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猎天春天在这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座精致的木屋座落在雪山脚下。春天的青草散发着淡淡的芳香,屋旁,一条清澈的小溪静静的流淌。
“菲~菲~姐~~~”一声清脆的呼喊声响起,一只看似稚嫩的小猎奔冲进了木屋,雪白的绒毛在阳光下闪烁,散发出柔和的光芒
小猎奔扑进了一只绿色艾瑞的怀中,抬起头,可爱的小脸上绽放出无邪的笑容。“生日快乐~”
艾瑞微笑着揉揉他的脑袋,“以后不要叫那么大声嘛。你看你还像个小孩子似的”
“人家本来就是小孩子嘛。对不对艾瑞姐姐?”小猎奔一脸委屈,偏过头望着另一只稍大的艾瑞
“对对,你们哪,都是小孩子”艾瑞把一个大蛋糕放在了桌子上“菲菲,今天开始你就15岁了,不能再调皮了”
“恩恩,好好~”菲菲似乎出奇的听话
“还有哦,菲菲姐也不许再欺负小惟了,否则就……哎呀!”惟愤愤的抬起头,露出了被奶油摸得“红白相间”的小脸“菲菲姐,你又欺负我!”
“人家哪有嘛……只不过是开一个小玩笑嘛”菲菲学着小惟的语气,笑得浑身发颤。两根辫子随着身体晃动着,金黄的发丝在脑后飘扬……
“倒计时,259分37秒”雪山中响起一个淡漠的声音,带着淡淡的鼻音,虽不响亮,却无比的清晰
午后的天空一片晴朗
“艾瑞姐姐,明天我们就该走了呢……”菲菲有些不舍的看着木屋说道。那声音,就如春日里的一股清风,足以抚平任何人心中的伤痛
“是啊……”艾瑞专注的摆弄着一棵青草,又似乎是在逃避菲菲的目光
“艾瑞姐姐,我们明天去雪山好不好?”小惟兴奋的提议,眼中满是期待
“什么?呃……好的”
“艾瑞姐姐……你怎么了?”菲菲终于察觉出了异样
“嗯,没什么。菲菲”艾瑞突然抬头直视菲菲的眼睛
“怎么了?”今天的艾瑞姐姐,似乎和以前不一样……
“菲菲,如果以后你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剧烈的改变,一定要坚持走下去,好吗?为了我,为了小惟,为了所以关心的你人”
“艾瑞姐姐,我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改变?”菲菲笑道“难道说,我会一夜之间变成马力戴尔女王不成?”
“如果是这样呢……答应我好吗?你是我们的希望”
“艾瑞姐姐,你,你到底在说什么?”
“我……”
就在此时,太阳蓦然隐去,天地间一片黑暗。只听“嗖嗖”几声,似乎有人从天空中骤降。“刷”的一声,菲菲认出了这声音,剑刃划破空气的声音!
就是这声音,勾起了菲菲心底隐藏的回忆,带着不知名的痛苦,在脑海中隐隐闪现,却又无法想起……
“菲菲姐,菲菲姐,救命!菲菲姐!”小惟的呼救声打断了菲菲的思绪。小惟怎么了,艾瑞姐怎么样了,一片漆黑,我该怎么保护他们!
“杀掉无关的人”一个残酷的声音道,冰冷的语调中不带一点感情
艾瑞一声低呼。就算是死亡,也还会这样温柔吗?
还是,你早已知晓这一切
温湿的液体缓缓流淌到菲菲手边,带着淡淡的血腥,仿佛,是世界上最后一丝的温暖,最后一丝残酷的温暖
“砍下她的右手”那声音再次下令
菲菲知道,她无法逃脱厄运。黑暗中,她感觉到了一把冰冷的匕首在向自己靠近。仿佛,看到了持刀人脸上胜利的微笑
她踉跄的后退,却在慌乱中绊倒。一声冷笑响起,言语中带着轻蔑,带着胜利的喜悦
“原来,宝石持有者也不过如此”
冰冷的匕首贴近皮肤,似乎寒光一闪,剧痛钻心,鲜血滴落,沾满了整条手臂
“4,3,2,1……封印解除”菲菲听见了一个淡漠的声音,突然间,深埋在心底的往事被勾起,一切的一切,都在她心中明晰
突然间,一道红光射起,从菲菲的手臂散出,在黑暗中亮起希望的光柱。
这红光,亮得如似血残阳!
这红光,染红了天边,驱散了黑暗!
这红光,如熊熊火焰,又带着温柔的花香!
刺眼的红光逐渐散去,黑暗重新包裹了天际。菲菲感觉得到,这突如其来的强大光束令他们震惊,她知道,她会赢
一阵飓风带着沙尘吹来,一个淡漠的声音说道“你们没有必要留在这里,杀了她,你们也不会好过”
半晌,可怕的沉寂
松花江开江
在东北人心目的春天,往往以松花江开江为开始。
说到春天,我们就不能不想到水,而一提起水,作为一个生长在白山黑水之间喝松花江水长大的东北人,我就不能不想到吉林省省名。吉林古语“乌拉”,意为“沿江靠川”,是指江边的一个地方,而这江就是指松花江。松花江满语为“松阿里乌拉”。
松花江是一条奇特的江。它有两个源头,南源头是东北亚地区最高山峰长白山,北源是发源于大小兴安岭之间的伊呼里山的嫩江。松花江南源称第二松花江,长958公里;北源称嫩江,长1370公里,嫩江与第二松花江汇合后称松花江长939公里;因此松花江按北源算为2309公里,按南源算1897公里。松花江流域面积为55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法国国土面积。
春天,东北大地冰雪融化,四、五月间,江河解冻,俗称“开江”或“开河”。一般到4月中旬松花江才全线通航。这段时候还有“桃花水”的说法:因为气温升高,山上积雪融化后形成的水最终汇入松花江,这种水被称为“桃花水”。桃花水将抬高松花江水位,缓解松花江的枯水状况。这时的鱼被称为“开江鱼”。经过一冬的时间,这时的鱼都比较瘦,肉精而鲜美。品尝开江鱼的历史更可以追溯到一千年前的辽朝。多年来,由鱼而渔、由鱼而宴的松花江鱼文化逐渐成了吉林市民间春季旅游的一大特色。
松花江春季开江,有文开和武开的说法。“文开”,就是雨水少的年份,江面上的冰一层层化掉,冰排较薄,无声无息顺流而下;“武开”,则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冬春季降雨、降雪量大,使大江水位升高,水在冰下流,水量越来越大,这股力量直拱冰层,直至将其拱开。满江大块冰排相互挤撞,发出咔嚓或炸雷般巨响。大量的冰块积聚在一起,一层又一层地推向岸边。
刘白羽先生曾在哈尔滨的松花江畔观看过“武开江”的壮阔场面,他这样描绘:“我看到江中青色的大冰块迸裂,无数的冰块森然耸立,而后从那断裂之处涌出黑色的巨流,像黑压压倒塌的城墙一样,汹涌而来,澎湃而至,整个江面裂成无数冰块。浩浩荡荡的大江在放声高唱。”
不知为什么,松花江总是夜里开江。半个多月整日的荒风过后,老人们叨咕,快了,快开江了。于是一天夜里随着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老江终于开江了。
在“武开”日子里,老爷们(东北对当家男人的称呼)都睡不着。他们披着老棉袄,端着大烟袋,蹲在房前屋后, 听着那冰水的撞击声,赶着被惊飞的鸡狗,冷飕飕的春风不停刮着,杂物与尘土搅在一起在寒风中到处游动,人们在冷风中瑟瑟发抖。
