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形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教学形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形式范文第1篇

一、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倡导形成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为了响应此号召,现在的语文课堂大都树立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则只是充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课堂讲授时间不得过半。正因为如此,这样的课堂对学生与老师提出的要求较之传统的教学变得更高。学生需要在课前全面熟悉教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的自主活动准备发言的依据与源泉。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也要相应做到细致深入,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能力。必要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接收面,开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比如有的语文教师因为教学内容的需要,不仅仅满足于本学科的学习,同时还博览群书,对其他学科的知识多有涉猎,由“专一”变“全能”。例如,教授《短歌行》时,许多教师只是浮泛于教材下的注释介绍,对于写作此诗的背景了解甚少,导致学生的情绪单纯因电视剧片段的播放才有所触动,缺乏必要的兴奋点持续支撑着。有的教师讲解方式有所不同,将本课的重难点内容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提出来:“忧”什么?为什么而 “忧”?如何解“忧”?这三个问题紧紧联系,串联起整首诗歌内容,引导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渴求,也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激发出学生诵读言说的欲望。假如教师对文中涉及到的相关历史学、地理学“人才需求”问题的深深思考,或是因老师侃侃而谈其他学讲解,那么学生也许会由文本而想到自身,产生对当今社会等知识又都能熟稔于心,在课堂还能穿插给学生进行讲解,那么学生也许会由文本而想到自身,产生对当今社会“人才需求”问题的深深思考,或是因老师侃侃而谈其他学地提升了自我,变“不学”为“要学”。

二、努力营造人文情境,关注培养学生的独特创造性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艺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与统一。为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接受一定的人文精神熏陶,语文教师常常会适时采取播放视频或配乐朗诵的方式渲染气氛,创设人文情境,寻找学性。而这样的氛围营造的学生的动情点,培育学生思维的创造确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效果,许多学生通过这种视觉、听觉上的感知不由自主地反复诵读文本,渐渐走近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感悟、体会并欣赏文本的无穷魅力。无论教育在进行什么样的改革,传统教学中的一些有益的教学方式是不能弃之不顾的,朗读即是一个培养学生能力的优良手段。比如,一些教师在讲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优良教学手段。古代诗歌散文教学的重点在于诵读感知文时,既播放配乐朗诵,又同时展示应景的美丽画面,教师自身还在一旁随音乐有表情、有感情地跟着诵读,学生便情不自禁地被此情此景感染,高声诵读,认真感受文本传达的内容。因为有了这样的情绪和氛围,当教师再要求学生大胆言说自己对文本的感悟时,学生们都纷纷举手,各自阐释自己见到文章的第一感觉和重读诗文的另一番感受。这种人文情境的营造为何会取得如此大的影响力呢?其实这说明的不过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大声诵读中,学生可以了解词句的节奏,可以理解文本的真实世界,可以将文本语言变成自己的话,自己的语言,由文本而及自身,体悟到文本之外的社会生活世界。当学生在一次次的发言中感受到反复朗诵文章的魔力,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时,他们也就会不 自觉地滋生出阅读感悟文本的热情,构建或更新自己的语言或人文世界,变“要学”为“勤 学”。

三、积极创建民主课堂,重视挖掘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新的教育理念倡导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学生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素质和家庭、学校、社会的原因,课堂学习表现会有很大不同。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不能只关注优等生的积极性,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十分注意每位学生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研究独立性、自觉性相对较差的学生的心理,创建宽松、民主、合作的课堂,因材施教,运用合适的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带动程度不好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尝试和思考的机会,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课堂教学形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风筝与线”的课堂教学形式 牵引点 自由创作

小学美术课是学校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以往人们心目中仅限于一种美的教育,忽视了美术教学的辐射与载体作用,甚至把美术、音乐当作一种技能课程来对待,进行枯燥乏味的训练完全背离了课程开设的本意。笔者认为美术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受美,给孩子们带来快乐,从而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学生通过美的教学建立起对美好事物的创造性思维习惯与能力。

如何解决任其自由发挥给课堂教学带来无序性,通过平时的教学体验我认为应采取“风筝与线”的课堂教育形式,让学生地创作像风筝一样自由翱翔,而教师在课堂中隐居二线,扮好线的角色,只要拽着,鼓励去飞,创造条件去飞,这样的课堂会收获意想不到效果。

