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论十大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企业发展;发展战略;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9-0017-02
战略研究的是企业的长期性、全局性的基本问题,通过提高对企业基本关系的认识,来增强在繁杂琐碎的日常事务中把握企业本质的能力,本文试图探究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十大关系。
一、生存与安全
企业是一个营利性的经济组织,取得利润是其基本和终极目的,同时也是生存的保障。处理好本、量、利的基本关系,是生存头号问题。少盈利或不盈利,企业的生存就出现了危机,企业的生命安全就面临着不确定状态。经营安全实际上就是要防范经营风险,针对经营风险的几个因素,我们有几个常见的观测点,利润层次、销售安全边际、盈亏平衡点、现金流与折旧比较、成本控制等。既要利用财务杠杆,又要防范财务风险,财务安全就是要防范财务风险。通常可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倍数、资金安全率、资产负债率等偿债类指标监测。生产安全指正常生产经营以及管理活动中人身与设备安全事故的防范与控制。资源安全则是上下游的顺畅保障,上游各类原燃材料、主要备品备件、动力等供应能保障正常生产需要,不会出现“缺吃“现象;下游则有订单或存货有去向、有渠道,不会出现”吃不饱“现象。其他安全则是指主要人事、政府监管、社区关系等其他危机的防范与控制。
二、发展与平衡
企业的发展涉及方向、规模、速度、结构、方式、总体战略等问题,科学的发展观转换为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指导,需要战略研究与管理部门的努力和支撑,更得力于高层的正确、及时的决策。各个方面都有平衡问题,既要突出重点、主次有序、又要相互协调、互相支撑促进,以平衡促发展,发展中求平衡,平衡中求质量、求升级、求飞跃。在方向上,存在目标上的平衡,企业的四大目标即盈利、服务、社会责任、员工福利之间的主次先后比例等平衡;在规模上,存在大小适度、规模经济与不经济的界定与把握等规模效应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在速度上,有增长速度与自身发展潜力和机遇、行业竞争态势、宏观经济增长以及风险控制相适应的平衡;在结构上,已有优势与未来优势,传统与新生技术,低、中端与高端产品,粗放经济与集约经济,经济与社会等的平衡;在增长方式上,有要素投入的外延式与要素效率的内涵式的平衡;战略上,有自身优劣与外部环境机会、威胁的平衡;在经营管理上,人、财、物、信息、时机等的平衡。如此种种,都是要站在全局、长远、变化的角度实现基本要素的优化组合,达到高效、持续状态,使企业有做大、做强、做久的基础条件和保障。
三、创新与文化
创新是企业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基本驱动力。在产品、工艺、原材料、市场、组织上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和成果标志。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任务,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保障和服务。创新是不断否定现有事物的前进脚步,而文化则是对过去和现有的积淀和固化。正确处理好创新与文化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继承和发扬、传统与新生、守持与变革的关系,防止邯郸学步或新陈代谢掌握不当,出现组织混乱和机能失调现象,甚至引发一些危机,威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企业哲学和宗旨上、处理内外事情重要性和优先性的取舍原则上、员工的基本准则、作风,基本管理制度以及环境、风貌等建设中,点点滴滴中提炼、催化、巩固有利组织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四、管理与治理
企业治理有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治理的本质是内外各种关系的正确协调处理。外部有社会公众、社区、政府监管、媒体、市场等,内部则有投资者、经营者、监督者在决策、执行、监督方面分工协作、相互制衡的机制安排。内部治理有行为治理、财务治理以及文化治理,重在建立和完善如决策、监督、利益、风险、行为规范、投资、筹资、审计、信息披露、资本结构和股权管理、激励约束等机制,机制的目的和作用根本在于提高人本和资本的效率。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了,就能充分发挥企业的智慧和人力资源,决策、执行、监督专门化和专业化,提高运行效率,把事情做对做好,防范风险。
管理在广义上包含治理,在狭义上则专指具体的经营管理,如战略、生产、营销、人力资源与组织、筹资投资、技术、企业行为等的专业化管理,以及各种基础管理。广义上的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它也被作为企业家的才能列为生产要素构成,扁平化、信息化、人性化、柔性化、系统化、创新集成化是现代管理的趋势。
五、产品与市场
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以向市场提品来实现经济效益的。产品形式可以是实物、劳务、地点、组织、创意的其中之几个。产品构成有核心、基础、期望、附加、潜在层次,通过细分市场、战略分析和产品定位,全面考虑需求、产品族、产品种类、产品线、类型、品牌、项目等因素,选择适当的广度、深度、黏合度的产品线,向社会提供富有使用价值和竞争力的产品。产品的质量、性能、价格和形象都是企业最直接的竞争力。
