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和网络教育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和网络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和网络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和网络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中小学图书馆;措施与途径

随着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在人才培育的目标模式中,一个新概念――信息素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信息素养不仅仅是孤立的诸如信息获取、信息检索、信息交流等的信息技能,而且是这些信息技能用于信息问题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专家认为,信息素养不仅是个体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整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一、中小学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同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提高信息素养是时展的要求。在工业社会以前,如果说一个人缺乏基本的“读、写、算”能力是文盲的话,那么,信息时代中缺乏基本的信息素养,就是现代文盲。可见,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具备及时、准确掌握信息,科学、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即信息素养。

由于人的智力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特点,教育一般由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逐步发展。因此,信息素养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从智力发展的阶段性来看,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接受速度快、可塑性大。在这个时期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进行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初级训练,能使他们较早形成“信息观念势场”,激发信息需求与阅读兴趣,初步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而且,当他们初步具备信息能力后,自觉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能得到发挥,从而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方面和部门,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凭借着自身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广阔的信息网络、现代化的服务设备以及优秀的专业技能信息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必将成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基地和主要承担者。

二、中小学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

信息化时代,图书馆界正在发生着变化,由图书馆支配读者的时代正成为过去,图书馆将以读者的口味来决定馆藏的内容和服务的方式,读者自主选择自由欣赏文化内容并支配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发展形式的格局正在形成,即图书馆的主动服务正成为各类型图书馆转型的方向。中小学图书馆应该根据图书馆发展变化以及中小学的发展方向、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积极配合信息素养教育,利用手中拥有的得天独厚的知识与信息优势,在信息素养教育中能起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新课程十分重视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规定,图书馆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中小学图书馆是学校书刊资料的中心,是为学校教学教研和课外阅读服务的机构,是学校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配合新课程改革、推进教育教学科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可或缺的资源。图书馆的优越环境和资源,是培养信息素养的最佳场所,其阅览环境、可供查阅与检索的信息资源和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创造感性的氛围和实践的条件;它拥有文献信息工作的专业馆员,可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和咨询。中小学图书馆与学校教育教学紧密相连,理应成为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中心。

三、中小学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措施与途径

1.宣传信息素养教育,培养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感悟,即人们对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通俗地讲,就是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中小学图书馆培养信息意识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校图书馆员的信息意识。强烈的信息意识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强大动力,中小学图书馆要教育馆员,深刻认识到信息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创新能力,树立起现代教育的信息观。

(2)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意识是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前提条件。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是信息社会最基本的能力和素养的标志。学校图书馆应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潜能,通过对他们的教育和培训,普及信息检索知识和方法,强调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基本技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观念。

2.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网络优势,展开信息素养教育

(1)多媒体教室服务。学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为学生提供网络教育。互联网是飞速发展、跨越时空的大型全球“信息资料库”,让学生读者通过互联网搜索对自身学习有用的资料,学会利用网络构筑自己的学习空间,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变为主动学习的主体,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图书馆主页服务。学校图书馆应组织学生读者进行调研,根据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做主设计网站的架构,然后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对所需的信息内容进行搜集、整理,最后由我们的图书馆员对内容分门别类,充实到图书馆主页上为学生提供服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品质,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

在信息时代,面对瞬息万变的海量信息,面对杂乱无序的网络信息,中小学图书馆要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品质,开展网络知识和信息检索技能教育,让中小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选出正确健康的部分加以应用。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和网络教育范文第2篇

结论二 QQ、MSN成为师生交流的首选工具

结论三 网络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利弊权衡,教师乐观,家长保守

结论四 学习、娱乐、交流是学生上网的三大主要目的

结论五 网络成为多数中小学校德育创新的新平台

结论六 建设德育网站和班级QQ群等成为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创新的主要措施

结论七 网络德育手段的认可度分散

结论八 德育有创新,成效不明显

网络时代,中小学德育既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为了解网络时代中小学德育创新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我们通过“重庆德育网”对重庆城乡23所中小学校(包括普通高中、初中、小学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①

本次调查共回收学生问卷4864份,其中有效问卷3917份,有效问卷率为80.53%;教师问卷1079份,其中有效问卷927份,有效问卷率为85.91%;家长问卷2085份,其中有效问卷1955份,有效问卷率为93.75%。

