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说写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简单介绍小说的界说,特点与分类
1. 小说的界说与特点
2. 小说的分类: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
二·小说的写作过程
1. 充分准备,打好基础
2. 认识生活,熟悉人物
3. 选材: (一)撷新去陈,根据时代需要选材。
(二)以小见大,根据体裁特点选材。
(三)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生活选材。
4. 立意
三·小说的构思(结合例子)
(一)构思及其方法
构思是写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的过程。写作者要在构思中为散文的思想内容寻找尽量完美的艺术形式,使思想性与艺术性 达到和谐的统一。因此,构思要解决立意、选材、创造意境、确定体裁、基本手法、布局谋 篇等问题。
构思方法:第一、确定体裁。
第二、寻找线索。
第三、创造意境。
(二)小说构思注意
1."小说家的时钟":讲故事的要则之一是能同时天南海北,无所不知地讲,不但精通历史,通晓当今,还能洞察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
2. 时间生活和价值生活:在叙写中,小说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把时钟拨快,有时把时钟拨慢,有时把指针倒回或拨前,但是,没有一个作者能全然不顾时间的顺序。
3. 微观叙述和宏观叙述:小说的叙写应使读者有历史感。为此,小说作者在把自己的故事安排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范围内的同时,他就应对历史负起责任。
4. 三项基本选择(时间顺序)
5. 叙述时间的距离:时间在小说里除了起着"导演"的作用之外,又起着引起“悬念”的作用。
四·小说的人物刻画 (结合小说例子)
(一)小说中的人物和真实人物不同。
(二)小说人物与作者自我之间是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
(三)小说人物的个性特征需要通过真实的细节描写体现出来。
五·小说的情节模型和技巧
1.折叠与跳移
2.省略与延宕
3.意外与巧合
六·小说的叙述策略
1.概括叙述与具体叙述
2.夹叙夹议与虚实结合
3.象征叙述与反讽叙述
七·小说的审美特征
1.偏重再现的虚构性形象
2.人物形象是小说形象的核心
一、拒绝“共名”:精神的自我回返
在我看来,文学创作的真正起点应该是作家自己的身体与体验。但社会化却是人基本的命运,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往往身不由己地接受了社会通行的意义规范和认知法则,并自然而然地以此出发来领会周围的世界和事物。这样在个人本己的自我与事物之间,实际上有个人无可选择而接受的通行法则作为理解的媒介,个人的认识往往不是他直接感知事物的成果,而是基于已接受的规则对事物编码的结果。作家要有所创造,就必须解除他与事物之间的认知障隔,得以直接与事物接触,恢复初生时对世界无隔的感知,真正直接感受到事物,使自己的感受成为“首次感知”,吐发出新鲜、初生的光辉。作家超越现有的文化逻辑,与事物无遮地接触亦是真实的写作得以发生的起点。朱文的小说写作在这方面做过相当的努力,对长期笼罩在时代共名与公共理解中从事写作的中国作家与文学本应是一个极好的启示,但时代的喧嚣和朱文写作本身的问题过早地将其淹没。
