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秋手抄报内容佳句

中秋手抄报内容佳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秋手抄报内容佳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秋手抄报内容佳句

中秋手抄报内容佳句范文第1篇

少先队中秋节策划方案一

一、活动目的

中秋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最大意义与主旨是“团圆”。团圆与和谐紧密相连,团圆不仅是外在的形式,而且是内心的和谐与相通。为充分发掘传统节日内涵,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激发广大师生的民族情感,我校德育处、少先队决定在中秋节前后,开展“月圆人圆”主题活动。

二、活动时间

20XX年9月5日——9月21日

三、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佳节读月——主题阅读

1、搜集与中秋节有关的故事、诗歌、书籍,各班开展有关的经典诗文朗诵会。

2、举行一次中秋主题会。搜集、诵读有关中秋的经典诗词,在品月饼、诵古诗的过程中感悟团圆、和谐的幸福,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主题班会时间:9月5日-9日阅读课,教导处将进行检查。

第二阶段:佳节忆月——交流展示

1、组织学生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节日起源、传统民俗、逸闻趣事、诗词佳句的资料,各班将资料、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照片等经过精心设计,展示在教室布置及黑板报中,少先队将进行检查评比。

2、各班可以在班内设一面“寄情”墙,学生可以把对同学、亲人、老师、长辈想说想表达的情义写纸上并贴在墙上。

第三阶段:佳节赏月——实践活动

1、开展一次“小小月饼寄深情”亲子互动活动。鼓励学生为父母制作中秋贺卡,帮长辈做家务,与家人一起品月饼、赏明月,感悟举家团圆的幸福。

2、开展“互助友爱、共度佳节”社区志愿者活动,地点:学生所在社区。

3、将“品月饼赏明月”中发生的令你最难忘记的一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第四阶段:佳节思月——交流汇报

1、回顾自己读、忆、赏月的历程,与亲友、同伴交流分享感悟,感受今天生活的幸福,更期望伟大的祖国在未来更加繁荣、富强。

2、一至六年级各班上交绘画2幅;三至六年级各班上交征文2篇。9月16日前上交少先队,届时将进行评奖并在国庆期间展出。

少先队中秋节策划方案二

一、实施年级:四年级

二、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中秋节的由来

(2) 了解中秋节的习俗

(3) 了解中秋节月饼的由来

(4) 了解有关中秋节的诗歌

[能力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2、学会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经常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本次活动更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往的快乐。

3、通过展示、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活动班级:四(2)班

活动时间:3月~5月

活动过程:

活动一:开题课 确定研究主题

师生谈话

师: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对于中秋节的传说也是各种各样,你们想了解吗?

生:(大声:想)课件欣赏相关中秋节的图片

师:看了刚才的图片,大家有什么话想说?

生:自由讨论,交流。

师:对,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从今天起,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有关中秋节的文化,关于中秋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学生发言之后确定研究主题

如:a、中秋节的由来

b、中秋节的习俗。

c、有关中秋节的诗词

d、中秋月饼的来源

……

活动二:分组,落实任务

根据学生的爱好,分成六组。每组选出一名责任心强的同学任组长。各组选择研究主题。分析讨论定下研究计划并完成表格。

活动三、开展调查研究

1.习俗调查

中秋赏月、吃月饼是全国各地普遍的风俗习惯,但由于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向长辈了解自己家乡过中秋节还有哪些风俗习惯,把了解到的记录下来,回到班里进行交流。

2.月饼调查

教师可引导学生按居住地域或自由组合,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制订一份简单的调查计划,深入学校或家庭附近的超市、百货商店、食品厂等地,针对月饼的品牌、产地、生产厂家、价格等方面进行调查采访,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分别购买一些不同种类的月饼,品尝口味,比较优劣,做好调查情况的汇总。

3.巧手作坊

(1)写一写

在了解了各地和家乡过中秋的习俗后,请学生计划一下“今年的中秋节你准备怎么过?”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制订一份简单的节日方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2)做一做