一、调查结果

(一)学生的生活与网络联系紧密

1.多数学生离不开网络,农村学生较多使用手机上网

调查显示,学生家庭能上网的占90.74%,其中农村学生中家庭能上网的占69.08%,城市学生中家庭能上网的占93.31%。70.4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不能离开网络,其中农村学生中认为离不开网络的占67.41%,而城市学生中认为离不开网络的占70.89 %。

部分学生已经开始使用手机上网,应用网络更不受时间、场所的限制。在被调查者中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学生占19.48%,偶尔使用的占38.75%。在农村学生中,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学生占44.32%,偶尔使用的占25.51%;在城市学生中,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学生占15.53%,偶尔使用的占35.26%。

2.四分之三以上的学生能自主控制上网时间

调查显示,能自主控制上网时间的学生占75.82%,在他人提醒下能控制上网时间的学生占21.01%,而无法控制上网时间的学生只占3.17%。79.91%的学生表示会遵循学校教导的上网方法和道德观念上网。

3.QQ、MSN成为师生交流的首选工具

如图1所示,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方式由多到少依次是, QQ、MSN等即时聊天工具(43.20%),面对面的交流(20.37%),打电话(18.99%),信件、周记(8.27%),电子邮件(6.89%),通过班干部传达(2.27%)。

调查表明,50.80%学生觉得自己在网络平台上的言谈交流和现实交流相比更加自由而无所顾忌。18.08%的学生担心老师隐藏身份在网上,不敢乱说。31.12%的学生认为在网络上交流不如平时当面交流真实自然。

(二)规范的网络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1.网络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利弊权衡,教师乐观,家长保守

在调查对象中,认为网络对学生健康成长利大于弊的学生占52.21%,教师占75.30%,家长占44.76%。对于学生上网,多数教师持积极乐观态度,肯定网络的价值;家长多持消极悲观态度,趋于保守。

2.规范网络安全的意识较强,但认为效果比较有限

对于国家出台的一些规范青少年上网行为的措施,老师、家长、学生觉得很有必要、效果很不错的分别占调查人数的51.56%、50.95%、63.03%,认为应该规范、但效果不明显的分别占调查人数的45.95%、44.65%、25.79%(见图2)。89.21%的老师、84.71%的家长、83.25%的学生表示,如果遇到不良信息网站,会向公安机关(网监处)举报。79.50%的老师、73.3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电脑上安装“绿坝”等软件。

3.学习、娱乐、交流是学生上网的三大主要目的

如图3显示,被调查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各不相同,但是以学习、娱乐和交流为主。

(三)中小学校积极利用网络推动德育方式创新

1.网络成为多数中小学校德育创新的新平台

调查显示,92.60%的学生、96.76%的教师、94.02%的家长证实学校在德育工作中普遍使用网络,网络正在成为多数中小学校德育创新的新平台。

2.建设德育网站、班级QQ群等成为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创新的主要措施

对学生的调查显示,59.77%的班级开设了班级QQ群;55.27%的学校开设了德育网站;33.60%的班级开建了班级博客、主页等;26.50%的学校运用网络开展过主题班团队会等活动。(见表1)

3.网络德育手段的认可度分散

对学校网络育德手段成效认可度进行的调查显示:对德育网站认可度最高,其次是班级QQ群,再其次是通过网络开展的主题班会活动。在德育有效性方面,认为德育网站为最有效的学生占26.96%、教师占25.89%;认为班级QQ群最有效的学生占23.95%、教师占12.73%;认为主题班会活动最有效的学生占7.97%、教师占14.02%。(见表2)

4.网络成为德育交流新渠道

调查显示,87.49%的教师查看过学生的博客空间和留言板,88.56%的教师使用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行为干预,88.02%的教师曾经使用网络与学生家长交流互动。登陆过本校德育网站的教师达86.41%,向学生推荐过有益网站的教师占81.34%,通过互联网获取德育资源的教师占60.84%。

75.19%的家长知道孩子的QQ号码,60.51%的家长进过孩子QQ空间或博客,82.35%的家长对孩子进行过网络指导,53.25%的家长曾经利用网络与教师交流孩子的情况,46.19%的家长通过网络与孩子谈过心。

(四)网络时代,中小学德育亟需创新

1.创新德育,学生、家长意愿强烈

调查显示,身处网络时代,学生强烈希望教师能给予他们网络安全方面的指导,家长呼吁老师、家长对未成年人上网予以及时引导。26.85%的家长强烈希望学校为家长提供网络德育的培训,近六成的家长(59.28%)愿意参与网络德育培训。(见图4)

