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心理

青少年心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心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青少年心理范文第1篇

幼儿园小朋友和小学生,如果得到一朵小红花或者受到老师的表扬,回家后会迫不及待地告诉父母??“今天我帮助小朋友,老师表扬了我,还给我一朵小红花”,兴奋之余还要把它挂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而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则不会轻易地把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而是与几个要好的同学说说心里话,或者写写日记向自己倾诉。这些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呢?

我们知道,人进入青春期以后,身体的形态、功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性器官的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出现,更会引起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青少年的闭锁心理现象就是在这一时期的主要表现之一。

青少年闭锁心理现象的产生存在着几方面原因:

首先,这是由于这个阶段的青少年生理成熟和心理的成熟的不同步而引起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理发育的第二高峰期。生理上的突飞猛进与心理成熟的相对滞后,导致产生种种思想上的烦躁以及行为上的封闭等闭琐心理的现象。

其次,青少年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逐渐成熟的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和自我经验能力的提高,青少年急切需要按照新的观念来控制自我意识的方向,并在思想和行为上努力改变和塑造自我,使自己具备理想中的人物形象或刻意追求的标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明显增强,他们情感的外显形式与内在的经验,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比如,对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明明是厌恶的,但出于礼貌或其他原因,可以表现得不在意,甚至表现得比较热情。他们对于批评和表扬的体验是很深刻的,但表面上却可以装出若无其事,无动于衷,喜怒不形于色。他们犯了错误,内心也是很害怕的,但往往显出一付无所谓或不在意的神态来。他们会由衷喜爱和尊重自己的老师,却不肯把这种情感流露出来,表现出明显的文饰、曲折和内隐的特点。尤其受教育我国“热水瓶性格”的传统熏陶,这种特点就更明显了。

再次,青少年是从儿童期向成人期发展的阶段。这一过渡时期,使得他们处于边缘人的地位(这种人是指那种站在两个群体之间的边界的人。他们处于两个群体之间,哪一个那种群体的正式成员也不是,与两者都不能安然相处)。当青少年感受到父母、老师和其他人以及同自己结交的朋友对待自己的态度模棱两可时,他们便对自己的所言所行缺少把握,无所适从,只好以心理的闭琐取而代之。研究还表明,青少年的闭琐心理的产生与其个性因素、家庭因素和校舍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

对待青少年的闭琐心理,我们首先要尊重和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保留秘密的权利,理解他们要求独立的意向。特别是在我们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国家,长者总是把青少年视为孩子,睢不起他们,不尊重他们的人格,不能平等对待,往往用高高在上的长者威严使青少年循规蹈矩。对于他们的渴望、呼唤,常常忽视、或者视为幼稚而不予理睬。为此,他们感到不平,采取对抗的态度,更加把自己紧紧地封闭起来了。“闭琐现象”的的确在青少年身上出现了,但即使具有“闭琐倾向”的青少年也不是对所有人“闭锁”的,也有敞开心扉的时候。比如对自己的同龄人、伙伴。青少年渴望理解,希望得到尊重。对于理解、同情和尊重他们的人,他们的心里是敞开的。在自己的挚友面前,他们的内心是完全坦露的。因此,只要成年人平等地对待他们,不自视高明,尊重他们的人格,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和批评合情合理,同时在需要的时候,能够站出来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青少年的心是敞开着的。

青少年心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成因;防控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因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各界一系列因素的刺激,许多问题在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又得不到及时排解,造成近年来青少年出现狂躁、抑郁等的心理问题,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这一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加强青少年心理疾病的防控不仅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渠道,也是保证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

一、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基础,但不是它的必然保证。除身体条件之外,心理健康还包括认知、感情、人格、人际关系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因素。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包括几个方面:

1.自身因素。青少年处于年轻好胜的阶段,一些青少年刚刚离开父母走向社会,缺少社会历练,内心承受能力差。在处理事情时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觉得一切事情都是非常简单的。一旦遇到挫折失败就会产生沮丧,承受不了挫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导,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想不到的影响。

2.家庭因素。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跟家庭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现代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使孩子产生自私等偏激的心理。特别是一些特殊的家庭,如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更加严重。种种研究显示,正常的家庭教育给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带来正确的引导,反之则会引起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

3.家庭遗传因素。从医学角度方面产生的心理疾病,即家族遗传因素。一个孩子如果生活在有精神病史的家庭中,即使自身没有这种遗传因素,也经常会因为这一因素的影响,内心产生紧张和过分的焦虑。父母也会因此原因对孩子过分的紧张,不管孩子遇到什么问题都不用正常的方式对待,从而使孩子的内心也产生不良的影响,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的表现,内心很容易产生阴影。

