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脑卒中康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原则上从中风发作的第一天起,就应有康复医疗的介入。
但是,越早越好并不意味着没有任何限制。在患者病情尚不稳定、意识状态明显不佳(如昏迷)等状况下,不宜进行以坐起等移动动作为代表的正式的康复训练。康复专家认为:正式的康复训练,以证实神经系统损伤不再进展后48小时开始为最佳时期。脑梗塞应在发病后3~4天开始,脑出血在发病后10~14天开始。如有并发症,最好由康复专业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开始时间。1个月以内均为早期。
关于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开始的时间长期以来争论不休。以往认为必须等待临床状况稳定后开始康复训练。近年来脑出血微创手术的迅速进步以及成功的脑梗塞超早期溶栓治疗,完全改变了脑卒中患者恢复的进程,可使患者急性期病情迅速改善。康复治疗师采取的一些适度的康复措施如正确的摆放与变换、关节被动运动、排痰呼吸功能训练、吞咽障碍训练等,对预防脑卒中患者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褥疮、肢体关节挛缩以及改善肺部感染、吞咽障碍有重要意义;另外,来自皮肤、肌肉、变化的各种刺激均有利于整合大脑皮层功能,是促进意识恢复的重要手段。因此只要有强有力的生命支持系统保障,患者的康复措施采取的时间宜早不宜晚,而且训练强度也可适当加大。这些观点都对以往传统认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从而使得部分患者康复措施几乎可与临床治疗同步进行。
急性期患者应怎样保持正确的床上姿势
除了极轻微的偏瘫病人外,多数病人在发病后早期往往保持一种仰面朝天的卧床状态。而仰卧位易出现姿势异常(图1),同时在骶部、足跟和外踝处容易出现褥疮,所以要减少仰卧位的时间。由此可见,在这个阶段保持正确的床上姿势是主要的康复任务。通过正确的调整,能使病人尽早地重新认识与储存正确的运动模式。这不仅有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也可有效地发挥早期康复训练的作用,即通过正常姿势模式的反应,来促进大脑神经功能的恢复。
仰卧位正确姿势(图2) 用枕头支撑头部,枕头的高度适中, 不宜过高。
将患侧肩胛骨托起,下面垫一薄枕;患侧上肢外展30°,手心朝上;肘关节伸直;使腕关节呈轻度后伸位,在上肢下垫一枕头。患侧髋关节下放一薄枕,以防止髋关节的回缩;股骨外侧垫一薄枕,以防止患侧下肢的外旋;膝关节下放一小圆枕头(枕头不宜过大),足下放一软枕,以保证踝关节背伸位。两腿之间放一枕头,防止大腿内收肌短缩。
健侧卧位正确姿势(图3) 用枕头支撑头部,枕头不宜过高。
患者胸前放一枕头,患侧上肢前屈90°抱住枕头;患侧上肢呈伸展位(注意防止肩胛骨回缩),手中放一纸卷,保证患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呈对指位;腕关节呈轻度背伸位。患侧髋关节呈屈曲90°位;膝关节呈90°位,在膝关节下垫一枕头(枕头的长度应从膝关节到踝关节――防止患侧髋关节的外旋);足下垫一枕头,保证患侧踝关节背伸90°。
患侧卧位正确姿势(图4) 用枕头支撑头部,枕头的高度适中,不宜过高。
患侧肩关节前屈呈90°位,在患侧肩胛骨处垫一枕,使其肩胛易向前倾;肘关节伸直;手心朝上;腕关节稍背伸。躯干稍向后旋转,在身后放一枕头。健侧下肢屈曲90°,膝关节下垫一枕头。
为什么要进行关节活动训练
当时,我的儿子、女儿正在读中学,家中还有年迈多病的父母,我这个顶梁柱一倒,整个家庭全乱了套,生活的重担全落到了妻子一个人的肩上。我痛苦、难过,甚至绝望……难道我再也不能工作了吗?不,决不能!我必须重新站起来。
经过几年的治疗和锻炼,我终于又回到了健康人的行列中,不但重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而且又继续工作了14年。现在我的儿子已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女儿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我今年也退居二线了,身体很健康。去年在单位举办的乒乓球比赛中,我还得了冠军哩!许多脑卒中患者见我恢复得如此之好,都纷纷前来询问秘诀。现在,我把我的康复经验拿来与大家分享,希望能给您一些启发。
经验之一 多方治疗。脑卒中发病急,但我发现得早,入院及时,为抢救和以后的恢复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在一个多月的住院治疗后,我开始采用多种方法来协助治疗:中药、西药、针灸、按摩……并一直坚持至今。我还查阅了大量的医学书籍,弄清自己发病的原因,并经常向医生请教,增长了不少保健知识,然后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我坚持每年体检一次,控制好血压、血脂,有效地防止了病情复发。
经验之二 顽强锻炼。患肢功能恢复的最佳时间,是发病后的1~6个月。我从瘫痪的第二天起,就开始了肌肉、关节的按摩,一直坚持了3年,避免了肌肉萎缩。当患肢稍能活动后,我就开始了功能锻炼,强迫自己用左手拿东西、干活、写字、玩健身球,强迫左腿单腿站立,弹跳,并根据不同的恢复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运动,如步行、慢跑、爬山、打太极拳、打乒乓球等。我一瘸一拐地走着,鞋磨破了一双又一双,终于走出了健康人的步态。在体能锻炼的同时,我还注意脑力和语言的锻炼,坚持每天看书读报、学说绕口令、练习写作,使语言和思维能力得到了恢复。“生命在于运动”“用进废退”,这些都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我体会到:运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代替不了运动。
