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腔静脉滤器

下腔静脉滤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下腔静脉滤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下腔静脉滤器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下肢; 深静脉血栓形成; 腔静脉滤器; 肺动脉栓塞

[中图分类号] R65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7-145-02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ermanent Vena Cava Filter in the Treatment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WANG Yigang LIU Daojun ZHANG Bingfei

Department of Intervertion,Jianghan Oil Field Center Hospital,Qianjiang 43312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security and efficacy of permanent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for prevention ofpulmonary embolism in treatment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Methods24 cases of diagnosed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the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ermanent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implantation in 24,in which Simon-National 3 support,Cook-Gunter Tulip 2 support,B. Braun-VenaTech 19 branch filters are placed below the renal vein openings within the inferior vena cava. postoperativ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nticoagulant thrombolytic therapy. ResultsThe results of 24 cases of permanent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implantation in the release of all success. There was no any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pulmonary embolism or other complication during foring-up for 1~38 months. The symptoms and signs in all patients were relieved markedly or disappeared after the treatent. ConclusionTreatment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the permanent implantation of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can b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pulmonary embolism,but the indications should be strict.

[Key words]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Vena cava filter; Pulmonary embolism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病之一,血栓形成导致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其严重并发症可引起致命性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如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导致致命性PE显得尤为重要。我院自2002年3月~2008年11月共收治下肢DVT患者32例,其中24例病程在2周内、年龄在50岁以上的患者植入了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患者术前均经彩超检查确诊,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54~78岁,平均61岁。发病部位:左下肢DVT患者15例,右下肢DVT患者6例,双下肢DVT患者3例,合并下腔静脉血栓2例。病因:长期卧床6例,近期腹部手术史3例,合并腹腔肿瘤2例,无明显诱因13例。主要症状为患肢疼痛、肿胀、活动障碍。

1.2 方法

1.2.1 器械 本组患者共放置滤器24枚,其中Simon-Nationl 3枚,Cook-Gunther Tulip 2枚,B.Braun-VenaTech 19枚。经右股静脉植入23枚,左股静脉植入1枚。

1.2.2 植入方法 24例患者术前均彩超明确病变肢体,采用经健侧股静脉途径植入,穿刺成功后引入长J型导丝,沿导丝送入同轴导鞘系统,退出导丝、扩张器后造影观察:股静脉、髂静脉、下腔静脉有无血栓(充盈缺损)、下腔静脉直径、下腔静脉畸形(双下腔静脉)、肾静脉开口位置等,明确双侧肾静脉开口位置后,用滤器推送杆缓慢将滤器送至外鞘管末梢端,核对位置准确无误后,右手固定推送杆,左手后撤外鞘管将滤器释放在肾静脉开口下方1~2cm处的下腔静脉内。再次行下腔静脉造影,了解滤器释放后形态、位置及下腔静脉血流情况。

1.2.3 药物治疗方法 对无抗凝禁忌患者,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周后改用口服华法令6~12个月,肢踝关节稍上方,经足背静脉滴注尿激酶25万U/d,用药1周。

2 结果

本组24例滤器均释放成功,其中Simon-Nationl 3支,Cook-Gunther Tulip 2支,B.Braun-VenaTech 19支,滤器均置于肾静脉开口下方的下腔静脉内。随访时间为术后3~38个月,随访患者无下腔静脉壁穿通、下腔静脉阻塞、滤器移位及症状性肺栓塞。24例下肢DVT经抗凝溶栓治疗后,患肢循环显著改善,下肢肿胀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无滤器相关死亡病例。

3 讨论

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膜损伤是导致下肢DVT的三大因素,而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又是导致PE的主要原因。据统计,90%~95%的肺动脉栓子来源于DVT[1],在我国未经治疗的PE病死率为20%~30%[2,3],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可使PE的发生率降至0~6%,其中致死性PE发生率仅为0.7%~4%[4]。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虽能有效预防PE发生,但其术后并发症不可忽视,如:滤器误放、张开不全、倾斜、移位、滤器血栓形成、滤器塌陷等,所以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一般认为下腔静脉植入指征[5-8]为:抗凝治疗禁忌者的PE和(或)下肢DVT患者;经正规抗凝治疗但静脉血栓栓塞症反复发作者;PE和下肢DVT患者正规抗凝治疗中出现严重出血或血小板明显减少者;下肢DVT患者需外科手术或腔内介入治疗者;下腔静脉、髂静脉血栓部分游离漂浮者;右下肢DVT患者;肿瘤合并下肢DVT者。