市场就是实际和潜在使用企业产品的顾客的总和。结合细分市场,针对目标市场,确定了产品。通过市场营销开拓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大市场占有份额,扩大行业影响、提升竞争力。营销4P或6P是基础指导,产品、价格、促销、地点、渠道、公关等涵盖市场覆盖策略、定价策略、多种适合的促销策略、物流配送、销售网络、品牌战略等具体内容,涉及企业的产品周期、竞争战略、市场策略等重要问题。真理和力量永远站在市场一边,市场就是企业的指挥棒。
六、人员与技术
人是根本。从人力资源总体规划、招聘、使用、培训、薪酬、劳动关系、绩效考核、流动管理等诸多方面提素质、增人能、顺人心、合人力、开智源、聚人气,企业的精气神就会日新月异、马力充足、后劲无穷。
技术是人的延伸。广义的技术包含着设备、工具、工艺、图纸、配方、诀窍、软件、技能以及其他隐性的系统知识等,技术的载体虽然不同,但最终还是要靠人去开发、掌握、运用去转变为效益。人和技术密不可分,按照不同部门的技术类型去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培训与绩效管理等工作的差异化和精细化。
七、筹资与投资
资金好比企业的血液,企业的不同经济活动可以看做资金运动的形式转换。筹资投资又可以比做生命体呼吸,筹资―投资反复循环,维持着企业的新陈代谢和生命运动。筹资两个核心问题即筹资个别成本和资本结构,前者决定着筹资方式和渠道的优选,后者决定各类资本的比例构成。筹资方式有内部留存收益、商业信用、短期融资卷、银行借款、发行债卷与可转债、发行股票以及售后回租、回购、融资租赁等其他法律允许的途径,每种方式个别成本和风险不同、各有利弊,企业可按照自己的实际灵活选择。资本结构最优体现通过风险最小、成本最低而使企业价值最大,合理确定各种资本的量的比例以及个别成本使资本综合成本最小,这需要结合企业的最低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现实可行的筹资来源,运用一定的方法计算确定。不论实体经营还是资本运营,都需要保持一定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来实现。对于投资的可行性评价,一般首先应通过非贴现和贴现现金流量法进行评估财务评估,把账算清楚,然后在综合运用科学决策的其他方法辅助决策。
八、资源与能力
核心竞争力的两个基本理论中,一个是资源理论,另一个是学习理论。前者主要观点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企业掌握的资源,资源越稀缺、企业占有的越多,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没有原料,高价买进或干脆就买不着,那自然就生产不出产品或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后者是强调企业以学习为核心的能力,企业只有不断学习新东西并且学的比别人快,比别人好,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这里的学习实际就是企业的各种能力,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新技术的吸收开发,管理上体制与机制的变革,流程和资源的整合,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和员工素质持续提升,文化上的调整,战略上的权变等。
九、地位与成长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一般都有属于与自己相同或类似以及相关的群体。群体中个体对其他个体的的影响力奠定了该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企业战略中我们关注的三个地位是为了分析战略优势和劣势,是企业在特定时点的静态定位。业务在企业中、企业在行业中、行业在国民经济中,这三个关系的厘清与竞争战略、总体战略紧密相关。战略是对未来的筹划,而企业的未来基本上就是企业成长性的表现。地位反映企业过去的积累和现在的实力,成长性建立在地位和最佳走势之上。地位一般通过主要指标重要性反映如产量占行业产量、市场占有份额、产品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等,成长性则通过增长性来判断,如收益增长、利润增长、资产增长、权益增长、销售额增长等。
成长性的考虑需要综合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地区经济和行业发展速度以及本企业的具体情况等诸多因素,是一个预测性和价值判断的重要指标,它涉及具体的筹资、投资和人力资源、营销部署等具体职能战略,科学合理的成长性判断是研究企业战略的关键之一。对于成长性的判断还有重要一点是对其周期的考虑。经济周期、行业周期或产品周期、企业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成长。
十、竞争与合作
企业是一个营利为目的经济组织,内外各种关系都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为有利因素,通过合作取得共同利益的合作关系;一类可归结为不利,这种不利本质上是争抢利益,即通过互相排斥对抗来实现各自利益的竞争关系。处理好竞争与合作关系,就是要处理好企业的公共关系,企业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企业会有同行竞争关系、顾客关系、社区关系、资源关系、金融关系、媒体关系、政府关系、教育科研关系、国际关系、名流关系、员工关系、股东关系等各种内外关系,不同关系面对不同特点的公众,需要使用不同管理职能和沟通途径与手段去理顺关系,把握好竞争与合作的尺度。现实中,更多的是竞争与合作的交叉关系,有利和不利的并存,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不仅是基本的战略问题,也是灵活多样、与时俱进的经营管理艺术。
参考文献:
[1]刘红松.中小企业发展战略:2006精华版[M].北京:高教音像出版社,2006.
