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发展报告

社会发展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发展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发展报告

社会发展报告范文第1篇

我受**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年,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埋头实干,突出更好更快发展这个主题,大力实施“工业立县、农业强县、商贸兴县”三大战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政治安定、经济发展、人心思上、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圆满完成了年初既定的任务目标,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速加快、结构优化、活力增强、质量提高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4.5亿元,同比增长4%,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2.8亿元、33.9亿元、1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7%、5.7%和4.5%。主要特点是:

(一)、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17.1亿元,同比增长8.3%,实现利税7.5亿元,同比增长12.8%,全县纳税超百万元的企业达到35家,其中超千万元的企业5家。

(二)、农业经济平稳增长。在旱情较重的情况下,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1亿元,种植业结构出现新变化,农产品品种不断优化,粮食总产53.05万吨,同比增长0.4%,棉花总产18356吨,同比增长9.3%,农业产业化水平继续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29.8%。

(三)、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继续加大。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7亿元,同比下降10.8%,一批省市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消费市场日趋活跃,物价稳中有升。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亿元,同比增长16.2%。

(五)、财政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实现一般预算收入30**6万元,同比增长18.2%。

(六)、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42元,比上年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4161元,比上年增长3%。

(七)、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教育、卫生防疫、城镇建设、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社会保障、民政、环保、计生、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明显进步。人民群众思进思富,各级干部干事创业,全县上下政通人和,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总之,我县经济运行质量总体是好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还不够快,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二是工业企业单体规模小,装备水平落后,研发创新能力弱,管理比较粗放,核心竞争力差,运行质量和效益不高。三是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产业化水平低,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较大。四是商贸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设施规模小、档次低,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五是对外开放的程度较低,外贸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力不强。六是城镇化水平还处在低层次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为此,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针对薄弱环节,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安排的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

20**年,县委县政府确定我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创新实干、跨越发展”的总要求,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市场体制和实现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动思想解放,抓住环渤海经济圈崛起和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机遇,深入实施工业立县、农业强县、商贸兴县三大主体战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强和谐**建设,加强新农村建设,提高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外向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在全市的率先崛起。

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县生产总值增长8%;

财政收入增长1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

三、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

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积极的、有作为的态度把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认真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大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继续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项目、突出抓园区、合力抓环境”的工作方针,大力实施“三大工程”(“百强企业上台阶”工程、“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和“企业整体素质提高”工程),狠抓“五项重点”(工业园区完善提高,项目建设提速增效,支撑企业强势发展,品牌培育重点突破,发展环境优化提升),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二)、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紧紧围绕结构调整,继续开展“重点项目建设年”活动,在项目谋划、项目推进、项目协调、项目融资和项目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二是要立足县情,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精心谋划立县项目,集中精力,下大气力,协调配合,加强跑办,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省重点项目库,力促更多的项目开工建设。三是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打好“集约挖潜、储备盘活、开发置换”三张牌,解决项目建设用地需要。四是加强调度,确保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按照“强龙头、建基地、给政策、抓示范、搞服务、带农户”的思路,调整农产品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搞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兴建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三是加强农业技术和社会体系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四是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增强农业生产能力。

(四)、统筹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

按照“拉大框架、膨胀规模、加强管理、提升品位、细化规划、完善功能、创新机制、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认真做好城镇建设规划修编。以建制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迅速膨胀城镇规模,引导产业聚集,不断增强小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

(五)、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牢固树立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观念,紧紧依托现有的优势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扩大招商领域,提高招商质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把扩大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积极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全力打造我县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六)、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

按照“发展大商贸,参与大流通,建设大市场”的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像重视工业一样重视商贸服务业发展,出台优惠政策,推动商贸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一是定规划,明确服务业发展方向。二是抓改革,增强商贸企业发展活力。三是抓投入,提升商贸服务业发展水平。四是给政策,创优商贸服务业发展环境。通过努力,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有一个大的突破。

(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社会发展报告范文第2篇

乡地处市东北部,距城区55公里,与三面交界。全乡辖8个村1个居委会,共3156户10127人。幅员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8890亩(其中水田5121亩,旱地3769亩)。场镇面积0.5公里,常住人口1400余人。乡机关干部职工25人,其中行政12人。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色产业情况

乡是典型的农业乡,全乡以种养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红苕及各种豆类;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生姜、水果、蔬菜等;养殖业主要以生猪、肉羊、肉牛、家禽为主;工副业主要以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为主。近年来,我乡依托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其中建有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1个--雪洞生姜专业合作社,并以此辐射带动全乡生姜发展,培育出了雪洞、柏杨、石星三个生姜专业村,建生姜良繁基地300亩,2013年全乡种植生姜3200亩,生猪专业合作社3个,200亩的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1个,其他合作社3个。近年来,养殖业发展较快,其中肉牛养殖场1个,肉羊养殖场2个,家禽养殖场2个。全乡居民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种养业为辅。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1)交通状况较差。时至今日,全乡仍有2个村60%的社道未硬化,造成群众行路难,农产品销售难。