经验之三 保持乐观。要想身体得到康复,关键是精神不能垮。乐观的情绪,顽强的精神,会使人绝处逢生。俗话说“笑口常开去病消灾”,我觉得开阔胸襟比扩张血管更为重要,稳定的情绪比药物还能稳定血压。我保持乐观的诀窍是:“退后一步,海阔天空。”十多年来,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我始终牢记“制怒、消愁、克悲、勿躁”8个大字,让焦虑、愤怒、沮丧、悲伤、忧郁、妒忌、怒恨等不良情绪离我而去,使希望、欢乐、恬静、信心等有益身体健康的情绪常存,始终保持心理平衡。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康复治疗;基本观点
1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基本观点
1.1脑卒中的治疗需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脑卒中可有多种病因及病理机制,卒中灶的部位、大小及侧支循环代偿能力等也有个体差异,造成了脑功能损害程度不一及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因此,脑卒中不是单一疾病,更非综合征,而是包括不同的病因、病理损害、临床表现及转归的一大类疾病的总称。另外,临床药理研究反复证实,机体与治疗药物或疗法的相互作用,表现出同一种治疗在不同患者之间的效果很不一致,基因多态性成为个体疗效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在进行治疗时,不可能通用一个模式,必须根据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等具体情况,对每个患者采用针对性强的方案及措施,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临床实践时,特别要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1.1.1分型治疗脑卒中有多种不同的临床病理类型,治疗时应注意分型。最重要的是梗死灶或血肿的部位、大小等,如大的梗死或血肿与腔隙梗死或小量出血,其治疗方案及措施都有显著不同。
1.1.2分期治疗任何一种脑卒中均有病理损害的动态过程,主要是形态结构改变及病理生理变化,有一个明确的变动过程,成为分期治疗的依据或基础。溶栓时间窗是最典型的代表,事实上其他方法也均存在治疗的最佳时点,因而,治疗时窗可能更为确切,是分期治疗的核心。
1.1.3病因治疗去除病因是十分重要的治疗,应重视对因施治。多数卒中的病因不易根除,但也有查到原因而取得良效的,如螺旋体脑动脉炎所致的脑梗死,只有用特异性的青霉素治疗,才能控制疾病发展,最终恢复功能。
1.2良好的脑血循环是所有治疗的基础,必须贯穿全程脑结构复杂,代谢活跃,但缺乏能量储备,要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要求有稳定的血循环。在脑部疾患时应重视保持良好的脑血循环,在脑血管疾病(尤其脑卒中)中此点表现更为突出,是基于下列缘由:
脑血管的损害:引致卒中的病因均可损害脑血管,如脑动脉硬化、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炎等,都存在累及脑血管结构的病变。最常见的高血压尚可出现小血管稀疏,糖尿病的脑微血管病变,以及血液成分或血流动力学改变致脑血管功能受损等,均可引起脑血循环障碍,即卒中前存在脑血循环受损,成为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总之,脑卒中急性期,有明显的脑血循环障碍,是治疗的主要目标,也是救治的核心。另外,患者进入恢复期后,由于原有的脑血管基础病变未能完全改善,甚至病因或病理损害因素尚未能彻底消除或控制,脑血循环功能尚未恢复正常,因此在康复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脑血循环。适宜的脑灌注压是良好脑血循环的基础。良好的脑血流灌注压是维持正常脑血循环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灌注压在脑卒中的治疗中是十分重要的。脑卒中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障碍,使脑血流灌注压较难稳定,而目前对灌注压检测手段非常有限,临床大多通过血压来推测,故血压调控成为维持脑血循环的重要措施,可以说调控血压是最重要且有效的治疗,一切康复措施都应不影响血压及脑灌注压的稳定。
2脑卒中康复治疗的辨证实施
脑卒中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等的复杂性,在治疗上有众多的方法,然而,具体实施时还必须根据患者的临床病理情况,深入分析,选用针对性强的措施,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客观事实说明,在脑卒中的治疗(包括康复)过程中,必须有正确观点指导并在临床实践时辨证实施。
2.1重视治疗的作用靶点、机制、时窗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方法甚多,但疗效不一,其中重要原因是这些措施对侧支循环(尤其是脑卒中灶的微循环)的影响,以及在不同临床病理类型中的作用大小等,缺乏可靠的判断。我们应加强这些方面的观察和研究,以便科学的评价这些治疗措施,使治疗更具针对性和主动性。同时,必须加强研究康复治疗的神经机制,尤其是大脑结构和功能变化的机制,才能较好地指导实践,提高疗效。
