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概念性规划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概念规划简称“概规”是介于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之间的一种规划,它强调的是思路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创新性。概念性规划是一种超地域、超空间、超时空不受约束的规划,也是应对城市总体规划僵硬体系的一种规划。它备受地方政府和规划界的重视。其一方面希望对目前的总规到详规在战略性、灵活性和宏观性等方面的不足给予修正,它也对目前城市规划体制的实效性、时效性和科学性进行挑战。
一、概念性规划简介
概念性规划接近于建筑设计的方案设计,反应一定的理念和构思。可以让人们比较直观的接受你的理念。是一种表达规划理论的方式,也常用于宏观层面的规划。多用文字和简单的意示图来表示一定的想法和战略性的东西。概念规划——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概念规划既非法定规划,既可以在宏观层面又可在微观层面编制概念规划。概念规划涵盖范围广,是对未来远景的一个描述和整体性认识,带有一定指导性。概念性规划是在规划编制早期的一种研讨性规划手段,是在理想状态上对土地利用发展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创造性的构思,内容以结构上、整体上的概要性谋划为主。概念性规划较少地受到规划具体实施的主观条件(如本位原则、即定方针、习惯意识等)及客观条件(如交通条件、资金条件、技术条件、时间条件等)的限制,它仅包含规划所应用的主要结构和关键性规划内容,仅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核心项目的创意规划以及这些项目实施的时空布局与景观环境的统一和整合过程,只是一些概要说明,没有细节。
二、概念规划的作用
1、城市与时俱进的体现
概念规划对规划师而言,是城市发展现实与城市规划思想的碰撞。在过去有很多规划师,终其一生都很少能遇到这样庞大且充满挑战的系统工程。而且概念规划融入了许多规划师和学者的规划哲学思想,它是实践与理论碰撞的战场,许多与城市规划有关的经验在此聚汇,城市的发展宏图也在此展现。它表明城市规划不仅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技术,也是一种描绘美好家园的一门艺术。概念规划成功的调动了一大批规划师的创作热情,也使他们对城市规划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它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城市规划者,他们对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概念规划还为城市及其规划研究提供了机遇和空间,这大大的推动了我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
2、最高层面的控制性规划
概念规划有两种空间概念——建设区和非建设区。而这都是为了城市空间拓展的控制量度,两个区域的控制策略相反,建设区是控制向哪发展,发展什么以及采取什么策略;非建设区是控制不能向哪发展,不宜发展什么,延续什么,保留什么,保护什么以及采取什么策略。对此,城市的发展框架对于城市发展结构及其与周边城市的协调发展都有瞻前性和战略性的重大意义。同时,概念规划还包括社会、经济、产业和环境等的发展研究,也是明确定性和定向的研究。并且概念规划是政府决策城市发展方向的有力控制依据,也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层面的控制性规划。
3、是制定城市规划的决策手段
概念规划是运用哲学规划观完成的一种规划,在辩证思维中规划一个城市的发展趋势。概念规划能够从容应时,源于其包容性、战略性、针对性和及时性:包容性体现在它对相关学科的吸纳和对城市各个相关层面的探讨上;战略性体现在它对城市时空发展的计划和预测上;针对性体现在它对发展策略的选择和对城市问题的诊断上;及时性体现在它能在短时间内提出纲领性的咨询文件上。它是规划师在较短的时间里从对城市印象的了解、客观分析到产生主观判断,发现城市各层面的问题,提出城市发展的策略和观点的规划,是理想和现实斗争的结果。规划师从一般性与针对性两个层面对城市的建设进行分析研究,为政府提供城市发展定向、定性的选择。
三、概念规划的共同点
1、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围绕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增长、空间发展方向、土地需求、布局形态、交通运输等问题进行研究,落实到空间结构的形式与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等。从这些内容看来,概念规划比较适合当前一些大城市的需要。
2、专项战略与全面战略。近年来进行的概念规划多是为城市的全面战略。而事实上,在参考国外的做法后,得出城市发展中的许多专题都应进行专门的战略研究。与我国大城市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尤其是交通、生态、环境,以至形象、特色等均可以作为专题战略研究的课题。
3、目标、时序和时限。目标是概念规划的前提,同时也是概念规划研究的结果,并不是预置的空洞口号,在这点上我们在目前的概念规划中做得还不够。同时,概念规划应该明确时序,时序的划分利于分阶段地实施概念规划,对其过程进行有效监控。时序的划分也便于在进入下一阶段前作必要的调试,使运行良性正常。同时,概念规划还需要时限,没有时限就容易过分“超现实”,缺乏相应的约束,而误把“未来”当作“当前”。时限可长可短,依据目标、任务而定。
四、概念规划的不足
1、夸大了概念规划的作用。把概念规划当作是包治百病的良方或法定规划的实施依据都是冒险的行为。
2、概念规划理论上缺少充分的论证。概念规划虽有“大胆设想”,但是由于缺少充分、具体的论证,故在对城市的结构和发展方向的把握上,容易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也易造成决策上的重大失误。
3、理想和现实容易脱节。由于概念规划的大尺度规划操作和理想化的空间模式,可能使城市建设出现“狂妄之作”,造成规划看起来“满怀信心”,实施起来“丧失信心”的尴尬局面。
4、城市规模盲目扩大。我国城市概念规划普遍带有外延拓展性,当地政府一味地要求扩张城市建设用地,使得城市规模成倍增长,好像城市规划成了政府争取土地的契约。
5、跨越式发展和盲目崇洋。由于概念规划具有目标导向性和问题导向性,故其所产生的结果的依据也不同,对此,概念规划对一个城市发展阶段的判断要非常谨慎,对城市发展潜力和面临问题的判断也要非常慎重。许多参与制定中国城市概念规划的外国学者,由于对中国国情了解不足,往往形成目标导向型的结论,我国个别城市也曾有盲目崇拜的价值取向。很多城市在概念规划中提出跨越式发展的概念,主要跨越的是城市规模和城市地理门槛,这种跨越可以理解为城市的质变过程,但是也有可能成为“超现实主义”的借口。
结束语
