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引领礼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婚一个月后,他去了英国,到牛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而她留在了上海;
2006年,他在牛津,她则因为“不存在分居问题”被单位从上海外派到北京工作;
2007年,他完成学业,从英国到香港工作,她在北京;
2008年,他在香港,她成功申请到香港大学MBA,也在香港;
2009年,他们婚后的第五个年头,他在香港,她在英国伦敦。
他们是张明和天翼,当今众多“异地夫妻”中的一对儿。几年来,他们先后各自呆过很多地方:墨尔本、上海、香港、北京、伦敦……但是,两个人在同一时间呆在同一座城市的日子加在一起还不到8个月,往往,她来了,他已经去了下一站。即便如此,他们仍然将婚姻经营得有声有色,而且在异国的日子里,获得了各自的发展和提升。
如今,越来越多人因为学习、工作等需要远走他乡,甚至他国,由此产生现代的“牛郎织女”群体。某网站对这个“牛郎织女”群体的最新调查表明,逾八成的受访者接受曾经“爱得很辛苦”的异地状态,55.45%的人“能接受,但要做很多努力”,26.36%的人认为“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east-west,两个人的五个瞬间
2005年,上海-墨尔本,东8区-东10区 晚两个小时
“我已经吃过早饭,不知晚我两个小时的懒猪是否起床?”
2005年,还是上海某著名高校大四学生的天翼奔赴澳大利亚,去墨尔本大学交流一学期。这是他和女朋友张明相爱以来的第一次分开两地。
离别再相聚,让两颗心更近了。天翼回国后,两个人在学校开了相关户籍证明,一起去民政局领回了结婚证书。虽然,他们已经相恋3年,虽然,他们的校园爱情故事为很多人耳熟能详,在学校BBS上一度被传为佳话。但领证的消息一经传开,两个人的手机都被打爆了!有祝福,但更多的是震惊、置疑和不看好。
此时,张明不到23岁。而天翼22岁零10天,刚刚达到男子法定结婚年龄,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本科毕业,没有工作,没车没房,前途尚不明朗,情史远非丰富,个性亦未成熟。”
2006年,北京-牛津,东8区-格林威治标准时晚7个小时
“怕接早晨的morning call,因为这意味着你又熬夜到凌晨。”
这对年轻的小夫妻,双双从大学毕业,租房,同住,过上甜蜜的新婚生活。一个月之后,他们面临着再次离别――天翼远赴英伦,到牛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而张明则留在上海工作。按照计划,天翼从牛津毕业后就回上海找工作。
富有戏剧效果的是,2006年年初,张明被单位外派去北京工作,理由是“你各方面素质都不错,又没有分居的问题。”她欣然去了,北京和上海,距离老公都是八个时区,确实没啥区别。
时光追溯到4年前,张明和天翼刚恋爱不久,两个人曾讨论过将来到底定居哪个城市。天翼说不必杞人忧天,即使刚开始在一个城市,也会因为出差、工作变动等各种原因面临分别,不如两个人顺势而为,努力靠拢就好。张明当时还颇不以为然,如今回头再看,她不得不佩服天翼的远见和态度。
2007,北京-香港,东8区同一时间
“终于不用再掰着指头算时差,希望2008的每个清晨,都能醒在你温暖的怀抱里。”
2007年年初,天翼拿到了一家全球知名银行的录用通知,工作地点在香港。这也就意味着,他和张明再也不用掰着指头计算时差了,北京的早晨9点,也正是香港的早晨9点!
