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盔一带

一盔一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盔一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盔一带范文第1篇

一、行动目标

通过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进一步增强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佩戴安全头盔、汽车驾乘人员使用安全带的意识,更加自觉佩戴安全头盔、使用安全带,力争到2020年底,农村道路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安全头盔佩戴率分别达到90%、70%以上;普通公路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安全头盔佩戴率分别达到70%、50%以上;汽车驾驶入安全带使用率达到90%以上,汽车乘车人安全带使用率达到70%以上。

二、工作措施

(一)坚持宣传先行,增强佩戴使用意识

1.集中开展主题宣传。督促各村委会集中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由镇交管站创作一批宣传片、宣传海报,发放给各村进行宣传,充分应用手机微信和农村大喇叭,迅速掀起宣传,形成强大声势。各村委会要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通过召集各组劝导员播放交通安全公益广告、安全提示、违法曝光、事故案例警示、现场体验互动等形式,将主题宣传贯穿行动全过程,高频次、大范围进行宣传,持续强化宣传效果。

2.突出重点源头宣传。各村委会要在本村的劝导站、劝导点以及重要路段等摆放宣传展板,通过音响播放宣传内容,并向来往行人发放宣传单,广泛传播法律规定、安全知识以及头盔、安全带的重要作用、使用常识。积极协调学校动员在校学生、以及文明交通志愿者参加宣传,延伸宣传触角,提高群众知晓度。针对老年人群体活动规律,加大文化广场等老年人活动区域宣传力度。

3、镇交管站定期对骑摩托车、电动车未佩戴头盔的驾驶人以及未系安全带的乘车人和驾驶人进行集中培训教育,播放因未带头盔造成事故伤亡的交通案例,并在观看违法事故视频的过程中让其学习抄录交通安全法规、以此督促骑乘人员自觉遵法守规、文明出行,推动骑乘人员佩戴头盔、系好安全带,镇交管站要充分利用劝导车的电子显示屏滚动字幕提示。

4、注重倡导引导宣传。倡导汽车驾驶人安装使用儿童安全座椅、中小学生骑自行车时佩戴安全头盔、反光标志制服,提高未成年人安全防护水平。引导私家车驾驶入提醒乘车人使用安全带、摩托车驾驶入为乘车人配备安全头盔,助推习惯养成。

(二)加强勤务劝导,加大未佩戴头盔的系统录入率

1、充分发挥劝导员作用。各村委会要督促各村劝导员,按照勤务计划严格落实勤务劝导,加强对村民“一盔一带”佩戴使用情况的检查、宣传、劝导,对未落实“一盔一带”佩戴使用的驾驶人进行备案登记,每周由村委会在各组醒目处曝光未佩戴头盔、未系安全带的骑乘人员。

2、加大“农交安”APP上传不戴头盔行为的路检情况。劝导员在上路劝导时,针对摩托车、电动车驾驶人未佩戴头盔的现象要及时劝导,并在“农交安”APP上传安全劝导日志,劝导员对其行为重点以纠正、教育为主,同时宣传道路交通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并将宣传日志上传至APP。

三、进度安排

(一)宣传引导阶段(5月31日以前)。集中开展主题宣传,制作形式多样的宣传资料,充分发挥短信、微信平台,网上网下协同联动,广泛传播安全知识,大力宣传“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积极倡导佩戴安全头盔、使用安全带,推动形成社会共识。

(二)劝导查纠阶段(6月1日至11月30日)。坚持劝导提示与登记备案相结合,坚持教育与上传劝导日志相结合,督促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规范佩戴安全头盔,汽车驾乘人员规范使用安全带。镇交管站每周二开展集中统一行动,持续保持严管态势,全面提升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安全头盔佩戴率和汽车驾乘人员安全带使用率。

(三)总结固化阶段(12月1日至12月31日)。全面总结“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工作实施情况,固化成功经验做法,认真查找、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制度措施,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松、措施不减,巩固深化行动成果。