概念规划研究作为一种规划的工作方法,对它的开展不宜有太多的限制,让其中好的思路和理念,成为推动城市高效率发展的智力资源。概念规划应当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政治过程、社会过程和技术过程的结合,其最终的成果必定是基于技术和经济、社会现实的政治决策,且伴有相应的保障制度。概念规划有可能和有必要成为大城市的一级规划层次,应该拥有有完善的程序和法定效力。目前概念规划研究正在全面迅速的展开,表现出了实效、创新、快速、宏观的特点,使得人们对概念规划的未来满怀期望。
参考文献:
【1】韩树伟.论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概念性规划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Abstract: This paper guide the roadmapping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with the use of frame structure of Technology Roadmapping (Technology Roadmapping, as TRM). The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with three layers is established, includ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bearing capacity. At the same time, each layer of the framework is elaborat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with method of TRM, the roadmapping process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which includes three main stages is developed. At last, we structure the typical roadmap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关键词: 产业集成;路径规划;技术路径规划(TRM)
Key words: industrial integration;roadmapping;Technology Roadmapping(TRM)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0-0009-05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技术路径规划方法使用频率的提高和使用范围的扩大,该方法成为企业或行业为其未来发展识别关键要素(包括技术、组织能力、产业政策等)、从而规划发展路径的有效工具。其应用范围主要体现在如下六类:①产品-技术规划;②业务重组;③流程开发;④战略评价;⑤研究网络的开发;⑥部门预测,并体现出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的趋势[1]。值得一提的是,TRM方法在新领域的每一次大胆尝试,都为该领域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甚至引发了本领域管理思想中的文化变革[2]。尽管TRM方法的应用背景千差万别,但是均依托于包含多个层次的概念性框架,经过科学合理的筛选,将各层次的核心要素和指示要素演变的时间轴纳入最终的路径图,从而引导具体实践。这一思想可被产业集成的路径规划所借鉴,用于制定对地方乃至国家产业集成进程有指导意义的路径图。
我国目前对产业集成路径的研究主要在于集成路径的关键点提炼上,对产业集成的研究则侧重于其内涵和特性,以及对该理论的经济学解释[3-6],缺乏可用于路径规划的概念性框架和规划流程。本文以TRM的结构框架为基础,建立指导产业集成路径规划的概念性框架和规划流程,以期为特定产业的路径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1TRM的结构框架
技术路径规划的过程就是技术路径图的构建过程。技术路径图有很多形式,最普通的一种是描绘目标如何与资源、能力联系起来的多层图示,并辅之以时间轴,以指示特殊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例如用于新产品开发的技术路径图中,会使用时间轴指示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阶段付成果。特定应用领域的概念性框架是技术路径图的构建基础,然而概念框架的建立除了依赖所应用领域的特定知识体系外,在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间关系上还依赖技术路径规划本身的结构框架,表现为技术路径图的层次及层次间关系。
技术路径图的顶层用于代表路径规划要取得的成果或要满足的状态,包括外部市场和产业趋势与驱动(社会的、技术的、环境的、经济的、政治的、和基础设施的),以及内部商业趋势和驱动、里程碑、目标等,根据评价标准识别目标是技术路径规划的第一步。中层代表对顶层的趋势和驱动做出反应所借助的方式、手段、途径等,例如随着时间将要交付的产品、服务或能力,这常常直接与产品(特征和绩效)的演进相关。商业视角和技术视角通过中层得以沟通。底层通常与对趋势和驱动做出反应所需的资源相关,包括基于知识的资源,例如技术、技能和能力,以及其他资源,例如财政、伙伴关系和设施,用于支持中层的方式、手段、途径等。为了使技术路径图尽可能完整的反映路径规划的各个阶段,可根据实际需要把每一层扩充为多层。技术路径图一般指明了两个方向的路径:水平方向的路径指的是市场、产品、技术随着时间的变化过程;竖直方向的路径反映的是研发计划、技术、产品和市场的关系路径。技术路径图就是由这两个维度纵横交错而成的[7]。
2产业集成的概念性框架
产业集成是当产业集群发展到高级阶段时,由主导产业、相关性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紧密联系所形成的具有整体竞争优势的创新集合体,其实质是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动态性和网络特征的复杂系统。
产业集成的概念性框架是基于技术路径图的层次结构构建的。技术路径图的顶层用于代表路径规划要取得的成果或要满足的状态,鉴于产业集成是依托所在地域而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要以产业集成为载体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应把区域经济发展作为产业集成概念性框架的顶层。技术路径图的中层代表对顶层趋势和驱动做出反应所借助的方式、手段、途径等,援引至产业集成中,即是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成要具备的能力,表现为产业集成的竞争优势。技术路径图的底层代表对趋势和驱动做出反应所需的资源,用于支持中层的方式、手段、途径等,援引至产业集成中即是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用以获得中层的竞争优势,表现为产业集成的承载力。产业集成概念性框架与技术路径图结构的对照如表1所示。
