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汉字的由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友情在每个人的人生字典里是不可缺少的,当我翻开相册,看到那灿烂的笑脸时,那个影子在我眼里出现。
去年冬天,是我认为最美的冬天。晶莹的雪花纷纷扬扬落下,来到教室,看到一个女孩,我坐下向她问好,她说了一句韩语。大概意思是:对不起,我不会说中文。之所以我听的懂一点儿,是因为韩流潮挂到了我们班,韩星,韩戏抢手的很。于是,我用韩文向她问好。
“can you speak in english?”听到我说英语的时候,她先一愣,后有说了:yes,i can。
望着她,我笑了
初一:何吕明慧
关键词:秦;由来;演变
我们现在所写所用的“秦”是一个现代汉字,是经过“秦”古代汉字种种变化发展而得到的。
“秦”字:甲骨文,金文,后来秦始皇统一字体为小篆,“秦”则写为,后来再到楷书。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是音、形、意三者的统一体。早期的汉字很多为形义结合、形义统一的,我们可说“形义相一”。我们可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来知道这个汉字的“本义”。我们可通过“秦”早期的形体结构来分析得出它的本义。
“秦”甲骨文上边左右是两只手,中间是一把木杵,下部为两禾,是由五个象形部件所构成的会意字。通过部件组合,我们可知大意为两手用杵舂谷,则“秦”字本义与粮食有关,粮食丰收。金文“”与甲骨文写法相似,更为清晰――“杵”在上,下面两禾减为一禾,由此可得“秦”金文与甲骨文字义基本相同。小篆“秦”相对于甲文和金文更易懂,更规范。“”在《说文・禾部》中:伯益之後所封。地宜禾。从禾,舂省。一曰秦,禾名。,文秦从。匠切。这清晰地给出了“秦”的字义,也给出了此字产生的大概时间。我们不难解释现在楷书“秦”的写法“从禾,舂省”,上半部由“舂”字头代替“杵”形,省二手,下部存“禾”。既体现“秦”字的本义又简化了写法。
在《语文故事会》及《作文新天地》初中版2013年06期中“语林趣事”部分均看到同一个关于“秦”由来的故事:
秦始皇,春秋各半为“秦”――秦始皇当皇帝之前,秦字的写法是“”,后来为什么又变成了“秦”呢?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忽然想起国号“”字来,这个字拆开,就是一把木椅上面坐着两个“王”,这分明就是二王平分天下嘛!这还了得!必须废掉这个“”字。他想再创一个同音的字来代替“”字。
他思来想去,却怎么也想不出个眉目来,于是找来史官问:“从开天辟地到如今,谁的业绩和功劳最大?史书上记载着没有?”史官答:“唐尧虞舜夏商周,功过是非见《春秋》。”秦始皇又问:“从开天辟地以来,就只有《春秋》这本书吗?”史官答:“是的。”
秦始皇忽然灵机一动:“这么说,《春秋》就写到现在没有再往下写吗?”“对!”秦始皇对史官们笑了一笑又说:“寡人乃千古一帝,要占他一半《春秋》,决定用一半春秋定国号!”秦始皇提笔在手,刷刷几笔,写出一个“秦”字,说“寡人取‘春’‘秋’二字各半,合二为“秦”以代“”字。
于是“秦”字就诞生了。
这个故事乍一看,觉得“春秋各取一半合为秦”很在理,但其实不然,稍一琢磨,就可得出它不真实的地方。
一、没听过:秦国的秦之前为“”
《说文・禾部》秦:“伯益之后所封国。”伯益一作伯翳,《史记・秦本纪》说,伯翳佐禹治水有功,“舜赐姓嬴氏”(《史记》第一册,中华书局北京1959年版)由此可得秦国在建国时已为“秦”,何来“”呢?同时“”字在《太平寰宇记・西戎・大秦国》中有出现:“其殿以瑟为柱,黄金为地,象牙为门扇,香木为栋梁。”这个“”与瑟连以为“琴瑟”,是作为“琴”的异体字而存在的。
二、秦始皇统一六国所用字体为小篆,“秦”字为,“春”字为,“秋”为