(2)公共设施滞后。场镇设施不健全、功能不完善,没有一个公共群众娱乐场所,场镇亮化、绿化较差,仍有3条街道未亮化、绿化。

(3)水利隐患严重。全乡七座小Ⅱ型水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隐患,排水渠道不畅、蓄水设备老化现象严重,没有控制性水利工程,农业抗旱排涝能力较差,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灾害性极端性天气增多的大环境下,旱涝灾害频繁,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2、农村社会发展滞后。我乡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较低,由于经济状况差,导致大量人员外出,其中不乏一些乡土仁人志士和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他们在事业有成后由于看到家乡各方面比较落后也就不愿回乡发展,这就造成我乡社会发展严重滞后。

3、农民致富增收困难。我乡农业生产仍处于传统小农模式,一是分散经营,二是生产规模小,三是销售渠道不畅通,信息不灵,同时销售的产品经济价值不高等这些原因就导致了农民增收困难。

四、设想及建议

设想:完善场镇功能配套设施,计划今年投资40万元建一个500平方米的群众娱乐活动场所,计划投资50万元完成场镇深街道的绿化及亮化工程,同时,争取今年完成玉带峡旅游景区的签约工作。

建议:1、增加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争取建一座控制性水利工程,增强防洪抗旱的能力,既可改善我乡生态环境,又可保障经济发展。

社会发展报告范文第3篇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积极开展“一创双优”活动,坚持“4321”发展思路,抢抓机遇,奋力拼搏,较好地完成了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预计全市完成生产总值943亿元,增长11.8%,超计划目标1.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年的13.9∶66.5∶19.6调整为13.5∶67.8∶18.7。

(一)工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工业项目建设力度,工业经济取得新突破。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3.2%,较上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41亿元,增长16.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50亿元、利润150亿元、税金91亿元,分别增长30.5%、40.1%、40.2%。中原石化MTO、永龙化工100万吨真空盐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建成20项重大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节约15万吨标准煤;对不达标的高排放企业实施提标改造,通过努力,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预计可完成年度下降目标。“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升年”活动顺利开展,全市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233亿元,占计划的145.6%;建成标准厂房15万平方米;完成融资17.6亿元,入驻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安置4.2万人就业。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发展态势良好。

(二)重点项目建设再上新台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省前列。建立的重点项目周调度、月点评制度和督查督导制度,有效解决了80个项目推进中的320项难题。16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8.3亿元,占计划的112.4%;246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88亿元,占计划的108.2%。建立了项目谋划新机制,通过集中谋划、包装,入市级项目库的重大项目324个,总投资2619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63个,占总数的5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1.9亿元,增长28%,超计划目标6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2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9%。

(三)城镇建设快速推进,交通能源基础进一步改善。强力推进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工程,快速启动新区,加大撤乡建镇力度,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3.46%,较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市地下水源给水工程、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等项目建成,新区起步区“六纵四横”路网工程、长庆片区综合开发等项目扎实推进。等县城综合提升效果明显,8个乡撤乡建镇获省批复。交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晋豫鲁铁路通道段完成投资21亿元,濮清快道、S212金堤河桥至庆祖段改建等工程竣工通车,德商高速范县段、G106濮范高速至黄河桥段改建工程开工建设,南林高速东延至豫鲁省界段、范台梁高速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能源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昆吾220KV变电站建成投用,文96储气库即将完工,文23战略储气库等项目前期工作顺利开展。

(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造林绿化、设施农业发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容村貌整治五项重点工作,农业基础不断夯实。粮食总产达到253.7万吨。优质粮食种植面积达到460万亩,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83万亩。新建、扩建80个设施农业园区,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0.9万亩。畜牧业总产值完成84亿元,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1.61万吨、28.95万吨、7.22万吨。植树造林23.1万亩,林下经济面积达到15.3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20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2家、市级158家。农村劳动力转移72.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69.4亿元。完成61个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建设任务,5.08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五)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新成绩,消费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市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园区入驻企业196家,实现营业收入25亿元。丹尼斯百货、义乌小商品城等项目建成开业。优化金融环境,打造诚信,有力地促进了金融业健康发展。市商业银行县、县支行挂牌营业,台前县农信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助推中拓公司进入上市辅导期,与天津股权交易所、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建立合作关系。《神龙部落》台湾巡演和《水秀Ⅲ》商演均获成功,东北庄中原杂技博物馆主体工程完工。全年接待游客354.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4亿元,增长18.8%,超计划目标1.8个百分点。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通过积极谋划与运作,濮范台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列入《国务院关于支持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中原经济区建设指导意见》),上升为国家战略。林钢整体移交工作顺利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投资2.5亿元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签约项目175个,总投资908.45亿元。与天方药业、华润燃气、煤化、投资集团等战略投资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外贸出口总额完成5.4亿美元,增长30%,超计划目标5个百分点;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家,实际利用外资1.27亿美元,增长41%,超计划目标16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市外资金160亿元,超额完成150亿元的全年目标;外经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七)民生持续改善,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76元,增长12.8%,超计划目标3.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6092元,增长20%,超计划目标10个百分点。为县域产业集聚区127家企业争取到优惠电价,降低用电成本3800余万元。十项民生工程年度目标基本完成。全市发放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2.82亿元,农机补贴3895万元。解决30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户用沼气池6000座。完成校安工程面积66.8万平方米。新农合参合率98.96%。培训农民工5.2万人。建立全市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对保障对象发放临时价格补贴。健全价格监测预警制度,完善价格服务、市场监管等调控手段,稳定水、电、气、暖等政府管理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为5.2%,超计划目标1.2个百分点,比全国、全省低0.3个百分点。

