in、Reading、post-reading、Retell、Homework六个部分组成,在lead-in中通过世界上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导入了阅读课的主题,使大家对社会上的一些弱势群体充满了同情,并激励学生们勇于面队生活中的挫折,发奋图强的意志。这体现了课程目标中的情感认知;在Reading中通过first reading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挥他们对文章的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即将开展的阅读活动作好铺垫,而在second reading中通过归纳总结文章主旨和段落大意,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脉落,初步了解文章结构,更重要的是理解文章主旨和段落大意的能力是英语高考阅读理解部分检测的一种能力;再post-reading中的5个问题对文章内容进一步熟悉和巩固;Homework将本节课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巩固,尤其是retell不仅能能使学生对文章主旨做一系统梳理,又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二位授课人:教学过程由Greeting、 Reading、explanation、Homework 四部分组成,在Reading部分通过The first reading 几个问题的讨论来了解文章大意;在The second reading 中找出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子;在Explanation 中主要通过translation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词汇和句子;最后通过Homework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巩固。
第三位授课人:教学过程由Greeting、 Reading、 Retell 、 Homework四部分组成。 在Reading 部分通过the first reading 让几位学生来朗读课文,以便了解文章大意;在the second reading 中授课人对第一二段进行翻译,并且对重点词汇和句子进行讲解。在Homework中,要求预习以下段落。
(二)教学方法
第一位授课人:采用任务型语言教言教学,设计的任务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授课人扮演了组织者,引导者,诱导性的教学活动。
第二位授课人:教学采用“单一的,输灌式”教学,未能很好体现对阅读文的整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授课人扮演了主导作用,没有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第三位授课人:教学通过让学生朗读来了解课文内容,这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较好的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翻译,违背了阅读课的主旨。
四、师生“换位”教学反思及对教师教学的启发
三位授课人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分析笔者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对情感认知的体现
在课程目标中要求在英语教学中体现情感认知。在第一位授课人的教学过程中就有这一目标的呈现;而在第二位、第三位授课人的教学过程中没有体现出来。
2.从中高考对阅读的要求来看
第一位授课人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归纳总结文章大意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脉落,初步了解篇章结构,是符合了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要求;而第二位授课人注重了词汇和句子的讲解,第三位授课人注重了翻译,都完全忽略了高考对阅读的这一要求。
3.学习习惯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