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资源

小学语文资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资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语文资源

小学语文资源范文第1篇

小学语文教育是所有教育实施的基础,不仅培养了小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还能够通过对文字的理解,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但是在现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教师应逐渐加强语文的资源整合,通过生活实践、美术欣赏和信息科学再买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丰富语文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理解。文章针对语文教学资源整合的优势,对语文自身整合、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信息科学的整合等进行了详细的举例分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资源整合;策略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只是将语文作为一种语言形式进行教授,并通过文学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们的文学素养,但是在现阶段,这种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人才的培养需求,必须将小学语文课堂进行资源整合,将文本、实际生活、其他学科和信息科学整合到语文教学中,提高现代化教育水平,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们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

1语文课程自身的整合

1.1利用文本的学习提高整合基础:在将语文知识与其他资源的整合中,首先要针对语文自身的学习内容进行基础整合。在语文课本知识中,不仅具有优美的辞藻,还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广泛涉猎,能够了解到许多学生们看不到的情景,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并在在优秀文章和诗篇的反复吟咏中,更能够体会到文章的韵味。那么在学习文章后,就可以通过对优秀词句的积累,整合到协作中去,通过初步的模仿逐步建立自己的协作特点,提高写作与文章鉴赏水平。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同时学生可以收集自己熟悉的一些描述景色的文章,并将它们进行对比,进而让学生学习写作。课文作为一种资源不是简单地一带而过,也可以集中分析、整合,进而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应用能力的能力,这就是作为资源的好处。

1.2对教材内容优化整合: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进行编写的内容,在现代化的教学中,可以打破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序。在对教材的优化整合中,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决定,并对教学的布局、知识点讲解的循序等进行微调整,建立生趣易懂的教学网络,从而完成知识体系的优化学习。例如,在教学同类古诗时,我们可以将原本不在一个章节的课文整理到一起,集中分析教学;对同类描述景色的课文可以集中分析;对相同题材的作品也可以放在一起分析。这样对教材进行重组,不仅便于学生学习和记忆,还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将语文课程与生活相整合

学科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在长期的科技与经济发展中,人们都是通过对事物本相和发展规律的研究,积累了不同学科的知识。在语文的学习中,语文知识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交流工具,还具有人文特点,文学艺术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提高语文资源整合中,要将实际的生活整合到教学当中。但是在整合中,要针对学生们此阶段的生活经历展开,通过同学们的亲身感受激发学习的热情,并在理解和体验中升华对问题的见解。例如,在教学《影子》一课时,我们不仅让学生读课文,更让学生回忆自己日常生活中对影子的认识,有个学生说,他看到自己家的小狗经常追着自己的影子玩,我引导学生这说明影子是与物体本身分不开的。通过生活实际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学生能从生活的经验和案例中获得感悟和体验,不仅能突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掌握知识的获取过程,这样的教学轻松了,效率也就提高了。

3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除了教授学生们语言表达能力外,还要求学生们进行文学思想的熏陶,提高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而这一欣赏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完善起来。通过音乐、美术等形式与教学情境形结合,更能够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徜徉在文学的艺术海洋里,拓展自己的文学情操。例如,语文可以与音乐课整合,在我国古代很多诗歌都是可以配乐的,甚至很多可以吟唱,所以开展音乐学科与语文课的整合不仅必要而且实用。同样很多课文在导入情景中都可以采取音乐烘托氛围,渲染情感,进而开展教学。

4语文课程与信息科学的整合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中,并在教育事业中通过多媒体的操作,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加新颖的教学平台。在小学语文的信息科学应用中,结合文章的表达内容,通过课件制作,影音和图片的穿插教学,将信息科学与语文教学整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信息技术让课堂生动,有了灵性,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拓和发展。信息技术将课堂的情、景、意等有机地融合,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思维得到了发展,课堂效率也提高了。

5结语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整合是多方面的,可以从教材方面,也可以从学科方面,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工具。整合课程资源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需要以学生为本,以发展学生,提高课堂质量为目的,而不能丰富了资源,累赘了课堂。

参考文献:

[1]郑志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策略[J].可普通话,2014(09).

