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技能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267-02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这种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用计算机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现代工程制图课程肩负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任务,需要探讨在这门课程框架下如何考核,才有利辩识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
一、现代工程制图课程教学需设置针对计算机绘图技能的考核环节
在对工程制图课程多年的教改实践中,得到较高认同度的课程结构改革的作法是,将“画法几何”、原“工程制图”(此处指未融入计算机绘图内容的工程制图课程,以下简称“制图”)和“计算机绘图”(CAD)整合成少学时的所谓现代工程制图课程,使其成为既有几何学理论,又有制图规则,还有计算机绘图实用技术的综合型工程图学新课程。鉴于“计算机绘图”丰富的教学内容,宜对学生相关学习情况单独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评价。然而平时绘图表现并不一定是真实情况的反映。“计算机绘图”由于课时少,学生多,故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难以对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准确掌握;学习是一个过程,一些入门慢和不善表达的学生,可能在最后阶段才展示出较好的学习效果,终极结果与平时表现有差异;平时绘图可借鉴资料或咨询对象较多,故平时表现不一定能反映学生的独立、快速完成绘图任务的能力;此外,有的学生平时上机的绘图成果有抄袭现象,使平时表现蒙上一些假象。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考试作为主要评价依据,更能体现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考试本身与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并不对立,科学地设计考核内容和方式,可引导学习方向、促进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形成,因此是有利学习的良药。
二、现代工程制图课程对计算机绘图的考核常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工程制图课程中嵌入的计算机绘图教学,首先需进行“纯”计算机绘图技术学习,例如掌握基本的绘图、编辑命令,设置绘图环境参数等。然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这些“纯”技术以及“制图”知识来绘制出工程图样的能力。与此对应的考核,应既评价学生对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基本掌控情况,还要评价学生应用计算机绘图软件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然而一些考核常存在三种问题:①未很好体现计算机绘图技能的实践性,仅有笔试题;②过多依赖“制图”,若“制图”不过关则殃及计算机绘图根本不能过关;③考核不全面,不利于区分学生之间的水平。现代工程制图课程中的计算机绘图,着眼于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绘图软件绘制工程图样的实际能力,对这种能力的考核只能通过学生上机操作来实现;计算机绘图与“制图”既有关联,也有相互独立的一面,不能将计算机绘图与“制图”完全捆绑在一起。计算机绘图技能是由对绘图软件指令掌握情况、绘图手段优化选配技巧、绘图环境调控能力等方面构成的。若仅上机完成一两道较繁杂的工程图样绘制试题,很可能因重复性绘图动作多而导致涉及的绘图技能面小。此外,若仅以最终绘制结果作为考核依据,则无法比较绘图过程的优劣,这不利于区分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看来,探讨对现代工程制图课程中的计算机绘图技能的科学、全面考核很有必要。
三、现代工程制图课程中的计算机绘图技能体系构成
为了使现代工程制图课程中的计算机绘图技能的考核内容合理化,需界定这个技能体系。在绘图软件为AutoCAD且学时少的条件下,可认为该体系由两部分共8项技能构成。该体系可表述为:第一部分,绘图软件操控技能:①绘图环境的调控:用户界面设置、视图控制、图层设置、创建布局等;②基础操作的掌控:各种坐标输入、选择集的构造与使用、特征点捕捉、极轴追踪等;③二维绘图与编辑:基本二维绘图和编辑命令的应用、多段线编辑、特性匹配等;④尺寸标注与文本书写:样式的设置、尺寸的标注与编辑、文字的输入与编辑等;⑤块与面域的应用:块的创建与使用、面域创建及作图;⑥三维绘图与编辑:基本三维绘图和编辑命令的应用。第二部分,绘制工程图样的综合能力:⑦绘图软件的综合操控能力(第一部分各项技能的全面掌握、异常的原因判断与状态恢复、绘制对象时方法和步骤的优化选择等);⑧工程图样的出图能力:图样的布局与调节、“制图”规范的实现、视图的快速绘制等。第一部分以涉及“纯”绘图技能为特征,第二部分则是对各“纯”绘图技能以及对整个现代工程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体现。教师设计的一套考题,应是这个技术体系的浓缩版。考题应确保:唯有真正具备上机操作能力,才能正确完成;对“纯”计算机绘图技能也能作出评价;评价计算机绘制工程图样的综合能力不能缺失。
四、计算机绘图技能考核试题的组织与设计
如前所述,计算机绘图技能体系是由8项技能构成的,要实现全面考核,8项技能缺一不可。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对有些技能的考核可以隐含在对其他技能的考核中,对第3、4、5、6和第8项技能的考核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第1、2和第7项技能,因此不必对这三项技能单独设题。再对第3、4、5、6和第8项技能的特点进行分析,可知对前4项考核能细分学生“纯”计算机绘图技能水平的高低,而对后1项技能考核能直接检验学生绘制工程图样的综合能力。设计的考题,无论是要求绘制图样还是笔答,都必须通过上机实际操作才能完成。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讲授过了头,陷入“满堂灌”“注入式教学”的泥潭。这种填鸭式的讲授方式已经暴露出很多的弊病,那么新课程下教师应该如何去讲授呢?下面是我对此问题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讲授时,应以启发式教学原则相辅佐。教师的讲授应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让学生尝到思维的乐趣,这样学生才能乐学而不厌学。“不愤不起,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都强调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倡导的也是启发式教学。直至今天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的易中天、于丹到教育实践中的优秀教师,他们的讲授能得到我们热衷的重要原因无一不是他们的“讲”能够恰如其分地引起听众的思考,听众总是试图在“听”中寻求理想的答案,最终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维乐趣。因此,教师在讲授时首先要在“生疑”上下功夫。“疑”能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难,进而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探究性反射。“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在疑的引导下,学生的“听”是主动的,是边思考边探究,边发现边听。