一、什么是“风筝与线”课堂教育形式

简单的说,学生就是一只漂亮的风筝,我们老师就是牵引风筝飞起的线。这风筝和线的关系谁都离不开谁,线是通过风筝才实现本身的价值,而那风筝就需要线的牵引,才能飞得更高,看的更广。我们的美术课堂也不例外,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才能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通过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交流、学习,共同发展,才能使小学美术课充满生机,让学生的创新落到实处。很多人都放过风筝,让风筝飞起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的成功包括适当的风力大小,主人的放飞技术以及线的粗细和柔韧程度,还有风筝本身的重量都能决定着风筝飞起的高度以及在空中停留的时间。如果我们把课堂比作放风筝,老师在这过程中就需要掌控“这线,这风”,才能让学生自由翱翔的同时看到更多更美风景。

二、如何做好“风筝与线”的课堂教学形式

(1)选准牵引点―(选准课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亲手做过风筝的人都知道风筝能否飞上天,选准牵引点是关键。牵引点选择的准确,风筝受风均衡,减少放飞时候摇摆、打旋。这正如我们的课堂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到位是一堂课思路清晰与否的前提,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读透教学内容,找出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抓住重难点你的教学思路才会清晰,才会知道这节课我要解决什么内容,该如何解决,怎样设计教学环节。

智慧的去解决牵引点的问题,例如,在上二年级的《刮出来的画》一课,本课重点学习制作底版及刮画的方法,难点:涂的底色应与所表现的内容相近,运用不同材料创作刮出来的画。如何解决这一难点笔者曾经试过传统的方法,直接出示范画请学生说画面中的内容与底色有什么关系,学生能说,但似乎对接下来的创作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学生仍旧是漫无目的的涂,随性的刮,尽管刮出来也挺好看。太直接的告白似乎不够吸引也不够刻骨铭心,如何改变,笔者采取“连连看”的小游戏,先出示4张已经刮好的画,内容分别为太阳、月亮、云朵、彩虹,(图1―图4)再让学生来找一找底版(图5―图8)并说一说底版的颜色与画面表现内容有什么关系。在游戏中动脑和动手使原本枯燥且难以解决的问题变的生动易懂。

(2)巧妙放飞

找准牵引点,放飞风筝还需要注意风向、风力大小以及奔跑速度。这又如美术教学中,教师如何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智慧的去学。比如《刮出来的画》第二个环节尝试涂底色,通过第一个游戏环节学生了解了涂底色并不是无目的的涂,可以通过构思画面选择相近,易于表现画面内容的颜色来涂。教师适时的抛出问题:你想涂怎么样的底色?学生说:“上面是蓝色、中间是黄色、下面是绿色三大块组成”。学生在一答一问中思绪和想象力不断的被激发。通过这些对话之后,笔者发现孩子们能够按照心中的构图有想法的涂。在课堂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想象自己所要表现的画面,急着画不如多花点时间想。只有掌握了知识要点才能让学生准确的放飞自己的想象。

(3)自由飞翔

课堂教学要做到自由而不散漫,放松而不放纵其实是一件挺难的事情,但也并非无法可循。开放的课堂教学,教师就如 “导演”把舞台交给学生。风筝飞的再高再远,教师只要轻轻拽动我们手中的线,学生依旧在掌控范围内。

比如笔者在上《刮出来的画》第4个环节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刮画,教师先用最普通的牙签进行刮,问到:“线条太细了怎么办”。学生说:“重复刮2次、反过来用粗的那头刮”。老师又问到:“还能用什么刮”。学生大胆的说到:“尺子、校徽、指甲、钥匙等”。老师乘机说到:“真的可以用这些工具吗,让我们一起来动手试试看,找找你身边能够刮出线条的工具,想想他们刮出来的线条都是一样吗?”在孩子们自由探索的过程中,有惊喜也有失落,我想通过老师的反馈得到更多的是收获,而这种收获让孩子们特别容易铭记在心中。

(4)收回风筝

紧攥手中线,任凭风筝自在飞,思绪也随风筝飞翔。风筝飞累了还需通过线回到放飞者的手中。这又如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学生自由学习以不断发现学习中疑难为起点,成功解决问题为归宿。学生通过放飞在脑海中留住美好一刹那,更需要留下痕迹。这样看上去有点“乱”却自由的课堂其实是一件好事情,容易开阔思维、突现灵感。收回风筝可以看作我们课堂的作业,学生作业是反映了课堂成效最好的凭证,学生完成了作业,我们要给予肯定,因为他飞起来了,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至于浏览了多少风景,留下了多少痕迹,我们可以等待更多次的进步。让我们的学生享受这幸福,并通过老师的帮助体验到成就感。