小学语文资源范文第2篇

[摘 要]小学数学和语文学科具有众多的共同性,并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可将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融入数学教学之中。如此一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更加执着地深入探索数学。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探索数学和语文学科的整合,就更加具有现实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学科整合 语文资源 数学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62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以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分析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并能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以此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一学科整合理念说明,教师要有效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促进学生对各个学科的认识。因此,在小学教学阶段,合理地尝试把相关学科,尤其是语文学科融合到数学学科中,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古诗园内巧种“数”

古诗作为小学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朗朗上口的平仄韵律和短小精悍的篇幅彰显诗人偌大情怀与内涵的特点,备受学生喜爱。其实,在小学阶段,有很多古诗的内容都涉及数学的相关知识。如果从知识迁移和有效建构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针对数学教材编排的特点,适度、巧妙地运用语文中相关古诗的架构和内容展开数学的有效课堂教学,从而达到一种古诗园里巧种“数”的效果。

1.在新课导入时借用古诗

例如,教学“观察物体”时,教师可借用北宋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这一古诗资源作为导入请学生背诵,不明真意的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很快地背诵下来。然后教师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所讲述的道理,学生会抱着一探究竟的想法,给出这样的答案:“这首诗告诉我们在观察物体时,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因角度不同而不尽相同。”……

又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先用邵康节的《一去二三里》诗句导入学习,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换“数”游戏:将用汉字表示的数字改为阿拉伯数字,并进行趣味朗读。富有语文气息的情境创设,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2.在数学练习中运用古诗

练习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化设计的提高,可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而我国的很多诗词都含有数字或与数字有关,如果教师把这些诗词引入数学练习中,能使学生在感到新奇有趣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成语土中活种“数”

1.在课堂教学中巧用成语

例如,“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在教学“加法交换律”一课时,以“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激趣导入:“喜欢成语吗?”生:“喜欢。”张老师继续问道:“那我们就来分析分析‘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意思吧。大家想说些什么呢?”然后张老师结合学生的发言板书3+4=4+3,并提问:“观察这一等式,你有什么发现?”生:“两个加数的位置相交换,它们的和不变。”……就这样,张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活泼、精巧别致且极富语文韵味的学习情境,不仅使学生在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而且成就了一堂脍炙人口、余音绕梁的好课。

2.在数学练习中活用成语

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练习题:“我们常说‘一石二鸟’,那么,假如有a块石头,可以打下_______只鸟。俗语说‘一目十行’,那么看n次,能看_____行。”

又如,在教学“可能与一定”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练习题:“下列成语所描述的事件可能会发生的是( ),一定会发生的是( )。”

A.水中捞月 B.拔苗助长

C.守株待兔 D.瓮中捉鳖

这两道练习题以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为素材,巧妙地将语文知识与数学知识相结合,既考查了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在解决这类问题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各个成语的意思,而且更深层次地体会到它们与相关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儿歌地里妙植“数”

如何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难题。例如,在教学“四舍五入法”时,教师可以将其编成数学儿歌:“四舍五入方法好,近似数来有法找;取到哪位看下位,再同5字作比较;是5大5前进1,小于5的全舍掉;等号换成约等号,使人一看就明白。”……从上述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学唱数学儿歌的同时,很快地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如果我们在平日的数学课堂上,针对数学知识的特点,以儿歌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资源范文第3篇

[关键词]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在新《义务教育法》精神的推动下,各地开展了通过教师下派、交流以均衡教师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的实践,一些省、市还制订了包括教育资源统筹的城乡教育统筹规划。这些活动,从理论(特别是法理)和实践上看,都有其合理性与实效性。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如下问题:从优秀学校派遣教师导致了教育资源均衡中的“削峰”问题,薄弱学校的复杂性导致了“削峰”资源难以“填谷”。此外,城乡教育统筹视野局限在中小学,忽视了高校的教育资源供给功能。