2.借力网络,创新德育,广受支持

如图5所示,对于学校借助网络创新德育,85.50%的学生表示支持;84.04%的教师认为可行;93.53%的教师认为学校对家长开展家庭网络育德培训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有帮助;95.29%的家长愿意通过校园网与老师交流;80.67%的学生认为学校建立“家校通”等网络平台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帮助;82.95%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家庭网络育德培训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帮助;分别有60.43%的学生、80.91%的教师认为,校园网要求学生实名上网对规范学生上网行为有效。

三、分析与讨论

(一)中小学生的生活与网络关系密切,让人欢喜让人忧

调查结果表明,身处网络时代,海量信息、快捷沟通使得学生很容易迷恋网络,网络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大部分学生将网络作为自己学习生活所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网络的熟悉亲近程度大大超过成年人。借助手机,学生上网更少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出人意料的是,约五成学生经常或偶尔使用手机上网,在农村学生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甚至高出城市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城市学生具有更多、更便捷的上网条件,使用手机上网者自然相对较少;而农村学生既无法拒绝网络的强大吸引力,上网条件又相对欠缺,于是更多地使用手机上网。

网络的普及和手机上网无疑增加了学校对网络“防、控、查、堵、罚”的管理难度。一方面,网络确实能帮助学生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对社会生活有更广阔的视角和更多的认知,更贴近时代和生活,这是传统学校德育难以做到的。另一方面,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会削弱、降解学校德育的成效,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带来挑战,也容易让学生过度依赖网络,给未成年人的思想发展和健康成长带来潜在风险。网络这把“双刃剑”令教师和家长喜忧参半。

令人欣慰的是,绝大多数学生上网的动机和行为是理性的,且具有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在网络上,他们的主要交流对象是同学、老师和家长,主要的活动是学习、娱乐和交流。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信任他们。

(二)网络时代,教师多宽容,家长多担忧,德育需创新

网络对中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既可能产生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一定的消极、负面影响。由于媒体对网络负面事件报道较多,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上有一种将网络妖魔化的倾向,导致许多老师、家长“谈网色变”,采取简单否定或一味禁止的做法。调查结果显示,这种态度认识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对于网络和学生上网,相对而言,教师比家长表现出更大的包容和接纳。

这可能是因为网络时代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教师作为专业人士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认识更清醒,对网络的利弊及其教育对策有识有法。而家长的消极、悲观和保守态度,则反映了家长面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网络陷阱和网络成瘾的恐慌、无助与戒备,反映了家长对网络影响孩子学业成绩及身心健康的担忧和焦虑。但无论教师还是家长,他们总体都期望中小学校拓展德育的空间,创新德育的形式。

(三)德育有创新,成效不明显

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不少中小学校尝试以网育德,借用网络手段创新德育。调查显示,大多数学校已经运用多种网络形式创新德育工作,如开设德育网站、开展以网络为平台的主题班团队活动、开通班级QQ群等。但是,一些尝试和形式实效性不足、效果有限,例如:经常登录学校德育网站的教师和学生都较少,网络的育德功能和优势尚未充分发掘。德育创新还需要在深度、广度、有效性上下大功夫。

网络育德有效性不高,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可能在于教师的能力素质不足。在网络时代,通常学生应用网络非常熟练,而德育的实施者――德育专职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等的网络素养与能力却显得力不从心,不能熟练利用网络开展德育活动。这一方面,在于部分教师缺少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在于德育工作受传统思维定势和方法手段的束缚,创新乏力。此外,中小学德育的创新还往往局限于部分人、部分领域、部分内容和个别形式上,还缺乏一个整体的制度环境和各方面的协调。

(四)德育创新基础好,网络潜力待挖掘

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手段,为中小学德育创新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调查表明,学生、教师和家长对于网络时代下的中小学德育创新具有强烈的共识和迫切的需要。中小学德育创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学生们要求创新德育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学校用网络方式开展德育活动普遍支持,他们希望家长、老师能够放下架子,深入网络,与他们进行平等、贴心的交流,在网络这种更加自由、平等、快捷、灵活的平台上解决自己心灵的困惑。教师们对于网络时代下的德育创新也有较高的积极性。相对教师,家长们更愿意与学校建立完善、成熟的网络交流平台。这些都是德育创新良好的基础。