滤器作为异物植入人体内,对于青少年患者建议谨慎行之,本组患者年龄均在50岁以上,随访3~38个月,无一例出现致死性PE,表明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可明显降低PE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对生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股静脉穿刺成功后,滤器植入前的静脉通路造影至关重要,可以发现释放路径是否合并静脉血栓,这对滤器释放位置及操作具有指导意义。本组2例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均在避开血栓的操作中将滤器释放在血栓上端的下腔静脉内(图1,2)。

滤器植入术后对无抗凝禁忌的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抗凝溶栓治疗是必要的,其意义在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同时可以有效预防穿刺肢体静脉通路血栓形成,降低PE和滤器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本组24例下肢DVT滤器植入后均经患肢足背静脉抗凝溶栓治疗,患肢血液循环显著改善,下肢肿胀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疗效满意。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可有效预防血管腔内治疗过程中致死性PE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Cirard P,Tardy B,decousus H,et al. Inferior vena cava interruption:how and when[J]. Annu Rev Med,2002,51(1):1-15.

[2] 程显声,何建国,高明哲,等.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溶栓治疗多中心临床分析[J].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1):6-10.

[3] 李志红,赵彦芳,倪新海,等. 68例下腔静脉滤器临床应用体会[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4(1):49-51.

[4] Greenfield LJ,Proctor MC,Mitch AA. Recurrent thrombo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vena cava filters[J]. J Vasc Suag,2001,33(3):510-514.

[5] Greenfield LJ,Rutherford RB. Recommended reporting standards for vean cava filter placement and patient follow-up[J]. J Vasc Interv radiol,1999, 10(8):227-229.

[6] 钱结胜,李征然,姜在波,等. 经颈静脉导管血管内溶栓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J]. 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18(4):266-269.

[7] 陈翠菊. 现代实用静脉外科学[M]. 北京: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2006:158-159.

下腔静脉滤器范文第2篇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本组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21~78岁,平均(53.25±2.12)岁。所有患者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均确诊为下肢DVT形成。其中左下肢12例,右下肢3例,双下肢3例。术前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扫描、胸部X线平片检查,部分患者进行电子束CT增强肺扫描或肺动脉造影,提示6例患者有局部性肺叶栓塞,有不同程度的胸痛、胸闷及发热等临床表现。

2.方法

全部病例手术均在数字减影系统(DSA)透视下完成,选用进口镍钛质滤器。

3.结果

18例患者均获得成功,11例患肢肿胀完全消退,7例患肢症状得到改善,无一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术后定期摄胸部、腹部X线片了解肺部情况和滤器位置。随访8~20个月后,无一例出现肺动脉栓塞表现;l例晚期肿瘤患者1个月后死亡;1例患者出现下腔静脉血栓形成;2例患者术后2周出现健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滤器定位复查无明显移位现象,患者也无因滤器留置带来的不适症状,可从事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护理

1.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穿刺处的观察与护理术后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经锁骨下静脉、颈静脉穿刺的患者,术后沙袋压迫6h,注意有无胸闷、胸痛及呼吸方式的改变,警惕有无血胸、气胸形成,一经发现异常,及时向主管医生报告并处理。经股静脉穿刺的患者,用“8”字绷带法加压包扎,平卧4~6h,24h后即可下床活动,防止新的血栓形成。穿刺部位加压包扎时,观察穿刺局部有无渗出和血肿,绷带不宜过紧,定时触摸远端动脉搏动情况,注意观察绷带包扎部位以下的皮肤颜色、温度及有无瘀斑,以免压力过大造成皮肤缺血坏死。18例患者均未发生穿刺部位出血、皮肤缺血坏死。术后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3d,穿刺部位每日用聚维酮碘消毒,更换敷料,以防穿刺部位感染。

