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琵琶行翻译

琵琶行翻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琵琶行翻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琵琶行翻译

琵琶行翻译范文第1篇

销售要成功,关键是要顾客从腰包里掏出钱来购买你的这种商品。这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这种”,二是“你的”。相应于这两层含义的是顾客的两种选择,一是货类选择,二是货主选择。货类选择,就是市场的需求信息。商品生产者要实现“惊险的跳跃”,首先就要满足顾客的货类选择。谁能最先满足这种选择,谁就能以新产品占领市场。而这种满足的关键,是对市场需求的敏捷反应,因此而要求着思维的灵活性品质。

有些需求,需求不新但信息对于商人来说却新。这是由商人的认知盲点造成的。谁能率光发现这些盲点谁就能生产出适销产品。蜡烛,这是一种很容易生产的简单产品。但在欧美,无论庆祝圣诞还是婚礼、生日,都要普遍使用它。也许正是因为它太简单了,这一需求竞没引起厂商的注意。但一港商率先发现了这一被人忽视了的需求信息,办起了蜡烛厂,这个厂至七十年代蜡烛出口量已居世界之冠。全厂员工还不足千人,年创利润却高达一亿元之多。

有些新的需求是新消费的连锁反应;也就是说,是一种新消费引起了另一种新需求。谁能串先认识这种需求,谁就能开发出新产品。自从发明了火车以后,乘客拥挤造成净手难。有人敏感这一需求信息,制造出一种从裤腰带塞入,使用后尿与化学物质化合成胶状的纸尿带而十分畅销。

有些新的需求,是由于人们改变了生活方式引起的。家庭床毯的规格一般为1.8×2.3米。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的生活独立性的增强,许多家庭特别是那些文化素养较高的知识分子家庭都时兴夫妻同卧室而分床。潮州市中日纺织实业有限公司率先反应这种对小型床毯的需求情息,生产出1.5×2米的床毯而大受欢迎。

有些新的需求,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虽然是非现实的潜在,但这种潜在将转化为强大的需求现实,敏感地反应这种需求信息是“惊险跳跃”连续成功的保证。所谓“口里含一个,手里抓一个,眼里看一个”,正是对这种反应的生动描述。江苏省太仓县塑料五厂生产的电视机塑料壳是十分畅销的看家产品,但1985年他们却“琵琶另抱”转向了当时鲜为人知的电冰箱优质塑料片的生产。等到这种需求信息为大家所共同反应的时候,这个厂的产品已经打入市场了。 思维广阔性——多途径的市场调查

为了给“惊险的跳跃”一个较大的保险系数,在产品大批量生产之前,有一个试制和试销的阶段。而能否投入大批量生产和怎样生产的决策,则要依据这个阶段的市场调查。市场调查越广泛,顾客消费信息的来源途径越多样,这种决策就越准确,因而,而要求着思维的广阔性品质。

填售卡、问卷、开调查会,这些都是一般的市场调查方法。但商人为了准确地掌握消费信息,其思维线路向着远不止这些方面展开和辐射。休利特一帕卡德公司,为调查用户对于该公司新开发的可编程序的计算机的反映,由这项产品的开发工程师亲自到电器店当店员,使新产品的开发者与消费者直接见面直接交谈。这种思维广阔性是对市场调查主体的身份的变换。美国一家玩具厂,设计了10种玩具样品。为了调查究竟哪一种玩具最受欢迎,他们请来了一大群孩子。每次请一个孩子进屋去玩,同时进行录相,分析他们最爱摆弄的是哪一种玩具。这种思维广阔性是对被调查对象应答行为的变换。本世纪二十年代,沃肯·克伯伦食品公司试销一种汤罐头。为了解是哪种人买这种罐头以寻求理想的销售对象,该公司雇人每天到费城的大街小巷从人们扔出的垃圾袋里作调查。这种思维广阔性是对市场消费信息来源途径的变换。 …… 思维新颖性——独具一格的广告宣传

顾客最终掏出钱来购买商品要经过货类和货主两个选择。前一种选择是究竟购什么商品,后一种选择是究竟购谁的商品。商品生产者在掌握了需求信息和消费信息基础上开发出一种新产品,还只是满足了第一种选择。要满足第二种选择,必须使顾客了解你的新产品,这就是商品销售中的广告宣传。如果开发新产品的不只一家,这种广告宣传的竞争就会是十分激烈的,大家都希望自己的新产品不但为颐客所知,而且希望在顾客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根据心理学原理,旧的东西已经产生心理疲劳,只有独到新颖的才容易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于是广告宣传都力求别具一格,因此而要求着思维的新颖性品质。