4.社会因素。最后,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因素,举例来说,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庭中的某人犯了错误,周围人往往会对这个家庭中的青少年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导致青少年在他人的面前抬不起头,时间长了承受不了压力,导致心理产生严重的自卑和焦虑心率。还有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惯,例“追星族”和网络上不良内容的传播等,使青少年产生狂热、妄想心理等的不健康心理问题。

5.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一个重要场所,学校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因素包括生活环境、学习条件、教育水平、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如果其中一项因素处理不当,那么就很容易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例如,学校过分追求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高频率的考试与学习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而同学关系、师生情感关系处理不合理,也很容易导致青少年出现痛苦、压抑的情绪,若不及时的进行调整,会致使青少年发生心理障碍。

二、青少年心理疾病的预防办法

为了避免青少年产生心理疾病,需要采用针对性的预防办法:

1.学会自我控制,采用积极的方法来面对问题。因为青少年自身性格的问题,在面对问题发生时容易产生冲动缺乏理智的思想,很容易出现问题。这就需要青少年自身的调节,采用一种合理的解压方式,让青少年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面对问题保持冷静。

2.学会用转移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在出现问题时,一直沉浸在问题之中,会使人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这就可以采用转移的方法来处理,根据自己的喜好比如逛街、打篮球、或找好朋友倾诉来排解内心的苦闷,舒缓苦闷的心情。而教师可以积极应用心理学、医学、行为科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考虑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心态。并应用集体授课为主、个别咨询为辅的方式来开展心理咨询课,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3.采用自我安慰的方法来排解压力。在遇到问题时,回想一些好的理由来安慰自己。例如,学习不好,没有达到理想的成果,可以想想自己其他的特长,来为班级争光。所以,青少年应当看到自身的不足,用自己的长处来弥补,从而战胜自己,与大家共同努力。逆境中出人才。俗话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在遇见困难时不要退缩,要积极向前继续努力。作为教师,要帮助青少年学会释放内心,不要把事情都埋在心里。

4.采取科学的学校干预。通过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 达到有德的氛围、智的启迪、体的设施、美的情趣等基本要求, 创造一种师生之间友爱团结、同学之间互相关心、老师为人师表、学生好学 上进的和谐生活学习环境, 倡导校园心理学, 包括向老师传播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 讲究教与学的卫生, 使教师能根据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实施教育, 改善一些教师有害于青少年健康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方法, 加速校园心理学发展, 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心理需求。

三、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教育

首先,青少年是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青少年比成年人更敏感、冲动。因为青少年必须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这样其内心也就容易产生变化,所以需要加强家长、教师及社会的帮助和关爱,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社会的快速发展,也需要青少年快速适应当前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为社会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在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和困扰的影响下,每个人都需要面临一系列的困难与坎坷,只有具备强大的心理,才能更好的面对各界带来的困难。为此,必须要重视青少年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让青少年可以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总之,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控制主要在于防御,这就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心理问题的关注。对青少年要多加关心,尤其是对于内心存在问题的青少年,要及时进行心理上的辅导,耐心听取孩子的诉说,来排解他们内心的疑惑,减少青少年不安情绪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辛自强,张梅,何琳. 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 心理学报. 2012(05) .

[2] 杨海波. 近10年中国大学新生SCL-90调查结果元分析及其常模确定[J]. 中国学校卫生. 2010(01).

[3] 卢勤,彭丹. 成都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及干预对策[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05) .

青少年心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63-02

社区青少年是指16岁到25岁之间,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没有进一步就学的青少年。社区青少年群体具有青年群体的普遍特征,但他们由于家庭教育的失当,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教育出现盲区以及社区组织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他们不参加全日制学校的学习,没有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也不受任何一级组织的管理,游离于学校和工作单位之外[1]。

现阶段我国社区工作与管理体系还未建立、完善,对他们的身心发展状况还只是停留在主观意识的判断上,很少有过专门针对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严格的调查统计,而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得到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本课题基于对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关心,及时准确把握青少年心理动向,建立和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进行了此次的调查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对200名16-25岁的南昌市社区青少年随机抽样。共回收有效问卷191份(其中男130人,女61人)。认为样本在误差范围内可以代表总体。

(二)方法

调查过程中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桑标编制的《社区青少年心理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人格特征,情绪和行为发展,认知发展,与人交往和行为表现五个部分,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题目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客观题有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主观题需要自行填写。

(三)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302双份输入、纠错、建立数据库,进行SPSS160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人格特征与人格障碍方面

社区青少年所处的环境要比一般青少年更加不稳定,其人格特征较一般青少年来说更容易偏离正常的文化期望范围,形成不良的个人倾向和行为反应模式[2]。据上海市一项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社区青少年在敌意,妄想,焦虑,强迫,抑郁等方面都要比一般的青少年更严重,人格问题较为普遍[3]。

