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生之道

人生之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生之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生之道范文第1篇

童年的我面对人生这两个字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三个词其中两个是挫折和困难,另一个便是乐趣。

在竞选小主持人时,我落选了,这是我从小到现在最大的一个打击,我努力在挫折中挣扎,最后终于战胜了它,可它还是成为了我人生当中的一个污点。

在我做奥数题时我时常遇到困难,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终于从困难中解脱出来了,但我又将面临下一个困难所带来的挑战。

说到乐趣,我就会想到荣誉,我曾经获得过许许多多的荣誉,就说上次评比“雏鹰好少年”吧,我很荣幸的被评为了班上唯一的“雏鹰好少年”,老师之所以选了我,是因为她已经认可了我,觉得我有能力当好它。

人生就是这样,有坎坷,也有快乐,我想就是因为有了它们,我们才有喜怒哀乐,有了它们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人生之道范文第2篇

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他的这种人生轨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有许多启迪意义。关键要看我们如何汲取这种智慧,来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效率和价值。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慨。

这种感慨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很含蓄,但是其中又包含着多少沧桑?

大家知道,著名的天下第一长联上联一开始就说:“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下联的对句呢,是“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孙髯《题昆明大观楼》)。

哲人眼中滚滚奔流的河水、江水,它不只是一种自然存在,其中流淌的还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阴。

杜甫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哀江头》);刘禹锡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西塞山怀古》)。人生有限,自然永恒,这种强烈的反差,足以带给人们强烈的心灵震撼,让你怆然泣下。

难怪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发出那种无端之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在这天地幽幽,物序流转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渺小的、转瞬即逝的生命,我们需要有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规划呢?当然,这种规划是艰难的,因为规划本身已经意味着舍弃了很多。

就在孔夫子看着流水兴叹的同时,他也对自己,同时给他的学生,也给千年万代的后人描述了这样的一种人生轨迹: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论

语·为政》)

这是一个粗略的人生坐标,在这个坐标上,有几个重要阶段被特别地强调出来。让我们看一看圣人所描绘的这个人生坐标,看它对我们今天还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

其实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

每一个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理想,但是这一切要从人的社会化进程开始。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这就是学习的起点。孔子的“十五志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是他对学生的一种要求。

孔子自己经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说自己不是生下来就了解很多事情,只不过是对古代文化、对古人所经历的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且能够孜孜以求,一直认真学习而已。

今天我们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社会,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是好的学习呢?

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说法,好的学习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这颠覆了我们过去的认识。一直以来,我们以为导致思维改变的学习才是好的学习。比如一个观点,一个理论,哪怕一个道听途说的见闻,入乎耳,发乎口,可以再去讲给别人,这就是一种学习。但是在今天,只有导致一个人整个价值体系重塑,行为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的学习,才是好的学习。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只是“十五向学”了,很多比五岁还要早就开始学习了。但是都学了什么呢?不少孩子会背圆周率,能够背到小数点后很多很多位;有的孩子能够背长长的古诗,成为在客人面前表演的节目。但是这些对他这一生真的有用吗?今天的向学还有多少是孔子所说的“为己之学”?还有多少能够学以致用?

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最大的苦恼是信息太多,我们最大的难题是选择的难题,因此就更需要有选择、有规划地进行学习。

“过犹不及”,这是孔子的观点。再好的东西都有它的度,与其贪多嚼不烂,把自己的脑子复制成一个电脑的内存,还不如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一定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他所提倡的是这样一种从容地把有限的知识放大到极限的学习方式。

我们现在的学院式教育有一个规范长度,但宽度却可以改变。也许孔子提倡的这样一种学与思结合的方式会给我们非常好的启发。

经过这样的学习、历练,我们逐渐地提升自己、有所感悟,这样就走到了三十岁。

“三十而立”,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几乎每个人到了这个年纪,都会扪心自问:我“立”起来了吗?

那么怎样才算立起来了?是否只要有车,有房,或者有了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就算立起来了呢?而立之年对于人的一生又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呢?

三十这个年纪,在今天,在这个心理断乳期大大错后的时代,尤其是在大都市里,还被称作“男孩”“女孩”,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否“立”起来了呢?对于“立”字,应该有什么样的担当呢?