夜里开江,早上跑排。咆哮的江水夹带着冰排像一匹匹脱僵的野马,携着狂风在江里前呼后涌发出“咔咔”的声响,在冰风中向大海漂去。从前在这样的日子里,放木排的男人,捕鱼的汉子,当土匪响马的男人,都该是离家出走的时间了。
男人们和奔涌的冰排一样,属于创世界一族。他们背着绳、开山斧、胎合网,跳上木排,顺江流而下,去谋生了。女人们送到江边,冷风吹乱她们的头发和泪水沾在一起。女人们哭唤着:冤家,啥时才能回来……你们可不能忘了俺们娘们!女人们跑到江边用手拢起荒土,烧香磕头,求江中的龙王和王八精保佑她们的男人和儿子四季平安,早早回来。
开江的景观是壮观的,它给沿江写下了许多悲壮的历史。武开江形势相当严峻,常有冰块“跳 ”向江岸,拱翻驳船,冰块还会一块压着一块,搭起“罗汉塔”,形成巨大的冰山。在松花江的下游佳木斯江道一段,常常发生怵目惊心的“凌汛”。由于桥墩阻拦,长长的冰排,巨型的冰块越积越高转眼间像一座楼房一样“盖”起来,在冰块和江水巨大的冲击力下,大铁桥也会发出“咔咔”的叫声。如不及时处理,就可以毁掉大桥,这就是罕见的“凌汛”。遇到这种情景,要用炸药进行紧急爆破,使巨大的冰山化为细小的冰块顺江漂起。
10年来,松花江在绝大数的春天里都属于“文开江”。松花江每年“11-12月份左右封江,冬季冰层达 1.5m厚,解放牌大货车可放心在江面上行驶。冰雪覆盖期达四五个月,开江一般是四五月左右。开江时间渐渐提前,开江冰排越来越少。有研究者认为是气候变暖和污染严重等人为因素联合作用使然。
如头年积水正常,第二年就是文开江。
文开江是江水悄悄地融化,一旦开流,那些冰块就撒着欢,上下起浮,远远望去,像朵朵白云、自由地飞驰。天是蔚蓝的,江水是碧绿的,冰块是晶莹的,大江里涌着碧玉,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
金达莱盛开的地方
大江跑排,松嫩平原上的春季开始了。
如果你春天来到东北这片神奇的黑土地,若没看到金达莱,没听到关于金达莱的传说,那真可谓相当的遗憾。
早春时节,北方的风雪还在飘刮,巍巍的长白山、大小兴安岭还覆盖着皑皑白雪,但在山岭的向阳坡上,你会看到一片一片紫红色的花,在早春淡淡的雾气中,显得那么绚丽,这就是金达莱。
金达莱是半常绿灌木,它有很多的别名:杜鹃花、满山红、靠山红、达紫香等等。金达莱是先开花后展叶,花开的时候叶子还没有长出,紫红色的花冠十分娇艳,明亮耀眼,惹人喜爱。金达莱是在严冬里孕育花苞,早春吐蕾开花,专门在寒冷的冰雪中顶风怒放,独占春光压众芳。在大小兴安岭、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一带的少数民族中都有关于金达莱的传说。金达莱备受东北人尤其是朝鲜族兄弟的喜爱,他们把金达莱花看成是春天的使者,是坚贞、美好、幸福、吉祥的象征。
金达莱花开,朝鲜族春耕
在松花江的南源,在茫茫的长白山里、在冰雪刚刚消融的山间,在晨雾弥漫的小村里、你还会听到美丽的朝鲜族姑娘亮开那银铃般的歌喉,唱起古老的朝鲜族民谣: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一年一度的春天来了
早库哪(好啊)
早库哪(好啊)
山颠上的金达莱花开放了!
提起金达莱,还有个悲壮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长白山下住着从小失去了父母的兄妹俩,二人相依为命。那时朝廷横征暴敛,欺压百姓,而且年年选美女用以祭天,这一年妹妹不幸被选去祭天。兄妹二人拼命反抗,最后妹妹被害,哥哥被五花大绑押到皇宫,皇帝让他归顺,他誓死也不归顺,皇帝下令把他押回家乡杀掉示众。一路上,哥哥顶风冒雪地走着,在被打得皮开肉绽的脚下,是一个又一个鲜红的脚印。这样哥哥还没有走到家就死了。不久,在染着哥哥血迹的土地上,开出了一片片紫红色的鲜花,这就是金达莱。
在金达莱花开的季节也是生长在长白山脚下的朝鲜族同胞们的春耕大忙季节,这时河水刚刚解冻,朝鲜族同胞就开始修拦河坝,这时朝鲜族杀猪宰狗,开怀饮酒,表示要齐心协力战胜困难大干一场;另一方面给身体增加营养和热量。修拦河坝时,青壮年脱下衣服跳入冰块漂动、寒冷刺骨的河水里,拼命使劲用大锤子打木桩,老人们在河岸边大声呼喊为他们鼓劲,指挥着打木桩,妇女和孩子们在岸边搬运着柳条子。等到一排木桩立好后,在其前面排上草莲子,再在前面铺一捆捆柳条,然后用石头和装土的草包将柳条子压到河底。这样一道柳条拦河坝就将河口堵住,促使河水顺利地流入水渠,注入水田。这时,朝鲜族男女老幼欢呼雀跃,边喝酒边唱歌跳舞,沉浸在欢乐的气氛里,庆祝柳条拦河坝的建成,预祝稻田大丰收。
在松花江的南源,长白山上每年的4月末5月初,在海拔1600~2300米的岳桦林带和高山苔原带,当冰雪还未融化时,高山杜鹃便顶风冒雪,在沟谷山坡上竞相开放。高山杜鹃又称牛皮杜鹃、长白杜鹃,茎横卧,枝斜升,花色淡黄或是白色,淡黄色娇嫩艳丽,白色晶莹如玉与山顶的白雪相映衬,生机盎然,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包拉温都野杏花
就在长白杜鹃冒雪绽放、傲视群山的时候,在第二松花江流域下游的包拉温都,一片野山杏也迎风傲沙在科尔沁沙地边缘顽强的开放着,装点着东北的苍茫大地。
提起包拉温都这一地名,它还有一个不一般的来历,据说成吉思汗西征,当带领着蒙古大军西出兴安岭来到科尔沁草原行军时,远远望去在远处的山岗上有身穿紫色战袍的大军在草原上晃动,成吉思汗立即命令蒙古大军向着紫色的大军扑去。来到跟前一看,原来不是军队而是满山遍野的野山杏在春风中摇动,成吉思汗的大军就陶醉在这片美丽的杏花当中。为此,大军把这片盛开杏花的山岗成为包拉温都(意为“紫色的山岗”)。
科尔沁草原,自古以来就是水草肥美的地方,这里过去一直是非常优美的天然牧场,牛羊肥美、野兽出没的地方。然而由于农耕文化的入侵,造成了大片草场的退化,以至于今天这里之成为一片沙地。
满族白云格格
在松花江的北源、兴安岭的满族,还有一个关于《白云格格》的神话传说:据说在天地初分时,天连水,水连天。天是蓝的,地是白的。渐渐世上有了人、鸟、鱼、兽、虫等。住在九层天上的天神叫雷神、风神、雹神、雨神,朝地上猛劲地刮狂风、下暴雨冰雹,派东海龙王打开水眼,从天上灌下洪水。这样一连三千三百三十六个日夜,弄得遍地,白浪滔天。
白云格格是天神阿布卡恩都里的小女儿,掌管着天上的聚宝宫。她见到鸟等生灵在水面上拼命挣扎,就扔下几根小树枝。小树枝在水里变成千万棵大树,变成了兴安岭,拯救了生灵。接着白云格格回到聚宝宫,偷走了万宝匣,将它打开撒到了大地上。这一撒,大地变了样,有的地方成了江河,土少的地方变成了平原,土多的地方变成了山丘。
善良的格格救活了地上的生灵,惹怒了天神,他派雪神冻死地上的花草,让白云格格没有藏身之地,抓她返回天庭。可白云格格不向天神低头,不返天庭,被冻死成了一棵白桦树。