(八)创新观念抢抓机遇,争取国家政策、项目和资金工作成绩斐然。成功争取国家发改委将我市列为国家第三批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年度获得中央转型专项资金2.12亿元,不仅未来4~9年内每年还可争取2~4亿元,而且对我市今后争取项目、加快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批有利于加快发展的政策和项目挤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指导意见》,6处明确提出支持发展,居全省第4位。通过油地双方共同谋划,中原油田石化总厂扩能改造、日照经至洛阳输油管线、榆济线复线、地下储气库和石化产业园等5个项目列入省与中石化签订的合作补充协议。煤炭储配中心项目得到国家发改委初步认可。我市与聊城市合力推进郑濮济客专列入《省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指导意见》。我市11个引黄调蓄工程纳入省总体规划方案。年累计争取国家、省投资和补助项目42个,争取到政策性资金9.52亿元;争取农发行、国开行等银行长期贷款资金1.1亿元;发行10亿元城投债前期工作扎实推进。

年全市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十二五”开局良好。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以下突出矛盾与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发展速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工业支撑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三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一产比重偏高,三产发展缓慢,二产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四是城镇化水平偏低,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不强。五是基础设施特别是能源交通,制约了我市潜在优势的发挥。

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当前,我国仍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趋势。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相关支持政策和规划陆续出台,我省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市在中原经济区发展大局中的定位明晰,地位更加重要,区位、市场、资源、文化等潜在优势进一步凸显,已具备了科学发展、务实发展、赶超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年作为实现“二三五”赶超目标的关键之年和实现“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之年,我市唯有抢抓机遇、真抓实干,才能赶上全省平均水平,尽快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和安排部署,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规模突破100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下;城镇新增就业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

三、年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初步安排

今年全市申报第一批省重点项目80个,总投资1157.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72.6亿元;计划实施第一批市重点项目252个,总投资1461.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06.9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7个,5亿元以上项目83个,10亿元以上项目44个。

工业项目。计划实施104个市重点工业项目,总投资483.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32.2亿元。争取建成投产永金化工20万吨乙二醇、恒润石化碳四综合利用一期工程、康益医疗器械加工、温州创业园高新医疗器械一期工程、天能循环经济产业园一期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中原大化碳酸二甲酯(DMC)、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园、宏业精细化工产业园、双虎家具产业园、恒润石化碳四综合利用二期工程、温州创业园高新医疗器械二期工程等项目。做好龙丰纸业二期工程、煤化化工产业园后续项目的前期工作。

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新区起步区“六纵四横”路网工程和长庆片区路网工程,将开州路、中原路、濮上路建成高标准样板路,改造提升人民路等城市道路,完成市城区所有跨路电线电缆“上改下”整治任务。加快建设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县污水处理厂、新区及长庆片区集中供热项目,开工建设马颊河滨河路及配套设施。积极谋划新区基础设施等项目。

交通能源项目。加快建设晋豫鲁铁路通道段、德商高速范县段和G106、S101等干线公路升级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南林高速东延至豫鲁省界段,争取年内开工建设范台梁高速。建成投用文96储气库,加快建设绿能高科LNG储备调峰一期工程,争取开工建设濮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龙丰热电2×60万千瓦机组,推进中原油田石化总厂扩能改造、文23战略储气库、煤炭储配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

农业项目。建成范县万亩泥鳅养殖基地、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引黄调蓄水库,黄河滩区生态功能带,渠村、南小堤、彭楼三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国家千亿斤粮食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开工建设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段、南水北调支线工程、永顺沟和潴泷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大用集团肉鸡产业化等项目。积极推进县引黄调蓄工程、县杏元引黄调蓄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

服务业项目。加快建设龙湖商务广场、银座国际酒店、华阳国际大厦、玉门大厦、东北庄杂技文化旅游园区、单拐革命旧址综合开发等项目,开工建设崛起时代广场、万利财富广场二期工程、丰源省际建材物流园、县家具物流博览中心等项目。积极推进综合物流港、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前期工作。

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项目。完成台前县后方乡等4个乡中心卫生院扩建项目,建成投用县精神病院病房楼、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等项目。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网络“班班通”、乡镇综合文化站、体育基础设施等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工程、薄弱高中改造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市精神卫生中心、市眼科医院迁建和县御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设施等项目;开工建设县职业技术学校实训楼、县特殊教育学校等项目。做好市人民医院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市全民健身中心、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

