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科技发明

现代科技发明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科技发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科技发明

现代科技发明范文第1篇

大学是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最重要阵营,教学资源立体化是网络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前提。我们都知道,学校为了实现网络上远程开放教育以及开展大学名师名家课堂教学视频化不管是在教学、管理、资源、课程、平台等方面做足了功课,以使达到线上线下人群教学资源的共享化和综合利用化,并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开放式网络的远程教育服务与质量,推进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使教学模式得到创新创改,把网络课程资源内容模块化和一体化,让教学名师、名家在线制作和设计网络课程的学习包、视频教学以及精品教学资源,从而达到共享,线上线下学员时刻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它是一种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

建立网络学习平台,搭建多种课程资源形式、多种媒体的学习方法、方便快捷的交互方式,为学习者提供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工具来创建自己的学习环境,为学习提供理论与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将名师名家的空间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远程开放式教育教学中,将会充分建立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和网络学习平台、移动学习平台,充分发挥其应用效能,并引导学习者使用丰富完备的课程资源进行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根据现代开放式大学将如何建设好名师空间课堂的教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大学教学名师以及校外的教学名师及名家是学校高效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有序运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在学校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名师网络空间课堂教学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学校的办学教育和创新型人才的发展。

名师空间课堂的建立需要他们建立一套完整的优质实用、丰富易学的课程资源,并形成一体化、综合化的利用,名师空间课堂资源的建立是提高远程教育办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运用名师课堂教学技术是学校推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各大院校提高教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而这里的课程资源是指名师教学体系构建的一种资源库,且运用于远程开放教育和网络课堂线上线下教学的资源,它们基本上涵盖课件PPT、教案、授课大纲、影音视频、线上线下问答、虚拟实训操作等多种媒体资源,根据名师的教学过程和实训演练,就能够较完整地为学习者提供课程导学促学、教学辅导、互动交流以及和考试辅导等系列教学内容。网络课程是一个较为全面的初步课程框架,只需根据学校制定的内容规范完成相应的内容建设,并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整合即可,但是名师空间课堂构建还需要一些原则。

第一,具有目的性原则。名师空间课堂要有利于用于学校的评价体系,还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名师课堂的设计过程中,学校需给予大力支持,使他们建立的网络教学一方面要遵循学校的教学改革,另一方面要对人才培养具有效果,达到这两个目的就具有一定的发展性。对于这样的目的要求能够让被学习者通过名师教学资源体系的各个环节,学习需求明了,对所学习的内容针和问题还可以进行反复训练,查漏补缺,做到有的放矢。使名师课堂不仅具有引导功能,还能促进被学习者的良性学习发展,所以目的性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具有系统性原则。名师课堂由一门或多门课程内容建设组合而成,各课程内容应该遵循该课程相应的教学逻辑关系,一门课它们既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本课程专业理论主要核心知识点和重点、难点所在,同时还要反映出实操练习的重点、难点,教学视频尤其突出该些点演练步骤。每一个实训环节由每个步骤组成,形成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理论与实操它们是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一起,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示范和学习步骤。名师空间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层次以这样的形式建立非常清晰明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使名师教学覆盖所需学习操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互形成一个题链,使学习者对该门课程有着系统化的学习进度与提升。

第三,具有可操作性原则。名师空间课堂体系的构建是为学校教学管理制定和科学管理服务的,它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广大学生和学习者能学有所成,能得到学校和社会性的广泛认可,并始终能够应用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评价体系之中。因此,名师网络课程应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它的可操作性主要是强调在学校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构建中具实际应用的效果,并且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们所要学习和收获的知识与技能财富,使名师课堂教学明确而得到较高的信誉与有用的结论。

第四,具有科学性原则。学校对名师空间课堂体系构建的管理应坚持科学性的原则,不管校方还是教师方他们所要提供的政策和教师所教学内容即必须遵循现代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和现代信息化、科技化社会发展的所学需求。名师的网络课程必须能够较为真实的客观授课,内容知识点及技能技艺展示符合学生所能够吸收的资源,从而反之能使所学者对名师课堂教学效果反映具备一定的教学创新领导力水平。当然,我们认知为名师网络空间课堂是该名师必须将学术研究视角和技能本领投射到所学习者这个学习主体上,是关注学习者在认知、学习、实践中到底汲取了怎样的知识与本领?这个问题是需要他们教学的科学性,具有研究应用的价值,这样彩绘使学习者在理论与实践应用中提升专业水平。