病情的观察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对患者进行24h心电监测,主动询问患者有无呼吸困难、胸痛、焦虑等症状,防止因出血引起的低血压休克、心源性休克。观察用药后患侧肢体的肿胀有无消退,皮肤颜色、温度、感觉有无改善。询问疼痛有无转移,防止栓子脱落栓塞其他部位,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2.药物治疗的护理

(1)患者使用软毛牙刷刷牙;进流质、半流质清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皮肤黏膜出血;输液穿刺点加压止血5~10min,禁止动脉穿刺和肌内注射。(2)自发性出血和皮肤瘀斑是使用纤溶酶、低分子肝素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用药期间密切观察皮肤、口腔黏膜、牙龈有无出血点、瘀斑,穿刺局部有无渗血和出血。观察有无持续性头痛、视力模糊、恶心、呕吐、意识不清等情况,预防脑出血的发生。定期作血常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等的监测。若FDP大于正常值的3倍或纤维蛋白值下降至100mg/ml以下,应特别警惕出血的发生。调整抗凝药物的用量,使INR达到2~3,PT调整至18.0s左右,APTT维持在正常值的1.5~2倍,凝血酶活动度在30%左右。本组2例患者术后第4天出现牙龈出血及皮肤瘀斑,及时查凝血时间、APTT均在正常范围内,减少华法林用量,直至出血现象消失。

3.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滤器移位、脱落及IVC梗阻滤器选择过小会导致滤器移位,拦截栓子的效率降低;若选择过大,当滤器捕获到较大或较多的栓子时,IVC血流减慢造成血栓形成,使IVC血栓性阻塞。手术医生要根据术中静脉造影示肾静脉下段IVC的长度、直径以及有无发育性的变异等情况来选择滤器的型号,护士要充分了解患者置入滤器的型号,经术者最后确认方可使用。术后应进行合理的抗凝治疗,预防滤器血栓闭塞。分别于术毕、出院前、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摄卧位腹部平片作为随诊资料,以观察滤器的形态、有无移位及血栓形成等。

IVC穿孔滤器选择过大,对IVC壁压力增加,易致静脉壁穿孔。术后严密观察血压、心率、面色及末梢循环情况,注意有无腹痛、背部疼痛、便血等,以早期发现IVC穿孔。本组有2例患者术后反复诉腹部有压痛,及时汇报医生,经证实无滤器移位和穿孔,经对症治疗后缓解。

IVC内血栓术中造影了解IVC内有无血栓,防止IVC内已有血栓在操作时脱落,造成PE。如果IVC内已有血栓,则应改为由颈静脉入路,操作时要轻柔,防止血栓脱落。术毕回病房后,保证病室环境安静、舒适,备好抢救药品及抢救器材,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每30~60min巡视1次病房,耐心倾听患者主诉,主动询问患者有无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焦虑、咳嗽、晕厥等症状,监测心电图与血气分析,动态观察有无PE的发生。本组无一例新的PE发生。

4.饮食护理

宜食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避免术后便秘,导致腹内压增高,引起穿刺点出血。术后当日饮水1500ml以上,以加速造影剂的排泄,防止造影剂肾病。

■出院指导

1.用药指导

院前再次行下肢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深静脉血栓情况。如果血栓消失,则平均在3个月后终止华法林的使用;而仍存在深静脉血栓的病例,则应持续给药6个月。指导患者坚持按照医嘱服用华法林,术后前4周每周复查PT,调整剂量,注意吐泻物及皮肤黏膜等有无出血倾向,以后每个月复查1次。告知患者某些食物与药物对华法林的药效有影响,如菠菜、白菜、菜花、动物肝脏、花生、芝麻等含维生素K丰富的食物可降低药效,阿司匹林、二甲双胍可增加抗凝作用,催眠药、口服避孕药可降低抗凝作用等。

2.预防措施

对于有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如既往有静脉血栓史、肥胖、肢体制动或肢体瘫痪者,应采取积极预防措施,避免DVT的形成。如穿弹力袜、鼓励患者经常按摩下肢做挤压腓肠肌运动、避免长久站立等,促进静脉回流,减少静脉淤滞。

