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消化系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庞大的消化系统
狗狗消化系统的结构与人大致相同,只是由于生活习性和食物不同,而在具体的器官和功能上有所差异。
狗狗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2个部分组成。从字面理解,消化道就是食物从进入狗狗的嘴巴开始,一直到变为消化残渣从排出为止所经过的通道。消化腺则是指食物不直接经过但是分泌了对消化起到帮助作用的消化液的器官。
食欲从何而来?
狗狗想要吃东西,是靠神经系统调节。在大脑中枢内既有摄食中枢,又有饱中枢和饮水中枢,它们之间的互相作用让狗狗有想要吃饭的念头,也共同影响着消化活动。
气味大于口感
狗狗的味觉无法与人类相比,因此,食物的口感对于它们来说没有特别的吸引力。以前我们也曾经提到过狗狗发达的嗅觉,这是刺激狗狗食欲的重要因素。
有没有注意到,当主人买肉回家时,狗狗总会第一时间搜查菜篮子并流出口水。这就是由肉香激起的食欲。
条件反射
定时喂食的狗狗,即使不饿,到了该吃饭的时间,也会走向食盆,准备进食。同样,每次喂食时敲击食盆,狗狗听到了敲击食盆的声音,就会产生食欲。
让狗狗对进食形成条件反射后,每当狗狗的大脑感受到进食的信号,就会引起摄食中枢的兴奋,调动消化器官为消化活动做好准备。
外形并非无所谓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狗狗对食物的外形没有任何要求。不过,当同样气味、不同形状的食物摆放在狗狗面前时,就能发现狗狗确实会有形状上的偏好。
很多主人都会发现,在喂食犬粮时,狗狗除了对口味有选择,对于颗粒的大小也有所要求。
消化过程
整个消化过程可以归纳为物理性消化(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和微生物消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三种消化方式使得狗狗吃下去的食物被降解和消化。
吃得多 拉得多
大多数成年狗狗便便的次数与进食次数直接相关,比如每天喂食1次的狗狗,1天就会便便1次;1天喂食2次,便便次数也会增加至2次。
以嘴巴为源头 物理性消化
如果单从结构看起来,狗狗的消化系统同样以嘴为源头,这似乎与人类相同。因此,我们着力讲些与人类不同的方面。
形状差异巨大
成年人的口腔大小和形状相差不多,但不同犬种的狗狗,由于受到鼻子的影响,口腔的形状和大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舌头功能不同
狗的舌头和人的舌头构造基本相同,狗舌大多数是粉红色,但个别犬种的舌头呈蓝黑色(如松狮犬、沙皮犬等)。
人舌还有2个非常重要的
辅助功能
感受味觉 人舌表面的味蕾多达万余个,可以感受到复杂的味觉体验。舌头对人类的食欲影响极大,因此才会有《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命题方式。
辅助发音 舌头对于发音有帮助作用,我们说的大舌头就体现了舌头对发音的重要性。在学习说话的时期,幼儿口齿不清,有可能是由于位于舌头下方的连接舌和口底的舌系带过短造成的。
人舌和狗舌的主要功能相同,都是在进食时起搅拌和推送作用,辅助咀嚼和吞咽。
狗舌 味觉较差,帮助控温
调节体温:狗狗舌头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帮助调节体温,当天气炎热,狗狗需要自发调节体温时,就会伸出舌头,以便蒸发水分,散发热量。
牙齿区别较大
狗狗的牙齿和人的牙齿有许多区别。
数量
成人 恒齿有28~32颗。数量不完全相同的原因在于每个成年人都有0~4颗数量不等的智齿。
成犬 恒齿共有42颗。幼犬出生4周时开始长出乳齿,2个月时乳齿长齐,随即开始换牙,10月龄可换齐恒齿。
龋齿
人 很容易出现龋齿,因为人类的唾液中含有致龋菌,糖分在牙菌斑内发酵,就会腐蚀牙齿。
狗狗 唾液中很少有致龋菌,因此,很少会有龋齿发生。牙菌斑导致的牙石问题是威胁狗狗口腔健康的主要原因。
牙根
人类 牙根较短,彼此要依靠其他牙齿才能稳固,因此在失去一颗牙后,要及时镶上假牙,否则可能伤及周围的牙齿。
狗狗 牙根很深,相当稳固,完全不必担心出现类似的问题。
功能
人牙 主要用来磨碎食物和辅助发音。
狗牙 更重要的作用是攻击和防卫。至于磨碎食物对狗狗来说不太重要,因为狗狗的进食方式主要是吞咽。即使狗狗老得牙齿都掉了,主人也不必担心会影响狗狗吃饭,当然,把食物更换成含水量较高的罐头类软食,会更便于吞咽。
吃一顿饭要多久
人的进食时间较长,吃饭对于人类来说,不仅是果腹充饥,还是一种享受,甚至是社交手段。但是对于狗狗,吃饭这项功能很纯粹,它们没有品尝的观念,单纯依靠食物气味的引诱,在进食时,只是囫囵吞下。