人生之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学之道 儒家三纲八目 高职师范生 人生成长发展

儒家经典《大学》,一开篇就向人们提出并展示了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通览四书五经,不难看出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纵观中国历史,同样不难看出,三纲八目实质上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我院现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第185页指出:“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道、墨、法等学派,虽然各自的价值观念不同,但都推崇并努力追求道德境界的升华。特别是孔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始终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并以圣人为人格追求的最高标准,同时把完善人的道德视为完善社会道德的基础,将个人修养与对他人、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责任联系起来。”我们应当引导当代高职师范生继承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自觉地坚持儒学三纲八目的要求,以促进他们成长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儒学三纲八目的内容皆起于大学之道,现谈谈对大学之道与高职师范生人生成长发展的思考。

一、大学之道

《大学》自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后,遂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并被列为四书之首。古人8岁入小学,学习洒扫、清除、应对、进退和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礼节;15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这段开篇之言,开宗明义,标明了古代大学教育的崇高目标在于使人明确并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所谓的“三纲”。大学之道所谓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明明德,就是关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诸方面的人伦道德。新民,就是不断学习,不断与时俱进,不断自我更新改造和自我升华完善。止于至善,就是立志高远,寻找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达到自己人生成长发展的最佳境界。古今“大学”的涵义确有诸多不同。当今社会的大学教育已经十分发达,包括了一本、二本、三本和高职高专等层次和类型。各个层次和类型的大学都有其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但是,无论哪一层次和类型的大学,都应该把教会学生做人作为首要目标,都应该坚持当今社会的“大学之道”。我认为,古代“大学之道”的基本精神,在今天仍然是适用的。不过,时代变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内容应与时俱进:为父母的对子女要慈爱,负抚养教育之责任;做子女的对父母要孝敬,尽养老送终之义务,是为父子有亲。全体国家公务员都要坚持以民为本执政为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有的从业人员都要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国家的富民政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自觉践行公民义务,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是为君臣有义。凡是涉婚男女都要严肃对待爱情婚姻,不得以任何方式影响、干扰、破坏他人夫妻关系和家庭生活,是为夫妇有别。兄弟姐妹都应相互关心,和睦相处,兄姐爱护弟妹,弟妹尊重兄姐,是为长幼有序。同学同事同志相处相交,应该做到诚实守信,坚决杜绝坑蒙拐骗行为,是为朋友有信。不难看出,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是家庭美德;君臣有义是职业道德;朋友有信是社会公德。这人伦五德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全貌。高职师范学校的全体师范生应该遵循大学之道的规范,首先注重努力构建自身符合时代要求的人伦道德体系,力争成为新时期人格道德的完人,以相称于为人师表的职业要求;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自觉地适应学习型社会和社会型学习的时代要求,坚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达到人民教师在人格、道德、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应该具备的完善境界。

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出于《大学》首篇里的这段话,意在标明践行大学之道必须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这八个步骤,就是所谓的“八目”。格物就是了解事物,致知就是在了解研究事物的基础上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诚意就是不要自欺,正心就是端正心态;诚意正心就是了解和研究事物不带任何私心杂念和主观偏见,具有正确的意念、健康的心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修身就是在人格道德方面全面地修养自己。齐家就是把家治好。治国就是治理好国家。平天下就是使天下太平。那么,什么叫国,什么叫天下呢?在周代来讲,像齐国、燕国、郑国等国是国,天下则指整个周代的中国。现在像中国、美国叫国,天下则指整个世界。就这八个步骤而言,实际上包括了“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联结“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联在一起是“独善其身”,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联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努力践行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的人生信条,以高度自觉的责任担当审时度势而又最大限度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当代所有知识分子在人生成长发展上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今天在校的高职师范生参与的学校组织的一切学习和实践活动,都可看作是在进行格物、致知;学校引导和教育他们端正学习目的和态度,都可看作是在帮助他们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为了帮助他们修身,为了把他们由一个普通的师范生修炼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齐家就是主动地承担家庭责任,以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态度影响、帮助家庭全体成员扮演好各自特定的角色,使家庭中的老人慈祥善良,小孩活泼可爱,学生积极上进,从业者努力工作,全体家人各司其职且皆能较好地融入与自己对应的社会群体或社交圈内,成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治国、平天下是千百年来凡有良知仁心的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共同责任担当。今天的高职师范生更应该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忧心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把爱国的思想情愫付诸具体的实际行动。每一个高职师范生都应该做到:当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或者手中拥有较大权力或者自身具有较大社会能量的时候,就竭尽全力奉献社会,报效国家,造福人民;当自己身处社会底层,人微言轻,从社会能量和自身能力方面都不足以造成较大社会影响或效应的时候,就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通过培养合格人才的途径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当代高职师范生践行“大学之道”提出的“三纲”“八目”的要求,是一个系统的人生成长发展工程。实施这一工程,高职师范院校的教师需要不断地反复地对之进行引导和教育,高职师范学校的学生需要不断地反复地参与学习和实践,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既不能希冀于一蹴而就,又不能企望于毕其功于一役。特别是高职师范生要有付出终身关注和努力的思想准备。但是,当下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修身。高职师范生必须按照时代的要求,修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知识渊博,技能全面,吃苦耐劳,勇于开拓创新,善于竞争合作,从容淡定,乐观豁达的合格教师之身,从而为将来担当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打下坚实的基础。果能如此,一批批德才兼备而又具有自觉的责任担当的人民教师必能在新时期全党齐心谋发展,全民合力搞建设,全面实现在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历史大舞台上奏出科教兴国的时代最强音。

