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形容豁然开朗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恬静少女也强势
话说杨柳逸是我班集“恬静、可爱、呆萌”于一身的“女神”,可又有谁能一睹“女神”的强势与霸道呢?
夜黑,风狂,天凉。刚下晚自习的我俩被风吹得有些瑟瑟发抖,我俩并排走着,蜷缩着身子,抵御大风的侵袭。由于风大,我微微躬身,头压得低低的,杨柳逸却昂首挺胸,阔步而行。
前行中,遇见同班两个男生正在诋毁“我”的光辉形象。只见杨柳逸目光灼灼地逼视着那两位男生,大声怒斥道:“你们俩给我闭嘴!只敢背后议论他人,不敢光明正大地直说,算什么好汉……”她言辞犀利,句句刺痛着那两位男生。我倒是没事,她却路见不平,狠狠地帮我出了一口气。我的心头一暖,感谢的话还未出口,她又发话了:“道歉!否则你们不会有好日子过!”只见她霸气外露,眼中寒光闪闪,连我都被她的强势吓了一跳。那两位男生连忙说了声“对不起”,溜之大吉。
我的嘴角一直在抽搐,这种情景,谁能抵挡?唯有杨柳逸也!
呆萌妹子女王范
杨柳逸的强势总是爆发在人迹罕至之处……
翘晚餐的我正奋力与构造复杂的几何图形较劲,落笔,举起……如此循环之下,一同翘饭的许书乔看不下去了。“姐呀!算啦!以你的智商是搞不定的!”别看这位仁兄淳朴,可真毒舌啊!我正欲还击,却听见杨柳逸发话了:“有胆子,你再说一遍!”原来她也在翘饭。我刚想接茬,她又开始攻击许“童鞋”了:“她IQ咋了,比你高几百倍!切,你还好意思说,就你,背个语文就能背死你,做个数学题就能难死你,扔个垒球就能砸死你……”她长叹一口气,双手猛一拍桌子,吓得许书乔惊恐不已,仓皇而逃。当时,真是“强大的女王范+女王气场”VS“许书乔小毛孩+衰变气场”,真是天壤之别呀!
这么劲爆的女王气场,you see过吗?
学霸女王亦神伤
她从来都是那样坚强,从未见她哭过。然而那一次,她却哭了,让人为之心疼……
正是春节好光景,登上QQ,却弹出一道消息:“我考砸了,老地方见!”这不正是她的号吗?一看记录,十分钟前。我迅速换好衣服,来到老地方――学友书屋。只见她穿着白棉袄顶着两只红眼圈看着我,原来她考数学时不小心填错了序号,考得很差!她一边絮叨一边抽泣,引来了不少人的目光,让人又心疼又怜惜。在我的反复劝说下,她终于由阴转晴,豁然开朗。
“柳逸――小兔子,我等着你重生与复活!”我眨眨眼睛,冲她一笑。她坚定地点点头,迈着小碎步上了车,看着她上了车,我才如释重负。
这种情景又有几人知晓呢?坚强乐观的她竟也有泪如雨下时……
我的同学杨柳逸是不是一朵“奇葩”?“元芳,你怎么看?”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3、艺术特色。A、寓情于景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三、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四、练习提升.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答案A.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五、对比拓展
对比赏析: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旅夜书怀
李白杜甫
渡远荆门外,细草微风岸,
来从楚国游。危樯独夜舟。
山随平野尽,星垂平野阔,
江入大荒流。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名岂文章著?
云生结海楼。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飘飘何所以,
万里送行舟。天地一沙鸥。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
(1)都在长江上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
(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恰又
温庭筠与韦庄并称“温韦”,温词的风格以艳丽绵密为主,多用比兴,以景寓情;而韦庄的词疏淡明秀,寓身世之感。温词初读颇有晦涩,仔细品赏便觉情深意长,意蕴悠远,代表作如《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更漏子》“柳丝长”等,温词对后世影响巨大。其词于写景、述事中蕴含主人公深沉的感情,这一艺术特点,宋代词人周邦彦、均沿袭余波。
《菩萨蛮》原有二十首,今存十四首,多为闺怨之作。就词之用事、炼字(“度”、“懒”、“迟”)和情思婉转方面,本篇在十四首中常推为首,甚至在温词中排第一。本篇“闺怨”主题一目了然,当然不排除如清代常州词派张惠言所言“感士不遇”,但是因首句“小山”和“金”说法纷纭,各执一词,此处只谈个人浅见拙识。
通读全篇,词人别具匠心地在词中运用蒙太奇手法,截取四个层面,层次分明,一气呵成地将闺中怨妇形象展现毕尽,篇中无一字幽怨,但字字愁心,一种哀怨孤寂之情跃然纸上。参考前人观点和个人理解,笔者试着勾勒出一幅闺人梳妆图:
一、“初醒”之容:“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引清代许昂宵《词综偶评》“小山,盖指屏山而言”,许昂宵并未定论,对“金明灭”认为初日光辉映着金色画屏,未下断语,并认为“金”恐怕不能释为“额黄”。
刘永济先生《唐五代两宋词简析》认为“小山”乃“枕屏上所画之景”,且不论“小山”辨析是否正确,“金明灭”释为“屏上之金碧山水,因日久剥落,故或明或灭”,粗看言之有理,然千娇百媚闺人“新帖绣罗襦”,焉能熟视无睹屏上残山剩水?