春:《说文》:春,推也。从屯,从日,春时生也。会意,屯亦声。今隶作春字,亦作。秋:《说文・禾部》:禾孰也。从禾,省。文不省。七由切。“春”与“秦”的上半部分虽在楷书中写法相同,但在秦始皇时期的小篆中完全形义不同,所以“秦”不可能由“春秋各半”组成。
三、有文:“早期隶书――秦隶中‘秦’字已出现了类似后代隶、楷字体的写法,《睡虎地秦简》中‘秦’字写作(睡虎地简二八・五)”(《也说“秦”》,饶星,汉字文化2009年01期)
首先,小篆是秦始皇时期的官方字体,而隶书是社会地位较低的辅字,所以在那时,国号应使用正式的官方字体小篆,而不是隶书。其次,依据之前“春”“秋”“秦”的小篆字形可知,隶书“春”“秦”二字上半部分由来各不相同,便可知隶书“秦”字不会取自于“春”字上半部分。同时,“秦”的下半部分也直接沿用小篆字形的下半部分,无需再借用“秋”的一半。
由此,我们知道“秦”字并非为“春秋各半”合成,之前这广为人知的《“秦”字的由来》的故事确实有待商榷。
参考文献:
[1]李肖寅.国号字“秦”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1).
[2]万莉.说文解字:禾部字的文化阐释[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3]荀春荣.关于“秦”字的由来[J].红旗文稿,2012(10).
我在幼儿园观察发现:中班幼儿对自己的名字很感兴趣!一个个名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凝聚着父母对孩子深厚的爱和殷切的期望,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于是,我抓住幼儿的这个兴趣和需要,将相关领域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设计了主题系列活动。引导幼儿一起探索身边名字的秘密。
活动一 早期阅读:我们的名字
活动目标
1 乐于认读自己和同伴的名字,对观察名字感兴趣。
2 能在认读中观察比较名字的异同,感知名字的丰富多样性。
3 学方礼貌地介绍自己的名字。
活动准备
涂色姓名卡片、彩色笔人手一套。幼儿姓名“光荣榜”,幼儿姓名卡片若干,自制彩票箱一个。
活动过程
1 找找自己的名字。师:你们在光荣榜上找到自己的名字了吗?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名字才是有礼貌的乖娃娃呢?
2 读读同伴的名字。师:看看老师摸出了哪个小朋友的彩票?请这位小朋友起立跟大家招招手。小朋友们也向他问个好。
3 比比我们的名字。师:我们的名字都一样吗?在字数上都一样吗?名字有什么作用?
4 涂涂自己的名字。师:你们的名字宝宝刚起床。还没有穿衣服,你们想给自己的名字宝宝涂上什么颜色。穿上什么漂亮的衣服呢?
活动延伸
以竞赛游戏的方式帮幼儿复习巩固对名字的感知和认读。
活动二 谈话活动:名字的故事
活动目标
1 对谈话话题感兴趣,愿意在同伴面前大方地谈论自己名字的故事。
2 耐心地倾听同伴谈话,学会轮流交谈,能用普通话连贯完整地围绕话题表达。
3 了解父母长辈的期望,加深对父母长辈的热爱,能够积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培养理想意识。
活动准备
1 创设“名字的秘密”主题墙,师幼共同制作树叶名片。
2 活动前请家长给孩子讲名字的含义和取名字的小故事。
3 教师向家长收集幼儿名字故事的卡片。
活动地点
“名字的秘密”主题墙前。
活动过程
1 创设谈话情景,引出谈话话题。师:你们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为你们取这个名字吗?他们给你们许了什么愿望呢?请小朋友悄悄告诉你旁边的好朋友吧!
