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写月亮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圆圆的月亮皎洁明亮,如一盏夜灯挂在天上,给黑漆漆的夜晚带来了一丝光亮、一丝温暖。月儿缓缓上升,银河隐退了,星星疏落了,夜空像水洗过似的洁净无暇
3、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地上,给大地披上银灰色的纱裙。她穿着白色的衬衫,娴静而安详,温柔而大方,她那玉盘似的脸,透过柳梢,留下温和的笑容,啊,这就是那梦幻般的美吗?
4、月亮更是温馨的。她陪伴了散步的人们,陪伴了旅途劳累的游子,更安抚了远在他乡的亲人。正如李白诗中写到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充满了人文关怀,他不嫌弃任何一个人,当你高兴的时候,忧伤的时候,不知所措的时候,她都是你的好朋友,与你娓娓道来。
5、我愿随月在云中漫步,听她讲古老的传说;也愿站在静处悄悄凝望。不过,这一切都化为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这才是真实的接触,是老朋友的祝福。许多人愿意在屋中欢饮度过这中秋之夜,而我却更喜欢在宁谧的夜晚,在高高的阳台或户外倾听月的歌声,感受“月中清露点朝夜”。
6、我爱月亮,爱月亮的皎洁、明亮。当它将银色的白光洒向大地时,喧闹的城市安静了,人们都早早地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月亮刚刚升上时,像是脱水而出的玉轮冰盘,不染纤尘。当你一个人坐在马路旁的椅子上,静静地观赏着月亮,你会感到月亮它那柔和与光亮。
7、晚霞消退,太阳渐渐褪去了明亮的光辉,留给大地的是暗红中的忧伤,也许是一份恐惧,把人间带进了黑暗之中。忽然一种莫名的银白洒在了大地上,我抬头一看,好不惊喜,啊,月亮,原来是月亮!月亮用她那皎洁的光辉抚摸着大地,大地更有了一些妩媚和神秘,我们也就少了一些恐惧,多了一些梦幻。
8、月亮,那么的皎洁,如妙龄少女,抚慰所有人的心灵。月光似静水一般,向地面洒去,这就是妙龄少女轻轻地对大地耳语。令人向往的宁静中,观赏如此美丽的月亮,何来不惬意之说
9、月亮像弯弯的银钩挂在树梢上,朦胧的夜色给大地罩上了一层轻纱,屋内的点点灯火映出的光线与天际的星光连成一片,朦胧中仿佛置身于浩瀚无垠的天空中。
一节课的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教学目标,都要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促进作用。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的拓展设计:“说出古今中外能证明本文论点的典型事例。”课内课外紧紧围绕本文中心联系在一起,互相促进,互相加深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拓展延伸:“读了这首诗,你能够想起哪些具有同样情怀的人以及他们的某些名句?”这一设计则紧扣情感目标,对学生理解诗人的博大情怀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而《马说》教学时,有教师这样设计迁移题:“现代社会你认为自己如何成为一匹千里马?”本文的主旨不是在阐述如何成为千里马,重点在借千里马的遭遇鞭挞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及对人才悲惨遭遇的同情。本节课的三个目标是: 1、熟读课文,弄通文义,并能流畅背诵。2、理解本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写作方法。这一设计游离于文本,更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
二是要紧密结合文本内容与情感。
迁移训练时,设计要与文本紧密结合,要能对文本内容和情感的理解起到促进作用。如《天净沙.秋思》设计:白朴《天净沙》和马致远《天净沙》比较阅读思考问题:1、白朴的小令也写了很多景物,给人的感觉和马致远的小令一样吗?2、如果给两首小令都配一幅插图,两幅图色彩有什么不同?两幅图的主体一样吗?3、两首小令抒发的感情一样吗?两首曲牌都是《天净沙》,感情对比鲜明,问题设计也清晰,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能更好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如
在迁移训练时,一定要摒弃漫无边际的课外迁移,舍本而求末。
如《水调歌头》迁移题:假如你面对四川汶川地震中的同学,你会怎样对他说?此题与文本结合不大,迁移过远。学生实际回答时极少能与本诗内容、感情相联系。
又如《小石潭记》拓展延伸时设计:柳宗元少时成名,20岁中进士,33岁被贬,之后便与忧伤相伴,最后悲愤而死,年仅47岁;他终未实现政治理想,但却另有收获;在不幸遭遇中他成名成家。从他这一生的经历中,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呢?(示例:人生是不完美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这一设计与文本相错甚远,不能起到加深文本理解的作用。
三是设计要有一定深度和探究意义。
一教师在《水调歌头》拓展延伸阶段,设计了三个小题:1.月亮还有很多美称,请你写出几个:2.古人写月亮的诗句很多,你能写出两句吗?3.当今社会,经济浪潮涌动,在那月明寂静之夜,对远方打工的亲人你想说些什么?