网络世界蕴藏的丰富资源、众多功能、广阔空间已广为人们认同,而如何扬网络之所长,避网络之所短,充分挖掘网络的育德功能与潜力,则是德育创新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四、对策与建议

(一)确立主体性德育的基本思想

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和把握网络时代的特点,以及网络时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状态。在努力规避网络带来的风险的同时,应以接纳、宽容、积极的心态迎接网络带来的挑战,大胆改革传统德育与时展不相适应的方面,努力构建起适应网络时代的德育观念――尊重人的主体性与个性,满足人发展的多样性需求,认同学生多元化的思想倾向,积极引导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确立主体性德育思想,让学生在道德体验中获得作为人的尊严、快乐与幸福。

(二)积极推进中小学德育体制机制的创新

1.加大管理制度和防范机制的建设力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科研机构和中小学校,要把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行为作为学校网络德育的基础工作。要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完善各种网络安全防范机制,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确保学生科学、健康地使用网络。

2.德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必须要强化时代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品质,不仅要努力增强自己的网络意识,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学会灵活运用各种网络工具,还要认真研究网络时代下学生的心理状态,不断创新德育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德育活动。

3.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德育合力。网络时代,德育创新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整合各方资源,优化德育途径,进而形成一种全社会关心中小学生身心成长,协同实施德育目标的社会文化。要深入研究网络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价值生存方式;要加强网络环境下德育课程的建设研究,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互动机制的研究;要理性思考传统德育模式与方法如何变革和创新,以适应网络时代的需求;要建立常态网络德育研究机制,从而使网络真正成为现代化的育人工具,形成全方位、科学规范的新型育人文化。

(三)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网络时代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

根据网络无障碍沟通、海量资源、情景虚拟等特点,建议:

1.运用网络,搭建无障碍心灵沟通平台,开展分层次、分对象、分主题的多元立体沟通与交流。可以采用各种青少年喜爱的的交流方式吸纳青少年参与。如网络专题留言栏、专题咨询信箱、专题电子刊物、主页、博客、班级QQ群、家长QQ群、网上家长学校、网上学生社团活动、网上家访、网上帮扶等。这些形式得到了教师、家长、学生的普遍欢迎,呈现出很大的发展空间。

2.利用网络建立育人信息资源库,建设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自主育人空间。网络丰富、扩大了传统德育不具备的内容、渠道和手段。学校和教师,应向学生广泛推荐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自主学习的优秀网站,建立并丰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主题网络教育资源库,开展“网上大讲堂”、网上家庭教育、青春期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库信息容量大、超时空、流通速度快等特点,拓展、延伸学校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3.建立网络实践德育体验平台,优化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情景,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形成自身的道德实践能力。以网治网,可以开设网上热点虚拟班级,让教师、学生围绕当前互联网上的热点现象、问题开展讨论,形成合作学习、相互扶助、共同成长的网络班级文化,提高学生应对不良信息的自我免疫力。设计特定场景的育人励志游戏,开展网上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发展性学生成长信息卡等。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和网络教育范文第3篇

近年来,在打造“美好九龙坡”的城市发展愿景指引下,九龙坡教育人同心同德、同向同力,以建设教育强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总体奋斗目标,确立了“让德育慢慢浸润学生的心灵”这一德育理念,着力调绘“爱心、书香、理性”的九龙教育三原色,使之构成九龙坡德育的三棱镜—

爱心立德 全员树人

—用爱心绽放智慧光彩,以全员耕耘德育热土

书香立德 逐梦树人

—用书香浸润孩子心灵,以梦想催发德育心芽

理性立德 创新树人

—用理性求索教育本真,以创新凸显德育特色

爱心立德 全员树人

从宏观角度来看,德育就是爱的教育,德育离不开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爱心,只有充满爱心的教育,才能有教无类;只有充满爱心的德育,才能润物无声。

(一)用爱心绽放智慧光彩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九龙坡教育人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办事情,真正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合适的教育。

1. 把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首位

中小学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人生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首要任务。一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民族的梦想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加强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通过学习和落实《守则》《规范》,培养学生在文明礼仪、纪律、卫生和劳动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三是强化法制教育,选聘公检法机关优秀干部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组织法律和教育专家开展法制知识巡回报告,组织学生参观法制教育基地,增强其法律意识。