唐圭璋先生《唐宋词简释》认为“小山”是“绣屏”之山,对“金明灭”没有明确解释。
惠淇源先生《婉约词集评》认为“小山”是“屏风上雕画的小山”,而“金明灭”释为“金光闪耀的样子”,难不成飞卿漏写“小山”深处有朝霞灿烂而成“金光闪耀的样子”?
朱东润先生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认为“小山句,谓画屏与初日的光辉照映成彩” 。
以上诸位先生均将“小山”之解与“屏”牵涉,大抵是由许昂宵注解衍生而来,但许“盖”有言在先,他也认为没有实据,所以不能轻易下结论。
林庚先生有一解,他在1962年给学生的信中认为“小山重叠”指发髻,“金明灭”指首饰上闪动着的光彩。
沈从文《中国服饰史》认为“小山重叠金明灭”是美丽女子青丝云鬓上闪烁其间的金属饰物。
徐培均《唐宋词小令精华》中认为“小山”乃“形容隆起的发髻”。
以上三家,都将“小山”认为是“发”,但此解仍有疑问,首句言“发”,次句又言及“发”,作为练字极为讲求的词人,恐怕此解并非原意。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和他主编《唐宋词选》则豁然开朗。《开元天宝遗事》载:“明皇幸蜀,命画工作十眉图”。据《海录碎事》:“十眉图:一鸳鸯、二小山……”。“金重叠”,谓把眉毛画成黄色,像金一般重叠。杨慎《词品》载“北周静帝令人黄眉墨妆,其风流于后世”,暗示觉后妆残。《海录碎事》载“十眉图:一鸳鸯、二小山……”,杨慎《词品》载“北周静帝令人黄眉墨妆,其风流于后世”。“小山重叠”指眉晕褪色,“金”指“额黄”(在额上涂黄色叫“额黄”,六朝以来妇女的习尚),“金明灭”指褪了色的额黄有明有暗。飞卿另有“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眉浅粉山横”等句,都指眉妆或额黄或经宿泪流或辗转反侧,余有眉黛、额黄残杂。
先品赏词意,既然描绘闺人初醒,虽未言“啼妆满面残红印”,闺人迟醒,娇靥残妆真切宛在眼中。《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嫡为容?”旧说“小山”释为“屏山”,“小山”与“屏”又有何牵?若“金”指阳光,深闺美人尚未起来,何来阳光堂皇穿窗入户?若“金”释为首饰,词人首句当描摹生动,闺人出场当穿戴完毕,富贵堂皇之气扑面而来,若此,后两句“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也就当是画蛇添足。诚然,亦可先大视角摹写闺中之景,屏上金山碧水在阳光照耀下一句突兀,壁峰千仞,句意跳跃,闺人娇柔之态何以衬托?显然与下句的“鬓云”、“香腮”不能融成一体,顾念全篇,不免感觉唐突。既然词人着力描摹的对象是幽怨闺人,那么这一句如果作为写景论断,则前后就缺乏必要连贯,跳跃性太强,而丧失了一种作者所着力营造的氤氲氛围,句意的中断也会使得整阙词情感突兀,产生风马牛不相及之感。根据词的上下文义细细推断,仍以作眉毛为好。因为首句说眉上的颜色褪了,次句说头发蓬蓬松松地快垂到腮边了,三、四两句才接着说女主人公懒洋洋地起床画眉和梳妆。这样前后呼应,层次极为分明。据此,可以认定,首两句必描绘闺人初醒之状。“小山”指眉毛。“眉”和“山”互喻,温词之前多有例证,庾信《奉和赵王途中五韵诗》“……峡路沙如月,山峰石似眉……”、《上益州上柱国赵王诗二首》“……两江如渍锦,双峰似画眉……”。温诗亦可为证:“黄印额山轻为尘,翠鳞红穉俱含嚬”。“小山重叠金明灭”正是惺松懒散模样,与下句“鬓云欲度香腮雪”协调吻合。
再看用词,飞卿词作确有不少“屏”、“山”相连的诗句,如“枕上屏山掩”、“鸳枕映屏山”、“晓屏山断续”、“日照纱窗,金鸭小屏山碧”等等。无庸置疑,此等“山”皆为“屏上之山”,许注“小山”为“屏山”或本此。但症结正在于此,许昂宵之解仅着意字面,理解起来不免牵强,也可讲得通,但终非妙解。而夏先生之解使首两句内容衔接,句意连贯,未有平地高山之惑,“眉毛”、“鬓云”、“香腮”均集中刻画闺人容颜,和谐完美至极。
二、“梳洗”之态: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一夜孤寂,无论辽西美梦留人睡还是梦里又一番伤离别,时候已经不早,闺人懒洋洋地起床画眉和梳妆,前后呼应,互相强化,构成一个浑然的整体,突出其潜在的含义,即词人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就是“肠断塞门消息”,思念着远在边戍的恋人,苦于久无音信,在这样一个让人满生愁绪的日子里,只能对镜自怜。首句如电影中的大特写镜头,郎在他乡,闺人一夜辗转梦醒,虽“度”字将鬓发如云的动态形象准确表现出来,但难掩残妆满面。接着下来,“懒”和“迟”没有丝毫贬义,不但不生硬,反使之与上文熨贴更紧。辗转反侧一宿,眉已残,发已松,萧郎在日殷勤弄(“银筝夜久殷勤弄”与此殊途同归),“如今正好同欢乐,君去容华谁得知?”自然懒起弄妆,孤苦伶仃宛然眼前!用物象的错综排比的手法把客观的景物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把它们贯穿起来,从而理解人物,理解词人。