朱文相当深刻地领悟到习得的意义图式如何阻隔了人们与世界的真正接触。他说:“我们总是处在一个不真实的环境里,人们已经从血液里接受了一种十分怪诞的生活,不再对它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在此基础上,人们建立起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明天,很多切肤之痛在一种虚幻不真实的氛围下被淡化,或者完全染上一层保护色,你甚至没有机会感觉到你自己的真实存在,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年深日久的隔绝使你的感觉器官变得迟钝。”正是基于对先在认识机制蒙蔽生活真实的深怀警惕,朱文在一开始就以对抗的姿态自觉远离既定意义模式的规范,并极力摆脱社会中心意识对自我的限制和影响。他大量的作品都在讲述远离先在接受的“前认知结构”向自我回返的精神历程。朱文笔下的“小丁”和其他个人形象可以看作是作家自我的代言人。这些人物大都对公共生活领域的东西不感兴趣,多是一些身份暧昧、职业不明者,大部分时间一个人独处,凝望着时间无聊地从眼前流逝,咀嚼着空洞的生命滋味。这些人的共同特点就是回到了个体生活及他们的身体和精神里面。朱文的人物甚至还是“我是我自己”的绝对坚守者。为了自我的完整,他们选择了对人世逃避。一方面他们自动切断了与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中心价值体系的联系,他们的行为也因此缺乏为社会公认的合法性,朱文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弑父式情节正是他这方面精神倾向的反映。《什么是垃圾、什么是爱》中,主人公面对固执地坚守传统规范、身体健康的父亲恶毒地诅咒“父亲,你为什么不死”。《我爱美元》中“渎父”的情绪同样强烈,小说中主人公想方设法地要让父亲与别的女人发生关系,想以此来打击、亵渎父辈持守的道德观念。这些情节无关亲情,象征地表达了他们对父辈所信守的道德和价值的深刻拒绝,及想从根本上摆脱父辈的意义理念影响的深切意愿。对他们而言,只有摆脱了与父辈的联系才能摆脱可能由此而至的牵累、影响或者控制,保持自我的纯粹。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断地逃脱与他人的关系。他们有可能与别人建立起疏淡短暂的关系,但最终他们又自动地远离。再者,这些边缘人又拒绝按社会的成功标准来改变自己,拒绝世俗的成功,不让自己屈服于社会的期待。他们对任何可能与世界有实质接触的行为和心理变动都深怀警惕。《没有了的脚在痒》中,当一个女人“不再用身体来感知我,对我的语言,她发生了深切的愿望,她的精神触角已经触犯到我的内心世界之中”时,也是“我”离去的时候。“性”的欲望是他们无法抗拒的,但他们更愿意以无爱之性来加以解决,宁愿做一个“内心疲乏、训练有素的通奸者”。没有爱的宣泄最后使性行为变得机械和麻木,让这些边缘的个体们产生无法抑制的厌恶。性的宣泄不仅不能缓释焦虑,反而变得更加难以忍受。欲望都成为虚无,这也意味着他们与世界的最后联系的崩解。
二、“去蔽”写真:真实的写作得以发生
朱文在把自我从社会公共意识中分离出来之后,他才真正地把自我向生活敞开,让自我充分地与世界直接接触。当他真正用自己的敏锐感觉,亲自“到场”去亲身体验,用纯然个体的眼光去打量日常生活时,终于发现了为我们视而不见的惊人常识。他的小说写作从不预设目标,而按照生活自在的样态展开书写。从《傍晚光线下的一百二十个人物》《五毛钱的旅程》《到工厂到底有多远》等小说,我们可以看到朱文想把庸常的日常生活放在明亮的光线下让它自然流动的努力。《傍晚光线下的一百二十个人物》作者把小说舞台定点在一个没有名字的小烟酒店,录下了七个不构成故事的场景,仅作外部观照,不把视角探入人物的意识内,让人物在傍晚的光线下自我表演。这其中的人物不是事先设定有某种性格或命运或心态的人物,也没有特定身份,他们只是因为在这个特定的时段进出这个小店才进入叙事。朱文把由人物接触构成的流动中的日常生活本身当成是一种奇怪生物群落在特定时空中的物理存在和关系状态,并进行逼视和观察,片段的日常生活在傍晚的阳光下接近无限透明,以它自己的方式随时间一起流动,呈露着它真实的“物性”存在,或者说,朱文就是要用接近无限透明的讲述来竭力恢复生活本身的“物性”存在状态。不追问意义,也不作价值评判,这里逼视的是大众生活的“零状态”——不附加思辨和对其赋值的质朴状态。《五毛钱的旅程》《到大厂到底有多远》里,作家同样像是一架全息摄影机,拍下了短暂旅途中汽车内的情景片断,微妙的心理碰撞、情节的起伏折叠、简单的事件被写得洋洋洒洒。这些小说所呈现的生活细节是被人们所忽略的日常细节。朱文自己扮演了一个冷漠的旁观者的角色,只用自己的感官去直击现场,用鲜明的画面造成极有震撼力的现场感,日常细节被充分暴露,逼真得让人惊奇。