参考文献:

[1]颜炳罡.四书五经现代版.青海出版社,1999.

人生之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做人 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92-01

一、日常做人原则要求少而精。

初中的学生因为处于不大不小的断乳年龄段,爱广交朋友又有些叛逆而且缺乏耐心,眼界初开而又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果我们每天要在这些孩子跟前反复强调很多做人的原则,他们是不会有耐心去记和执行的,反而因为啰嗦而让他们反感。我只和他们约定两个原则:

(一)笑对人生。一位名人说过,“微笑是人类最美的表情”。伸手不打笑脸人,的确,当你的嘴角轻轻上扬,眼里充满善意的光芒时,有谁能找出比这更美的表情呢?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是那么触动人心,一直传承到现在,甚至更远的将来。小小的一个微笑看似不足挂齿,然而它的力量,是任何其它物质所不能超越的。微笑是沟通人与人的最好桥梁,不管是熟悉还是陌生,无论是欢聚还是偶遇,一个微笑就足以使气氛变得融洽。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不需要华丽的修饰,只是一个浅浅的微笑,或许,就是一个奇迹。而我和我的学生就是用微笑来创造了这样的奇迹。我所教的一个学生小贵是一个很内向的学生,上课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就是老师提问了,他也只是站起来不出声,当然这是以前的事情了。记得我第一次提问他的时候,不管我如何启发,他就是一声不吭,有个学生小声地提醒我:“老师,您别费劲了,他整天都不说一句话,别浪费我们的时间”,有同学不耐烦的小声嘟囔。我突然想起班主任曾经告诉我说班上有个学生可能与人交流有点问题,因为刚刚入学不久,所以我还没来得及仔细询问,原来今天碰上的就是他。气氛有点尴尬,如果直接叫他坐下,有可能让他永远默认“沉默是金”的原则,甚至将来还养成无法与人交往的坏习惯。我努力保持微笑,想办法让他说出一句话,这样有可能是改变他的转折点。“不会的,他可能是突然被提问太紧张,暂时想不出答案,我就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你们也有这样的时候吗?”我很诚恳地说。“有!”学生们也都微笑着说。这时我发现他状态放松了许多,接着鼓励他:“上课答不出问题是人之常情,如果你不会就直接告诉我,好吗?”看着我们的笑脸和充满期待的真诚的目光(这是他过后跟我谈心的时候说的),他终于憋得满脸通红地说:“我不会。”虽然这是短短的三个字,可是对一个整天不说一句话的人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过后我再找他谈心,了解到了他沉默的原因。小学的时候他成绩不是很好,但也不是太差,可是有一次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闹了一个笑话,课后又被同学们取笑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生气同学们笑话他,所以他和同学们玩的时间就少了,同时他也害怕在课堂回答问题,慢慢地就变成整天都不想说话。知道了根源,我在分学习小组的时候特地分几个性格最开朗的同学和他一组,并特地交代他们如何与他相处,如何帮助他走出之前的阴影,借助朋友和同学的友情慢慢地感染他,再加上老师不时地引导,现在的他已经恢复了正常的交往能力。