蝙蝠牌电扇和星港席梦思都以耐用著称。前者把运转着的电扇摆在橱窗里运转了两年多,后者向观众推出了这样一个电视镜头:一辆蠢蠢而动的庞大压土机正向一张富丽堂皇的星港席梦思碾来。车过之后,席梦思“膨然而起”,竟没有“伤筋动骨”。这类广告的别具一格和思维新颖性表现,在以实实在在的场景对于顾客消费心理障碍的排除。

琵琶行翻译范文第2篇

【关键词】琵琶行 注译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是这样注释的:“钿头银篦:上端镶着金花的银质发篦。钿,金花。”“击节碎:(随着音节)打拍子敲碎了。节,节拍。”苏教版的高中《语文》(必修四)是这样注的:“钿头云篦击节碎:钿头云篦,两头镶嵌了金银或珠宝的发篦头饰。钿,金花。云,一作‘银’。击节碎,随着音乐打拍子而敲碎。节,节拍。”郭锡良等几位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此句作“钿头银篦”,说是“两头镶着花钿的银篦”。即使是专门研究“钿头云篦”的论文,解释也是不合理的。如2005年第11期的《阅读与写作》上发表的章璐的《“钿头云篦”究竟是什么》一文,详细考证了“篦”究竟是什么,但仍然把“钿头云篦”当做一件饰物来论述。这些注释及论文,大同小异,都把“钿头云(银)篦”当做一件饰物,尽管描述各有不同。“钿”释为“金花”。“节”,凡是有解释的,无一例外的都理解为“节拍”。笔者认为,“钿头”是一件首饰,“云篦”也是一件首饰。“击节”是打节拍的意思,但“节”不是“节拍”的意思。“节”是一种打节拍的乐器。这样理解的根据何在呢?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工具书是如何解释的。

先说“钿头”。为解释清楚“钿头”,还得先从“钿”说起。《汉语大字典》“钿:①用金宝镶成的花形首饰。《说文新附?金部》:‘钿,金花也。’《集韵?先韵》:‘钿,金花饰。’《六书故?地理一》:‘钿,金花为饰,田田然。’南朝?梁刘孝威《采莲曲》:‘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五代韦庄《清平乐》:‘妆成不整金钿,含羞待月秋千。’《新唐书?礼乐志四》:‘皇后钿钗礼衣,乘舆诣寝宫。’”作为饰物的“钿”,既可以贴在眉心或面颊上,也可以插在头上。贴在眉心或面颊上的有的称为“花钿”,如:“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花钿”或“金钿”虽贴于面上,但不甚牢靠,不小心会坠落。如:“花钿委地无人收”(白居易《长恨歌》)“残妆添石黛,艳舞落金钿。”(刘长卿,一作张谓《扬州雨中张十宅观妓》)“钿头”和“花钿”是什么关系呢?《汉语大词典》释“钿头”为“花钿”。所举例句就是《琵琶行》中的这个句子。那么,什么是“花钿”呢?《汉语大词典》:“花钿,用金翠珠宝制成的花形首饰。”《汉语大词典》只笼统解释了“花钿”的意思,还应具体说明,有的是贴于面部,有的是插在头上。通过以上的分析论述,可以肯定“钿头”是一件首饰无疑。那么,诗中的“钿头”是贴于面部还是插在头上的呢?笔者认为应理解为是插在头上的。因为贴于面部“花钿”或“金钿”掉下来不容易摔碎,这与诗中描写的内容不相吻合。且“云篦”肯定是插在头上的,所以“钿头”应理理解为插在头上的首饰。

再说“云篦”。“云篦”即“云头篦”。《汉语大词典》:“云头篦,饰有云纹的篦箕,头饰之一种。南唐张泌(有的署为唐宇文氏)《妆台记》:‘汉武就李夫人取玉簪搔头,自此宫人多用玉。王母降下,从者皆飞仙髻、九环髻。遂贯以凤头钗、云头篦,以玳瑁为之。’”《妆台记》中还有相关的记述:“魏武帝令宫人梳反绾髻,插云头篦。”唐李珣《虞美人》词:“倚屏无语捻云篦,翠眉低。”从典籍中的相关记述看,《琵琶行》中所说的“云篦”是一件首饰,而不是实用的“篦子”。既然有的“云篦”是用玳瑁制成的,当然也就容易摔碎了。