一盔一带范文第2篇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史

自此引领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艺术发展阶段。数字媒体的诞生和发展从传播途径上对艺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人们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角度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艺术创作自此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媒体也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信息载体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数字媒体艺术和以往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非常大的差别,首先从载体上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艺术品创造者不再通过简单的手绘和其他实际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而是通过以电脑为工具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的艺术创作,整个传播过程也由原来的口耳相传转变成为具有时效性的网络传播,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方式进行艺术品的宣传。数字媒体不但成为了新时代艺术发展的宠儿,同样成为了未来艺术发展的重要载体。按照数字媒体的性质来区分,新型的数字媒体艺术主要分为四大类:传统的数字文化产品,这种文化产品是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的早起产物;借助数字化技术进行的艺术创作,这种创作是一般的文字图像,只是作为一般的信息载体出现的,并不具有美学角度来讲的美感;网络媒体艺术作品就具有了一定的可观赏性,比如类型动画产品就是比较简单的网络媒体艺术作品;目前的主流也就是宽带交换式多媒体艺术作品是当今艺术品,这也是未来艺术的发展趋势,如可以进行全方位互动的网络视频游戏等。这几种主要的表现形式都是人类通过结合科学技术和艺术创作灵感的产物,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文化输出的核心发展方向。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发展方向

在文化产品输出上,艺术品将和数字化技术进行更加良好的融合,从数字图书到多媒体互动性报纸再到可以进行双向交流的网络视频游戏等等;在传播渠道上我国的传统文化产业将借助新的媒体技术进行再传播,同时在文化企业管理层面上也将出现更加深层次的改变,创新性技术将和媒体和艺术进行进一步融合以实现数字媒体的多元化经营。

(三)数字媒体的影响新媒体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表现在:丰富了创作形态,扩展了内容表现空间,提高了创作效率

二、数字媒体的发展性

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数字媒体发展将会具有更多的层面,同时更加国际化。在充分结合本土化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求的发展,同时结合各种新型的数字媒体技术和各种新型的载体,从而设计出更加有吸引力的艺术创意产品。专业方向主要面向CG行业。大家通常能够联想到的是类型动画、影视、视频类游戏创作和广告设计这几个主要方向。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成熟数字化媒体市场,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数字化媒体只是出于发展的初步阶段,但是同时也要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广大的消费市场,以此推出具有本土化和雄厚文化底蕴的新型数字化媒体艺术品。

三、结束语

一盔一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美学;纹样意境;表现形式;分析

传统纹样一直作为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而存在,其贯穿于整个中国历史的流徙发展之中,对于历史各阶段人们的生活民俗风情予以了具象化的体现,在没有现代信息媒介的古代,即被作为记载历史的载体而存在。从原始社会反应奴隶生活的简单且粗狂的纹样,到封建社会繁复精美的飞禽走兽、虫鱼花鸟、吉祥图纹等,无一不彰显出各个历史时期独特且精致的艺术审美气息。在艺术设计行业发展愈发浮躁的当下,针对性研究传统纹样艺术表现形式,将其精髓理念借鉴贯穿于平面设计范畴,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现代美学视角分析传统纹样的外在表现形式

当前对传统纹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内在意境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古代人们在进行传统纹样设计表现中,十分重视组合排列的形式美感,尤其善于通过外在的纹样表现形式,展开对内在意象的营造。自现代美学观念来讲,传统纹样的外在表现集中在纹样画面的平衡感、对比感、意象感营造三个层面。纹样的平衡感,以现代美学的视角解析,其是对纹样的画面轻重、大小、色彩与其他相关视觉要素分布,做出的视觉平衡判断,所阐述的是空间组织构图中多项要素关系的合理把握。在纹样的平衡形式上,有对称式和均衡式两种,此两种平衡纹样形式较为常见于中国古代的瓦当纹之中。

纹样的对比感,最为明显的即是其对于视觉元素变化及反差的强调,通过对比层次变化,能够使传统纹样的主题呈现出更为鲜明的特色,为观赏者带来相对活跃的视觉效果。以我国常见的龙凤传统组合纹样为例,就视觉对比法运用进行探讨可以发现,在二者的形态上存在着虚实对比、轻重对比的技巧特性,大多数的龙凤组合都是以龙凤的首尾对接形式而展开,在平面画面中,纹样的层次和位置上具有着丰富的变化。其次回形纹样也是能够呈现对比形式美感的传统纹样之一,如极具代表性的回形纹样图案“白头富贵”,其在画面之中描绘了三朵形态娇艳的牡丹,以及一只羽态丰满的白头鸟,在数量以及动静层面皆予以了良好的对比,于平面的画面之上表现出了极强的动态效果。

