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藏王菩萨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九华山原来并不叫九华山,在唐朝的时候叫做九子山,因为九华山山峰秀丽,高出云层的山峰有九座,因此九座九子山。唐天宝年间,诗仙李白曾两次到过此地,先后写下“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等千古佳句,九华山因此而得名,并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九华山宗教活动历史悠久,道教最先在九华山发展,佛教更加兴盛。在唐开元年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航海东来,遍访名山,最后选在我们的九华山修行。夜间露宿在山上的山洞里,渴了就喝山上的山泉水,饿了就吃山上的野生植物。最后在他99岁的时候圆寂。佛教界认为他生前苦修,圆寂后与佛经里所记载的地藏菩萨相合,尊为地藏菩萨应化,因他在未出家的时候姓金,因此又称为金地藏。九华山也就自此被辟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唐代后,九华山佛教声明渐著,经过历朝历代的修葺,到清代全山寺院已经有150多座了,只园寺、东崖寺、百岁宫、甘露寺四大丛林,香火之盛甲天下。
下面我们首先进入的是九华街景区,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石门坊。它是大理石雕刻而成,高9米,是仿清的徽派建筑。横额上镌刻着康熙皇帝御书的“九华胜境”四个大字。中门两柱南北下方雕有石狮。门仿端庄典雅,过了门坊大家看到的就是迎仙桥了,这座桥修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踏上这座古桥,一起步入仙境之中吧!
大家看,过了桥正面就是只园寺的大殿。只园寺是国家重点寺院,规模是九华山四大丛林里最大的了,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客堂、讲堂和藏经楼等十余座单体建筑组成,是典型的组合式建筑,它的山门偏离了大殿中轴线,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啊,歪置山门是颇有讲究的,一来是为了辟邪,二来是门向朝着开山祖寺化城寺。大雄宝殿琉璃碧瓦,飞檐翘角,地位十分突出。在寺庙的前院墙上有一条石刻,上面“泰山石敢当”5个大字十分醒目,大家来猜猜这是做什么用的?其实这个是只园寺独有的,是用来辟邪镇妖的。
进入山门,就是灵官殿,进门登殿,只见神龛里站立着的却是赤面红须、双目圆睁、高举铁鞭的王灵官。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神,怎么到此护起佛法了呢?原来传说佛教的护法韦驮犯了“杀生”的错误,被地藏菩萨“解聘”,让王灵官顶了班,这反映了佛道“合作”的天王殿意思,在全国恐怕是仅此一处了。
从灵官殿过一小庭院,有一座亭阁式的方形重檐殿堂,歇山顶,内供四大天王像,称天王殿。中间龛内端坐着“笑口常开,大肚包容”的弥勒佛。“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行”,是他的两句偈语。两侧为四座天王塑像。
灵官殿和天王殿在同一台基上,而再高一层的台基上则筑有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内,正面立着高约12米的三世佛,座下是碧绿莲花座,下有须弥座(又叫金刚台),雕刻精细。供桌正面横刻着“唐僧取经”故事的大面浮雕。佛像前,为主持法会的和尚礼佛跑拜处。
好,游完只园寺,我们现在来到的便是九华街的中心位置,大家看到的便是九华山开山祖寺化城寺了。佛经有”指地化城”之说。化城寺位于九华山化城峰西南,化城盆地中心,因此得名化城寺。化城寺历史悠久,它修建于晋代,也是九华山的主寺,寺的建筑依山势布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寺内有一口高一丈有余,重约2000斤的古钟,铸造精美,声音洪亮,用槌撞击,凝重清扬的钟声,在山谷回荡,往往使人有超凡脱俗之感。“化城晚钟”遂成为“九华十景”之一。