[2]蒋波.企业发展战略的本质[M].现代管理科学,2007:103-104.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有着很大不同。会计核算系统按照实际操作中对企业会计核算流程的要求安排设计,操作固定、内容全面。只需要按照经济业务内容和会计相关法律要求操作即可。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更为复杂。他没有一成不变的决策处理程序,相反在决策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技术分析方法,对比多项数据信息才能得到所需的结果。系统庞大、操作复杂,一但结果失误有可能对企业的发展带来毁灭性打击。因而该系统的建立对数据处理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它所提供的数据量、数据结构和数据处理方式正好贴合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需要。它将企业决策中需要的财务因素与非财务因素结合起来,为企业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作用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长久以来企业在会计信息化的道路上一味的重视会计核算的信息化,忽视了管理会计的信息化,使得管理会计的各项职能没有在企业发挥出来。随着企业规模发展壮大,经济环境纷繁复杂,管理会计越来越受到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视。在企业中使用管理会计相关分析方法,建立管理会计的信息化系统可以为企业价值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为企业发展提供全面数据信息当前经济形势风云变幻,纷繁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对企业发展带来巨大打击。及时、准确的信息对企业决策至关重要,而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对企业提供有效帮助。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是以海量数据为基础,运用分析技术优势,结合管理需要,经营业务和会计要求,灵活运用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为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提供服务。通过该系统的建立,搜集经营过程中的结构性数据和非结构性数据,利用专业分析技术,深度挖掘数据内含的信息,向决策者提供使用。2.对生产各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该系统的建立,可以通过存货系统、成本计算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价值链分析系统连接企业供应、生产、销售的各环节。其核心流程涉及成本收入要素处理、成本中心分析与处理、作业类型计划与处理、内部订单处理、销售与利润计划、成本核算与结算、成本与作业分配、一般管理费用核算、获利性分析、全面预算与绩效考核等方面。主要的业务对象包括成本要素、作业类型、收入要素、内部定单、控制文档、成本对象、成本核算估计、获利性分析维度、业务计划与预算表以及绩效考核等。通过对各环节的严格把控,降低库存、减少成本,提高利润。3.促进企业完成战略实施目标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绩效评价的部分针对企业员工的完成水平进行评价,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平衡积分卡绩效评价体系是最近几年流行在国内外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它分四个方面进行:企业财务业绩、客户关系、内部业务流程以及学习和成长,对企业进行评价。在系统中将企业的战略实施目标按照这四个部分细化成不同的财务或者非财务指标,对照不同的部门逐级细化,进行考核。该绩效评价系统将企业战略与员工考核挂钩,既可以推动战略目标的完成又可以激励员工成长。
三、在企业中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途径
[关键词]农机 推广 关系
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317-01
根据多年农机推广工作的体会,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时期推广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在探索中明确方向,减少盲目性增强科学性,按照推广工作的客面规律办事。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仅要巩固和发展农田作业机械化,还要在塑料大棚和经济作物等稳产项目上有所突破,做到紧跟形势与时俱进。归根结底,也就是要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1 农机与农艺的关系
农机和农艺的关系非常密切。在通常情况下,往往是农艺出题目,农机做文章,农业机械的性能要适应农艺的要求。特别是现在,农业科技发展很快,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的普及率也很高。农作物品种不断更新换代,各品种的种植方式也有新的变化。
在施肥方面,以前推广的单体播种机是种肥同时播撒,因为型孔轮和排肥轮是安装在一根通轴上,所以种肥在同一耕层内,这样的弊病是容易引起烧苗和化肥挥发损失现象。农艺上提出了种肥分离的要求,推广新型单体播种机,由此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