强大的胃 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胃是消化道内最大的部分,食物进入胃部后,胃的蠕动将食物进一步磨碎搅拌,使之与胃液充分混合,开始消化。
虽然食物从胃部就已经开始消化,但狗狗的胃更像是一个口袋,可以短暂存储食物,并控制食糜进入小肠的速率。
胃酸
胃是消化道内最大的部分,狗狗和人的胃都会分泌出盐酸,有时我们会感觉到胃里泛酸,这就是胃酸过多的症状。胃酸对身体很重要,可以杀死食物中的细菌,增加胃蛋白酶的活性,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蛋白质膨胀变性,便于消化。
狗胃
狗狗的胃液很厉害,其中的盐酸含量为0.4%~0.6%,在家畜中居于首位。因此,狗狗对蛋白质的消化能力很强。在进食后5~7小时,狗狗就可以将胃中的食物全部排空,比多数草食或杂食动物都要快。
人胃
人的胃液中盐酸的含量为0.2%~0.4%,大约为狗狗的一半。人类胃排空的速度同样很快,进食混合性食物,完全排空的时间为4~6小时。
反胃——呕吐
有时狗狗也会像人类反胃时那样呕吐,不过这不一定都是生病的表现。
吃得太多太急,狗狗就会自发地吐出多余的食物。这是一种自发性的保护措施。
胃病
胃病在人类算是常见病,而且有多种病理和症状,对于狗狗来说,胃病却相对少见。
狗狗得了胃病,大多数会表现出精神不佳、食欲下降、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常会被主人忽视,最终因发现太晚而延误病情。
胃扭转
狗狗的一种特征性急性病,这种胃部疾病非常危险。
要点
可能由胃内容物排出障碍、进食过快、进食后运动过度等引起。
一般发生在进食后1~4小时。
腹部膨胀、试图呕吐但吐不出来、用力呼吸、发绀。
可能陷入休克,如不及时治疗,几小时就会死亡。
多发生于大丹犬、拳师犬、德国牧羊犬等大型犬,公犬发病多于母犬。
治疗时要通过手术将胃部复位。
预防
喂养大型犬,尤其是胸部较深的狗狗的主人需要学习以下知识:
进食后不要引逗狗狗马上进入兴奋状态或运动。
不要催促或引诱狗狗急剧摄食,可使用缓食盆。
不要让狗狗暴饮暴食,每天至少喂食2次。
如果反胃时呕吐出透明或白色的液体。
有可能是急性胃炎。
如果反胃时呕吐出黄绿色的液体。
可能是胆汁,需要去医院检查。
如果反胃时呕吐出鲜红色的液体。
说明消化道上部出血,需要马上就医。
吸收从肠开始 化学性消化
和人一样,狗狗的肠道分小肠和大肠2个部分。
肠道的长度是影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停留时间的因素,从而也影响着动物的消化时间。
消化腺
狗狗的消化腺主要为唾液腺、肝脏、胰脏3个部分。
唾液腺
作用1 清洁口腔、温润食物、帮助咀嚼吞咽。
作用2 含有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
作用3 通过蒸发唾液起到散热作用。
胰脏
分泌胰液,提供多种消化酶,可帮助食物消化水解。
肝脏
狗狗体内最大的消化腺,重量相当于体重的3%。
肝脏作用十分复杂,不但能参与消化,还可以存储营养物质、解毒、形成凝血酶原等,在胎儿时期,肝脏还是造血器官。
爱吃肉的杂食动物
虽然经过千万年的驯化喂养,狗狗已经彻底走入家庭成为宠物,但它的消化系统仍然具有很多肉食性动物的特点,如肠管较短、蠕动较快、腺体发达、大肠较短等。
因此,狗狗对蛋白质和脂肪能较好地消化吸收,但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较差。总体来说,虽然狗狗也要吃植物纤维,但它们更喜欢也更适合肉类。在喂食粗粮时,应将含纤维较多的食物切碎、煮熟。
喂给狗狗的食物,应该是包含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全价营养食品,必须有足够的肉类蛋白质,荤素结合搭配合理。
小肠
如果说胃部是预消化,那么小肠才算是身体中主要进行消化和吸收的部位。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3段。
消化 小肠中包含胆汁、胰液以及自身腺体产生的消化液,是多种消化酶的聚集地,因此具有最强的消化能力。
吸收 食物中的成分在这里被消化成简单的粒子后,连同水、维生素和矿物质一同被吸收。狗狗的小肠绒毛在家畜中最长,因此最大程度地扩大了吸收面积。
大肠
大肠由盲肠、结肠和直肠组成,直肠末端连接。
大肠的主要作用是消化纤维素,吸收水和电解质,形成粪便。
狗狗的大肠相对较短,平均长度只有0.6米。
大肠中有复杂的微生物系统,由几百种细菌组成。
未消化的食物在大肠中存留的时间约为12小时。
为消化系统的末端,粪便由此排出。狗狗的排粪中枢不发达,因此不能像牛、马等家畜一样,在行进中排粪,只能停下来摆好姿势后再专心便便。
狗狗的经常会出现问题,发生在它的特殊器官囊上。囊和其中的腺,是猫狗特有的腺体。
作用是分泌腺液,使排便通畅顺利。腺液具有恶臭。