也正是从这时起,张明开始计划申请香港大学的MBA。工作之余,她考GMAT,考雅思,准备英文资料,提交申请……而英文好的天翼就是她最好的指导老师。
每逢节假日,夫妻俩开始频繁地互飞北京香港。张明工作相对轻松,所以她去香港的次数要多一些。她开始一点点将自己的东西搬移到香港,放进天翼租住的房子里。“外套挨着老公的西装挂好,鞋子也占据门口鞋柜一层,自己的牙刷唯一的漱口杯,瓶瓶罐罐摆到梳洗台上。”天翼取笑她,老婆抢地盘来了。
2008,香港―香港,东8区 同一时间同一城市
“老公说‘老婆像救世主从天而降’。”
2008年6月,张明从单位辞职,她收拾好行李飞抵香港,不再以探亲的名义,而是本着求学的目的――她手持着香港大学MBA的录取通知。
听讲座,赶报告,练习英文;给老公煮饭洗衣服,打扫两个人的房间,帮老公添置衣物……班上同学问她为什么“MBA”,她想也不想就回答:“为了家庭,为了能和老公在一起。”
“过这样恬淡幸福的日子,即使是只容转身的斗室,抱着自己的爱人也可以安睡,即使是自己加工的简单食物,和自己的爱人一起吃,也是美味佳肴。有老公的地方,简单生活也能过得有滋有味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了。”张明在自己博客里这样写到。
2009,伦敦―香港,格林威治标准时―东8区 早7个小时
“就3个月,只有3个月。不想再漂了,在有你的地方,呆到发霉。”
2009年3月,张明又一次启程,飞抵英国做一个为期3个月的交流。3个月的时间,说长也不长,也就刚好能让她给自己一口流利的英语“染”上一点英伦腔;说短也不短,因为,她又要和丈夫分开了。
一个人漫步在古老的伦敦街头,却没有什么旅游的念想,要放飞心情还是等到下次和丈夫一起来英国旅游的时候再说吧。张明把MSN的签名档改为“戒烟戒酒戒老公”,她并不嗜烟酒,只不过,这样一行3个短语7个字排开,读上去更琅琅上口也更有气势。
这次交流结束,张明的MBA课程告结束了。张明说,自己接下来就是要在香港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买房子,养育宝宝,和丈夫在同一个地方“呆到发霉”。
张明照片(近照)
Q: 你所认为的婚姻是怎么样的?
A: 夫妻是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可以有相互的妥协,妥协的目的是为了把双方事业的折损降低到最小。
Q:分居两地的日子,你们是如何打发空闲时间的?
A: 一个好朋友戏称我是“已婚身份享受未婚待遇”。该干嘛就干嘛,逛街,和同事一起去K歌,出席自己愿意参加的饭局。他也是一样哦。
其实这种“一个人”的感觉有时候也不错了。一方面,很安心,因为有人惦记着你,一直在支持着你,绝对不会大龄青年有恨嫁的想法;另一方面,又不需要每次出去玩的时候都考虑到另一个人,必须咨询他的意见,必须赶在规定的时间之前回家,或者必须在家里等他。
Q:你们平时都有用哪些方式进行沟通和联系?
A: 电话,MSN,邮件,纪念日节日时互寄礼物。
只要在两地,我们每天都会通总共一个多小时的手机,讲的话可能比很多住在一起的夫妻还要多。用手机打国际长途没有想象的那么贵,而且它最重要的是方便,走在路上,吃饭的时候,等车的时候,想到了就直接拨号码。MSN一般是回到家里再使用,可以视频,也用来传一些文件什么的。还有就是我们每天会往各自的邮箱里发很多很多邮件,有时候就几个字,比如“知道了”,“乖”等等,就跟发手机短信一样。
Q: 当你们在机场见面的那一刹那,会不会有片刻的生疏感?
A: 不会啊。因为他每天做什么我都知道的,同样,我每天在做什么也都向他“现场直播”。我在北京的时候,休息日一早经常接到这样的电话:“老婆,我要下去喝早茶了。哦,你等一下,我进电梯了。”然后是3秒钟的信息中断,“好了,我出来了。”手机背景声先是汽车的声音,然后是一大堆粤语交谈声――他到饭店了。他用粤语和服务员对话叫点心,接着再用普通话跟我聊。吃完之后,他又给我拨了个电话。“马上到了,听到电梯‘叮’的一声响没有?好,我出电梯了。”他挂了电话。不一会儿,MSN上那个熟悉的头像对我笑了,我们再在网上聊天。
Q: 有没有担心过自己或者另一半会经不起新的诱惑?
A: 我们在大学一年级一见钟情,不到20岁正式恋爱,22岁结婚,然后是长达数年的两地,说没有一点外界诱惑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的关系很固定,也很亲密,那些轻微的好感啊,几个媚眼啊还真构不成威胁。不过,我们会经常拿对方的“乱桃花”来开一些玩笑。
Q: 你曾经有没有想过放下工作去陪读或者在他身边做全职主妇?
A: 异地的时候我曾问他是否愿意我辞职过去,他说不希望影响我的事业发展,他自己还年轻,我的“牺牲”对他而言太沉重。幸好在老公的帮助下,我实现了平稳过渡,我相信结束MBA学业后自己会有更好的职业发展。
Q: 维系异地婚姻,最重要的是什么?
