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干扰之一――乱花渐欲迷人眼,耗时低效

打开电脑,随便在网络上用搜索引擎搜索一下,你会发现相关的教学资源信息量多得惊人,真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比如在备《徐悲鸿立志学画》一课时,需要查找有关徐悲鸿的资料,便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键词“徐悲鸿”,网络只需0.1秒的时间便搜索出5700000余条有关徐悲鸿的信息资源,即便是输入关键词“徐悲鸿课件”也会搜出11400余条相关的资源……在这众多的资源中很多是重复的,很多是无效的,需要逐条打开阅读、筛选,甚至有时候筛选了半天也找不到合适的有用的信息,占用了教师大量的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的时间和精力。作为学生也经常会根据要求利用网络查找学习资料,同样,他们在网络上可以查到数以万计的信息,有的内容过于冗长,有的内容只有几个关键词,使得学生也无所适从,以至于在课堂上学习交流时,捧着打印好或摘抄好的资料一读就是半天,占用了大家的课堂学习时间……

海量的资源使我们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知识量增多了,但同时也会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干扰,使得我们的工作高耗低效。

干扰之二――“课件”为用而用,盲目拿来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以其声形并茂、图文兼顾、动静结合的多样表现形式,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课堂信息的容量,节省了课堂的时间,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活力。也正因为如此,在课堂上,我们常常能看到,不少教师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不论什么内容的课,不管合适不合适,动不动就用多媒体展开教学,一堂课从头到尾,全用电脑幻灯打出来,似乎没有多媒体的点缀,就显不出新意来。不过,仔细研究他们所用的教学课件,不难发现,效果并不很好。

网络中的确不乏精美的课件,一个成功的课件是设计者、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的。 而我们一些教师上课前从网络上将搜索到的课件资源下载下来,没有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加以修改完善,直接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为我所用。尽管课件所用的技术十分先进,课件的画面也十分的精美,但是,因为执教的教师不同,教学对象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有所不同,由于教师对课件的陌生、对教学环节的不熟悉造成教学的机械、僵化,缺乏个性、缺乏灵性。

再者,即使有些课件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制作的,但是有些从网络中下载的课件素材不够准确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比如曾见到有位教师执教《黄河的主人》一文时,一开始就通过播放录像展示了黄河那奔腾咆哮的壮观场面,再配上雄浑的《黄河大合唱》,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一种紧张激烈的情境中。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老师向学生介绍艄公所乘坐的羊皮筏子,也是用录像来展示的。录像中清楚显示了艄公是如何给羊皮筏子吹气,然后又是怎样将其放入水中并载上乘客和货物划向河对岸的。对于没有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录像的呈现应该可以帮助他们准确地体会艄公的沉着大胆、机智勇敢。但很遗憾的是录像中的黄河水面几乎是波澜不惊,艄公驾驶起来根本就不费什么事,悠闲自得。这与课文中所描绘的惊险场面不相符,更与表现艄公的沉着镇定、果敢机智和技艺高超这一主旨不相称。

干扰之三――资源的利用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取代了对文本的理解

虽然,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使教学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但是课件的使用,也不可避免地取代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理解,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对于语文课教学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一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完全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特殊的葬礼》,写了塞特凯达斯瀑布由于人类的破坏,几年间由世界流量最大的瀑布逐渐走向消亡的真实故事。课文对瀑布前后不同情景的描写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一位教师在上课之前下载了许多瀑布图片,在进行课文重点语段的教学时,学生对语段还没有读懂读透,他就让学生浏览这些图片,以为这样能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情感体验。可是,事实上,学生并没有读出瀑布的巨大变化给人心灵的震撼,没有读出文字给人应有的那种感觉。其实,这是因为大量的图片取代了学生的阅读感悟,剥夺了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教师没有让学生用自己内心的眼睛去“看”瀑布。教师的“好意”,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定式,本来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能产生的一百种可能,却被定格成一种可能。没有激起学生情感的投入,又怎能让学生读出语言的情感呢?