2 围绕话题自由交谈,教师观察引导。让幼儿自由结伴轮流交谈。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交谈情况,适时参与,及时引导幼儿围绕话题积极交谈。提醒个别幼儿耐心地倾听同伴交谈,学会轮流交谈。
3 引导幼儿拓展谈话范围,学习新的谈话经验。
(1)师:XX小朋友是怎样讲自己名字故事的?他的小名叫什么?他的爸爸妈妈为什么给他取这个名字?给他许了什么愿望呢?哪个小朋友的名字故事跟他不一样?
(2)师:小朋友的名字里有父母长辈为你们许的美好的愿望,希望你们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你们长大了想干什么呢?让我们闭上眼睛在这棵树前为自己许个愿望吧!
活动延伸
表演游戏:创设森林小动物现场采访的情景。以表演游戏的方式激发幼儿讲述自己名字故事的兴趣。
活动三 社会活动:姓氏的秘密
活动目标
1 感受中国姓氏的丰富,激发认识百家姓的兴趣。
2 认识到名字由姓和名构成,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
活动准备
《百家姓》图书一本。
活动过程
1 认识名字的组成。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你叫XX,他叫XX,你们知道老师的名字吗?
2 认识姓。师:同姓的人很多,我们班还有哪个小朋友跟老师一样都姓刘呀?
3 认识姓的由来。师:自己的姓可以改掉吗?为什么?
4 说说知道的姓氏。师:你还知道哪些好朋友的姓?
5 认识百家姓。
活动延伸
数学活动:让幼儿对本班的姓氏进行简单的分类统计,在进一步加深对姓氏认识的同时,发展幼儿的数理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四 文学欣赏:姓氏儿歌
活动目标
1 对姓氏儿歌感兴趣,感受姓氏儿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 初步感知李、张、胡、吴几个常见姓氏的汉字特征和构成规律。
3 能有节奏地朗诵姓氏儿歌。
活动准备
李、张、吴、胡汉字大卡片及分解汉字卡片1套。
活动过程
1 导入儿歌。(1)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我们给自己的姓编了好听的儿歌。(2)教师有节奏地朗诵儿歌,幼儿欣赏。
2 感知姓氏的汉字结构。(1)引导幼儿分析儿歌,感知姓氏的汉字结构,教师出示相应的汉字卡片,将汉字卡片按结构贴在黑板上。(2)师:这么多的姓氏娃娃都是一家人,我们就叫它们“百家姓”。
3 朗诵儿歌。(1)加进拍手动作带领幼儿朗诵姓氏儿歌。(2)教师请相应姓氏的幼儿尝试与老师对诵。
活动延伸
美工活动:剪贴姓氏娃娃。
附:姓氏儿歌
你姓啥?我姓李。什么李?木子李。他姓啥?他姓张。什么张?弓长张。你姓啥?我姓胡,什么胡?古月胡。他姓啥?他姓吴。什么吴?口天吴。木子李,弓长张,古月胡,口天吴。中国人,百家姓。百家姓,一家人。
活动五 社会活动:我的名片
活动目标
1 对制作名片感兴趣,愿意“写、画”名片。
2 知道名片的作用,会自己创作名片。
3 学习有礼貌地介绍自己,互相交换名片欣赏,增进友谊。
活动准备
1 活动前请家长教幼儿写画自己的名字。
2 制作名片的色卡纸、画笔、剪刀和固体胶人手一套,教师自制名片两张。
活动过程
1 导入名片。师:除了用说话的方式让别人认识你,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呀?
2 情景表演:赠名片。(两名教师表演:在公交车上,许久未联系的好朋友相遇,分手时赠名片。)师:他们互相给的是什么?名片有什么作用?