3.定期随诊

IVCF一经置入,就不能调整位置,也不能取出,需终身携带。嘱患者定期随诊,随诊应首选非侵入性检查,必要时行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腹部CT检查,如发现静脉狭窄、穿孔和血栓形成,应行IVC造影。

■小结

下腔静脉滤器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1-0090-03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placement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 in patients.Method:78 cases with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place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1 to October 2013,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39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traditional nursing,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treatment related indicators the situation of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Resul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92.31%,which was higher than 76.92% of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placement;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Central Hospital of Xuzhou,Xuzhou 221000,China

doi:10.14033/j.cnki.cfmr.2015.31.044

下肢深静脉的血栓形成属于临床常见周围性血管病,发病率比较高,且已经呈现出逐渐年轻化的趋势。该病主要以静脉血流恢复,血栓延伸的预防,静脉瓣功能的维持,以及血栓脱落的消除为治疗原则[1]。临床通常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效果良好,但是费用和复发率比较高,为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护理路径开始被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成效显著。本文主要对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39例患者予以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方案获得本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全过程跟踪。研究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26~67岁,平均(47.00±5.86)岁;病程1~7 d,平均(4.2±1.8)d,其中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17例,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22例;对照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26~67岁,平均(48.00±5.76)岁;病程1~7 d,平均(4.1±1.9)d;其中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18例,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2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符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手术征象和标准;均签署治疗和护理方案的知情同意书;无手术和应用麻醉药物的禁忌证[2]。排除标准:严重的心、肝、肾脏等内科疾病;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精神和心理疾病者;理解和意识不清晰者;不配合治疗和护理方案实施者;资料不完整者;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予以常规的传统护理模式,入院进行评估,术前和术后的知识宣教,以及出院护理指导等。入院时讲解相关病房、住院需知、疾病护理知识等,并完善相关检查和手术前的准备;术后进行合理饮食和运动指导;出院时叮嘱患者定期进行复查,合理饮食和运动,促使尽快恢复。

研究组的患者予以临床相关护理路径,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方案进行相关护理操作。针对性护理均经过专门的责任护理人员执行,入院时,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情评估,充分掌握患者病情和健康教育情况,予以针对性的护理相关指导。在护理实践中,结合患者病情的进展进行方案的合理修改和完善。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护理满意度,以及相关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情况。

1.5 疗效评定标准

1.5.1 临床疗效 痊愈:患者的下肢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消失,超声显示下肢静脉壁为光滑,且切口愈合为优;显效:患者上述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超声显示下肢静脉壁症状改善明显,且切口愈合良好;有效:患者上述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超声显示下肢静脉壁症状改善,切口愈合出现延迟;无效:患者上述临床症状没有变化,或切口出现不愈[3]。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2 护理满意度标准 采用笔者所在医院临床满意度调查常用表,满分采用百分制,调查分为住院环境、护理态度、护理质量等,依据相关临床标准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三类[4]。非常满意:满意分数>90分;基本满意:分数>70分且≤90分;不满意:分数≤7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44%,高于对照组的7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治疗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完成了临床医疗护理行为的标准化和程序化。临床护理路径需要责任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护理路径进行每天的病情评估,并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路径的修改和完善,促进了诊疗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而提升了护理工作的工作效果,同时保证工作完整性和连续性[5]。近年来,临床开始广泛的应用于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患者辅助治疗中,效果良好。