在《刮出来的画》最后作业展评(图9-图11),老师要引导学生说一说画面当中最满意的一部分。有学生说:“我刮出来的是一条热带鱼,不仅有美丽的花纹也有五彩缤纷的颜色。”也有学生说:“我的太阳虽然很简单但她有红红的身体黄色光芒”。还有的说:“我发现刮的越多,漂亮的颜色露出来越多。”此时学生反馈的正是他们起飞后看到的风景。教师应尽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渲染,增强学生自信心、形成自己的个性。

总之,“风筝与线”的美术课堂教学形式,是以学生自由发展探索知识为最大目标,是有效教学理念在美术教学中的一种尝试。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教师的放飞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文中所谈的仅仅是一些不成熟的尝试,希望在今后教学中不断发展、完善这种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教育2011第四期

课堂教学形式范文第3篇

一、丰富思品教学之形式需求有效解读文本

平时我们总会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思品教材篇目的内容枯燥而又抽象,尤其是我们初中教材的呈现形式与小学已有了一定的区别。这就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诸多的麻烦,如果我们硬是塞给学生某些认知,学生不可能十分乐意地去接受。而初中学生从一定意义上讲还多少带有小学生的幼稚,这就要求教师要运用丰富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的形式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获取的。其首要的环节是教师要解读思品文本,解读思品文本并不是我们缺乏认知的能力,而是要去探究将认知内化为我们学生行为的途径、方式方法的问题。譬如教学《尊重别人隐私 维护合法权益》,笔者首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一个小区在无任何外人进入时发生了失窃的现象,且数额较大,失窃者立即报了警。当地派出所接警后立即介入,将所有的警力全部出动还动用了联防队员,主要手段是对小区挨家挨户地搜查个遍,最后他们抓到了盗窃者。但他们却在执法的过程中触犯法律了,为什么?学生便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究问题。学生先是小组间进行讨论,理出了一定的眉目。在学生有了头绪后,笔者让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讨论。有学生从联防队员不可搜索民宅以及即使是民警亦需出具搜查证等方面阐述了“尊重别人隐私,保护合法权益”的相关话题。

二、丰富思品教学之形式需求权衡方法利弊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同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一样,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十分广泛的前提下,思想品德教师亦在关注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的问题。凡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即使是现在的多媒体运用也有它的利和弊。所以,无论怎样的方法我们都必须去考虑其是否具有可行性、科学性。我们不能一边倒,一边倒于情于理都应当说是没有任何道理和好处的。譬如说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的一些认知道理,有些是许多学生都已经具备了的生活经验,只要他们去回忆一下即可解决问题。我们大不可必去动用多媒体,毕竟那是需要耗费财力和精力的。在我们极力打造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也应当去认真思索课堂教学的资源节约的问题。而且我们的初中学生是否一直要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下从事学习活动呢?如果我们强迫学生去吃他们吃腻了的东西,事实上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严重的不负责任。

三、丰富思品教学之形式需求引领学生探究

从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特征以及我们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看,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不可能教得出来的,我们只能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去驱使学生探究,进而通过经常性的探究形成探究的习惯、精神、意志品质直至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思品教学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对探究问题进行思考。首先是努力让学生有充裕的自主探究的时间。教师不该讲的坚决不讲,应该少讲或者精讲的力求少而精地讲。其次是搭建好学生进行探究的平台。要让学生探究,就要让学生有能施展才华去进行探究的舞台。再次是给学生充分的交流自己所获的机会。学生的探究所获如果不能有与学生或者教师交流的机会,正确度自己不能知晓或者得不到同伴的认可,就会渐渐泯灭探究积极性。所以,在平时引领学生探究时,笔者力求去把握住这些关键,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探究效果。譬如让学生去学习《不以规矩难成方圆》,笔者是这样引领学生探究的。在让学生比对了不同国度的人们对规矩的认识和遵守程度以及效果后,学生由此感到不少的中国人在充当着杀人杀己的刽子手。这样很好地使学生理解了交警严查酒驾和醉驾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够联想到相关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并能深刻理解其真谛所在。总之引领学生探究还必须针对相关课文的实际,做有的放矢的引领工作才可以获取更为实在、积极的效果。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形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讲授 教学形式 要求 高等学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课堂讲授的重要性

课堂讲授之所以居于主导和重要的地位,是由学生认知活动的特点所决定的。科学知识是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财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深刻理论性。在实践过程中,由掌握知识和懂得教育规律的教师作深刻阐明分析,有利于引导学生集中掌握和学习基本的重要的问题,并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实质及相互联系。课堂讲授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就一般情况说,如果学生不经指导,仅靠读书或经验获得知识,容易失于浮浅与不系统,而所付的时间和精力往往要多得多。