语文课堂上类似的例子很多:对一个词语的理解,完全可以根据语境加以揣摩,但教师却立即让学生观察图片来理解;对一句话的感悟,学生的头脑还没来得及静心思考,教师就急着让学生来欣赏图片,观看视频……语文学习与想象联系在一起,更多的是意会,是充满情趣与情味的。太多的图片让语文由“读书”课变成了“读图”课,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没有了对语言的品悟、想象,语文学习也就少了灵性,少了诗意。所以,语文课堂更需要的是阅读、感悟、想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创新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一句话清楚地说明了教育的最好方式,那就是积累。受教育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而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开端就是小学,在我国尝试了新课程改革之后,对于各项课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也不例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认为语文教学应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注重对于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的培养,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观点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使用灵活生动的课堂模式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改变原来乏味枯燥的“朗读式”教学方式。如何改变,我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教学手段多样化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极度依赖课本,教师在教学中讲解的大部分内容都来自课本,这样讲起来整个语文课堂都会非常枯燥,并且语文课堂本身就不具备某些学科所具有的趣味性,使用这种沉闷的教学方式,必然让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技术在21世纪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语文课堂也能利用这一技术实现课堂改革。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最大优点就是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一个事物,例如,在讲《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让他们用耳朵、眼睛全面地感受到文章中所讲述的内容,在当前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的状况下,许多学生在童年是没有见过小蝌蚪的,若学生跟小蝌蚪的首次见面是在语文课堂上,就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对语文课堂有很大的兴趣。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学生提出问题时,可以将问题中的重难点用醒目的颜色标注在多媒体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把文字跟语音甚至动画结合起来,充分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更好地激发其学习热情。

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往好的方面以及自己喜欢的方面开展探索活动。在改革过程中可能会有教师不能适应这一改变,想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又对其能力有些不信任,担心如果不按照自己原来的方式实施教学,课堂任务就不能按时完成,以致影响整体的教学规划。但是教师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新课改之后,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有主体地位,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起引导作用,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投身实践的热情与积极性。这种模式下的语文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考虑的部分更多,并要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以及独立自主的思考提供足够的空间及时间。

三、教学模式因地制宜

中国国土面积巨大,人口众多,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都不一样,地域间的文化差异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要根据本地具体情况来决定。例如,实施多媒体教学等计划,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里是很常见的,但是若是在一些贫困山区,连校园的各项基础设施都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建设,多媒体要如何实现呢?对于课堂教学的创新也是这样,例如,在讲《观潮》这一课时,距离观潮地点近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实地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更好地把握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而黄河地区的学生则可以在讲《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一课时组织观看壮观的黄河,根据自身地理条件的不同,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四、清楚地认识语文教学

新课改所提倡的人文是想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受到一定的文化熏陶,提倡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但是语文本身是具有工具性的,语文在所有课程中起到了基础作用,学好语文课上所教授的内容,其他课程才能有所突破。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确实是通用的,但是随着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也同样地走向了中国。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汉语并学习汉语,语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是基础性的但却是不可忽视的。在小学阶段,语文课的学习是其他课程顺利开展下去的必要条件,这已经足够说明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所以,语文的教学过程要更加严谨、更加用心。

新课改给本来危机重重的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改革的春风,改进当前教学手段并优化教学模式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新课改的实施是为了通过教学方式上的改革,达成教学的有效性,让教学内容更加接地气,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但是,每一项改革具体的实施方法都是在不断地摸索中发现的,所以,探索可行性高的高效教学法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音乐教学;方法创新;提高效益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进行,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必须也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法,浓厚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趣味性。

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获得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音乐教育是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热爱、信任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具有促进作用。使他们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想象、展现个性、创造潜能,获得音乐美感和享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启发学生随着音乐展开想象时,常常会煞费苦心地设计一些问题。如曲子表现了怎样的意境?风格怎样?音色、力度、速度是怎样变化的?等等,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审问式的方法,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往往因为这种紧张的学习气氛,使课堂出现“冷场”现象,而影响课堂效率。为改变这种状况,我设置“每课一歌”和“每课一句格言”的作法,让学生上台演唱歌曲并介绍格言,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得到展示,并让大家进行评价,以此提高他们的演唱能力以及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同时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欣赏习惯,从欣赏简单的音乐表现形式开始,逐步提升欣赏水平。

