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生法律法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 发生规律 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045-01
梨小食心虫又叫桃折梢虫,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近年来,我县苹果园老化面积不断增加,果农大多选择挖掉苹果树而改种桃、李等核果类果树,形成了大量桃(李)、梨混栽的现象,而梨小食心虫的发生恰好需要这两种果树才能较好地完成生活年史,所以该虫近年在礼泉县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笔者经过连续观测,总结出该虫的发生规律,并结合发生特点提出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
一、形态特征
1.成虫 体长4.6―6mm,翅展10.6―15mm,体翅灰褐色,前翅前缘有8―11组白色短斜线,中室外方有一白色小点,近外缘处有10个小黑点。
2.卵 扁椭圆形,长约0.8mm,黄白色,中央隆起,周缘扁平。
3.幼虫 初孵幼虫体白色,头和前胸背板浅黄色。长成幼虫体长10―14mm,体桃红色,头壳黄褐色,前胸背板浅黄色或黄褐色,腹部末端有4―7根刺臀栉。
4.蛹 长6―7mm,纺锤形,黄褐色,腹部第3―7节每节前后缘各有一排小刺,第8―10节每节有一排较大的刺,腹末端有8根钩刺。茧长10mm,白色,丝质,长椭圆形,稍扁平。
二、生活史
该虫在我县一年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结茧,在树干老翘皮内、树下土壤缝隙中越冬;3月中下旬化蛹,4月上旬开始出现越冬代成虫, 4月中旬开始产卵, 5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产卵高峰期,多产卵于桃芽及嫩枝上,卵期5―7天,孵化出的幼虫钻入桃树新梢为害,5月下旬老熟幼虫跌落树下入土化蛹,蛹期6―8天。6月上、中旬第一代成虫仍在桃树上产卵,幼虫孵化后继续为害嫩芽、新梢及果实。7月上旬第二代成虫大部分向梨园迁飞,在叶片及梨果上产卵,也有一部分仍在桃园产卵。8月上旬为第三代成虫产卵高峰期,孵化后的幼虫老熟后钻入树下土壤缝隙或果树主干老翘皮内越冬。
三、生活习性及危害特点
1.成虫 具有趋光性、趋化性,需要补充营养,因此可利用性诱剂或糖醋液进行监测。主要产卵于新梢中部的嫩叶上,在果实上主要产卵于胴部及萼洼处。
2.幼虫 有转梢为害习性,一头幼虫一生转害2―3个新梢。越冬代及第一代幼虫主要为害新梢,第二代幼虫主要为害果实。幼虫脱果后一部分越冬,一部分发生第三代。第三代幼虫有相当一部分在果实采收前来不及脱果而随果实转运。
四、虫情监测
1.成虫诱测 4月上旬后在果园设置糖醋诱器(诱剂由红糖0.25kg、米醋0.5kg、水0.5kg配成),5日诱到1头成虫可喷第一遍药,以后每15天防治一次。
2.卵 从7月份开始,定果查卵量,当卵果率达到0.5―1%时开始喷药防治。
五、防治措施
1.合理配置树种 新建园避免桃、梨混栽。
2.诱集幼虫 8月中旬在果树主干上束草把,或将透明胶带反缠(粘面朝外)于果树主干、主枝诱集越冬幼虫,冬季带出园外集中烧毁。早春刮除果树主干老翘皮,消灭越冬虫源。
3.诱杀成虫 按每亩15个的标准设置糖醋诱器诱杀成虫。
4.及时剪除为害桃捎 5―6月份及时剪除刚萎蔫的桃树新梢带出园外销毁。
1.为害状
以幼虫蛀果为害,被害果在幼虫入果后不久,从蛀入孔处流出泪珠状的胶质点,不久胶滴干涸,在蛀入孔处留下一小片白色蜡质物。幼虫蛀果后,在皮下潜食果肉,果面上显出凹陷的潜痕,使果实明显变形。幼虫发育后期,食量大增,在果内纵横串食,并把虫粪排于果内,造成所谓的“豆沙陷”,使果实全无食用价值。
2.发生规律
桃小食心虫每年发生1~2代,以发生2代的为多,老熟的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越冬茧赤豆大小,扁圆形,通称“冬茧”。冬茧主要集中在树冠下的土壤中,大多分布在距树干1m范围内10cm深的土壤中最多,尤其贴近主干的土壤中更为集中。越冬幼虫第2年5月中旬开始,老熟幼虫破茧而出,在地面爬行数小时后,在土块旁、缝隙处吐丝筑长茧(夏茧)化蛹,其出土结夏茧的盛期,一般在6月上中旬。
桃小食心虫幼虫每年的出土时间和数量,与当年5~6月降雨量直接有关,往往在一场雨后,越冬幼虫就出土一批。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进行地面用药防治。
成虫羽化后由羽化孔爬出,从幼虫出土到成虫羽化,大约需要13~15天。成虫白天不活动,夜间较为活跃,交尾产卵,除了在枣树上产卵多在叶片背面之外,在其他果树上,均产卵于果实,尤其多产在果实的萼洼部位。幼虫孵化后,在果面上爬行数10分钟到数小时之久,选择适当的部位,咬破果皮,然后蛀入果中,幼虫在果内为害20~30天老熟脱果。
3.防治措施
3.1农业防治
(1)减少越冬虫源基数。在越冬幼虫出土前,将距树干1m的范围、深14cm的土壤挖出,更换无冬茧的新土;或在越冬幼虫连续出土后,在树干1m内压3.3~6.6cm新土,并拍实可压死夏茧中的幼虫和蛹;也可用直径2.5mm的筛子筛除距树干1m,深14cm范围内土壤中的冬茧,并集中处理。(2)在幼虫出土和脱果前,清除树盘内的杂草及其它覆盖物,整平地面,堆放石块诱集幼虫,然后随时捕捉;在第1代幼虫脱果前,及时摘除虫果,并带出果园集中处理。(3)在越冬幼虫出土前,用宽幅地膜覆盖在树盘地面上,防止越冬代成虫飞出产卵,如与地面药剂防治相结合,效果更好。
3.2预测预报,及时防治
近几年,利用性诱剂预测桃小食心虫的发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用桃小食心虫性诱剂系于有水的碗上,水中再加入0.1%的洗衣粉,组成一个简单的“诱捕器”。也可用涂有黏虫胶的硬纸板代替水碗,组成“诱捕器”。(2)每15~20个诱捕器为1组,挂于果林之中,距地面的高度为1.5m左右,间隔距离25~50m。(3)每天清晨检查诱捕到的雄蛾数,从开始见到第1头雄蛾时,此时正是田间越冬幼虫出土高峰,为地面用药的最佳时期。(4)记录每天的总诱蛾数,当诱捕量达到高峰时,此后3~7天为树上用药的最佳时期。