古寺历经兴废,在岁月长河中依然耸立。现存四进民居式殿宇,前三进为清代建筑:一进灵官殿,二进天王殿,三进大雄宝殿。二、三进之间有一巨大四落水天井,意为”四水归明堂”。大雄宝殿全木窗门,门楣上刻有冰纹窗棂。顶中大藻井”九龙盘珠”浮雕为艺术珍品。四进藏经楼为九华山惟一明代建筑,近期按原貌修复。化城寺依地形渐次升高,结构严谨,古朴典雅,基本保存了开山祖寺原有风貌。
观音考察了大唐市场之后,定下了一条计策。他首先挑选了两个合作者:渔夫和算命先生袁守城。袁大师是钦天监台正的叔父、国宝级的大师,不至于落魄到摆地摊、算命过活;渔夫本身清贫,没有闲钱请这样一个大师来卜卦。观音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让渔夫由于袁大师算的卦而成功地从泾河里捕到许多鱼,从而惊动泾河龙王。
龙王果然被惊动了,他决定为难一下算命先生,就变成一个秀士来找袁大师。龙王就此落人了圈套――袁大师就是在等他,把他激得打赌,这样他就会为了打赌而违抗玉帝的旨意,玉帝就会命魏征来杀龙王,而后龙王就会求袁大师救自己,袁大师就可以告诉他唯有唐太宗才能救他,最终观音也就可以借助唐太宗继续进行下一步计划。
魏征在昏昏欲睡中斩了泾河龙王,龙王阴魂不散,缠着唐太宗,唐太宗的魂魄就被摄人地狱。他在地狱被无数冤魂野鬼索命,多亏鬼差相救才脱险。他想到,自己生前杀人如麻,如果这些冤魂都来向自己索命,那自己还不被大卸八块?幸亏,地狱的崔判官是他生前的下属,崔判官就为他改了生死簿,使他得以还阳。
这一系列事件看似巧合,其实布局严密,唐太宗每一步都是按照观音的剧本在走――崔判官其实是佛教的人。佛教在地狱中势力很大,地藏王菩萨干脆坐镇地狱,在那里办公了,阎王有什么动静都要由地藏王批准才行。所以地狱名义上是天庭的编制,实际上是佛教说了算。崔判官按照观音的要求,给唐太宗改个阳寿,自然是小菜一碟。唐太宗躺在棺椁里三天,准备下葬,魏征却极力阻止,说唐太宗要还阳了。如果他只是接受玉帝旨意斩了龙王,为什么他会知道唐太宗要还阳?显然,魏征也是观音手下的主演之一。
唐太宗醒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想办法超度那些亡魂,让自己死后进入地狱可以少受些苦。此时,魏征的第二场戏开始了。他说:“要超度亡魂,须大乘真经。”当时,整个中国都没人知道有大乘真经的存在,唯有观音和魏征知道,还说魏征不是观音的内应?这时,观音菩萨才变成一个卖袈裟的人,出场说:“我佛如来大雷音寺有三藏真经。”唐太宗当然感激涕零,取经的事就这么定了。
但观音忽略了一点:谁愿意去取经?之前,去天竺取经的人都在西去的路上消失了――沙悟净就在流沙河截到了好几拨取经人,那些人后来都死了。谁愿意做这送死的事?幸好,唐僧出现了,他自告奋勇地要去取经。唐太宗颇为感动,就和他结拜为兄弟。观音菩萨也很感动――唐僧挽救了自己可能功败垂成的大计划。他留心观察了一下唐僧,就给了他一个“十世修行的好人”的头衔以及“金蝉子”的封号,继“御弟”之后,再次提高了取经人的地位。
唐僧去取经,观音先是给他准备了几个有神通的徒弟,一路上帮他降妖除魔。观音对自己的工作真是尽职尽责,唯恐唐僧吃不了苦、取经意志不坚定,因此经常试探他的意志,不定时地给他一些挫折和险阻。
关键词:汉化佛教 中印 文化交流
一、佛教的基本概述
佛教是公元前五、六世纪时,释迦摩尼在南亚次大创立的。其基本教义是:把现实世界认为是“无常”的,即迅速变化的和虚幻的。而现实人生则是“苦”的。“苦”的基本原因既不是神的安排,也不在于社会环境。而是由于个人自己造出的“惑”“业”所致。“惑”指贪、嗔、痴等烦恼;“业”指身、口、意等活动及其造成的结果。根据个人善恶行为,今生之因在未来成果,如此“轮回报应”、生死循环变化不已。要摆脱“苦”就要皈依佛法,按佛教教义修持,完全克制自己的世俗欲望,最后超出生死轮回,达到最高境界“涅槃”。
它的教义富于哲理、学术,吸收其他教派教义和古代神话、传说、故事,传承发展中派系繁多,而且形成了各自经典,集结成“三藏”及“大藏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多神教系统,有“佛”、“菩萨”、“罗汉”、“诸天”、“鬼神”等一系列庞大复杂的崇拜对象。在这一系统形成后,又用多层次的清规戒律严密的将信徒组织起来,分为“七众”,即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