名师空间课堂的教学发展是当下每个大学需要提倡和发扬,它有利于创新教育教学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课堂课外对专业知识的吸收与技能的培养,它能有效成立一个立体化的课程资源教学库,能使众多的爱好学习这汲取知识的养分。诚然,名师他必须具备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高超的学术境界。艺术家、名家的境界是对每一位学生和被学者学习影响之巨大,声誉之高是对一名教师课堂教学的崇高礼赞。名师也需具备一定的职业态度,要把网络空间课堂教学当成职业的一种奉献境界。在MOOC思潮的学习信息化推动下,名师网络空间课堂教学这一趋势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推进与强化。与此同时,无论在高等教育还是在在基础教育领域,我国从2012年开始,远程化教育、网络教学、翻转课堂都及其受到越来越多学习爱好这的关注,我们需要结合大学专业课程实际与学科研究实践以及人才培养需求,应该付诸行动去做好大学教育教学极具特色的名师空间课堂。

可以说,在国内大学的名师课堂建设还被看好,发展比较缓慢,主要原因在于校方自身的问题,教育成本放低了,推广就少了,信息源就稀缺了。想要得到深化与发展还要加快和做足改革创新的步履,加大投入力量,才有利于学校教学资源的拓展。众所周知,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支持的网络课堂学习成为了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而对于名师网络空间课堂教学方式学习的研究更多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缺乏对动手实践学习本质的体验,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学习者在网络课程里学习只觉得所学只是一些专业理论知识,而对实践动手能力却始终提高不起来。如果我们缺乏对实践操作环节的学习本质的提升,课程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学习这就难免会在具体的实操中丧失了动手能力,光看不练是没有用的。

现代科技发明范文第2篇

新知识、新理论、新科技是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它们不但标志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水平,而且也为医学生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现状、进行医学研究,提供条件并指明方向。21世纪的医学生,应当学会掌握和应用新知识、新理论、新科技,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医疗实践和医学研究,站在现代科技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科学高峰。要实现科技上的创新,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如果没有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就无从创新。首先,医学生要充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关键技术、热点难点等,这是实现创新的基础条件;其次,必须掌握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进展、学科间的交叉点、渗透点,这是实现创新的重要前提。美国当代著名的发明家格雷特巴奇于1958年发明植入式心脏起搏器,1970年又研制一种改进的起搏器电池———锉电池,前者被美国国家职业工程师协会列为近50年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10个重大发明项目之一。他的成功,与其拥有广博的知识技能是分不开的,所研究的全锉电池涉及电化学领域和材料领域。现在格雷特巴奇正在研究诸如艾滋病和成人T细胞白血病等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方法,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今天的成功,都归功于康奈尔大学的教育,归功于大量工程科技的课程作业,以及我那时掌握比别人多的化学、物理和数学知识。”表面看来,格雷巴特奇在众多领域中的研究为跳跃式,相互之间毫不相干,其实这是一种建立在渊博知识背景下,在发散思维中,朝着一个既定目标努力的结果[1]。

2主动培养创新性思维

创新性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因此素质教育应以创新力作为核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性思维。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属于结论性教学,老师所讲内容都是“定论”,没有给学生留出探索和思考的余地。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不会或不敢对教授的知识提出疑问,缺乏创新性思维,难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悖。1976年3位加拿大学者在美国创办《医学假说》杂志,他们在发刊辞中指出:目前几乎所有医学杂志刊载的都是临床或实验研究的证实性文章,即实践经验性材料的结论,好像一切理论性结果只能来自临床实验。实际上绝大部分临床或实验研究都是事先在某种理论或科学假说的指导下设计和执行的。为了突出理论思维或科学假说指导和引深临床或实验研究的重要作用,该杂志决定只刊登言之成理而不需要实践检验的属于科学构思或假说的医学论文。因此,要实现创新,就必须重视、培养、挖掘自己创新性思维的潜能,要倡导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源的思考、平衡的争论。

3提高自身的复合型素质

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基本趋势,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更加突出。现代科技发展的重大成果,几乎全部与医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现代医学生要了解和吸取最新的科技成果,并善于将它们和医学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医学成果。同济大学吴世明校长指出:深化基础理论,尤其是注重基本理论中本质问题的渗透和互通,克服本专业学科分割过细、知识零散的弊端,力图从本质上把握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文理渗透,基础与专业结合,体现知识的广博性、整体性、内在结构性和智能型的发展方向,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的重任。美国硕士、博士阶段都强调主修、副修结合,文、理、应用学科的渗透。MIT的成功就在于它不仅有一流的专业教育,而且具备良好的交叉学科基础和文化底蕴,强调学生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用非定量的分析方法对事物作出合理的判断,以求在相关学科领域实现新的跨越。日本筑波大学不设科系,而以学科群、学科类来划分课程,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学科交叉。同时开设大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还通过定期举行的研讨班、外聘专家讲学以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大量学术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博士生要搞研究、做学问,没有广博的学科交叉基础知识如何出成果,如何在学科的前沿立足?因此,培养单位要创造条件,让博士生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打好学科交叉基础。这既有利于学生在专业方面的潜能发展,对于学生走向社会多方位适应社会和工作需求也大有益处。