A: 信任和沟通,两个人都希望将来在一起。
Q:最喜欢你呆过的哪座城市?
A:上海是我上学的地方,是我遇见他的地方,这里有很多同学和朋友,可以一起玩一起败家;在北京我工作的时间比较久,最受用的就是饮食的丰富;香港节奏快,有很多好东西,但需要你去拼才能拿到;如果光说感觉,可能是喜欢伦敦多一点,树很多,鸽子很肥,遇到的人都很绅士很有礼貌。
天翼照片(近照)
天翼 异地最重要的是沟通和信任
“早结婚,意味着自己比同龄人多了一分责任,思考人生和事业,难免要考虑到老婆的发展,要顾及伴侣的感受。早结婚,意味着自己比同龄人多了一份约束,在可能经受诱惑时,能做的只剩‘自制’,人生失去了不断尝试和反复比较的可能和乐趣。但是我为什么还是要选择和老婆在一起呢?因为人生有一种遗憾,叫做错过。”
“有些人,一生中只会碰到一次。选择了结婚,就意味着选择了守住了这个人。日后的人生,只会有错过其他的遗憾,而不会有错过这个人的遗憾。选择会有代价,选择伴随着放弃。但这个选择对我来说,仍然是值得的。因为我没有因为年轻,错过这个人。”
“维系异地婚姻,最重要的是沟通和信任,还有两个人都希望将来在一起。”
“安定下来之后,我要带上妻子和宝宝去英国参加牛津大学的毕业典礼。我从牛津毕业以后,特意把这项活动留到将来,那种有亲人在台下注视着的感觉一定比我一个人孤零零地接受拨穗(毕业典礼上的一种议事,一般由校长为历届毕业生拨一下学位帽子上的穗子)好得多。”
采编者感言:
曾经,我同张明一样,和爱人有过近一年的异国分居生活。采访张明的时候,我问出了“用什么方式进行沟通和联系”、“如何看待新的诱惑”、“维系两地婚姻最重要的是什么”的问题,因为,这些是几乎所有的两地夫妻都会遇到的。
对于上面最后一个问题,我自己的答案是:“爱――没有爱,一切都是空谈;信任――相信他和你自己一样,对爱忠诚;分享――分享离别每一天里的成长、快乐、烦恼;给予――给予对方的点滴感动;最后是一些些运气。”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已经成为理财师们传道理财理念的精髓。难道你理了财,财就一定会理你吗?未必。
在近两年股市“超级红牛”的刺激下,居民的理财欲望迅速膨胀,各家银行趁势推出各种理财产品,且一卖而空。眼瞅着年底了,投资者们开始盘算收益。谁承想,一年下来,理财却理出“零收益”甚至“负收益”。财越理越少,这让投资者难以接受,“银行理财产品还值得信任吗?”
自浦发银行理财产品首现“零收益”,东亚银行、中国银行、深发展等多家中外资银行相继爆出理财产品“零收益”的消息。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甚至出现了“负收益”,比如渣打银行的“聚通天下”金猪宝贝产品,投资者对其年损失5%的理财结果更是怨声一片。
理财产品大忽悠:只讲“收益”,不说风险
谢先生去年购买了一款银行理财产品,现在却为购买的产品而苦恼。
谢先生原本对银行理财产品一窍不通,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被忽悠购买产品的典型之一。有一次,他去某银行存钱,银行的大堂经理向他推荐了一款3个月期外汇(美元)理财产品。在经理递过来的说明书上,他看到该产品此前的收益率都在10%以上。谢先生后来才了解到,这类理财产品的年收益率很难高于5%,但在当时,他并不知道。面对高额的收益率,他心动了。“以前碰到过银行推荐保险产品,我一般都不理会,觉得那个不靠谱。”这一次,他觉得靠谱,因为周围很多朋友都买了银行理财产品,据说收益都不错,而且“朋友们都对我说,银行员工都很注意自己银行的形象,不会随便推荐理财产品,推荐的产品收益率一般都不错。所以,当银行员工向我推荐时,我也就没有抵触。”
购买产品没多久,谢先生就发现人民币兑美元节节攀升,突破一个又一个心理关口。他开始慌了。考虑再三,为了减少损失,他决定提前赎回。这时,银行告诉他,提前赎回,只能拿回95%的本金。对于这样的规定,谢先生此前毫不知情,购买产品时,银行销售人员也没有提醒。现在的他进退维谷:赎回要是损失,放着则心里更没底。
《新财经》记者来到谢先生购买理财产品的银行,以投资者身份咨询理财产品购买事宜。银行的一位销售人员给记者介绍了多种理财产品,特别强调了最高收益率,但都没有提及提前赎回的风险。当记者询问能否提前赎回时,销售人员只是建议尽量不要提前赎回,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记者又表示,自己对风险把握不好,想选择一款保本的理财产品。销售人员有些不耐烦地对记者说:“那你还是买国债吧。”
国际资本市场大幅波动是诱因
像谢先生这样在是否提前赎回之间徘徊的投资者不在少数。还有很大一部分投资者,所购理财产品已经到期,正当他们期待高额回报时,却被戏剧性地告知收益率为零,这是他们始料不及的。