2.1 顶层: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集成是实现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载体。首先,产业集成使交易成本从本质上降低,进一步促进集成内外企业及相关机构的合作与创新,强化区域经济系统的内外经济联系,增强区域经济的开放程度,降低区域产品成本,使市场扩大,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增强;同时令区域经济系统的分工与协作愈加明显和集中,强化其主导产业;再者,产业集成的发展可以增强区域的聚集效应,形成规模经济,强化区域经济子系统之间的联系,使区域主导产业前向、后向扩散的范围和程度扩大,提高区域经济的区位优势,使区域的投资吸引力增强,从而加快新的优势产业的形成,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2 中层: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的增强是产业集成乃至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源动力。产业集成是由产业集群演化形成的,且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已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得到验证,因此产业集成的竞争优势也就不言而喻了,只是与一般的产业集群相比,产业集成的竞争优势有其特殊性。产业集成的竞争优势以成本优势、创新优势和结构优势为主,辅之以其他优势。
2.2.1 成本优势
产业集成的成本优势体现在成本节约的广度和深度上。产业集成的成本优势离不开由于地理位置临近而引发的成本节约,包括处于同一产品链上的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降低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节约生产时间与库存,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相同生产领域内企业通过合作和联盟等形式共同进行原材料采购,使议价能力提高,节约采购成本和运输成本;产业地理集中能够共同分享各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节约设施的重置成本;企业的经济活动根植于地方社会网络,良好信任基础的形成能够减少投机行为的发生,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企业的集中可引发人才的集中,劳动力的获取和使用成本也得到降低。产业集成特有的成本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通过集成网络紧密联系,频繁的创新活动能够不断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在产业和服务的分工程度和专业化程度方面产生更高需求,从而形成正反馈,通过生产效率的提高达到成本降低的目的;另一方面,产业集成的网络特征使得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在更大的空间展开,有利于企业改善官僚制的组织形式,从而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从更深层次上节约成本。
2.2.2 创新优势
产业集成具备长期的创新优势,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产业集成内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了主体间的资源共享与能力互补。除了群聚使得群内知识和信息不断累加从而为共享提供可能性外,集成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完善的集成网络使信息的交流壁垒减少甚至消失,加快信息的交流速度,节约企业的学习费用,推动知识创新的增值与扩散,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第二,产业集成内的分工协作降低了创新过程中各行为主体需承担的风险。集群使得风险由于行为主体数量增多而被分散,但更主要的是集成后其应对风险的综合能力得到加强,使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减少,并缩短技术研发和商业转化之间的时间差,从根本上降低了需承担的风险。第三,产业集成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便于其长期保持创新优势。产业集成能够突破因路径依赖所导致的集群锁定效应,保证区域内不断有新的行为主体加入,使纷繁复杂的信息不断涌入并得到交流,促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各类创新活动的发生,为集成企业提供更广阔的竞争和发展空间。
2.2.3 结构优势
产业集成内的产业结构虽然也是由主导产业、相关性产业和支持性产业构成,但随着外部环境变化,产业集成内的企业能够根据企业自身条件灵活地在主导产业和相关性产业间转化,同时仍享有其支持性产业所提供的便利,从而不会因主导产业衰落而失去竞争优势。一方面,主导产业和相关性产业可以互相转化。当主导产业已经成熟,竞争者之间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时,企业内的人员和设备往往随着内部创业而重新配置,伴之以产业间的技术转移,促进了新的相关性产业产生。然而,各企业为了满足自身成长需要,往往是同一时间进入到了同一相关性产业中,由于新的相关性产业是由不同领域的不同企业转化而来的,因此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能汲取各方面新技术,产生活跃的创新活动,使其发展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另一方面,主导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相互融合。为了使产业间信息流通顺畅、服务更加完善、应变能力增强,处于主导产业的企业往往和其支持性产业中的供应商互相投资控股,企业与供应商长期合作关系能够使主导产业衰落企业转而进入相关性产业时,仍可获得可靠的产品或服务。上述分析与产业集成的经济学解释相一致[5],进一步证实了产业集成的结构优势能够使其获得竞争优势。
除了上述分析的三个优势以外,产业集成也具备其他优势,如营销优势、融资优势、组织优势等,在进行产业集成路径规划时,要根据产业集成的实际情况以及要取得的预期效果选定。
2.3 底层:承载力
“承载力”是从工程地质领域转借过来的概念,其本意是指地基的强度对建筑物负重的能力,应用到产业集成领域,是指产业集成所在区域对其竞争优势的支撑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产业集成的各个竞争优势是由不同的承载力以及承载力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支撑的,主要包括环境承载力、行为主体承载力、社会资本承载力、体制政策承载力。
2.3.1 环境承载力
