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年级找规律

一年级找规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年级找规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年级找规律

一年级找规律范文第1篇

找规律填数

(1)(),2,(),4,5,()

(2)12,(),14,(),(),17

(3)()、18、16、()12()()()

(4)(),10,(),8,7,(),()

(5)1、3、()、()9()、13、()()19

(6)2、4、()、()、()12、()()()()

(7)0、5、()、15、()

(8)0、3、()、()、12、()()

(9)()、17、15、()()()7、5、()()

(20)()、15、10、()

(11)()、12、8、()()

(12)2、4、()、8、()、12、()

(13)3、4、()、6、()、8、()、()

(14)7、9、11、()、()、()

(15)8、7、()、5、()、()

(16)18、17、16、()、()、()

找规律填空

1、19里面有()个十和()个一。19里面有()个一。

2.、13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1个十和3个一组成()。

4.2个十组成()。

5、被减数是17,减数是7,差是()。

6、被减数是19,减数是8,差是()。

7、被减数是20,减数是10,差是()。

8、一个加数是6,另一个加数是8,和是()。

9、一个加数是5,另一个加数是10,和是()。

10.一个加数是9,另一个加数是2,和是()。

11、一个数,十位上是1,个位上是7,这个数是()。

12、一个数,十位上是1,个位上是2,这个数是()。

13、一个数,十位上是1,个位上是1,这个数是()。

14、8与7的和是()。

15、9与8的和是()。

16、两个7的和是()。

17、15后面连续的两个数分别是()、()。

18、比13多2的数是(),比10少2的数是()。

19、一个数比8大,比13小,这个数可能是()。

20、14后面的第3个数是(),18前面的第2个数是()。

21、18和20中间的数是(),13和19之间的数有()。

填空

1、9前面的一个数是(),后面的数是()

2、比6多3的数是(),6比3多()

3、从右边起,第()位是个位,第二位是()位

4、两个加数都是5,和是()

5、最小的两位数与的一位数合起来是()

6、13里有()个一和()个十

7、1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

8、被减数是15,减数是8,差是()。

9、比8大,又比12小的三个数是()、()、()

10、和18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11、20,13,15,17,2,8,7,9

从小到大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大到小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03162018197

上面一共有()个数,从左数,第4个是(),从右边数,18排在第()个。请把上面的数从大到小排列

()

填空

1、1的前面是(),8的后面是(),19的后面是(),10的前面是()。

2、1个十和5个一组成()。2个十是()。

3个1和1个十是()。19里面有()个十和()个1。

20里面有()个十。

3、18的个位上是(),十位上是()。

4、个位是5,十位是1的数是()。十位是2,个位是0的数是()。

个位是1,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大1的数是()。

十位是1,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大5的数是()。

5、从右边起第一位是(),第二位是()。

有1个十在十位写(),有2个十在十位写(),有3个一在个位写()。

6、在计数器上,右边起,第一位是4,第二位是1,这个数是()。

7、的一位数是(),最小的两位数是()。

8.被减数是10,减数是3,差是()

9.一个加数是5,另一个加数是8,和是()

按规律写合适的数字

1.3、5、7、()、11

2.5、10、15、20、()、()、()、()

3.20、18、16、14、12、()、()、()、()

4.1、5、5、1、1、5、5、1、()、()、()、()

5.1、2、3、2、1、1、2、3、2、1、()、()、()、()、()

6.2、5、8、11、()、()、()、()、

7.1、2、4、7、11、()、()、()、()

8.10、20、11、19、12、18、()、()、()、()

9.1、2、3、4、1、2、3、4、1、2、3、4()()()()

10.12、14、16、18、20()()()

11.80、75、70、65、60()()()

12.1、2、4、5、7、8、10()()

13.15、10、13、10、11、10、()、()、7、10

14.1、4、5、8、9、()、()

15.1、13、2、14、3、15、4、16、()、()、()、()