讲授时,应与直观性原则相结合。教学讲授时,因为信息传递更多的是限于师生之间的单向传输,时间一长学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疲惫而导致机械地被动地学习。要克服讲授信息传递的单调性,一方面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实物、图片等教具将枯燥内容生动化,趣味化,引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兴奋;另一方面在讲授教学中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在多媒体提供的声音、图象、动作等多种信息的辅助下,教师的讲授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教学内容。
讲授时,应以 “以情动情,拨动心弦。”为价值取向。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能拨动学生情感的讲授无疑是充满吸引力的。尤其是在语言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情感”在讲授中的作用。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要把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通过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语言来“催化”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与作者同悲同喜,同哀同乐,以达到促进学生在产生深刻体验的同时,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的目的,使理性知识的学习与情操陶冶和谐地合二为一。总之,对教师来说,讲授不仅是文本知识的输出,更是自身内心世界的展现,惟有能拨动心弦的讲授才能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火种”。
讲授时,还应注意“以讲定学,该讲则讲。”教师的讲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以学定讲,教师讲什么,怎么讲,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因此,教师的讲授要适时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要抓住学生的疑点画龙点睛,讲出精华,讲出情感,讲出精彩。
关键词:机电 技能课程 建设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求,培养现代机电类专业技能人才与传统的技能人才不同,更突出了综合职业素养。在机电类专业技能课程的建设中,必须解放思想,改革传统的职业技能观念,打破旧的办学模式,创造出新型的实用机电类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子。
一、技能课程建设的组成
技能课程建设主要由课堂教学、专业实习、第二课堂、技能测评四部分组成。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安排了本专业技能培养所必备、必需的课程。基础理论课以“适度,够用”为度,要强调教学以技能实践和实用训练为主,理论知识为岗位技能培养服务。如本专业中对机械制图、识图能力(技能)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应针对制图、识图能力的要求开设《机械制图》、《公差与测量技术》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课堂教学加上必要的实验使学生的相关能力、技能得到了初步训练,形成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基础。
2、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实践教学的好坏是衡量中等职业学校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实训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非常重要教学形式,可以说,中等职业教育搞得好不好、有没有自己的特色,关键要看实训教学搞得好不好。
3、 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主要以兴趣小组和技能比赛的形式进行。兴趣小组,一类为学习兴趣小组,针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以培养尖子生和技能骨干为主,安排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创新性;另一类兴趣小组则以学习互助的形式进行,针对一些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一般安排任课教师进行指导。技能比赛包含三种情况:一种是专业内部的技能比赛,一种是校级技能比赛,包括学校艺术节时安排的相关技能比赛,还有一种是参加市级以上的技能比赛。通过技能比赛,能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进一步促使专业技能的养成。
4、技能测评。
主要有考证和企业试题测评为主。考证是指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职业资格证的报考工作,通过考证促成学生在相关技能上的突破和养成,如本专业中安排的数控操作工中级考证、CAD中级考证等。企业级试题测评是指用企业所提供的试题对学生进行考核,可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模拟面试的形式进行,也可对收集的企业级试题通过整理后在校内进行。由于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最终是为企业服务的,所以企业所提供的考核内容应该作为整个专业技能培养的指导意见。
二、课程内容选取方法与原则
1、选择多种课程模式来安排课程内容。
例如《数控机床与维护》课程中,数控机床操作内容可按照“准备启动机床——夹紧工件——输入数据——移动刀具——启动机床——加工工件——测评工件——结束工作”这一工作顺序来编排。这一顺序就是我们所说的“工作过程系统”。 转贴于
2、遵循实用原则来选定课程内容。
要妥善处理好“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两部分内容。“陈述性知识”是指事实性、概念性知识和理解性、论证性知识,前者解决客观事物“是什么”的问题,后者解决客观现象“为什么”的问题。“过程性知识”是指经验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前者解决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怎样干”的问题,后者解决在实践活动中“如何干得更好”的问题。
3、课程内容由单一学科的完整性向诸多学科的综合性转化。
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可将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零件设计等内容综合,按机械设计的实际组合上述内容。同时,课程内容要逐渐由纯科学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转化。
三、技能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1、培养模式创新。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离不开产业、企业的需求导向,而产业、企业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巨大的可利用资源。我们已经认识到:职业教育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参与,要积极打通“教、学、做”合一的途径,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提高毕业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
2、开展工学结合。