根据省科技厅《关于做好迎接省人大常委会开展促进科技创新工作评议的通知》(科策[2006]106号)文件,我局对照省人大常委会评议的范围和重点内容,扎实开展了贯彻实施科技法律法规、依法促进科技创新工作自查、边查边改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法用法,依法推进科技工作健康发展有新成效
为确保《科技进步法》、《专利法》等科技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到位,2003年以来,我市坚持从实际出发,紧紧结合“四五”、“五五”普法工作和以开展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月、送科技下乡、产学研对接、人大执法检查、落实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等科技活动为有效载体,深入持久地学习、宣传科技法律法规,不断强化学法用法意识。通过学法用法,《科技进步法》、《专利法》等科技法律法规在我市得到广泛宣传和普及,全市上下科技法律意识进一步提高,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和依法推动科技进步局面在我市逐步形成,我市依法推进科技工作健康发展取得了新成效。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我市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到2006年6月,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8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3个,实施国家、省火炬计划12项,科技攻关项目10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8项,“十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共计达到156.9亿元。随着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品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以环新集团为龙头,依托骨干企业,辐射桐城、潜山、岳西、枞阳等区域的“安徽省汽车零部件(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二是传统产业高新化进程加速。轻纺、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初见成效。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48.5%,比“九五”末提高4个百分点。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等单项技术,促进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我市被认定为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环新、华茂、安玻、曙光等一批企业被定为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三年来,我市共组织实施40多项省、市级制造业信息化项目,引导企业投资2000多万元,使信息化示范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40%左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三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猛。2005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5亿元,利税4.5亿元,安庆恒昌、同发、和兴、余良卿及岳西迅启、桐城金光、潜山精科等一批实力较强的骨干企业脱颖而出,其中超百万的255家,超千万的85家,超亿元的10家,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科技兴农成效显著。2003年以来,我市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行业、品质结构加速调整,畜牧渔业产值比重有较大提高,随着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全市粮油优质品种率达到88.4%和84.6%。两系杂交稻及超级稻、羽绒除菌加工等技术的应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市范围内累计种植两系杂交稻480万亩,为农民增收4.8亿元。桐城市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潜山县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五是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三年来,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逐年增长,全市专利申请总量500多件,其中发明专利90多件。全市拥有专业技术人员7.1万人,共有60多项科技成果获市级奖励,19项成果获省级奖励。尽管我市在贯彻实施《科技进步法》等科技法律法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推动了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由于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市在依法推进科技创新上仍然有薄弱环节,如全社会科技意识不够强、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等。