3 制作名片。(1)教师出示自己和另外一名教师的名片,引导幼儿动手制作一张自己的名片。(2)教师讲述名片制作要求,鼓励幼儿大胆创作自己的名片。
4 欣赏、赠送名片。(1)教师和幼儿示范有礼貌地介绍自己,互相交换名片欣赏。(2)同伴自由有礼貌地互相交换名片欣赏,同时介绍自己的名字。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以趣激学;快乐识字
汉字是当今世界唯一的音、形、义相结合且完美统一的语言符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有明确的要求: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其中800~1000个会写;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但当今学生的识字现状却不容乐观,误读发音,识字认半边,书写潦草、结构失调,对读书不感兴趣。针对这种现象,我在平日的识字教学中采取“以趣激学,快乐识字”的教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利用形声字,巧识字
形声字是汉字构成的主要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重点且有代表性的汉字,告诉学生利用形旁或声旁来识字。在学习词语“牺牲”时,我先出示“西”和“生”,再出示部首“牛字旁”,接着告诉学生“牺牲”的读音。之后,向学生讲述这两个字的由来:古时候,人们在祭祀神灵、祖先时,就用动物做祭品,称为“牺牲”,是一种祭祀活动,所以这两个字都是“牛字旁”,而这个词到后来引申为为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行为。这样,学生在深刻记住“牺牲”这两个字的写法和含义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二、说唱歌谣,趣识字
在平时的识字教学中,可以利用歌谣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比如“天气晴朗溪水清,小小青蛙大眼睛。”这样,在快乐的氛围中,学生便轻松辨别了形近字。
三、组织写字比赛
为了在每周举行的写字比赛上取得好成绩,学生在平时写字时,几乎都能按照写字的正确姿势来写字,并且在写字的过程中用心地临摹每个生字的笔画规则和间架结构。经过近半年的坚持练习,大多数学生的写字态度和书写习惯都有了喜人的进步。
“字理教学”这一概念,是特级教师黄亢美老师在提出“字理析词”这一概念的同时提出来的。因此,“字理教学”可定义为:依据汉字的字理进行识字和析词,以提高学生学习字词的效率,在字理析词中感悟字词蕴含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更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在“字理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讲理,以便提高字词教学的效率呢?经过教学实践的研究探讨,本人认为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依据汉字字源,展示事物发展的规律,让学生掌握汉字字形,了解字义
依据或借鉴汉字字源是我们“字理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我们阐发字源,为的是说明汉字的形义联系,表明字的本义,进而理解字词的意思。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字形、字义、字音的关系,通过字理分析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来龙去脉,掌握字形,了解字义。也就是说,通过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的分析,运用联想、直观等手段来突破字形,以达到识字的目的,这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再现了颇具规律的造字法。在教学中,教师将物与字,图与字一一展示给学生看。这就是事物发展规律的大展示。如:我在教学生识别汉字部件“朿”和“束”时,我就是运用“溯源—对照”法,进行教学,为了使学生很好地识别这两个汉字部件,我用事物展示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来源,进而了解汉字的字义。具体做法是:
(1)我先拿出一根长有尖刺的树枝给学生看看,并要求说出它的特点,等学生说出特点后,我又问:很久以前,还没有现代汉字,我们的祖先是怎样把这些长有刺的树枝表达出来呢?然后出示“朿”的古文字“ ”,告诉学生这个古文字就像一棵树上长着尖尖的刺,这是古人依照这树枝的形体特点描绘出来的,这个古文字后来经过演变,最后变成了今天的“朿”字。这“朿”字中的“ 木 ”像一棵树,“ ”就像树上长着的 刺,尖尖的刺一般都向外长的,所以“ ”不能封口,它们合起来就像一棵树上长有尖尖的刺儿。所以“朿”的本义是:尖利像针的东西。
(2)我再拿出一把用绳子捆绑的小木柴让学生观察。我问:那古人根据这捆绑木柴的形状特点,又描绘出怎样的一个古文字呢?然后出示束的古文字“ ”,告诉学生这古文字就像用绳子把树枝捆绑起来,其中的“ ”像木柴,“ ”像绳子绑成一圈。这个古文字后来经过演变,就变成了今天的“束”字。所以“束”字是象形字,其中“木”像木柴,“口”像绳子,合起来像用一条绳子将木柴捆绑起来,这里的“口”是表示捆绑木柴的绳子,所以“口”要封口。本义是“捆绑”。引申出“约束”、“拘束”、“结束”等。
(3)、提升运用让学生认识带有“朿”旁的字:“刺、棘、枣”和带有“束”旁的字:“赖、懒、剌、速”。
最后我再用字理教学法,对以上这些字进行分别析解,让学生了解意思,并明白它们为什么带有“朿”旁或“束”旁。
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区分“朿”和“束”了,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如:凡是意义与“朿”有关的字就用不封口的“朿”,如:“刺”。