找规律试题

一、填一填。

1、的两位数与的一位数相差()。

2、8连续加8,和分别是16、24、()、()、()、()。

3、80连续减9,差分别是71、62、()、()、()、()。

二、计算。

76-4= 93-30= 56+9= 34+20=

60+(14-7)= 83-20+5= 58-(26+4)= 28+20+6=

37-4+5= 38-(30+8)= 50+17-7= 67-8-50=

三、找规律填数。

1、1,7,1,7,(),(),(),…

2、1,3,5,7,(),(),(),…

3、0,5,10,15,20,(),(),(),…

4、60,59,58,57,56,(),(),(),…

5、20,18,16,(),(),(),…

6、1,11,21,31,(),(),(),…

7、8,12,16,(),(),28,(),…

8、6,6,6,7,7,7,(),(),(),9,…

四、认真想,找规律填一填。

1、8,3,9,4,10,5,(),()

2、1,1,2,3,5,8,(),()。

五、解决问题。

一年级找规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探索规律;模式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近期听到一节一年级的数学课《找规律》,课堂教师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件图片,热闹的魔术表演,旨在让学生发现图形按形状或者颜色排列的规律。教师出示有规律的图片如: 学生连续不断说出自己发现的排列规律:红圆绿圆红圆绿圆红圆绿圆……再如教师出示这样的排列:

学生接下去说出自己的发现:三角形、三角形、正方形、三角形、三角形、正方形、三角形、三角形、正方形……整堂课学生都在快乐地照着图片接着说下去,并根据这种发现接着画一画或者摆一摆,到了课的结束,学生仍然在一个一个读着颜色或者图形的形状。课堂很热闹,但似乎缺少了什么。

既然学习的是《找规律》,那么我们就从课题入手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们首先要明确“找”的对象,在本课要“找”的对象是“规律”,那我们就要讲清“规律”是什么。规律从概念上理解要分为两方面:内涵与外延。“规律”一词的内涵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其中的“不断重复出现”是指以一组为单位的不断重复出现。规律的外延在本节课的表现为课堂上出示的有规律的图片或者物体。学生在课堂上,说规律的时候一直是在照图读,一节课下来学生理解的只是规律的外延。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奥苏伯尔在他1978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认知现》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些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设计首先应关注"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样照图一个个想下去的方法孩子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幼儿园就能说出来,那么在一年级再上这节《找规律》的课意义何在呢?弗赖登塔尔指出:与其说是W习数学,还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本节课就承担了理解“规律”的内涵并将“找规律”问题“数学化”的任务。

当学生一个一个读图说规律时,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说红黄、红黄、红黄……这样停顿一下说一下。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分组的意识,再不断重复出现,触及规律的内涵。“红黄、红黄……”是学生对规律生活化的理解。接下来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一个红、一个黄,一个红、一个黄……”这两种描述方法在背后不同的是学生对规律内涵理解深度的不同。这种引导把学生对规律的生活化理解上升到数学化的理解。

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把“探索规律”作为渗透函数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探索规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模式化”思想,发现规律就是发现一个“模式”,并能用多种方法表达“模式”的特点。那么每组图形规律的特点是什么?《找规律》一课在课堂的深度上应该达到让学生提炼出每几个图形为一组,这一组中各有几个什么样的图像的程度。如:

再接下去是什么?当学生能够说出两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时,教师可以继续追问:“你怎么知道再下面就是这样的图形呢?你是怎么找出这个规律的?”规律是要靠我们发现的,那就一定要有发现的方法,对找规律的方法提炼抽象的过程正是学生对规律内涵理解的过程。

一年级找规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情境观察;问题驱动;规律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2001实验稿)》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之一,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课改已经超过十年,我们进入了后课改时代,进入了课改的反思和新的践行时代。2011年,教育界期盼许久的《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终于颁布,在课程总目标中这样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一次将数学基本思想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一次明确了小学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四基”。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育的灵魂,小学阶段,作为数学思想方法呈现的主要载体――小学数学教材,它又是如何通过何种方式呈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呢?了解和掌握其呈现方式,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把握其教法:是渗透,还是揭示,或是强化?纵观苏教版小学数学12册教材,分析发现对于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总体设想:从低年级开始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某些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对应、分类思想等;在中年级适当揭示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比如,符号化、模型思想等;而到了高年级则强化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比如教材中所列出的假设、转化思想等。细读全12册教材,发现教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呈现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一、情境观察式――利用“主题情境图”呈现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每单元、每课时,都会利用主题情境图呈现数学知识与内容,让学生在对于情境的观察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这种利用“主题情境图”呈现的方式是该教材的显著特点之一,与之对应的情境观察是学生感知数学思想主要途径之一。

