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适合团建的活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导师团队制有利于增强活动指导的针对性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位圃,曰:“吾不如老圃。”意思很明确,樊迟向孔子请教种庄稼的学问,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请教种植蔬菜的学问,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
实际上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同样如此。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的是学生的整个生活领域,主要以活动的方式呈现。与目前分学科课程不一样,不再以单学科的知识传授为目标,更多地体现综合性。那问题就来了,如我们要开展《螃蟹的养殖》这个活动,难道执教老师一定要会养殖螃蟹吗?我们要开展《花卉的种植》这个活动,难道执教老师一定要会种植花卉吗?我们在开展小小调查员的活动中,对于数据的统计,指导老师有数学老师精通吗?对于结果的分析、语句的表达、采访稿的撰写,指导老师有语文老师熟练吗?显然,以上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怎么办?如果还是与以前一样,一门课程由一个老师执教,以上问题肯定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时如果引进导师制,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螃蟹的养殖可以聘请专业养殖人员作为指导老师,花卉的种植可以聘请有经验的花农作为指导老师,活动过程中涉及的单学科的知识可以聘请学科专职老师作为指导老师。
二、导师团队制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说明什么?说明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实践,必须通过一系列有意义的真实的活动实施。如何实践?走进社会。实践的落脚点在哪里?活动。活动必须有老师指导、监控。则活动必定可控性小,生成性多。
但是,目前的班级授课制却正好限制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尤其是目前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开发还不太成熟的情况下。首先说说我的想法:班级授课的对象是少则40几人,多则60几人的整班学生。这么多人一个老师能指导过来吗?则班级授课制要以每周上课节数来作为工作量的主要评定标准,综合实践活动一个班一周才2节课,按课时量计算,大概要带7个班级。能想象一个老师在一周内带领7个班的学生搞活动的情景吗?班级授课制必定要受到上课时间的限制,前人已有研究,认为小学每节课40分钟最为合宜。40分钟能搞什么活动?班级授课制的特点是在教室内、学校内对班级对象统一授课,所有的活动能都在校园内完成吗?同样以上的回答仍然是否定的,既然开展活动比较困难,那对于绝大多数老师来说,就只有躲避。所以,目前综合实践活动都是能不开展活动,就不开展活动,能少开展活动,就少开展活动,教学内容基本以劳动技术为主。
而导师制的建立,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1.扩大了指导老师的范围,就等于增加了指导老师,每个指导者的任务就轻了不少。具体可以聘请校外专业人员、校外辅导员、或针对性强的指导老师等。
2.导师制的建立可以避免同一个指导老师多线作战的现象。如果是一个指导老师的话,那么指导老师就必须同时指导多个小组,这显然对老师的精力是个不小的挑战。但是导师制的建立可以让同一个指导老师指导不同班级的同一个研究内容。指导起来方便,也有利于资源共享,对后续小组也能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有利于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导师团队制有利于对学生评价的全面性
综合实践活动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反馈,关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因而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能仅依据考试成绩进行量化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到的知识,还要对活动和学习的过程、报告书作品、等学习状况和成果,以及学生的优点、学习兴趣和态度、进步状况等进行适当评价。
显然,过程性、真实性、激励性更好的档案袋评价方法比较优越。但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档案袋评价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时间和精力问题,即使一个指导档案袋效率很高的老师,也需要花费课内、课外许多时间。在学期初,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每个学生个别化指导,在学期末,教师还要进行汇总终结性评价。如果这些事情让一个老师做,那么只能马虎对待。因为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活动开展以后,评价跟不上,那么学生的活动热情又将大打折扣。
【关键词】家电维修社团;电子产品维修课程;融合
0 引言
《电子产品维修》课程是一门电路分析应用和维修经验积累紧密结合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课程培养目标是学生掌握一定的电路基础理论知识、正确地使用检修工具及仪器设备、较强的电路检修能力,并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家电维修社团活动与电子产品维修课程融合的教学改革,主要将课内教学和课外社团的家电维修实践活动相融合,课内教学为课外家电维修活动做指导并通过课外的家电维修实践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一些典型的家电维修案例充实课程教学内容,这种“学用”结合、课内外衔接的教学改革,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以教定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能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学习的有用性,并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体。
1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电子产品维修》课程主要通过理实一体的方式来教学,但由于近年来学生招生数量的增长,而学校在电子产品检修仪器设备及师资力量等方面未能实现同步增长,再加上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课程对知识面和维修经验要求较高而导致课程教学实施难度较大、学生校内实践教学课时数严重不足等因素影响,导致《电子产品维修》课程教学目标不到位。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弱化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的弱势,也没有抓住他们“动手能力强”的优势。目标定位的不准确和教学模式的不合理导致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与预先设定的课程教学目标相去甚远,因而迫切要求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家电维修社团作为电子类学生在电子维修方面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自愿形成的学生群众组织,是典型的高职院校技能型社团,具有较好的学生基础,与《电子产品维修》课程对接。为此,如何充分利用家电维修社团平台,开展社团活动与维修课程融合的教学改革活动,通过这种“学用”结合,使学生认识到课程学习的有用性,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有效提高课程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2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2.1 设计课程教学和课外家电维修活动一体化实施方案