这三个设计题均与本词的思想感情不相一致,不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第1个延伸题内容过于肤浅,可以放在预习阶段。第3个延伸题“经济浪潮涌动”语言易给学生思维带来波动。2008年河南实验区中招试题是这样设计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这一设计要求学生在理解原句的基础上答出自己的思考。第2个设计题要求单纯写月亮的诗句,本文一个主要的感情是表达思念之情,应该改为“古人借月亮来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一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教师设计《三峡》延伸阶段也设计了三个小题: 1、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2、写出两句与长江有关的古诗词。3、古人常用“三”形容多或少,如本文中的“猿鸣三声”。请你也举出两个含“三”字,其含义也是表示多或少的成语、俗语、典故等。
2、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语言运用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语音、汉字、语法、修辞、课外阅读等。语音的考查,一般是结合语境要求给容易读错的字准确的注音,包括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在方言中分不清后鼻韵母和部分声母的字。汉字的考查,一是修改错别字,二是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语法的考查主要是对病句的识别和修改。修辞的考查表现在试题中,有:常见修辞方法的识别、比喻句的仿写、排比句的填写和对偶句的改写或对句、口语交际中根据情境进行对话等。
常见的语言运用还有根据提供的材料写广告语,结合表格复述内容,给报纸设计栏目,设计主题活动,对生活现象进行评点,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等。另外,涉及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试题,因为其具有内容的包容性、知识的综合性,值得关注。
3、认真进行阅读迁移能力的培养
现代文阅读材料的要求是以课外文章为主。学习中应该注意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整体理解感知。二是能够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也就是理清文章的篇章结构,把握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三是能够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四是能够运用探究精神对文章的观点或写作技巧提出自己的看法。
文言文要能读、能写、能翻译、能背诵。考试中,文言文阅读材料,往往是课内外相结合,考查的题目设计不仅有文言文特有的通假字、句子翻译,还有重点词句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把握,还有与现代文相同的考查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开放性试题。
需要强调的是,对教材上列出的课外阅读篇目的内容要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其主要故事情节、主要人物性格、精彩片段等,这些都是“拓展性阅读”的范围。
二、研习文本
(一)刚才我们背诵的文章体裁是“词”,那么,请同学们看题目,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说说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生:赋。
师补充:“赋”这种文体古人解释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板书:赋,体物写志)“体”的意思是“借”,“体物写志”也就是“借物抒情”。请同学们思考:本文主要借助什么景物来写志抒情的。
生:赤壁。师提示:怀古的地点。
生:江水、清风。师提示:这是俯视。生:还有仰视“月”。师:文中出现的这些景物,哪一个是最主要的呢?生:是“月”。(板书:月)
(投影)一、自读第一段,说说作者是如何借“月”写赤壁之景的。(板书:写景)
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师提示:这是月出前的景色,此时作者做些什么呢?
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师提示:《诗》三百篇,作者为何单呤诵《月出》这一章呢?
生:想月亮早点出来。
师提示:月亮听到作者的呼唤了吗?
生:听到了。
师:哪几句能证明?
生齐读: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师:这里,作者用“徘徊”来形容月亮动作,“徘徊”是什么意思?
生:来回走动。师提示:月升起后,又怎么会来回走动呢?生:苏轼酒喝多了醉眼朦胧,所以看到的月亮是来回走动的。(生笑)生:因为作者在江中的小船上,清风徐来,江水流动,小船飘荡,观察点在不断的变化,所以看到的月亮是来回走动的。师提示:请从下文中找一个字来证明这个分析。生:“纵一苇之所如”中的“纵”。师提示:大家试试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生:拟人。师提示:修辞的效果呢?生:用“徘徊”一词赋与月亮楚楚动人的情态,显得它很多情。生:月亮不会对作者多情,而是作者对月亮多情,作者对月亮情有独钟,不愿离她而去,却倒过来说月亮流连忘返,可见月亮与作者心心相印。师提示:心“月”相印,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分析得很好。
师:作者千呼万唤,月亮终于出来了,此时景色怎样?