2. 将心育工作化为爱的营养餐

九龙坡规范和强化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科学化、制度化轨道,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区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使教师基本掌握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每所学校均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组织实施相关活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建立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项目学校,主要包括标准化心理辅导室软硬件建设,学生“六商心育”活动课程建设,教师“心育六能”系列培训,家长“心育六力”系列培训与宣传,学科“因能施教”个性化品质课堂建设,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设六个方面。

3. 关爱特殊群体促进教育公平

根据西部大开发需要,九个建制镇的并入,使得九龙坡城乡二元结构非常明显,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和随迁农民工子女剧增。为此,九龙坡把关爱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以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这一民生工程为突破口,西彭镇三小、华岩小学等学校努力打造“建好寄宿制学校 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的办学特色,让所有孩子的学校生活都充满阳光;以西彭园区实验小学、驿都实验学校、铜罐驿镇小学、含谷镇小学等农村学校为平台,积极创建乡村学校少年宫,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时间开展科技、体育和艺术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特殊儿童群体的业余生活,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公平。

(二)以全员耕耘德育热土

德育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九龙坡把全员育德作为每个教职员工的基本职责,以全员育德来耕耘德育这片广阔的热土。

1. 全员育德育全员

九龙坡很早就建立了区、校两级关工委组织,关心下一代工作成效显著。一是开展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整治,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二是持续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关注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以及特殊家庭子女的思想动态,从教育、教学和生活上加大对这些学生的管理和关心;三是成立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家庭教育、创新教育、审美教育和安全教育七个专题教育报告团,到各校巡回开展专题讲座。

2. 全员育德需全员

九龙坡在德育方法和途径上始终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学生、面向家庭、面向社会。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家访和家长会,积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并通过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家长的监督,最大限度地赢得家长的支持;充分挖掘、利用社会各种积极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搭建学校、社区(村委会)互动育人平台;积极邀请“五老”人员以及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致富能人等先进典型参与到学校育人工作中来,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

书香立德 逐梦树人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因此,学校教育就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当下,也要提供给孩子有利于提高未来生活质量的知识和能力,使他们在知识层面、精神层面都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未来发展作好准备。九龙坡用书香浸润孩子心灵,使其敢于有梦,勇于追梦,以梦想为内驱力实现终身育人。

(一)用书香浸润孩子心灵

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其中最重要的习惯应该是读书的习惯。喜爱书籍、爱好阅读,应该是“学会学习”的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一所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而提供的图书,那就是教育”。所以,九龙坡启动“修远行动”,倡导师生阅读,让书香弥漫校园。

1.“教师阅读计划”强素质

有一位学者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家之所以是教育家,在于他能引领我们重温和回归教育的本义”“我们越是被现实迷惑和遮蔽,越是需要教育理想、教育精神的记忆和激励,越是需要确立清晰和冷冽的朴素真理,以洞穿教育平庸、媚俗、功利的厚重屏障”。因此,九龙坡深入开展“修远行动”之“教师阅读计划”,让阅读成为教师的一种乐趣、一种共识、一种需要、一种习惯、一种常态,让阅读成为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育人质量、成就教育人生的重要途径。

“修远行动”之“教师阅读计划”聘请朱永新、李镇西等21位专家学者组建专家指导组,推荐阅读书目130种,为学校师生配送图书共计17万册,组建微图书室200多个,举办“九龙教育大讲堂”6场次。各学校围绕“修远行动”之“教师阅读计划”开展了读书沙龙、撰写读书心得、读书论坛交流、读书征文竞赛等系列活动,异彩纷呈,将活动向纵深推进,成效显著。

2.“学生全科阅读计划”读遍天下书

各校明确制定“修远行动”之“学生全科阅读计划”的总体思路和实施方案,围绕学科主体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拓展知识层面,把学科相关阅读内容纳入教学任务,创新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构建学科阅读体系,实施“全科阅读”和德育的“全面渗透”。

“修远行动”实施至今,阅读,作为一种习惯,正悄然改变着师生的精神面貌;阅读,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让人生变得更有价值,让学校书香馥郁,充满文化气息。

(二)以梦想催发德育心芽

九龙坡组织各学校开展梦想教育系列主题活动,包括七彩画笔绘童心、我的中国梦等梦想主题绘画比赛,“离校不离教”活动之“三梦想”系列活动(读出梦想—与家长同读一本好书,读出童年的梦想;写出梦想—将阅读的所思所感写下来,描述自己远大的梦想;画出梦想—把心中的憧憬、对未来的展望和对人生的期待付诸画笔,画出一个高远的梦想),“唱出梦想”歌唱比赛,“玩出梦想”科技创新活动……在孩子们的心田播下一粒粒梦想的种子,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些种子也必将会开出灿烂的花朵!