让生活细节进入叙事不是朱文的开创,它是经典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朱文细节与此不同,因为现实主义作品中的细节是极具功能性的,常与人物塑造和故事的推进相关,或者是要“以小见大”,以一个尽在叙述者掌握中的细节安排承载意识形态传达的重要功能。朱文的这类小说,细节就是小说的全部,他没有把细节置于强硬的理性框架中。新写实小说关注的同样是大众的日常生活,聚合了大量普通大众的生活小事,并通过作者本人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取向把这些事件组织起来。虽然评论家们用“情感的零度”“原生态”去描述这些小说,但文本背后作家们的同情、悲悯、理解或者批判是不难让人感受到的,许多这类作品甚至可以直接划入“人道主义”的宏大叙事范围,其中所高扬的是“人道”“理想”“崇高”之类的旗帜,琐屑的生活小事成为人被磨蚀被消耗的证明,而由此带来的生活的粗鄙和庸碌被认为是“本不该如此”的,批判现实的意味浓厚。这说明在新写实作家的心目中总存在一个更美好的生活情景,有一个“本该如此”的生活形态存在于他们的想象里。也正因为新写实小说的这种价值取向与主导文化的意识形态一脉相承,因而它的合法性没有受到质疑,甚至成为一个历史时段文学的主流。朱文显然走得更远。《傍晚光线下的一百二十个人物》《到大厂到底有多远》等小说甚至不去写一个完整的生活小事。如果说新写实小说显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有内在关联的小事,那么朱文呈现的细节则属于这些小事间的“过程”,那是一些未被作家所注意、也往往被忽略不计的“过程”。朱文拒绝了现时的主导文化的意识形态观念馈赠,拒绝用既定的情感程式和观念去组织日常生活细节,他把它们从既定的意义规范中剥离出来,使之失去了意义的覆盖而充分地裸露,回复到原始的粗糙状态,让日常生活在放大镜式的观照下凸现出其“毛孔”和“肌理”,把时代深处的事物裸露出来。朱文这时实际上在对生活原始发生状态进行还原,消解了传统对生活的理念构成,中止了判断,对存在之“真”进行着“去蔽”,让事物自然彰显,这与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原则和旨趣深相契合。朱文恰好在充分回到他自我感知时回到了源头,在摒弃了既定的意义、文化规范后,站在开放的世界里,世界好像是第一次显现在他四周,他也似乎是“首次感知”到了世界。这让他的写作回到了一个坚实有力的起点上来,也是对长期以来喜欢在宏大的命题下,在巨型神话话语中,向故作深奥、庄严地说话的文学秩序、文学规范的挑战,它意味着与传统文学规范的决裂和新的写作可能性、意义空间的拓展。由此看来,朱文小说写作的意义正在于解开了文化对作家个人本己生存可能性的遮蔽和文化加于作家个人身心的规约,让文学恢复了作家自发地感知、体验的能力,使文学重新找到自己的血液和立足的根本,回到了一个真实而坚实的起点上,在此基础上,文学有可能从不给生活赋值的“零状态”开始,重新获得对事物命名的能力,建立起与世界接触的新的精神关系。正是在这里,朱文的小说写作表现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重大启示意义。
三、叛离之后:停滞于“无着落”的空洞
不过,朱文的小说写作还只意味着朝向真实的写作的开始和写作开启新的意义空间的可能。朱文在走向返回自我的路上迈出了艰难的一步,但他的精神探索并没有继续进行下去。一个刻意背弃世界的个体,除非他的生活已有某种意义和方向,否则离弃了世界之后,他将发现这个世界原是一片虚空。弗洛姆就曾说过,一个人一旦从赋予其生命和意义保障的一切契约中解脱出来,他将发现个人将无法忍受这种孤境,他将作为孤立的个人变得彻底的无依无靠,迷失方向,丧失目的,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怀疑生活的意义,以致怀疑他据以指导行动的任何原则,孤单和怀疑窒息了生命。②朱文小说中的人物也正是如此。他们在解除了约束与负担获得了“自由”的同时,也失去了精神的遮蔽和心灵的壁垒。抵达了否定的极致,也最终使他们自己一无所有,遭遇到巨大的虚无,坠入无可克服的凝滞与懒怠。不仅未拯救出自己,连自我都失去了。所以,更多的时候朱文的人物总是在路上,总是在去向一个地址不明的地方的行走途中。这暗示着这些虚无的个体潜意识地想逃离无可名状的厌倦和自毁感,然而他们的逃避本身也是虚无,因为他们没有方向,也没有终点,逃亡变成了仅为行走而行走的无休止过程和无意义的活动,逃避的结果仍是从虚无至虚无的。在他们消解了一切当下公认的价值和定义之后,他们人性中最基本的肯定和确切的因素也毁坏了,在横扫了一切的烟云之后,一切价值都失去了意义,他们的存在也呈现出废墟般的荒芜。这就是朱文展现出的既有意义体系的逃避者的黯淡前景。