用自己喜欢的制作形式和材料,自制一张精美的贺卡,写上一句的祝福的话语,寄给自己最亲近的人。

4.携手共享

(1)搜集与中秋节相关的诗词,举行一次诗词朗诵会,要求能说出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体味其中的意境。

(2)“每逢佳节倍思亲”,在阖家团聚的时刻,大家一定也会想到远在台湾的小伙伴,期盼着祖国的早日统一。有条件的话,教师可带领学生上网,通过发email的形式给远方的小伙伴捎去节日的祝福。

活动四、综合成果展示

这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为此我们以班队活动的形式来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交流。

活动五 活动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标准应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并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综合实践活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可以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小组评价或由辅导老师(包括校外辅导员)进行评价。

少先队中秋节策划方案三

一、活动目的

中秋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最大意义与主旨是“团圆”。团圆与和谐紧密相连,团圆不仅是外在的形式,而且是内心的和谐与相通。为充分发掘传统节日内涵,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激发广大师生的民族情感,我校德领组、少先总队决定在中秋节前后,开展“月圆人圆”主题活动。

二、活动时间

20xx年9月15日——9月25日

三、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佳节读月——主题阅读

1.搜集与中秋节有关的故事、诗歌、书籍,各班开展有关的晨读。

2.举行一次中秋主题班队会。搜集、诵读有关中秋的经典诗词,在品月饼、诵古诗的过程中感悟团圆、和谐的幸福,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主题班会时间:9月15日班队会,少先总队将进行检查。

第二阶段:佳节忆月——交流展示

1.组织学生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节日起源、传统民俗、逸闻趣事、诗词佳句的资料,各班将资料、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照片等经过精心设计,展示在教室布置及黑板报中,少先总队将进行检查评比。

2.各班可以在班内设一面“寄情”墙,学生可以把对同学、亲人、老师、长辈想说想表达的情义写纸上并贴在墙上。

第三阶段:佳节赏月——实践活动

1.开展一次“小小月饼寄深情”亲子互动活动。鼓励学生为父母制作中秋贺卡,帮长辈做家务,与家人一起品月饼、赏明月,感悟举家团圆的幸福。

2.开展“快乐体验”志愿者活动,少先总队向敬老院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送月饼,送温暖。

3.将“品月饼赏明月”中发生的令你最难忘记的一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第四阶段:佳节思月——交流汇报

1.回顾自己读、忆、赏月的历程,与亲友、同伴交流分享感悟,感受今天生活的幸福,更期望伟大的祖国在未来更加繁荣、富强。

2.一至六年级各班上交绘画2幅;三至六年级各班上交征文2篇。9月28日前上交少先总队,届时将进行评奖并在国庆期间展出。

主题教育活动时间:9月23—25日交流汇报。

 

少先队中秋节策划方案相关文章:

1.2016中秋节活动主题策划方案

2.小学中秋节手抄报活动策划方案

3.中秋节主题活动策划方案

4.中秋节班级活动策划方案

5.2016中秋节活动策划方案 中秋节主题活动方案

中秋手抄报内容佳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意义;德育渗透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27-01我们常把孩子比作是祖国的花朵,把教师比作是辛勤的园丁。如何让花朵健康成长,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丁对他们的培育过程,但不是每个孩子将来都能成为天之骄子,大多数成为普通民众。我们经常说:不成才,要成人。这里的人应是具有道德品质的人,可见道德品质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如今经济正在飞速发展,社会价值取向间或失衡,各种信息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正通过不同渠道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初中生因其处在特定的生理和心理阶段,可塑性大,易受这些复杂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农村的教育资源又相对匮乏,中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跟上,再加上不少留守学生缺乏家庭的教育与引导,还有许多家长因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偏面地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将来就会有出息,种种因素表明农村孩子更多缺失家庭德育,更易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校园里不良现象经常出现,他们欺骗父母、老师,不能团结互助,爱看别人笑话,甚至无视校纪、校规、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偷盗。试想,这些缺少道德品质的学生走上社会,我们能指望他们给社会作出什么的贡献呢?虽说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素质教育,但迫于考试的压力,我们仍践行着应试教育,社会道德滑坡这一现实已不容忽视,今年,我们国家又掀起了"三月学雷锋"活动,说明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语文教学因其自身具有对学生德育渗透的优越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新的课程理念也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更应注重良好品德的形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我认为对中学生的德育渗透至关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