最后说“节”。“节”是一种乐器,而不是指“节拍”。《汉语大词典》:“节,一种乐器。用两圆竹编成,上合下开,形似箕,可以拍之成声以节乐。晋左思《蜀都赋》:‘巴姬弹弦,汉女击节。’《宋书?乐志一》:‘(秦青)饯之于郊,乃抚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汉语大字典》:“节,敲击以控制乐曲节奏的乐器。《尔雅?释乐》:‘和乐谓之节。’邢昺疏:‘节,乐器名,谓相也。’”……傅玄《节赋》云:“黄钟唱哥,九韶兴舞,口非节不咏,手非节不拊。”此则节所从来亦远矣。从工具书及今人的解释看,“节”是一种乐器是确定无疑的,至于究竟是什么样的乐器,还可再探究,这里无需讨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论述,可以确定“钿头”“云篦”是两件首饰,“节”是一种乐器。那么,该如何理解“钿头云篦击节碎”这句诗呢?我们知道“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一部分的相关内容是极力渲染琵琶女曾经的歌会生活的欢乐与奢华,“钿头云篦击节碎”则是渲染琵琶女演奏音乐时的欢快、激动与忘情。“击节”应理解为借代演奏音乐,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只是打节拍。这样说来,这一句就好理解了。所谓的“钿头云篦击节碎”是指琵琶女在演奏音乐时由于欢乐、激动、忘情而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忘乎所以,以至于头上的“钿头”和“云篦”都掉下来摔碎了。这样理解才是合理的。如果像课本注释那样理解的话,不仅渲染不出琵琶女的欢快、激动与忘情,而且也不合常理。

琵琶行翻译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典诗词 情感教育

一、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情感教育不到位的原因

1.语文课堂教学过于呆板和功利

受到高考的应试压力影响,不少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古典诗词的方式显得呆板单一和过于功利性,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们学习古诗词的激情。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非常重视讲授古典诗词的考试重点,重视其工具性的特点,却忽略了古典诗词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性,把那么美的古典诗词分析成了一句句重难点的文言句子、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等。同时,在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上缺乏灵活性,总是简单地进行逐字讲解,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低头“快快抄写”,把古典诗词的鉴赏课变成了文言文的读写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也变得功利和浮躁,难以体会古典诗词的情愫。

2.忽视了高中生与古代作家间的时代距离

古典诗词虽蕴含深刻,但由于时代久远,那种时代的“代沟”就横亘在高中学生与古代作家间。无论是作品的形式,还是内容的表达,都会给现代的高中生带来一种距离感,一种陌生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能简单、直接地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更难以直接明了作家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及为何要表达这种情感的缘由。同时,古诗词的字面理解、押韵对偶等方面对高中生来说,都是较难理解的,障碍较多。这本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进行精心的引导,但仍有不少教师却忽视了这个问题,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情感表达。例如,在教学《离骚》这首楚辞时,虽然《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但由于“楚辞”兴起于战国时期,年代久矣,这样的“楚辞体”、“骚体”对高中生来说很是陌生,理解起来也有障碍。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没有加以注意和恰当的引导,对于课文《离骚》节选部分的学习,学生是难以真正理解和体会到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的。

二、将情感教育有效地渗透到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策略

1.提高教师个人教学专业素质

高中语文教师要有效将情感教育渗透到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作为古诗词情感教育的实施者,就不能单靠空洞的说教,还应该有扎实的教育教学专业技能,良好的个人教学魅力,要深入钻研教材和教学资料,挖掘阅读教材中更深层次的情感因素。同时,教师要灵巧地借助自己的引导,为学生与古典诗词间搭建一个良好的桥梁,让学生们可以真正地接触到那些经历了时间洗礼的璀璨的古典作品,丰富学生们对古典诗词的知识信息,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教师要先深入研究这首诗的特点,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怀,深入赏析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想想学生怎样会更容易理解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歌的美质和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想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超越时间和文体的隔阂,有效地学习这首诗,进而设计教学活动。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确切地体会到,李白“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也正是这种追求自由的内心要求,使诗人蔑视权贵,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2.革新教学观念和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手段