呕吐是小儿常见症状之一。严重呕吐会使宝宝呈呼吸暂停的窒息状态;若护理不当有呕吐物吸入,尚可继发呼吸道感染;反复呕吐易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长期呕吐影响营养的吸收,可致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症等。
不可忽视的年龄问题
1.两周以内新生儿呕吐:多见于呕吐羊水、食管闭锁或狭窄、肠道闭锁、或直肠闭锁、胎便性肠梗阻、胃或肠旋转不良、脑部产伤等。
2.婴儿时期呕吐:多见于肥大性幽门狭窄、幽门痉挛、喂养方法不当、感染和败血中毒状态、脑神经疾病、肠套迭等。
3.幼儿时期呕吐:除上述疾病外,还有见于贲门痉挛或食管裂孔疝、反刍等。
4.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呕吐:多见于感染、急腹症、脑神经疾病、再发性呕吐、前庭功能失调及小脑肿瘤、代谢异常性疾病、各种中毒、肠蛔虫症等。
急症表现2:腹泻
宝宝腹泻,爸妈可以依据如下因素进行初步判断,在就诊时向医生提供病史、临床表现等参考数据,待明确诊断后,需尽快开始治疗。
诊断依据:
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病程分类:
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以内;
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至2个月;
慢性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
病情分类:
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等)。
病因分类:
感染性:如霍乱、痢疾以及其他感染性腹泻(亦可称肠炎);
非感染性:如饮食性腹泻、症状性腹泻、过敏性腹泻以及其他腹泻。
急症表现3:便血
血自排出体外,粪便带血,色鲜红、暗红或呈柏油状,量多少不等,可混有脓、黏液,统称便血。宝宝便血,按病因可分为以下几种常见情况:
消化道感染或局部组织、血管损伤
这是便血最常见的原因,出血量较大,对宝宝来说,常见的疾病有:
1.消化性溃疡:偶可见于小儿期。多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较少见,少有典型的胃痛史。胃出血则有呕血及柏油样便;十二指肠溃疡大量出血时,则以柏油样便为主,极少呕血。
2.出血性坏死性肠炎:便血量较多,常伴烦躁、腹胀、腹痛、腹泻、高热及感染中毒症状。
3.痔及肛裂:婴儿痔很少见,但可以发生大出血;肛裂的出血量少,一般伴有大便时疼痛。
4.肠套迭、肠扭转或肠重复症:多见于婴儿期,以阵发性哭闹(腹痛)、呕吐及便血为特征。
5.肠系膜血管栓塞:有腹痛和较大量便血,便色与发病部位有关,小肠高位可为柏油样便;部位较低血量大,可为鲜血色。
6.钩虫病和血吸虫病:便血量一般较少。
7.流行性出血热:可有大量便血,常伴其他出血症状及感染中毒症状。
8.阿米巴痢疾:便血量不多,粪便伴黏液或脓液。
9.细菌性痢疾:血便常混以脓便,伴发热、腹痛等症状。
10.肠伤寒:同时有较长时间的高烧症状,血便颜色取决于出血量的大小及出血部位。
11.肠结核:小儿肠结核多属溃疡性,伴有消瘦、发热、腹泻等症状,出血量多不大。
12.直肠或结肠息肉:出血量或多或少,多为鲜血,与大便不混匀。
出血和凝血障碍的血液病
1.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出生2~6天发病,常见大量消化道出血或其他部位黏膜出血。
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见便血,伴皮内出血点及其他黏膜出血。
3.再生障碍性贫血:呈严重贫血外貌及皮内出血点,由于血小板减少,可出现便血。
4.各型白血病:因血小板减少而有出血倾向,可见便血。
5.血友病、凝血酶原降低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等凝血异常疾病:可见便血,多伴有皮下淤斑、外伤后不易止血症状。
毛细血管渗透性异常
可见于皮肤或黏膜损伤时,不易止血。
1.过敏性紫癜:消化道出血量或多或少,可同时发生肠套迭,典型的有分布在四肢的出血性皮疹及阵发性腹痛等症状。
2.坏血病:便血不多见,有时出血量较大,同时可见牙龈等部位黏膜出血。
急症表现4:腹水
腹水或称腹腔积液。腹水可见于多种疾病,小儿时期合并腹水的疾病大致如下:
1腹部局部炎症:常见于化脓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前者可呈脓性,后者可为血性,并易伴随腹痛和腹肌紧张。
2肾脏疾病:肾病综合征全身水肿严重,易见腹水。急性肾炎仅偶见腹水。
3肝脏疾病:由于肝癌(可见于婴儿)、慢性充血性脾大等疾病,可见漏出性腹水。