这个神话十分悲壮,其中的白云格格是一位拯救生灵万物的英雄,这也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满族人不惧坎坷艰险,与自然抗争的坚强性格。
每年的四、五月间,是这里的杜鹃花盛开的季节,满族人称年息花。它在满族同胞之中也有一个与朝鲜族类似的壮烈故事,只不过主角变成了一个叫“年息”的姑娘。
鄂伦春人猎狼
从游猎到定居,鄂伦春族生活改善了,但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猎狼,只能是无比珍贵的回忆。
嫩江的源头,大兴安岭的大山里生活着世代狩猎为生的鄂伦春族同胞。大兴安岭的五月是达紫香(朝鲜族称金达莱,满族称年息花)花开的季节,这时在整个山岭上到处都开满了达紫香。通红如火,浪漫招展,如一片片的霞云。有如此美丽的花朵,当然少不了美丽的传说。
每年当积雪消融,大地回春时正是鄂伦春族人猎狼的大好时机。因为狼是凶残而狡猾,报复心极强,能认人、认马、认踪,猎人都有几分怕它,它会跟人耍迂回战术,当你跟踪的时候,它通过趟水过河、走硬石地等办法把你甩掉。没有经验的猎人常常被它拖得筋疲力尽也一无所获。有时跟踪一个月都不一定打死一只狼。因此有猎物的地方人都不想打它。打狼最讲究方式技巧。
对于过去靠狩猎为生的鄂伦春族来说,这些技巧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他们深知每年母狼阳历十月,来年清明前后下崽。下崽时一周不出洞,过了一周开始活动,这时掏窝可以活捉狼崽子或母子全获。而到了五月天热,崽子之出生两、三个月,跟母狼一起打食,不知饥饱,夜里吃得多,天明太阳一晒便走不动了,徒步就可以赶上。这时母狼最护崽子,往往过来看顾,弄好可以一箭双雕。
蒙古族“去势”
当第二松花江与嫩江流到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聚居地时,两江相汇便构成了松花江。每年四月入春开江时,正是蒙古族牧民煽马、牲畜的季节,因为此时大地解冻,蚊蝇尚未繁殖,这时牲畜最好。
牲畜(去势)是件正经严肃的事情,要举行隆重的仪式,选择一个良辰吉日举行。羊羔的去势很简单,一般的牧民都会操作。大畜的去势可要有点技术,要求要利索,手轻,这样骟出的马才会走,跑得快,体力好。所以有些地方,去势成了专门职业,年年就他们几个人。大家轮流请去帮忙。
到了这天,在离家还远的草滩上,铺下一条白毡,请去势者坐在上面,主人给献上哈达,表达敬意。跟前放一只干净的桶,桶底撒几粒粮食,上面倒些酸奶,桶口上缠一圈白绒或放一条哈达。这只桶是放用的。白哈达象征吉祥,桶底撒粮食表示牲畜繁殖无穷。去势前女主人首先从牛犊羊羔马驹中选一头体格高大、长相骑伟、活泼伶俐的仔畜,拿它开刀。这个牲畜称为“长仔”,少不了一番祝颂。而后面的牲畜也要抹画一番。最后要留一只身高体大的牲畜,作为“老仔”给予去势。羊羔割蛋以后,再用手把阴囊捏回去就行了;马热(三四岁公马)割蛋以后,要用夹板将阴囊夹住,用烙铁烫一下止血。
对牲畜的处理蒙古族同胞却很重视,表现形式却不一样。有的地方要拣净上面的毛,同米饭一起煮食。仔畜的是“仔福”,如果拿到外面,仔福就会外流,所以必须在家里吃,不许拿到外面。有的地方却“你有,我有,全都有”,吃要请人、喝酒,有福大家共享。有的在野外烤着吃。有的地方在的牲畜爬起来时就从肚底下扔掉了。
去势的人不能空手出门,要给砖茶、缎面或酒作为礼物,也有送银元或羊羔的,曰“净手”。如不给去势者净手,牲畜的伤口不易好。
锡伯族“喜利妈妈”
松花江流过前郭尔罗斯后,就进入双城境内,这里生活着锡伯族同胞。每年的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的日子。这天收回“喜利妈妈”。为了送“喜利妈妈”还位,用荞面和成团,用手削成不规则的面片,下锅煮熟吃,近族各户男女老少都向还位的“喜利妈妈”叩头。
锡伯族的“喜利妈妈”是保佑锡伯族子孙繁衍和家宅平安的女神。供“喜利妈妈”是锡伯族同胞非常重要而隆重的活动,早在上古,锡伯族的祖先活动在大兴安岭地区,主要以打猎和捕鱼为生。他们没有文字,记一件重要事件,就往木头上刻几个符号。锡伯族是最崇拜祖先的民族,他们为了传宗接代,也把祖先的辈数记刻在木头上。但因天长日久,记事的木头慢慢腐烂散失,后辈很难记清自己生祖的名称辈数。怎么办?后来人们在劳动实践中慢慢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在屋子的对角拉一条绳子,锡伯族叫“喜利”(意为丝)表示传宗接代,每生一个男孩儿,就往喜利上系一个小吊蓝或者系一个小弓箭;生一个女孩,添一个红布。而增添一辈人就系一个比石。这样一代传一代从不间断。后辈对自己的祖先情况就一目了然了。
当时男人经常外出打鱼狩猎,妇女在家操持家务,养育看护子女家园,因此妇女在人们眼里逐渐和挂在屋里的“喜利”一起被认为是保佑家宅平安的神灵了,从此被称为“喜利妈妈”,家家户户都供奉起来。每年大年三十午后出列各种神祖之像,挂出“喜利妈妈”,摆出家谱,设供祭拜,二月二回收“喜利妈妈”。
赫哲族物侯记事
松花江流到同江市,便注入黑龙江进入大海。在松花江与黑龙江的汇合点,生活着中国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同胞DD赫哲族同胞,每年春天在松花江的南源有朝鲜祖同胞喜爱的金达莱花开放,在北源有达紫香盛开,在嫩江的下游春天有“年息花”,在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的赫哲族同胞的聚居地,也同样生长“圣开列”,即迎春花。
篁岭以梯田而著名,周围山上皆绿树环抱,梯田环绕,梯田上面种有密密麻麻的油菜花。每年3月下旬,油菜花儿次第开放,花团簇簇,热烈奔放,遂成一片油菜花山、花海,远远看去,整个山野一片金黄,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立体版画,雕刻在这片浅春深绿的大地上,彰显着篁岭的山水秀色,自然美景。行走在悠远空灵的景区,你会感觉到阵阵浮动的花香。
我对徽州文化一向充满了敬意,曾去过安徽黄山等地,也只是匆匆。读过有关西递宏村的文字,期待有一天可以一游,但终因事务繁忙,难以成行。谁知没有计划,胜似计划,初春时节,竟意外有了一个机会让我不顾一切地前往,这真是“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千古绝唱,应验在自己的身上。汤老先生一生向往人间仙境,可做梦也没有梦到,当有一天来到徽州,竟然发现他所期盼的人间仙境,原来就在徽州。可以想象,当年老先生一脚踏上徽地,举目而望,原来徽州之美,才是仅凭想象抵达不到的地方,那一刻,他是怎样一种心醉神迷的惊喜?!