2.2在实施中需处理好几个关系目前卒中的许多治疗都强调遵循有循证医学支持的“指南”或规范化的方案,在康复治疗中也必须重视。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下列几个的关系。
2.2.1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指南”所依据的大多数临床试验(包括有循证医学依据)是反映群体的结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在日常医疗工作中是面对每个具体患者,要达到最有效的实施,必须进行辨证思维,来制订符合客观实际、及时、针对性强的个体化方案。
2.2.2处理好效益与安全的关系任何一种治疗都有其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靶点,优势与局限性,尤其是效益与安全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实施时认真权衡利弊。重视选择良好效果的疗法,更要注意安全性及防止或减少副作用,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
2.2.3处理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规范化”主要是就总体方案而言,在具体实施时则需根据客观实际来灵活应用。如卒中单元需因地制宜,视条件、设备及技术水平而定,其核心是用较好的组织措施、整合或优化医疗资源,及时地实施针对性强的个体化治疗。
2.2.4处理好遵循规范与积极探索的关系“指南”在总体起指导、规范化的作用,应严格遵循。在临床实施中,还需注意观察、探索,如方案制订及选择、疗程、效果等随病因、年龄、内脏功能状态、临床病理类型而有差异,需不断积累资料,总结经验,作为补充修改“指南”的依据。
总之,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必须有基本观点进行指导,而具体实施时,要理念清,盲点少,多思考,重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提高水平。
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病人40例,经头颅CT或MR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病人,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0—87岁,平均(66.5±12.4)岁;其中脑出血8例,脑梗死32例,全部病人均为发病3天以内者。
2护理
全部病人均在入院后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功能缺损无进行性加重、病人有一定的配合能力时即实施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采用吞咽功能肌肉训练、进食训练、VitalStim吞咽障碍理疗仪理疗三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训练。
2.1吞咽障碍的评估在为病人进行吞咽障碍训练时,必须对病人进行充分的评估,并将评估贯穿于训练前、训练中及训练后的整个训练过程。主要评估内容包括:病人的意识状态;智能;合作能力;下颌、口唇、舌、软腭及颊肌运动情况;咽反射及流涎情况;观察病人进食时喉结的上下移动情况;有无营养不良及肺部感染;家庭的照顾能力。同时以洼田饮水试验对吞咽功能进行评级:让病人按习惯喝下30ml温水,根据饮水结果进行分级:Ⅰ级:能不呛咳地一次饮下30ml温水;Ⅱ级:分两次不呛咳饮下;Ⅲ级:一次饮下,但有呛咳;Ⅳ级:分两次以上饮下且有呛咳;Ⅴ级:屡屡呛咳,难以全部咽下。
2.2吞咽障碍的基础训练包括颈部活动度训练、咳嗽训练、口腔吞咽肌训练。训练时如病人病情许可则取坐位或半坐卧位,辅助者在健侧,按以下顺序指导病人进行训练。①颈部活动度训练:活动颈部,指导病人做抬头、低头、转左、转右训练10—20次(有头晕头痛者暂停此训练)。②咳嗽训练:张口深吸气(腹式)呼气时做咳嗽动作5—10次。③口腔吞咽肌训练:口腔操:鼓腮10—20次;咀嚼10—20次;舌运动:张大嘴,做舌的外伸、后缩运动10—20次;将舌头尽量伸出口外,舔上、下嘴唇及左右口角10—20次;做舌绕口唇的环绕运动10—20次;舌舔上腭运动(卷舌)10—20次。
2.3VitalStim吞咽障碍理疗仪理疗在完成基础训练之后即将VitalStim吞咽障碍理疗仪的第一电极放于舌骨上方,第二电极置于甲状上切迹上方,第三、四电极按前两电极之间的等距离放置,采用双通道,调整输出电流(以病人不感疼痛为宜),刺激时间为1小时,一天1次,刺激的同时对病人进行冷刺激训练:用棉签或毛笔沾少许冰水,轻轻刺激病人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病人做空吞咽动作,重复10—20次。
2.4吞咽障碍的进食训练在使用吞咽障碍理疗仪理疗的同时指导病人进食训练。训练方法:⑴选择糊状食物,温度要适宜。⑵病人头部前屈,转向健侧,辅助者位于病人健侧。在病人健侧滴入1—2滴温开水,嘱病人吞咽,然后用小汤匙把1—2ml的糊状食物放于口腔健侧,嘱病人低头,仰头,慢慢吞下,转头到患侧,做侧方吞咽,免食物积于梨状隐窝。⑶嘱病人反复做几次空吞咽。再重复上述步骤,无不适时逐渐增加喂食量。2.5做好心理护理在整个吞咽训练过程中,要多鼓励病人,吸引病人的注意力,告知病人在吞咽障碍理疗仪的刺激下一般较少发生呛咳,以克服病人对呛咳的恐惧心理,同时引导家属多关心病人,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严重认知障碍的病人应暂停进食。
3结果
40例病人经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后吞咽功能有较大的改善,总有效率为90%,无低蛋白血症发生,只有1例病人合并有吸入性肺炎。