生: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师提示:此时“秋水共明月一色”,那么人的活动呢?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师提示:作者此时的感觉怎样?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师:这天是阴历既望日,为何选择这日?生: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作者就是想去欣赏明月。
师小结:作者借助月亮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画:清风明月交织,露珠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欲乘风归去”“羽化登仙”之感,本段无一“乐”字,但……(停顿)生答:字字显“乐”情。师:(板书:乐)请大家齐读一遍,要读出这种乐的感情来。生:齐读。
师:作者陶醉在这样的良辰“月”景下,作者由月还想到了什么呢?
(投影)二、作者由“月”想到了什么?
生:与“月”有关的诗歌。
师:诗言志,作者先吟咏诗经中的作品《月出》唤月亮出来,现在,随口吟出自己的作品,大家齐读作者自己的作品。生齐读“桂棹兮兰桨,……望美人兮天一方”。
师:作者饮酒唱歌,由“月”想到在天一方的美人。你是怎么理解“美人”的?
生:不就是美女吗?(生笑)师提示:你的理由呢?
生:上文中的《月出》诗,不就是描写一位男子在月下思念自己的心上人吗?(生笑)……此时有酒有美景,不就缺一位美人吗?(学生鼓掌)
师提示:大家都认为你的分析不错,能从书中找到根据,言之有理。大家有不同理解的吗?
生:我认为是指自己的理想。理由是苏轼此时被贬黄州,离自己济世报国的理想越来越渺茫,这个理想此时就像远在天涯的“美人”。
师提示:能知人论世,有道理。还有其它的分析吗?
生:我认为是指君主。理由是苏轼此时被贬黄州,远离了皇帝,用“美人”喻皇帝,用“望”来表达自己对君王的忠贞之情。(学生鼓掌)
师:大家的分析都有理有据,我认为这里的“美人”就是作者的自喻。屈原《离骚》中的“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其中的“美人”就可以理解成自喻;从创作背景及后文对音乐的描写来看,苏轼心有报国济世之志,却被贬到黄州,这不正是幽壑中的潜蛟吗?对君主忠心耿耿,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不正象孤舟中的嫠妇吗?另外,作者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此诗句后面还有两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就是形容人才没有归宿时茫然无措的样子,不也正是此时苏轼的自我写照吗?所以我认为“美人”就是作者的自喻。当然同学们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可以。
师小结:由“美人”一词,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壮志未酬的忧伤,作者借月抒发了自己的悲情。(板书:抒情悲)可见被贬黄州,这对胸有“鸿鹄之志”的苏轼打击很大,赤壁的美景只能暂时抚慰一下他失落的灵魂,但还不足以抚平他心中的创伤。看来要想彻底摆脱忧伤苦闷,还得靠自己从思想上精神上去解脱。
师补充:“赋”这种文体通常采用“主客对答,抑客扬主”的形式。
师:(板书:“主客对答”)苏轼此时,就借“赋”的“主客对答”的形式,请出一位“客人”来与自己辩论,其实“客”也是作者自己。通过“抑客扬主”的手法来展现了自己的解脱过程。
(投影)三、自读三、四段,思考主客是如何议论的?
生:客借“月”表达了“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
师提示:为何有此梦想?
生:因为客感到“吾生渺小而天地无穷,吾生须臾而宇宙永恒”。
师提示:为何有此感叹?
生:因为看到了既有文治又有武功的一世之雄——曹操,他与山川明月之永恒相较,也不复存在了;更何况我们这些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等闲之辈了。(学生鼓掌)
师:回答得很精彩,这是用了什么手法?
生:对比。
师小结:客借月道出人生最大的理想——永生不朽。同时也点出了人生最大的悲剧——人生苦短、“人生如梦”“人生如寄耳”。客人的言论正是苏轼被贬黄州的内心写照。
师问:那么“主”又是怎样超越解脱的呢?
生:“主”指出,从“变”的角度看,水逝者如斯,月盈虚之变。从不变的角度看,而水未尝往,月卒莫消长。故不应羡乎。师:原来客只知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却不知“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客“知不可乎骤得”是只知皮毛,而并不是真知灼见;那么客的理想“抱明月而长终”能否会实现呢?