城乡教育统筹不应是优秀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削峰填谷”,而应是二者的双赢共进;城乡教育统筹不是区域内学校间的“简单拉平”或“城乡混合”,而是初等教育与中、高等教育之间的资源整合、融合和良性互动。因此,在城乡教育统筹中,既要“造峰”,促进优秀学校可持续发展,又要“扬谷”,促进薄弱学校良性发展。其中,从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角度讲,关键是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供给问题。本文试图就如何多渠道解决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提出几个对策。

一、互动式:城乡强、弱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

2006年,沈阳市2000名城市教师被派往农村学校任教,拉开了城乡教师交流、促进教师资源均衡的帷幕。这种把城市学校优秀教师派往农村学校支教、把薄弱学校教师派往城市学校进修的“互动式”教师资源均衡,正在逐步发挥作用:农村薄弱学校得到了教师资源支持、上派教师得到了学习机会;下派教师也得到了教育锻炼,了解和认识了薄弱学校及教育发展的失衡。因此,在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上,这种“互动式”的教师资源交流应当是继续保持的教育资源均衡手段。

在实践中。这种“互动式”的城乡强、弱学校间教师交流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难以派出优秀教师。因为升学竞争,派出学校不愿意选派优秀教师(通常是派出非骨干教师)。二是派出教师作用发挥尴尬。这些派出教师如果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恐被别人笑话;如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又恐派出学校因竞争学校水平得到提高而不悦。三是派出教师使用不科学。薄弱学校因不需支付派来教师费用,就尽可能多排课、多使用,缺乏与教师的心理沟通。此外,还缺少对教师的生活关照,这些派出教师生活不便,他们到农村学校后,从住房、生活节奏、人际交往到资料收集等都感到不便。无疑,这些问题会影响互动式教师交流中下派教师作用的发挥。因此,为了使“互动式”城乡教师交流发挥作用,需要解决好下面的几个问题。

第一,“捆绑”城市优秀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为了克服不“派优”的走过场、派出教师作用发挥尴尬等现象,应当合并对口支援的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校领导班子,将两个学校的发展“捆绑”纳入考核范围,探索“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互动发展模式,从资源共享、捆绑发展角度试行两个或多个法人单位、一个法人代表、一套领导班子的一体化管理体制。同时,建立在中小学校干部选拔中向有农村教育经历者倾斜的制度。

第二,建立中小学教师的农村教育履职制度。为了解决派不出教师的问题,一方面要规定所有新人职教师必须有一定(如3-5年)年限的农村教育履职经历;另一方面还要规定在职城市教师补履农村教育经历(例如:根据入职时间规定,2000年前入职的教师补履农村教育经历1年,2001年人职的教师补履农村教育经历2年),并将此作为教师聘任、职务晋升的基本条件。

第三,制订向农村教师倾斜的待遇政策。为有利于优秀教师的派出,可规定:同等条件下,农村教师享受浮动一级工资的津贴、补贴的政策;或模仿日本经验,在统一城乡教师基本工资水平的基础上,每年多1个月的奖励工资待遇向农村教师倾斜。同时,改造薄弱学校的教师工作与生活环境,使下派教师与原校教师都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四,在交流中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水平。可以设计“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根据农村交流教师较为年轻、教学水平较低等情况以及新课程改革理念实施的需要,有针对性设计农村学校交流教师的学习计划,切实提高其教育水平。