课堂讲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要作用。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深刻领会理论的内在实质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讲授来实现的。其它的教学形式,就其主要任务来说在于巩固、加深、扩大和运用课堂听课所获得的知识。如讨论课是对课堂讲授的知识进行加深理解和运用,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实验课是验证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并训练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知识的能力。课堂教授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继续自学的基本前提。因此,讲授的水平,决定了整个教学的质量。鉴于它的重要性,学校对于课堂讲授要有较高的要求。课堂讲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作用,并不是说其它的教学形式不重要,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由各种教学形式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合理的教学过程的结构,任何轻视、削弱其他教学形式的思想和作法都是错误的,它将导致降低教学质量。当前教学计划一般存在的偏向是:削弱实验课,删掉习题课、讨论课,讲授时数太多,自学的时间太少,这样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2 课堂教授的基本要求

(1)课堂讲授的目的性。任何一门课程都是教学计划中的组成部分,在教学计划中占一定的地位,发挥一定的作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教学大纲所明确规定,讲授的方向,必须紧紧扣住课程的教学目的,从本门课的角度出发体现专业培养目标。教师在课堂教授时要在课程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具体教材内容,确定目的、要求,选定讲授重点。这一点不但教师自己要明确,还要使学生也明确,以便于学生明确方向,集中思想和精力,提高自觉性。

(2)课堂教授的科学性。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传授科学知识。讲授的目的性要依靠讲授的科学性来实现。不能企图在教材的科学性之外,来达到讲授的目的。教师的科学理论水平是课堂讲授的科学性的根本保证。在课堂讲授中,对于每个概念、原理、规律的阐述,都必须在观点和论证方法上是正确的,都必须以确凿的材料为根据,做出合乎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中,高等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应及时掌握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达到科学技术的新水平。但教学大纲与教科书是相对稳定的,不可能随时反映这些新成就新水平。课堂讲授则可以在教材之外,适当引进科学新成就,以充实讲授内容,引起学生对科学新成就的兴趣,培养学生注意学科新动向的习惯,因此,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密切关注与本学科有关的新知识、新观点,及时以新材料补充或代替不完整或陈旧落后的教材。不应当为炫耀自己“博学”而讲授许多与课程目的、内容无关的东西,舍本遂末或横生枝节会影响教学质量。

(3)课堂讲授的思想性。要在传授知识技能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叫做“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贯穿这一原则,首先教师要用科学的观点、方法来阐述基本原理,使科学性和思想性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深刻地形成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其次,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论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教学,讲授的思想性都应当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与教材内容有内在的联系,而不是附加的说教。课堂讲授思想教育有效性,还体现在教师言教与身教的统一上,只有教师能“为人师表”,才能更好地收到教育的效果。

(4)课堂讲授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所讲授的是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首先应当在讲授中得到贯彻。课堂讲授中的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求教师阐明理论所产生的实践根源。说明一定的理论是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的。例如:古代为了丈量土地,总结出了几何学;近代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把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而出现工程学等。其次,要尽可能说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应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联系必须建立在与课程的专门特点和教材的实际的内在联系上,一切简单化、庸俗化的做法,如历史事件的类比,表面现象的牵强附会,都无助于学生深入掌握和运用理论,同时应指出,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能够在课堂上讲清它的使用价值,如许多数学原理就无法简单说明它的实用性。

(5)课堂讲授的系统性与重点突出。科学有严格的结构体系。因此,传授科学知识必须有系统性。当然,课程的系统不完全等同于科学的体系。它是在科学体系的前提下,按照学生认识活动规律,循序渐进地形成学生认识中的学科体系。学科体系一般已体系于课程大纲和教材中,传授的知识基本上要求按课程大纲、教材进行。但又不应照本室科。因为教材内容的系统性是书面的系统,而讲授的系统性要刺激学生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点之间的联系。教材的系统性一般只要求根据逻辑顺序,层次清楚,条理分明;而讲授的系统性则还要求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因此,课堂讲授要处理好系统性与重点突出的关系。教材的重点是理论知识的核心部分,学生必须掌握,否则就没有抓住“纲”;学习中的难点是学习中的“拦路虎”,必须扫除,否则就不能融会贯通。两者都是讲授所应突出的重点。但教材的重点不是各自孤立的,孤立的重点不能形成科学体系,也不利于理解与记忆,必须把点连成线,使知识形成理论体系这就是要抓住重点与重点直接的联系,揭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6)课堂讲授的逻辑性。课堂讲授在形式上是教师的“独白”,实质上是师生双方共同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师生的教学活动,以语言为中介,引起学生思维“共鸣”,积极地与教师思维同步活动,如果只有教师单方面的思维活动,而无学生的思维“共鸣”,甚或只有教师不尽积极思维的语言活动,如“照本宣科”,学生处于被动的消极状态,即我们通常称之为“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则教学效果必然更差, 高等学校讲授效果,决定于教师能否以自己深湛的思维活动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能否启发学生“亦步亦趋”地随着自己的思维活动同步前进。