4心脏疾病:任何一种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病合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全身水肿严重时,亦可见腹水(漏出性)。
5营养性水肿:严重营养不良多见于某些消耗性疾病(如慢性痢疾或肠炎、结核病等),可出现全身性水肿和腹水。
6淋巴系统梗塞:偶见于结核病、丝虫病、肿瘤压迫等疾病。腹水为乳靡状,含脂肪及蛋白较多。
急症表现5:便秘
如果宝宝排便时间超过48小时,粪便干燥难解,即称便秘。
导致便秘的因素
主要因素有:饮食不规则;食物成分不当,蛋白质含量过高;肠道功能失调;疾病和发育障碍;精神因素;药物影响。
便秘也有急慢
1.急性便秘:即单纯性便秘,是指便秘发生不超过4周,一般无器质性疾病,多与粪便量过少、过硬,难以激起排便感觉及反射有关。
2.慢性便秘:多超过4周,必须先排除器质性病变,包括:神经源性,如昏迷、智能低下病人和先天性巨结肠等;肌肉松弛,如脊髓灰质炎、营养不良及呆小病等;排出道受阻,如肛裂、肛周脓肿、狭窄等。
21世纪的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疾病防治和保健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对卫生部门和广大医务人员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中老年消化系统病尤为多见。作为一名消化科医生的职责所在,有必要讨论老年消化系疾病的部分防治方法。
2 老年人消化系统的生理特点和常见病的防治
2.1 口腔和食管 生理特点:老年人的牙齿易脱落、味觉迟钝、唾液腺萎缩,吞咽和食管运动功能减退。故老年人进食要特别注意细嚼慢咽,切勿狼吞虎咽、宜少吃多餐。常见病:a、食管异物,肉块、排骨(用胃镜或食管镜钳取);b、胃食管反流病:烧心、反酸、嗳气、上腹痛、睡眠障碍,对排除心绞痛和很难控制的夜间呛咳、哮喘患者要想到本病可能,应找消化专科医生诊治。C、食管癌,发病率居最常见肿瘤的第四位,吞咽困难逐渐加重是最常见症状。主要是依靠胃镜检查加活检为诊断手段。手术切除是根治的有效方法,早期食管癌可行胃镜下粘膜剥离术,不宜手术或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食管癌可置入支架。
2.2 胃 生理特点: 老年人胃酸分泌功能降低。常见病:a、慢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常见病因,尚有胃酸、非甾体类抗炎药、胆汁反流等病因。主要症状有嗳气、上腹痛或不适、早饱。去除病因、对症治疗;b、消化性溃疡:老年人多无饮食和疼痛的相关性,缺乏上腹痛,常以出血、穿孔、发热、白细胞升高为首发症状,这一点常被忽视,且胃溃疡需高度警惕癌性溃疡。主要是依靠胃镜检查为诊断手段。现有效药物齐全,能治愈良性溃疡。C、胃癌:居全球肿瘤发病和死亡率的第二位,位列消化系肿瘤的第一位。早期多无症状,进展期胃癌可有无规律性上腹痛、不明原因消瘦、乏力、黑便等。主要是依靠胃镜检查加活检为诊断手段。手术切除是根治的有效方法,早期胃癌可行胃镜下粘膜剥离术。
2.3 肠 生理特点:随着年龄增长而消化酶分泌减少、胃肠运动功能下降和血供减少,容易发生慢性便秘。故主张老年人养成多活动,多食新鲜水果、富含有纤维素的蔬菜及多饮水的生活习惯。常见病:a、小肠疾病相对少,可做胶囊内镜检查。b、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目前认为主要与高脂食谱和食物纤维不足、遗传因素、大肠息肉、炎症性肠病及胆囊折除术等因素相关。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便秘、大便变细和粘液脓血便,值得提醒的是大便带血误认为是慢性菌痢或内痔而错过了治疗时机,应尽早到消化专科行肠镜检查。手术切除是根治的有效方法,早期大肠癌可行肠镜下粘膜剥离术,不宜手术或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大肠癌可置入支架。
2.4 肝 生理特点:老年性变化首先是重量减少,血清白蛋白比年轻人稍低、丙种球蛋白相对高。常见病:a、肝硬化,本病无特效根治药物,关键是早期诊断,通过治疗缓解病情、防止并发症发生及延长代偿期,失代偿期可行肝移植术。b、肝癌,位列消化系肿瘤的第三位。早期多无症状,多数是体检发现。门诊患者多属中晚期,有肝区疼痛、食欲减退、黄疸、消瘦等表现。治疗有手术切除、动脉灌注加栓塞、肝移植术。
2.5 胆囊和胆道 生理特点:老年人的胆囊易发生肥厚和息肉样增生,胆道疾病以胆石症并胆囊炎最常见,次为胆管炎和胆管癌。右上腹痛向右肩甲部放射、发热、黄疸等。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反应差,疼痛不典型,可以无任何症状。主要靠B超、CT、MRI、ERCP诊断。治疗切除胆囊(手术、腹腔镜、)肝外胆管结石可内镜下行切开取石术。晚期胆管癌可在内镜下置入支架。