在“朿”和“束”的字理教学中,我先展示事物让了学生解它们的由来,再分解成两个基本意义的单位,最后了解组合起来所表示的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使抽象的汉字变得形象、生动、有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记忆和发展思维。从而对汉字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载体有了初步的感知。
汉字的构成一般来说是先有象形,尔后派生出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独体的象形字具有极强的组构功能,依据汉字字源教好象形字,对以后学习的指事字,特别是合体的会意字和形声字是十分重要的,将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较好地形成小学生自能识字的能力。
二、动作直观演示,引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识字教学,一开始就是单刀直入,教学生拼音、书写、组词,机械模仿。学生读呀,写呀,枯燥无味。而“字理识字”我们就可以通过演示法析字,通过直观教具或动作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1)物示法: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开始,先不识字,而是出现实物,让学生兴趣一下子上来了,那么注意力就不言而喻了。如:学习“火”字,先让学生观赏熊熊火焰;教“羊”字,先让学生包揽双角冲天的羊头……这些景物学生早已摄入了脑海里,等到课堂中的再现,为其形象的“火”、“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在这样深厚的兴趣中识字,我们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2)图示法:用图画将汉字的本义表示出来,解决汉字的溯源问题。如:教“山”字,可以出示一幅连绵起伏的山峰图景来与“山”字作对照,说明“山”的本义;教“飞”字,可以画一只鸟与“飞”字作对照,说明“飞”是鸟的身躯,弯钩里的两笔是小鸟展开的翅膀,从而悟出“飞”的本义是:鸟展翅飞翔。图画形象具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将汉字的形与义紧密联系起来,以加深学生对汉字本义的理解。
(3)演示法:通过动作演示再现情景。如:教会意字“掰”、“瞪”这些动感很强的字,用动作演示进行教学就十分形象,如“瞪”字,教师在台上做做“瞪”动作和表情,学生看了就很容易理解它的意思了。
三、运用汉字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领悟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科学家钱伟长说:“汉字的形态结构是个联想系统,这是一个很大的特点。”“字理识字”正是抓住了这个联想系统,析解它的造型规律,以达到识字会意的目的。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十分丰富的,“字理教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字理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合理的想象,让学生想象力贯穿于每个汉字之中,让学生每每有回味,有想象的余地,从中自己分析字形结构。如:教“播”字时,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描述,因为我们乡村的孩子每年春耕都可以看见农民播种的情景的,所以教师可以这样描述:农民们用手把谷子撒下田。学生听完了,除了形象地记住了“播”的外形,脑海里还能再现出农民春耕忙碌的情景。如:教“男”字时,在让学生掌握字形是上下结构的同时,还要进行字义解释:古代在田里出力劳动的是男人,所以写作“男”,这样学生面对“男”这个汉字时,就不再是抽象的笔画符号,而是一幅“有很多男人在田间辛勤劳作”的美丽的劳动画面。如:教学“沙”字时,可引导学生从河水少想到沙子出现,这就是“沙”字的由来,这类字难以图示和演示,就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想再现情境。
前印度总理尼赫鲁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它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汉字如诗似画,皆因其表意使然,其六书造法巧妙地造出了千万个生动形象,组构有理的汉字。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依据字理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学生识字时就会是吟诵“一首优美的诗”,欣赏“一幅美丽的画”。从而感悟到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字理教学”使学生能够牢记字的结构,了解汉字的音、形、义,加速识字的速度。同时,“字理教学”在强化直观,指导学生识字的同时,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分析汉字形与义联系的过程中,又能接受大容量的思维训练;在发掘汉字的历史积淀过程中,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更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教师要倾情尽力而为之!
参考文献
[1]黄亢美《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 广西人民出版社
[2]古民安《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九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