(二)对待问题要三思而后行。当然这些道理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显得深奥了一些,而针对大部分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好斗和冲动甚至是走极端的特点,我只要求他们在对某个问题特别是很让他们生气的问题付诸行动之前,首先做至少两件与这个问题无关的事情,时过境迁,刚才的怒气会有所减少,心情也会稍微平复与冷静,然后再用手拍拍脑门考虑一下事情的后果,主要是给自己和家庭带来的直接后果,这样就基本上可以解决学生的冲动问题。遇到棘手的问题应该向老师和父母求助,毕竟大人处理问题的经验要多而周全一些。而且我还常常搜集一些青少年冲动和鲁莽行事带来的严重后果的实例在班会课或者谈心的时候作为警钟敲响,久而久之他们也慢慢开始养成三思的习惯,学生们也经常引用我的口头禅“算了,下不为例,这次我懒得跟你计较!”就是因为三思而后行,往往就可以使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让矛盾消失于无形。

二、注意生活细节,做好学生的表率。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要礼貌,主动向师长问好,而我们往往只是点点头示意。而且在我读大学之前我也一直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当第一次向我的俄语老师问好时,没想到老师也回了声“你好”,我半天没回过神来,等我回神的时候心里也很愉快,觉得老师不但注意到了我的问候,也给了我一样的尊重,所以,等我当了老师,我也一直沿用俄语老师的原则,在细节上也要给学生同等的尊重。随地吐痰是学生们一个常见的坏习惯,特别是患感冒的时侯,到处都是他们的口水,既不卫生,又不雅观。但我的学生就很少有这种现象,因为我每次感冒的时候,我都带着一些纸巾,咳嗽有痰时就直接用纸巾擦拭,再把这些用过的纸巾集中放在一个自己叠好的纸袋里,下课时就丢进垃圾桶,这样就不会污染或者让人看了恶心。

三、身先士卒,做榜样感化学生。

很多时候,再好的道理如果只有反复的说教也没有起到什么好效果。一个很简单的榜样则可解决问题。我做上一届的班主任工作的时候,有一天,我试着抽查学生清扫清洁区的情况,我们班的清洁区是学校篮球场,围绕球场的周围是排水道,那天刚好就是班上一些比较调皮的学生值日,我无意中发现有个别学生把垃圾偷偷的往盖排水道的水泥板的缝隙里塞。再仔细看看,发现几乎每个缝隙都塞有垃圾,我知道这绝不是一、两天做出的事情,如果直接指责他们也是无可厚非,但我知道说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我强忍怒气,假装没有看见他们所做的坏事,马上找来树枝,把缝隙里的垃圾一点点地抠出来,不幸的是有个矿泉水瓶因为被夹得太紧,我因为用力过猛收不住,把手给弄伤了,血流了出来。学生们感到不安,我却若无其事。从那以后,我偷偷地又抽查几次清洁区的清扫情况,再也没有发现往排水道塞垃圾的情况。我深切地感受到身教胜于言传的道理。

日常的生活是琐碎的,无法做出惊天大事。但是日常生活也是重要的,只要我们稍有疏忽,就会因小失大,造成千里长堤毁于蚁穴之痛。

参考文献:

[1]王凯荣,辛涛,李琼.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

人生之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唐宋词与人生;杨海明;书评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001-02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是苏轼总结人生的名句。而在那浩瀚的唐宋词海中,也处处是关于人生的或喜或悲的咏叹。尽管创造这些经典词作的词人们早已“鸿飞哪复计东西”了,但是从他们留给我们的这些珍贵的艺术宝藏中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泥上偶尔留指爪”中还原他们的人生,了解他们的生命体验,进而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词心”,感知他们的心灵呢?

这本《唐宋词与人生》就是从人生的角度去解读唐宋词、解读唐宋词人的一本佳作。作者杨海明是研究唐宋词的学术专家,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他曾师从唐圭璋先生,其著作在国内外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而我们最为熟知的应该是他的专著《唐宋词史》了,在词学界独领。而作者的其他著作也先后获得很多奖项,并被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另外还有四本著作在台湾重版。

这本《唐宋词与人生》则是作者在拥有了多年研究唐宋词的心得之后,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唐宋词进行研究的成果。在作者看来,着眼“人生”应是词学研究的新视野,人生意蕴应是唐宋词的“第一生产力”,因此作者便尝试从人生的角度对唐宋词进行研究,希望能有所收获和启发。

本书分上下编,分别从唐宋词人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两宋词中的人身世相和人生况味两个角度来进行论述,以作者和作品为中心,结合人生的体验探求词作的词心,十分有开创性和指导意义。