本来,人面对虚无,就面对了世界的无限可能性,有可能催动个人在虚无中给予无意义的世界以意义,给出仅出自于他自身的对世界的重新命名,就有可能启动新的生机。“世界具有无限性,世界是怎么样取决于你要世界怎样。”③这说明一个人在坠入荒芜之后,是可以通过自己精神的力量凝聚起自己和世界的破碎关系的。虚无让人越出了现有意义秩序的边界,在这个时候一个人能解除社会化对他的意义绑缚,清除掉既有文化蒙在他精神上的尘垢,了无挂碍,无蔽地与世界相触,建立起自己与世界的精神关系,获得自我为这个世界命名的能力。但在朱文小说中还看不到个人在越出了常规和既定文化规范坠入虚无后,为摆脱虚无而做的精神抗争和重建自我与意义的艰难努力。所以他小说中的逃亡者就像离水的鱼一样,始终在粘滞、虚弱、空洞中麻醉,他笔下描绘的就只能是一幅幅晦暗、无意义的生活图景,有亮色的东西从来就不会出现在他的小说中。《弟弟的演奏》写大学生被无限期延搁又遭阉割的青春,他们那貌似庄严的政治游行也不过是小野心家们捞取政治资本的权谋和那些大学生们把几毫升抛洒在大街上的无聊行走。《什么是垃圾、什么是爱》则用一个长篇表现病态的自弃和生活的懒怠。他小说中无聊的事物,杂乱和混沌得让人深感不安。这样一种拼命撕破和带有攻击性的表达固然可以提醒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有多贫乏,把我们拉回到留意当代生活的杂乱和无聊上来,但也会让我们备感压抑,窒息我们对生命的期待。而且,在众多的这类小说中,我们看不到朱文的主人公们在彻底回返自我而陷落虚无后有什么从困境中突围的精神和现实行为,他们虽漫无目的、没有方向、不知所终,而且心情灰暗,心怀隐痛,但也似乎安之若素,甚至乐此不疲,因为做背离常规、我行我素的另类举动让他们有超出众人的心理优越感,这无疑是一种不错的致幻剂,很大程度上,朱文们更愿意以这样一种常规的叛离者的身份自居。尽管他们除了空洞以外,一无所有,但在他们看来,做一个离经叛道者的前卫感觉也很不错。朱文的人物就停留在这里,没有更进一步摆脱困厄的精神追问和强烈冲动。所以,朱文的小说虽然有相当的革命性,但在总体上难脱青春文学的那种耍酷、玩深沉的做派和情绪。另外,由于缺乏来自外在更高的精神指引,朱文自己也并没有建立起自我坚实的与世界接触、把握世界的精神方式和价值确信,所以朱文的写作给出的更多是自我感知的经验,甚至是颓废的、自渎的经验。朱文后来的小说写作明显有自我重复的趋向,而且似乎也难以为继,跟他自身缺乏内在的持续力量和由此陷入的困境有直接的关系。
朱文以激烈对抗的姿态拒绝了既有文化规范和通行的价值体系,坚决回到自我的身体和个体体验,他的写作因而回到了一个真实的起点上来,并使人注意到时代内部的事物和为我们所忽略的常识,这是真实的写作得以发生的基础,对长期习惯于援用旧有集体主义、宏大命题的中国文学是一个很好的启示,这也正是他对中国文学的意义所在。但他的过于迷恋叛逆者的角色,躲在一个昏暗的角落独自品位个人的感性经验,不在困境中抗争和突围并仰望一种更高的精神,从而导致最终无法获得自我把握世界的精神方式,使他的写作缺乏精神之光和内在的持续力量,暴露出他写作的限度。朱文写作的得失正好说明,真正有力量的写作要表达对俗常、习见、不完善现实的不和解,要表达越出意义边界所体验到的生命的荒诞和虚无,还应该试图表达人对荒诞和虚无的反抗,人在虚无之中试图建构和聚合的冲动或努力,以及对新的意义的开启,并以此表现人的尊严,捍卫文学的尊严,让读者感觉到一个伟大灵魂的观照,感觉从远远的地方传递而来的精神之光的照耀,感觉到心灵与心灵之间的相互温慰。给生命增加一点亮色,艺术就应该给人的灵魂这么一点光亮,这么一点慰藉,文学就应该是这么一项最有超越性的精神事件和伟大事业。