四、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突出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发挥新型工业化的支撑作用。一是项目带动,着力构建新型工业体系。启动“四力”上项目,即招商引资借外力,老企业扩张促内力,企业改制激活力,鼓励创业聚民力。建设中石油产业扶贫示范区,争取中石油更多产业扶贫项目。落实省与中石化签订的合作补充协议,推进中原油田石化总厂扩能改造等项目建设。二是支大扶强,尽快形成优势企业群体。支持中原油田、中原石化、中原大化、龙丰纸业等企业发展壮大;扶持濮耐、恒润石化、贝英数控、龙迈电动车等高成长性企业快速发展;扶持蔚林化工、宏业化工、中拓管道、泓天威药业、绿能高科等企业加快上市,再筛选10家上市和股权交易后备企业。三是创新创业,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全面加强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创业园区,提升民间创业能力。四是节能减排,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严把新建项目环保及能耗准入关,抓好重点领域、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二)强力推动城镇体系建设,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一是做大做美中心城市。立足于建设灵韵濮水、秀美龙都、活力智城、生态宜居的现代复合型城区,积极推动新区报批和规划编制工作,加快起步区建设步伐。坚持管理、教育、改造、建设相结合,全面提升建成区城市品位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二是做优做强县城。坚持“建新改旧”相结合,推动五个县城提质扩容。从今年开始,将县城建设情况与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一并观摩。三是促进中心镇发展。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濮城、文留、柳屯等产业支撑能力强、基础设施好的中心镇。加快乡改镇步伐,完成4个乡撤乡改镇。四是有序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以产业集聚区和县城、小城镇的村庄整合为重点,高起点规划,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市财政拿出5000万元,实行“以奖代补”,集中支持开发区、工业园区内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三)深入开展“重点项目建设年”活动,发挥重点项目的经济引擎作用。一是抓好项目谋划。继续完善项目谋划机制,从制度上保障项目谋划工作的主动性、超前性和科学性。坚持日常谋划与集中谋划相结合,构建质优量足的项目储备库,保持项目建设的良性循环。二是做好省、市重点项目的筛选申报与跟踪落实工作。积极运作,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省计划盘子。三是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的推进机制。坚持用周调度、月点评、季观摩、年总评、合力团、台帐管理、市级领导分包重点项目、市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联系重点项目等新机制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四是抓好项目建设专题活动。每季度开展一个专题活动,分时段重点推进。

(四)大力开展“提质增效”活动,发挥产业集聚区载体功能。全市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320亿元,其中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8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700亿元;基础设施及其他配套设施完成投资40亿元。一是强基础、促配套。加快建设水、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科技研发、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统一规划建设生活配套功能服务区,支持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建设背压机组。二是引龙头、促集聚。大力扶持、积极引进一批带动力强、辐射力大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和关联度高的配套型项目,提升主导产业的综合竞争优势。三是抓保控、促集约。加强资源要素集中配置,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效率。四是找对手、促发展。创新产业集聚区观摩考评机制,开展各县(区)“对手赛、联手赛”活动,促进竞相发展。

(五)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挥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一是切实做好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村五项重点工作。加快引黄调蓄水库、中小河流治理、农村饮水安全等10项重点工程建设进度,年内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8万亩,解决50万人以上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和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二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继续抓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粮食总产保持在250万吨左右;重点扶持花卉、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业,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8万亩;加快建设以黄河滩区绿色养殖带为主的畜牧优势集聚区,打造“五区一带”畜牧业新格局。三是加快扶贫综合开发力度。完成5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解决和巩固温饱人口4.2万人。

(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新经济增长点的拉动作用。一是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推进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园区发展,改造提升中原市场、劳动市场,依法对两个市场范围内的房屋予以征收。谋划建设煤炭储配中心。二是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业。切实抓好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着力打造文化精品。做大做强杂技龙头企业,提升我市杂技精品剧目的国际影响力。联手周边地市,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七)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发挥保障服务民生的作用。一是促进民生工程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办好承诺的实事项目。二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逐步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规划建设职业教育园区,推进市委党校、市卫校、杂技学校、技工学校等学校搬迁入园。三是做好医疗卫生服务。加快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医疗服务等卫生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四是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加快城乡公共文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五是实施就业促进行动计划。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确保就业增长。六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不因价格上涨而降低。

(八)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前锋作用。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原经济区建设指导意见》。尽快完成《中原经济区规划建设方案》、《中原经济区濮范台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建设规划方案》、《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体规划》和《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争取早日获批、尽快实施。二是加快改革步伐。加快国企改革步伐,妥善解决市甲醇厂、市氯碱厂、市三强纺织厂等企业改革遗留问题,完成市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工作。加大与央企、省企对接合作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搞好资本运营,盘活优质国有资产。加快推进公用事业单位改革,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工资和职称制度改革,扎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三是扩大对外开放。深入开展“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年”活动,坚持一手抓招商,一手抓落地,在提高招商引资实效上下功夫。积极争取海关、商检设立办事机构,推动“无水港”建设。四是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推进、邯郸、聊城三市在交通、水利、电网、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