教材的编写者,站在教育学、心理学的高度,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寻找与数学知识的切合点,关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每单元、每课时的开头,都安排一张主题情境图,整个课时都围绕这张主题中的数学信息展开探究与学习,同时练习题、思考题也配有大量的情境图,创设出直观形象的观察场景,便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兴趣。当然,上述的主题图、情境图的直观性会随着年级的上升配合着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而逐渐抽象和复杂。

小学一年级上册开篇的情境图,丰富的题材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学生在数一数,找一找,画一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如何数不重复、不遗漏的对应思想;不论什么物体都可以用小圆点来表示的符号化思想、抽象思想;在数每种物体个数时,又看到了统计思想的影子。在数数时,实质是先要对实物进行分类,把每一类看作一个集合,然后依次指着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分别同自然数中的1、2、3……一一对应(进行数数),指到最后一个元素,同它对应的自然数就是这个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也就是物体的总个数。

二、问题驱动式――利用“纯粹数学习题”呈现

数学的核心是问题,不论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许多数学知识的传递都是以问题驱动的,问题是数学知识传授、学习的内驱动力。数学教材中包含有大量的数学问题,教材有时就是通过呈现这些“纯粹的数学习题”,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驱动学生的认知,学生的思维有时候就是在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过程中得到提升,而教材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也通过这种问题驱动逐渐强化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渐被学生所接受、所掌握,并进行运用。

下面是六年级下册《正反比例》单元第67页中的习题,该习题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函数思想、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模型思想等。该题中,通过问题(1)的填表,让学生感受到变与不变,感受到单价不变(5元)时,长度和总价之间的数值关系,让学生体会这种变化的规律,渗透了函数思想;问题(2)的描一描,学生在用数对(长度,总价)来描点时,让学生感受到数与位置的对应关系,渗透了对应的思想;问题(2)将描出的点,连一连,此时将连成一条射线,让学生感受到数值――点――线的变化过程,感受到数与形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问题(3)是正比例模型的应用,其实是利用模型思想,来解决这道题,是学生在例题的学习中建立了正比例的模型,此时利用该模型,进行判定;问题(4)是根据图像进行计算,是数形结合的另一种应用,是将图形再反映成数对,即问题的答案。

此题通过一系列的问题驱动,让学生体会了多种数学思想。教学时,教师还可以提出其他问题,使这种驱动更具有阶梯性,更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

三、规律探究式――利用“找规律等内容”呈现

苏教版教材中编排了多处找规律的内容,从“例题个数、习题个数、专题单元个数、课时数”四个方面,对12册数学教材统计如下:

教材虽然只有四、五两个年级的四册教材中安排了《找规律》的专题单元,但是从一年级开始,就有专门的找规律的题目,从一年级的找规律填空、加(减)法表中的规律,到二年级的乘法口诀中的规律等,随着年龄的上升,规律不仅限于数字中的规律,还有图形上的规律;规律的探究不仅是零散的,还有专题单元教学,比如:四年级上册安排了物体的数量与间隔的数量之间规律的专题单元教学;四年级下册安排了搭配中规律的专题单元教学;五年级上册安排了周期规律的专题单元教学;五年级下册安排了图形移动后覆盖规律的专题单元教学。不论是单个习题的学习,还是整个单元教学的探究,其中不乏渗透着诸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一直伴随着规律的探究。

以四年级下册第6单元《找规律》的第一课时内容为例。

细细分析这一课时的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在规律探索过程中,将木偶娃娃和帽子逐步用图形来替换,渗透了抽象的数学思想;随着抽象的图形(图案)越来越简洁,还渗透了符号化的思想;用图形进行连线,每种连线对应着一种搭配方法,这又渗透了对应的思想;学生用符号代替物体,连线对应搭配方法,正好建构了解决这种问题的模型,体会了模型思想。

综上分析不难发现,每一次规律的探究与学习过程,就是一次与数学思想方法近距离接触的过程。在这种接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内化了数学思想方法。