篁岭给我的印象也是一份欣喜。篁岭古名“篁里”,是个拥有170余户人家的村庄,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居住着从安微歙县迁移而来的望族曹氏,也就是清代父子宰相曹文埴、曹振镛的故里。篁岭山多田少,整个村子依山而建,高低错落,重重叠起,远远看去,如同挂在山坡。而篁岭之下,则是层层梯田,弯曲回绕,使村庄显得更加恬适、安详,故称为“梯云人家”,又名“天街”,是个“隔篁竹,闻水声”的幽静之所。
踏进篁岭,目力所及之处皆是上下的石阶,平坦光滑的青石板路,狭窄而悠长的街道上,布满时光的痕迹。房屋则多是粉墙黛瓦,雕梁画栋,极为精美,颇有先民留下来的古风遗韵。从铺满青石板的街道上走过,抬头是古老雕花的木制门窗,檐下悬挂着大红灯笼,到处散发着古旧的气息,让人从岁月沧桑的缝隙里,触摸到了浓缩的徽州历史。
游赏五桂堂,观瞻春和楼
最有代表性的是“五桂堂”,建于清乾隆年间,因先祖生有五子,于是主人选种五棵桂树于庭院中间,寄寓枝繁叶茂、子孙满堂之意,故取名“五桂堂”。“桂”是“贵”的谐音,也暗示房屋主人不同寻常,是个显赫之家。“五桂堂”砖雕门楼,鱼池庭院,前后天井,前堂后厅。居室为二层建筑,一楼是主人与长子居住,二楼属于闺房。抬头望去,天井上沿,一圈木栏斜倚,据说即是传说中的美人靠。门窗上的木雕更是精美大气,端庄繁丽。
有意思的是院中的坍池,不像北方的池塘或方或圆,它只有一半,不圆满。所谓此消彼长、物盛则衰,是万物发展的一种规律,故而称作“半池”。从半池的意思去看,出自《周易・丰》中的“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之意,体现了徽州人的谦逊与智慧,以及淡泊、达观的处世理念。此屋原主人曹廷启,是曹文埴的生父。曹文埴,字近薇,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显贵之后为不忘孝亲,出巨资兴建了这座“五桂堂”送给父亲曹廷启,以报生身之恩。
微州人家高墙如山,厅堂与天井合二为一,崇尚“上善若水,上德若谷”,信奉“智者动,仁者静”,认为山川不会重样,宅院也不应重样,所以设计精心,风格考究。在这多变的房屋间,却有一份不变的郑重。八仙桌、太师椅、条案、两座一几,中堂、对联、匾额、条屏等,这些物件象征着主人待客的纲常,对待客人的礼节,所以必须摆放得规规矩矩,有条不紊。
正堂厅上除了八仙桌,还有两张半边桌,各靠在左右墙边。此桌一般不用,除了当做休憩依靠的地方,基本闲置在家,成了别具一格的装饰。原来,徽州男子多半出门在外,或做官或经商,女人独守在家,等到男主人回到家中,这两个半桌才可以并到一起,名为“合欢桌”。所以,我们看到的半桌,很少在厅堂中相依。以这种方式代表那份不变的敬爱之情,可见微州人的用意之深,更不失为家居巧妙的设计。
若说篁岭的每间楼阁都是一座观景台,那么篁岭的每扇窗就是一面画屏,站在任意一扇窗前,都能看到村外的景色,池塘,毛竹,野生的花丛,参天的古树,沿着山路,绵延衔接。雨后的篁岭别有一番韵致,远近的山林被雨水濡染,在迷蒙的雨雾里如烟似黛,在这样的天气里倚坐窗前,逐一品读对面云雾缭绕的青山,蔚然壮观。
迈进“春和楼”,就如同迈进篁岭二十四节气的长廊,周围墙壁上绘有以各节气为主题的图解,配以“立春天气暖,雨水送肥晚”、“凉蛰决耙地,春分犁不闲”、“懵懵懂懂,清明下种”等的简明农谚,展示出婺源人的春种秋收和每个季节里踏实劳作的景象,同时还以情景故事,立体雕塑的形式,生动活泼地再现婺源民间婚嫁的风俗文化。
漫步水口林,沉浸老樟树香氛
从“春和楼”出来,逐一走向夏耘亭、秋实亭,不远就是水口林。水口林,当地人简称“水口”,是篁岭百姓心目当中的风水之地,居于村落入口和出口处。篁岭地形呈U字形,俯瞰下去,这里的地形有如一把太师椅,村头和村尾刚好是这个村子的两个扶手,据说这样的地形对居民颇为有利,聚气、生财。为了使风水更加敛集,先民们便在这里种植了许多树木,其中不乏一些珍稀的树种,比如红豆杉、香樟、香枫、翠柏、桂花树、香榧树等等,栽植密集,枝冠参天,浓荫遮天蔽日。一棵红豆衫有五百年树龄,一棵枫香树,竟然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树龄。走进这里,就像走进一个安详静谧之地,神秘之地,让人不由伸展双臂去环抱那些大树,追溯它们生命的根系,为风雨岁月干百年的历史浮想联翩。
在傍晚的篁岭天街行走是惬意的,在篁岭的林间小道行走更是令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恰。傍晚在树林中散步,一阵风来,忽而闻到一股浓浓的香味,这股香气就是香樟树散发出的气息。在篁岭,古老沧桑的香樟树随处可见。香樟,是当地普遍种植的一种树木,属于常绿乔木,它高可达30米,枝叶茂密,气势雄伟,木材坚硬美观,是制作家具的好材料。只要有树的地方,就能看到它们的身影。这里有一个风俗,如果谁家生了女儿,这家人家就要在家居旁边或院子里种上一棵樟树,等女儿长大,这棵树也正好长成大树,便可用来为适龄的女儿做嫁妆了,这便是有名的樟木箱。在江西一带,樟木箱有一个名子叫“女儿箱”,自古以来,人们沿袭着这个风俗,使其充满了神秘与温馨。在水口林中散步,不时有樟树的气息飘然而来,随风浮动,行走其间如沐浴香风。