4应用现代科技设备的素质

现代科技设备的发展,为医疗诊断、临床治疗和医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精密、准确、高效的手段和工具,使现代医疗的诊治变得越来越快捷、越来越简单,大大提高了危重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力,增强了疗效。但是,先进的设备为医疗服务提供现代化条件的同时,也存在着设备越来越先进、操作越来越复杂、医生的诊疗对现代设备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的问题。医学生要掌握医疗科技方法,应用现代科技设备从事诊疗、病理、药物、生化等方面实验、检测、化验等工作,为临床诊疗和医学研究提供客观、精确的资料,推动医学科技的发展,就必须学习先进设备的相关知识,提高应用现代科技设备的素质[2]。

现代科技发明范文第3篇

在高考作文中讨论最多的话题是“科技对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冲击”――科技会不会对文化构成冲击?又会构成什么样的冲击?2012年湖北卷作文题就提供了这样一则材料――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到杜甫《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诚然,电话、短信、电邮在带给我们方便、快捷的同时,也消减了我们生活中的恬静和诗意。可是我们不妨思量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或许能带给我们诗意和遐想,可在“烽火连三月”的情况下,恐怕还是一条快捷的短信更让人放心。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两者的得失,对如何处理好科技与文化的关系作出深刻的反思:是为了保存传统的美好而抱残守缺,还是为了方便快捷就抛弃传统?是在传统的树干上嫁接上时尚的枝条,还是在崭新的文化中打上做旧的补丁?……

我想,应该思考这类问题的绝不仅仅是我们的中学生,更有我们的决策者,我们的专家,甚至我们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反思永远强于抱怨,只有总结反思,才能使我们的下一步走得更好,走得更稳健,从而一步步接近我们理想中的伊甸园。

与此一脉相承的便是今年广东卷的作文题。所不同的是,广东卷的材料放弃了书信与手机,代之以黑白胶片与数码技术――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就像让你去品味尺素与短信、泛舟与高铁、书法与“键谈”、远足与网游、品茗与快餐之间的利害得失,又岂是一个“利”字或“弊”字可以概括得尽的?这当中,掺和有科技的因素,有文化的因素,有传统的因素,有心理习惯的因素……其实,人们最希望拥有的,乃是现代科技的便捷再加上传统文化的醇香,而这恰如鱼与熊掌,兼而得之实在不易。

高考作文涉及的另一方面的话题便是“科技对传统审美观念的冲击”。例如,今年的辽宁卷提供了这样一则材料――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老人颔首,旋而又沉思摇头:“可惜满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星汉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真正的美景。”

读罢这则材料,我忽发奇想:如果“当年那些祖先”能够“穿越”回来,即便他们依然认为篝火、明月、星汉是大自然中最美丽的景观,但他们还乐意栖居在山洞里燃着篝火欣赏那满天繁星吗?现代科技已经早就潜入了人们的灵魂深处,纵然我们会偶尔生出几许怀旧的情愫,那不过是我们在内心珍存的原始记忆陨落时的一丝惆怅;纵然我们心向往之,也未必愿意返璞归真。在现代社会中,像陶渊明、梭罗这些真正倾心于自然的隐者已经很难寻觅了。

在高考作文所涉及的有关科技的材料中,还触及了近乎于“科幻”的话题。例如,2013年北京卷的作文题,提供的材料就是文学家与科学家的一组对话――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这则材料貌似一个“穿越”故事,但探究的还是科技对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的影响,偏重于谈科技之“利”。手机(作文材料中被当作现代科技的代表和象征)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倘若3000年前我们就有了手机,那么漫长的人类历史就一定被重写!

今年天津卷的作文材料,讲的是一则带有几分科幻色彩的故事,揭示了现代科技给人带来的“荒诞感”――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比如说,你在心里默念一声“物理”,人类有史以来有关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纷纷浮现出来,比老师讲的还多,比书本印的还全。你逛秦淮河时,脱口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旁边卖雪糕的老大娘就接茬说“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慈祥地告诉你,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这时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女孩抢着说,诗名《乌衣巷》,出自《全唐诗》365卷4117页……这将是怎样的情形啊!