纹样的意象感:纹样的意象感极为明显的一个特征即是“形生意象”,通过一个现实形体进行意指吉祥祝福的纹样不在少数,也形象的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深邃之处。传统纹样的意象感营造中,无论是抽象化抑或抽象化的物体均能够作为纹样的载体而存在。依据载体的外在形体进行生动美观的造型,促使纹样结构与载体形态做出有机的融合,是古代纹样艺术创造者尤为擅长和把握的。比如传统纹样设计中,极爱运用鱼和龙的外观形体展开意象感描绘。“鲤鱼跃龙门”、“福娃戏鱼”、“年年有余”等传统纹样图案,在古代能工巧匠的巧妙设计下,被安排运用在了传统年画、生活杯盘器皿、铜镜等物品之上,对人们的生活倾注了美好的寓意。

二、中国传统纹样的“意境”内涵剖析

(一)中国传统纹样意境的审美流徙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艺术体系中,极为注重对艺术物品“意境”的追求。人们为了增强其观赏性有意识的融入进了所处时代的人文精神,使得纹样具有了固定的艺术语言。所以综合来讲传统中国纹样的意境化发展,即是从“无象”逐步探索转化具有了自我“意象”的一个过程。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即有“无象至有形”的说法。因此很大层次上传统纹样的审美演变,受古典美学及现代思想文化的影响,方才具有了特色鲜明的艺术特性。由此“化象为意”的哲学概念,也正式成为了古典纹样发展传承的基础,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审美体系的理想状态而存在。纵观丰富的传统纹样体系,每一纹样均具有着自我的内涵寓意,而非单纯的具有形式上的美感。比如大家广为熟知的“太极阴阳图”即是抽象的哲学意识形态,进行表现的中国水墨纹样图案,其相依辅成的纹样形式以阴阳互补的对立统一概念,涵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虚实相生”审美观念,流徙千年依然经典不衰。

(二)传统纹样“意境”的现代美学视角解读

从现代美学意义上对纹样“意境”进行结构拆分,“意”即代表了“心” 与“理”两层含义,“心”即是人的心理,涵括了思想及情感多元因子,而“理”便是对现实客观规律的统称。所以传统纹样的设计即不能脱离人们主观的心理需求及审美情感,同时也不能够违背于现实发展的规律。若传统纹样的设计,一旦超出了“心”的审美界定范围,那么纹样将很难被社会大众所接受,从而使得纹样发展停滞不前。若局限于“理”这一审美界定范围内,那么传统纹样的创作必然呈中规中矩态势,缺乏创新,外在的形体美感将大打折扣。所以现代社会所流传下来的诸多传统纹样,在一定程度上,皆良性遵循了审美观念体系中的“心”与“理”两项审美概念,也即是“意”的概念。但是从“意境”的整体进行探讨,“意”虽然在传统纹样发展传承中占据着重要作用,但是其并非孤立存在的,正如老子道德经所论及的“万物生生相息相克”思想,传统纹样的发展同样与现代美学艺术领域所提倡的“形”“韵”两项美学要素,彼此关联密不可分。

(三)自中国传统美学的“形”“韵”概念解读传统纹样的意境美感

现代美学中,对于纹样的“韵”所指的是“气韵”与“神韵”,也能够理解为纹样的生命力与精神内涵,纹样有了神韵那么也即如同有了生命一般。诸如中国传统纹样体系中的梅、竹、松,常常被文人骚客用来自喻,或者篆刻于笔轴卷筒之上,或者雕刻于门楣房檐左右,意喻不畏贫困,不惧权贵,高风亮节的个人品质。以此也可看出从古至今国人的审美观念,不单单对纹样的外在形体美观性给予了要求,还要求了纹样“神韵”的倾注。

美学思想中对于“形”的概念界定,也即是大众广为熟知的摹本元素“象”,古代对于“象”的命题很多,但运用在纹样层面的“象”,大多是本着“立象而尽意”的态度而展开,主要是依托纹样外在的“象,将停留在人们思想层面的想法在现实表达出来。对于纹样的“象”展开划分的话,具体能够分化为”有形之象”和虚拟之象两种。有形之象则是指传统纹样的外观形态,而虚拟之象则是指隐藏于纹样外观形态之下的内涵象征及思想暗示。从传统纹样“象”的概念来看,其同传统纹样的“意”存在着无法割舍的关系,正是“意从心生,象由意成”的体系关系。

但是客观来讲针对纹样审美所释以的“意韵”或是“意象”概念,其最终都在向着一个境地发展,也即是“意境”。没有意境的纹样艺术,仅仅是一副是不完整的形式图案,只有将纹样赋予了意境,那么纹样艺术方才具备了意义,才能得以千百年的流传。这是现代美学所赋予纹样意境的概念精神,同时也是纹样审美主体向审美客体转变渗透的过程。只有兼顾了“主体”与“客体”两类传统审美观点,那么传统纹样才能真正实现由纹样外在形式向着内在审美意境的全面转化。