佛教在发展中,由于对教义和戒律的认识产生分歧,产生了许多教派。大致地说,较原始的佛教教派,被称为小乘佛教,以自利修罗汉果为最终目的;一世纪左右兴起的大乘佛教,则以利他修菩萨形成佛为最终目的,小乘只承认释迦摩尼一人是佛,大乘则认为大千世界有无数佛。七世纪后,大乘佛教中一部分派别与婆罗门教混合,形成密教。小乘、大乘、密教,这就是南亚次大陆佛教流行中形成的三大派系。
佛教在许多国家与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教派。一般的说,在中国汉族地区形成,传入日本、朝鲜半岛等处的,称为北传佛教,又称汉化佛教。本文所介绍的重点就是汉化佛教形成,及其特点。
二、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最主要的道路就是通过中亚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东来传法和西行求法的高僧常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佛教大约在东汉时期已在中原和江南一带流行了。汉代的人很重视神仙方术,佛教初传,大约也被看作某种神仙方术,这点我们从鸠摩罗什的各种传奇故事中,大约可以猜得到当时人们对佛教的看法。为了争取在中国扎根,佛教徒开始用汉文翻译佛典,并且尽可能地把它和中国传统的伦理、宗教观念相结合。可以说,佛教在传入中国开始,就朝着汉化的方向前进了。
南北朝中晚期,许多朝代的统治者都利用佛教来作为巩固通知的工具,强调佛教“逆来顺受”、“追求来世”等思想,以麻醉百姓。如,南朝的梁武帝把佛教当作“坐致太平”的手段。这一阶段的佛经翻译,在经过后秦的鸠摩罗什后,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此期间,名僧辈出,道安、慧远、道生等人,在发展中国佛教本身的理论方面做出了贡献。随着佛教理论的学术化和汉化,僧人间对理论的解释不一,于是产生了汉化佛教中若干宗派的雏形。在这一时期,儒、道三家争夺思想阵地的长时间大辩论。这三者又在长期的争论、斗争中互相渗透,使佛教接受更多汉族本身的思想,使其更加汉化。
隋唐时期,统治者采取了三教并用的方针,佛教进入了鼎盛时期,寺院经济得到了高度发展,译经的规模和水平空前绝后,在此期间编订出了国定本的大藏经。同时,在这个时期多种独立的系统建立了起来,而适应中国情况的仪礼法规也基本完成,于是便形成了天台宗、律宗、净上宗、禅宗、密宗等汉化佛教中的大小宗派、并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越南。至今日本和韩国的各宗派佛教徒,仍把本宗派的中国创始寺院称为祖庭,参拜不绝。
从隋唐到宋代,佛教一方面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更加深入民间,四大著名普赛巩固了五台、峨眉、普陀、九华四大名三道场,就是佛教信仰普及化、世俗化和进一步汉化的明显标志。另一方面,经过汉化的佛教思想也明显地在知识分子的头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主要通过知识分子影响到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宋代以后,一些主要的佛教宗派的基本观点与儒家相互交融,本身也更加汉化。寺院和寺院中的塑像、画像也逐步形成定制,汉化佛教至此基本成熟和定型化,已经把原始佛教的一切改变得面目全非。
三、佛寺的汉化
1、佛寺
中国有佛寺之始,为汉明帝时在洛阳创立的白马寺,至今已经两千年了。“寺”本为汉代从事某项具体工作的中高级官署通称。如太常寺、鸿胪寺等。起初的白马寺,不过是个安置外国僧人的衙门,类似如北京饭店之类。中国传统的建筑思想,似乎是想在整齐划一中规定出等级。所以中国的佛寺也没有什么专用的设计,如西方基督教的大教堂那样专门性的建筑。而中国的佛寺则是把民宅改造成寺庙。伽蓝意为“众园”或“僧院”,后佛寺被称为“伽蓝”。《洛阳伽蓝记》中记载的许多王公“舍宅为寺”的实例,便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2、佛塔