另外,笔者尝试着改变生硬的提问方式,设置问题的语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如“我能感受曲子美在哪里”;“我感觉到了曲子的情绪及速度、力度的变化在哪儿”等等,这种题目形式和语气,有利于引发学生自身学习的动力,师生平等互动,使学生能够充风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富有新意的教学设计,是开发学生音乐潜能的有效举措

新课程呼唤着一种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力发展的开放、民主、活动、探究式的音乐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基础。笔者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整体水平与基本素质,根据新课程的目标、内容与方法,以及教室的设备与教学环境,精心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如:学唱《嘎达梅林》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自制图片课件,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精心设计的草原景色五彩缤纷,美不胜收,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加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具体做法有:

一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课堂情境的创设包括两个部分,一为“情”,二为“境”。情是情景、情感,境是环境、场景,二者合一,形成了音乐教学特有的情感境界。教师创设一种融听、视、感、触为一体的环境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如: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课前让学生在教室里张贴名人画像,有不同时期的世界著名音乐家画像――贝多芬、莫扎特、肖邦等人物,在教室里营造出一种氛围。上课一开始教师播放《命运》交响曲的片段,让学生寻找与之相对应的作者。曲毕,学生争先恐后纷纷举手,踊跃发言,简介作者生平和生活故事,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以至顺利地引导学生直奔主题,深入进行审美的体验。

二要以表演化的方式,融知识技能的学习于审美体验的活动中。新课程强调了教学的活动性,而音乐课程又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教师必须创设灵活多变、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有趣地、令人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如:教学《唱脸谱 》引导学生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以及演唱技能表现上不同的艺术效果时,我们应该遵循音乐教学愉悦性的原则,创设游戏化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让学生即兴表演,其中有的弹琴有的敲打击乐、有的唱歌、有的表演,学生尽兴投入,同时个人特长得以发挥,有的学生从不敢展示到敢于参与乃至尽情表演,做到了让学生 “从做中学”、“从乐中学”,同时又获得了审美愉悦的体验。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主干 多媒体 过程 实际

一、以新课程基本理念为指导,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复习

新课程摒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所以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主要是问题、活动、探究和案例等,这与近几年高考地理命题趋势十分相似。近几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已很好地顺应了课程改革的需要,逐步渗透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具体表现在命题者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高度出发,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为重点的高考试题。因此,在复习教学中要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有关精神,大胆取舍,不要面面俱到,抓住重大时事,突出地球地图、人口资源环境、区域发展等重点知识的复习,在这些内容上要多花点时间,因为这些知识对学生终生有用,今年考了,明年还会考的。

“以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虽然大量引用课本以外的知识和社会素材,但“万变不离其宗”,其考查的知识落脚点都落实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因此高考地理复习首先要打好扎实的基础,一般第一轮复习都要夯实基础,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将地理事物落实到地图上,做到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而第二轮复习则要突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宜采用专题复习的形式,有针对性地把初、高中地理内容结合起来复习:一是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形成专题,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又要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从宏观上准确把握整个地理主干知识体系,以干带支,融会贯通。二是对学生进行专项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特别要提高学生从材料、地图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做到:讲透自然地理原理,用活人文地理观点,熟悉区域地理特征,探讨区域发展问题。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地理复习效率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也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在其教学过程中强调“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利用网络中的地理信息资源、电子地图和信息技术优化地理教学”。这对于高三地理复习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高三年的地理复习课具有时间紧,知识容量大的特点。相对于其他高考学科而言,地理学科不仅要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还要复习初中区域地理知识。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对初、高中大量的地理知识进行梳理,许多教师都感到吃力。所以有条件的话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它能够把文字、图象、声音、动画多种信息综合表现出来,使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积极获取相关信息;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将一些抽象、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直观生动,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能够快速展示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高三地理复习来说,最为实用的是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图解地理过程的动画及展示复习地图、指导学生读图,以突破教学重难点,或利用展示台讲评须要画图的例题、试题,这些都比传统教学挂图和传统板书板画优越、高效。当前已有一些针对中学教学设计的电子地图,如科利华电子备课系统中的《中学电子地图》、人民教育音像出版社与北京超图公司的《超级地图》、清华同方的《电子教学地图编辑系统》,若能利用则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也有它的局限性,必须注意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因为一个优秀教师的言传身教与表演实际上是个比计算机更加灵活、富有创造性的“多媒体”。