结束语

中国传统纹样丰富璀璨,而现代美学更是包罗万千,通过现代审美观对中国传统纹样展开窥探,可以发掘出诸多内在的优秀理念,同时也包括了诸类和谐统一的哲学辩证观点。因此在现代艺术设计发展阶段,将中国传统纹样的研究系统深入的综合借鉴延续下去,极为现实而必然。

【参考文献】

一盔一带范文第4篇

冬瓜子30克,白果10个,莲子15克,胡椒粉15克,白糖少许。将冬瓜子、白果、莲子

加水煎,取汁液2次,将2次煎汁合并,加入胡椒粉、白糖调服。每天1剂,每周3次。

新鲜红鸡冠花3朵(500克),鲜藕汁半碗,白糖500克。先将鸡冠花加水煎煮,每20分钟取汁1次,共取3次。合并3次煎汁,将藕汁倒入,用小火慢慢熬。等到汁液黏稠时,拌入白糖,搅拌均匀。冷却后,将糖块压碎,装入玻璃瓶中密封保存。每天20克,分3次用开水冲服。

白带是一个令女性头痛的问题,俗语有“十女九带”之说,可见女性朋友多受白带困扰。由于这些疾病都发生在带脉以下,故中医又称其为“带下”。尤怡的《金匮要略心典》就有“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的记载。与痛经不同,白带由于不痛不痒的,所以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白带异常往往预示着女性脏腑功能出现了异常,所以不可马虎。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白带都是疾病的征兆。如果白带无色、无黏、无异味,就属于正常的白带。如果白带的量明显增多,且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这就是“带下病”了,这有点类似于西医所称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白带增多。导致白带异常的原因主要有脾气虚、湿热下注和阴道滴虫、阴道炎等。针对这几种不同的情况,介绍一些治疗的小偏方。

脾气虚类白带异常,向日葵茎有奇效

我们先来说脾气虚导致的白带异常。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脾虚则水湿不能正常排出体外,所以白带的量一般会比正常量多,也很稀薄,像蛋清一样,无气味,兼有容易怕冷、频尿等症状。遇到脾虚型的带下病,可取向日葵茎50克,加1碗半清水,煎到只剩1碗时熄火取汁。每天喝1次,几天就能治愈。由于向日葵茎味道稍涩,也可以加入白糖调味。

说到向日葵,大家往往会想到葵花子。葵花子是大家喜欢的零食,其实它还是一味中药。中医认为,葵花子有补虚损、降血脂、抗癌之功效,还可“透气透脓”、“治血痢”。此外,向日葵的花托、根、叶、茎等都可入药。这里为什么会选向日葵的茎呢?种植过向日葵的朋友应该知道,向日葵的茎不是空心儿的,它里面有很柔软的髓,有点像海绵,一压就会缩小。所以,它也像海绵一样能吸水,可以健脾祛湿。我们用的其实就是茎里面的那个髓。湿邪祛除了,白带自然也就好了。

如果家里没有向日葵茎的话,也可以用莲子50克,大枣10枚,糯米50克,一起煮粥。如果说向日葵偏重于祛湿的话,那么这道莲子红枣粥就侧重于健脾了。大枣健脾的功效已为人们所熟知了,莲子除了健脾外,还能固涩。脾脏有了动力,水湿能正常排泄,白带自然也就正常了。莲子红枣粥也可与向日葵汁合用,两者功能互补,效果更好。

湿热下注类白带异常,推荐冬瓜白果煎

还有一种是湿热下注导致的白带增多,症状一般为带下量多,色黄,黏稠,有臭气,或伴瘙痒、湿热熏蒸,所以患者还经常伴有口苦咽干、胸闷心烦等症状。湿热易伤人体津液,所以小便短赤,舌苔黄腻。对于这种情况导致的白带增多,应当以清热利湿为主。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小偏方――冬瓜白果煎。取冬瓜子30克,白果10枚,莲子15克,胡椒粉15克,白糖少许。将冬瓜子洗净,白果去皮、心,莲子去心,加水适量,大火烧沸后,再用小火煮30分钟左右,去渣取汁,最后加入胡椒粉、白糖,就可以饮用了。每天1剂,每周3次。