四、策略强化式――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呈现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苏教版教材除了重视情境图、习题等基础知识的学习探究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外,还在四五六年级每一册单独设立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集中向学生呈现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集中强化了一些策略型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在这种运用中,学生头脑中的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得以升华。

以第十二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的第一课时内容为例,来分析苏教版教材是如何利用“策略强化”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内化,使之具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的能力。

转化的策略教学,共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一道例题,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图形的变与不变,初步体会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第二层次,通过回顾小学中各个时段,各个学习领域中的转化策略,其中有数与代数领域的,有几何与图形领域的,最终总结为:当遇到一个新的、不熟悉的问题,总是转化为一个旧的、熟悉的问题来解决,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维度进一步加深对于转化策略理解;第三层次,通过“试一试”、“练一练”,让学生在运用中深化转化的策略,将转化的策略内化为一种解题技能。

苏教版教材,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专题单元内容的编排,更加凸显了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中的灵魂地位。小学中的六大策略,都有很强的操作性,这些策略在小学课外辅导中非常常见,有些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问题:比如画图的策略中的例2其实就是相遇问题;假设策略其实就是鸡兔同笼问题等。通过这些专题性问题的研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博大精深。

一年级找规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思考题;整理;特点;认识;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各类版本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都编排了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受“思考题仅供有兴趣的学生选做,以后同”(西师版2008年6月第3版)、“思考题仅供学有余力、学有兴趣的学生选做,以后同”(西师版2012年6月第1版)提示语及考试的影响,教师对这一资源的认识与处理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笔者对西师版教材这一资源进行了粗略整理,就此提出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教科书思考题的统计概况

1、西师版小学教科书共115道思考题,均分布在各习题之后。其中一年级上册22个练习,编排11道思考题;一年级下册20个练习,编排10道思考题;二年级上册22个练习,编排14道思考题;二年级下册18个习题,编排13道思考题;三年级上册22个练习,编排12道思考题;三年级下册21个练习,编排13道思考题;四年级上册26个练习,编排9道思考题;四年级下册28个练习,编排15道思考题;五年级上册29个练习,编排11道思考题;五年级下册24个练习,编排13道思考题;六年级上册27个练习,编排21道思考题;六年级下册23个练习,编排9道思考题。53.5%的练习后面编排有思考题。

2、思考题拓展的内容有:填数(或数字)22道,找规律20道,面积、体积或容积12道,写算式9道,一笔画2道,摆、折、拼、组图形10道,数的割补4道,排列组合5道,数图形5道,估算、简便计算3道,计算改错5道,约数倍数4道,技巧运用8道,日期时间5道,求距离、路程6道,填运算符号5道,统计概率3道,计算5道,最大最小1道,坐标数轴2道,逻辑推理5道,其它3道。以上分类较粗略,因不可能有严格的界线,有些题目可以归入不同类型,这里只归为其中的某一类,但从中能看出思考题所涉及的知识面及形式,以及各类问题所占的大致比重。

二、主要特点

1、涉及面广。经过不太严格的分类,从中可以看出,思考题涉及面广,形式多样,且重点突出。全套教材思考题大至可分为22类,起到了拓宽知识面的作用。

2、“深”得有度,“活”得有章。思考题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与教学内容相互补充,既有一定深度,又不是一味拔高;既灵活,跳跃性又不大。学生能跳一跳就摘到果实,可训练思维,又可享受成功喜悦。

3、密切联系学科实际。思考题中的同类问题在教材中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程现,与教材知识内容呈螺旋式上升的特点的一致的,在与知识的结合中加强理解,提高意识,逐步抽象概括,进而完善。

4、有规律可循。教科书中多数思考题隐藏着一般规律,通过发现规律,可以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目的,学生既能提高兴趣,又能解决问题,还能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三、小学数学思考题的相关认识

1、思考题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增长点

通过一些训练,如“一个长方形,切掉一个角后,还有几个角?”“猜猜手里有多少颗珠子?”等训练,学生通过尝试解决,发现数学原来也好玩,对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很有帮助。

2、思考题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在这些思考题中,通过大量的找规律填数、错误计算推断正确结果等训练,学生尝试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去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思考题是思维训练的好载体