下腔静脉滤器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介入治疗;深静脉血栓;溶栓;导管

[中图分类号] R54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8-0001-0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的血管性疾病,病因复杂,发病率逐年升高[1],随着国内血管外科专业的迅速发展,多种诊疗技术的推广应用,DVT的检出率逐渐增多。常规的治疗方法有:单纯抗凝、手术取栓以及全身溶栓等,但其疗效及安全性都不理想。对于下肢DVT的介入治疗,目前尚无统一的方法。我院于2009年5月~2011年2月开展经颈内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具有微创、并发症少等优点。具体方法是经颈内静脉置管后采用抗凝及经溶栓导管脉冲式灌注尿激酶综合治疗(简称A组)观察了38例下肢DVT患者,对照组行患侧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简称B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3例DVT患者中34例发生于左下肢, 37例明确为cockett综合征,6例为右下肢DVT,3例为双下肢DVT伴不全静脉血栓,其中7例合并肺动脉栓塞。男29例,女24例;年龄27~80岁,平均(59.4±8.2)岁。发病至介入治疗的时间为2~90 d,平均(5.6 ±4.9)d。致病原因包括:外科术后卧床17例,剖宫产16例、骨折后13例,长年卧床1例,无明显致病因素者6例。临床表现为下肢不明显肿痛,活动后加剧,3例患者有轻度胸闷症状。全部患者均彩色B超或下肢深静脉CTV成像确诊后收入院治疗。病例剔除标准:排除严重心、肝、肺疾病患者;排除3个月内有开颅手术、开胸及开腹手术患者;排除1个月内消化道出血、多发骨折和创伤后内脏出血患者;排除严重血液系统疾病、 有出血倾向及对溶栓药物过敏患者。恶性肿瘤晚期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1 造影方法 采用仰卧位头颈部消毒穿刺右侧颈内静脉成功后置入6F鞘管后,在导丝引导下将4F猪尾巴导管送至肺动脉,先行肺动脉造影,以确定肺动脉内有无血栓。再将猪尾巴导管送至右髂总动脉上端行下腔静脉造影,以明确左髂总静脉开口的大致位置,有无cockett综合征及双肾静脉的开口位置,以便确定下腔静脉滤器置放位置,然后交换超滑加强导丝,4~5F单弯导管置入患侧髂总静脉、髂内静脉、股浅静脉分段造影,以明确血栓的性状、部位和程度。

1.2.2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7例无cockett综合征及4例右下肢DVT均经右颈静脉途径置下腔静脉可回收滤器,其中9例均在22 d内全部回收,2例由于高龄与经济原因未回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方法为经右颈内静脉入路,置入4F猪尾导管,根据下腔静脉造影明确下腔静脉内有无血栓、下腔静脉直径和肾静脉开口的位置等确定下腔静脉滤器放置位置,当下腔静脉无血栓时将滤器置于肾静脉以下, 下腔静脉有血栓但未超过肾静脉开口时,将滤器置于肾静脉以上。

1.2.3 导管置入溶栓、抗凝 全部患者均行经颈内静脉溶栓导管置入术,溶栓导管管径为5F,型号:16孔,单弯导管行下肢静脉造影结束后均使用加长超滑加强导丝交换撤出单弯导管后置入溶栓导管。经右颈内静脉将溶栓导管置于血栓的远心段。术后经溶栓导管脉冲式推注尿激酶10万U/次,q6h,每天共40万U及经患侧足背静脉辅助用小剂量尿激酶,10万U/次,q12h,共20万U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每2天检查凝血功能,根据纤维蛋白原及PT时间调整患者尿激酶用量。每天予低分子肝素钠6000 U抗凝治疗。治疗3~5 d后复查造影,根据造影及血栓溶解程度以调整溶栓导管位置。停药指征:(1)凝血机能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值的2.5倍,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低于1.0 g/L;(2)血栓完全溶解;(3)溶栓3日无效;(4)患者有明显出血症状。(5)溶栓持续时间达到14 d[2]。

1.2.4 血管成型术 溶栓治疗后,对于左髂静脉闭塞或狭窄>30%者即cockett综合征患者,患者签字同意后可采用10~14 mm直径球囊扩张术。本组病例仅2例行球囊扩张术。

1.3 疗效观察

1.3.1 溶栓疗效评价指标 (1)痊愈:无症状,下肢造影深静脉壁光滑无血栓;(2)显效:症状明显缓解,下肢静脉造影通、回流畅,但壁不光滑,血管内径>2/3(>70%);(3)有效:征状有所减轻,肢体略消肿,造影血栓残留,管径