课堂教学形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画 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 参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223-01

中国画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国家文化的喜爱,也为进一步的对中国话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有利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进一步确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及各种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给国画教学带来了新的春天,我们只有实现同步教学,分层教学、小组合作以及个别教学的最后组合,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所以在国画的教学中我们一直进行着探索。

1 组织小组合作,建构互助体系

中国话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明土壤中,随着几千年来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中华独特的文化意识,有时候我们的学生很难读懂,就无法在感情上得到共鸣,对于这样的情况我采用小组学习讨论的方式。

1.1师生整体合作,教师以引导为主

中国画文化内涵深刻,教师应准确把握难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努力使教学成为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画、感受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获取欣赏思路的有效活动。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首先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从画面上能看到什么,让人能感受到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很容易得出答案。这是从画面上获得的最直接的信息,也是进行鉴赏的第一步。然后引导学生理性分析,从作品的作者、创作年代、语言形式、内容以及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去分析讨论,这一部分的内容可设为小组抢答模式,有些了解历史的小组表现相当活跃,把韩熙载的故事讲的精精有味,这就解决了作品创作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而有些对顾闳中比较了解的小组也解决了作者的信息,这样一个完整的理性分析就完成了。最后结合个人体会获得审美感受,不同小组发表各组不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画面理解画面,从而达到师生的整体合作。同时,让学生经过小组的讨论分析作品,能让学生有一个整合信息、主动学习的过程。

1.2组织第二课堂,建立国画兴趣组

美术第二课堂教学是美术课内教学的延伸,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同时为了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开设了国画第二课堂。在教学中发现人才,吸收对国画有兴趣的学生加入兴趣组。国画第二课堂在形式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如百米书画赛、校内国画展、校外参观大师国画展等。国画第二课堂在学习空间上也很自由,可在教室学习基本技法,也可在教室外或者学校外进行写生创作,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很多优秀的学生作品,并在参加比赛时获得奖项。

2 在班级授课形式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由于我校学生进校之前对国画技法的掌握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有些学生以前上过国画技法课,还在专门的国画培训班学习过,对国画的技法比较了解,然而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国画技法的学生,整体来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这就决定了我校的国画技法教学需要从基础做起,鼓励有国画基础的学生参与教学其中。下面就以《国画工具》一课简单阐述:

在这一课中,除了介绍笔墨纸砚这些基本的工具之外,更重要的是解决国画的笔墨效果。按照常规的教学模式,我讲学生听,势必会造成一些学生的知识重复,从而缺乏上课的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决定由学生来讲解。

首先,全班尝试体验绘画工具的特点。在正式上课前,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国画的了解和对国画工具的认识,自由地在画面上画一些线条,如直线、波浪线、折线等,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活动,让以前没有画过国画的同学初次体验国画工具的特点和笔墨情趣。

然后,鼓励学生当“老师”,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毛笔的特点、对水墨的控制和宣纸极强的吸水性,会让初次体验的国画的学生不知所措,几条简单的线条画的心惊胆战,画的效果也不满意。这时,我会故意提出问题:这么简单的线条怎么会画的如此狼狈不堪?有的学生就回答道:以前没有用过毛笔,不知道怎么掌握,而且这种纸也跟平时写字的纸不一样。我接着问: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到讲台上介绍一下国画的笔和纸和以往有什么不同?有备而来的学生就会拿着自己的笔帘和两张纸走向讲台讲了很多学生自己准备的内容。使下面看的学生产生再次体验的强烈兴趣。同样是介绍国画的相关内容,学生扮“老师”来上课,整个气氛就活跃起来,

最后,鼓励学生自由创作,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在创作前,可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多幅作品,并设计问题:你觉得这幅画如何,画中的点线给你怎样的联想?这些点线色搭配在一起给了我们怎样的感觉?在自由创作过程中,让学生结合点、线、面构成原理,突破具象的束缚,用自己创造的抽象的象征性的艺术语言,表现自己的主观意愿,同时体验多种笔墨效果。一旦学生在课堂上多多动嘴、动手、动脑,课堂气氛就会轻松活泼,学生的潜能便能得到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