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数点的故事

小数点的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数点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数点的故事

小数点的故事范文第1篇

估算在生活实际中有着充分且广泛的应用,因此在教学中估算也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对估算难以准确把握,不能准确、合理地依据问题实际进行估算。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增强估算意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估算策略,形成初步估算技能,从而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和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

一、贴近实际生活——凸显估算的现实性

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对于估算往往不够重视,其原因是没有清楚地认识到估算的实用价值,觉得估算相较于笔算反而比较麻烦,体现不出简洁、高效的特点。因此教师要注重挖掘和营造出估算的学习情境,将学生置于日常生活中需要进行估算的场景下,让学生体验在无法得出准确结果或没有必要算出精确得数时,估算所体现出来的现实意义,增强学生学好估算的兴趣和决心。如估算商场购物所需的钱数,估算自己卧室的地面面积,估算阶梯教室能容纳多少名学生,估算5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这些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经常涉及的真实问题,是进行估算的鲜活背景。

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安排以下练习。

(1)填一填:一个鸡蛋大约重50( ),( )个鸡蛋大约重1000克。

(2)选一选:15个图钉大约重( )。

A.100克 B.1千克 C.10克

(3)判一判:小芳的体重大约是35千克。( )

(4)估一估:一盒饼干200克,如果分装到45克的小袋子里,能装5个小袋子吗?

这些练习不但考查了学生对于常见物体重量认知的生活经验,同时指引学生结合实际体验学会估计一些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第(4)小题着重指导学生不计算直接以估算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二、鼓励差异发展——强化估算的合理性

在估算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地对待估算结果的差异性,积极地处理估算过程多样化和最优化之间的平衡,注意摈弃对于学生估算过程中的差异进行一刀切的粗暴处理,使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能够得到充分、自然的生长。

由于学生思考角度的不同以及生活经验的差异,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采用估算的方式方法也必然是多样的。教师要正视学生的这种客观差异,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思考。

如在教学“多位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一课时,提供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在国庆长假期间,芳芳一家参加了恐龙园三日游,其中的“穿越恐龙峡谷”非常有趣,这个游乐项目的票价如下: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个体智慧和群体智慧的结合,在对于区分成人票和儿童票的购票方案中,从估算的角度巧妙地提出了与其他游客搭伙购票的设想,不但运用估算加快了思考的脚步,又能结合真实的生活体验另辟蹊径,大大增强了他们对于估算的应用意识,对于估算的合理性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三、渗透方法策略——提升估算的准确性

估算并不是漫无目标地随意猜测,对于结果的大致估计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才能提升估算结果的准确性,发挥出估算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及时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础的估算策略和技巧,有意识地加强教师在估算过程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挖掘不同章节中的估算因子,从而形成整体合力,推动学生估算能力的提升。

估算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先估后算”,这是帮助学生真正脱离那种“算出准确结果后再取整的”伪估算的重要分水岭。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依据实际场景把数据估成整十数、整百数或几百几十,再通过口算得出大致结果。

如在教学“小数除法”一课时,出示练习:

(1)下面各题的商哪些是小于1的?在( )里面“√”。

3.6÷2( ) 15.87÷20( )

7.98÷8( ) 4.95÷11( )

(2)商最大的算式是( )。

①54÷0.36 ②5.4÷36 ③5.4÷0.36

(3)甲乙两个修路队,甲队8天修路6.48千米,乙队9天修路10.35千米。先说说哪个队的工作效率高些,再计算后判断你说的对不对。

在上述练习中,让学生通过估算来简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或用计算结果来检验估算的准确性,将预估和检验进行交替整合,通过估计结果与计算结果之间的对比,促进学生不断调整策略,提升估算的准确性,同时也拓展估算在数学知识实际运用中的范围,指导学生体验估算对于日常数学应用中的预判和修正作用。

小数点的故事范文第2篇

每当看到家里那些考了满分的试卷,心里就不禁想起妈妈所讲的故事——小数点的启示。

那晚,昨晚数学作业后,好不容易休息了一会,却听见妈妈大叫:“刘炜,怎么又做错题?”我极不耐烦地走过去,看了看题,不以为然的说:“不就是看掉了一小数点吗、有什么大惊小怪?”妈妈立即板起脸孔:“什么?原来你是这样看待小数点的,那我就将一个有关小数点的故事吧。”

1961年8月23日,前苏联联盟一号飞船发出紧急消息——减速降落伞无法打开,前苏联政府决定:把飞船殉难的消息向全国人民公布!听到消息后,举国上下的人全部叹气,为弗拉迪米科马洛夫这个英雄航天员感到惋惜。当前苏联政府把与飞船的录影装制连接起来时 ,弗拉迪米科马洛夫的样子出现在电视上,他对他的老母说:“母亲,我把你看得清清楚楚,包括每一根头发,你呢?”“我也是啊!”老人含着泪说。“女儿,你好吗?你不能哭,你一定要坚强活下去。在生活中,你一定要细心。这次事故就是因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