这种深层次的合作,是将学生培养全过程的绝大部分内容由学校、企业合作完成,企业已经成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学校要主动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企业发展活动,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做到校企双方资源的有效共享,创新工学合作思路。而企业因此也要反哺学校专业建设,提供校外实习基地,为设置在校内的实训基地提供仪器设备并提供教师挂职锻炼岗位、受聘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及其它合作项目。在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的过程中,企业还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就业提供了许多方便条件。
3、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
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经考试、考查合格,按要求完成毕业实习和设计,颁发毕业证书。
论文关键词:技能型课程;教学模式;课程定位;实践教学
华北科技学院将应用型本科作为自己的办学定位,符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当前的人才需求实际。应用型本科作为一种面向行业培养应用能力较强的实用型人才的办学模式,与传统的面向学科的学术型本科有根本性的区别。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更侧重于专业应用能力而非专业理论基础。技能型课程则是衔接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习实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其课程定位决定了它应当采用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理论型课程的新的教学模式。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技能型课程的定位
专业课程是构成专业教学计划的基本组成单位。在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每门专业课程都有自己明确的定位,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起到独特的作用。根据课程性质可以将专业课程分为理论型课程和技能型课程两个基本类别,有部分课程属于理论和技能兼有的性质。
1.技能型课程与理论型课程的区分
理论型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本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和掌握基础的专业术语、概念和原理,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奠定理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以讲授原理性知识和开设验证性实验为主。
技能型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强调对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为学生进入行业特定领域从事专业工作做好准备。课程教学应该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及相关技能学习为主。
从上述分类可以看出,技能型课程与理论型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都有较大的区别。
2.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由于受传统的学术型本科教学多年来的影响,目前大多数的应用型本科学校在实际教学中,仍在大量地沿用旧有的教学模式。而学术型本科因其面向学科的特点,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1]其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于理论型课程的教学。但用于技能型课程的教学,则往往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技能型课程中所涉及的内容一般都比较庞杂、分散,是为了解决工程项目中的实际问题而累积起来的一系列技术应用的集合,而课堂教学的形式决定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往往无法完全顾及技术应用所关联的全部知识点。因此采用旧有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只能学到一些零散的知识点而无从了解知识体系的总体结构及内在连贯性,更谈不上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技术应用型的知识点在理解难度上不深,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即使学生能够努力坚持课程学习,也会由于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成就感而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对于技能型课程,有必要对它的教学模式进行针对性设计,以更好地体现其课程定位,实现专业教学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
1.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在技能型课程中,需要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
在传统的理论型课程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即课程实验环节,主要是用于对课堂所讲授的原理进行验证或简单地应用。所以实践教学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课程实验中做什么内容取决于课堂教学中讲了什么内容。
而在技能型课程中则正好相反,课堂教学应该为实践教学服务。大多数技能型课程在学时分配上实践教学学时要占到总学时的将近一半,基本可以按照一次课程教学配合一次上机实验来开展教学活动。此时,课堂上讲什么内容应该取决于实践教学中要做什么,要用到什么内容来组织。因为实践教学环节才是培养应用能力、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
2.教学内容的组织
明确了课堂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的关系之后,可以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应用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掌握技术应用的知识。所以,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工程项目案例,作为贯穿课程始终的一条主线。然后,将项目的解决过程分解为若干个任务,把一次课堂教学和一次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教学单元,解决一个任务。再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设计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的选择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能够在实验教学中完成本次教学单元的任务。这里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两种形式。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案例作为教学材料,对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专业知识进而提高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这里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供解决类似任务的项目案例,结合实际应用讲解相关技术及应用方式,要求学生先模仿、后创造地去解决问题。