社会发展报告范文第4篇

20**年,全市上下围绕“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79亿元,增长15.2%(预计数,下同),高于年度预期目标2.2个百分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地方财政收入261.33亿元,增长4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35亿元,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3亿元,增长19.3%;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5.0%;城镇登记失业率3.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5%和16.1%。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三次产业加快增长,产业层次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1亿元,增长5.8%;优质水稻、优质茶叶等农业优势产业带建设顺利,农产品加工能力增强。新型工业化持续快速推进,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2100亿元,增长27.2%;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等产业集群增速较快,园区集聚效应增强。服务业发展提速,餐饮、商贸等生活业保持旺盛,交通运输及仓储、金融等生产业增速明显加快。

2、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城乡建设顺利推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同比提升9.4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127个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162亿元。一洲两岸、新河三角洲、武广客运专线**新站及配套工程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背街小巷提质改造和社区环境整治工程持续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湘江**综合枢纽工程已获国家批准立项,火车南北货站搬迁已进入建设阶段。继续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完成35个建制乡镇和2**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土地开发整理投入3.9亿元,农村公路建设改造1665公里,病险水库治理87座,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2万人,农村电网改造年度任务基本完成。

3、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顺利推进,岳麓、芙蓉等4家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国资国企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公用事业改革、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39.5亿美元,增长34.8%,其中出口总额25亿美元,增长29.5%。珠洽会、科交会等招商活动的成功举办,使境内外资本竞相投资**的势头进一步形成,**的对外开放形象明显提升。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增长24.7%。

4、节能降耗力度加大,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建立了市县(区、市)两级节能减排和环境资源保护协调监督机构,对100户重点耗能单位建立了监测网络。加大节能投入,重点支持了一批节能优势项目。环境保护取得成效,开展“劲风行动”,完成43家单位74台锅炉外迁任务,长善垸、岳麓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顺利,开福污水处理厂进入扫尾阶段。控制扬尘污染、强化渣土管理、加强绿化、推行清洁能源等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

5、民生水平持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就业规模和社会保障稳步扩大,全年新增城镇就业9.4万人,基本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6.67万人,全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共新增参保人数41.96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7%。加强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新建经济适用房70.91万平方米,新增城镇廉租房2万平方米。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作用明显增强,城乡义务教育秋季“一费制”全免,政策范围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免除率达100%。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城区新建12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25个。省市八件实事的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文化、体育、民政等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实现全面进步。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缺乏大企业、大项目的支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薄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资源制约、环境制约、体制制约的问题仍然突出;就业与社会保障等和谐社会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二、20**年宏观发展环境及我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和走势分析

一是全球经济总体较快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8%左右,全球经济仍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同时,资源型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全球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等因素影响,使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二是国内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高速增长阶段,通过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已经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高速增长的周期在拉长,起伏在减小,明年国内经济仍将延续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良好势头。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流动性过剩比较突出、价格上涨的压力呈增大之势等突出问题,将对经济发展造成不确定性。

(二)国家宏观政策取向分析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保持延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将进一步趋紧。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宏观调控的总基调是: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一是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大财政对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的支持力度,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优化信贷结构,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二是投资政策进一步强化项目约束条件。继续严把土地、信贷闸门,控制投资过快增长。严控新开工项目,特别是从严限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开工项目管理要求,各类投资项目开工建设必须完成所有审批手续、符合行业标准、完成环评等八个条件,有针对性地提高项目资本金比例。三是产业政策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导向。重点支持高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制订和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限制高消耗、高污染、资源型“两高一资”行业的发展。四是价格政策重点抑制价格总水平以及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加强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的供应,对扭曲较大的资源性产品价格适时调整。五是社会政策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较大幅度增加对社会保障、卫生、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六是区域政策突出引导协调发展。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着力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三)我市面临的主要机遇和挑战

1、主要机遇分析。一是国家政策机遇。中部崛起战略进入全面实施期,**明确为中部26个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的城市之一;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以编制主体功能区为基础促进整个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调整,长株潭被列为长江中游地区的重点开发区域;以上三大政策同时发力,将吸引大量的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加速向**集聚,给我市推动产业发展、拓展城市空间、增加发展用地、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带来强有力的支持。二是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形式和业态的创新;加大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实施重大文化产业带动战略,制定和完善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鼓励对外文化贸易。这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我市文化品牌优势,推进文化产业新一轮快速发展。三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的产业布局正在积极调整,将许多产业基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同时,随着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与升级,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传统产业出现大规模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科技、人才等生产要素质量高,而劳动力、住房价格等生产、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对于承接国际资本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与此同时,**完全具备与上述发展机遇对接的基础条件和自身优势。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构建形成了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城市发展平台在国内同类城市中相对靠前。**“两高一资”的产业较少,先进制造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以及特有的文化、科技优势,与国家高度重视的自主创新、中部崛起的“三基地一枢纽”建设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相吻合,有利于我市充分发挥好自身优势和产业特色,利用好政策机遇,推动新一轮快速发展。