1.3.2 术后随访 随访1年。术后1周改为口服华法林钠抗凝,6.25 mg/d,持续服用3~6个月,并在1、3、6、12个月做彩超检查,评价静脉通畅程度[3]。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A组与B组患者由于为回顾性研究资料,为配对差值服从正态分布的小样本资料,故做配对t检验。由于各临床指标有频数为0的项出现,存在理论数

2 结果

2.1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情况

11例下腔静脉滤器均一次性释放成功,成功率100%,滤器送入输送导鞘至滤器完全脱离输送系统的时间平均耗时为2 min,释放过程中滤器弹跳幅度均

2.2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2.2.1 A组与B组治疗前后患肢、健肢周径差 A组全部38例患者,溶栓术后1~3 d 肢体肿胀开始消退,术后1周肿胀明显消退。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肿胀、疼痛消失,皮温、肤色正常。两组患肢髌骨上缘及髌骨下缘15 cm处周径差在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表1,图1)。两组在治疗后患肢髌骨上缘15 cm处与健肢周径差及髌骨下缘15 cm处与健肢周径差在治疗后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2.2.2 评估凝血指标变化 A组这两组指标上显著低于B组,且在α=0.05的水平具有统计学显著性(表2,图2),说明在α=0.05的水平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图2)。

2.2.3 两组总效率、消肿率、静脉通畅率比较 将患肢、健肢周径差,血凝指标变化等联合其他临床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发现,A组患者综合有效率、消肿率、静脉通畅率均为100%,而B组15例患者有效率为86.7%(13/15),消肿率为80%(12/15),静脉通畅率66.7%(10/15),均显著低于A组,且在α=0.1的水平具有统计学显著性(表3,图3:正态分布作图,三维空间图)。

2.5 随访

53例患者出院后彩超随访定期复查1,3,6,9个月,结果显示下肢深静脉主干通畅,未有新生血栓或再次血栓形成。本组患者均未发现严重患肢浅静脉曲张及静脉营养。随访1年,结果提示疗效满意,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3 讨论

DVT的治疗极为棘手,目前国内外尚无一种十分满意的治疗方法。抗凝、溶栓和取栓是DVT治疗的3大类传统方法,其中抗凝治疗被认为是基础治疗。经周围静脉溶栓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在理论上应优于单纯抗凝治疗,但溶栓治疗的缺点是临床出血的风险增大,对于陈旧性血栓溶栓效果不佳,并且要有开放的静脉血管腔溶栓药物才能到达血栓部位发挥纤溶作用,往往不能迅速消除血栓,难以有效避免PTS的发生[4],而DVT的手术治疗一直存在较大争议。静脉取栓术的优点是对改善静脉通畅性好,近期疗效佳,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手术治疗血栓复发率较高,并且手术时间窗为距发病时72 h~5 d,超过7 d,血栓部分机化,血栓与血管内膜粘连不适于手术治疗,由于取栓过程中静脉内膜的损伤、血栓再发率高、手术效果欠满意等原因一直尚未被广泛接受[5]。因此,目前得到较一致认同的DVT手术适应证是股青肿等髂股静脉血栓症状严重,有肢体坏死危险的患者,且应在发病后48~72 h以内。

目前导管直接溶栓已成为临床上治疗急性DVT的重要手段[6]。溶栓导管具有多个侧孔,增加了与血栓的接触面积,且局部血药浓度高,而全身血药浓度较全身溶栓减低,使疗效增加的同时,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导管内溶栓治疗对血栓急性期效果好,本组有7例患者静脉血栓形成后10 d内行溶栓导管治疗,血栓完全或大部分溶解,其中2例患者血栓溶解状况如图4所示。文献报道[7],导管溶栓治疗大致有如下几种:①经健侧股静脉置管法;②经颈静脉置管法;③经腘静脉置管法;④经动脉溶栓法;⑤采用特殊设备溶栓法。以上的方法各有优缺点,我们采用经颈内静脉途径,将溶栓导管置于下肢腘静脉以下,对于下肢深静脉广泛血栓形成的患者,可配合经患肢足背部浅静脉推注尿激酶溶栓治疗。定期复查及时调整导管位置,对于慢性血栓或溶栓效果不满意者,应调整导管位置至大隐静脉或髂内静脉开口处,将主要的侧支血管开通则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本组有2例下肢DVT血栓形成时间较长(15 d、19 d),下肢深静脉广泛血栓形成,行溶栓导管治疗后左右两侧髂静脉间侧支血管开通较多,患者下肢水肿基本消退。关于DVT患者是否需要下腔静脉放置滤器目前尚无定论。徐浩等[8]报道DVT 47例仅13例放置滤器,而曹满瑞等[9]则主张放置滤器。我们认为对于cockett综合征患者可以不用下腔静脉滤器,对于有肺动脉栓塞,右下肢DVT及左下肢DVT非cockett综合征患者需要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本组仅11例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38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肺动脉栓塞。对于下腔静脉滤器取出的时机,多数学者认为若治疗过程发现血栓完全溶解,则治疗结束后取出滤器;若治疗后血栓未能完全溶解,则保留滤器,作为永久滤器,长期抗凝治疗[10]。