――不知道是否真的有那么一天,不知道这样的情形是否真的会出现,也不知道这样的情形出现究竟是喜是悲。这则材料让人想起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同样是一种假设,“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是让你假想记忆移植之后出现的局面,而这则材料却是“生动呈现”了植入记忆芯片后的情景,命题者想问的是:对此,你怎么看?不管怎么说,头脑大概已有些僵化的我,思来想去都无法接受这一假设,因为倘真如此,我这教师饭碗就要泡汤了。

现代科技发明范文第4篇

一、四大发明及其影响

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纸张开始取代竹帛。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唐宋时期,竹纸、皮纸成为主要品种。唐朝造纸术传到阿拉伯,后由阿拉伯传到欧洲。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这种方法优于手抄百倍,但是雕版印刷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刻板需很长的时间,存放刻版又要占据大量空间,如果一部书不再重印的话,刻版便成了废物。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弥补了雕版印刷的不足。活字印刷是在北宋庆历年间由平民毕升发明的。据《梦溪笔谈》的记载,毕升以胶泥刻字,一字一印,火烧使之坚硬,存于木格之中。这种方法省时、省料,把印刷术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火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在军事上已广泛使用火药。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对欧洲的影响更为显著,可以说,四大发明为欧洲文艺复兴提供了物质、技术上的准备,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精神发明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人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传人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的实现,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进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1)从科技内容看,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2)在研究方法上看主要注重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乏实验;(3)从用途上看,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4)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5)从成就上看,全面繁荣,多种成就领先世界。

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主要有:(1)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为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也对科技发展提出了要求;(3)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造船业的进步和指南针在航海上的运用等;(4)各民族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持续发展与不断加强,也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明清以前,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文化交流繁荣,大量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促进本国科技的发展;(5)教育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此外,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与中华民族具有的勤劳、刻苦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以及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科学家的个人努力和不懈探索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三、“李约瑟难题”

学习中国古代科技史,不能回避“李约瑟难题”。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以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编著了15卷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他在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研究后发现:16世纪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遥遥领先于当时的西方文明,然而“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换言之,“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这个疑问被学术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精确验证和数理逻辑。传统文化有形象思维和深奥模糊的混沌性特征,诸如道家学说的太极、元气、经络、风水、阴阳等,都普遍存在着“妙处难与君说”的特点;中医虽然神奇灵验却没有西医的化验验证和精确数据。中国古代科学多为经验总结性的应用科学,虽然注重记录现象,也有直觉猜测,但缺少逻辑推理、数理分析和实验验证,因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中国有四大发明,但未能揭示其原理;有最早最全的太阳黑子和新星爆发记录,却陷入了“天人感应”的臆测而没有建立科学的天文学体系。

其次,小农经济基本不需要科学。几千年来,中国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对科技的迫切需求。明清时代的农业科技和秦汉时代的农业科技基本相同。所以中国历史上虽然科技人才辈出,但没有社会利益驱动,也就失去了发展动力。因此,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命运,也就可以理解了。

再次,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以及科举制度阻碍了科技发明。孔子教学的“六艺”中也有算术,但后来的学校教育却逐渐只剩下“四书五经”。明朝八股文则让科举彻底进入死胡同,没有任何创新精神,造成无数儒生“读死书”,醉心于儒家的义理,而蔑视科学研究。

现代科技发明范文第5篇

在教育教学软硬件上的对比,旧的传统教育媒体如;黑板、粉笔、文字印刷教材、教学图片、实物教具与模型等较为简单可视可触的教育教学模式。现代教育媒体如:计算机、投影、动白板、U盘、电脑语音室等等转换为可视、可听、可动、图文并茂、动静兼容、声色并举、资源共享的立体教学。