产业集成所在区域的环境承载力是其竞争优势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地理环境在产业集成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硅谷优美的自然环境与适宜的气候吸引了先驱企业进入,其持续衍生与裂变又为集成产生了新的进入企业。基建环境由交通、用水、电力、通信、休闲设施、公共建筑设施共同构成,其中便利的交通与通信条件是影响产业集成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可使企业之间信息资源及时并充分共享,实现企业间业务协作,为整体竞争优势获取提供物质保障。同属于环境承载力的还有市场环境、市场发育程度及发育空间决定了产业集成内资源的转化能力,直接影响创新成果转化成产品投入市场的周期,开放的市场环境能够保持集成行为主体的异质性,从而促进新知识获取和创新,从而影响其竞争优势的形成。
2.3.2 行为主体承载力
产业集成的行为主体与产业集群一致,包括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企业构成了产业集成日常运作的核心,是影响产业集成竞争优势的关键,位于同一价值链上的企业通过合作竞争等行为获取利润,同时还通过经验与知识共享等方式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产业集成保持竞争优势的动力源泉,其不仅为集成输入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更是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加速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例如在硅谷地区大学与产业界之间建立了产业联盟,加强了本地公司与整个地区基于知识的动态竞争优势。中介服务机构包括行业协会、各种服务中心、事务所和金融机构等,此类组织在形成产业集成竞争优势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缩短行为主体相互之间的搜寻与选择的过程,通过综合比较优势、沟通供求信息和规范企业行为等方式促使其走上协同。
2.3.3 社会资本承载力
社会资本是指行为主体建立在相互信任与合作基础之上的持续社会关系网络,以及行为主体在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共享知识、规范、合作和信任等各种形式的资源,它能够给拥有主体带来利益。例如硅谷内的非正式交流促进了各种隐性经验类知识的传播,使其区域内信息和知识得以有效交流和扩散,成为其创新优势的来源之一。社会资本有利于拥有主体间信息、知识的快速流动,使拥有主体获取社会稀缺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能力。产业集成正是这样一种关系网络综合体。值得一提的是,企业与高等院校、中介机构由于特殊的地缘、亲缘、学缘和行缘等多重关系,在长期的、频繁的交互作用中能够形成基于信任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而使所属区域具有比大企业等级组织更灵活、比市场效率更高的优势,从而将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降到最低[8],从这一角度来讲,社会资本承载力是产业集成竞争优势的显著来源之一。
2.3.4 体制政策承载力
体制政策承载力除了包括国家层面的体制政策外,主要是指产业集成所在地区地方政府对产业集成的特定体制政策支持。在我国,大多数高新区都是由政府规划而产生的,并通过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外资吸引政策、人才保障机制等来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区内集聚,特别是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的企业进入园区,从而有效推动高新区走向产业集成的进程。新竹科学工业园在规划伊始为了保证园区的高科技品质,建立了严格的高新企业审查机制,确保入园企业均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从而使园区发展迅速,产业特色很快形成。班加罗尔工业园则是借助印度对软件产业实行的零关税、零流通税和零服务税等措施,成为全球最成功的软件外包中心。由此可见,源于政府的体制政策支持是产业集成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推动力。
以上对产业集成概念性框架中各层的分析,如图1所示。为了尽可能完整地反映整个框架,特在承载力一层下设微观要素层,作为对承载力层的支撑。
3用TRM进行产业集成路径规划的流程
鉴于路径规划的演变是由管理实践引导,而不是源于管理理论,因此,对于该方法的每一次应用都需要根据特定背景和目的进行定制[9]。产业集成路径规划的流程由三个核心阶段组成,分别是竞争优势选择阶段、承载力评估阶段和规划制定阶段。此外,在路径规划正式开始前,还需建立规划小组、确定规划目标、制定规划进度表,在产业集成路径规划制定完毕并付诸实施后,还需对实施效果进行动态跟踪,将其反馈到先前路径规划的制定流程中,由此开始新一轮的集成路径规划。三个核心阶段具体如下。
图2是按上述方法绘制的典型产业集成路径规划图。规划图中的各层与产业集成概念性框架中的层次一致。ME1,ME2,ME3,BP1,BP2,CA1是对应层次中权重较大的要素,各层中的要素个数可根据路径规划背景和计算结果选定,通常情况下,要素个数自上而下逐渐增多。水平方向的路径指明了各要素随时间推移的预期发展过程,可通过添加字母下脚标的方式区别各时间点的要素状态。竖直方向的关键路径在图中用粗箭线表示,即路径ME2b-BP2a-BP2b-CA1b-REDb。其中ME2是微观要素层中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权重最大的要素,BP2是使ME-BP路径权重最大的承载力,CA1是使BP-CA路径权重最大的竞争优势。同时,纵向路径需要指明路径中各要素的状态,因此有必要添加字母下脚标对要素状态进行区分。在图中,路径ME1a-ME1b-BP1a-BP1b-CA1a-CA1b-REDb和路径ME3a-ME3b-BP2b-CA1b-REDb是除关键路径外的另两条纵向路径,连接着各层中权重较大的因素,对规划目标的实现同样有深远影响,故不可忽略。
路径规划图本身,尽管概念和结构相对简单,包含的具体信息也十分有限,但却基于组织内大量的支持性分析,从不同视角整合了组织内的微观要素、信息资源、工具和方法,代表着路径规划过程的最终精炼产出。纵观产业集成路径规划整个流程不难看出,路径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环境变化而灵活调整,以维持其生命力,便于其效果的持久发挥。
4结论和展望
将TRM方法应用于产业集成路径规划是一种大胆尝试。该方法的结构框架为产业集成概念性框架构建提供了有益指导,概念性框架中的区域经济发展、竞争优势和承载力构成了路径规划图的三个层次。路径规划流程很好地整合了各层中的核心要素,通过现有的分析技术和分析工具有效地建立起层级间的联系,从而为特定产业的路径规划提供指导。然而,还需从产业集成路径规划实践中提炼出涉及更多层次、更多方面的新内容,并将其他有效的分析工具与分析方法合理引入到规划流程中,从而提高此方法的使用效率并拓展其适用范围,这是后续研究有待深入的方面。
参考文献:
[1]Robert Phaal, Clare Farrukh, David Probert. Customizing Roadmapping.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4,47(2):26-37.