思考题中诸如找规律后填数、拆补数、填算式、填运算符号等大量的题型,都是建立在基本习题的基础之上,又高于、灵活于练习题,题目既有灵活度,又有新意,学生会乐于去思考、解决,无疑是学生训练思维的好载体。

4、思考题是数学与生活的好桥梁

思考题中许多怎样租车、怎样组合运费才最少、合租住房怎样分配等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通过这类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用所学的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

四、思考题被冷落的原因

1、教师原因

(1)教师认为考试不会考,可以做也可以不做。(2)认为“双基”训练为主,思考题涉及面广,灵活而有深度,学生难做,只对少数学生有要求或放任学生自己处理。(3)教师在处理思考题时,把它当成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来灌输,挫伤学生积极性。(4)在指导中,由于有难度和深度,学生学起来自然吃力,久而久之,老师便采取回避的态度。这些都是导致思考题被边缘化的原因。

2、学生原因

学生理解能力的局限、农村孩子信息来源与教材定位的不对等、学生固有的思维惰性等,是造成教材尸思考题被学生经常放弃的主要原因。

五、意见和建议

1、基础拓展类,同等要求

教科书中占思考题总数近一半的填数、找规律、数图形、求面积、图形对折与剪拼等,设计的内容都比较单一,学生只要动动脑,教师略加点拨就能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目的,这一类的思考题,考试时也很有可能部分呈现。无论从思维角度还是知识巩固来说,都应该全面要求学生掌渥。

2、开放思维类,因材施教

对于部分涉及多个知识,从不同角度入手,有多种方法解决,答案不唯一等类形的思考题,基础差、思维呆板的学生不宜触及,否则更易挫伤这部分学生的数学积极性。宜根据学生实际,分类布置,不可一刀切。

3、灵活训练类,师生共创

对涉及的知识较深,比较难以理解的思考题,即便学生基础扎实,也难以独立完成,老师应该参与其中,师生共同探索,但切忌包办代替。

4、生活实践类,动手动脑

思考题中的摆小棒、拼图形、楼层高度等实践性很强的题形,应尽量因地制宜创设或进入实际场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完成。以达到动手、动脑能力双重训练的目的。

小学数学思考题,虽为“仅供”,但不能只供,合理利用教材资源,加以点拨,适当延伸,成就多数孩子为“学有余力,学有兴趣”之材,是小学数学教师的己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1―12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008年、2012年版)

一年级找规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找规律》;案例设计;小学数学;生活情境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重复排列规律,本节课的“找规律”与一年级的“找规律”相比难度加大了,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也提高了。过去的规律只停留在简单的排列上,现在却是一种循环移动的变化规律。旨在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发现图案中图形组合的循环移动规律,体会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能用学到的知识排列出有规律的图案,提高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联想推理等活动,让学生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2)初步渗透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迁移类推等数学思想方法。

(3)初步培养发现和欣赏美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中隐含着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循环排列的规律。

教学难点:在抽象的图形中,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找出排列规律。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学具,白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导入。师:小朋友们,今天动物王国将举行盛大的运动会,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叫上小兔一起去吧!(课件出示:小熊正在敲小兔家的门,“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小兔怎么还不开门呢?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帮小熊敲门好吗?(学生用手在桌面上有节奏地敲)你们发现这敲门声有什么特点呢?

(2)学生汇报规律。

(3)教师小结:像这种重复出现的排列规律,是我们一年级已经学过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有了小朋友们的帮忙,小兔终于听到了敲门声,看,她出来了!我们一起去运动场吧!

二、引导探究,寻找规律

师:瞧,动物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往比赛地点跑去(课件演示)。这时,裁判长小鸟发话了:别挤,别挤,大家还是排队入场吧!机灵的小兔马上跑到了最前面,当了排头,后面依次跟着小牛、小熊和小猪(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依次贴出动物卡片)。小鸟见了连声说:好,好。但为了公平起见,大家还是轮流当排头吧!于是,第二场比赛时,小兔很自觉地排到了最后一个,小牛、小熊和小猪都往前进了一位(教师贴出第二排动物卡片)。

师: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第三场该是谁当排头了吗?(指名上台贴卡片)那第四场又该怎么排呢?(再请一名同学上台贴)。

师:大家有什么想问这两位同学的吗?