理性立德 创新树人

从微观角度来看,常规管理对于德育来说尤为重要,常规细节的落实,总是会面临重复、机械和枯燥的难题,这就需要每一位德育工作者调动自身的工作热情,以创新性的活动让孩子接受“无痕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用理性求索教育本真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让他们具有较好的思维品质和较强的思辨意识,这不仅是培养“负责的公民”的需要,也是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

1. 优化德育制度设计

制定《九龙坡区中小学德体卫艺工作考评办法(试行)》,由组织领导、队伍建设、环境建设、德育过程、德育成效5项一级指标和24项二级指标以及4项加分项目构成,总分值100+20分。通过考核评价,不断提高学校德体卫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考评情况作为德体卫艺工作先进集体评选的主要依据,同时直接纳入中小学校层次目标发展性督导评价的范畴。

2. 强化德育阵地建设

加大德育阵地建设,改善活动条件,投入1.35亿元,在重庆市率先为各中小学配备电子白板;为师生增配励志类图书27万册;新建4个乡村中小学科技活动室,4个乡村学校少年宫,新建了九龙坡区青少年科技馆,九龙坡区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心也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各学校结合实际,围绕相关学科课程标准,新建“六大功能室”,自办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3. 深化德育队伍培养

充分发挥德育干部在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的德育干部培训。适时分批次组织德育干部到外地观摩学习;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开展区级层面的讲授培训;调动参加区级层面以上培训教师的积极性,开展校内传帮带。此外,发挥“梦想与团队”五个项目实验学校的示范作用,利用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社会实践等形式,积极稳步推进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努力营造“德育时时有、德育处处做、德育天天讲、德育人人管”的良好氛围。

4. 重视德育科研引领

内涵发展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而教育科研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先导。九龙坡加强国家级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大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爱心教育、科技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学校安全管理、书香校园建设六大项目实验,积极探索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育人水平。

(二)以创新凸显德育特色

1. 做实“四育工程”

根据重庆市教委文件精神和本区域实情,九龙坡创新德育工作的四大途径,做实“四育工程”。在课程育德方面,健全和完善全程育人、全员育人课堂教学管理机制,通过挖掘学科教材中的育德元素,开发校本教材,举办课程育德研讨会、论坛等形式总结经验、打造品质课堂;在环境育德方面,充分发挥学校环境文化的育人作用,整体规划和布置校园自然景观,注重办公室、教室、走廊等内部环境的布局与建设,加强校报、校刊、橱窗等宣传阵地的作用,使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在活动育德方面,建立了活动平台、比赛平台、奖励平台和发展平台来推进活动育德,成立了青少年体育艺术科技活动中心,各学校成立合唱队、雕塑队、手工制作队等艺术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发挥特长的舞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网络育德方面,建立了九龙坡区教育信息中心,开通了九龙教育政务网、九龙教育教研网和九龙教育德育网,建立了覆盖全区中小学的城域网,各学校在自己的德育网站创建班级德育博客,开通家校通(校讯通)、微博、QQ等,通过虚拟、现实双管齐下,提高网络育德实效。

2. 做靓校园文化

九龙坡坚持“精心确立特色、用心打造特色、匠心物化特色”的原则,以思想文化建设为引领,课程文化建设为核心,管理文化建设为保障,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为载体,从理念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课程文化、活动文化、网络文化六个维度系统构建,将特色学校建设与全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相结合,催生出一颗颗璀璨的特色教育之星。比如,谢家湾小学的“六年影响一生”、高新第一实验小学“美的教育”、九龙坡区第一实验小学的“阳光教育”、杨家坪中学的“绿杨教育”、田家炳中学的“幸福教育”、鹅公岩小学的“让天赋成就精彩”、九龙小学的“九龙楹联”特色、杨家坪小学的书法教育特色、和平小学的百草园种植活动特色、西彭三中的家校网络教育特色、驿都实验学校的川剧艺术特色、西彭一小的踢跳体育特色、园区实验小学的乡村少年宫特色以及走马小学的民间说唱艺术特色等,铁路中学被教育部命名为“首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2011年12月,九龙坡还成功承办了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高峰论坛,来自全国各地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近八百人参加论坛。在主论坛的基础上,还开辟了三个分论坛,分三条线路,推出了九所学校作为论坛参观现场,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彰显了九龙坡特色学校的实力。