1.营造特殊氛围,进行情境渗透

可以根据课文自身的特点,播放歌曲,引导W生聆听与感受,或配乐朗诵,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相关的电影画面,山水及人文景观,营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课文特殊而强烈的氛围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比如在《春》的教学中,可向学生展示春水涨满池塘、杨柳垂堤的美丽画面及百花盛开、春雨淋沥、农民春种的图景,这样直观多彩的背景,再配以诗意的朗读,学生们无不沉浸在对大自然的喜爱与欣赏之中。在《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中,我播放《水调歌头》歌曲及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再配乐朗读,引领着学生感受诗人丰富的想象与缠绵的情思。

2.品味美文佳句,促进身心发展

朱光潜在《谈人生》一书就"谈读书"一章中是这样说的:"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这里的少读是相对于多读而不求甚解说的,我们不妨把它理解为品读,尤其那些描写生动、文质兼美的精彩篇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后窍喷烟雾的斑蝥等等,这些景物刻画得色彩纷呈,错落有致,充满情趣。《三棵枸杞豆》中的小树林,作者的描绘引人入胜。《背影》那质朴的语言,深挚的父子之情读来无不令学生动容,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在想象画面的诵读中,不觉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从而促进了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了学生成为富有感情,充满爱的生活之人。

3.走近光辉形象,感受人格魅力

光辉的人物往往是中学生感动、欣赏、追求的对象,他们的人格魅力对中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人物,他们坚强、勇敢、乐观、善良、富于想象、执着追求……。如《童年》中面对苦难与不幸,却仍然坚强乐观地生活的外祖母;《安恩与奶牛》中从动物角度考虑的清贫老妇人安恩;《斜塔上的实验》中不迷信权威,执着追求真理的伽利略;为举荐人才,不顾自身安危的刘基;被贬官却仍心系朝堂与百姓的范仲淹。有平凡人,也有伟人,有政治家,也有科学家,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现代的,也有古代的,这些人物身上无不闪耀着美丽的光辉。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分析,走近他们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与体验,认识他们的美好品质,用这些人物的人格魅力来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由认识到欣赏,直至追求从而获得精神力量。

4.汲取作者智慧,提高思想认识

所谓"文以载道",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隐含着作者的思想倾向,或褒扬,或贬责,或阐述道理,感悟人生,这些智慧的思想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在教学议论文《谈骨气》时,我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对现实的思考:"文中所举的三个事例相对我们来说是前人,在现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是否还有有骨气的人或事迹?或是有没骨气的人或事迹?"学生在回顾生活中的一些人或事后,纷纷发表看法。在尊重与轻视,赞美与唾弃的交流中,学生们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

5.关注社会现实,抒发真实心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并针对中学生在第四学段中明确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可见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在文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表达其真情实感。作文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德才识方面的素质,同时,在作文中学生也能够含蓄地或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表达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多彩的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生活,关注社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对各种社会现象,媒体焦点、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进行点评,对环境、对人生、对和平的关注与思考,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6.开展各种活动,加强德育渗透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分角色表演,诗歌朗诵比赛、美文朗诵、出黑板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并把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精彩表现制成网络视频,这样,每位学生都有可以展示个人才艺的平台,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既能让学生们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又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创设情景,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主要角色,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能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

总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也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语文学科教学的育人优势,挖掘教材中的品德教育的因素,遵循文本所蕴含的人文内涵,灵活运用各种渗透方式,在传授知识、培养智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使其产生明确的人生信念,提高综合素养,真正实现叶圣陶所说的"千教万教,教做真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文道合一。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