三.重视过程与方法,加强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复习

探究性学习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主要途径。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可把地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怎么做”的问题)和策略性知识(“为什么”的知识)三类。前者一般不需探究,后两类则需开展探究性学习,才易被学生内化。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中安排了“问题”、“活动”知识块,有人认为它们是探究的萌芽。高考虽然不能以“探究学习”来代替笔试,但通过给出探究性情境材料来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已屡见不鲜。前几年高考题中出现过诸如利用立竿测影方法测太阳高度角、当地经纬度及卫星观测等这类有探究性意味的试题,每套文综第Ⅱ卷的主观性地理试题也都具有探究性味道。因此,在高三地理紧张的复习中还必须多挤出一些时间,加强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复习,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一是充分挖掘课文中具有探究性的典型案例和课后“活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地理过程分析复习,或者在复习相关内容时,提出有一定思维量、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如黄河小浪底水库放水为什么能调水调沙,防止下游河床淤积?长江三峡大坝为什么不建在峡谷最窄处而建在相对宽谷处?修建伊泰普水电站也要像修建三峡水库那样移民吗?为什么?由台风想到为什么北半球副热带地区与同纬度的南半球相比气象灾害频繁?当地人民是怎样防灾减灾的?)。二是利用历年高考和各地模拟考试中带有探究性意味的试题,让学生通过做题来感受探究过程,感悟探究方法。

四、重视区域地理复习,强化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区域地理是文科综合考试命题的出发点,也是地理科试题的瓶颈。许多地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中才能加以正确的分析和评价,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也都具有地域性。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要求考生应用高中的系统地理原理分析初中区域地理问题,了解社会现象所发生的地域空间的基本区域特征,分析这些特征中作为该现象形成要素的地理环境特色,掌握现象发生的地理背景。因此,学生必须有清晰的区域位置概念和地理背景知识,才能有极强的应变能力。

就高考地理而言,区域地理是基础,系统地理是重点,只有把二者有机地整合,才能提高地理学习的综合分析能力。所以对区域地理的复习应有足够的重视:(1)重要的区域及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要利用经纬线、河流、地区轮郭建立地理事象的空间参照体系,强化学生空间概念的培养;(2)要教会学生用学科专业术语概括描述一个区域整体特征或其中某一要素特征,懂得在区域大背景下认识其中某一个要素的发展变化;(3)要关注区域对比(中外区域对比、外外区域对比、主要地理要素分布区域对比等),通过比较更加突出区域特色和区域差异;(4)特别关注中外结合部(已考过的区域:中亚与我国西北部、青藏高原与南亚、东北亚与我国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与东盟等)。

五、注意联系实际激活复习教学过程

以现实问题立意命题,从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角度选材,是近年高考地理试卷命制的重要特点。注重对考生必备的地理素养,特别是学习能力、生存环境的考查成为近年高考题的一大亮点。所以,让学生喜欢地理,认识到“有用的地理”是复习的关键。当教师使学生体验到地理学科的魅力所在时,就接近成功了。我们应时时刻刻关注周围的生活,注意将生活现象引入到教学中来。如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天气与气候等内容,结合本地实际就易于学生理解;又如复习水资源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①对北方普遍缺水的城市,应如何收集利用雨水?国外怎么样做的?②哪些浪费现象发生在你身边?花钱能成为浪费的理由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