3. 做优实践大课堂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和网络教育范文第4篇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农村单设初级中学,地理位置偏僻,学生中有半数为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失依儿童和困难家庭儿童。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学生在家庭中得到的关爱、教育较少,行为习惯较差。近年来,我校借力重庆市“领雁工程”,在专家的引领下,致力于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文明礼仪、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显著改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一、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在规章制度方面,我校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规范学生的言行,加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在此基础上,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学生一日常规》《三礼教育实施细则》,从学生的形象标准、行为要求、课堂纪律和学习生活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在开学之初,我校会组织师生收看“开学第一课”,以校本教材《三礼教育三字经》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将每学期的第一学月定为“行为习惯规范月”,将规范的坐、立、行、读书、写字、衣着和发型等,通过宣传橱窗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来,学生对照标准找差距,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礼仪、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和制度约束。

二、强化训练,持之以恒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并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由此可见,要形成良好的习惯,只有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绝非一日之功。对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而言,家长的文明程度、周边的生活环境对其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耐心细致的引导和持之以恒的训练尤为重要。

我校在“三礼教育”活动之初,根据《三礼教育实施细则》的目标,以“为什么要讲三礼”“对照三礼找差距”“良好的学习习惯从点滴做起”和“文明礼仪住我班”等为内容,举办主题校会、主题班会,制作校园橱窗、班级黑板报等,强化学生知礼、守礼的意识。通过文明礼仪监督岗、学生自愿者团队,督促学生改正不良习惯,如乱扔垃圾、乱涂乱画、高声喧哗、污言秽语等;通过国旗下讲话、大课间、主题校会和主题班会及时反馈,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三、师表垂范,榜样感召

首先,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我校制定了《教师三礼教育细则》,并应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如: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做三礼人”签名活动、社区义务劳动;教师参与校园集体活动时,做到着装端庄大方、集合快静齐;教师微笑回答学生的问好,亲切道谢学生的帮助。这样,教师不仅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吸引学生,更以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感染学生。

其次,树立生活中的榜样。学生典型看得见,易学习,更富有激励性和教育性。因此,学校每学月评选出优秀之星、进步之星、三礼之星和礼仪示范班等,每学期评选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文明学生等。用学生身边的小标兵引领他们,让学生感受到好习惯离他们很近,自己也可以做好。

四、环境熏陶,愉悦心情

现实的生活环境对成长中的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环境的好坏又与养成教育有密切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养成教育只有在兴奋、愉悦的环境氛围里,才能实现最大化的教育效果。为此,我校做了如下几点。

第一,改善学校环境。近年来,我校加大硬件投入,如新建塑胶运动场、增添现代化教学设备等,美化绿化校园、学生教室、教师办公室等,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为师生提供了愉悦的学习、生活环境。

第二,重视校园文化。学校以“仁义礼智信”内容布置教学楼走廊文化,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中国传统节日” “世界著名大学简介”等打造户外文化墙。此外,努力营造温馨的育人环境,在校园内设置“互相谦让,亲如一家”“礼仪体现细节,细节体现素质”“把花留在枝头,让美丽留在心灵”“流水不腐亦不复,请珍惜每一滴水”等标示牌,时刻提醒学生。学生的言谈举止变得温文尔雅,校园内不再是垃圾遍地,纸屑横飞,花草树木无一损坏。

第三,开展集体活动。集体活动影响大、效果好,既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与交际能力,更是检验和展示学生行为习惯的最好平台。学校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春季师生家长体育周、秋季师生科技艺术节、团员入团宣誓仪式、紧急疏散演练、知识讲座以及敬老院的“孝道”教育等,创造一切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强化认知能力,并逐渐内化为自觉行动。

第四,优化社会环境。一是营造家庭教育环境。曾一度流行的“5+2=0”就是家庭教育缺失的反映,作为一所农村中学,我们对此更深有感受。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举办家长学校,与家长探讨对孩子的教育;通过校讯通,与家长交流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向家长发放“三礼教育倡议书”及《三礼教育实施细则》,督促学生在家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邀请家长观看或参与学校大型活动等。通过一系列举措,让家长也从中得到学习,帮助家长树立正确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二是向社区居民送“三礼教育倡议书”,请社区、街道领导代表到学校指导工作、举办讲座。将学校教育向家庭、社区延伸,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网络教育平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