① 1998年10月,由朱文发起的问卷调查《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在文坛激起轩然大波,在问卷调查中,汇集了五十六位60年代以后出生的“新生代”或“晚生代”作家对现存文学秩序的尖锐而偏激的批评,“问卷风波”从另一个角度充分显示了朱文“破”的决心和勇气。
关键词:多维写作 创新 小说 语文素养
一.多点命中,遍地开花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因此教师在小说的阅读教学中,可跳出传统的窠臼,导入各种写作的方式,融入到小说的教学中去。笔者在一番教学探索实践后,总结出以下几点:
1.补写促想象
“留白”,顾名思义,就是留下一点让人思考的空白。小说中运用留白艺术,为读者提供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学中,利用作品的留白艺术,引导学生在作品所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社会经验和人生经验进行大胆的想象,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扩大学生学习研究的范围,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如果学生对留白艺术的鉴赏仅仅停留在大胆的想象,我想是不够的,需要一种方式来把想象到的内容表述出来,那就是导入写作的元素,借助写作的方式,惟其如此,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才能落在实处。
例如教学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贝尔曼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里如何用它的爱心和生命画上了常春藤叶的情景用文字表述出来,要求想象合理,符合人物性格。交上来的学生习作中,不乏一些想象合理,凸显人物性格的佳作,我在讲评课挑选一些佳作当场点评,收到了不错的效果。这种在忠实于小说文本的前提下运用想象实现再创造的写作训练,不仅可以使原本模糊的情节变得具体清晰,也会使原本凝固的元素变得鲜活,既充实了小说文本,又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真可谓是一箭双雕。
2.改写激兴趣
在小说的阅读教学中,需要教师的着力创新,而改写就是教师牛刀小试的一条途径。
所谓改写就是根据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改成另一种体裁或者样式的写作训练,也可以说是以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来诠释原来的小说文本。学生为了能成功改写,必定反复阅读作品,对作品认真思考,在写作时也一定会与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反复比对,等大功告成后,对原小说文本的理解一定会在自己改写的过程中日益深刻。
还以教学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为例,可引导学生运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改写这篇小说,而这个第一人称“我”可以是贝尔曼,也可以是苏艾或者琼珊中的任何一个,当然改写的前提是小说的情节、主题,环境等主要元素都不变。我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这种写作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而最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小说的兴趣和热情。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发现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玩”的,自己也可以当一回“小说家”,成功的喜悦势必激发其内心强烈的兴趣,有了兴趣,试问离叩开小说阅读之门还会远吗?