微州人讲究村庄的风水,他们认为在水口种植树木,能给村庄“藏风聚气”,使人脉兴旺发达。在这里,随便找出一株大树,都有数百年树龄。村民们坚信砍掉了树木就是破坏了风水。篁岭的村民保护树木有个默守的村规,谁杀一棵树,村人就去杀那家人家的一口猪。在过去,猪往往代表着徽州人的财富。我曾在墓碑上看到这样的碑刻:“前朝山水秀,后代子孙贤。”可见篁岭人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根深蒂固,由来已久,他们不但活着保护自然生态,遗言还要作为家训嘱托后人,这种福佑子孙的行动值得我们借鉴。
窗衔墉岭千叶匾,门聚幽篁万亩田
徽州境内山多田少,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尽管村民对山地进行了较大范围的开垦,但他们早就适应了这种往高处居住的观念。他们的房屋大都二至三层,房屋坐落无论是朝南还是面北,让人感觉设计的都那么合理,对于土地丝毫没有多余的侵占和浪费。现代汉语的本义,篁为竹子的意思,篁岭的竹生长得十分茁壮,竹以最常见的生活用品走进篁岭人家的生活,从竹笛、竹箪、竹床、竹椅、竹席到晒秋用的竹匾。竹林为茂密的树林,山顶才是村落的中心。村落里,到处流水潺潺,石罅中流下的水声不断地拍击在耳边,流水附近,绿萝垂挂,五颜六色的蝴蝶兰芬芳四溢。景区里有许多古色古香的店面,和许多旅游景区一样,经营一些装饰品和小吃店。渴了,你可以去米奶吧买一杯米奶;饿了,你可以在汪一挑饭馆吃一碗混沌;累了,你可以靠在查氏酒坊听一曲店主的笛奏,尝一口查氏酒坊精心酿制的桂花酒……
饮食文化一直是篁岭民俗文化的传神之笔,因此品尝天街的特色小吃,也是浏览篁岭体味微州文化的必不可少的一环。篁岭美食可谓囊括了整个徽氏餐饮的所有品类,它以微菜为根源、以婺源饮食文化为精神,以篁岭民俗、民情为基准而独成体系。这些美食都以自猎、自养、自种以及有机生态无污染而著称。登上天街食府的二楼,全景落地式的窗户视野开阔,面朝对山的自然风光,农家房屋以及梯田美景一览无余,正应了“窗衔墉岭干叶匾,门聚幽篁万亩田”的景致。这里可以尝到婺源特色小吃“蒸汽糕”“灰汁果”,更可观赏农家老人制做“清明果”。
在篁岭的四五天里,春雨一直跟随着我们。淋漓尽致地倾洒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上午天气初晴,太阳便亮晃晃地从云缝里跃出来,万束光芒直透薄云,把整个篁岭照射得金碧辉煌。对面的山峰云雾缭绕,变化多姿,随风浮动。云雾漫上村庄,雾中的街巷、房屋、水池、渠道,如幻如梦,融为一体。窄窄的小巷,纵横交错,高低迂回。微雨的天气里,一柄柄雨伞在夹道里打开,从低矮的屋檐下一掠而过,宛如天街上盛开的花朵,加上游客流动着的鲜艳的服饰,整个篁岭被打扮得妩媚俏丽。传说中有一个美丽的世外仙境叫桃花源,而篁岭的秀美脱俗,绝非桃花源所比拟。
晒秋,是篁岭景区独有的农俗景观。篁岭地势崎岖,房屋层叠,为了不占地方,人们在自家的屋檐上固定一排三四米长的木棍,用竹匾既晾晒收获下来的农作物,又可晾晒衣物,久而久之,便成了农家生活的一部分。红红的辣椒,白色的笋干,青色的萝卜,在硕大的筛匾上铺展,五颜六色,旖旎温馨。他们晒茶叶、晒茄子、晒豆角,晒稻谷、晒大豆、晒蕨菜,随着不同的季节,所晒之物也在不断地变换。
古典的民居,秀丽的景色,丰富多彩的晒秋文化,让这里更加散发出古老、亲切、古朴的韵味,古老别致的徽派房屋、华盖遮天的古枫树和樟树,还有高耸入云的红豆杉以及密密匝匝的次生林,让人从心里流淌出一抹绿荫。古老雕花的木制门窗、悬挂在屋檐下的一串串大红灯笼,都能让人生出一种浓浓的乡愁。那些树木,那些草地,那些毛竹,就像生在美人眼睛上的睫毛,无须刻意近观,只要轻轻地、缓缓地回一回头,它们就在你有意无意间清晰可辨。
20年前夏季一个台风呼啸、暴雨倾盆的清晨,刚刚起床的京族渔民陈子成猛然听到窗外传来阵阵凄厉的鸟啼声。陈子成觉得奇怪,透过雨帘,他看到一对白鹭张开翅膀扑腾着.其中一个发出阵阵哀鸣。
为了看个究竟,他披了件蓑衣推门出去,悄悄靠近白鹭,但还是惊动了它们,它们惊飞起来,其中一个扑腾了几下就栽倒了,然后爬起来拼命地朝草丛里奔去。他立刻明白了,那是只受伤的鸟。他急忙快走几步,把企图逃命的白鹭紧紧抱进了怀里。就在他的目光与白鹭的目光对视的那一瞬间,他大吃一惊:在它清瘦无羽的双颊上有一对黑黑的圆眼睛,虽然忧伤却清澈如水,那么可爱,那么惹人爱怜。
“可怜的小东西,我一定要救你!”他把白鹭紧紧抱在怀里,急忙跑回了屋里,准备把它养起来。这年陈子成45岁,他和老伴共有5个儿女。家人都反对陈子成养白鹭,担心它给全家带来麻烦。可陈子成抚摸着白鹭坚持说:“这小东西受伤了,瞧它多可怜,多可爱。一只小鸟麻烦什么,相反,养着它,可以带给我们不少快乐。”
就在这时,陈子成怀中的白鹭拼命地挣扎着,哀鸣着,眼中充满了恐惧。陈子成用手轻轻抚摸着它的羽毛,眼里噙着热泪,自言自语道:“小娇娇,可怜的东西。我怎么会伤害你呢,你不要害怕呀。”
不知白鹭是听懂了他的话还是累了,见对方并没有伤害自己的意思,它渐渐安静下来。陈子成检查时发现,这是只雌白鹭,一只翅膀从中间折断,右腿上部被划出一条10厘米长的血口子,身上还多处受伤。陈子成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但家里没有碘酒之类的消毒药,他就找出家里的白酒,用棉絮蘸着酒,一遍一遍地给白鹭的伤口周围消毒,然后找了块干净的白布把伤口缠好。为了治疗白鹭断裂的翅膀,他用两条薄木板将其夹好固定上。
等雨稍微小一点的时候,陈子成披着蓑衣下山去了。他步行一个多小时到卫生所买来了碘酒纱布和一些消炎药,定期给白鹭换药。天晴了,他上山采来草药为白鹭疗伤。为了给白鹭增加营养,他打来小鱼小虾喂它。为了方便叫唤,他给白鹭起名叫“娇娇”。每当喂食时,他都会把小鱼小虾放在手里捧着喊:“娇娇,开饭了。”“娇娇.过来呀。”起初,白鹭怯生生地不敢靠近,他就一点儿一点儿地与它增进感情,几个回合之后,白鹭不再惧怕他。每次清洗伤口和上药的时候,都会疼痛,白鹭就会本能地挣扎乱动,他就哄劝着:“娇娇是个好孩子,听话,马上就好了。”这么一说,它果真就安稳乖顺了许多。