生:不能。
师:为何?用下文中的原句来回答。生齐读:“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师:那么我们可以拥有些什么呢?
生齐读:“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师:如何将清风明月这些无主之物,变成为我所有的有主之物呢?
生:用耳去“得”,用目去“遇”。
师:苏轼说过“江山风月,闲者便是主人”,从此文中,你看如何才能做到“闲者”呢?
生:伸长耳朵,张大眼睛,卸下心中的包袱,用心去拥抱自然,做到随遇而安,随缘自适。
师:也只有胸无尘渣的“闲者”才能享受到明月山水之乐。这场主客之间的辩论,谁取得胜利了啊?
生:是“主”。
师:何以见得?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客人终又破涕为笑、解愁为乐了,于是“洗盏更酌”,重新开怀畅饮起来。三杯下肚,管它周郎曹瞒,管它人间悲欢,放枕便睡,睡即入梦,竟至一觉醒来,“不知东方之既白”矣,月亮此时消失了吗?
生:没有,月亮已与作者融为一体了。
师:不错,苏轼借助“月亮”,通过辩论,从精神上“解放”了自己。至此被贬黄州的苦闷、忧伤已经彻底战胜。(板书:“议论喜”)请同学们再齐读四、五段,读出“喜悦”的感情。
师小结:总观全文,可见词人对月情有独钟,前人评《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这的确有道理。本文中,“月”确是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但是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投影)四、作者借月抒情,但感情既有喜又有悲;以月为论据,但主客结论却迥然不同。这如何理解呢?
生:黑夜中的月亮显得格外皎洁,这与作者品质的高洁相似,所以月下赤壁的美景,引起了作者的共鸣,作者引月为知己,抒发了喜悦之情。
生:同时,夜晚中的月亮,它又是凄清的,这与作者被贬到黄州的悲寂心境类似,所以作者对月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情。
生:月亮的盈虚变化,同人命运的变幻无常相似,作者借月表达了人生的无奈。
生:月亮的永恒长存,这又反衬出人生命的短暂,作者借月抒发了人生如戏的感慨。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看看专家的评论:(投影)请大家齐读一遍。
“苏轼借月与月夜这一意象,寄托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与理想。他从月之盈亏感悟宇宙的无常,从月之永恒追问生命的价值,进而从动态中把握人生奥秘,表达旷达的思想;他又从月之孤冷慨叹生存的挫折,从月之美好坚定人生的信仰,进而从静态中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反弹出达观的心态。总之,月这一‘天地自然之象’当它与苏轼的主观心态相统一时,便产生了苏轼月夜这一‘人心营构之象’。”〔丁美霞〕①
生齐读。
师小结:原来自然中的“月亮”本身就变化万千丰富多彩,而多情的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带着不同的感情去望月寄情,借月抒怀。所以创作的有关“月”的诗文,既首首优美动人,又情感各异。同学们现在对这种借月抒情的手法有点感觉或感悟了吗?下面从补充的诗歌中,任选你最有感觉的一首来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
附:《赤壁赋》拓展阅读材料
虞美人
持杯遥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长在、莫离披[注]。
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
[注]①离披:枝叶散落。
中秋月①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②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熙宁十年(1077)在徐州作,为《阳关词》三首之一。《苏轼文集·书〈彭城观月诗〉》:“余十八年前中秋夜,与子由(弟苏辙字)观月彭城(徐州州治),作此诗,以《阳关》歌之。今复此夜宿于赣上,方迁岭表,独歌此曲,以识一时之事,殊未觉有今夕之悲,悬知有他日之喜也。”此跋当书于绍圣元年(1094)作者被贬至岭南途中。②银汉:银河。玉盘:指圆月。
西江月①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②。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③,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一本有标题为“黄州中秋”。《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说本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宋杨湜《古今词话》谓其末句“北望”为表现作者“怀君之心”。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则谓词末两句为抒发“兄弟之情”,“疑是在钱塘(杭州)作”。②夜来二句:谓秋风落叶引起眉上愁,鬓上霜(白发)。③孤光:远照之月光。《文选》沈约《咏源中雁》诗:“单汎逐孤光。”注:“铣曰:孤犹远也。”