三、“顾盼”之仪: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闺人心中还有希望。梳洗罢,绝不“妆成只是熏香坐”,独倚望江楼前还得留意是否容妆整齐,万一萧郎不期而至呢?前镜照了还要照后镜,簪花和人面交相辉映,花美人更美,其绰约之态婀娜之姿可以想见。妆前与妆后,容貌不一样,心情也有了变化,字里行间感受得到闺人的愉悦心情。
四、“哀怨”之心: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闺人装扮一新,接下来,词人笔锋一转,难道词人会不吝笔墨描写妆后的万千仪容吗?不!当闺人瞥见崭新的绣罗衣裳上那一双双的“金鹧鸪”时戛然而止,虽然不再描写闺人此际心情,但“双双”二字收束画龙点睛,鹧鸪双双,勾起闺人无限情思,“人心不如草”,萧郎亦不如“鹧鸪”,我们完全想象得出闺人意味索然,耳畔既听得到闺人自怜之叹,亦听得到空旷郊野鹧鸪凄楚声声,不由为闺人美貌容颜无人怜惜而扼腕,“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是何等无奈和悲伤!全篇无一字正面写愁,但客观描写中闺人心情毫发毕现,更明白上阕之所以懒画眉、迟梳洗者,皆因一番怨情蕴蓄难遣。温庭筠如此从容不迫,但闺人离愁别恨排山倒海,自然动人以情!和王龙标“春日凝妆上翠楼……悔教夫婿觅封侯”在某种程度上略同机杼,异曲同工。
天游峰海拔409.6米。最为精彩的是从茶洞起步沿陡峭山崖爬越828级石阶。登天游览胜,如登天云游、有惊无险,九曲奇观,尽收眼底。可观日出云海,可赏晴空月色。徐霞客曾评价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看水之一:大峡谷漂流
武夷大峡谷长14公里,相对落差150米。桐木溪发源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黄岗山,为九曲溪的源头之一。大峡谷漂流即在桐木溪河段,全长6公里,漂流时间约1.5小时。所用橡皮艇可乘坐游客6人,由2位训练有素的水手划舟。桐木溪漂流是一种有惊无险、野趣横生的体验。两岸高山峭壁,森林铺盖,猿啼鸟鸣,溪水怪石嶙峋,水质剔透,鱼石相趣。舟行其间,水路弯弯,下险滩,浪花扑面,惊心动魄。过深潭,波澜不惊,悠然自得。在险滩与深潭、激跃与平凡之间,充分体验和品味人生的内涵。
看水之二:龙川大峡谷
位于景区通往保护区的途中,距度假区22公里。龙川东侧为来龙岗,西侧为狮子山,终年飞瀑流泉,川流不息。春和景明,万木葱笼,雨后初睛,山泉鼓足了劲奔腾而下,飞花溅玉、气势雄浑,尤如大自然的交响曲章,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秋高气爽,层林尽染,丹桂飘香,山泉细致而柔情万种,沿山崖变化着姿态,展示着少女般的柔情,耐人品味。山泉流淌的红岩上生长着大量的珍稀植物,如竹柏,其叶形似竹叶但更厚,与水杉、银杏等被称为植物的活化石。还有一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蛛网萼,属虎耳草科,因其形密集如蜘蛛网状而得名。这种植物只能在毫无污染的环境里生长。峡谷内有几处落差百米的瀑布,坠落击石飞花间,产生了大量的负氧离子,龙川大峡谷内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万个/立方厘米,是绝佳的天然氧吧。
武夷品香茗
武夷岩茶种植区的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在18-18.5度之间;雨量充沛,年雨量2000毫米左右。山间常年云雾弥漫,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茶园大部分在岩壑幽涧之中,日照较短,更无风害,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出岩茶独特的韵味。武夷山之地质,属白垩纪武夷层,下部为石英班岩,中部为砾岩、红沙岩、页岩、凝灰岩及火山砾岩五者相间成层。茶园土壤之成土母岩,绝大部分为火山砾岩、红砂岩及页岩组成。《茶经》称茶山之土“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武夷茶园土壤系烂石或砾壤。明代徐渤《茶考》所述“武夷山中工气宜茶”。适宜的土壤,造就出岩茶的优良内质。
武夷岩茶是乌龙茶中的珍品,讲究品质。品赏武夷岩茶是一种极富诗意雅兴的赏心乐事,自古以来,文人学士非常崇尚这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品赏武夷岩茶讲究环境、心境、茶具、水质、冲泡技巧、品赏艺术。