陈子成喜欢白鹭去他的手心啄食吃的感觉,痒痒的,十分惬意。时间长了,白鹭似乎养成了习惯,每顿饭都要陈子成喂,而且食物必须放在手上,否则它就不吃。家里人也喜欢上这位不速之客,孩子们一有时间就陪着白鹭玩耍嬉戏。两个多月的朝夕相处。陈子成一家与白鹭结下了深深的情意。白鹭伤情慢慢好转,陈子成怕它调皮乱跑影响伤口完全愈合,给它两腿之间拴了一根小绳。
白鹭是种十分有灵性的鸟,在陈子成的驯化下变得十分乖顺、听话。陈子成喊:“娇娇,过来。”白鹭就会跑过来。“娇娇,趴下。”它就会趴在那里不动。到后来白鹭简直成了他的跟屁虫,他走到哪里它就会跟到哪里。晚上陈子成睡在床上,白鹭就乖乖地趴在床下。如果一天没看见陈子成,它听见他的脚步声,就会远远奔出来迎接主人。它一边欢快地鸣叫着,一边用铁色的长喙拱着他的衣服,围着他撒娇。外人见了,感慨地说:“老陈,你是把鸟当成孩子来养活了。”他说:“鸟不就是孩子嘛。”
3个月后,白鹭“娇娇”身上的伤痊愈了。陈子成见白鹭经常望着天空中飞翔的鸟儿出神,他知道白鹭是想家、想同伴了。这天,他特意弄来些新鲜的鱼虾把它喂饱,然后把它腿上的绳子解开,用手托着它,恋恋不舍地说:“孩子,你该回家了。”没有束缚的娇娇并没有马上飞走,它凝视了一会自己的恩人,望望蔚蓝色的天空,这才展开双翅飞起来。它环绕着房子的周围飞了几圈,然后鸣叫几声,朝远处飞走了。
望着渐渐消失的娇娇,陈子成的心里感到空落落的……
知恩鸟舍身救主
陈子成的家坐落在万鹤山的腹地.对面就是海滩,房前屋后是一片木麻黄树林。这里,是鹭鸟们理想的栖息地。自从与白鹭娇娇有了那次亲密接触之后,陈子成特别关注这些与自家相邻的鹭鸟来。他发现.每天,鹭鸟出海捕鱼来喂小鹭,还不时衔来树枝做窝,雌雄双双劳作,谁也不偷懒。陈子成觉得有意思极了。当他看到这些体态轻盈的生灵在蓝天白云下,时而低低掠过滩面,时而翱翔天空,时而逐对嬉戏,那样自由自在,他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
为了让鹭鸟很容易就找到树枝,他经常弄些小树枝放在鹭鸟容易发现的地方。有时,则将一些小鱼、小虾什么的放在鹭窝旁,让大鹭们衔了去喂小鹭。
夏去秋来。在冬天到来之前,白鹭就会迁徙。第二年春天,鹭鸟们又飞回来了。令陈子成没想到的是,这群白鹭中竟然有他救起的娇娇!娇娇不仅来了,还带来了它的“郎君”,“夫妇”俩的窝就搭在了陈子成家院子里的树上,这使他欣喜若狂。他逢人就讲:“这白鹭可是知恩必报的神鸟呀!”从此,娇娇就与陈子成一家成了邻居。
陈子成闲暇的时候,就坐在院子里观察娇娇一家的一举一动。树枝就像座小小的舞台,白鹭尽情地展现着它们的优美姿态,一会儿跳跃,一会儿站立,一会儿又扇动两只巨大的翅膀,一招一式总是那么楚楚动人。尤其是当白鹭孵出幼小的雏鸟时,它们那种与父母亲密接触的神态,构成了大自然一幅美妙的图画。
每天欣赏这些白鹭成了陈子成最大的乐趣。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
一天夏天的中午,天气燥热,陈子成搬了把木椅坐在院子里的树下乘凉,不一会工夫就睡着了。这时,一条毒蛇从旁边的草丛里爬出来,顺着椅子蹿到了他敞开的前胸。突然,毒蛇张开大嘴,猛地朝陈子成的胸口方向咬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道白光从天而降,白鹭娇娇一口把毒蛇叼开,和它展开了搏斗。随着娇娇的一声惨叫,陈子成惊醒了,他发现娇娇的腹部被毒蛇咬伤了,奄奄一息,嘴里还含着血淋淋的半截蛇尾。看到眼前这一幕,陈子成明白了一切。他奔过去抱起娇娇,嚎啕大哭!
陈子成在自家的屋后厚葬了娇娇。他告诉儿女们:“是白鹭救了我一条老命呀,今后咱陈家世世代代都要以鹭为亲,保护好这些神鸟呀!”
警民护鸟移虾场
1995年春天,广西公安边防总队江平边防派出所所长黄向东在辖区走访时,发现渔民们大多出海打鱼了,唯独陈子成一家人没有下海捕鱼,却忙着栽种木麻黄树,他感到很奇怪,就去了解情况。获悉京族老人一家无私护鹭的故事后,黄所长被他们一家的精神深深感动。他当即卷起袖子,带领官兵,与老人一起栽种木麻黄树。黄所长想,陈老汉一家护
鸟精神可嘉,但那么大的鹤山他怎么能够管得过来?回到派出所后,他与支部成员一商量,决定在派出所成立一个帮扶小组,协助老人做一些护鹭的事情。就这样,边防派出所护鸟小分队宣告成立。从此,边防护鸟小分队隔三岔五就到鹤山来,与陈子成一家运土、植树、一起巡山,精心看护着鹭鸟。
为了防止不法之徒猎杀白鹭,边防派出所除了组织官兵不定期到万鹤山巡逻,还购置了一批“铁猫”,放在通往万鹤山的几个要道上,在道路两旁做了几十副保护鹭鸟的宣传牌和警示牌,还用40多天的时间,与老人一起,将竹木和鱼网把山围了起来。
万鹤山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尤其是上万只白鹭伴随着初升的红日,在树林间欢快地舞蹈,翩翩的舞姿映着朝霞,清脆的叫声和着滚滚的浪涛声,汇成一首天然的交响曲。此情此景,也构成了一幅大自然独有的田园风景画。这里的独特魅力也被一些开发商看中。
2002年夏季的一天,3辆推土机轰鸣着开进了万鹤山,一家开发商要在万鹤山下千米远的滩涂上投资兴建一座大型养虾场。陈子成意识到,如果让他们在这里建虾场,白鹭将无法生存,因为鹭要靠这片滩涂觅食。为了阻止他们开工,老人与他们据理力争。
开发商却拿着批文振振有词:“你凭什么阻拦我?我有批文,我这可是合法的!”