(2)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具体任务为教学活动的主线,在问题动机的强烈驱动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探索和学习,完成既定任务,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为每个教学单元设置了一个明确的任务需要完成,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模式设计实例
下面以“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为例,进行教学模式的设计。
1.选择工程项目实例
选择《新闻系统的开发》作为本课程的工程项目案例。该项目的功能包括前台的新闻浏览和新闻查看,以及后台的新闻管理和用户管理,基本涵盖了课程教学大纲所指定的所有知识点,而且难度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灵活设定。
2.根据学时分解任务
本课程总学时为56学时,其中课堂教学30学时,实践教学26学时。其中课堂教学的一次课和最后一次课分别为课程概述和总复习,其他课时正好组成13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由一次上课和一次实验组成。
因为项目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都作为已知条件直接提供给学生,所以实际的项目开发进程主要是系统功能的实现。结合课程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要求,将新闻系统的项目开发分解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原型系统开发,第二个阶段是功能模块重构,共由13个任务组成。第一阶段包括8个任务,分别是UI设计、UI样式定义、客户端验证、服务器端编程基础、JSP基本语法、表单提交、用户身份认证和数据库操作;第二阶段包括5个任务,分别是Servlet基础、MVC模式、框架的实现、基于框架的开发和项目。
3.根据任务设计课程内容
这里以第7个教学单元即第7次任务“用户身份认证”为例来说明一下课程内容的设计。本次的开发任务是实现用户身份认证功能,即新闻查看等前台功能可以直接使用,而新闻管理等后台功能则需要使用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之后才可以使用。
在Java Web应用开发中,用户身份认证功能是使用内置对象session来实现的,因此,本次教学单元以实现用户身份认证功能为目的,以session对象的应用为主要教学内容。围绕session的工作机制,需要了解cookie对象、URL重写功能,这些知识点共同构成了本次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4.针对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
本次教学单元使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案例的代码来讲解相关知识点,在实验教学中则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开发任务要求。比如,第7个教学单元的应用能力要求是开发实现新闻系统中的用户身份认证功能,主要是对session对象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一个基于session实现的猜数游戏程序,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很好地演示了session对象的应用方法。学生在上机实验时,一方面有明确的开发任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参照课堂教学实例来完成开发。
四、教学实施中的注意问题
在按照所设计的教学模式实施技能型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要兼顾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由于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所选的工程项目来组织的,这样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上就不能得到保证。为了避免学生学到的知识缺乏系统性,一是在第一次课程概述时要把课程知识体系的总体结构告诉学生,二是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强调所讲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这样使学生能够对课程知识体系的总体结构有清楚的认识,也为学生之后进一步深入学习打好基础。
2.要有合格的师资力量
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首先要具备相应的应用能力。这就要求从事技能型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同时还要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工程项目案例,并进行合理的任务分解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3.要选用合适的配套教材
课程采用一个工程项目贯穿整个课程教学,作为教学组织的主线,这就导致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只是针对所选的工程项目,在培养应用能力的同时影响了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前面提到要通过对知识体系的介绍来兼顾完整性,但同时要有合适的配套教材,作为学生课下了解课程所未涉及知识点的途径,才能真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4.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
实验教学是实现应用能力培养的主要环节,虽然给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开发任务,但决不能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置之不管,让学生自行面对完成任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全部问题。要对学生进行实时的指导,并对在指导过程中发现的超出学生能力的典型难点问题及时地给出参考实现方案。
关键词 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 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是我校初等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班级组织管理能力和教育能力,形成相应的集体教育技能、个人教育技能和形成教育合力的技能。现结合本校初等教育专业的情况探讨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设计。
1 科学定位该课程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培养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理论,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及原则;理解组建班集体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理解和掌握班级活动的组织原则、内容形式、基本环节等;掌握了解与研究学生的意义、方法、内容;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意义、任务和内容;掌握心理咨询的原则和方法;理解组织协调任课教师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点、作用、内容和原则。