环境:品茶的环境、场所,要清雅、明)争。厅室布置可悬以国画、诗文,摆以兰花。古乐低回,古色古香。品茗不宜人数过多。明代张源《茶录》说:”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日趣,五六日泛,七八曰施”。五六人就嫌多,七八人则是喝茶解渴。这当然指品赏而言,否则平常难以做到。
心境:品茶先品人,品茶讲人品。品茶者心境要平和、矜持、不躁,这样才能体现传统茶德:即信奉人与人之和美、人与自然之和谐、人与社会之和静。这是茶之精神、茶之风韵,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茶具:武夷山品茶茶具有茶盏、白瓷壶杯、紫沙壶杯等等。但较为通用的是宜兴紫砂壶,配以白瓷杯或外紫沙内白瓷杯,茶海(可漏水、盛水的托盘)。茶壶大小如拳头,杯小如核桃。紫砂壶有良好的保味功能,它质地细密,不易散热,宜于保温,又不炙手。紫砂壶使用越久,器身越加光泽油亮,光滑古雅,冲泡出的茶味更加醇郁芳馨。使用白瓷杯主要是便于观看茶之汤色。
水质:泡茶与水质关系极大。陆羽《茶经》云:“山溪泉水为上,河上之水为中,井中之水为下。”若用自来水最好放上半天时间,待氯气挥发。煮水最好用砂壶或铜壶,并用炉子、硬木炭。如此煮出之水无杂味、无油腻。所谓“活火煮活水”,即用有焰无烟之炭火煮流动之山泉。冲泡岩茶宜用刚开的开水,煮至“水面若孔珠,其声若松涛,此正汤也。”汤未熟则茶浮于上,香不能出;过熟则茶沉于下,而味则多滞。科学而言水煮过老则缺氧,于身体也无益。
冲泡技巧:泡茶前要洗净茶壶、茶杯,然后用开水烫过。
加放茶叶因人而异。嗜浓者多加,喜淡者则少放。将沸水冲入,满壶为止,然后用壶盖刮去泡沫,再用开水冲净盖上泡沫。盖好后,用开水浇淋茶壶,既提高壶温,又能洗净壶的外表。约过1―2分钟,即可斟品。现今流行的是不喝第一道,而是用第一道茶水烫洗茶杯后注入茶海,第二次冲泡的茶才开始斟品,有“头泡汤,二泡茶,三泡五泡是精华”的说法。斟茶有讲究,各杯先斟少许,然后均匀巡回而斟,喻为“关公巡城”,茶水剩少许后,则各杯点斟,喻为“韩信点兵”,以免淡浓不一。冲水要高,让壶中茶叶滚动促进出味,斟茶要低,防止茶香散发,避免产生不雅之泡沫,这叫“高冲低斟”。献茶讲究礼节,朋辈对品时,应先敬长者;以茶待客时,则先宾后主。接受敬茶时,不必起身迎接,只要以食、中二指轻轻敲桌,如下跪状即表谢意。据说是,清乾隆皇帝化装为仆人,微服私访,当众给随员斟茶时,臣慌惶不安,急中生智,用双指点桌,以示下跪。后人沿袭成为礼仪,很是方便。这样免于杯小不使双手递接,防止起坐纷纷,干扰静寂秩序。端茶杯时,宜用拇指和食指扶住杯身、中指托住杯底。如此端法,既稳妥,又高雅,喻为“三龙护鼎”。
品尝艺术:武夷岩茶首重岩韵,味以”香、清、甘、活”者为上,十分讲究“山骨”“岩韵”“杯底香”等。品茶时,应先闻其香,再看其色,三品其味,后观叶色。品茶是精神感应、高层次文化享受,因而要慢助细吸,徐徐入口。古人云:小杯曰品,大杯饮驴。牛饮只可解渴,小杯方能品出真味、领略情趣。初品者体会是一杯苦,二杯甜,三杯味无穷;嗜茶客更有“两腋清风起,飘然欲成仙”之感。品茶时,如将所泡过的茶叶放入清水中,观看叶色,为“绿叶红镶边”,这是武夷岩茶之特征。品尝岩茶时,也可备些茶点,一般以咸味为佳,如瓜子、菜干、咸花生之类,也可用咸味糕饼。因为咸食不会掩盖茶昧、“喧宾夺主”,不会影响品茶的效果。品茶不仅是一种享受,而且是交友联谊、沟通情感的好形式。以茶会友,和敬谈心、说古论今、吟咏诗词、欣赏茶歌、探究茶道、切磋茶艺、熏陶茶德。武夷山人不但擅长种茶、制茶,而且精于品茶。在挖掘继承古人煮茶、斗茶、鉴茶的基础上,把品茶和观景、赏艺融为一体。
九龙窠“大红袍”
九龙窠是“茶中之王”――“大红袍”的生长地。
一个幽奇深邃的峡谷,从峡口高处往下看,两侧长条状单面山,左五右四, 九座石骨嶙峋的岩峰漆黑如铁,仿佛九条将要腾飞的巨龙。峡谷里岩石错落,岩缝中渗出细细山泉,汇成小涧清流,曲折东流。沿峡谷往里,一路上有一片片、一层层的茶园,映衬着竹木花草。有些武夷岩茶的名丛就生长在这峡谷的岩壁上,小涧边,像盆景一样争奇斗巧、充满生机。因此,人们把九龙案称为“茶树王国”。
“大红袍”生长在九龙窠最后一窠的岩壁上,环境得天独厚:一是峭壁的岩缝,终年不断供应富含有机物质的泉水,且以点滴方式浇灌,不急不缓,不多不少,恰到好处;二是土壤湿润肥沃,是包含有机物质的砂岩碎屑土;三是四周崖壁耸立,阳光照射时间适度,空气湿润,气温稳定;四是茶农精心呵护、栽培管理;五是制茶名师的精湛制茶技艺等使得“大红袍”品质优异,具浓郁的桂花香味,可冲泡九次仍有余香,饮后口齿留香,舌下生津,缓缓回甘。
1997年,“大红袍”在香港拍卖,以每公斤136万港元之高价出售25克。2002年,在广州茶叶博览会上“大红袍”20克拍卖价达18万元。“大红袍”每年仅产2000克左右,不能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武夷山茶科所经过多年的研究培育,现已将“大红袍”进行无性繁植成功,并有了批量产品上市,普通百姓也能喝上“大红袍”了。
武夷访古