冬瓜生产于夏季,为何取名“冬瓜”呢?原因就是它成熟后,表面上有一层白粉状的东西,像是冬天结的霜,故称“冬瓜”。冬瓜性微寒,不但能清热,还可利水,这正好是湿热带下的克星。白果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它止咳平喘的功效,其实白果还能用来治疗白带,《本草纲目》中有白果“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之说。莲子则可以健脾化湿。再就是胡椒,这里用的是黑胡椒,因为它有温补脾肾的效果,这一补一泻间,就把病治好了。

生殖系统炎症引发的白带异常,选用鸡冠花煎剂

一盔一带范文第5篇

科技是艺术创作开发更新领域的基础。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是一种必然,是社会进步的产物。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产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艺术创作中,数字媒体已经不仅仅存在于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还以它特有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艺术家脑海中所能想象的画面,已经可以通过越来越先进的科技手段得以一一呈现,通过数字传媒手段,已经能够将越来越奇幻的世界展现在每一个人面前。美国现代主义绘画大师杰克逊•波洛克曾经说:“在我看来,现代画家已经无法用文艺复兴以及过去任何文化历程留下的方式来表现这个时代。”数字媒体艺术就是我们这个新时代的艺术。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依赖性

(一)数字媒体艺术对科学技术的依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数字化的时代,数字媒体艺术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从字面上来理解,数字媒体艺术其实就是一种用数字来表现的艺术形式。那么数字从何而来?它来自计算机。艺术家通过计算机上的应用软件,通过科技手段,使自己脑海中的画面得以在显示器上呈现出来,创造出各种各样数字化艺术作品。在以往的人类社会中,艺术创作是纯粹靠画工的技术来表现的,表现载体是纸张、泥塑、墙壁、石板等。这在艺术作品的完整性、传承性和传播速度上都是无法达到完美效果的。现如今数字媒体艺术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甚至可以发展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人机交互,实景再现,场与场之间没有距离,只要科技手段能达到的,数字艺术就能实现。在数字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数字艺术是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的,但是这并不是说数字媒体艺术就和传统艺术完全不同,它可以通过数字组合,达成传统艺术所表现的同样效果,这样也大大提升了艺术创作效率,这也是数字媒体依靠科技手段能够达成的特色之一。就拿CG动画《功夫熊猫》来看,创作团队运用了大量的CG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使得功夫熊猫得以呈现。从每一片掉落的花瓣,到一束束飘落的雨丝,再精细到主角功夫熊猫身上的一根根毛发,甚至打斗时扬起的灰尘,这些都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精确的计算表现出来的,它使我们身临其境,仿佛是真的熊猫呈现在眼前。而这些在计算机以前的时代是不敢想象的。事实证明,科学技术是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是数字媒体艺术产生的动因。数字媒体艺术与现代科技是紧密相连的。

(二)数字媒体艺术对现代传媒的依赖

艺术作品能否快速地传播对于一个艺术创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网络之所以是数字媒体的重要媒介,网络所具有的方便与迅速的信息传播功能无疑是一大原因。同时网络远程传播打破了距离的界限,使得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距离拉近。艺术创作者可以通过语音、视频、文字解说等传媒方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把它在网络上,这样,既可使观众迅速看到自己的作品并获得评价与建议,同时又省去了由于缺乏传播途径、展示空间等带来的烦恼,大大节约了经费与时间。也正是因为具有这个特点,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艺术爱好者,通过网络传媒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网络作品,形成了一种“草根文化”。例如前段时期红极一时的网络作品《一个馒头引起的血案》就是最好的例证。传媒可以打破“场”与“场”之间的界限,使两个不同的“场”得以关联。数字媒体艺术就是通过传媒的这一特点,使得观众与作品之间进行互动的。例如通过点击可以发声的图像和虚拟模型建筑进行虚拟导游,而虚拟展厅这一功能现在已经能够在很多场合普遍使用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在网上通过3D手段把世博园中全部场景复制,进行“虚拟游园”,游客点击哪里,哪里就出现真实场景,大大方便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欣赏世博盛举。利用现代数字艺术手段,加上一定的音效、灯光,人们已经可以把艺术与现实进行全真模拟,使探访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经过特殊设计,甚至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当前,电视机、电脑已经达到相当普及的程度。随着手机、电子书、平板电脑等新兴传播媒体的出现,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愈加迅猛,需求也愈来愈大。人们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资讯,在网络上方便地进行互动交流,在全新数字影视作品中感受制作者天马行空的艺术思维,这些都是现代数字媒体艺术创造的“奇迹”。

三、数字媒体艺术与科技的未来展望

相关期刊更多

生命科学研究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