2.6 胰腺 生理特点:50岁以后其重量逐渐减轻,出现纤维化,胰腺细胞功能减退,但不影响消化功能。常见病:a、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严重的消化系统急腹症,总死亡率30%以上。60岁以上发病率减少,不过一旦发生则多凶险。病因主要是胆道梗阻(胆石症)、酗酒和暴饮暴食、高脂血症(TG>11.3mmol/L)。表现为持续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休克等。以上表现加血象高、血尿淀粉酶升高,结合B超、CT即可诊断,一旦确诊立即到消化专科进行综合治疗。b、胰腺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一种恶性程度高、进展速度快、预后极差的肿瘤。早期症状隐匿,缺乏特异性,常以慢性腹泻、消化不良特别是脂肪消化不良症状出现时应提高警惕。晚期表现为腹痛、黄疸。借助B超、CT、MRCP、ERCP诊断。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不宜手术和晚期胰头癌可在内镜下置入支架。
3 消化系统癌肿瘤的7种“警报”症状
3.1 进食后感胸骨后面有异物堵塞、或疼痛或吞咽困难者,应排除食管癌。
3.2 逐渐增加的巩膜(通称白眼珠)黄疸、皮肤和尿发黄,及上腹部出现隆起包块者,应排除胰腺癌、肝癌、胆囊胆管癌和胃癌。
3.3 肝脏快速增大,伴持续性肝区疼痛,以夜间为甚者,应排除肝癌。
3.4 上腹部无规律性疼痛,伴持续大便隐血或黑便者,应排除胃癌。
3.5 大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有脓血便、里急后重感,或大便变细、变扁者,应排除大肠癌。
3.6 原因不明的消瘦、疲乏无力、进行性贫血、食欲下降,特别厌吃肉食类食品者,应排除消化系肿瘤。
3.7 反复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者,也应作系统检查,以排除消化系肿瘤及其它系统肿瘤。
4 慎用解热镇痛类药物,担心胃溃疡发生
许多老人因“感冒、风湿、骨质增生、痛风等”而习惯服用头痛粉、安乃近、去痛片、克感敏、消炎痛或“泰国、缅甸进口药”,或者因心血管疾病而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最终导致胃溃疡大出血。故切勿滥用,非用不可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或者饭后与胃药同用。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疾病之一,它是指各科_各样的病因作用下,胃黏膜出现的慢性炎症。我国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并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加。大多数慢性胃炎没有任何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一些症状,表现为烧心、腹痛、腹胀、早饱、恶心、食欲差、嗳气、呃逆等,这些症状轻重不一,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
慢性胃炎病因
引起慢性胃炎的原因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其次的病因有饮食不当(饮食不规律、食物冷热不均或者辛辣刺激、粗糙)、饮酒、吸烟、药物(最常见的是非甾体类药物,如阿司匹林、波利维、铁剂、钾等),还有胃肠动力障碍或者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导致胆汁反流,胆汁损伤胃黏膜造成胆汁反流性胃炎。上述病因主要引起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而特殊类型的胃炎比较少见,与放射线损伤、自身免疫反应、血管炎、,肉芽肿、食物过敏、病毒、真菌感染等有关。
慢性胃炎症状
大部分慢性胃炎都没有症状,有许多患者是在做健康查体的时候胃镜检查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或者慢性萎缩性胃炎。对于到医院就诊的患者而言,常见的不舒服主要有程度不同的腹痛、烧心、腹胀、早饱、恶心、反胃、食欲不好等。这些症状并非胃炎所特有,其他许多疾病,如胃溃疡、胃癌、胃淋巴瘤、胆囊炎、胆囊结石、胰腺炎等也可以有上述症状。因此,医生建议患者做胃镜、腹部B超等来进行鉴别诊断。
慢性胃炎会癌变吗