在调研分析典型企业电子产品检修岗位要求以及学院家电维修社团近三年来开展家电维修活动情况总结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和充实课程教学内容、修订课程授课计划,合理进行校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家电维修活动的分工与衔接;根据课程实施要求组建家电维修社团,落实社团活动经费,强化课外家电维修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设计课程教学和课外家电维修活动一体化实施方案。
调研主要包括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查阅,到人才市场、有关高校、有关企业进行调研,了解电子产品检修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了解学生家电维修社团活动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作用,了解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切合度,汲取国内外学者和同行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企业职业岗位工作任务需求、就业导向接轨,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2.2 重新梳理和充实课程教学案例,进一步完善项目化教学方案
通过对现有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分析与提炼近年来家电维修活动中的典型案例并充实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并使课程教学内容与家电维修活动相衔接,实现课程教学为家电维修实践做指导、家电维修实践反过来又能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在教学方法上进一步完善项目化教学方案,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课题组编写的《电子产品原理分析与故障检修》已入选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选取典型电子产品作为案例项目,主要内容包括:电源应用知识、消防应急灯具、彩色电视信号的发射与接收、彩色显像管电视机、数字高清电视机、液晶电视机、等离子体电视机、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8个综合性项目。案例设计以完成某个设计工作任务为主线,链接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训,突出电路应用能力的培养,便于学生高效地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
2.3 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与实践有效开展家电维修活动的管理方式
针对现有家电维修社团在组建及运行管理中的不足,提出整改措施,突出课外家电维修活动的组织管理与指导工作,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辟师生家电维修经验交流互动平台(QQ群或短信平台),分享维修成功的快乐,共同商讨与攻克维修中的技术难题,探索与实践有效开展家电维修活动的管理方式,在增强学生自信心的过程中提高电子产品的检修技能。
目前困扰高校技能型社团发展除了经费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指导老师参与力度不够。在目前的管理制度下,社团大多是自发的,接受团部的管理。而由于其专业性,一般需由专业老师胜任指导工作,这大多是义务性质的。所以由于政策、时间、精力问题,指导老师偶尔投入没有问题,但要尽心尽力难度颇大。两者结合以后,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社团活动时碰到的维修案例充实到课堂中,加大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将家电维修成果记录成绩作为课业成绩的一部分,同时也要求老师全程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
2.4 探索以电子产品检修技能考核为重点的形成性课程评价方案
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真正完成课程教学目标,探索以电子产品检修技能考核为重点的形成性课程评价方案,所以主要任务是研究课程教学项目和课外家电维修业绩所占的份额与权重,完成各个项目的评分标准和细则,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估项目完成质量。
在原先课程评价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学生的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将家电维修技能考核和课程的形成性过程评价相融合,并以电子产品检修技能考核为重点的形成性课程评价方案。这种评价方案由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分别占20%、40%、40%。其中,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回答问题基础项及提高发展情况的提升项等组成;实践成绩由实验项目成绩和家电维修成果记录成绩组成;期末成绩仍然采用纸笔测验法,重点考核应用基本知识的能力。在各项成绩的评定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参与程度,充分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反思。
3 课程改革实施效果分析
根据电子产品维修课程的教学要求和高职学生“喜欢活动,擅长动手”的特点习惯,因材施教,通过组建家电维修兴趣小组,将家电维修活动与电子产品维修课程进行融合,通过组织家电维修活动增加课程的实践锻炼机会,并把一些典型的家电维修案例充实到课程教学内容中,突出电子产品检修能力考核为重点、学生参与评价的课程评价方式。教学改革活动选取同一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级进行对比试点(下转第61页)(上接第31页)工作,经过试点对比表明:改革后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学习兴趣、教学效果等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班级的平均成绩要比改革前提高了八点五分,说明这种改革是积极有效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云,王成福.家电维修与电子产品维修课程融合的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3(04).