[2] Alec McMillan. Roadmapping――Agent of Change.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3,46(2):40-47.
[3]王海龙、武春友:《基于产业集成的科技创业企业成长路径――以路明科技集团为例》[J];《管理学报》2007(5):668-673。
[4]张贵、周立群:《产业集成化:产业组织结构演进新趋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5(7):36-42。
[5]黄建康:《产业集成:基于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的分析》[J];《宏观经济》2004(4):16-18。
[6]张立、王学人:《推进我国产业集成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探讨》[J];《当代财经》2002(7):56-58。
[7]李雪凤、仝允桓、谈毅:《技术路线图和技术路线图思维》[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8):26-29。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s rapidly.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field research, through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of present situation, puts forward the tourism planning and planning objectives, states detailed planning content,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concept of rural tourism planning.
关键词: 旅游;规划;生态
Key words: tourism;planning;ecology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084-02
0 引言
乡村旅游是20世纪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但是目前大多数农村仍处在初期粗放式发展阶段,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认为,首先,乡村旅游应该走规范化管理、标准化规划建设模式,保证乡村旅游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其次,乡村旅游社会经济效益良性发展需要坚持依托当地资源、挖掘乡村特色的原则;第三,绿色环保理念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应得到突出体现;第四,解决好环境承载力与经济效益的矛盾。本文以驿马图概念性旅游规划为例,介绍该方案在乡村旅游规划及建设理念上的探索与思考。
1 项目概况
1.1 村庄基本情况
1.1.1 区位与交通 崇礼县距离北京152公里,处于环京津经济圈层内。驿马图乡距县城75公里,距张家口市45公里,西北紧邻张北县,南靠石嘴山乡,属于坝上与坝下的过渡地带。大朝线公路贯穿全乡并且移动、联通信号覆盖各村,地理位置独特。
1.1.2 地形地貌与气候特征 驿马图乡全境均为深山区,境内主要有古界、元古界地层,在局部地区和山区间沟谷中有中生界及新生界地层零星出露,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1545米,为通往坝上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3条主沟纵贯全县,4725条支沟交错其间。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说。驿马图乡属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常年主导风向,冬季为东北风,夏季为西南风。
1.1.3 乡域人口 乡政府所在地在驿马图村,2010年底乡政府驻地总人口为594人,其中在册农业人口为412人,非农业人口182人。
1.1.4 村镇空间布局 驿马图乡的村镇空间布局沿水系和交通较发达地带呈线性发展,人口分布是以村庄为基本居住单元分散布局,自然村数量多但规模小并且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
1.1.5 现状村镇布局的主要问题 村镇体系结构不完整、级配不合理。乡政府驻地综合实力较弱,缺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集聚产业,难以真正形成全乡的中心。村镇整体建设水平较低,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尤其缺乏功能性的公共服务设施。
1.1.6 驿马图乡的社会经济 ①产业发展。2011年现有耕地面积43860亩,林业用地面积为280578亩,森林覆盖率30%。全乡农业以粮食种植、蔬菜种植和养殖业为主,2009年粮食总产量为1233吨,油料51.9吨,蔬菜27624吨。2011年全乡社会生产总值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20元,税收完成15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20万元,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农业大乡。②特色农业初具规模。主要以柴鸡养殖和蔬菜、脱毒薯种植及农家乐旅游开发为主体的综合生态农业。2011年,全乡兔养殖9520只,柴鸡养殖28万只,奶牛养殖1438头,脱毒薯种植9459亩,蔬菜种植9663亩,两家柴鸡生产及产品销售企业,“小龙泉度假村”农家乐年接待游客已达上万人次。
1.2 村庄旅游发展依托因素分析
1.2.1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规划区位于崇礼县西北部,西北与张县接壤,一条朝山公路贯穿全乡,南与张家口公路相连,北与张北公路相连,东面与沽源县赤城县接壤,西面与张北县接壤,南面紧邻张家口市。张家口积极推进建设的京尚高速公路与北京规划的昌赤、滦赤两条一级公路衔接,经张家口市赤诚、崇礼、张北、尚义,接在建的京藏高速公路。在张家口境内京尚直接与丹拉、张石、张承等高速连接成高速公路网。
1.2.2 资源环境得天独厚 境内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水质优良,资源丰富,林草繁盛,景色怡人。现已发现许多矿石;鸡鸭鹅等野生动物;中药材,蘑菇、山野菜等野生植物。
2 旅游策划与规划目标