老人不管那么多,只认一个死理:谁也不能破坏鹤山白鹭栖息的和谐环境。他的女儿陈娟是村里的小学老师,是陈家最有学问的人。老人连夜让陈娟写下了要求撤销养虾场投资项目,给鹭鸟一个生存空间的报告。可开发商不管陈子成的阻拦,气势汹汹指着他的鼻子质问:“镇里干部都不管,你算是干什么的?”老人不卑不亢地说:“一个爱鸟的普通老百姓!”
开发商一挥手,推土机轰隆隆地开过来。老人一下子横在了中央,说:“压不死我,我爬起来还管!”这时,闻讯赶来的江平边防派出所所长韦国辉和公安检查站站长张观生见状,也上前阻拦。开发商一看突然来了几个武警官兵,不敢造次。他马上喝令全部推土机熄火待命。听老人诉说完缘由,官兵们也十分气愤。韦所长和张站长找到开发商,向他说明老人护鸟的情怀,商量暂时先不要开工,等与有关部门沟通后再作论断。开发商勉强同意了。于是,边防派出所和公安检查站的领导拿着报告找驻地镇、州一些相关领导,汇报老人无私护鹭的事迹,同时,还派出治安巡逻官兵与老人一道用树枝、石头围起了“自留地”,为了防止他们夜间施工,还派出了哨兵24小时看守。
陈子成的老伴平时不太赞同老人护鹭,她看到边防官兵如此热心地帮助老人护鹭,也跑到滩涂上阻拦欲开工的推土机,寸步不让。
最后,养虾场的投资项目终于在边防官兵和老人近两个月的奔走呼吁中停工了,到另外一个地方重新选址建设。老人兴奋地与官兵们相拥在一起。
但得白鹭上青天
白鹭是一种有灵气的鸟,很通人性。2002年春季的一天,一对白鹭飞临陈子成家,在他家门前的木麻黄树上落了脚,然后搭窝住了下来。陈子成见了十分高兴,他对家人说,他认得,那对白鹭肯定是娇娇的后代,是奉娇娇的遗愿来陪伴他的。家人听了只是笑笑,并没有往心里去。2003年春天的时候,不仅那对白鹭领着家人来了,还带来了好几个亲朋好友,他家门前的木麻黄树上的白鹭窝数增到了3个。到了2004年夏天的时候,白鹭窝数已猛增到了7个。平日里,树枝上站满了形态各异的白鹭,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像首委婉动听的歌。蓝天,白云,绿丛丛的木麻黄树上,鸟窝,成群嬉戏的白鹭,成了当地的一大独特景观。
这些年来,每遇到受伤的小鹭,陈子成就把它们抱回家,用草药为它们疗伤,还到海边捕海鲜喂养它们。这已成了陈家一条不成文的家规。在陈家的园子里,常常养着几十只受伤的小鹭。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喂养,待小鹭的伤好后,陈子成便把它们放回山上。
如今,广西北仑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万鹤山巡逻站就设在陈子成家。每天,陈子成要一个人或带着边防官兵到鹤山树林子里巡视,看有没有猎鹭的人,有没有从树上掉下来伤鹭和从巢窝里掉下的鹭蛋。每次老人与边防官兵走进林中,都喜欢发出给鹭鸟喂食特有的啸声,这时,成群的鹭鸟便迅速围了过来,在老人与边防官兵的上空盘旋,一个个发出兴奋的鸣叫,有些在老人家中疗伤过的鹭鸟竟停在老人的肩上,久久不愿离去……望着眼前这些充满灵性的小生灵,老人总是露出幸福的笑容……
“天呐,是鲸!”亚历山德拉•莫顿(Alexandra Morton)在水听器里听见了熟悉的声音,她飞快爬上黑鲸湾号。热气让望远镜片模糊,光线也非常微弱,但莫顿还是看到了一个背鳍。然后越来越多。
当数到大约25只虎鲸的呼吸声、3个家族的叫声后,她终于确信,虎鲸在离开6年后,于1999年再次回归了夏洛特皇后群岛一带水域,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海岸又变得适宜它们生活了。
海湾食物链之王
去夏洛特皇后海峡以南的警惕湾,几经辗转,登上码头后,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一根图腾柱,顶上刻着海岸食物链之王―虎鲸。
20世纪70年代末,对像莫顿这样的虎鲸研究者来说,警惕湾就是宇宙的中心。当地渔民在虎鲸群中穿梭捕鱼,他们的祖先曾与虎鲸交谈,葬身其腹,并以其名来命名自己的部落。
那之前,猎鲸是一种消遣。小孩子们从岸边用石块击打它们,有人把枪口对准它们,想方设法置它们于死地,就好像赶走羊圈周围的狼。
尽管虎鲸与海豚同属海豚科,但它们在食物链中却处于完全不同于的位置。虎鲸是已知仅有的以海豚、鲸和鼠海豚为食的海豚家族成员。它们处于海洋食物链金字塔的最高层:鲨鱼也是它们的猎物。
生活在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虎鲸分为4个族群:北方留鲸、南方留鲸、候鲸及近海虎鲸。族群指一个繁殖的种群,它们成群结队地在海中游动,使用相同叫声并在同一区域捕食。
莫顿研究中一个重要部分是聆听虎鲸的啸声。虎鲸通过喊叫判断它所处空间的大小。叫声的能量在传出时足以发散到半径为10英里的海域,碰到岩石壁上,反弹回来。这样它就知道何处是大海与岸边的交界。莫顿曾听到过虎鲸的叫声所产生的5次回声,来回地在海峡、基岩岛和海湾间反弹。“像是协奏曲”。
但总有一些恼人的声音,“每当有船靠近,不管大小如何”,她必须不时摘下耳机保护耳朵。最恼人的噪音来自拖船和货轮,尤其是来回巡游的轮船。每当人类的嘈杂势不可挡之时,鲸则沉默起来。
从捕杀到欣赏
“在1966年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虎鲸这个词,我们总是叫它们黑鲸。它们非常多,但是在1967~1968年之间,捕鲸船猎取了很多鲸。再往前到1945年,那时候可以看到的黑鲸数量更多。”50岁出头的当地渔民比利说•普罗科特说。
根据加拿大西部的捕鲸记录, 从1908~1967年之间,共有24862头各个种类的鲸鱼被捕杀,而且怀孕的雌鲸如此之少,以至于1960年之后人们再也没有捕杀到一头怀孕的雌鲸。
夏洛特皇后群岛最南端的玫瑰港,一直是北太平洋海岸最重要的捕鲸基地之一。从1911年到1942年,就是在这里,数百头虎鲸、蓝鲸、露脊鲸、抹香鲸、座头鲸和长须鲸被剔骨、抽血,变成了鲸须、肉和油。腐烂的尸体和提炼的鲸制品发出让人无法忍受的恶臭。
如果说,最初对鲸鱼的屠戮是出于人类的攻击性,后来一轮新的捕鲸热潮却是因为―人们开始想要好好爱它们了。
20世纪70年代,虎鲸观赏开始成为夏洛特皇后海峡附近水域的一个旅游热点。许多太平洋西北沿岸的渔民开始专事捕鲸。1965年,一个渔夫偶然在夏洛特皇后湾用刺网捕获了一头成年雄虎鲸,只卖了8000美元―网的价钱。15年后,一头活的虎鲸不论在哪都能卖到15万~30万美元。