4讨论
脑卒中病人的吞咽障碍主要在口腔期和吞咽期,因口唇、颊肌、舌、软腭等肌肉瘫痪,以及食管入口部收缩肌不能松弛,软腭和喉头上抬不良而导致病人吞咽障碍,从而导致病人吸入性肺炎及营养不良的发生。我们采用吞咽功能肌肉训练、进食训练、VitalStim吞咽障碍理疗仪理疗三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吞咽障碍训练,效果较理想。在为病人行吞咽功能评级时应先询问病人进食有否呛咳,假如病人已诉有呛咳时在评估时应慎重。进行进食训练时应注意喂食的“一口量”:对病人进行摄食训练时,一般先以少量试之(1—4ml),然后酌情增加。训练开始时以薄而小的匙子为宜。在每次进食吞咽后,应嘱病人反复做几次空吞咽,使食块全部咽下,然后再进食。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康复治疗
急性脑卒中患者经过临床积极的药物治疗及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清除后,存活率已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大多数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残疾,使得生活质量降低。运动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功能残疾的主要表现,其恢复主要在病后6个月之内。为探讨早期康复对运动功能的影响,笔者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疾病,约80%的存活者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其偏瘫等后遗症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康复医学的兴起,逐渐给脑卒中患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为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对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标准化的评定并随机分组进行早期的、系统的、规范的、个体化不同处理,分析对比其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入住康复中心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共60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符合下列条件:年龄40~72岁,平均61岁;首次发病,过去虽有脑卒中病史,但未留下明显偏瘫;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发病前日常生活活动能自理;头颅CT或MRI证实;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病程于2周内排除:合并精神障碍、意识障碍、混合性及感觉性失语、恶性进行性高血压、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痴呆、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全部患者均由同一医师随机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各3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脑梗死42例,脑出血18例;左侧上下肢肌力1~2级24例,3级18例,4级4例;右侧上下肢肌力1~2级12例,3级10例,4级6例;伴语言障碍15例。症状稳定时即开始早期康复治疗。一般康复治疗组分别于入院第5天(脑梗死)、第10天(脑出血)开始进行康复介入,而对照组无康复治疗计划。康复治疗组全部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进行,治疗方法主要采用促通技术,如Bobath疗法、Brunnstrom技术。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加用以Bobath和Brunnstrom方法为主的现代康复训练方法。摆放:健侧卧位时胸前放1个枕头,使患肩前伸、肘关节伸展、腕指关节伸展放在枕上,患腿向前屈曲,放在身体前面另一撑枕上;患侧卧位时,须拉肩胛骨于前伸位;仰卧位时,患侧肩部、臀部垫高,并置于抗痉挛模式下,足底不放支撑物。床上训练:桥式运动,训练患肢髋及膝关节的稳定性,提高持重能力,为行走做准备;翻身动作训练,强调肩的前伸及骨盆旋转,训练肩关节及下肢的控制能力,注意保持足背屈外翻。坐位平衡训练:注意抬高患侧肩胛带,使肩关节外展、外旋位。肘关节伸展站位平衡训练:包括患肢负重训练。步行训练:强调患侧持重能力及膝关节屈肌的训练、上下楼梯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1.3 评定标准 主要评定患者瘫痪肢体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Fugl-Meyer方法评定瘫痪肢体的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于治疗2、4周后由另1位治疗师完成全部病例评定工作。