高中语文教师要有效将情感教育渗透于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需摆正自己的心态,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时俱进,以学生为本,重视人文性。此外,还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陶冶情感。将教师个人的情感融入古典诗词的境界中,切身去体会,取得一种和谐统一。这样,可以让自己在教学时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表情等营造特定的氛围,将古典诗词中的情感与现在高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沟通起来,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还可以通过反复吟诵和现代多媒体技术,促进联想,视听结合,激活思维,让学生体验和丰盈情感。例如,在教学《琵琶行》这个作品时,教师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在导入部分,一边徐徐说来:“《琵琶行》这首诗早在白居易在世时就已经风行全国。”唐宪宗在吊唁白居易的诗中曾写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到了清代,学者张维平也盛赞此诗,他在诗中写道:“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源伐取无人继,一曲琵琶唱到今。”这些都形象的说明《琵琶行》这首诗流传之远,影响之大。与此同时,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关于白居易的个人介绍,重点介绍进谏贬谪、文学主张、新乐府运动及代表作,以突出介绍重点,便于学生感知诗人,理解课文。这样让学生边看边思考,通过想象去感受那样的一种“同病相怜”的苦闷。

【参考文献】

[1] 文娟.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古典情怀的培养[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8).

琵琶行翻译范文第4篇

一、委婉句。故意不直言其事,而用含蓄、婉转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在修辞上叫委婉。它有四种情况:①求雅致。如《赤壁之战》:“权起更衣。”“更衣”就是上厕所,把上厕所直接写在史书中不雅观,故换成“更衣”。②图吉利。如《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古人忌讳言“死”,因而产生了数十种关于“死”的委婉说法,如“晏驾、驾崩、登遐”等。③怕冒犯。如《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人”本是“民”,因怕冒犯李世民,而避讳为“人”。④为外交。如《赤壁之战》:“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实指交战。两国交往,敌国交战,很讲究外交辞令。其特点是:语意含蓄,语气婉转,柔中有刚,刚柔并济。

二、互文句。互文也叫互文见义,其特点是分开的内容要合起来理解。不了解互文,往往会给阅读带来困难,甚至引起误解。如《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就是用了互文修辞,意思是将军和战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如不懂互文修辞,就很容易误解为“将军经历千百次战斗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三、借代句。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文言文中的借代句在翻译时必须把指代的内容译出来。具体有:①以部分代整体。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帆”是船的一个部分,用“帆”代指“船”的整体。②以特征代本体。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分别是老人和儿童的头发特征,借代老人和孩子。③以具体代抽象。如: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戎马”是具体的,用来指代抽象的“战争”。④以抽象代具体。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以抽象的“绿”“红”两种颜色,借代“海棠叶”和“海棠花”。⑤以人名、地名、官名代本体。如: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司马”是官名,以“江州司马”借代白居易。

四、比喻句。比喻在句式上往往以“像……一样”居多。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句中“斗折蛇行”,整个句子是个比喻句,按照比喻句式翻译应为:向西南望去,小石潭像北斗七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游行,或隐或现。

五、用典句。文言诗、文中常引用典故,能丰富作品的内涵,使表达生动含蓄,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理解典故是把握古诗歌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如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花》即《玉树花》,是南朝荒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花》也就成了亡国之音。暗用历史故事,表现出辛辣的嘲讽、深沉的悲痛与无限的感慨。

琵琶行翻译范文第5篇

要准确地翻译文言句段,必须首先能准确地理解该句段的意思,然后才是找到适当的现代汉语的语词来进行对译。对于某一句话的翻译,更要能在读懂原文语段意思的基础上,瞻前顾后,把握语脉,准确地把握句子的意思。具体来说,翻译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十点。

一、调整。文言文中有些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副词充当句子的谓语或补语等,这都要求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加以调整。如: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2.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例1中的“三”表示“举所佩玉玦”的次数,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当译为“三次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例2中的“我”是“肯顾”的对象,译时应当调整为“不肯顾惜我”。例3里的“铿然有声者”是说“石”的特点的,定语后置于中心语之后,译时当调整为“敲击时可以发出铿铿的响声的石头”。

二、添加。文言文中的名词(包括名词性短语)、数量词做了句子的谓语及一些数词的习惯省略用法,翻译时一般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加上一些恰当的动词,使之变成动词谓语句。

4.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5.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例4里的“可怜焦土”,直接对阿房宫被焚后的情况进行描绘,应当译为“可惜都化成了一片焦土”。例5中的“十一”是“十分之一”的意思,一定不可译为“十一个”。