从数据看出社区青少年在人格上存在的一些问题:1、回避型人格障碍,占所调查人群的1941%。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能力差,自卑感很严重;2、依赖性人格障碍:有7859%的人承认自己仍靠家人供养,没有独立性,其中男生占16%,女生84%。他们虽然渴望能够独立出来,但是认为自己没有自立的能力,还有一部分的人非常满意现在的情况,不愿意参加工作,承担责任。

(二)情绪和行为发展特征方面

与同龄人相比,情绪困扰从高到低的排列是:挫折无助,自卑感,压抑忧郁,自负,焦虑不安,敌对怨恨和悲观绝望。

1、自卑:有3541%的人报告自己存在着自卑情绪,尤其为女生。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面临急剧转变的关键时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且走向极端。

2、孤独:有477%的社区青少年表示通过网络交友排解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他们感觉生活无聊,需要与别人沟通,但是又由于网络使青少年接触社会的机会更少,更加加深了他们的孤独感。

3、焦虑:有30%的人报告自己因升学,就业感到压力很大,人际交往,生理方面等问题也是焦虑感的来源。

4、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在不断的受到挫折后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数据分析中有176%的人自己有习得性无助的感觉。

5、压抑苦闷:有2340%的人是压抑苦闷的。对于社区青少年来说,周围的情感支持往往相对处于弱势,父母不太关注其情绪状况,对社区青少年的理解和帮助不足,导致社区青少年的压抑失去最安全的释放口。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困扰他们最大的情绪问题主要是挫折无助,但男生与女生困扰不同的地方是,男生为自负情绪所困扰,而女生较多的是自卑情绪,检出率为06%,男408%,女031%,男高于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7,P=0028)。而随着学历的升高,他们在就业,生活方面的要求要比低学历的人要求高,所受到的压力也越大,越容易产生挫折感。

(三)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对于青少年来说,父母是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4]。报告说有6749%的人认为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好,8756%的人认为自己与母亲的关系好。

较之于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社区工作者和青少年的关系更类似于服务与被服务,指导与被指导之间的关系[1]。2536%的人表示与他们的关系好。

网络人际交往关系在之前也有提到,它对于社区青少年的成长既有正面效应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社区青少年作为一个闲散于社会的未成年人群体,为了减轻心理压力,需要寻找友谊,寻找心理支持[5]。

(四)行为特征与行为适应问题

在各种压力源下,青少年出现了一系列的行为问题,最突出的一个就是网络成瘾问题,绝大部分的青少年报告自己曾经去过网吧,有5840%的人报告自己在网吧停留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以上。

社区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感情用事,自我监控力弱等特点。另外,由于社区青少年的特殊生活状态,极其容易用上网来发放时间,填补空虚的生活。3240%的人说靠玩电子游戏以打发时间,逃避压力源带来的压力。

(五)认知特征与认知偏差

认知方面主要有对自己的认知和对社会的认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社区青少年对自己的评价是正性的,他们在用三个词来描述自己时,发现使用比较多的有积极,乐观,自信的人,较少的人使用如自卑,忧郁等负性评价。

出现这种评价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归因偏差。有5551%的认为是事情的成功与否在与运气,在韦伯的三维度归因理论中,运气归结为不稳定的,外在的,不能控制的维度,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时,他就很可能成为一个守株待兔的人,什么都不做而期待着运气的到来。

三、讨论

总体来看,南昌市社区青少年虽然存在不少有关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但是比预期情况要好,而且在与桑标研究的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心理现状的对比中发现,南昌市社区青少年的状况普遍要好。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南昌的经济发展并不是很发达,所受到的生活压力较小;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社会上对社区青少年的关注越来越多,无论是从家庭教育方面还是社区工作者方面都社区青少年的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桑标.社区青少年心理研究\[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munityCapacityBuildingandMobilizationinYouthMentalHealthPromotion——TheStoryoftheCommunityofWestCarleton\[J\].TheMinisterofPublicWorksandGovernmentServicesCanada,2003,39(4):23-28.

\[3\]徐静平,方鹃.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态度及社会支持调查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4.

青少年心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分析

青少年是一生中极为特殊的时期,此期青少年生理发育迅速,但他们的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度时期,在人格特点和社会经验方面十分欠缺,故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心理冲突和矛盾[1],造成心理及行为偏差。

1资料和方法

1.1对象

以我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15例患儿,男10例,女5例,年龄11岁~16岁之间。

1.2患儿就诊原因

9例以胸闷、气短待查,4例以晕厥待查,2例头痛、睡眠障碍待查。

1.3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

所有患儿都进行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除2例CK-MB为36诊断病毒心肌炎,其余病历检查结果均为阴性,缺乏相应的器质性基础病变,仅为躯体症状或意识改变。