2、主要压力和挑战分析。一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各省市经济呈竞相发展之势。在新一轮竞争格局中,我市面临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竞争压力,经济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二是转型调整压力加大。从投资来看,我市投资上行空间相对有限,投资结构不优,投资面临继续快速增长的压力和结构调整的迫切性在加大。从产业发展来看,**的工业规模偏小,特别是新上年产值数十亿元级的工业项目仍相对较少;生产业增速近年来一直低于服务业整体增速,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三是发展空间受到制约。土地利用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不相适应;产业发展用地受到限制,全市工业核心园区土地紧张,项目落地难;行政区划调整滞后城市的建设与拓展,城市化的有序推进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四是体制改革任务艰巨。行政服务环境仍然有待优化,城乡统筹改革任务繁重,要素市场改革有待加快。特别是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不快将对我市融资造成较大影响。

三、2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按照“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总要求,提出20**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13%;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增长20%,其中出口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全国省会城市平均水平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2‰以内。

上述目标在与“十一五”规划目标相衔接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我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安排,主要是引导各方面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坚持“好”字优先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这些目标中,节能减排和人口增长目标是约束性的,其他目标是导向性、预期性的。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预期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7.7%。一是突出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以优势核心企业为龙头,以配套企业为支撑,分类指导,集中资源和力量投入,推动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在国内外加快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突破性发展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力争六大产业集群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增长35%以上。二是以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健全百户企业技术中心体系,完善难题库、项目库、成果库,加强公共技术平台和交易平台建设,组织关键技术、共用技术和通用技术攻关,继续办好“科交会”,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加强对年耗3000吨标煤以上企业能源利用监测和审计,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能耗评估制度;加快研究、开发和应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着力启动和实施一批节能环保示范工程。三是着力推进优质企业加速扩张。在坚持外部引进的同时注重本土企业培育,推进本土优势企业优先发展。重点抓好长丰、江麓容大、山河智能机械配套园及**粮食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培育优质企业争创国家名牌和国家免检产品,支持名牌产品发挥品牌效应。扩大优质企业上市规模,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发行债券,推动更多企业实现上市融资。树立政府与企业共同创业的观念,突出加大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引导性投入,共同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四是加快推进“两个融合”。不断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加快完善生产全程的研发、设计、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环节,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融合。推动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渗透融合。围绕构建“数字**、信息星城”的目标,推进信息产业化,加快信息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支持软件产业、光伏产业加快发展。推进产业信息化,逐步实现产业、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数据化和网络化。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食品烟草、烟花鞭炮、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试点工作,信息产业销售产值增长25%以上。五是积极推进聚集产业新板块的形成。抓住第二轮土地修编的契机,按照“组团建设、板块发展、体现特色”的要求,着眼于加快推进形成“三区三带”产业发展格局,抓好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和修编扩容,同时推进集约用地,盘活存量土地,确保园区工业和生产业发展用地。

(二)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预期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6%。一是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功能分区的要求,合理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生产力布局。在推进长株潭融城核心区、打通城北大物流通道和加快长望融城步伐的同时,加强东西两翼的工业园区、新型城镇的规划。重点加快长浏高速、金洲大道、长潭西线高速“三带”建设和沿线开发,在不断拓展城市空间的同时,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构建聚集人口、聚集产业的发展战略新平台,为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打造新支点。二是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充分利用农业大省的自然资源优势和袁隆平杂交稻技术及种子种苗新技术等科技创新优势,重点在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种养业的种子种苗培育上着力,加快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业中心。抓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形成产供销相连接、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推进优势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18%以上。三是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巩固完善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9.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180座病险水库治理任务,加大农村公路、农村站场建设以及危桥改造投入,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700公里,新改建国省干线100公里,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到81%。继续推进农村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和乡村清洁工程,新建沼气池1万个。加快**新农村示范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继续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深入开展“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四是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继续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科技助农直通车等科技富民工程,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00项以上。着眼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农民在乡村和城市双向创业和就业能力。

(三)着力推进投资转型,促进投资结构调整优化。一是合理确定投资规模和结构。初步安排重大建设项目投资509.7亿元。推动投资重点的战略性转型,加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投资,把产业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作为重中之重,使工业和生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提高到30%。二是强化重大项目支撑。重点启动和实施“四大建设”。即推进以轨道交通、湘江**综合枢纽、黄花机场改扩建、南北站迁建、武广客运专线**站配套工程、霞凝港三期、湘江过江通道、出城口改造等为重点的交通建设;以一洲两岸、三角洲、滨江新城、南湖新城、武广新城等为重点的提升城市品位的精品项目建设;以固体废弃物处理场改造、污泥集中处置与综合利用项目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工程建设;以众泰汽车、陕汽重卡、中联技改、博云新材、瑞翔新材、红星肉食加工、湖南金山优质稻产业化开发工程等为重点的产业项目建设。三是着力拓宽筹融资渠道。在继续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信贷投入的同时,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充分利用优质项目、资本市场,更多地引进民间、市外和国外资金;在加大直接融资力度的同时,探索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新模式。四是切实管好政府投资。科学编制政府投资年度计划,实行“以计划带项目、以项目带切块”的安排方式,综合运用补助、贷款贴息、资本金注入、担保等多种投入方式,将各领域的政府投资安排到项目,重点投向公共服务和新农村建设等急需加强的薄弱环节、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