下面让我们来详细看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以及我的拙见与心得。

一、“人生到处知何似,词中自有黄金屋”――词学研究应着眼人生

清末民初的词论家况周颐在《惠风词话》中曾说过:“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而王国维《人间词话》也开始将“人生”引入词学批评,在他看来“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在绪论中本书作者即提出并贯穿始终的观点就是:词学研究要着眼人生。人生意蕴是唐宋词的“第一生产力”。在作者看来,唐宋词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富生命活力、最具“活性效应”的。读唐宋词,能使读者的感情世界更加细腻、丰富,心理面目变“柔”变“俗”,这种作用是其他的文学形式所难以望其项背的,亦是历经几百年时间的淘洗而仍旧没有改变的。

追根溯源,作者认为,唐宋词之所以能够如此“古而不老”,打动人心,产生“活性效应”的首要因素就是因为其中贮存着十分丰富,且又能贯通古今人心的人生意蕴,人生意蕴乃是唐宋词的“第一生产力”。而人们对其艺术美感的赞赏和迷恋则是相对次要的因素了。

作者通过以上分析,认为词的研究应“着眼人生”。以往对唐宋词的研究的侧重点、落脚点基本局限在人生中的政治层面上,都未能从整体的、全方位的人生角度研究问题。而如果尝试从人生的角度研究词学,就会使视野开阔得多。词表现人生有两个特点:一是尤其擅长于表现私生活环境中的人生情思,二是特别致力于表现人生情思中最为精微深细的部分。所以,从人生角度论词,更需注重“方位”和“层次”问题,要多方位、多层次论词。以上这些也是整本书的核心观点。

宁宗一在《关注古代作家的心态研究》一书中说:“有史无情是史官所长,有情无史乃诗家之风。”所以,文学重在有情,作品贵在动人。文学的实质就是人的灵魂学,人的性格学。在我看来,要研究词理解词,自然与研究词人离不开。不仅仅要像作者说的那样多方位、多层次论词,更要具体化,既有分工,又有整合。我认为不仅要从生存环境的角度来研究当时词人普遍的处事心态,同时也要从深入心灵的角度去探讨词人们的价值取向,还要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去还原当时的历史,了解当时词人们多彩的人生体验,当然,更要从每个不同人的具体人生经历对他们进行个案的研究和分析,从而更好地解读其作品。

由此可见,着眼人生来研究唐宋词不仅是一个全新的观念,有很好的前景,而且真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有内有外,有个体有全局,这样才会让我们在研究中有所收获,有所见地。

正是“人生到处知何似,词中自有黄金屋”啊!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唐宋词人个体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

在本书的上编,作者以作家为中心,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词人或词人群体进行个案分析,重点论述他们的独特人生经验和人生态度,基本显示出唐宋词人在处置人生重大问题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心态及其个性化的感情世界,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宋词。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可以说是宋代词坛上造诣最高的两位词人的研究方法。

首先来看苏轼。作者认为,苏轼其实并不是如林语堂先生所言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一个天生就乐观的人。而他真正的定位应是“识透天命的达观主义者”。他之所以能如此达观,其实是因为他聪明睿智地看透了一切。

苏轼广泛地吸收了儒释道三种思想,在大半生的人生体验和覃思深虑后,发出了“人生如梦”的人生感悟,这也成为他摆脱烦恼、挣脱世网的思想武器。而正因为他透彻通晓事理的睿智和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的聪明,才使得他在忧患来临时能一笑置之,在日常生活中,则更能充分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在苏轼的心中,“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的任命思想早已武装了他的头脑。同时也造就了他独特的人生观

但是在我看来,苏轼之所以能活得如此潇洒,绝对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聪明睿智那么简单,其实多少词人都发出过“人生如梦”的感慨,“人生苦短”更是唐宋词人的集体性哀叹,但为什么偏偏只有一个苏轼能如此随遇而安,高唱着“此心安处是吾乡”呢?首先,当然是与其天生的性格分不开了,要不然苏轼的父亲苏洵也不会就他们的名字(轼、辙)对两个儿子进行那一番发自肺腑的评论了。同时,与他思想中的价值观念也十分有关系。苏轼为什么能如作者所云聪明地变换角度看问题,其实这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态度主要是在黄州形成的。

而他在我眼中,也并不是个任命的人,所谓的“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其实是说自己的一种勇气,或许大的天命不归自己主宰,但是在我所生活的环境中,在我所能改变的范围内,我仍旧可以做出不违我心的选择,仍旧可以驾着自己人生的方舟自由而快乐地在人生海洋中驰骋。