塔在早期的南亚次大陆,塔并非佛寺专用,到了中国后才将它完全佛教化,称为佛教的象征性标志性建筑。在中国,寺前必造塔,形成以塔为中心、殿伟附属的成组宗教性建筑群。当时的寺院习称为“附图祠”,“附图”是“塔”的音译。
3、汉化佛寺的殿堂配置
中国的营造法则,一般是把主要建筑摆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在东西两侧,寺院的配置也是如此。由南往北看,主要建筑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东西配置则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等。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房、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茶堂等。附加建筑则品种较多:
(1)佛殿:常见为药师殿,内供药师佛。
(2)菩萨殿:常见的是观音殿和地藏殿。
关键词:“道场”;傩文化;土壤
一、 前言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北部,处于群山环绕之下的道真,被喻为“傩戏王国”。当地的傩戏傩文化在元代时期便慢慢渗入境内,距今已大约六七百年。①傩最初是古先民祭祀神鸟的宗教活动,随着傩文化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请神逐鬼、祈福消灾的文化现象②。傩文化在发展的历程中,因历史久远,传播地域广,与其他文化出现融合,傩文化在贵州这块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在道真这块土地上茁壮成长的傩文化便是这样。
由于道真辖下各乡镇大多处于大山之中,形成独特的文化空间,道真傩文化因此也各自有其特色。阳溪镇位于道真自治县的最北端,与本县的三桥镇、洛龙镇接壤距县城39公里。居住着汉、苗、仡佬、土家等10余个民族。阳溪镇所辖有四个村子,我所调查的地方主要是龙台村、阳溪村。
二、傩文化的土壤“道场”
“唐朝起、宋朝兴、万古流传到如今。”这是法师们口中对“道场”起源的顺口溜,在笔者通过两个村的采访得出,当地对于“道场”的由来说法正如这句习语一样,内容如出一辙,仅仅是话语有一点出入而已,这里提出比较全面的说法③:“故事开头出自《西游记》著作中关于魏征梦斩泾河龙王这一段故事,而后唐天子去地狱查看,唐天子和地狱对峙,看到地狱的鬼魂在受罪,问鬼魂如何才能解救他们,鬼魂说要有释迦佛的命令――佛旨――才免得了他们的罪,唐天子就请经书来超度他们才让他们投生。”后就这么传了下来。他们并没有说出真实的是由哪里传入的。
“道场”是具有乡土特色的一种仪式,当地的“道场”仪式分为三天、五天、七天、半月、四十天不等,由于道场进行的天数越多,花费便越大,对于法师的要求也越高,“道行”不高深的法师是做不了半月及以上的“道场”的。《县志・傩文化》开篇即云: “道真傩文化以冲傩、阳戏、梓潼戏、打保福为代表,囊括‘巫教’祭祀系统。自古在民间履行着为人接寿、续嗣、治病、求财、净宅、过关、度职、安神、酬神、驱邪、免灾、还愿等职能。”④。基于当地的经济情况,并结合当地法师的道行,一般进行的都是三天和五天的道场,三天的最多,五天的主要是家里有钱的才会要求做。
三天的地府道场总真案子请的主要有地藏王,坛名按照时间顺序来为:开坛(需要吹海螺、打闹坛并通知灶神菩萨)。(差)关土地(主要是起到报信的作用)。生三元。过三华。生中元。关下元。起白。礼请。颁诏。投表。破狱。诏请。安慰。诵经。投表。打稀M侗怼8鹘狻9胤颉=ぜ荨K土椤=右。交稀T猜。
五天贡天道场的总真案子请的五大佛祖为:玉皇、如来、地藏王、观音、释迦佛。步骤如下:请水。天门。扬蟆9赝恋亍I三元。生中元。生上元。生魇。生东北。生十王。起白。礼请。颁诏。破狱(比喻为十八层地狱,用具有香、烛、钱纸、五道文书、瓦片(震破后表示魂出一方))。树蟆G敕稹=诏。上玉帝。挽结。诵经。上观音。上十王。演灾。进表(小白花)。o祝。起稀G胨。放赦。斋。参(进)诏。安龙。利幽。告宿。共天。各解。解结。关夫。驾。送灵。接引。交稀T猜。