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胃癌关系不大。但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合并有中重度肠化或者不典型增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胃癌的高危人群,要引起重视,但也不能谈“萎缩”而“色变”。其实,部分轻度肠化和轻度不典型增生经过治疗可以好转乃至逆转为正常。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每年只有0.5%~1%发生癌变,发生癌变的患者通常是萎缩性胃炎合并中一重度肠化或者不典型增生,如果没有肠化或者不典型增生,单纯萎缩性胃炎要发展为胃癌需要经过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只要定期复查胃镜,就能够阻断胃癌的发生、发展。
最近一些研究表明一些药物和食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癌变,主要有叶酸、维生素C、维生素A、绿茶、大蒜素等,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
急性胃黏膜病变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些患者,因暴饮暴食、家庭成员或工作生活近期突发意外及变故,或因病服用某些药物(比如阿司匹林、激素等),突然出现胃部的疼痛、烧心,恶心、呕吐、吐血、排黑大便等情况,或者一些住院的危重病人,突然出现消化道出血甚至休克的表现,这很可能是发生了急性胃黏膜病变,医学上也称为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出血性胃炎或者应激性溃疡。
急性胃黏膜病变病因
导致急性胃黏膜病变主要与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物及过量饮酒有关,如阿司匹林、保泰松、吲哚美辛、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某些抗生素等。另外,一些应激状态如严重感染、严重创伤、颅内高压、严重烧伤、大手术、休克、过度紧张、劳累等也可引起急性胃黏膜病变。
急性胃黏膜病变的预防
老年人常患多种慢性疾病,需要服用可能导致急性胃黏膜病变的药物来治疗其他疾病,同时老年人自身健康状况较差,易于出现应激状态。因此,老年人发生急性胃黏膜病变在临床上很常见。
在日常生活上:培养良好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平时尽量避免酗酒、戒烟、勿进食过于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忌浓茶和浓咖啡。保持平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不要过于焦虑、忧郁及悲伤,作为子女要在心理上多关心老年人,避免老年人由于孤独、缺乏沟通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
合理的服药方法及注意事项:要充分了解所用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乱服药、滥服药”。对于因病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激素类及活血化瘀药物的患者,应注意观察服用药物期间的不适症状,调整合理的服药时间,必要时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药物。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倡导“少服药,不乱服药”,但绝不是“因噎废食”,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地服用药物对治疗老年患者的常见病、控制疾病发展、预防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胃溃疡
胃溃疡是指胃黏膜被胃液所消化而造成的超过黏膜肌层的坏死糜烂面。胃溃疡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5~55岁最多见,65岁以上老年人胃溃疡的发生率在5.2%左右。胃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其特征性的表现是餐后慢性中、上腹疼痛,可伴有嗳气、泛酸、烧心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黑粪和呕血。
胃溃疡病因
正常胃黏膜每天分泌胃液,这里面包括我们常说的胃酸和一些黏液,纯酸性的胃液能够破坏和消化包括胃在内的一切活组织,但是我们的胃黏膜为什么没有受到自己分泌的胃酸的侵蚀呢?