二、优化环境,依法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有新进展
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是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等科技法律法规关键环节和重要步骤。2003年以来,我市坚持把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和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并重点推进。一是进一步完善科技发展政策。为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等科技法律法规,促进科技工作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关于激励市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建设安徽省汽车零部件(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优化了我市科技进步与创新环境。二是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2003年以来,我市把加强产学研结合上升到战略层面上来抓,坚持高起点把大院大所科技专家请进来,广泛与著名科学家和国内外重点大学、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借外脑、用外智、引外技,扎实做好产学研合作工作。目前我市已分别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庆师范学院、国家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校、科研机构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与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专家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2006年6月,我市与省教育厅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共组织安徽29所高校、200多名专家学者到我市进行产学研对接,共签订了105项产学研对接项目。三是大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2003以来,在巩固安庆国家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基础上,我市重点加强了安徽省汽车零部件(安庆)高新技术创业基地建设。目前,安庆汽车零部件基地已拥有14家骨干企业,年产值达20多亿元。经过积聚和整合科技资源,安庆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同时,2005年,我市还建成了安庆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积极为企业引进高科技项目和人才,为安庆发展高新技术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四是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市先后在华茂集团、环新公司、安玻公司等骨干企业建成12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夯实我市规模以上企业科技研发基础,增强了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吸收与研发功能,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我市还积极组织35家企业实施“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五是依法奖励科技成果。2003年以来,为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氛围,我市修订了《安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先后开展了2002—2003,2004—2005年度科技奖评审、奖励工作。共奖励科技成果60多项,发放奖金100多万元。同时,我市还积极组织申报省科学技术奖,共有19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三、明确任务,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有新举措全国、全省科学技术大会召开后,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新形势、新要求,我市于6月30日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大会,部署落实全国、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和建设创新型安庆任务。