[2]王成福.《彩电维修》课程教改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03).
[3]王海梅.高职“典型电子产品故障检修”课程改革的思考及对策[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三基色”社团是徐州机电工程学校在常规学生社团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以性格色彩学为理论根源,结合中职生性格、心理特点提出的创新型社团建设新思路。简要介绍性格色彩学、“三基色”社团的内涵,并从学生、指导教师、学校三个维度探讨了“三基色”社团的作用。
[关键词]
性格色彩;“三基色”社团;建设
近年来,徐州机电工程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工作,通过完善规章制度、丰富社团活动形式、优化评价激励机制等有效手段,学生社团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社团的不断深入发展,显示出社团机会分配不均、社团活动的吸引力不足、社团工作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因此,我们有着独特办学特色的中职学校,想要使其学生社团健康稳定发展,必须走出现有的观念,创新社团理念。
一、性格色彩(FPA)简介
作为实用心理学的分科,“性格色彩学”主要由乐嘉老师创建。他把人的性格划分为绿色、红色、黄色以及蓝色四种。其中绿色代表明白人,此类人拥有大智慧,能够平和地对待成败与名利,然而行动非常迟缓,而且魄力不足;红色代表机灵人,此类人具有非常灵活的头脑,能言善辩,然而易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患得患失;黄色代表精明人,此类人精明能干,精打细算,然而极易被激怒,争强好胜;蓝色代表聪明人,此类人满腹才华,思维非常缜密,然而不够豁达,难以进行自我调节。在性格色彩分析的基础上,所有人都能够进行自我定位,从而有效地开展各类活动。
二、“三基色”社团的内涵
色彩属于非常普遍的审美形式,对人的情感、知觉以及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将性格色彩分析有效地应用于学生社团建设中,可以帮助每个学生合理地发现自身具有的潜能,并发挥出来,同时帮助社团管理层更加明确的定位社团的目标、发展方向,从而高效地开展社团工作。基于以上考虑,课题组结合学校社团建设的实际,将性格色彩学应用于社团建设的各个领域,形成色彩社团。但根据性格色彩测试的理论,性格色彩除典型的红、蓝、黄、绿,还将产生“红+黄,红+绿,蓝+黄,蓝+绿,黄+红,黄+蓝,绿+红,绿+蓝”等共十二种情况,如果将这十二种色彩与社团一一对应,必将带来研究上的繁琐,可操作性差,所以课题组选择色彩中的红、绿、蓝三种基色,将学生社团的成立取向对应这三种基色的性格学说,分成红色兴趣型、绿色服务型、蓝色专业探索型三种类型的社团,即“三基色”社团。
三、“三基色”社团建设的目标与作用
“三基色”社团建设的目标是有效化解学生社团的价值取向与实效性之间的差异。“三基色”社团建设本着“立德树人”的职业教育目标,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为目的,以充实、丰富、有效的学生活动为基础,以创新的社团模式为重点,着力于提高学生与社团之间的匹配程度,通过科学的心理学引导,创设更适合中职学生素质社会化发展的教学环境,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基色”社团建设的作用区别于常规社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三基色”社团建设有利于实现学生与社团之间的高度匹配
在对徐州机电工程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现状的研究中,针对社团机会不均、社团活动吸引力有待提高等问题,总结出这些问题的源头是因为学生对社团选择的盲目性。“三基色”社团建设避免学生对社团进行不科学、盲目地选择,学生通过性格色彩测试对自身性格特点进行深入了解,并以红、绿、蓝等颜色可视化分类,之后自助选择与之匹配的、能够更好展示其自我能力与特点的社团。“学生—社团”之间的高匹配性,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有效化解社团机会不均、吸引力不够等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陶冶情操、培养能力、发展特长;进而更为高效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能力。
2.“三基色”社团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对社团指导的针对性
社团指导老师,他们对学生社团建设缺乏研究,对于社团建设中采用的一系列手段仅仅只是凭借个人主观判断,缺乏有针对性的、正确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而在“三基色”社团建设中,社团指导教师会得到关于性格色彩学、性格色彩测试等实用心理学的再培训,对社团建设的理论研究会不断加强。再加上被赋予色彩的社团本身所具有的鲜明定位与发展目标,教师对社团指导的针对性将不断提升。
3.“三基色”社团建设有利于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三基色”社团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社团色谱的确定还是学生性格色彩测试,都将用到大量心理学知识,需要对学校的社团管理者、社团指导老师和学生进行心理学的普及和教育。而学生社团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阵地,所以,“三基色”社团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有效结合,将对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理想信念的树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者:何海华 单位:徐州机电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据相关调查数据分析,宁津县级供电公司现有800多名职工,其中团员55人,青年282人,约占总人数的45%,即占据了公司人员的中坚力量。因此供电企业在经过深入体制改革后,在当前的新形势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是目前企业共青团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与