访古之一:柳永纪念馆
柳永纪念馆位于武夷宫,为纪念宋代著名词人柳永而设立的。柳永(987-1053年)武夷山市上梅乡白水村人,原名柳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因在柳姓同辈中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柳永少有俊才,为人风雅,少年时曾有“金鹅峰下一枝笔”之称。他生于北宋前期的太平盛世,受家乡武夷洞天仙人灵气的影响,意气豪放,倜傥不羁,柳永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如意,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参加贡院考试时,因一首《鹤冲天》词铸大错,给之后连续5次科场考试留下祸根,第五次虽得到贡院之榜,却被仁宗批为“且去浅酌低唱,何用浮名”,未被录用。到了宋景佑元年(1034-年),才被赐为进士,那时已年近半百。由于一生历进坎坷,身处逆境,因而把自己人生的无奈,当作茶余笑料,酒后戏言,并以写词的方式尽情地表达出来。他的词多反映下层社会生活,不仅“市井之人悦之”,而且被称为“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笑在青楼,醉在街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正是对一代词人柳永的生动写照。
访古之二:武夷书院(古称武夷精舍、紫阳书院)
武夷书院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于淳熙十年(1183年)建造的书院,世称“武夷之巨构”。朱熹在此广收门徒,著书讲学,培养了大批学生,理学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成为一个有力量、有影响的学派――闽学。
朱熹,字仲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朱熹在武夷山生活、从师、讲学、著述长达50年。在他的一生中著作有《四书集注》等70余部460多卷,创办书院27所,门生数子人。朱熹是中国南宋时期最著名的理学家,又是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文化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为纪念朱熹,同时也为了便于学者和游客研究、了解朱熹和理学,内有朱熹塑像、楹联、匾额,生平介绍图像照片及文字介绍,还有一部分朱熹手迹和著作。
复旦大学蔡尚忠教授有诗赞道: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访古之三:桃源洞
桃源洞因“风光近武陵”而得名。游桃源洞之前,先回忆一下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颇能增添游兴,其开头写道:“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沿着松鼠涧往峡谷有石阶可行,一路上听山泉叮咚,看山岩俊秀,落叶流花,意境无穷。至“疑无路”、“问津处”,似乎山穷水尽,却见有一小岩洞,仅通一人,洞内迂回曲折,走十余步即出洞口。有石门,上刻“桃源洞”,门边是一幅对联:喜无樵子复观弈,怕有渔郎来问津。进入石门,豁然开朗,果然是“洞天绝境”。四周岩峰耸立,遮天蔽日,中间是平旷幽深之谷地,方圆20亩,几间屋舍,有桃园、竹林、石池和流泉。山泉注入醌间,青藤攀附寿桃石,苍松翠竹挺拔于山坡岩崖。端坐的老子岩雕高16米,据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老子坐像,戏称“老子天下第一”。开元堂道观的门联写的是:到此已非尘世客,进来便是桃源人。点明了“世外桃源”之意境。
访古之四:天心永乐禅寺
“子万峰中梵室开”,这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武夷山人)形容武夷山佛教鼎盛的诗句。而最有气派,香火最旺的要数天心永乐禅寺了。它是武夷山最大的寺庙,位于天心岩边上。初建时称“山心永乐庵”,是因其位置处于武夷山景区中心而得名。明朝嘉靖七年(1528),道土韩洞虚重建时,改名“天心庵”,是道教的宫观。
进入天心景区,映人眼帘的是一座弥勒佛岩雕,地处风水宝地,就地取材,依崖打造,堪称天成杰作。正如俗话所说:后面有靠,两边有抱,前面有水,水中有泡。像高19米,宽13米,像后的巨型“佛”字是康熙皇帝的亲笔字,字高11米,宽9米,计99平方米,取“九九吉利”之意。
访古之五:闽越壬城
闽越王城景区位于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村,距离度假区28公里,游览时间为半天。