贯彻全国、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建设创新型安庆,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一、积极为自主创新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首先,按照全国、全省科技大会要求,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把加强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经济和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贯穿到各项政策措施中,促进各项科技工作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其次,引导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在依法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投入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第三,按照打造“活力安庆”要求,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工作,壮大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下大力气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科技人才,特别是具有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建立健全创新型人才激励机构;第四,鼓励发明创造,实施专利战略,引导和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开发、申请专利技术。积极组织企业转化专利成果,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增强全市自主创新能力。二、大幅度提升农村科技进步。进一步加强与著名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强化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工作,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不断提高全市农村科技含量,促进安庆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三、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围绕我市骨干企业“翻番计划”、园区经济“倍增计划”中心任务,以建设安徽省汽车零部件(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实施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等工作为重点,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市情,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以马芜铜宜为重点的沿江城市群,打造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工作部署,重点在汽车零部件、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具有本市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领域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催生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国家、省高新技术企业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大力发展高新兴产业技术产业,着力推动安庆高新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针对我市传统产业比重大的特点,不断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进程,积极应用一批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纺织、建材、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突出抓好一批带动产业技术升级的重大产业工程和标志性工程,促进安庆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企业效益不断提升。
一、恶性杂草的种类、发生规律及分布情况
1. 水稻恶性杂草种类
常见水稻恶性杂草主要有三类。一是禾本科杂草,如:稻稗、匍茎剪股颖等;二是泽泻科杂草,如:野慈菇等;三是莎草科杂草,如:扁秆藨草等。
2. 发生规律及分布情况
(1)稻稗:属稻田稗草中发生较多且较难防除的一年生晚春杂草,生长速度快,与水稻争肥、争光,强烈抑制水稻生长。
(2)匍茎剪股颖:湿生性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多发生在池埂上,向水田爬行生长,茎秆基部常俯卧或匍匐,茎秆爬在水面上,在茎节生根,见土扎根后长出新植株。
(3)野慈菇:属多年生植物,具有地下茎,顶端膨大形成小球茎,具有超强的耐阴性,即使水稻封垄后,其他杂草均停止生长或生长缓慢的情况下仍能大量发生。
(4)扁秆藨草:多年生草本,种子繁殖,株高80~100厘米,在根部有球状大块茎,叶片与茎秆高度基本相同。由于其秆硬且根茎粗,根茎发育到4~5节后尖端长出新植株,因此抗药性强,防除难度大。
二、恶性杂草的防治技术
1. 匍茎剪股颖、稻李氏禾的防除方法
每公顷用5%嘧啶肟草醚(韩乐天)0.75升,使用时与有机硅助剂杰效利混用(杰效利1袋5毫升对15升水)可提高药效。施药前1~2天排干水,让杂草茎叶充分露出水面后进行茎叶喷雾,用药后1~2天灌水,保持3~5厘米水层,保水5~7天,然后正常管理。嘧啶肟草醚的除草效果受温度影响较大,气温达到25℃以上时施药才能达到理想的除草效果。
2. 插秧田中后期稻稗的防除方法
可用莎稗磷(阿罗津,每升含有效成分300克)乳油50毫升/亩+50%二氯喹啉酸可湿性粉剂40~60克/亩,于稻稗4~7叶期(株高10~30厘米)施用,施药前1~2天放干水,喷液量控制在7~10升/亩,喷药后1~2天可正常灌溉。
