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蒹葭

蒹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蒹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蒹葭范文第1篇

蒹葭范文第2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2、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范文第3篇

1、《关雎》和《蒹葭》在表现手法和结构上相似,两者都用了大量的“兴”,都采用了重章叠咏的结构,诗句富有韵律美和节奏美。

2、《关雎》和《蒹葭》在内容和主题有所区别,前者是首内容具体的爱情诗,讲述了男子追求女子时的复杂心绪,而后者表达是主人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而不得的惆怅心情,多用象征的意象,具有朦胧美。

(来源:文章屋网 )

蒹葭范文第4篇

选择用《诗经》中描写女子古典美的诗句作为开头,是缘于见到唐婷一双在时尚精致包装下,透出几分古典韵味的眼睛。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正好可以作为对这个由时代感中透出古韵的女孩的最佳形容。你能以唐婷为主角,构思各种唯美的画面意境:如在清晨时分,晨光从云层微透而出,映射在波光粼粼的芦苇湖边,一叶扁舟划过,她娇美的身段着一袭水蓝长衫,亭亭玉立于小船之上。芦苇上的露珠映衬着她精细的轮廓,远望天水交接处,她的曲线成了唯一的色彩。

也可以是在月牙泉边,漫天沙尘苍茫。唯有泉边小道上,隐有梵音,白纱飞扬间,她缓步走出。好似圣洁的神女越过秦关,穿过丝路,带着远古使命而来。沙尘,白纱,和她恰好织出一种别有神秘色彩的凄迷。

唐婷可以胜任出尘脱俗的气质妆扮,也可以驾驭色彩浓郁的浮华装束。不施脂粉,只需最平素的穿着,便是最自然的邻家女孩,也是还原最生活,最原始的Tina,一如晨露中散发清新气息的不知名植被。

虽不及玫瑰高贵,牡丹优雅,但她绝对拥有独一无二清丽和纯洁,纵然一时间无人摘采怜惜,也可在带笑含春之间孤芳自赏。

镜头一转,描上浓郁的眼线,着上鲜艳的唇彩,拉上奢华晚礼服的拉链,踩进精致的高跟鞋,她就是万千矜贵浮华中的一朵奇葩。

就好比她在《后宫甑传》中饰演的祺嫔,谋生于后宫是非之地,以明艳妆容和城府心机,彰显于诸多佳丽之中。谋算着妃嫔计谋,猜度着帝王心意。伺机捕捉一个时机,自众多对手之中脱颖而出,得蒙圣宠。

待她束起青丝,戴上齐耳假发,在微曲的发丝下则显出一种另类利落的美丽。

彷如林间精灵,闪动眼波,穿梭在草叶灌木之间。善良之中夹带一丝邪恶的顽皮,专爱与误入禁地的游人捣鬼。指间一动便迷了他的去路,打个喷嚏就召来一场过云雨,将来人淋成了落汤鸡。

她若穿上中性的职业装,将具有青春气息的躯体隐藏在刚柔并济的线条之下,长发盘成一个卷,挎着香奈儿手袋,穿过位于市中心最繁华地段的办公楼大厅。明亮的大理石地板映着她快捷利落的步伐,娇俏的脸上还挂着一丝压力带来的小小紧张与疲倦。让人不禁想高呼一声:“十足的杜拉拉范儿!”

从一个演员的角度来说,能让旁观者从她身上的气质,油生各种美丽梦幻的臆想,便是达到了最初的成功。这代表着一个艺人的可塑性,与包括的多元化角色方向。

在一鸣惊人的机遇尚未到来之前,大多数艺人都像守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一时看不到希望,难免内心生出动荡与退却,对这个现实得有些残忍的娱乐圈望而生畏。

但只有耐得住寂寞与凄凉,经得住困惑与磨砺的人,才能等到曙光出现,拥抱晨曦的那动人一刻。

不必质疑是否在有生之年等到那一刻,只需懂得,黑夜之后总有黎明,只要你没拉上窗户将自己封闭,那么阳光便一定能看见。

也许对于现在的唐婷来说,演艺生涯才刚刚开始,在她的成绩单上,大面积的还是留白。

蒹葭范文第5篇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抒情诗。纵观全诗,能切身地感受到主人公对“伊人”的爱恋,及可望而不可即的无奈之感。以精神分析学的象征角度切入,可以让人们更深地感受那种“真挚朦胧”且“无可奈何”的爱恋之情。诗文告诉我们,梦境真实感的获得来自欲望的一种满足,但“桥”与“水”的存在,无时无刻不通过象征的手法,阻隔着现实与梦境的两个世界。

关键词 :《蒹葭》;精神分析;梦的象征;梦境

中图分类号:I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115—02

收稿日期:2014—01—20

作者简介:张显翠(1969—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应用写作。

林美溪(1988—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应用写作。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真诚向往、执著追求的爱恋之情。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正因为如此,作者通过梦境的方式,传达着自己对于“伊人”的渴望与想念之情,以便于自己的潜意识欲望可以在想象的空间内得到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的梦、作家的创作和读者的阅读都是潜意识欲望投射、满足的表现。”《蒹葭》作为一首怀人诗,本身就是诗人在思念自己所追求的人的情感状态下,进行创作以抒怀的一部作品。全诗通过三个部分逐层递进地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在实际生活中,诗人没有办法真实地与“伊人”见面和交流,但是,这种与其相见的内心渴望却丝毫没有在诗人的心目中消散,反而愈演愈烈,导致诗人即便是面对“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的情况也毫无放弃之意,依旧苦苦追寻,痴痴地找寻那个令他魂牵梦绕的思念之人。