3.扩写凸主旨
所谓扩写,就是在不改变原文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把内容简略的片段加以扩展和发挥,使文本的主要内容更加丰富、主旨更加凸显。可以说这是学习了小说文本之后“以本为本”的“全新写作”。学生要反复阅读,仔细揣摩,分析人物,体会主旨,方可有一番作为,而学生在反复阅读鉴赏小说文本的过程中,无论是阅读能力还是思维能力亦或是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以教学师陀的《说书人》一文为例,文中写到“实际上我们全被迷住了。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但文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他说书的内容、情景,技巧等,更多的是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突显说书人说书技艺的精湛,那这个部分可引导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旨的前提下就他说书的具体情境进行扩写,学生写作积极性很高,交上来经过批改佳作不少,我还专门开了一节习作交流课,让那些扩写写的好的学生上台朗读他的作品、畅谈自己的鉴赏感受以及自己写作时的思考,这个活动搞下来,无论是台上交流的学生还是坐在台下的充当听众的学生都受益匪浅,对小说的主旨也就把握的更加精准了。
4.仿写学技巧
(1)文体仿写
针对小说文本中出现的古诗词,指导学生在准确分析人物和把握主旨的前提下,模仿古人诗词的手法和意境来写作,此举既能让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又能更好的理解小说,并通过古诗词这种形式把自己的理解诉诸笔端,从而实现小说和古典诗词的完美融合。
以教学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为例,节选部分中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的,写的极是精妙,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西江月》二词的基础上,模仿它的写法,分别替林黛玉和王熙凤各写一首词,要求与人物个性相吻合。尽管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还是有一些写的比较好,后来我因势利导的讲授了诗词的意象方面的一些知识,实践证明学生掌握的不错,这大概就应了孔子讲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个教育箴言吧!
导入这种写作元素,本意是拓展学生的视野,推动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和理解,不曾想也促进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和鉴赏,真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片段仿写
学习小说范文对人物、事件的各种描写方法和记叙方式,加强学生片段仿写训练,并以此为契机,切入小说文本,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以教学师陀的《说书人》一文为例,文本最后一段中有“我”的很多心理活动描写和情感的抒发,放在最后又起到卒章显志的效果。教师可以以此为范本,把相似类型的文章截去结尾,让学生仿写,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范文片段的写作艺术。学生在仿写之前势必要反复品味语言,咀嚼鉴赏,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的了解小说,也有利于学生探得写作之精髓。
二.多管齐下,多方受益
1.对施教者而言,教师在施教小说文本时,经过此种创新处理,不仅体现了教师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对培养学生多种语文基本能力的综合考量,也彰显了教师对新课改的参与热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能做到以逸待劳,以导入各种写作方式为契机,强化教师的主导性,促进师生交流互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
2.对受教者而言,导入写作元素,无疑是为学生学习小说打开了另一扇大门。通过这种练习,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不再是先前传统小说教学时的观看者、凑热闹者,也不再只是停留在对文本的思考、品味、感悟,现在又多了一个写作的环节,而这个环节又是对前面诸多环节的总结。
3.对教材而言,这种创新处理,这种大胆的剪裁,既使这些小说精品物尽其用,也会使小说魅力大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主动拓展课外小说阅读。
导入写作元素,创新小说教学,使小说摆脱了陈旧的外衣,注入了鲜活的元素,激活了教材,调动了学生,既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成就了教师的主导性,真是一举多得,相信只要我们教师对教材能坚持“研读挖掘、锐意革新”的精神,小说这种体裁一定会从书中翩翩而下,走入我们学生的内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一、教学目标
1.熟悉环境描写作用的考查方式,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
二、教学重难点
总结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掌握解题思路。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整理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四、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阅读必修三、必修五中的小说单元,把握每篇课文的主题中心。
2.下发环境描写作用导学案,并要求学生课前完成《小步舞》。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别林斯基曾说过,什么书最被人爱读和争购?那是小说。在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小说也越来越受到命题者青睐。而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小说类文本阅读,往往扣住小说主题,围绕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来设题。今天,我们就从小说最基本的要素——环境入手,共同探讨该如何解答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试题。
二、展示课堂目标(1分钟)
1.熟悉环境描写作用的考查方式,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
三、考点精析(1分钟)