工作。
1 电力企业共青团工作的现状与挑战
在市场经济体制愈加完善的环境下,所有制体系、利益主体以及价值观全部呈现出多样化,共青团工作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工作区域出现了很大的变动。在上述环境的熏陶下,人们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行为举止方面的改变,而对于团员青年而言,由于缺乏一定工作的阅历,思想认识方面比较简单,在新生事物的环境下会受到很大影响。青年群体表现出各种价值的取向,对自己的人生更加负责,在物质生活方面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态势,生活更加充实。近年来,企业团组织与团干部等积极的工作方式,为指导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做出了努力,从而使企业更加稳定地推行体质改革。与此同时,要从现实的角度看待问题,新形势下出现在企业共青团工作中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对企业开展共青团工作造成消极影响,比如电力企业共青团工作中出现了团员队伍萎缩以及青年单一化的问题。面对企业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企业管理人员只有投入更大精力和力度才能有效地让团员青年跟上时代的发展。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历,认为县团委工作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团员队伍出现缩减,并且表现出显著的年龄层次
目前,在企业相关管理制度逐渐完善与改进的背景下,企业越来越需要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不再像以往企业那样有着过多的年轻且学历较低的团员的情况,考虑到每年出现团员退团的情况,团员队伍减少的数量要远大于吸取的数量,因此团员队伍出现了最终的
缩减。
1.2 团员青年表现出较强的流动性
结合目前企业的现状,由于团员青年整体表现出较高的文化修养、较强的适应力和综合素质,所以每次调整人员的时候,都会优先考虑到团员青年,从而造成了团员青年较强的流动性特征。并且针对流动性强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基层团支部机构出现频繁变动的设置。
1.3 团员青年的思想呈现多元化发展
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团员青年无法抵挡住经济氛围的影响,在大的市场经济氛围下,团员青年的思想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一些庸俗思想、社会风气的感染,导致团员青年对集体组织意识淡薄,无私奉献、积极进取等精神的丧失。更有甚者已经渐渐存在了消极怠慢、不求进步等不良思想行为情况,这样就给共青团的组织工作开展带了许多困难。
1.4 团干部临时兼职
因为团建工作岗位设置的原因,特别是职位、经费等的缺乏,导致许多团干部都是由各单位、各部门人员临时组成的共青团组织来执行共青团的工作内容,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对团建工作打了很大的折扣,许多兼职人员考虑到本职岗位的工作量、工作重要程度要大于团建工作带来的实质意义,就会在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看轻团建工作,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毫不在乎、消极怠慢的情绪和氛围,这就使团建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出现力量无法集中、工作开展困难等情况,因此团委工作会呈现消极性、停滞性、局限性等现状。
2 团青工作需要新的提升和创新
目前,电力企业共青团工作需要面对现实、跟紧形式以及承接新的态势下的任务需要。本人认为,作为企业内部的共青团组织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工作方式的革新,通过调整工作方式方法来创造新的动力,以激发共青团员们的热情和激情,努力参与到团建工作中,并且在探索过程中要注意沉淀、积累和总结,形成一整套的工作机制,促进团建工作更长远的发展。
2.1 工作理念创新
团建工作应该围绕企业工作而开展,将企业的发展作为团建工作开展的前提,只有在企业良好快速发展的情况开展团建工作,才能够事半功倍。首先,笔者认为应该先把企业的团建工作纳入到企业战略发展、战术创新工作的层面上去考虑、去定位、去研究、去规划,只有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共青团工作的核心是什么、怎么做,那么在团建围绕企业工作和独立自主工作时才会理清工作思路和方向。其次,不仅要理解企业团建工作的思路和方向,也要从五个方面实现真正的改革:第一,要将团建的思想教育工作由填鸭式模式转变到引导模式;第二,团建的工作重点由团员的文化、思想模式转变到企业经济参与和研讨模式;第三,团建的活动方式由固定式、集体式改变到多元性、常规式;第四,团建的成员的领导模式由命令式、任务式转变到民主和激励模式;第五,团建组织架构由直线型向平行式转变。最后,共青团组织也要注重团建工作的质量和口碑,与社会变化和企业发展不断接轨,让团建工作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让团建工作真正深入到企业员工的生活中去,相信在共青团的不断努力和积极改革下,共青团的价值在企业中就会不断扩大。
2.2 工作机制的创新