二、生成式:薄弱学校输血式的教育资源供给

“互动式”的城乡教师交流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派往薄弱学校的教师资源有限,难以满足薄弱学校对优秀教师的大量需求;二是交流到优秀学校的薄弱学校教师有限,许多农村学校普通教师难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提升。同时,这种“互动式”教师交流有“劫富济贫”之感,而且还存在拆散优秀学校的优秀教师资源组合、影响优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对薄弱学校而言,这种“互动式”的教育资源供给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所以,在保留“互动式”教育资源供给方式的同时,农村薄弱学校要探索具有“造血”性质的生成式教育资源供给途径。

第一,营造薄弱学校生成教育资源的环境。利用政策优势为薄弱学校造就获得教育资源的条件,包括:一是利用城乡办学条件均衡的“物质保障线”,加大对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使薄弱学校在场地与校舍、设备与设施、经费保障及教师编制等方面获得政策的倾斜性支持;二是利用城乡师资配置均衡的“人事编制线”,配备齐全教师队伍,并根据年级、班级、学科类别实现合理的师生比;三是利用管理水平均衡的“干部水准线”,引进优秀校长、建立优秀领导班子,在校长定期交流轮换、城乡学校“捆绑”发展中,通过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统一考评,实现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利益共享;四是利用教育质量均衡的“质量标准线”,在优质(初)高中招生指标切块分配中,获得升学竞争的生存空间,并挖掘学校优势,办出特色。

第二,增强薄弱学校生成优质教育资源的功能。薄弱学校如何立足自身情况,生成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是薄弱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具体方法是:一是实施“走出去”战略,既包括如上所述,要在“互动式”交流中努力提高薄弱学校交流教师的教育水平,也包括下文将要探讨的薄弱学校教师在师范院校进修中的教育能力提升,借助外界力量实现薄弱学校教师水平的提高;二是实施“请进来”战略,不仅邀请在岗的优秀城市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示范、指导、兼职、任课,而且聘请经验丰富、身体健康的城市退休教师到农村学校指导、示范;三是实施“内发式”战略,建设学习型校园,组织教师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促进教师教育转变观念,通过“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教育研究与教学水平的提高;四是实施“信息化”战略,加强以网络为核心的多媒体基础建设,打造信息化平台,加强学校计算机配备和校园网建设,同时调动师生开发、交流、共享多媒体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输血”性的“互动式”教师资源交流,“造血”性的“生成式”教育资源开发均有其合理之处,应当值得保留。但这种局限于中小学之间的教育资源统筹视野需要得到扩展,要从教育系统观出发,在中小学与高校之间探索薄弱学校教育资源的其他供给途径。

三、联动式:师范生顶岗实习与教师轮岗进修

十余年来,一些师范大学实施了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实践,它在解决师范生的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师范生实践教学模式、促进职前教育与在职工作沟通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创新性意义。这种方式不仅对师范生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匮乏问题也具有重要价值:大量师范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为农村学校提供了大量师资,缓解了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

此外,这种方式对促进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可以有序地组织薄弱学校教师培训、促进教师持续发展;二是薄弱学校教师到高师院校学习新理念,可以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这种方式的可行性非常高。师范生顶岗实习有培养经费保证,薄弱学校教师培训是专业持续发展所需,这种方式又不影响优秀学校教育资源的原有组合态势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以,它是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匮乏问题的重要手段,薄弱学校要以此为契机,把教师有组织地输送到高师院校接受培训,实现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利用“联动式”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供给问题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针对师范生顶岗实习中暴露的问题,科学制订培养计划,精心设计顶岗实习进程,加强顶岗实习指导;二是科学设计薄弱学校教师的轮岗进修计划,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下,对进修教师在年龄层次、学科门类、水平差异等方面做好组合,有序地组织薄弱学校教师轮岗进修;三是切实解决薄弱学校进修教师的进修困难,特别是培训经费方面的困难,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助经费的办法支持这些长期在农村学校艰苦岗位T作的教师进修;四是提高培训质量,特别要针对农村教师的智能基础与接受偏好、教学水平与业务需要、教学研究的困惑与问题等因素,设计适合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培训。总之,师范生的顶岗实习为薄弱学校教育资源获取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薄弱学校应当抓住这个机会,通过教师培训实现薄弱学校“造血式”的教育资源建设。四、资助式:高师院校对薄弱学校的资源支持