2.1 驿马图乡旅游规划原则 以乡村环境为基础,结合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突出地域特点,规划建设因地制宜的旅游产品,开拓旅游市场,加强社区参与,农游兼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
2.2 规划定位 依托基地良好的自然山水景观资源,利用塞外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塑造特色,以旅游服务和开发为产业导向,形成集休闲度假、塞外运动、农业耕作观光、婚纱摄影基地、生态居住为一体的滨水生态度假的塞外风情基地。
主题:大驿马、慢生活、生态乐农庄;发展目标:都市人休闲、避暑、度假、旅游、摄影、观光的最佳去处。
2.3 旅游产品规划
2.3.1 乡村物质文化的体验 开发项目:农家乐、生态农庄耕作、生态果园采摘、山地越野、登山滑草、野外露营、田园观光、垂钓休闲、湿地观光、滨水运动、木屋度假、特色小吃乡村特产一条街。
2.3.2 乡村制度文化的参与 开发项目:骑马重游古驿道、婚俗体验、民俗节庆活动游赏、民间竞技项目娱乐。
2.3.3 乡村精神文化的感知 开发项目:戏曲大观园、民间艺术品参观选购、乡野风光写生摄影基地。
3 规划主要内容设计
3.1 结构分析图 按照规划战略,以及区内的地形地貌和道路条件,规划形成“四心带五片,二轴串多区”的功能布局结构。四心:位于片区北段的综合服务核心节点、游憩娱乐片区的次要服务节点、农业观光片区的次要节点和休闲度假片区的次要节点。二轴:沿着水系的两条功能发展轴和景观带,贯穿基地内部。五片:旅游服务综合片区、综合娱乐游憩区、休闲度假区、农业观光区、运动娱乐区。
充分考虑基地现状、景观特色等资源,打造张家口市高档旅游休闲片区。基地分为18个详细功能分区:综合服务片区、果园采摘区、农家乐片区、乡政府、驿马图乡学校、绿化景观广场木屋度假区村民安置区、学校现状变电所、生态果园采摘(生态农庄耕作)、垂钓休闲、湿地观光区、旅游小镇田园观光、经济项目娱乐区、花卉种植区、登山滑草、野外宿营区。
规划区的景观结构为:“一核二带,点轴结合”。一核:湿地景观核心。二带:滨水绿化景观带。
3.2 发展旅游与改善居民生活相结合 规划采取保护当地环境的方法,有机协调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将乡村旅游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等方面结合起来,以适应建设新农村和旅游发展的要求。
3.3 注重多方参与 采取“政府引导、公司运作、村民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通过成立专门委员会,确定相应机构和法规,明确职责、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全体居民参与到改善生活与发展旅游的过程之中。
4 结语
乡村规划并非从“理想的白纸”上开始,乡村作为复合有机体,它的发展与生长都应强调“脉络”的延伸,包括自然脉络和人文脉络两部分。驿马图概念性旅游规划秉承这一主题,连接乡村历史特色和自然资源,创新营造出一个富有地域特色、充满活力的乡村旅游区域。
参考文献:
[1]驿马图旅游开发村落民居模式研究.
[2]崇礼县生态旅游SWOT分析与发展模式研究.
关键词:企业管理;实践教学;平台搭建;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21-02
一、搭建企业管理实践教学平台
(一)提供学生企业管理实践机会
首先,高等院校应鼓励逐年扩大并落实学生校外实习课程,鼓励学生利用暑假或学期中的一定期限,有弹性地赴企业进行企业管理方面的实习,并计入毕业学分。另外,也可安排学生赴产业基地实习,教师通过进行有针对性的校外辅导来提升学生进行企业管理实习的效果,也可以获取企业信息与经验。
其次,扩展产学紧密结合培育模式。这就要求调查产业缺工或新兴产业所需的企业管理人员的类型,并且通过开设专门课程等各种方式,通过产、学互动方式,以做中学、学中做精神培育务实致用企业管理人才。企业管理实践课程开设应该贴近产业需求,并逐年增加培育人数,提供企业界足够的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
(二)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中心对教师加以指导
首先,中心的企业管理实践专家应将自己定位于一线教师的“伙伴”而非“导师”。有了这样的定位,专家们既不以居高临下、趾高气扬的姿态,对一线教师进行“攻击”,以显示自己的智力和实践优势;也不强行将自己的实践观念灌输给一线教师,强迫课堂教学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转变;而是以和风细雨的态度,紧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肯的建议,即以指出问题或不足为起点,以给予合理化的改进方法为中介,以思想或行为的发展与变化为终点。
其次,中心应该强调“切中实践”而非“疏离实践”。在某些实践培训部门,为了优化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高等学校与研究机构通常对一线教师进行不科学的培训。这种培训,主要以两种形式进行:一种形式是把一线教师集中到实践教学中心,采取“专家讲授—教师聆听”的方式,以“学科”为中心,向教师传授“实践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管理”和“管理心理学”等理论层面的实践知识;另一种形式是一些学校将其他校的一些知名管理实践教学专家请到学校做“报告”,或就某一主题,如“管理课程改革的理念”、“校本课程开发”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等进行讲解;或就自己所曾经运用的实践理论主张进行介绍。这样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过多强调课堂当中的教师被动参与,容易造成企业管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分离。因此,带领教师实实在在的到企业当中进行实践指导是最为重要的。
二、创新数字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一)数字化学习平台搭建
“数字化创新”意谓教师的教学或学生的学习使用数字化的环境或设备;创新一词更隐含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策略。顺由此意,数字化创新即在鼓励教师在教学上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学习。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考层次,有许多新的教学理论和方式应运而生,最典型的是主题探索学习。专题导向的学习旨在特定领域的深度探索学习,由于教师课堂所能引导或介绍的均为浅层的广泛知识解说,无法针对特别主题进一步讲解,更深入的学习就必须由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达成建构主义的理想。是以专题导向学习通过学习者着手调查,发展专题作品机会,使其体验收集、分析、整合资料、做成结论以及发表的历程,在此过程中运用科技以获取企业管理知识,例如运用网络资源、电子通讯等工具。由于企业管理专业作品(例如企业管理报告、专题论文等)均存放于网络,有助于流通分享,学生间也可相互讨论批评及修正,这种过程反应了真实企业管理世界的现象,比起教室的讲授更能诱发学生思考。