生:我说说《虞美人》。我觉得作者由月亮的圆缺,感受到人的悲欢离合,作者借酒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感情,貌似超脱,其实内心充满了苦楚与无奈。
生:我谈的是《中秋月》。这首诗有点张若虚“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味道。作者用天上月亮的永恒,来反衬出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衣裳”,生动的比喻将秋姑娘形象化了,秋姑娘可亲可近。“秋姑娘来了,她走遍每一个地方。”秋姑娘是可观可感的,无论白天与夜晚,秋姑娘都与我们在一起。秋姑娘无时不在,她的身影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眼前,与我们同行;秋姑娘无处不在,她的足迹遍及每一个地方,与我们做伴。
教学建议:①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启发学生拓展说说,秋姑娘还会藏到哪里,聆听小诗人精美的诗句与创造。② 积累诗中精彩的短语,让学生有基本的短语可以模仿,从而逐步走向创新。
(2) 《给刘洋阿姨的信》课文解读:课文以信的格式出现,让学生对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课文分为2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向刘洋阿姨提问,让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连续发问,让无数个问题在学生脑海中闪现,从小学会提问,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探索太空无穷奥秘的兴趣,在学生的心田播下关注科技的种子,从小热爱科学。第2自然段以一个问题收尾和关心刘洋阿姨的身体健康作结,富有人情味。
教学建议:① 教学时不做过多的生硬分析,而重在激发疑问,启发学生提出更多新问题。② 教学时要思路开阔,重在点燃学生喜欢科技的热情。
(3) 《河里的月亮》课文解读:这是一首儿童诗,精致小巧,意境优美,乐趣无穷。诗歌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很有新意;使用了对称和反复的手法,前后呼应,韵味悠长,给人以美的熏陶,带给人惊喜与欢乐。“天上一个月亮,河里一个月亮”,对称之美,动感十足,一下子把人带入无比优美的境界中去了。“滚圆,滚圆,晶亮,晶亮”,形状迷人、色泽晶莹透亮,可爱无比,让人不禁为之深深吸引与陶醉。月亮忽然被游过来的鱼儿撞碎啦,多么神奇的想象,多么富有诗意的勾勒,一下子把天上人间融合在了一起,分不清哪是写实哪是幻想。一块,两块,天上的月亮被小鱼吵醒了,真的像有那么一回事,东晃,西晃,“碎了的镜子”还在晃动呢!慢慢地、悄悄地,水里的月亮恢复了原来的样子。由静到动再恢复静,遥遥相望,美美的、甜甜的感受充盈心中,美不胜收。
教学建议:① 这首儿童诗美在意象,美在意境。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切忌作过多的分析,破坏诗歌整体的美。② 教学时注意整体感知与切入,注意图与文的结合,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歌创设的美好的意象中。
(作者单位: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
就一起来学习第7课――《给刘洋阿姨的信》。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豆豆给刘洋阿姨的信里究竟说了些什么话?听老师读课文。请小朋友们把语文书翻到105页,坐端正,双手捧书,书本稍稍往外斜,字字入目。
2. 教师范读课文。
3. 小朋友们听得可认真啦,会听也是会学习哦!你们自己也来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4. 听老师读了课文,小朋友们自己也读了课文,我们大家来看,豆豆在信的开头就说――(出示句子“刘洋阿姨:您好!我可以问您几个问题吗?”)多有礼貌的孩子,上来就甜甜地称呼“刘洋阿姨”,还不忘问候一声“您好”,“您”字中有个“心”,说明是从心里很尊敬刘洋阿姨呢!“我可以问您几个问题吗?”豆豆用商量的语气,向刘洋阿姨提问,多懂事的好孩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 豆豆究竟问了刘洋阿姨几个问题?都问了什么问题呢?我们来仔细读课文。
三、 细读课文,品词析句
1. 请小朋友们再次轻声读读课文,找一找,豆豆究竟问了刘洋阿姨几个问题?在每个问句后面标出数字。
2. 现在,谁来说说看,豆豆问了刘洋阿姨几个问题?(指名说)
3. 豆豆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从太空看地球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读)