(四)注重综合功能提升,增强城市聚集辐射能力。一是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和先进制造业研发中心。发挥在中西部地区的人才科教比较优势,依托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软件产业基地以及工程机械和新材料产业的基础优势,着眼于全省和周边地区,当好产业自主创新的龙头,把工业发展的重心放在关键技术研发、核心部件制造、产业龙头和品牌培育上,在全省甚至更大范围内发展配套产业集群,不断吸引优质资源向我市聚集。二是加快构建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突破空间局限,着眼于辐射半径延伸至全省,部分领域延伸到全国,谋求现代服务业新的发展。进一步细化和落实服务业发展政策,既加快产业融合,又拉开档次,着力向“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三高”产业结构迈进;重点加快总部经济的培育和发展,积极发展外包服务业,优化提升物流、信息、研发、商务会展等生产业,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巩固发挥文化、商贸、餐饮等生活业优势。预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5%。三是加快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建设。充分利用好我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优势、发展基础,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升级。扶持发展媒体传播、出版发行、动漫游戏和软件等产业,提升发展文化艺术、娱乐休闲业,支持大型文化企业不断做大作强,进一步打响**文化产业品牌,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大力发展特色旅游,深度开发国内外旅游市场,扩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旅游总收入增长15%。四是加快宜居城市建设步伐。面向提高产业发展能力,面向改善民生状况,面向提升城市品位,大力推进城市建设,把**打造成为“创业的乐园,宜居的城市”,吸引更多的人群来长居住和创业。加快推进金洲大道、长浏高速等项目建设,畅通产业发展通道,提高产业发展能力。抓好公共交通、引水及水质环境工程等便民服务建设,加快建设连通周边的大公交网络,不断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推进岳麓山提质改造、橘子洲风景区、生态动物园的建设,打造城市精品工程,不断提升城市品位。继续抓好城管维护作业、渣土管理、入城口整治、城区亮化、户外广告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社会发展报告范文第5篇

无锡历史悠久,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民族民工业的发源地,也是当代乡镇工业的发源地,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区域通枢纽和著名旅游胜地,是长江三角洲的特大城市之一。

一、无锡市的基本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至2003年底,全市GDP1901亿,在全大中城市中排列第九位,人均GDP5200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第六位。财政收入265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第十位。全市协议注册外资50亿美元,到位注册资金27亿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列第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城镇人均可支配收1164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29万元,人均储蓄存款2.4万元。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无锡市民的生活水平总体已由小康向富裕迈进。当前,全市人民正在实施富民强市战略,规划到2005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10年,GDP在2000的基础上翻两翻,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美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无锡市的工业概况及乡镇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一是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3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992.74亿元,增长18.3%。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790.61亿元,增长24.1%。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0.36亿元,增长14%;股份制企业增加值245.46亿元,增长25.6%;集体企业增加值114.81亿元,增长24.9%;股份合作制企业增加值85.83亿元,增长17.1%;三资企业增加值210.77亿元,增长29.2%。

二是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3208.2亿元,增长32.7%;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67%;工业产品销售收入3206.76亿元,增长31.8%;实现利税263.24亿元,增长33.7%,其中利润161.32亿元,增长45%,增幅分别高于生产和销售20.9和13.2个百分点;亏损总额下降14.4%,亏损面下降1.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57.4%,创历史最好水平,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三是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392.16亿元,增长21.5%;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8%,提高0.7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395.61亿元,增长22.6%;实现利税198.41亿元,比上年增长20.1 %,其中利润112.64亿元,增长27.5%,增幅分别高于生产和销售6.9和4.9个百分点;亏损总额比上年下降12.2%,亏损面比上年下降7.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45.2%,创历史最好水平,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

四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加速农村工业化。无锡是中国乡镇工业的发源地,乡镇工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对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现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历史的贡献。根据2002年资料统计,在全市的工业总量中,乡镇企业占71%,有120万个劳动力在乡镇企业中工作,占农村总劳动力的72%,农民收入中来自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收入3443元,占农民纯收入的74%,上交财政占全市财政收入的60%。尤其是近几年来,一部分乡镇企业的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2003年,全市乡镇企业的上市公司达到12家,这些上市公司大部分集中在江阴市,形成了中国股市独具魅力的“江阴板块”,为本地区经济发民展融资近30亿。