(二)培育学生概念性学习能力
就企业管理课程而言,培养概念性能力是指让学生对于某个问题或某类问题有概念性的了解,跟发展他们的计算性与程序性技能一样重要。如果没有概念性的了解,学生会经常误用企业管理知识,缺乏创新。比较特别的是,他们往往会把原本只适用在某些问题的处理程序,误用在其他不适用的问题上。当学生了解了某个企业管理知识中各种基本法则或原则,就表示他们已经有概念性能力了,如果他们已经具备了那样的技能,那么他们就不会根据问题的表面意思进行实践操作,而会根据基本原则进行操作。如果学生对于内容有良好的概念性了解,那他们的实践操作方式就会很有弹性,同时可以看出贯穿整个企业管理问题的共同法则或原则,犯的程序性错误会比较少,也能利用那些原则去解决新的问题。下面有一些教学策略可以培养学生对于企业管理课程产生概念性了解。
第一,如果可能的话,教师应该试着用学生熟悉而且有意义的企业管理情境来说明问题,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概念理解,熟悉的情境还可以帮他们记得上课内容。第二,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当作个人的作业,也可以用全班讨论的方式进行,后者是由不同学生或各组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可能会提出实践操作方案。应该要鼓励学生说明为什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并且指出这些方法之间的异同。第三,对于某些企业管理问题,教师可能需要先清楚地教导一种方法,然后再由全班想出另一种可以处理的方法;另一种教学法是让学生向教师说明为什么教师要利用特定的方法处理相应问题。要求某个学生解释别人的处理企业管理问题的想法,可以促进那个学生对问题有概念性的了解,而且能帮助他们在处理问题时使用更完善的程序。
三、强化企业管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首先,师资培育机构应培养教师具备当代企业管理课程本质观的教学能力。企业管理实践教学成功与否,教师是关键的灵魂人物,而师资培育机构肩负培育未来教师的重责。因此,建议在企业管理师资培育的课程中,应该加强对于管理实践方面的培养,并且应该要有明确的定位。同时师资培育机构的教学过程,若能考虑企业管理教学本质观动态发展与演变的特质作课程设计,将提供职前教师对管理课程实践本质有更完整的认识。同时若能培养职前教师将企业管理课程的实践本质融入教学中的技巧,将进一步使职前教师能获得科学本质观的教学能力。
其次,应提供教师获得企业管理实践的渠道。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该给予教师以足够的企业管理实践的渠道,确保教师可以将管理理论与实践机会进行很好的融合,从而带给学生以很好的理解企业管理的理论内涵。对于教师引进而言,一方面,应鼓励新聘教师具有一定年限实践经验,并将企业实践效果成效纳入评价及学校奖补助指标;另一方面,强化现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并办理暑假企业访问及留职留薪的实践服务。教师参加暑期到企业当中参观访问,学校需视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部分,并编制每位教师定额学习经费预算。
另外,学校应该积极引进企业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员工或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也即积极引进产业资源来协调企业管理实践教学。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一是采用“双师制度”聘任企业界专家协同教学,二是学界与企业界共同规划课程,并指导学生企业管理实践专题、校外竞赛、证照考试及实训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湖时代;城市设计;产城融合;湖光山色
Abstract: This article to the Zone South Yan Lake Park concept plan as an example, discuss how to through the ecological soil building, bionic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 landscape of lakes and Mountains creating new landscapes and cultural, as well as how to build into the function, image, promote produce city fusion, reflects the urban culture reengineering.
Key words: Great Lakes era; city design; city and industry integration; a landscape of lakes and mountain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项目背景
合肥,安徽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安徽第一大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
合肥市交通区位条件优越,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公路枢纽中心,中部4大铁路枢纽城市之一,新的长三角城际铁路规划以合肥及上海、杭州、南京为中心,覆盖长三角地区地级城市及主要城镇,实现主要城市间和相邻城市间“1-2小时交通圈”,区域内其他城市间3小时内到达;便捷的高铁建设使合肥一跃成为全国性铁路枢纽;合肥骆岗国际机场和合肥港是民航与水运的主要窗口。
2011年7月,《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使中国中东部继南京城市圈、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后诞生又一个特大城市圈——合肥经济圈,大湖时代的合肥将在此次调整后呼之欲出!经过这一调整,合肥的城市发展目标实现了由现代化大城市向现代化中心城市、区域性特大城市目标转变。
公园概念性规划设计解析
1.区位判断
此次规划项目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合肥市整体结构中属于城市的西南组团,北依合肥政务文化新区、东临滨湖新区,西南方向为肥西县范围。(图1)