这是因为我们正常胃黏膜表面有黏膜屏障系统,就像万里长城一样,把外来入侵者挡在门外,从而保护自己的胃黏膜。这种黏膜屏障系统包括黏稠的黏液、黏膜上皮以及黏膜细胞的高度更新能力,还有胃壁丰富的血液供应、碱性的胰液和十二指肠液的中和作用以及胃的正常排空功能,它们都是有效的防卫系统。但是一旦外来入侵的力量超过了屏障系统的抵御能力,胃黏膜就会受到损伤,在表面形成糜烂或溃疡,这些有害的物质包括胃酸、胃蛋白酶、胆汁反流、药物、乙醇、细菌感染等。
下面这些因素和胃溃疡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对老年朋友,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加以注意:幽门螺杆菌感染;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吸烟;服用激素;服用抗凝药;遗传因素;精神紧张、过度劳累;重大的身体创伤及心理应激事件。
关键词:重症消化系统溃疡;上消化道出血;护理
为了研究重症消化系统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护理效果,我院对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54例重症消化系统溃疡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54例重症消化系统溃疡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5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与对照组27例。观察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18~64岁,平均(43.15±7.37)岁;其中胃溃疡10例,十二指肠溃疡8例,复合性溃疡9例。对照组男16例,女11例,年龄19~65岁,平均(43.48±7.41)岁;其中胃溃疡9例,十二指肠溃疡9例,复合性溃疡9例。上述两组研究病例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变化情况等,一旦发现患者有异常现象及时向责任医生汇报,以便给予对症处理,对于失血较多患者需及时补充血容量,叮嘱患者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加强健康教育。患者在治疗期间需积极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让患者了解疾病发生原因、治疗内容、注意事项及预后等,让患者清楚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②心理干预。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主动与其沟通,与之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积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不良心理情绪,提高遵医性;③生活干预。呕血患者需给予禁食处理,严重出血伴呕吐患者在止血后3h可适当进食流质食物,且遵循少量多餐原则,若患者进食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可适当增加用餐量,食物以清淡、易消化、维生素丰富食物为主。另外为患者制定科学的、规律的作息时间,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④出院指导。护理人员在患者出院前1d需对其饮食、休息、生活行为进行科学指导,叮嘱患者出院后注意休息,饮食上禁食刺激性食物,做好保暖防寒工作;定期来院复查,在生活中尽量避免多种出血诱因,促进患者康复。
1.3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SA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①SAS评分[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对其焦虑程度进行评价,该量表评分高于50分,则表示患者有焦虑症,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超过69分为重度焦虑;②护理满意度[2]。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将两端分别为0mm与100mm的游离标尺发放给患者,其中0表示不满意,100表示十分满意,患者进行刻度标记,护理人员做好记录,分值越高说明其护理满意度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的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9.5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采用均数(x±s)、百分比(%)表示,且分别用t、χ2检验,P
2 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
3 讨论
消化系统溃疡主要指的是胃、十二指肠慢性溃疡,消化系统溃疡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属于临床常见急症,患者可见呕血、黑便等临床症状,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的特点,患者易出现失血性休克,对其生命安全威胁较大。消化系统溃疡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重症消化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起病急,并且变化快,因此患者易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多种不良情绪,导致治疗积极性及配合性下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可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并且通过健康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疾病发生诱因。冷热不调、饥饿失常、辛辣刺激性食物的过度摄入及饮食不节均是导致该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患者的饮食干预。
在本次研究中,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
综上所述,在重症消化系统溃疡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