在采访中,相关银行负责人及理财专家一致认为,出现零收益的理财产品多为结构性理财产品,导致收益为零甚至为负的主要原因是,境内外资本市场近阶段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光大银行财富管理中心负责人陈玮从世界几大主要资本市场的走势进行了分析。道琼斯工业指数自去年四季度高点调整至今,跌幅超过15%,与境内理财产品关联度更高的香港恒生国企指数自去年11月升至2万点上方后,受全球经济放缓、港股直通车缓行和美股走势下滑等影响,当前指数已跌至12000点一线,跌幅超过了35%。因此,与海外股票关联产品在市场系统性风险出现的局面下难有较佳表现。与此同时,境内资本市场关联产品也受A股市场下跌影响,部分基金组合投资产品和仿制基金产品净值出现下跌。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个金部产品经理林凯认为,结构性产品的基础首先在于对市场的研判,这些产品通常都是前期行情较好的时候发行的,市场倾向通常是看多。结构性产品一旦定下“结构”,在整个管理期就很难改变。当市场转势,收益率就会急剧下降。一旦挂钩部分没有收益,整个理财产品就会出现零收益。同样,QDII(合格境内投资者)基金也面临这个问题,市场下跌,基金却不能进行及时调整。
理财产品繁花迷眼
近两年股市持续上扬,强烈激发了居民的理财需求,同时也抬高了投资者的心理预期。新加入的投资者大多没有经历过上一次熊市,几乎没有任何风险意识。因此,对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眼光“高”得惊人。
据李芳介绍,以往客户对理财产品回报率的要求只要比存款利率高一点即可。而现在,不少客户觉得预期年收益20%的产品都不够诱人,部分人心理预期达到了40%,甚至更高。
投资者过高的心理预期与银行的片面引导不无关系。
银行在搭牛市快车上下足了功夫。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仅银行理财产品就推出2000多只,推出产品数量之大、速度之快、起点之高,历史上不曾出现过。理财产品琳琅满目,产品设计过于复杂,不少投资者在没有充分了解产品组成结构的情况下盲目买入。而且银行在推荐产品时,只单方面强调最高收益率,而目的就是卖掉产品,忽视了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提醒。
理财产品也是一种投资,有风险
采访中,无论是银行人士还是理财专家都强调了理财产品的投资属性。与存款不同之处是,理财产品是一种投资,投资就会有风险。“客户购买了产品,就意味着他认同了产品的投资模式。那么,出现风险,自然就得买者自己负责。”林凯认为投资者必须为自己的投资风险负责。
作为一名专业理财师,李芳提醒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要有风险意识。
首先,要明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好风险控制。
其次,不轻信高收益,不被口头宣传误导,要仔细阅读产品设计条款,搞清产品本质,明确收益方式,冷静作出选择。注意银行的理财产品是保本的还是非保本的,收益是固定的还是浮动的,本金是否可以提前赎回,费用怎样收取等。
再者,要关注产品的投资方向。如果投资者看好某些投资领域,但是不懂操作技巧,又不愿冒太大的风险,或者无法直接进行投资,就可以选择挂钩这些领域的理财产品。
最后,要认清预期收益。预期收益是银行认为在正常的市场走势下获得的收益,银行并没有保证支付的义务。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实际收益往往与预期收益有偏差,即使是相对安全的固定收益理财品种,也会有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的可能。
理财小故事
不久前,看到一则小故事,感触颇深。
在纽约某银行,有位妇人要求贷款1美元。虽然从没有受理过这样小数额的贷款,银行经理还是答应了。按照规定,这位妇人需要提供担保。
只见妇人从皮包里拿出一大堆票据,说:“这些是担保,一共50万美元。”经理看着票据说:“您真的只借1美元吗?”妇人说:“是的。但我希望允许提前还贷。”经理说:“没问题。这是1美元,年息6%,为期1年,可以提前归还。到时,我们将票据还给您。”
虽心存疑惑,经理还是按照规定为妇人办理了贷款手续。当妇人在贷款合同上签了字,接过1美元转身要走时,经理忍不住问:“您担保的票据值那么多钱,为什么只借1美元呢?即使您要借三四十万美元,我们也很乐意。”
妇人坦诚地说:“是这样,我必须找个保险的地方存放这些票据。但租个保险箱得花不少钱,放在您这儿既安全又能随时取出,一年只要6美分,划算得很。”
妇人的一番话让银行经理恍然大悟,也让我们茅塞顿开。这也是理财!