闽越王城遗址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现于1958年,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块绚丽的瑰宝。闽越王城始建于公元前202年,是闽越王无诸受封于汉高祖刘邦时营造的王城,总面积48万平方米,干栏式宫殿建筑,封闭式的宫殿组群,极富闽越文化色彩。在西汉初年的近一个世纪内,使福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陶器、铁器、罐、盆、钵、壶蛊、铁矛、铁剑、铜镞、弩机等,现建有大量博物馆来展示这些文物。保存最完整的代表明代皇权的木构楼坊,面阔7.9米,进深5米,高8米。
访古之六:五夫朱子文化
五夫镇位于武夷山市东南,距离度假区51公里。游览时间为1天。汽车站每天有定期班车前往。
五夫镇自古有“邹鲁渊源”之美称,古代名人辈出。至宋代已是鼎盛时期,名人学者云集,工商仕农极为繁荣,抗金名将刘子羽、吴介、吴遴在五夫降生;词圣柳永以及他家“柳氏三杰”在五夫孕育胡安国家族的胡氏五贤出自五夫;理学宗师朱熹在五夫从师就学,可谓“群英荟萃”。五夫镇自然环境幽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省产白莲、板栗、杨梅、香菇、田螺等。
主要景观有二处:一是朱子故居一一紫阳楼;二是兴贤古街,包括兴贤书 院、朱子卷、朱子社仓等景点。
兴贤书院位于五夫镇兴贤古街,建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年),为纪念理学先贤胡宪而构筑,朱熹学有所成后,曾在该书院讲学授徒。之所以名为“兴贤”,民间传说有“兴贤育秀”,继往开来之意。书院门牌高耸,构筑精巧,造型古朴,全部建筑共分三进,前进为正堂、分下廊与上厅,下廊设两厢房;二进为书院,分左右两院,正进为文昌阁。兴贤书院曾是朱熹弘讲理学,以文论道之所,现今在书院内可欣常到仿朱熹笔体而写的“继往开来”等堂匾和各式楹联。
朱子巷,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14岁时家里突发不幸,父亲朱松病逝,去世前将儿子托给原武夷山籍的挚友教养。于是,朱嘉随母移居到武夷山五夫里,从此定居五夫里近50年。在这些年中,他无论是幼时上学,还是成年后,探友寻幽问道,每次外出都要路经。这条巷子是五夫中和坊与儒林坊(古名)的交界线,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原全长300米,现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鹅卵石铺成,巷多曲折,两侧皆是古屋高墙,步入其中,耳边仿佛回荡起朱熹求学的足音。
紫阳楼又名紫阳书堂、紫阳书室,建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朱熹从15岁起在此定居,一直到晚年迁居建阳为止,住了近50年。紫阳楼位于屏山脚下,潭溪之畔,周围古树参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亩方塘,屋后是青翠竹林。传说,朱熹的那首《观书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边苦读时,触动灵感,信手写就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紫阳楼构筑风格庄重典雅,一楹两进,前进为朱熹书斋及寝室,朱熹为不忘父老,以父号取名,将寝室命名“韦斋”,将书房命名为“晦堂”。中堂悬匾曰:紫阳书堂。表示不忘其祖籍徽洲婺源(今属江西)的紫阳山之意。
访古之七:下梅古民居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东面,距离度假区约10公里。游览时间半天。
下梅村保存了以邹氏祠堂为代表的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于一体的典型清代民居特色建筑群。900多米的人工河穿村而过,沿河两岸有凉亭美人靠,造就了一个江南水乡的风貌。
比喻、夸张、借代、比拟、设问、双关、对比、对偶、排比、反復、讳饰、互文、并提,等等。
(一) 比喻
文言文的比喻与现代汉语的比喻一样,有本体和喻体,也有比喻词,当然,有的只出现喻体,有的没有比喻词。
例1 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鱼肉,何辞為?(《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如今人家好像是厨房的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放在砧板上的鱼和肉,这样紧迫的情况,还要向人家告辞干什么呢?