三、补充。文言文中习惯省略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或者对译时语意不连贯的地方,翻译时要作必要的补充。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7.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翻译这两个句子时要做适当的补充,句子才顺畅。例6,“用到刻东西,(如果)刻一会儿就放下,(连)一块朽木(也)刻不断;(要是)连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在金石上,也能刻出花纹来。”例7,“秦国除了凭战争夺取(土地)之外,(还接受别的国家割让的土地,)小的可以得到市镇,大的可以得到城池。”

四、省略。文言文中的语气词(发语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句子中的某些重复成分等,因与现代汉语不合,一般没有对译的词句,翻译时可以省略。

8.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9.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

10.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例8中的“夫”用于句首,表示议论开始,现代汉语中没有这种词语和用法,可省去不译。例9中的“为”字共有八个,都是雕刻的意思,译时只要保留第一个即可,译为:“总计一个船上,共雕刻了人物五个、窗子八个、箬篷一个、船桨一把、茶壶一把、手卷一本和念珠一串。”例10中的“出”是偏义词,是“出入”中的衬字,无义,译时略去。

五、切分。文言文以单音节词占大多数,句法简洁,有时一句话包括的意思比较复杂,翻译成现代汉语,往往要把一个句子分成两三句才妥当。

11.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12.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2003年北京市春季高考卷21题)

例11“樯倾楫摧”应分译为“船身被巨浪打得倾斜着,船架也常被巨浪打断”;“虎啸猿啼”也要分译成“只听见老虎在怒吼,猿猴在悲号”。例12“忘其口而念我”要译成两句:“因为一心想着我,竟忘记桃子已被自己咬过。”

六、并合。文言文习惯于分开说的,如一般判断句、互文对偶句等,现代汉语习惯合并起来说,翻译时就要注意恰当地并合这类句子。

13.左手执刀尺,右手执绫罗。(《孔雀东南飞》)

14.自此,冀之南,汉之北,无垄断焉。(《愚公移山》)

例13是个互文句,如果分开翻译“刘兰芝用左手拿着剪刀和尺子,右手拿着绫罗绸缎”,就会闹出笑话,那她就是个左撇子。合并翻译:“刘兰芝(左手右手不停地忙着)一只手拿着剪刀尺子,一只手攥着绫罗绸缎,自己裁剪自己缝制。”例14“冀之南,汉之北”表示的不是两个地点,而是“无垄断”情况的起止点,应当翻译为:“从冀州的南部到汉水的北岸。”

七、译出喻义。文言文中的有些比喻不便直译,如暗喻,借喻。直译的话意义会发生改变,这就必须借助意译,把它的含义揭示出来。

15.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石钟山记》

16.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15应译为:“那噌吰的声音,就好像是周景王的无射钟发出来的,那窾坎镗鞳的声音,就好像是魏庄子的歌钟(编钟)发出来的。”例16中的“两虎共斗”并非说是两只虎争斗,而是说:“如果我两人像两只老虎一样互相争斗起来。”

八、译出借代义。遇有文言文中的借代手法,翻译时一定要按其原义译出它的本体意义。

17.沛公不胜杯勺,不能辞。(《鸿门宴》)

18.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矫?赤壁怀古》)

例17中的“杯杓”是古代酒具,“不胜”是经受不住,不可译为“经受不住酒杯酒勺”而应译为“酒喝多了”或“不胜酒力”。例18中的“樯橹”代指“曹操的八十万水军”。

九、译出婉语。古人常用委婉的言辞表示谦敬,译时要将它的原意揭示出来。这在翻译有关外辞令时,更要特别注意。

19.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20.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

例19中“以颈血溅大王”含义是:要和大王你拼了。例20中的“会猎”绝非是会合打猎,比赛打猎,而是要和对方打一仗的意思,翻译它们时一定要把它们的含义揭示出来。

十、古人好用典。遇到典故,大家较熟的可以直译,生僻的就要译出本意。

21.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西厢记?长亭送别》)

2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例21中的“司马青衫”,典出《琵琶行》,司马是白居易,当时任江州司马,他同情琵琶女漂泊的身世,感伤自己宦途潦倒,心情十分悲伤,所流的眼泪把自己青色衣衫的胸襟都打湿了。莺莺在这里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情非常难过,翻译时一定要顾及原意。例22中的“封狼居胥”是说汉代大将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庆功纪念。在该句中,是说张浚想仿效霍去病到狼居胥山封山庆功。译时一定要把典故原意说出来。

相关期刊更多

当代音乐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红楼梦学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艺术研究院

衡水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