团建工作是否能够有序、快速、健康地发展,离不开各种团建规章制度。只有健全的制度才能够为团建工作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让共青团员在组织的领导下树立起按章办事、依法行事等理念。团员能够按照团制度执行工作,就会促进团组织的良性发展和前进。不过在新的经济形势快速发展的态势下,要求团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随势革新,逐步建立起适合新形势下的科学工作方式、科学决策方式、科学管理机制和高质量、高效率的运行机制。而且也要将保护青年权益、创新青年事务、引导青年发展等纳入规章制度的轨道中。同时在团建工作中还要始终坚持党要管团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不变,充分发挥团建工作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理念,促进共青团员的茁壮成长和发展,不断增加共青团的活动张力。团建工作要敢于对团的活动组织方式、组织形式、组织内容进行大胆革新,让团员们能够真正感受到团建工作大刀阔斧的坚定意念,这样就会不断提升团建的建设水平和能力。
2.3 团内要创新工作落脚点和作用点
作为服务企业的共青团组织,应把如何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一,在企业服务过程中团支部要发挥精神倡导作用,通过开展各项活动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素质,以此促进企业经济发展。近日,共青团举办的创新增效活动和争当企业青年岗位能手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二,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共青团应切实做好宣导工作,积极组织大家共同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中来,通过活动让大家充分感受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在安全生产问题中,丰城市供电公司积极举办了“安全生产,我的责任”演讲比赛活动,对于公司安全生产问题进行加强提升。第三,企业的发展需要大家贡献每个人的智慧。共青团全力号召企业内的团员青年,积极开展了短信征集活动,为企业经营发展提出发展建议,倡导共青团员在企业中发挥人力作用,积极承担企业困难,并体现出积极带头作用,与企业共度困难一同发展。
论文摘要:高校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日益成为高校第二课堂的有效载体。如何加强高校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从分析高校社团的含义入手,探究如何加强高校社团建设在弘扬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一、学生社团的含义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可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学生社团的活动以保证完成学生的学习任务和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为前提;以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进行为原则。学生社团可以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以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学生社团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也五花八门。
二、学生社团的作用与意义
1.学生社团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激发思想、强化能力、塑造个性。学生社团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足,更注重实践与能力,对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有专长、能创造的人才具有独到的功能。
2.学生社团提供给学生自我教育和同学互助学习的一个良好平台。学生可以自主、积极、明确地学习自身需要的知识、锻炼必要的能力,并在其中不断地认识自己、把我自己、发展自己,提升综合素质。把许多青年人集中到一起,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学生社团活动充分挖掘了潜藏在学生中的教育资源,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比、学、赶、帮、超,取长补短,互相激励,共同提高。
3.学生社团活动内容、类型、层次的多样性,一方面,使得学生群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参与活动;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向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形成高校民主的思想环境、浓郁的学术氛围、健康的文化气息、蓬勃的创造精神。
4.学生社团为高校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很多学生把社团作为发挥特长、展示才华的舞台。在学生社团中,学生进行自治管理,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5.学生社团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充电和能力的培养。另外,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组织,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由他们自己完成,他们既是执行者,也是决策人,充分锻炼了各种能力。