例2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译文:使自己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
例1用 "刀俎"和"鱼肉"比喻对方和自己,将两种对比强烈的不同地位和危急的形势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例2用"污泥"和"浊秽(环境)"比喻邪恶的势力,用"蝉蜕"比喻自己的洁身自好,比喻具体形象,句子通俗易懂,屈原的周遭环境和他的人生态度在比喻句中有了清晰的交代。
(二) 夸张
夸张,主要是通过形象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比较强烈的感觉,从而增强句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1 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於鸿毛。
译文:人本来就免不了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
例2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櫓。
译文:秦国便有了剩余的精力,乘对方的困敝而制服他们,在战场上追逐逃走的败兵,杀得敌人流下无数的尸体,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
例3用 "泰山"和"鸿毛"来比轻重,将死的价值夸大和缩小,夸大和缩小中表明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涇渭分明的价值取向。例2用"百万"的"伏尸" 和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来形容战争的残酷,夸大的描述中刻画了秦国的强大和残忍,以及其他国家的弱小和惨败。
(三) 借代
借本体的特征或标誌来代替本体;借本体的所属或所在来代替本体;借事物的全部来代替属於局部的本体或借局部来代替整体等修辞方法,均為借代。借代的主要目的是给人一种具体可感的形象,引发读者的形象思维。
例1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诗》)
译文:希望能骑著千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
例2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译文:两岸青山在眼前相对出现,一片白帆向红日轻捷飞来。
例1中的 "千里足"代替千里马,是局部代替整体。例2中的"孤帆"代替扬著一片白帆的小船,是局部代替整体。
(四) 比拟
比拟是拟人和拟物的合称,是一种将人拟作物,或将物拟作人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有时给物以人的对话或语言,有时给人以物的动作或形态,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
例1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译文:自从金兵南侵以后,就连荒废的池沼和古老的树木,也对战争表示厌恶。
例2 羈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译文:关在笼子里的鸟思恋以往的树林,养在池塘中的鱼思恋过去的深潭。
例3 雄兔脚朴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乐府诗集·木兰诗》)
译文:雄兔的脚上毛蓬松,雌兔的眼睛瞇成缝,两只兔子并排跑,怎么能辨别我是雌还是雄?
例1的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作者借"废池乔木"所表露的一个"厌"字,将对战争的憎恶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2的"羈鸟恋"和"池鱼思"也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恋"和"思"是对自由的一种向往,作者借动物的人类思想化语言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例3"安能辨我是雄雌"是把人当作物来写,动物才讲雄雌,问"安能辨我是雄雌",显然是主人公用幽默的语言说明女扮男装是难以分辨的。
(五) 设问
有疑问就要问,有问就要答,有问有答就是设问。设问可以分為两类,一是自己设问自己回答,二是反面设问,正面回答。
例1 然秦以区区之地……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
译文:然而秦国以雍州小小的疆域……但是经不起陈涉振臂一挥就国破人亡,并被后人讥笑,这是為什么呢?就是因為不行仁义,而使攻势和守势完全发生了变化的缘故啊。
例2 夫击瓮叩缶,弹箏搏髀……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李斯《諫逐客书》)
译文:敲打瓦罐,叩拍瓦缶,弹奏秦箏,拍著大腿打拍子……现在人们不听敲打瓦罐和叩拍瓦缶,而去欣赏郑国和卫国的音乐,不弹奏秦箏,而选择《韶》乐,这是因為什么呢?為的是听起来高兴,看起来舒服罢了。
例3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周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欧阳修《伶官传序》)
译文:啊!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总强调说是天意,其实还不是决定於统治阶级的政策措施吗?追溯一下后唐庄宗是怎样建立起他的统治,又是怎样遭到失败的过程,就足以说明这个道理了。
例1是自己设问自己回答,意在引起读者的註意,以达到强调其结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目的。例2也是自己设问自己回答,先交代结果,后叙说原因,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例3则是用反面的问题来激发正面的答案,对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这种设问,有点像现代汉语的反问,不用回答,答案就在问句里面。
(六) 双关
双关的显著特点是言在此意在彼,言有其实,意有其因,移花接木,耐人寻味。
例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译文:在舍东的篱笆下采摘,悠闲中见到了深远的南山。
例2 九边烂熟等雕虫,远誌真堪小草同。(龚自珍《己亥杂诗》)
译文:我对边防事务嫻熟精通,却被人看作雕虫小技不予重用,自己虽怀抱远大誌向,到头来也是和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相同。
例3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译文:松柏梧桐枝枝叶叶相互覆盖,心心沟通相融。
例1中的 "悠然"有"遥远"的字面意思,即南山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也有诗人采菊时心"旷远"的意思。诗人有了这种心境,对眼前的美景才有"悠然"的神情和感受。所以"悠然"的双关意义值得玩味。例2中的"远誌"的字面意思是一种植物的名称,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但诗人在这里显然不是在谈草药,而是在谈自己的远大理想,所以,"远誌"是用来形容自己的远大誌向。例3的"交通"有诗句中描写的枝叶交错的意思,更有仲卿和兰芝心心相印的意境描写,正所谓生死相依,永结同心,其爱情的坚贞让人赞嘆不已。