(2)能力目标:培养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学习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指导班级活动的实践能力以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培养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岗位技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具有初等教育教师必备的爱心、耐心、创新精神。
2 该课程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2.1 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自从我校开设初等教育专业以来,在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中,基本上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由于班主任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导致讲授的知识点多、细、杂,学生疲于记忆各个知识点,在学习中基本处于被动地位,学习主动性很难发挥,主动学习的能力也无法提高。同时,由于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局限性,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也没有主动学习的机会,因而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消除以上弊端。
2.2 有利于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
随着我校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对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对学时进行了压缩,由原来的每周4学时改为了每周3学时。学时减少了而学生所需要培养和训练的相关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计划学时的有限性与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开发项目、设计任务来展开教学,有利于抓住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及关键点,能有效解决计划学时数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2.3 有利于适应就业岗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职业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为学生就业服务。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突出其职业能力的提高,在理论知识上以“必须”和“够用”为度。而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却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使得教学目的与就业岗位的需要脱节。作为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适应师范行业的需要。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是青年教师必须承担的工作任务之一,也是大多数学校评职晋级的必备条件,而另外一方面,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小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不断呈现新的特点,这就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学生的职业能力迫切地需要得到提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适应就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变化。
3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及具体实施
3.1 设计原则
教师在开发教学项目、设计学习任务时,要坚持以下两条原则:(1)创新性原则。主要表现在所开发的教学项目和学习任务要新颖,学习任务要分层次,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系统性原则。开发设计的教学项目与学习任务要形成一个系统,这样有利于各知识点和技能点之间的衔接,也有利于小组的合作学习。
3.2 具体实施
根据以上原则构建出班主任与组织活动整体课程设计,即以班级管理能力为主线,把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训练以及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的养成穿插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整个课程分为五个项目,每个项目中又划分出若干个任务,以完成各个任务来驱动相对应的知识点或技能点。
4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
4.1 该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环节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一般分为五个环节,即:(1)明确教学项目与学习任务;(2)分解、分析任务;(3)学习相关知识点;(4)完成学习任务;(5)对任务完成情况的分析评价。每个环节紧密联系,相互渗透。
4.2 重视教学环节中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习;教师则作为引导者和管理者处于主导地位,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做”的有机配合,可以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4.3 重视对任务完成情况的分析评价
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学习之后的及时反馈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后,教师要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价。评价要根据任务的层次,侧重任务完成的质量,要鼓励学生的进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缓解了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实现了“教、学、做”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交流及团体合作能力都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为学生将来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晓静,白香芳.工学结合模式下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Photoshop》课程教学改革方法[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
[2] 鲁改欣.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J].石油教育,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