3. 以稻稗、稗草、狼把草为主的杂草群落的防除方法
第一次用药在水整地时进行,选用300g/L(克/升)莎稗磷750~900ml/hm2(毫升/公顷)+15%太阳星225~300g/hm2(克/公顷),对水甩喷或拌土撒施,间隔5~7天插秧。第二次用药在水稻插秧后15~20天(稻稗2叶期前)进行,选用300g/L莎稗磷(阿罗津)600~900ml/hm2+15%太阳星150~225g/hm2,拌土撒施,要求水层4~6厘米,保持5天以上。莎稗磷(阿罗津)二次用药时,施药要确保在移栽后15天以上,同时要准确掌握用药量,不得随意增减。
4. 以扁秆藨草、牛毛毡、萤蔺为主的杂草群落的防除方法
水整地后,采用80%丙炔藨草酮(稻思达)直接甩施,插秧前4~5天耙地后趁混水甩施,每公顷用80%丙炔藨草酮90克,对水6~9升。施药时田间要保持3~5厘米水层,确保甩施均匀,施药后4~5天换新水插秧。如果整地不平或水层保持不住,田间会残存少量杂草,可用15%乙氧磺隆水分散粒剂(太阳星)255g/hm2+300g/L莎稗磷乳油750~900ml/hm2,于插秧后15~20天加少量水稀释后拌土撒施,施药后保持4~6厘米水层5天以上。
论文摘要 阐述了辣椒疫病在福鼎市的发生流行规律,并从种植抗性品种、采用农业栽培措施、化学防治等方面介绍其防治技术,以供辣椒种植户参考。
近年来,辣椒疫病在福鼎市部分地区发生危害日益严重,重病田死秧率达30%~100%,成为影响我市辣椒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笔者就辣椒疫病在我市的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关键技术作简单介绍,以期为农民在辣椒生产过程中进行此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1发生流行规律
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所引起的一种土传性病害,可经雨水、土壤、气流等多种途径传播,除了引起大面积死秧外,还可造成叶片枯萎、果实腐烂、茎杆出现坏死斑以及萎蔫死亡等多种症状,一般病株率为15%~30%,严重时达80%以上,现已在世界各地的辣椒种植区普遍发生和流行,成为辣椒生产中增产增收的主要障碍之一。辣椒疫病的病原菌通常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及卵孢子在病株残体、土壤内越冬,也可以在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在潮湿土壤中,菌丝可存活4~15个月,卵孢子在土壤中一般可存活3年。当条件适宜时,越冬后的病原菌随灌水、气流等传到寄主各部位,引起发病,进行再侵染。
福鼎市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这给辣椒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丰富城乡人民菜篮子的政策引导下,辣椒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辣椒种植面积逐年增大,新品种引进、栽培条件的改善等措施的实施,其实也将辣椒疫病的发病因素积聚起来,致使辣椒疫病在我市的危害日趋严重。2006~2008年对我市辣椒产地的调查表明,气候适宜时,一般田块减产20%~30%,严重的全田绝收,给当地的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构成了严重威胁。该病在大棚全年均可发病,露地4月下旬发病,5月至7月下旬大发生,蔓延迅速,2~5d内可危害大部分植株,尤其是刚进入坐果期的辣椒极易感病,常发生果实腐烂,植株大片枯萎,使农民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防治技术
2.1种植抗性品种
由于杀菌剂对环境和生物的潜在危险性愈来愈强,加之辣椒疫病具有一定的突发性,一旦地上部分出现发病症状,再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已很难达到防治效果。如果在种植抗性品种能有效地解决辣椒疫病的前提下,那么种植抗病品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又安全的措施。我国已选育和筛选出了一批抗辣椒疫病的品种,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有湘研1号、湘研4号、湘研5号等系列以及21号牛角椒、朝天椒、早丰1号、光皮椒、窑嘴大辣椒等,生产者可根据需要选种合适的品种。
2.2采用农业栽培措施
2.2.1清洁田间、减少病原菌原始生物量。辣椒生长期和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和病残体,不能将病株和病残体随意丢弃在田间和水渠中,应集中晾干烧毁,以减少病原菌原始生物量。
2.2.2合理轮作。辣椒疫霉菌不仅可侵染辣椒,还可侵染番茄和葫芦科中的50多种作物,因此在我市可以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或与叶菜类和葱、蒜类作物轮作,避免与茄果类和瓜类作物轮作或套作。
2.2.3改进栽培措施。辣椒地应选择不易积水、土壤疏松肥沃的地块,移栽前进行深翻晒土,采取高畦深沟地膜覆盖栽培,及时地进行追肥,促进植株生长,增强对辣椒疫病的抵抗力。
2.2.4选择合适的肥水管理方式。在辣椒种植过程中应选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或有机肥为主,磷、钾肥作为基肥,苗期少施氮肥,可适当地施些硅肥和硼肥来增强植株对辣椒疫病的抵抗力,在花蕾期和盛果期应及时地追肥。灌水要及时适当,一般播种或定植后要浇足保苗水或定植水,缓苗发根时要适当控制水分,促进根部发展,结果期要勤浇水。灌水应采用小水沟灌,杜绝大水漫灌,以多水口、不上垄为原则,避免病原菌从发病区向未发病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