三、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不足
1.社团内部管理运作不规范,会员流动性大。目前,学生只要交纳了一定数额的会费,甚至不用交会员费就可以成为社团成员,大都不进行资格审查,也没有具有约束效力的身份证明。会员只要感觉自己不愿意参加,随时随地都可以单方面宣布退出,吸引力较强、规模较大的社团还承受得起,普通社团往往承受不起频繁的人员流动,不利于社团的良性发展。社团的活动、计划、宗旨不能保持连续,更谈不上积累和沉淀优秀的社团文化。
2.指导教师配备不足,社团建设深度有待提高。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的教师指导力量主要来自团委,一方面,团委教师负责社团的登记、管理和奖惩;另一方面,又负责大型活动的具体策划落实。也有一些学校,由团委或社团会员出面,邀请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或顾问。但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教师介入的社团,还是由团委教师指导的社团,其指导力量都显得薄弱,因为一是团委教师专业不同,指导往往停留在表面;二是专业教师的时间较紧张,而且指导社团工作一般是义务的,没有收入。
3.社团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活动策划往往是纸上谈兵。据调查,学生社团经费的主要来源有:一是有条件的高校从团委经费中划拨,其总量不多,分摊给每个社团就更少,也有一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社团经费。二是通过收取会员费获取,这部分经费的多少主要看社团规模大小和管理情况。三是社团通过向企业、商家拉赞助来获取的经费十分有限,社团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制约了社团的发展。
四、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若干设想
1.以社团活动为依托,深入研究社团良性发展的机制,完善高校社团的制度建设。高校社团建设要从怎样最大程度地激发同学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入手,对社团内部网络的信息聚集和分散性与社团活力之间的关系作实际调查和理论研究,形成一套适合社团发展、同时又灵活多样的运作制度和活动方式;探索将社团活动与第一课堂教育相结合的路子,真正把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成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体现自身特色的同时,开展文化知识教育的活动,提高大学生驾驭各种文化知识的能力,使其文化知识水平得到提高。要对社员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的教育,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真正起到“两课”教育的补充作用。
2.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加强专业老师的指导,提高高校社团教师的整体水平。现在高校社团发展停滞不前,难以形成自身社团文化特色,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创新意识。社团作为一个延续性很强的环境,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社员集体,而正是这种特点,使得许多社团的负责人盲目重复以前的工作,而没有看到时代的发展、社团的发展,这就导致社团工作缺乏现代气息。因此要引进热爱学生工作,又具有专业知识的指导老师加入到社团建设中,提高指导老师的工作待遇,加强对专业老师能力的培养,形成一支业务能力强、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高校社团指导团队。
3.学生社团的发展应遵循校内与校外结合,以校内为主的原则,同时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加大社团建设经费支持力度。高校学生社团应该而且必须立足校内,这才名符其实,才能调动广大社员的积极性,发展校园文化,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校园又是社会的一部分,学生社团也要实行开放,走向社会。积极为社团创造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开拓社团之间交流、社团与社会交流的渠道,利用社团相互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推出跨校际联合活动,促进社团发展;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来充实学生社团的内涵,达到最后从学校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这既有利于发挥高校智力优势对社会的辐射作用,活跃、繁荣社会文化,又能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推动社团自身建设。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社团建设的经费保障体系,以自筹和校团委划拨经费相结合,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经费支持力度。
总之,高校社团建设应从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两个层面下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大经费支持力度,选拔一流的专业指导老师,只有这样,高校社团才能在弘扬校园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小彦.扶植社团活动 弘扬校园文化.文教资料,2006.
[2]包志伟.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