2 有机户与用机户的关系
购买农业机械主要是农田作业,后勤加工和运输机械的农民,他们都想通过农机来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这些人在购买设备时,(1)考虑的是投资的多少,现有的经济条件能不能承担得起。(2)投资的回收情况,预计多长时间能收回成本,啥时能有盈利。由于在当地经营不出本乡,相对风险较小,加上对本地的需求情况熟悉,所以很多人看好农机市场。对于广大农民来说,他们是农机使用者和受益者。他们对有机户的要求(1)收费应合理;(2)质量能保证;(3)时间及时。希望能在收获环节上有所突破,这样既可减轻劳动强度,又不误农时,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丰富文化生活,从事一些其他产业,这是新时期农民的时尚。可见,有机户和用机户是相互依赖相互利用,各取所需各有各的追求,有对立的一面,也有一致的一面,这样一个合作关系。
3 典型与普及的关系
要做好农机推广工作切忌一哄而起不能急于求成,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的作法。推广一项新机具必须先抓好典型,典型的经验成功以后,要实事求是地总结以便指导全面。通过现场演示和有关资料,利用各种媒体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同进一户带动一村,一村影响一乡,一乡普及全县。用事实说话是最有说服力的,特别是农田作业的效果直观明了,没有一点虚假。
一种新机具开始大面积应用,还要跟踪服务以利于健康发展。(1)要热情服务,抓好技术培训工作。(2)要当好参谋,帮助农民算好经济帐,宏观控制机具的数量,使机具布局合理,充分发挥机械的效率。
4 技术与行政的关系
关键词:大理;白族;习惯法;环境保护 前言:世代居住在苍山洱海的白族人民早就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保护环境,其中的习惯法就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白族人民通过一系列的村规民约,刻碑立石等手段对所生活的环境内的江河湖海,山川森林等加以保护,并且每家的庭院中都是繁花似锦,种植了各类树木,在生活中已成了一种优良的传统美德。正是白族人民的这种行为,使大理至今都是青山绿水,成为了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大理白族人重视环境保护的实例
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环境资源,人们的生活生产都与水资源密切相关。因此,一个地区水资源的好坏与当地人民的身体健康、生活生产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根据现有的《永卓水松牧养利序》(此碑文立于大理市下关吊草村地母神庙内),其记载有“盖自天一生以来,原以养人。水也者,源之远者流自长,必有得天时之善者也。不然,岁序之变迁靡定,天时之迭运无期。或遇天干有几年,遇水有几岁。择水之不平,亦人事之不明,特恐因水以起其事也。”。由上述碑文不难看出在白族习惯法中对于水资源的保护是相当明确的,并有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意愿,也是这样的一种意识,形成了白族人民良好利用水资源的优良传统。
大理地区除了有洱海的美之外,还有苍山的挺拔之美。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在白族地区的习惯法中尤为重视对于森林的保护。例如,立于清代乾隆四十五年的《护松碑》就记载了大理市下关镇东旧铺村的村民在村后的山上种植松树,并立下公约,不准盗伐木材等事项,可见当时人们有极强的森林树木保护意识。
除了上述白族居民的环境保护行为外,更多的行为体现在白族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清代嘉庆十年的《上末合村公议重立护甸碑记》(此碑文现今存于大理七里桥乡上末村的救生祠),此碑文重申了保护田园及稼苗的乡里乡规,其中规定“割草者得自割埂,放牲者毋得蹊人之田。小麦一种,即收牛马”,作为后果则是“所罚条件仍遵元文”。由此碑文可以看出,清代白族农村以乡规民约的形式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
大理地区曾经有很多金属矿石闻名于世,给当时的地区经济带来了巨大收益,但随着矿山的开发,也带来了污染。根据《封闭双马槽厂永禁碑记》和考古资料显示在双马槽一带有金沙矿的存在。“此矿明开采淘金,至嘉靖年间,有金之日报纳金课。后金沙淘尽,淘金制冷散去。所报金课,遗害州民”。开矿从明到清200余年之间,当地的山川水系被破坏,“冲没民屯田地,厂虽封闭,害犹未息”,“今一开淘,则河沟淤阻,田地渐成沙洲,垅亩尽为荒壤”。并且,“又恐霖雨泛涨,淹没合州,害深祸大。”此外,该碑文对于开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也一一作出了分析“本州亲旨,查勘得双马槽一冲,水从此处发源,流灌一州田地,能灌四十余里,钱粮攸关,民生所系。古来闭而不开者,因有害于民也。双马槽金厂开淘,有碍民屯田粮,利小害大”。因此,当地政府是禁止开采金沙矿的。
关键词:教学管理;改革;系统论