在探索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供给问题时,不能忽视高校对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支持功能,要探索高校对中小学资助式的教育资源支持方式。

高校尤其是高师对中小学的教育资源支持有许多工作可以做。在师资支援方面,有派出实习师范生支教、派出青年到中小学支教、选派专家指导中小学教学及研究等形式;在资料支持方面,有编写与赠送图书资料、录制与赠送影音教学资料、向薄弱学校流动/巡回式开放实验室/科学馆,博物馆、提供教师教研资料等;在提供途径上,可以采取高校一中小学直接对口式的支援、高校一地方教育行政一中小学间接式的支持。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高校在对中小学资助教育资源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资原则。长期以来,高校对中小学的培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基本上是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的重复;二是培训形式单一化,基本上是“教师独白、学员静听”;二三是培训方式单调,基本上就是课堂讲授,缺少合作探究、指导自学等形式;四是培训没有落到实处,一些学员报名注册后缺席,没有参加培训,但之后缴纳一定费用就可以拿到培训部门颁发的证书;五是培训费用较高,农村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可见,高校需要树立真心支持、有效服务的思想。

第二,适切性原则。高校对中小学的支持不适合中小学需要是一个常见现象,例如:一是赠送的图书内容陈旧,不符合中小学需要;二是培训内容不符合中小学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能力需要,培训方式不能有效激发、调动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三是派遣实习生时“就近避远”,因为经费等问题,往往就近派遣实习生,不愿意向偏远农村学校派遣实习生;四是派遣非骨干教师支教。派出高校因为怕影响本校的工作,就选派非骨干力量前往支教。总之,高校对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资助应站在城乡统筹、均衡、和谐发展的高度来考虑到对薄弱中小学教育资源支持的适切性。

五、多媒体式:薄弱学校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获取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资源获取提供了新的途径,薄弱学校可以利用光盘、网络等多媒体方式获取教育资源。这种方式有其独特优势:基于信息传播的增殖原理,教育资源输出学校在向薄弱中小学输送资源时,不会失去教育资源,仍可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薄弱学校也因教育资源的获取而获得改革与发展的资源基础,这对于解决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多媒体式的薄弱学校教育资源获取方式,具有薄弱学校与优秀学校共享教育资源、共同发展的“共享性”特征。它不以减少优秀学校教育资源、放慢优秀学校发展为代价,在实现优秀中小学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薄弱学校因为教育资源问题的解决而加快发展,是“双赢性”的教育资源“均衡”,体现了公平意义的均衡。相比单纯的教帅交流,它在不削弱优秀学校教育资源及其优势组合下,优势较为明显。所以,在未来的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实践中,不妨将其作为重要的手段加以运用。

当然,薄弱学校还要研究这些多媒体教育资源的“校本化”利用问题。已有研究表明,薄弱学校使用多媒体教育资源时,如果简单移植,就会出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容量、呈现架构、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否匹配等适应性问题,容易出现教学氛围低迷、教学信息反馈弱化、教学秩序维持难度加大等现象。因此,基于“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进行。薄弱学校对多媒体教育资源校本化利用时要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

第一,明确使用目的:薄弱学校发展、学生公平发展。要明确使用目标,把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促进薄弱学校发展的功能彰显到极致,改善办学理念、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学校声誉,迅速而全面地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薄弱学校利用多媒体资源的灵魂是“为了学生”,是为了促进学生在多媒体教育资源支持下获得公平的、良好的发展。