(七) 对比
不同的事物,表象不同,实质不同,将它们并列在一起,使之互相对照,或者是用一个事物来衬托另一个事物,从而突出所要说明的问题,强调所要表述的观点,就叫做对比。
例1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屈原《涉江》)
译文:燕雀乌鹊,却在殿堂和高臺上筑巢啊,风姿招展的辛夷树,却枯死在乱树丛中啊。
例2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译文:富贵人家的酒肉飘出醇香味,路上却躺著饥寒交迫而死的穷人的尸体。
例3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杨。(《促织》)
译文:惟独这个成名因胥吏侵耗而贫穷,却又因為促织而荣华富贵,穿皮衣,骑大马,得意洋洋。
例1中 "燕雀乌鹊"和"露申辛夷"的地位和处境相对比,说明邪恶势力得势,正直不阿之士却遭遇陷害和打击,揭示了君昏国危的社会现实。例2的两种情形相对比,刻画了封建社会贫富不均背景下穷苦人民的不幸遭遇。例3以成名先贫后富的对比,抨击了封建社会统治者骄奢逸,鱼肉百姓的罪恶行為。
(八) 对偶
几个句子如果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就构成了对偶。对偶主要表现為音节的和谐,节奏的明快,给人一种结构整齐的美感。
例1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苏軾《石鐘山记》)
译文: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而悠扬。
例2 歌臺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译文:歌唱的臺上声响充满暖意,好像春天到来那样融和,跳舞的殿里长袖带来的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清冷。
例3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綾罗。(《孔雀东南飞》)
译文:左手拿著剪刀和尺子,右手拿著綾罗绸缎。
例1是四字对,写了不同方位石头的不同音响效果。例2是两个句子相对,分别写出了歌唱和舞蹈的不同情景。例3是五字对,写了兰芝姑娘的手巧和忙碌。
(九) 排比
将几个意思相关,结构相似,字数基本相等的句子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就是排比的修辞方法。排比的基本作用是加强语势。
例1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庄子·养生主》)
译文: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一切动作,诸如用手推动牛,用肩靠近牛,用脚踏牛,用膝压牛……
例2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晁错《论贵粟疏》)
译文:春天不能躲避风尘,夏天不能躲避暑热,秋天不能躲避阴雨,冬天不能躲避冰雪。
例3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袁枚《祭妹文》)
译文:你的诗,我已经付印;你的女儿,我已经代你出嫁;你的生平事跡,我已经写了传记。
上述三例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这些排比句,除了语势的强烈外,还有使句子的内容更為具体的作用。
(十) 反复
作者為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采取在文章中重復使用某些句子的方法,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反復。反復出现的句子一般能给读者留下较為深刻的印象
例1 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袁枚《祭妹文》)
译文:阿兄回去了,还一次又一次回过头来看望你啊。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例2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毛遂自荐》)
译文:我的君主就在面前,你这样呵叱做什么?……我的君主就在面前,你这样呵叱做什么?
例3 采采芣笖,薄言采之。采采芣笖,薄言有之。(《诗经·周南》)
译文: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例1 "呜呼哀哉"的反復运用,突出了作者对亡妹的凄楚怀念之情。例2"吾君在前,叱者何也"的反復运用,突出了毛遂对自己君主地位的维护和尊重,以及对秦王的一种心理上的威势。例3"采采芣笖"的反復运用,突出了采摘芣笖时的愉悦心情。
(十一) 讳饰
讳饰也叫避讳。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便直接说出来,而改用其他的词匯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修辞方法就是讳饰。
例1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与赵?(《战国策·赵策》)
译文:有朝一日,太后不幸去世,长安君凭什么功绩在赵国安身?
例2 故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所以记下这件事,等著考察民风的人用它作為参考吧。
例3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昨天王有命令来,因為我身体不舒服,不能去上朝见王。
例1的 "山陵崩"是為了避开"死"字而使用的讳饰之辞。例2的"人风"是為了避开唐朝皇帝李世民的"民"而使用的讳饰之辞。例3的"采薪之忧"是為了避开"病"字而使用的讳饰之辞。
(十二) 互文
在连贯性的话语中,将本应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分开上下各一个,参成互文,合而生义,上下文意相呼应和补充,叫互文。
例1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
译文:十三到十六岁的时候就先后学会了织布、裁衣、弹箜篌和诵读诗书。
例2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到处大喊大叫和骚扰。
例3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译文:主人和客人都先后下马和上船。
例1的年龄互补。例2的 "东西"和"南北"互补。例3的"主人"与"客"互补。
(十三) 并提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并列地放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就叫并提。也有人称之為"合说分解"。
例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
译文:不理解文句,倒急於向老师学习;不能解答疑难问题,却反而不愿向老师求教。
例2 耳目聪明(《后汉书·华陀传》)
译文:耳朵听得清楚,眼睛看得分明。
例3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诸葛亮《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