一、大学教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已经进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在知识更新日益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环境下,人才的竞争势在必然。高等学校教育能否适应这一时代需求,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当代大学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所谓创新型人才,实际上是对传统知识型人才的更高要求。他们除了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强烈地进取意识和敢冒风险、锲而不舍的坚定意志以外,尤其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富有灵活性、前瞻性与独创性的创新思维。而这样的人才,在以往注重知识灌述,缺乏智能培养的陈旧、落后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是无法生成的。对此,日本、美国等世界众多发达国家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率先开始了新一轮的大学教学改革。继之而后,这一问题同样提上了我国大学教育的议事日程。
大学教学改革,是包含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诸多因素在内的系统化教育改革。从实施层面或要素看,以教育理念的转变为先导,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体,以教学管理的全面跟进为保障。其中诸要素在教学改革的整个体系中,既有各自不同的角色定位,又彼此紧密相联,不可分割。既不可有所先后的独立推进,也不可有所轻重的重点推行。
从目前我国的大学教改状况看,教学方法改革因为在教学改革中所处的核心位置,而作为先导和突破口,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地迅速推开,呈现出一片风生水起的蓬勃局面。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反照的是,对教育改革系统化问题的思考,或者说,对教学方法改革诸要素,特别是对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基础和保障的教学管理改革,却相对被忽略乃至于忽视。事实上,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必须建基于教育改革诸要素的协同并进。或者换句话说,教学方法改革的成功与否,既取决于先进的教学方法本身,更取决于与教学方法相关联的其它改革要素的配套推进程度。方法说到底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根本的在于隐藏其后的诸多深层要素及其彼此间形成的网络式复杂结构关系。因为,一旦新的教学方法全面推开,牵一发动全身的效应便立刻呈现。此时,如果其它相应要素的改革不能如期跟上,教学方法的改革便不可避免地受到掣肘而举步维艰,乃至最终流产。对于这一点,西方吸取近代机械论教训而形成的系统论,可以给我们提供足够的理论启迪。
二、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系统论是在西方机械论基础之上兴起的一种新的宇宙观。
机械论也叫构成论,伴随文艺复兴以来近代科技的发展,在牛顿、霍布斯、霍尔巴赫、培根、洛克等由自然科学向哲学推衍的努力下形成并完善。机械论完全用“机械”的眼光看待世界,认为客观世界中的物质或“物质构成体”是在“一维时间”中遵循着“机械运动规律”和动量、能量“守恒定律”等定律发展变化,机械、孤立和静止地分析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不承认“物质”或“物质构成体”的内部变化和相互之间多维、复杂、有机的相互联系。这一宇宙观指导下的方法论,是把事物按照机械原理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以得出的局部结论代替整体结论。这一方法,对于人们穷追微观世界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一度推进了近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因此,恩格斯曾就此给予极大地肯定:“真正的自然科学只是从十五世纪下半叶才开始的,从这时起它就获得了日益迅速地进展。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但这一方法论的致命弱点在于,把世界万物的关系看作简单的机械式构成,割断了现实世界各种事物和过程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违背了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和事物内部及其彼此之间自然而复杂的有机存在,这样一个基本的宇宙法则。由此,建立在近代机械论宇宙观基础上的近代科技在一方面给人类带来所谓“科学福音”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足以扼杀一切文明的“科技灾难”。二十世纪人类面临的严重的环境危机,便是这一灾难的典型体现。所以,恩格斯接下来对此提出了批判:“但是,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做运动的东西,而是看做静止的东西;不是看做本质上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做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做活的东西,而是看做死的东西。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到哲学中以后,就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相当广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当的,甚至是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都迟早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要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