环境为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提供了时空位置,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用看似无心之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时是为了烘云托月,塑造人物形象;有时是影射或暗示主旨等。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小说阅读考查的一个重要命题点,而且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也有一定区别。从近几年高考题考查方式来看,有考查细化的趋势。
四、明确考查方式(2分钟)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1) (2019·全国卷Ⅱ)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步舞》)
(2) (2019·全国卷III)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到梨花屯去》)
(3) (2018·江苏高考)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小哥儿俩》)
(4) (2013·山东高考)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活着》)
(5) (2011·江苏高考)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这是你的战争!”》)
环境描写作用考题即分析环境描写对小说三要素及主题、读者方面的作用,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赏析”等作答动词和“环境(景物)描写”“作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五、回顾小说相关文段,分析、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15分钟)
(一)举例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问:回忆《林黛玉进贾府》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相关内容,具体分析以下两个问题。
回扣教材
分析作答
1.《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写贾府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①为人物活动、情节展开提供场景,烘托气氛,有助于塑造人物性格。
②通过环境描写,表现出贾府的社会地位和豪门贵族的气派。
③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
④暗示了贾府必将走向衰亡,有助于表现小说的主题。
答案解构:
本题考查社会环境的作用,答案从社会环境对塑造人物、对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对凸显主题几方面的作用分析得出。
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对于风雪的描写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①渲染悲壮气氛。狂风猛雪、冲天大火中,英雄长啸,苍莽而雄浑,悲壮而激越。
②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文中的“风雪”描写为人物活动所设置环境,有利于表现林冲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性格;同时,又反衬了后来林冲的奋起反抗是“不得已而为之”,把林冲“逼”到无路可走的地步。林冲是《水浒传》中最具悲情的英雄,他的一系列悲惨遭遇,已经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而本文中的“风雪”描写,将落魄的英雄独自一人置身于茫茫天地之间,更能激发读者的同情之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③合理地推动情节发展。“风雪” 的描写,是为故事的发展“蓄势”。没有风雪,就不会有差拨放火的条件;没有风雪,林冲就不会出门买酒,也不会看到破败的山神庙;没有压倒草料场的房屋,林冲也不会到山神庙去暂避栖身,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结果.这些描写,为故事的发展,做了必要的条件准备。
(二)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4角度”
角 度
作 用
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人物方面
①烘托心情;②体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情节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⑥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主题方面
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4角度”
角 度
作 用
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关系,渲染特定氛围。
人物方面
①引导人物出场;②交代人物身份;③揭示人物心境;④表现人物性格。
情节方面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主题方面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主题。
过渡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刚刚我们一起归纳了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打铁要趁热,接下来,让我们实战演练一下,在实践中将这一规律融会于心。
六、高考试题分析(22分钟)
(一)《小步舞》(2019·全国卷Ⅱ)
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解析】
第一步:找句子,析特点
找到文中描写“卢森堡公园苗圃”的句子,如文中第②③段、第⑮⑯段、第26()段中描写“卢森堡公园苗圃”的句子。题干指出“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一限制性条件明确强调了答题分析特点时应将卢森堡公园苗圃这一环境描写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加以细化和展开,而不是泛泛地说“推动情节发展”,更不是常规地从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去思考。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故事开端
卢森堡公园苗圃出现在小说开端部分,写“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
情节发展
卢森堡公园苗圃不断出现在情节发展过程中,既是老夫妻表演的舞台,也是老夫妻人生的舞台,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
故事结尾
卢森堡公园苗圃出现在结尾部分,作者交代苗圃被铲平,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使故事留下想象空间。