在合肥城市西南方向上,呈“品字形”布局着三个规模较大的城市水体,一为天鹅湖、一为翡翠湖,另一个就是此次的规划项目—南艳湖。
天鹅湖是一座人工湖,始建于2003年,湖面约1000亩,有各种雕塑、园林树木、人工沙滩、喷泉等景观,旁边还新建了体育场,大剧院,市政办公中心等多处建筑,结合政务文化新区的建设,天鹅湖目前是合肥市内最大的开放式公园;
翡翠湖是合经区内的另一处公园,已建成,景区占地面积2022 亩,其中湖面947亩,为古梗水库改建而成。由于迎宾馆的存在,翡翠湖公园偏向于风景式公园,避免大量的活动带来的喧闹。
南艳湖位于品字结构中的东南侧,规模与面积来看与前两个湖区大致相当,在天鹅湖与翡翠湖成功建设的基础上,明确定位、突出特色将是南艳湖面对的主要问题。
南艳湖公园概念性规划四至界限:北界为石门路,南界为锦绣大道,西界为清潭路,东界为习友路,面积约3000亩。
2.规划定位
(1)总体原则
① “回归”——从城市演进与转型中挖掘文化品质。
从被世人形象的誉为“翡翠项链”且具有古典园林特色的环城时代,到突出现代化特征且造园手法强调“轴线”和“完型”的滨湖时代,再到具有后现代化特色的大湖时代。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中,公园的发展将重新回归到人的尺度,回归到园林城市的主题上。
②“转型”——从区域整合与竞争中创立产业品牌。
项目所在的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城市西南组团,从城市板块结构来看,其北侧为政务文化新区、东侧为滨湖新区、西南侧为肥西县、西侧还有局部用地为桃花工业园。此次项目应该是完成这两大转变的桥头堡,在公园设计中提供舒适、生态的城市公共空间,并引入文化设施,为周边的居民与园区工作人员提供便捷与舒适的交流场所;在城市设计地块中则应考虑引入高端生产业,提升园区品质。通过项目的建设,打造合经区的生产力服务中心和生活服务中心,完善合经区的城市结构,带动合经区向现代化产业新城的结构型转型。
③“多样”——从规范研究与案例中借鉴功能集群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GJJ/T85-2002)中,公园绿地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五类,南艳湖公园属于综合公园中的全市性公园。
从规范要求和国内外成功案例的经验来看,全市性公园的服务内容必须是多样性的,从市民生活到假日游憩、从文化展示到生态景观、从综合服务到主题游园……全市性公园既要承担生态保育的功能,又要为城市发展、市民生活提供必要的服务,成为城市有机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总体定位
将本案打造成合经区生产力服务中心与生活服务中心,市级生态旅游中心,描绘合肥市新的山水人文画卷!(图2)
3.设计理念
(1)新·南艳·湖光山色
①空间细分
现状南艳湖水面开敞,但是空间层次缺少变化,规划借鉴中国传统山水园林的水面布局形式,对现状水面进行细分和整合,塑造富有变化和层次的空间体系。
②模糊界限
模糊城市与公园的界限,将公园和城市设计地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联通城市级的公共空间,形成“城在园中”的整体效果;模糊建筑与环境的界限,采用地景建筑、立体绿化、屋顶绿化等方式,突出生态环境品质,建设绿色低碳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③山水格局
现状公园内地形缺少变化,过于平坦,规划利用将公园与东侧城市设计地块整体打造的方式,通过地标性建筑的建设,利用建筑语言形成新的山水间的对话。
(2)兴·合经·产城融合
①功能置入
置入文化设施,提高区域生活品质;置入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园区产业能级;置入生产业,带动园区结构转型;置入生态与休憩功能,改善园区环境品质;
②形象打造
塑造高新产业的建筑群体新形象;塑造产业新城的整体城市新形象;
③能级提升
通过此次项目的建设,最终提升合经区的整体城市形象和环境品质,提高其在城市区域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园能级。
4.空间塑造
总体空间结构上依据“东显、南营、西育、北保、美中心”的理念,东侧依托于科技园区和居住区形成主要活动区域,南侧利用锦绣大道交通优势进行城市开发,提高建设效益,突出城市形象,西侧保护现状地形,布局科普教育基地,北侧进行湿地保育,主要承载生态恢复职能。(图3、图4、图5)
功能分区规划形成“一主四辅、两纵四横、四区多片”的整体结构。其中:园区环路形成一主四辅的系统;景观轴线体现两纵四横的网络,包括了动态游乐轴、水面空间视线轴。主入口浪漫大道、多场景翠堤、横向车行道、横向涉水步道。公园整体分区为四区多片的布局,分别为城市开发区、体验游乐区、农林湿地保育区以及三个重要的入口服务区。
交通系统规划将公园内的道路结合场地设计,布局环水就势以减少对环境的再次破环。交通体系主要以人行为主,考虑到消防、环卫的需求,主园路宽度要求达到4米或4米以上,在特殊时段可以行驶机动车。主园路体系应通达公园的主要区域,封闭成环并连接主要设施及主入口,以方便人流疏散。次园路宽度控制在3米或3米以下,在陡坡处可以设置台阶和台地。公园主要的设施和区域应满足残疾人的各种需求,尤其是人行道路,在主要区域及关键位置注重设置残疾人坡道。公园的体验式交通散布公园的多个区域,游客可选择骑马、自行车、滨水慢行栈道等多种体验方式。由于南艳湖公园的特殊性,本次规划设计了完善的水上交通游览路线,游客可于公园内各个码头乘坐游船畅游南艳湖。
景观视线设计通过规划设计,使公园南部具有大水面的开敞空间,而公园其他区域通过地形塑造,树林遮掩,道路转折等设计手法,形成多样化的透而不敞的空间视觉效果,给游客步移景异的趣味体验。
结语
在合经区南艳湖公园概念性规划及东侧地区城市设计中,我们认为让其区别于已成为成功案例的合肥环城公园、翡翠湖公园、天鹅湖公园,使南艳湖公园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势必要将其开发为集运动健身、儿童游乐、农林科普、滨水休闲及购物乐园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同时也能为其它城市的公园设计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以及对大尺度空间塑造的思考。
附图
1.项目区位条件图
2.设计理念构思图
3.总体空间结构规划图
4.总体鸟瞰图
5.总平面图
作者简介
查泽骏,安徽新华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工程师
何桂珍,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建筑设计院,规划师
乔鑫,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国家注册规划师,同济大学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