第二,明晰使用条件:基于薄弱学校水平、学生水平。这要求薄弱学校在运用多媒体教育资源时。重视自身与优秀学校的差异,具体分析、比较薄弱学校与优秀学校在发展目标、办学目标、领导风格、师资水平、设备条件、文化氛围等方面的类别差异、水平差异,考虑优质教育资源在薄弱学校使用的可行性。同时,薄弱学校使用多媒体教育资源时还要重视、尊重学生在诸如知识与能力、兴趣与爱好、文化与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考虑多媒体教育资源使用的必要性、适应性。

第三,掌握使用技术:“在学校中”具体设计网络资源的使用。要精心设计多媒体教育资源的利用技术,特别是建立适合薄弱学校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包括组建预习网站、指导课前预习、指导课堂多媒体自主学习、监督课后多媒体材料复习。

小学语文资源范文第4篇

一、数字资源让朗读课堂充满趣味

1.情境激发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他们爱听故事,爱讲故事,从故事中学到知识,受到启迪,他们的参与性很强。于是,在执教《九寨沟》这篇课文时,我用欢快的语气对大家说:“大家好!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去游览著名的九寨沟风景区。那里风景秀美的旅游圣地多如繁星,九寨沟就如同其中最闪亮的一颗。”语音未落,课堂上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于是,我要求大家扮作导游,并指出想做一个合格的导游,必须熟悉风景区的特点。学生们为了做好导游,积极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他们熟悉课文,揣摩语气,那认真的劲头真令人感动。“旅游”开始了,小“导游员”们一个个精神焕发地走上讲台,手拿课本(我允许学生们拿着课本做导游)绘声绘色地边读边讲,雪峰、湖泊、森林、瀑布给人以安谧静美的享受的九寨沟是那么令人神往……。结束后,许多学生还要求给大家表演朗读。

2.范读指引

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许多喜欢听老师的范读,模仿老师的表情、语气、语调去诵读。在教学《瀑布》一课时,我进行了范读,孩子们好像都陶醉了,有的说:“老师,我好像看到了瀑布从高处泻下来,一串串乳白色的珍珠闪着光亮镶嵌在高山之中……”学生在细细的听读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被老师美的情感、美的语调所感染,在富有诗意的范读引导下,学生就容易激发起朗读的欲望。

3.朗读表演

表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帮助学生感悟语言。在课堂上,我经常采用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的方式训练朗读。我事先准备好与朗读作品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营造音响氛围,指导学生结合配乐进行朗读,以声响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读起来会入情入境。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话剧、寓言故事等,边表演边朗读。就学完《西门豹》一课后,我在学生们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以“惩治巫婆、官绅”这一情节为重点,让学生边读边体会,逼真的表演令人忍俊不禁。扮演“新娘”的学生用眼药水来制造“泪流满面”的形象,“西门豹”一本正经地对“巫婆”说:“这个新娘不漂亮,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下一次给他找个漂亮的新娘送去。”“巫婆”吓得浑身发抖,瘫软在地上,嘴里不停地说:“天灵灵,地灵灵……”孩子们用自己想象出来的语言、神态,动作形象地勾画了巫婆、官绅的丑恶嘴脸,同时表现出西门豹的机智。大家在笑声中理解了文章的内涵,同时在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中提高了朗读能力。

二、数字资源让课堂朗读多姿多彩

在朗读训练过程中,评价的作用不容忽视。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将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即使评价与延时评价,直接评价与启发评价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作用,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1.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而别人无法参与、体会。因此,学生可以自评。他人评价则是通过听,用“点睛”之语来“指点迷津。”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

2.及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

学生读后马上给予评价,对于朗读水平好一些的孩子来说不失是一个鼓励的好办法,而对于读得不好的孩子来说,却不一定是好事,“你没读出人物的语气”“你读得不流利”,冷冰冰的话也许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甚至于使他失去读书的信心。这无疑是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应当让他们在练读中体味,听读中比较,等读出自己的体验后再做评价。