随着现代社会不断的进步,旧的传统教育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在教与学中信息交流占据优势,教学方式现代化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主的单向教学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方式。教育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交互式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教学平台随时点播和下载网上有针对性的学习,极大丰富了知识面的感观认识,形象的生动文字和画面,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亲感其意、亲闻其“味”、亲触其“体”。使学生增大自主学习的兴趣及自觉性。教师教学资源的收集、教学课件的制作,利用网上交互功能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双向视频等系统共享优秀教师的远程讲授及辅导,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优势开展学习活动。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发挥创造力和想像力,进而成长为具有探索求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优则先行,随着社会科技进步发展的趋势,传统单纯的美术教育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除专业外相关其它学科不同层面的知识。自我校1994年以来就正式把第二课堂列入校本课程来开发,并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共创和谐”的科普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乐于探究动手和动脑的学习能力,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以“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为主题来进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几年来,主要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活动,形式有参观、讲座、学习、竞赛等。有了发展方向和目标,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认真学习并掌握先进的并富有创造性的美育科技,具有现代美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突破原有的单一的绘画、审美、创作形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自我完善,自我创新,学习新颖高超的美工科技技巧,努力走出一片具有学校特色的新天地。通过美术教学将各方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接受美术知识过程中逐步产生对科技美术知识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与学生一起互动互学,提高创新能力。在第二课堂及工艺制作课中,倡导搞科技小发明,明确科技小发明是智慧与实践的结晶,是为将来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给我们教师带来方便和生机。从2001年开始参加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大赛,当时的重点放在学生绘画作品上,教师着重从作品的形式、作品创新点出发,努力挖掘学生在构图上、在色彩上、在内容上的突破,为了参展而参展,在某种意义上获得较为喜人的成绩。每届参观回来的教师都做了参观汇报总结(特别是大会展示的科技小发明),经历了几届大赛并从中得到启发,总结当前展望未来。正好我校开展远程信息教育的学习,力推在教学上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多媒体白板学习使用等带来契机。努力思考在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上突破――为什么我们不能结合教育信息化把美术教学换角度去正确引导学生呢?例在学习美术中把(美术手工制作+科技小发明)相加教学,开创一种新课型。根据理念于是制定了:一、结合本地区、本校实际情况,开发具有本地区、本校特色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在专业课程的主阵地上开展生动活泼的科普活动、动手实践活动。二、与校外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会实践结合,有计划地开展科普讲座、参观考察、科技(绘画、技能)竞赛、创造发明、作品展示、进行小制作、小论文、小实验等形式多样的科普、科技活动。三、着力创设科学普及氛围。每班办好“科普小报”和“科技角”、宣传栏等科普宣传阵地,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让学生接受科普知识的熏陶,并促使学生投入到自我营造的科普氛围中。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各级科技竞赛活动,磨炼学生的意志,展示他们的科技素质。每年举办一次科技活动节,每周三下午设定科技活动日,定期举办科普讲座和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小考察、小创意、科幻绘画等竞赛,并建立起严瑾完善的检查、考评、奖励制度,以提高科技活动的实效。为了计划得到更好的实施,老师们利用在第二课堂或手工课中都展演并讲解科技大赛上的作品、花絮、各种小发明的照片、模型逐步展示给学生观看,同时给学生传播现代美育科技精神和搜集现代科技美术信息及小发明最新信息。使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科技小发明的熏陶。教师不定期的收集古今中外发明家的事迹介绍给学生丰富他们文化艺术底蕴。例如: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2](英语: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1931年),是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科学家和发明家,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申报了两千多项发明专利权。迄今为止,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打破他创造的发明专利数世界纪录。又如:美术大师列奥纳多? 达?芬奇[3] (1452-1519) da Vinci Leonardo 全名列奥多?迪?塞尔?皮耶罗?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科学家,人类智慧的象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他不但是个大画家,同样还是一位未来学家、建筑师、数学家、音乐家、发明家、解剖学家、雕塑家、物理学家和机械工程师等。他发明的自制巨飞行器,设计织布机磨针机器、医疗机器、兵器等、还绘制了一套人体解剖图解,至今仍被全世界广泛应用,他因自己高超的绘画技巧而闻名于世。他还设计了许多在当时无法实现,但是却现身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假设一下当时的信息技术有现在发达,世界科技又将是怎样的呢?

机器人技术是现代信息技?g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典型代表和技术手段,并且成为世界各国竟争发展的科技前沿之一,研制具有人类外观特征,可以模似人类行为、智能、情感与基本操作功能的人类型机器人,这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一直梦魅以求的。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特点,新课型的教学重点放在研究技术含金量不算很高的“机器人”上,教学中反复放学生最感兴趣的机器人录象及设计图给他们看。例如:教师通过各种不同渠道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发他们搞科技小发明的意念,并鼓励他们多看多想多动手,从身边做起,注意观察生活学习中的点滴。给学生提出一系列可能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你们想让机器人帮助你做什么呢?机器人还能给我们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呢?你们学习生活中还有什么要解决的等等。系列问题的提示从而加深小学生对机器人感悟。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学习生活做起,可利用现有儿童机器玩具特性,对其深入研究,对损坏的可进行部件拆改,大胆的尝试改进,培养学生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通过一系例的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个人的聪明才智与社会科学实践相结合,艺术与科技相互动,将对社会科技进步产生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