一、诗人对“伊人”的思念是一种梦境的展现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诗人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待仔细观察其所在的地点,为“水中央”时,这是诗人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思念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的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旁。忽然又觉得那个倩影“宛在水中坻”,即水中的高地之上。可在苦苦的努力与寻觅过后,依旧毫无所获。诗人最后的一次幻觉,是仿佛看到“伊人”所在的地点是“水中沚”,即水中的小块陆地之上。在诗人“幻觉”的指引下,四次接近的结果都是徒劳无功。“伊人”在诗人的脑海中,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高地,最后又仿佛跑到了水中的小块陆地上,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地去追寻她。他渴望与“伊人”的见面,这既是一种内心情感的流露,又是一种思想欲望的展现。主人公通过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他那不畏阻拦的精神,即使山穷水尽,亦要等待“柳暗花明”时刻的到来,这是一种爱的传递、思念的传递,这是一种心的求索、情的驱使。

“欲望犹如一口沸腾得没有排气孔就得爆炸的大锅”,而诗人对于“伊人”的思念已经导致其出现了四种错觉,种种情况表明,幻觉与错觉的出现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病态心理,更写出了他对所思念者的强烈感情。而诗人急需将这种压抑的、潜在的欲望进行释放和缓解,梦境这种将诗人受压抑的愿望经过伪装方式的表达,正是使诗人在其创作的过程中得到一丝心灵慰藉与满足的良药,进而实现诗人被压抑愿望的想象的满足,使其身体与心灵得到一丝解放与安慰。

二、“水”与“桥”是象征着阻隔的物象和诗人追寻的途径

《蒹葭》一诗中,“水”象征着诗人难以逾越的鸿沟。“伊人”所指代的,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诗人所思念并苦苦追寻的人。而“水”的形象,更是在诗人所通过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勾勒出的梦境中,象征着阻隔两者相见的堡垒。这种堡垒是那样的坚不可摧,而又是那样的被一种爱情的力量所时刻碰撞与敲打,既让主人公看见希望的曙光,仿佛顷刻之间“水”的物象就会撤离,又仿佛即便付出百倍的努力,“水”亦是无法跨越的那道围栏。

另外,“水”的形象不仅阻碍诗人的视线,导致其在梦境中无法将“伊人”准确定位,朦胧中看不清“伊人”所处的位置,更通过“在水一方”、“水中央”、“在水之湄”、“水中坻”、“水中涘”、“水中沚”等位置的变化,来说明“水”带给两者的阻碍之深,跨越的困难之大,而又由“水”产生的视野的模糊感,变相证明着梦的虚假性。但无论“伊人”出现的位置有何细微的变化,这些地点均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水”这种物象的存在。而在诗人的心目中,位置的变化只不过是诗人潜意识欲望的一种投射,梦境必然不是真实的,但是,它是潜意识在人们内心中压抑的反映,全文最后都没有指出诗人到底在何种地方找到了“伊人”的身影,但与“水”相对的,是土,即水中的沙洲,水的对岸等等。位置的不断变化,结果的扑朔迷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诗人有意安排的,用以说明土被水包围后,诗人的无可奈何,全方位地去展示诗人对对岸的“伊人”、对沙洲的期盼与渴望。

“桥”是一种诗人在追寻、找寻“伊人”的过程中,克服、跨越种种艰难险阻的方式的象征物。“桥”在文学作品中是常见的意象,它是连接理想与现实,从此岸通往彼岸的途径与方式。在这首诗中,诗人寻找伊人的方式有两种:“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即便追寻的方式伴随着“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的阻碍,但为了找到心中思念的人,诗人在所不惜,依然不断地前行与追寻。随着时间一点点地流逝,伴随着“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状态的变化,诗人仍旧寻寻觅觅,毫无退缩之意,可由于“水”的阻隔,结果仍不尽如人意。“桥”在全诗中象征着诗人为了追寻“伊人”,所尝试的途径与方法,为到达理想彼岸所付出的努力,这既是一种心理上的求索,又夹杂着心理与身体上的双重折磨。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象征是指被压抑的欲望的反应,象征物是诗人潜意识被压抑的结果的投射。”《蒹葭》中所表现的阻隔,因为有心灵的相通,爱情的延绵,让人们还可以想象以各种“桥”的形式,跨越“水”的阻隔,实现被压抑愿望的想象满足。俗话说,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羡慕文中的痴情所系的所谓“伊人”,又慨叹其“在水一方”,诗人终不知其所在,无法接触到她。

在某种程度上,诗人的梦是一种自我释放与解脱的梦,结果虽不遂人所愿,但在那梦中的追寻与找寻的过程中,“水”象征的阻隔没有妨碍诗人通过“桥”所象征的方法去不断寻觅。诗中没有指出诗人最终的结果,更没有说明诗人在梦境中的努力何时伴随着苏醒而终止,这在一定意义上告诉我们,诗人想把这种追寻的梦继续做下去,即便这个梦是虚幻的,不真实的。但在主人公的潜意识里,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释放与满足,在梦境中却可以得到与“伊人”相见的希望、相聚的希冀,体会那相守的温存、相见的温情。即便那需要艰辛的求索,亦是值得体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杨朴,王莎烈,康建秀.文学批评方法论[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

[2]里查德·戴明等著.刘建荣等译.梦境与潜意识:来自美国的最新研究报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3]弗洛伊德著.罗生译.梦的解析[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

[4]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5]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AI文章写作

高效、专业、量身定制满意为止!

开始体验

相关期刊更多

绿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石河子文联

杉乡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黔东南州文联

学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师范大学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