五天与三天相比较,步骤更多,细节更复杂,然而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去请旨然后让地狱放出亡者的灵魂让他升天去极乐世界。请法师做“道场”的原因解译为人死了,灵魂就被黑白无常到地狱了,家人不愿他的亲人在地狱里受罪就要求法师来做“道场”去请旨来下诏让灵魂升天。“道场”仪式整个过程的目的为:“道场”仪式开始,开始告诉土地、灶神菩萨让他们去报信说这里有人死了,要去请旨,然后开始给亡灵歌功颂德,有罪恶的要帮他去掉,并帮助亡灵攻破十八层地狱让灵魂得以出来,然后接引亡灵并送亡灵去升天。
“道场”一坛的出狱不尽相同,三天的相对简单,而五天的就比较复杂,这里只讨论三天的出狱,分别在四个角落及中央分别放上瓦片一块、豆腐一块、香一株、纸钱一份,破狱的走法为东、南、西、北、中,从东进然后从西出,每破一方要用锡杖将瓦片破碎,表示这家死去的人的亡灵在十八层地狱便攻破一次,依此类推。在同时后面除了法师外还需要亲人一起跳的,跳的傩戏主要就是为了将逝者的灵魂救出。
当地使用的仪器有:大锣、鼓、铰子、绕子(主要纪念地藏王、寸光儒)、钵、金鼓、正边锣、马锣子、木鱼、海螺、铜印、法衣、帽子、彩带、经书、宝剑、锡杖等。除法衣等在特定坛才用外,其他的敲打器在运用方面非常的广泛,每一坛都会有引子,都要敲打过后才表示这一坛开始,锣引子共有十种打击方法:长路引、豹子头、董吧浪、木兰花、笠袈唷半绕、加、朝餐、梵音锣、新锣山。每一坛开始后锣引得变化主要是唱腔一变、锣引就得变,主要的敲打有:长路引开始、打豹子头、打董吧浪、半绕、真言锣(敲打起来后就不停别名又称万不断)、半绕、打八句绕锣、打回向(皆为梵音锣)、脱衣驾(主要为作揖)。除此外在破狱这一坛中还需要画出对应图来表示十八层地狱并解救亡灵让他不被束缚,而能够接引上天。
三、结论
通过分析得出,在“道场”仪式中,傩文化是其主要的文化根基,运用贯穿于整个仪式,通过道场将生者对于死者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好的期望通过道场表达出去,也将他们的目的做给当地的其他人民看,表示孝顺等。同时在一定情况下将死者从人类社会中排除出去,通过道场实现它从可见的生者世界向不可见的死者世界过度。而傩文化则是以道场为载体来体现的。“道场”作为一种过度仪式,人类世界和鬼神界的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是由它们属于同一极还是不同决定的。⑤“道场”是傩文化的土壤,它滋养着当地的傩文化。“道场”里的出狱一坛便以有形的物质替代无形的地狱,法师的角色也转换为帮助灵魂逃离地狱的救世主。进而体现出来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⑥也是人间亲人们的悲情的一种宣泄的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傩文化在当地的发展并没有因为社会的发展而受多大的影响,傩文化的生存土壤也保存完好,傩文化还焕发出勃勃生机。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变更着,如使用工具的更替,使用书籍的更替,仪式的简化,但其在丧葬中的根本目的则没有变化,都是为了对生者世界和逝者世界的交代。也反映出人们在认知世界的迷茫和对‘神’的精神寄托”。⑦傩文化控制了当地人民在丧葬中的行为规范,“道场”维护着傩文化的社会结构。(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林河.中国巫傩史[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239.
[2]罗伯特・赫尔兹[法].死亡与右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道真傩文化及其传承问题_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_傩文化_读后_杨军昌
[4]道真傩文化旅游开发初探_钟金贵
[5]道真傩戏傩文化_冉文玉
[6]陈跃红,徐建新,钱荫榆. 中国傩文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注解:
① 口述人:王永长,93岁,阳溪村人,法师。
② 林河.中国巫傩史[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239.