1.4回顾发病诱因

12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学校恐怖症,3名初一男孩在休息或放寒假时,均无胸闷气短,上学时有不同程度胸闷气短,并且心前区疼痛,大汗淋漓;2名六年级男孩学习成绩差,不喜欢学校和老师,被老师批评后,经常烦恼、焦虑、易激惹、禁止别人大声说话,夜间睡眠障碍;2名初一女孩小学学习优秀,进入初一学习不理想,就逃避上学,恐惧上学而休学;2名初三男孩谈什么都可以,就不能谈上学,谈学习,其中一名男孩宁肯呆在厕所也不愿进教室、另一名提到上学就要拿刀杀人,最终两人均休学;一名初二女生期中考试排名由20名降为40名,情绪不畅,最终发生癔症性躯体障碍,持续30分钟。

1.5家庭情况及经济状况

3例为单亲家庭,9例为正常家庭,经济状况优越4例,经济状况一般5例,经济状况差3例。

2结果

通过惠诚测试系统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检测(13岁以上)以及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11岁~18岁),(主要测试生活习惯、与老师、同学、父母的关系、不良事件、考试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孩子对父母养育方式的评价)。交往失衡5例,内心较为敏感脆弱焦虑7例,考试压力过大12例,父母的期望值过大要求过严6例;对自我认识产生了偏差5例,经过心理治疗后,有9例患儿症状有所改善,但3例患儿需转入精神科治疗,但家长拒绝。

3讨论

在12例患儿当中,诱因大多为学校恐怖症,轻者经心理咨询和指导可缓解,重者休学、抑郁和暴力倾向,又以11~16岁居多,男孩多于女孩。研究显示,我国3~15岁的孩子中,有5%~15%存在着心理疾病,12~15岁的初中生心理异常者超过疾病20%[2]。提示这些分布特点与儿童生理心理的年龄阶段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作为优劣标准有关。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加大,学习任务加重,升学考试的压力,做作业时间过长,缩短休息和娱乐时间,学习又是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家长的期望又过高,交往障碍,对自我认识产生了偏差,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的出现,给学校和家庭带来严重困扰。

中小学生可塑性强,中学阶段又是世界观、人生观树立的重要时期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关键期,只有通过老师的引导、社会关心、父母的关爱,教会青少年心理调适的方法,疏导自己,保持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渡过困难时刻,也只有身心健康祖国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青少年心理范文第5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家庭构成跟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独生子女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占整个家庭结构的比例越来越高,也导致了不同家庭教育方式的产生,大体来说我国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家庭教育方式:

第一种,溺爱型。我国自实施计生政策之后,独生子女家庭比例急剧上升,产生跟以往家庭不一样的情形,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父母以及祖父母辈对孩子过于宠爱,甚至于溺爱,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自私、任性、蛮横无礼,责任心不强,不懂得尊重、关爱他人,不知道感恩,进而导致很多不良行为的出现,对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种,专制粗暴型。这种家庭中的家长很多也都是受到自己专制型父母的影响,把上一代的教育方式“继承”下来,继续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下一代。在这种家庭中,家长处于绝对中心地位,家长权威不容挑战,家长的意愿就是一切,孩子必须完全服从,否则就会遭到各种严厉的处罚,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无理,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懦弱、孤僻、逆反等不良情绪性格,没有安全感、归属感。

第三种,冷淡放任型。这种家庭中的家长以忙于事业、忙于工作等等为借口,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导致亲子关系冷淡疏远,甚至恶化。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正确教育引导,没有从父母身上看到一个为人的楷模,感受不到亲情,孩子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走上歪路。

第四种,民主理解型。民主型的家长能够放下“家长”的身份,在日常生活中以比较平等的地位对待孩子,让孩子从小就生长于一种宽容、尊重、理解、信任、温和的家庭氛围中。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形成独立、自尊、自信、性格开朗、意志坚定等良好的品性,能够更好地融入日后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当中。据一些研究数据表明,目前我国70%的家庭处于前三种家庭教育方式当中,而民主型家庭只占到约30%。当然,我们还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因此,我国绝大部分青少年能够顺利渡过心理躁动期从而健康成长。但是,近些年不断发生的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极端案例,又无时无刻不在警醒我们认真对待家庭教育。

2改变教育机制、观念,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首先,应试教育机制要改变。国家要花大力气普及幼儿、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育,以举国之力办好基础教育,为全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打好、夯实人才战略的稳固基础,这是一切的根本。不能让大部分家长、孩子输在择校的起跑线上。

其次,家长要转变观念。尽管目前家长们受教育程度都比较高,但是攀比、从众心态严重,很多人眼中只有名师、名校,只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而忽视情商教育。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处于转型关键期,家长们人心躁动,都在往前看,在家庭教育方面出现了许多拔苗助长的现象,严重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规律,青少年承受了许多本年龄心智阶段不应该承受的压力,自然不利于青少年良好身心品性的培养。

再次,加强家校联系,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理论指导水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必须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应当在家长和学校教师当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理论,从各方面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