总之,经颈内静脉置管治疗下肢DVT溶栓效果好,短期缓解患者的症状,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可以提高远期疗效和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对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可有效地预防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但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应严把适应证。

综上,经颈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是安全可靠有效的。

[参考文献]

[2] 蒋天鹏,周石,于广计. 经颈静脉下腔静脉滤器置合插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J]. 中国介入放射学,2007,1(1):24-25.

[3] 薛清泉,胡骥琼,司春强,等. 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J]. 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21(2):115-117.

[4] Comerota AJ,Throm RC,Mathias SD,et al.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for iliofemor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mproves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J]. J Vasc Surg,2000,32(1):130-137.

[5] 乔正荣,时德,蒋欧,等.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4,13(2):1-3.

[6] 黄晓钟,梁卫,叶猛,等. 导管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8,17(1):11-14.

[7] Grunwald MR,Hofmann LV. Comparison of urokinase,alteplase,and reteplase for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of deepvenous thrombosis[J].J Vasc Intervent Radiol,2004,15(3):347-352.

[8] 徐浩,祖茂衡,顾玉明,等. 经颈静脉插管尿激酶溶栓治疗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6):953-955.

[9] 曹满瑞,窦永充,陈晓明,等. 临时滤器保护下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4):397-401.

下腔静脉滤器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204-02

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the extremity, DVT)是下肢骨折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被公认为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因其及极易被忽视,多数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发现和诊治,以至于发生致命性肺栓塞及远期的深静脉功能不全。目前,骨折术后DVT的防治和护理已被广泛关注,因此对DVT形成及时发现和有效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2010年1月~2010年12月对31例下肢骨折术后DVT形成的患者放置滤器进行溶栓治疗,经过积极的治疗和精心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下肢骨折患者612例。男性384例,女性228例;年龄40~76岁,中位年龄62岁。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共31例,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19例。左下肢骨折17例,右下肢骨折14例;其中股骨颈骨折15例,股骨干骨折6例,胫腓骨骨折10例;术前合并心脑血管疾病9例,糖尿病8例。受伤后至手术时间为3~14d。

1.2 检查方法:31例患者于术后3~21d出现患肢肿胀、疼痛,伴Homans征或Neuhofs征。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检查明确DVT形成;在DSA引导下,阻断患肢浅静脉经足背静脉留置针注入对比剂碘比醇20ml,观察深静脉阻塞的程度及血栓的范围。

1.3 治疗方法:对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DSA检查明确DVT形成的患者,使用Philips公司Integris Alluru Monoplane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3D DSA)机引导,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健侧股静脉穿刺置入5F导管鞘先行下腔静脉造影,经导管鞘送入5F猪尾导管以20ml/s注射速度注入对比剂碘比醇30ml(含碘量350mg I/ml),了解双侧肾静脉开口位置,于双侧肾静脉开口下方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然后经导管鞘送入溶栓导管,将溶栓导管头端置于患侧血栓内,用肝素冒封好溶栓导管尾端,每8小时经溶栓导管推注10万单位尿激酶溶液50ml(将10万单位尿激酶溶液50ml生理盐水中),常规抗凝并给予真对性护理干预。24小时进行DSA复查,适时调整溶栓导管,直到血栓全部溶解,最后取出下腔静脉滤器。