③ 林河.中国巫傩史[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④ 道真傩文化及其传承问题_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_傩文化_读后_杨军昌,西南民族大学,2011
⑤ 罗伯特・赫尔兹[法].死亡与右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最近,在北京西北部的百望山脚下,一座拥有古画、古灯、高跷、评剧等民俗文化的古老村落韩家川村在沉睡中渐渐苏醒了。其实韩家川村早就因评剧、高跷等民俗文化而成为海淀区较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村,但村中真正的珍宝却一直沉睡在韩家川村东庙里陈旧的大木箱之中。
不久前,韩家川村委会开启了尘封近百年的木箱,将木箱中的古画一一拿出,在东庙里搭建了一个大橱窗,这里顿时变成了一个藏满古画、古灯的博物馆。这些古画立刻吸引了海淀文联主席、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卫汉青。2013年11月初,卫汉青主席专门请到了杜希贤、毛水仙、柴津京等美术界的著名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这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好的水陆画!”当总后勤部一级画家、八一画院副院长、中国田园画会副主席柴津京看见古画时,感叹不已。几位文化界见多识广的专家纷纷认为这是“国宝”级的作品。
韩家川村委会副书记侯善安说,村中东庙里的古画、古灯,距今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这些文化遗产能躲过“除四旧”、“”等敏感时期而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其中40盏古灯各具特色,内容迥异,造型或长或方或菱形,古灯四周描绘的不只是山水花鸟,还有历史人物典故、三国人物志、神话传说等。而这28幅古画,出自清光绪年间一位名叫王德禄的宫廷画师之手,被村民称为镇村之宝。画内容上分为三类,一类是展现神仙肖像,一类是展现阴曹地府的十殿阎罗,劝导世人向善,还有一类描述了《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古画与古灯生动地再现了晚清时期韩家川一带兴旺的庙会活动与民俗文化生活,画面色彩古朴庄重,景物刻画得身临其境,人物栩栩如生,内容积极向上,通过神话和历史典故告诉人们如何做人,如何行善,有着浓厚的教育意义。
从陈年旧物到民间瑰宝
专家学者们对古画生发的无尽感叹,让这些陈年旧物突然间变成了熠熠生辉的无价之宝。
水陆画原本在中国宗教绘画中就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与敦煌壁画有着直接的渊源,学者们称之为“可流动的壁画”。如今韩家川村保存的28幅水陆画的公开,将学者们的目光锁定京西,成为了我们研究清代京西地区民俗活动的宝贵资料。
据《益州名画录》中记载,在唐代水陆法会就已经形成,水陆画作品也随之产生。水陆法会是自金代至元、明、清时期盛行的佛教寺院为超度亡灵,普济水陆一切鬼神而举行的一种重要佛事,是“三教合一”大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民俗现象。水陆画是水陆法会上供奉的宗教人物画。
水陆画的内容丰富,不仅有各种佛教、道教诸神、民间诸神,还有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六道四尘、地狱鬼众、神话传说、水陆缘起等。内容极为广泛,超出了一般佛教绘画的范围。水陆画中一般都有地藏菩萨、也有十大冥王的形象,还有菩萨化现的明王组像等,这些都与地藏信仰有关。反映出中国人万物有灵之宗教观念的水陆系统画作,在佛教神仙系统、道教神仙系统,先贤、圣哲以及山岳、树木、河流、溪沼、星象等各成系列,终致汇聚一炉,集为太成,列为道场法会之用的水陆画。
现存的水陆画中,多是明清时代的作品。韩家川村现存的古画就是清代水陆画中罕见的精品。“这些画代表了清末时期民间绘画的最高水平,也展现了清末时期独特的绘画特色。”海淀区美术家主席杜希贤说,“作品大多采用了工笔重彩的画法,勾勒、渲染十分细腻,毫发入微,即便是衣服上细小的图案纹样都画得十分精致。画家还选取了上等的矿物颜料,如石青、石绿、朱砂、石黄、蛤粉等,这使作品虽历经百年,色彩却仍旧鲜艳如初。此外,在清朝末年,西方绘画逐渐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影响。这在《二郎神》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二郎神手持的兵器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种特点在明以前的作品中几乎找不到。这些作品的人物造型形神兼备,线条流畅,色彩鲜亮,层次、质感、疏密、气氛无不动人心魄。”
作品中除了展现神仙肖像和阴曹地府的十殿阎罗之外,还大量地描述了《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其中包含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苦肉计周瑜打黄盖”,“七星坛诸葛祭东风”等近百段故事,将《三国演义》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人物情景十分丰富,造型、神态、色彩精妙细腻,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文物保护势在必行
在清朝,文人画被认为是高雅的艺术,而民间画工则不受重视,所以民间绘画通常没有署名,许多作品也都散失了。韩家川村的28幅古画能留存至今,实属不易。但由于这些古画长时间在箱柜中积压,其中几幅画因潮湿发霉而留下了抹不掉的痕迹,有的破损处则被村民用不恰当的方式粘贴,对古画的保护势在必行。
据了解,最初韩家川村共有38幅古画,其中十幅画或因被人借走后没有归还,或因期间社会混乱而遗失了,现存的28幅画也随村委会的几次搬迁几经转移,虽然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但最终还是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如今,在海淀区委宣传部、海淀文联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韩家川村委会在对古画做好防盗措施的基础上,也邀请到相关部门的领导和相关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让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著名画家杜希贤希望韩家川村及相关保护单位能够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制做出古画的复制品,在美术院校及社会公共场所进行巡展,让更多人欣赏到中国艺术的精髓,同时将原作完好地保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