(出示字卡:从)从:是一个平舌音、后鼻音。(指名读)
4. 豆豆问的第二个问题是――您在天上能不能给家里人打电话?(指名读)
(出示词卡:打电话)我们打电话时要说话,“话”字的左边是言字旁,说话时舌头要动,所以“话”的右边是“舌”字。
5. 豆豆问的第三个问题是―― 还有,“天宫”里没有水,您怎么能像鱼儿一样,从“神九”游进去呢?(指名读)(1) 点红词语“还有”:已经问了两个问题了,问第三个问题前就要说“还有”。(2) 点红词语“天宫”:小朋友在电视剧《西游记》里看到过,天宫就是指神话中天上天帝、神仙居住的宫殿。这里的“天宫”,指的是在太空中让宇航员居住的舱体。(出示书上图片)(3) 点红词语“神九”:(出示书上图片)这就是“神九”,又叫“神舟九号飞船”,是一艘载人宇宙飞船。(4) 点红词语“游”:(观看视频剪辑)航天员进入天宫的动作,就像是在游泳,蓝色的舱内工作服,使他们看上去宛若漂游在大海中的“蓝鲸”。
6. 豆豆问的第四个问题是――老师说,从太空回到地球上,人是很累的,是吗?(出示字卡:回) 大口套小口,像水打旋转,转来又转去,回到家门口。“回”就是走向原来的地方。地球是刘洋阿姨原本居住的地方,刘洋阿姨从太空回到地球上。
7. 豆豆一共问了四个问题,加上开头一句商量的问句,五句话里都有问号,怎样读好这些问句疑问的语气呢?同桌互相读一读,听一听。再请同学在全班朗读问句,教师相机指导读好“吗、呢”等语气词,语调上扬,通过范读进行指导。
四、 齐读课文,整体回顾
1. 豆豆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问完问题后,在信的结尾还不忘关心他人。(出示句子:刘洋阿姨,您可要好好休息呀。)
2. 豆豆对太空的生活很好奇,也激发了我们对太空生活的向往。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读这封信。
五、 复习字词,指导写字
1.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一边学习课文,一边学习生字。这些生字你还记得吗?
2. 指导写字:“电、回、豆”
(1) (引导观察)它们都有“口”(点红),“口”字的两条边竖向里斜。
(2) (教师范写,边写边提示)虽然都有“口”字,但“口”字的位置不同,大小也不同:“电”中“口”字扁而宽;“回”中外“口”大,里“口”小,都要写得方方正正的;“豆”中“口”字只占小小一部分,要写得扁而小。
3.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4. 展示学生书写,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再次练写,不要用橡皮擦掉原来写得不好的字,只要后面写的字比原来写得有进步就好。
六、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豆豆小朋友在2012年7月15日,写给刘洋阿姨的一封信,感受到了刘洋阿姨在太空生活的神奇,练习朗读了课文,认识了生字,又学写了生字。大家在上的表现很棒!
(作者单位:南京市梅山第一小学)
一、 导入新课,学读轻声词语
1. (出示月亮图片)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板书:月亮)“亮”字和“月”字做朋友时,读轻声,谁能读好这个词?
2. 晴朗的夜晚,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出示词卡:天上)“上”在这儿也读轻声,谁来读读这个词?
3. (出示河里月亮的图片)咦!天上的月亮怎么到河里啦?
4. 以评促读:你的知识真丰富!河里的是月亮的影子!(板书:河里的)“里”“的”在这儿也读轻声,谁能读好?
5. 月亮倒映在河里,还发生了有趣的现象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诗歌,这个课题里有三个轻声,听老师读。谁能把课题读好?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河里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听老师读一读这首诗歌。听的时候要注意:眼睛看着字,耳朵听声音,字字入目,声声入耳。
2. 你们听得真认真,还有的小朋友小嘴巴也跟着动呢!老师看出来了,你们也很想读读,是吗?让我们借助拼音读读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词语连读不拖音。
三、 细读课文,随文识字
1. 学习1―4行诗句。(1) 谁来给我们读一读?(2) (出示词卡:滚圆)谁能读好这个词?(教师通过点评朗读和引导观察月亮的图片,指导读好“滚圆”)(点红:滚圆、滚圆)两个“滚圆”,这月亮可不是一般的圆哪,谁来读?(每个字都读饱满了,第二个词力度应有变化,可以变强或者变弱,凸显月亮的圆润。)(3) 月亮不仅滚圆滚圆的,还特别亮,哪个词语告诉我们的?(出示词卡:晶亮)谁来读读?“晶”字是后鼻音,你读得真准!谁再来读读这个字?你们看,“晶”字是由三个“日”组成,一个太阳已经很亮了,三个太阳叠加在一起,就更亮了,亮得耀眼。指导读这四行诗句,节奏可以缓慢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