小数点的故事范文第3篇

学数学可以这样生动

课始,朱老师讲起了故事:话说,一只蚂蚁在森林里开了一家餐厅,叫“蚂蚁餐厅”(多媒体呈现一幅有“蚂蚁快餐店”字样的画面),他的快餐卖多少钱一份呢?(多媒体呈现0.01元)开张以后,森林里很多动物都到蚂蚁餐厅来吃快餐。一个月过去了,蚂蚁老板算了一笔账,发现亏本了。正在蚂蚁老板发愁的时候,小数点说话了,它说:我搬搬家吧……

有趣的故事,不仅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了过来,而且通过故事中的“0.01元”到“0.1元”再到“1元”的变化过程,把本节课的基本教学内容形象而又生动给展现了出来。学生也在这样一个富有童趣的故事中,初步感知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的“小数大小的变化”的数学现象。

当故事结束后,朱老师提出了本环节的基本问题:在刚才从“0.01元”到“0.1元”再到“1元”的变化过程中,除了小数点位置发生了变化,还有什么在变化呢?学生因为有元、角、分等货币单位关系认识的生活经验,也便不难回答: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生动的故事,形象的数据变化过程,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之中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引子而已。数学课的生动性,当然不能仅仅反映在讲一个故事、出示几只小动物等这样一些浅层次的形象支撑之上,它还需要在学生学习的推进或展开过程中有其特定的反映。因此——

学数学还需要这样的生动

这是课堂展开阶段的一个片断,研究“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后,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师:从0.01到0.1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

师: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小数扩大了10倍。

师:扩大了10倍是什么意思?谁是谁的10倍?

生:0.1是0.01的10倍。

师: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后,得到的这个数是移动前的数(也就是原来的数)的10倍。

板书: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是原数的10倍。

师:0.1是0.01的10倍。你有什么办法来说明呢?

生1:(学生思考后反馈)0.01元看成1分钱的话,那么0.1元就是1角钱了。1角相当于10分,10分是1分的10倍。

师:这位同学是用元、角、分的知识去想的,都化成“分”来考虑。10分正是1分的10倍。好!

生2:0.01是,0.1是(说到这里,学生说不清楚了)。

朱老师提供了一张图片(如右)后,说:你讲的是不是这个意思?0.1里面有这样的10个0.01。

生2:因为小数之间的进率是10。

师:你是不是想说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呢?(生2说:是)

生3:0.1看成1分米,0.01看成1厘米。1分米就是1厘米的10倍。

细细品味,这个环节的设计其实体现了本节课的基本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起他们的思维灵感,在多角度的解释中理解数学的本质内涵。在课堂上,朱老师不仅仅在简约的学习材料中蕴含了深刻的数学知识内涵,而且还通过一系列的追问,引导学生走向对数学内涵的认识。学生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展开了深入思考,以借助具体情境、依托小数意义、结合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等三种不同方式,生动诠释了“0.1为什么是0.01的10倍”的道理。这样的学习过程,无疑丰富了学生对“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是原数的10倍”本质内涵的理解。当然,在这个环节中,我们更是充分体会到了朱老师的课堂上,数学学习生动性的具体表现:学习的过程目标变得具体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得主动了。

听课听到这儿,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学生在朱老师生动引导下,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生动性。然而,当我们继续走进朱老师的课堂,继续品味朱老师的教学设计,我们似乎又领略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体现数学学习生动性的教学意图及组织策略。朱老师的课,似乎还在告诉我们——

学数学更需要这样的生动

当学生以前面理解“0.1是0.01的10倍”的方式解读了“0.01是0.1的”时,朱老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引导学生经历以下的学习过程:

通过媒体呈现右图,引导学生小结:你从这幅图中有没有看到“0.01是0.1的”?

这是学生在以具体情境、小数意义、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等方式理解“0.01”与“0.1”之间关系基础上呈现的。此图的呈现,不但再次以“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0.1”与“0.01”之间的关系,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是原数的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是原数的”的结论,而且我们还在朱老师引导学生以情境或计数单位解释理解“2.5”和“0.25”之间的变化规律之后,再次引导学生观察此图(当然此时0.01和0.1分别变成了0.25和2.5,如右图),帮助学生建立起“小数点位置移动后,变化前后两数之间的关系”的过程来看,其有意渗透模型思想的设计意图,让我们充分感受了数学学习生动性的深刻表达。

通过这样一个“形式化”的数学模型,引导学生作思维上的提升,即不管什么数,只要是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变化前的数便是10份,变化后的数即为,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始终是原数的。

小数点的故事范文第4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材第四单元第58、59页的例1、例2、例3及“做一做”和练习十第1至3题。

学习目标:

1、知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理解其中的算理。

2、会运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与改写。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4、在学习中渗透了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习重点:

小数性质的推导和理解,真正掌握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学习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或去“0”,小数大小不变。

学具准备:学具一套

学习方式:采用独立看书自学、小组讨论学习、汇报交流,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探求知识规律处适当给予启发、引导,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学习过程:

一、激情引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西游记》唐僧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有一天,他们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给三个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分别装进三个袋子里,上面标注着长度:0.l米、0.10米、0.100米,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我的肚子大,我吃长的。”说着拿回了标有“0.100米”的袋子。沙和尚好不服气,上前对师傅说:“八戒好吃懒做,长的应该让给大师兄悟空吃。”悟空笑了笑说:“两位徒弟别吵了,无论哪个袋子都一样呀!”唐僧听了悟空的话,微笑着点了点头。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唐僧对悟空的话点头微笑呢?这是因为大师兄悟空掌握了小数很重要的性质,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二、探究发现。

(一)探讨小学的性质

学习例1:自学课本50页-60页

1、0.1米、0.10米、0.100米分别可以写成比米小的单位表示:

(0.1米= )、(0.10米= )、(0.100米= )

2、用分数又可表示:

(0.1米= )、(0.10米= )、(0.100米= )

3、你发现了:

( )

4、观察小数的性质:

①这三个数从左往右的变化是:

( )

②这三个数从右往左的变化是:

( )

③你发现的规律是:

( )

5、教师小结:由于悟空掌握了小数的性质,所以他面对两位师弟的争执说:“无论哪一袋都一样”。

6、练习:

辨别下面各数中的“0”,哪些“0”是属于小数末尾的“0”(按数位说)

0.080 0.60300 500.00000

(二)小数性质的应用: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有时要把某些小数化简,有时则要把某些小数改写成含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怎样才能满足这些需要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做下面两道题:

1、学习例2:化简下面的小数

0.70= 105.0900= 10.000=

2、学习例3: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 4.08 3

(注意:整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三、巩固应用

1、0.70去掉末尾的0大小变化是:A、变大 B、变小 C、不变

4.08去掉0变化是:A、变大 B、变小 C、不变

0.31在“0”的后面添上0变化是:A、变大 B、变小 C、不变

2、判断理解:(“末尾”能否说成“小数点的后面”)

①把0.50、0.0600的小数点后面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

②在5.3的末尾添上三个“0”,它的大小不变。( )

③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大小不变。( )

四、拓展练习。

1、你能在下面三个数中各点一个小数点使它们相等吗?试试看,相信你一定行。

6020 602 60200

2、去掉0.40末尾的零,它的计数单位由什么变成了什么?

十、全课小结

小数点的故事范文第5篇

一、创设情境,培养主动参与意识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儿童获取知识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践问题是一个渐进的认知进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必要的现实材料,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在自我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而主动获得。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探索的对象,积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的主动性被激发起来,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探究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例如,在教学“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笔者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学生都高兴地说:“喜欢!”然后教师说:“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数点的悲剧》。”学生个个屏息凝听。教师接着说:“有一位著名的宇航员独自驾驶飞船在太空中作业,当他圆满完成任务返航途中,突然飞船发生了不可解决的故障,原因是由于检查员的疏忽,点错了重要数据的小数点。在人生最后两个小时里,这位勇敢的宇航员没有悲伤,而是坚持工作着,最后他在与女儿诀别时说:‘亲爱的女儿,爸爸要告诉你,也要告诉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小朋友,一定要认真对待学习中的每个数,每个小数点,不要再让小数点的悲剧发生了。’……”当学生还沉浸在故事中时,教师不失良机地问道:“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再伺机说道:“同学们,请牢记这位宇航员的话吧。看来,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了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是怎样改变小数大小的呢?你们想知道吗?等学了今天这堂课,大家就会明白了。”

如此创设情境,容易引起好奇心,主动性被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可见,创设适当的情境,能很自然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对新知识的探究和学习中,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积极进行思维,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二、沟通情感,培养主动参与热情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同样,没有情感的课堂教学,也不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热情,促进其求知过程的发展。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其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带有较强的情绪化,他们常常会失去理智,用感情支配自己。

比如他比较喜欢某一位教师时,这位教师所教的科目再难的问题他也想学会,而且能学会;当他碰到由于某种原因而讨厌的教师,他就会对这位教师产生“要我学,我偏不学”的抵触情绪,不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甚至会放弃这位教师所任教的学科,拒绝“为这位教师”学习。由此可见,沟通师生情感,做学生喜欢的教师,是何等的重要。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地评价和培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辱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并懂得感情投资,撒向学生都是爱,让所教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得到自己被教师关注,被教师重视,被教师呵护,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教师只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一个宽松、和谐、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才会让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学习情绪会随之高涨,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之中。师生感情融洽了,学生才会有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才敢想、敢问、敢说,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三、加强指导,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能力

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一定要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主动学习的热情,进而提高主动参与能力。

例如,教学习题一:书架上有两层书,共144本。如果从下层取出8本放到上层去,两层书的本数就相同。书架上、下层各有多少本书?教师先让学生读题,说出要求什么问题;再要求学生画线段图,把题意表示出来,比比看,谁画得最好!然后请一名同学上台画在黑板上。通过认认真真地看题、画图、分析线段图,学生不仅读懂了题意,而且对于本题的数量关系也弄得清清楚楚。计算方法出现了两种,方法1是:144÷2=72(本)72+8=80(本)144-80=64(本);方法2是:144÷2=72(本)72+8=80(本)72-8=64(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