1.4 统计学处理:收集612例下肢创伤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分析下肢创伤性骨折术后DVT形成与性别、年龄、骨折部位以及合并症之间的关系。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本组31例下肢骨折术后血栓形成患者,均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患肢深静脉留置溶栓导管,治疗3~10天血栓完全溶解,患者肢体肿胀疼痛消失,症状缓解,双下对应平面周径相差小于1厘米。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足背静脉留置针造影检查,血栓完全溶解,血管通畅,所有患者于滤器置入第10~14天内取出。

2.2 相关因素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析:下肢骨折术后DVT的相关因素的关系见表1。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及有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显著性差异(P

表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相关因素的关系(n=612)

3 讨论

3.1 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1]:①静脉血流滞缓:术中患者制动、止血带的应用和麻醉可使周围静脉舒张,术后卧床,肢体处于被动,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使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停滞于血管壁,形成血栓。②静脉壁的损伤:术中被动、肢体长时间处于被扭曲的状态以及反复复位等对肢体、血管的牵拉,组织缺氧,手术中暴露骨折部位时直接造成股静脉局部的损伤、撕裂,均可造成血管壁的损伤,促使深静脉血栓的形成。③血液的高凝状态:高龄患者常合并内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手术期间失血过多或过量输血,血小板粘附性增大等均成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3.2 预防性护理:对骨折术后的患者进行相关宣教工作,讲解DVT形成的病因、危险因素以及DVT的相关知识,对于高龄(>50岁)、股骨干骨折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做好危险评估,鼓励患者用科学的方法预防DVT的发生。对于术后患者,进行常规抗炎、抗凝治疗。早期指导患者主动进行功能锻炼,鼓励患者抬高患肢,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加强下肢的功能锻炼,以促进血液回流。术后早期活动是一项基本的护理措施,由于患者长时间卧床,下肢活动少使下肢静脉失去肌肉泵的作用和血管舒张反射,导致血流缓慢外周静脉扩张,加上创伤后血液的高凝状态,很容易形成血栓[2]。密切注意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对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的患者,主动请示管床医生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监测手术患肢皮肤的色泽、温度及肢体疼痛的变化。经常肿胀程度是否改变,以软尺测量患肢的周径,同健侧下肢比较并做好记录,每日做1次小腿腓肠肌静脉丛的扪诊检查,如有压痛,可做腓肠肌局部压痛试验,阳性提示腓肠肌静脉丛有血栓形成[2-3]。此时应及时通知管床医生建议进行必要的超声检查,若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时通知介入放射科放置滤器进行溶栓治疗。文献报道[4-5]骨折术后DVT形成是一种常见病,其中50%~60%并发肺动脉栓塞。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可使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率由50%~60%下降至0.9%~5%。

3.3 溶栓护理:下肢骨折术后一旦DVT形成,由于可继发致命的肺动脉栓塞、脑栓塞以及远期的深静脉功能不全,应积极进行干预。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腔静脉滤器置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有效地阻止血栓脱落引起肺动脉栓塞、脑栓塞而危及患者的生命。首先应做好术前心理护理,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配合留置溶栓导管溶栓是一项新技术,患者对滤器的置入方法、介入手术操作过程以及溶栓效果缺乏认识和心理准备,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对患者及其家属要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给患者及其家属观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过程的录像,介绍成功溶栓的病例以及留置导管溶栓的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其次要做好术后观察和护理,留置导管尿激酶溶栓加上抗凝药物的应用多数患者有出血的倾向,因此在溶栓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凝血6项,注意观察患者置管部位有无出血,同时观察有无牙龈出血、有无血尿、黑便等,一旦发现要立即报告管床医生。

总之,对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按医嘱准确及时做好抗凝及溶栓治疗,做到严密观察、细致护理,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积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献勇.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中国实用医药,2010,5(16):110-111

[2] 宋林.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山西医药杂志,2010,39(7):695-696

[3] 宋向丽.下肢静脉滤器置入术的护理.长治医学院学报,2010,24(3):223-224

相关期刊更多

中华腔镜外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南腔北调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