改良式Fugl-Meyer评分根据积分多少分为5级运动积分[1],严重运动障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10软件包将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实施康复计划的检测资料用t检验,数值采用(x±s),P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Fugl-Meyer值及Barthel指数积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康复组瘫痪肢体的运动功能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重症监护技术和综合抢救技术的提高,脑卒中患者死亡率已有显著下降,但是如何减少运动功能障碍,提高其生存质量,值得探讨。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神经功能重组能力,但临床观察效果十分有限,康复治疗与药物治疗不同,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过程,是影响脑可塑性的极重要因素。通过60例患者的对比观察,可以说明早期康复治疗可促进脑卒中患者患肢功能的恢复。大脑损伤的恢复过程中,存在着不同于再生的其他恢复机制[大脑具有功能重组的能力(可塑性)]。研究已证明,丰富的环境刺激是大脑功能重组的重要条件,而功能恢复训练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外界因素,它可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这就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理论基础[3]。这是由于运动疗法可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过程,形成新的神经通路,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病灶周围网样的突触联系中形成新的传导通路。在不完全瘫痪的肌肉中尚有功能的肌纤维经锻炼而增粗,使整个肌肉的肌力有所恢复。另外在不完全瘫痪的肌肉中尚有功能的神经末梢可增加分支,以支配临近失神经支配的肌纤维使其恢复。这种康复训练是在周围神经肌肉中形成代偿功能,同时通过部分有功能的神经纤维向上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而形成中枢性代偿,其实质是在大脑中枢功能降低的短时间内尽快引起中枢的兴奋,并促进没丧失支配的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在周围发挥其更大的作用,代偿已失去神经支配肌肉的支配功能,使周围肌肉中未完全丧失功能的尽快发挥作用。由于康复训练这种外周信息的不断刺激,将保持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正常兴奋和抑制过程,避免瘫痪肢体无活动和不重视被动运动,以致形成关节挛缩而造成废用性退变[4]。皮层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研究提示,脑组织可通过轴突发芽,离子通道改变,潜伏通路的启用,未受损组织系统等方式进行功能重组[5]。脑卒中后数周至数个月大脑皮质出现明显的功能和结构变化,因为中枢神经系统中有大量突触存在,人类正常情况下只有一部分突触激化而处于活动状态。另一部分处于备用状态,这部分突触的阈值很高,只有当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才激活部分处于备用状态的突触,使其发挥代偿作用。另有一些轴突末梢还可能出现轴突发芽,其阈值也会随着使用程度的改变而被激活,也形成了旁路。上述新建的通路若不被经常使用,则有可能渐渐退缩、消失,因此,脑卒中患者通过早期的康复训练,能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可充分实现中枢神经功能重建,极大地发挥了脑的可塑性[6]。另外,运动输出可以由感觉输入来调整,同时,通过肢体活动可以促使相应皮层脑血流量增加,还可以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增大关节活动度,防止萎缩畸形的发生,这是任何药物所不能替代的[7]。本文着重于研究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ADL)方面的影响,并做出客观评价。结果显示,康复组优于对照组,即患者的运动功能及ADL均明显提高,而且科学系统规范化的综合康复治疗时间越长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越好。提示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增强生活信心,明显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治疗规范.华夏出版社,1999:75-79.
[2] 南登.康复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44.
[3] 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华夏出版社,1996:1-3.
[4] 范振华.运动疗法基础.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1996,7(1):60.
[5] 周维金,王玉琴,崔利华.脑卒中康复研究新进展.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2):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