生问:第三场你为什么让小熊当排头啊?

生答:因为第二场的排头小牛去最后了,小熊、小猪和小兔就都要往前移一位。

生问:第四场为什么要这样排呢?

生答:因为第三场的排头小熊去最后了,小猪、小兔和小牛就都要往前移一位。

师:大家再仔细找一找,这些动物的排列还有一些什么规律呢?研究的时候请思考,每行都有哪些动物?动物的排列顺序又是怎样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生1:每一横排中都有小熊、小猪、小兔和小牛这四种动物。

生2:每一竖排中也都有小熊、小猪、小兔和小牛这四种动物。

生3:横着看,上一排第一个动物都移到了下一排的最后一个,后面三个动物都往前面移动了一位。

生4:我发现竖着看也有同样的规律。

生5:往左边斜着看,每一斜排都是同一种动物。

……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我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找出了动物的排列规律。我们也按这样的规律来玩一个队列游戏好吗?(5人一排,轮流变换位置)。

师:运动会开完了,小兔邀请大家去她家做客,她提着茶壶给大家倒茶,小动物们惊喜地发现:茶壶上有一圈有趣的文字呢!(实物出示,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起读,课件逐句出示)

可以清心也,

以清心也可,

清心也可以,

心也可以清,

也可以清心。

师:我们再竖着读读看?(生读,非常兴奋)

师:我们无论从哪个字开始读起,都是一句完整的话,首尾回环,这样的文字称为回文,在我国古代就早有运用。我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奇妙啊!

师小结并揭题:像那些动物和文字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地变换自己的位置,形成几行一组循环排列的现象,这样的规律,我们就把它叫作循环排列规律。

三、变式练习,拓展规律

1.摆一摆

师:大家喝完茶,就去小兔的房间参观,哇,小兔房间的活动地板被弄得乱七八糟的,你能用刚刚学会的排列规律帮小兔摆摆吗?(学生用红色、黄色、绿色和蓝色的方形各四个进行操作)

师(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作品):现在漂亮了吗?这就是规律创造出来的美。

2.猜一猜

摆好地板砖,动物们回客厅看电视了,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魔术大师刘谦叔叔给大家玩数字游戏的节目呢!猜一猜,他接下来会变出什么呢?

①12345?34512?51234?()

②ABCD?DABC?CDAB?()

四、自主设计,创造规律

1.欣赏美图

师: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一起来欣赏(媒体播放蜡染及有着精美的循环排列图案的陶瓷等图片,同时播放轻音乐)。师旁白:你们觉得美吗?这些精美的艺术品都是我们勤劳的人民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创造出来的。

2.课外作业

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创造规律啊?老师请同学们当一回设计师,每个小朋友回家后运用今天学的规律知识在白纸上设计有规律的漂亮图案,明天把你的设计带来学校,跟大家一起欣赏,好吗?

五、课堂总结,内化知识

1.学生反馈

生1:这节课很有趣,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生2:我发现我能找出很多生活中的其他规律,像车子的轮子都是圆的,两个三角形可以组成一个四边形……

生3:我作业的设计方案都已经想好了,我的设计一定是最好的!

……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其实规律就藏在我们的周边,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会动脑的小脑袋,一双勤劳的小手,你们一定能发现很多生活中和数学中的奥秘。数学学习其实很容易,也很有趣,只要你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一定能学好数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本着“有效、有趣”的原则,力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和生活相结合,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通过教学实践,个人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趣味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小学数学就是一门让学生的思维舞动起来的学科。新课改重在落实对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本堂课从引入新课,到讲授新课,再到巩固练习,都以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贯穿始终,再加上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及小游戏,不断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本课中不但有师生之间的交流,还有学生之间的研究讨论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问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关注数学与生活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课不管是例题材料的选择还是练习设计,均来自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如“敲门,给小动物排队,学生自己排队,摆图形”等,无不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和兴趣。

2.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

数学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根据教材的特点,以数学知识为基础,进行灵活处理、巧妙设计,并充分整合其他学科资源,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从而领略数学的精彩,为数学教学所用,那么,数学课堂一定是开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更是学生们所喜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