五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无锡的私营个体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实力迅速壮大。全市把发展私营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实行外资、国资、民资三轮驱动战略,从市场准入、科技创新、融资担保、财税支持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并加快私营园区建设,培育骨干企业。市私营个体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强劲态势,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03年,全市私营个体企业共计达到15.92万户,从业人员73.26万人,注册资金651.26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087.67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71亿元,上缴税金52.2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31.2%、47.7%、39.5%和19.7%,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私企150个,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私营企业358个。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村城镇化进程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有突破,粮经比例为5:5。通过科技兴农、科技兴牧、科技兴菜、建设农业示范园,增强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吸引三资发展龙头企业,建立特色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了以青梅、板栗、银杏及优质茶叶、笋用林为主的林特产业;以生猪、奶牛、肉鸭为主的优质畜禽产业;以中华绒螯蟹、甲鱼、青虾为主的特种水产业;以设施栽培为主的精细蔬菜产业等为五大主导产业。2003年,农业和非农业产值达到375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81.44亿元。

二是繁荣农村,积极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03年,无锡市的城市化率超过了60%,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42%,发达国家为78%,我国平均为40%。从无锡的实践证明,富裕农民要减少农民,加强农业大发展非农业,繁荣农村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城镇化对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城镇化促进了工业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较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社会服务、市场环境等。

四、无锡的经济国际化进程

无锡市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着力加快了经济国际化进程。开放型经济已成为无锡的主体经济,坚持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2003年,全市新批超亿元项目就达15个,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43.8亿美元,增长了47.6%,协议注册外资50亿美元,增长了72.6%,到位外资27亿美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六位。全市重点开放园区共完成协议注册外资42.6亿美元,增长80%,占全市总量的85% ;到位注册外资21.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8%,占全市总量的79% ;自营出口44.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8%,占全市总量的60.6% ;固定资产投资449亿元,较上年增长78%,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0%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30亿元,较上年增长51%,占全市GDP总量的33%;完成财政收入79.7亿元,较上年增长56.9%,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30%;完成税收74亿元,较上年增长65.5%,占全市税收总额的33.6%。至年底,全市累计批准超亿美元重大项目32个,有31个集中在园区,其中当年新批的15个超亿美元项目中有14个落户在园区。全市累计兴外办外资企业70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中,有51家落户无锡。

五、无锡成功经验的几点体会

辽阳,位于辽宁省中部,处于沈阳、鞍山、大连经济带的中心位置。东依辽东山地,西望辽河平原,北距沈阳70公里,哈大铁路,沈大高速公路纵贯南北,辽溪铁路横跨东西,南界钢都鞍山,北依省会沈阳,东临煤铁之城本溪,西与辽河油田接壤。距大连港332公里,距鲅鱼圈港162公里,距桃仙国际机场60公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及重要的战略价值决定了她在古代东北地区不可替代的中心地位,也今天辽阳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都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多年扩大投入、调整结构的效应逐渐显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相互促进,以投资为主拉动经济增长,以消费结构变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使经济发展进入市场推动和政府调控良性互动的新阶段。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一些制约发展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把握机遇,趋利避害,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今后要集中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加快城乡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加速中心城区工业企业易地搬迁,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综合效益。切实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率,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积极争取新的国债项目,落实项目配套资金,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规范政府性投资项目立项程序,加强建设资金管理和审计。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外资、民资扩大投入,支持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放大全社会投资总量。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金融信贷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是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动力。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推行开放平等的行业准入制度,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不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在融资、税收、用地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同等对待,鼓励公众创业,挖掘民智、民资潜力。加强产业导向,重点扶持民营高科技企业和大市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资产重组,与外资企业合资合作。拓宽多元融资渠道,规范担保基金运作,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全面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按照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原则,促进国有资本向先导性、基础性和公益性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带动力和竞争力。

三是进一步协调城乡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能力。努力实现城乡共同发展。树立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强化规划龙头作用,构筑梯度分布、有机联系的市域城市体系。积极引导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合理调整乡镇区划,进一步密切城乡经济、文化及交通等基础设施联系,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共同发展。全面加快农村改革与发展,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强化农业生态环保、美化城市及产业经济等功能。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建设,大力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切实改变农村环境面貌。

四是进一步统筹社会事业,大力推进社会全面进步。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大力推进人才兴市。完善人才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分配激励机制,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青年人才,重视高技能人才培育和人才二次开发。落实各项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

五是进一步坚持富民优先,努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积极增加居民收入,落实富民工程实施意见,营造鼓励群众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加强创业服务,提高居民资产性、经营性收入比重,培育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大力开发就业岗位,鼓励灵活就业,进一步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重点为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双下岗人员、特困人员及被征地农民提供就业服务。

六是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塑造“诚信辽阳”。

七是进一步推进管理创新,全力践行执政为民宗旨。转变行政管理职能,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思想,切实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工作精力更多地放在推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上。按照省统一部署,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发展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执政能力,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完善考核体系和奖惩制度,创新用人机制。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