当然,苏轼只有独一无二的一个。那个既忧患人生,又热爱人生,既严肃执着,又豁达乐观的聪明而又可爱的东坡居士形象自会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解读。我在这里,摆出我和作者两种不同的观点,其实也只是想说明在着眼人生的角度研究唐宋词时,在人生个例的研究上,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会有很多不同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和见解,而这些,都是我们应该鼓励的。

但是,作者在对辛弃疾的人生体验及其“词心”的新颖解读上,倒是真的令我觉得十分巧妙,十分佩服。在作者看来,辛弃疾之所以会成为一个“材大唯无用”的悲剧性人物,其实是因为他的两次生命角色的错位。一次是由一位骁勇善战的武将“错位”为一位处理俗务的文吏,一次是由一位极富才干、本可做一番大事业的能吏“错位”为一个隐居乡间的闲人。正是这两次角色的错位引起了稼轩的愤懑与悲愤,从而使他的词作中充满了政治幽愤与人生悲凉。

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意”――两宋词中的人生世相和人生况味

在本书的下编,作者改以作品(宋词)为中心,按照词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词所表现的感情内容对两宋词苑展开“土质――物种”的分类研究。

宋代词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况味是相当丰富复杂的,既有“酣玩”和“雅玩”的人生享受,又有夹杂着甜蜜和苦涩的恋情体验,更遭受过种种不如意事件的打击乃至亡国的灾祸,因此其人生世相和人生况味可谓五光十色和复杂难言。

在本编中,作者分了四章进行论述。首先从纵情欢娱的角度看宋代社会的享乐风气和享乐词篇,认为享乐成风是宋人“快活人生”的社会土壤,并详细举例论述了城市风光与都会词、四时游赏与节序词、酒色歌舞与宴会词。其次作者又从诗意消遣的角度看宋代词人的高情雅趣和“雅玩词篇”,探讨了宋人的嗜“雅”倾向。并详细举例论述了休闲生活与园池词、郊游活动与泛舟词、山水之趣与隐逸词、赏花之乐与咏梅词、结社唱酬与西湖词。再次作者从“爱的烦恼”的角度看宋代词人的恋情生活和“言情”词篇,先分析了宋人比较开放的恋情生活和“词为艳科”的一代文学奇观,然后又具体分析了带有喜剧色彩的艳遇词与欢爱词、浸染着悲剧意味的离别词与相思词、抚今追昔、长歌当哭的悼亡词和交织着恋情心理的伤春词与悲秋词。最后作者又从无处避愁的角度看宋代词人的人生忧患和怨嗟词篇,分析了嗟老叹贫、怀才不遇的寒士词,去国还乡、忧谗畏讥的贬官词,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伤乱词,以及衣食无愁、因闲而生的闲愁词。

其实,宋代词人的词篇肯定远远不止这几个类别。化用一句李清照的名言:“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意”,的确,宋词中有太多博大的意境,太多精微的情感,怎么能是几个类别就能概括出来的呢?可是,透过作者向我们列出的这几个类别,我们却可以从几个侧面去了解宋人多彩的人生体验,去走进宋人丰富的精神世界。

在作者的分类中,我认为还可以增加禅理词或是哲理词这个方面。在宋代,虽然当时由于优遇之幸和诗意享乐,以及由于科举的完善和范围扩大,“士不遇”情结有所淡化,物质环境较为宽松,但是精神的禁锢却比唐朝时有所加重,人们受到的思想痛苦有增无减。所以,宋人的思想十分深邃,在诗中就大有理趣,在词中当然也不例外,东坡的“也无风雨也无晴”不就其实含有很深的哲理吗?而诸如黄庭坚、王安石也都对佛理有很深的研究,写过很多很有禅理的词,所以,我相信,对这类词进行研究,一定也会有不小的收获。

当然,诸如饮酒词等其实也可以看出词人们的许多人生况味,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所以,还是那句话,“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意”,对唐宋词与人生这个课题还有很多深埋的宝藏,等待我们去挖掘,作者所谓的“土质――物种”的分类研究还有很多种子要播种,还有很多物种要寻找。

“人生到处知何似?”当再提出这个问句的时候,我想,读了这本《唐宋词与人生》,每个人都应该在那飘着淡淡墨香的词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答案了吧。这本书确实是一本好书,让我们走进了宋词的世界,了解了词人的人生,也为我们研究宋词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对我有很深的启发。而我想,在词这个黄金屋,颜如玉中,我们也应该看到自己的人生,理解自己的人生,进而描绘自己的人生蓝图,这或许是一种更大的意义和收获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