【参考答案】
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每点2分)
七、课堂小结(2分钟)
环境描写作用答题思路总结
解答环境描写作用题“3步骤”
第一步:找句子,析特点
找到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因为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和目的是一致的。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找到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并作对应分析。这里要注意区分出自然环境描写作用与社会环境描写作用各自不同的思维角度。
第三步:分条列,规范答
组织答案时,要每个角度的作用单列一条,这样答案要点更明晰。
结语: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风姿各异,其作用也绝非简单几个角度所能言尽。但无论如何,首先对环境描写的几种作用要烂熟于心,整理答案时有所兼顾。
八、布置作业(1分钟)
1. (2019·全国卷III)《到梨花屯去》
一、了解环境描写的概念
学生答题失分的一大原因就是他们辨不清哪些语句是环境描写,之所以辨不清主要是由于他们对环境描写的概念不清楚。所以,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并明确环境描写的概念。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自然场景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特定时代背景和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理解并明确这些概念之后,我们还要带领学生实践一下,让他们在选定的文本里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区分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我用2011年江西省高考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晚秋》为例让学生实践,效果很好,学生能迅速准确地找到并区分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
二、熟记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失分的另一个因素是不清楚环境描写的作用。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归纳、理解并熟记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规范他们的答题思路。
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地点。例如《晚秋》的开头: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他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这里就交代的故事发生的季节――秋季、地点――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
(2)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例如《药》: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作者借助环境描写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例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A.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B.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第一处环境描写是在菲利普一家怀着发财梦去旅游时,那时他们收到于勒发财的信,菲利普的二女儿也因此结了婚,一家人高兴出游,那时的海面在他们眼中美得如“绿色大理石桌面”。可见一家人的心情多么愉快。但出乎预料的是,他们在旅游的船上却遇到了破产后沦落为水手的于勒,他们一家发财的梦想破灭了,所以,他们旅游的目的地在他们眼中却成了“紫色的阴影”,不着一字,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菲利普一家失望、沮丧的心情。
这里要特别注意环境与人物之间的对比反衬。例如《晚秋》中:“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他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此处就用温暖晴和的秋景反衬瓦萨卡心情的烦闷,处境凄凉。
(4)暗示社会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例如《孔乙己》: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两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里对咸亨酒店的介绍,是为了交代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个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作者刻画这样一个势力、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5)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例如《这是你的战争》中第五节“雪越下越大了”一句,在小说情节发展上就起了推动作用,既照应了第一节“昆明下着雪”,又为第六节“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做铺垫。文章中“雪”这一自然景物描写既贯穿全篇又富有变化。
(6)揭示或深化主旨。例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命。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悲惨的主题。
三、规范答题语言
学生在了解并明确环境描写的概念、熟记环境描写的作用之后,还必须规范答题语言。这要从两个方面做起:
首先,需要有清晰的答题思路,环境描写作用类题型就要按照“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的规范进行作答,可以这样组织语言:1.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2.人物(烘托,映衬)。3.情节(推动,暗示,铺垫)。4.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其次,不能照搬规范的语言,不能只答专业术语,必须具体文章具体分析,要按照规范、结合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理解。
有了以上的解题技巧,再利用相关类型的题目加以巩固,应当可以提高学生在此类题目上的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