1962年到1973年间,共有263头虎鲸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华盛顿州的沿岸被捕获。其中的50头被送到了水族馆和海洋公园里。捕获虎鲸的过程非常野蛮。12头虎鲸在捕捞过程中已经死亡,其中多数是在渔网中被淹死。而这50只虎鲸中,有16只在一年内便死去了。对圈养观赏鲸的需求更加刺激了虎鲸市场。
该行业也给这一带水域带来了很大威胁,没有人知道,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沿岸生活着有多少头虎鲸。于是,1971年,加拿大海洋渔业部聘用了迈克•比格,一个31岁的海洋动物学家,希望弄清楚加拿大西海岸虎鲸的数量。
通过观察、问卷等方式,对生活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附近水域的虎鲸状况,比格在1976年给出了一个空前准确的数目:210只。
看到这一惊人数据后,政府做出回应。1975年10月修订了野生动物法案,规定只有持相关许可证才可捕鲸,并在比格建议下规定水族馆只能展览死亡的虎鲸。
然而,后果是虎鲸观赏业蓬勃兴起,20世纪80年代中期,布劳顿群岛等水域变成了一个乱糟糟的马戏团。豪华的租赁船挤在虎鲸可能出没的地方,任何时候只要有一头鲸跳起来,就会有十几条赏鲸船蜂拥而至。
“尽管这些游客们用相机,而不是用步枪瞄准虎鲸,但我仍然以一种警惕态度关注赏鲸产业。”莫顿说,“问题是,他们长长的队伍和发动机噪音,日积月累地打乱鲸的睡眠。”
“这个产业给虎鲸赋予了一些经济价值,但令人悲哀的是:这也许是一个物种在工业时代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
鲑鱼养殖场
20世纪80年代,莫顿又开始被迫去关注一个新生的问题:养殖业使虎鲸再次成为不受欢迎的“狼”。“规模日益扩大的鲑鱼养殖和加工厂,正将数量巨大的野生鲑鱼群消灭殆尽,而生长在加拿大西海岸的虎鲸,正以之为食。”
1987年,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出现了第一批鲑鱼养殖场。一开始,人们对养殖场这样的创意还是比较喜欢的:鲑鱼养殖场会创造新的就业,水产业将减轻野生鲑鱼量不足的压力,而且那些新来的外省人也会让这里更加生机勃勃。
第一批到达的养殖者们还小心翼翼去适应当地环境,不希望养殖的鲑鱼同野生的鲑鱼资源相冲突。自从一个叫埃贝尔的人来到以后,一切就变了。他建起了一群围栏,大约有8~20个左右,每一个围栏的大小和网球场差不多,漂浮的通道把一个个围栏连接起来,那些围栏看起来就好像是为小船提供服务的码头。
“他们把养殖场放错了地方。”老渔民比利说,“野生鲑鱼会游到那些地方去的。”他发现,以前的小海湾仅能养活几百条鲑鱼,突然间,整年要养活15万~20万条。“这么做这个地方是吃不消的。”
人们越来越发觉,鲑鱼养殖不再是最初那个看起来好像会对环境有益的产业。它对传统捕鱼的冲击已经出现,一位叫比尔•福德的渔民说,最好的捕捞鳕鱼的地方都被鲑鱼养殖场占去了,“那些地方海水是从深处向上流动,那一片海岸是鱼最多的地方。”另一位叫做阿尔的捕虾的渔民说,“通常我捕到的不仅仅有虾,还有海螺、海星和鳗鱼。而现在都是空网。”
令莫顿担心的是,虎鲸可能遭到枪击。渔场的饲养者们得到了政府海洋渔业部的许可,如果有动物来捕食或靠近他们养的鱼,他们可以用枪支射杀,且对这些动物没有数量上的限制。虎鲸、苍鹭、水獭、貂、海狮、海狗和乌鸦都挨过子弹。
“我不知道这些人有什么权利把这附近的野生动物都消灭掉。”一位村民说。
还有一个问题。1993年1月,莫顿打开水听器,耳边立刻响起了震耳的轰鸣。“那是什么?”她跟踪信号,找到了声音的源头:一家不列颠哥伦比亚肉类罐头公司的鲑鱼养殖场。
“那东西叫海豹驱赶器。可以使海豹无法靠近我们养的鲑鱼。但当海豹离得太近的时候,不能打开,因为那样海豹就会变聋,机器也失去作用了。”“它对鲸起作用么?”“我不知道。”
“声音干扰装置是专门来为海洋哺乳动物制造痛苦的。”莫顿说。它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引起听觉痛苦,驱逐那些海豹、海狮、海豚、鲸以及其他潜在的捕食者。不幸的是,回响湾附近的鲑鱼养殖者发现该设备非常好用,几个月内,他们就安装了4台,把194分贝的噪音不间断地传遍了整个布劳顿群岛。
从那时起,这一地区的虎鲸消失了。
等候虎鲸
1993年,在虎鲸被声音干扰装置驱赶走了以后,莫顿动了想要离开的念头,然后,她发现这里其实还有许多需要关注。
在1994年的时候,问题出现了。那个春季,被感染了疖病的野生鲑鱼在这片水域四处游走。那块用来公布捕获大个儿鲑鱼的公告牌,从春天和秋天都空着。
莫顿发现,泛滥在养殖场里面的一种虱子,几乎已经将苏格兰、挪威和爱尔兰野生鲑鱼消灭干净了。在水面上,她意外地找到了一种类似西红柿汤的红色漂浮物,送到海洋农业部的科研实验室,10天后,结果出来了:畸变海藻。
这种特别的藻类最容易在氮和磷异常丰富的环境中增生扩散。而鲑鱼围栏中饲养的鲑鱼所排泄的数以吨计的粪便和吃剩的食物正好为周围环境提供了这些,由此而产生的神经毒素便将鱼置于死地。
莫顿同她的专家朋友联系,一个贝类养殖和海洋毒物学家告诉她,在苏格兰海湾,只要是有鲑鱼养殖场的地方,这种毒物污染就会爆发,而贝类就会遭殃。越来越多和人们交流以后,莫顿决定开始写信,她写了1万多张纸,却很少收到回信。
终于,政府官员们意识到,鲑鱼养殖场的问题已经到了不管不行的地步。同时,环保组织也趁机组成了一个联盟给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政府对鲑鱼养殖业带来的问题进行一次全面审查。在审查完成之前,政府下令禁止开设任何新的养殖场。
养殖渔业只是这个群岛上受到攻击的项目之一。1998年,比利带给了莫顿一份公告,通知整个地区:因特弗林业公司要在卡维坎河附近地区喷洒除草剂。“1957年他们喷过一次,基奥河、尼普基什河、苏喀什河、纳维蒂河、斯特兰贝河再没长过一条鲑鱼!”
伐木公司本可以只砍伐一小部分森林,然后让它们自己复原,但这个自然过程需要时间。为了在将森林砍伐得干干净净之后,加快林木生长,他们用除草剂杀死了早期速生树种,将那些经过基因改良的常绿树木种下去。但这些除草剂给鲑鱼带来的危害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