3.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相结合

小学语文资源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资源;主体;效果

我们在阐述语文教学诸因素关系时,常常进行着这样的界定,即教师主导、教材媒介及学生主体,这表明了决定语文教学发展方向及效果的主要支撑因素仍然是教师、教材及学生,因此,我们在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时,应该把目光更多体现在对这三种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注。

一、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语文教学中,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自身知识的积淀与智慧决定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开发与利用好教师资源是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突出以下两点,首先,内外兼修树形象。学科教学中的移情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往往会从喜欢一个老师转向对这个老师所任教学科的重视。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塑造自己外在良好形象向学生展示个人无穷的魅力;通过形成并丰富自己的内在教学个性,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期获得学生的认可,从而使学生更加喜欢语文学科。鉴于以上认识,教师平时要不断提升个人修养水平,注重提高自己品位,科学界定师生关系,自觉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和谐教学氛围,实现教师主导下师生互动的教学局面,以自己得体的言行感染学生,引导并形成学生一定的“向师性”。同时,教师要针对语文课程涉及面广、综合性特征明显的特点,不断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加强语文教学策论研究,始终体现教师学习者的角色,为自己有效驾驭课堂奠定坚实基础。其次,顺水推舟应趋势。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诸关系发生了很多变化,包括,教材建设意图的变化、主体参与模式的变化、教学评价机制的变化等等,其中的诸多变化甚至超出了教师的想象范围,这给教师教学带来的震撼无疑是强烈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只有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才能作出相应、合理的调整,因此,教师要勇于教学反思,善于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技巧,以便更好适应语文教学对自己的要求,并最终使自己在知识、情感以及价值观方面产生积极体验。

二、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桥梁,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载体,开发和利用好教材资源符合教学双方的共同需要。语文教学中,教材资源开发与利用应该体现两个原则。首先,教材内容次序的灵活把握。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避免按部就班,一味依据教材编写顺序进行教学的做法,可以结合学生平时喜欢津津乐道的话题进行教材篇章次序的调整,突显开放、包容的教材使用观,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教学内容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结合初中学生喜欢童话故事的普遍心理,尝试将第六单元《皇帝的新装》一文进行教学前移,力争通过本课教学提高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真正贯彻教材为教学服务的理念,不断提高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效率。其次,教材篇章文字的删减有别。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对教材知识进行简单的传送,要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创造和加工,变抽象、静止的文字资源为生动、灵活的文字资源,不断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诚然,语文教材建设的优点不言而喻,教材中所囊括的篇章也是经过专家审慎精选得来的,但是,在教材建设时效性及教材使用地域性特征仍然存在的前提下,我们教师还要对教材资源进行必要的补充,把能够对学生语文学习产生直接影响,或者对语文教学能够起推动作用的篇章进行适时的补充,相反,则进行必要的删减,从而增强教材文字的可读性,当然,教师任何对教材文字的增减都应该结合教学计划和学生学习实际、情感需要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既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加到语文学习中来,又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三、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生作为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人力资源,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普遍共性及因人而异的各种特质丰富着学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涵。一般而言,初中学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们在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时必须找准切入点。首先,迎合学生心理。新课程背景下,宽松的课堂氛围、开放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逐步表现出“我口说我心”的情形,初中学生本来敢想、敢说、敢做的特征得到了有效的满足,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在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时,应该迎合学生的心理、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教学过程,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热情;通过运用诸如提问式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等培养学生勇于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初中学生好动及好奇的心理还表明,我们教师还必须拥有宽广的视野,择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进入自然,给予学生亲近社会和自然的机会,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感悟,领略自然的美妙,让学生对自然充满遐想,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其次,挖掘学生潜力。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探究发现、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改变传统语文教学过于机械的教学做法,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挖掘学生学习潜力,提高学生综合语文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繁星》内容之前,教师可以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运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包括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包括通过网络搜寻等方式罗列作者巴金曾经所创作的小说、散文、童话以及杂文等作品,以便使学生通过此过程更加认识作者及其创作思想,提高语文学习效能。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