理财产品零收益银行一览
浦发理财首现零收益:按照合同约定,浦发汇理财F2产品金额10万元,期限一年,不能提前赎回,预计年收益为0%~16%,收益支付日为2007年12月28日。根据银行公示,该产品收益率为0.0396%。这意味着一年投资10万元只能获得39.6元的收益,遭到普遍质疑。
东亚理财产品滑铁卢:东亚银行发售的一款黄金理财产品收益率只有0.5%,而产品销售宣传时标注的预期收益为8%。同样是东亚银行,去年到期的一款挂钩美元理财产品收益率为零。
深发展跟风浦发零收益:深发展“聚财宝”飞越计划2007年1号(股票篮子挂钩型)人民币理财产品2008年2月1日到期,销售时宣称将有机会获得高达15%/年的超高回报。日前其公告的最终收益率为零。
一、从知识的应用谈学生思维完整性的培养
例1 底面积为S=0.4m2的大木箱原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所示,现某人用小车将它从斜面底端匀速推上斜面顶端,整个过程历时10秒。已知木箱重400N,人体重600N,人对车的推力F=75N,斜面长l=4m,斜面高h=0.5m,求:
(1)木箱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2)木箱沿斜面向上的速度;
(3)对木箱所做的有用功;
(4)这种情况下的机械效率。
本例中的第四小问,学生的错误率极高,从本人任教的某个班级的答题情况来看,几乎没有正确的,学生的回答清一色为:W有=Gh=400N×0.5m=200J,W总=FS=75N×4m=300J,η=■×100%=■×100%≈66.7%,这种解法疏忽了用小车将木箱从斜面底端匀速推上斜面顶端过程中克服人自身重力做的功。其实,这一题并不难,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恍然大悟,得出正确的答案。究其原因,仍然是受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片面性的影响,不能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抓住一点而不计其余。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加此类题型,举一反三,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完整性,使他们在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
二、从实验过程的设计谈学生思维严密性的培养
例2 某学习小组同学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同一滑轮组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
有同学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分析认为,机械效率的大小可能与重物提升的高度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你认为应如何设计实验?
许多学生的答案如下:用滑轮组把重物提升不同的高度,分别测出机械效率,然后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或者是用滑轮组把相同重物提升不同的高度,分别测出机械效率,然后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我们知道这样的语言表达是缺乏严密性的,根据控制变量法,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所提升的物重、动滑轮的重以及绳重和摩擦力的大小都有关系,要探究机械效率与重物提升的高度的关系,必须控制以上几个量相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然而由于初中学生思维的特点,思考问题不够严谨,或者是没有想到,或者是只想到一部分,都导致了错误答案的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回想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几个因素,逐一板书,然后组织学生思考:如果所提升的物体的重力和所提升的物体的高度都不同,测出机械效率不同,为什么不能得出机械效率与所提升的物体的高度有关,使学生认识到控制不变量的重要性,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用同一滑轮组把相同的重物匀速竖直提升不同的高度,分别测出机械效率,然后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最后再由η=■×100%公式推出η=■×100%,引导学生思考“匀速竖直”的必要性。这样一步接着一步,使学生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实质,认识到物理探究的严密性,不断健全学生的思维。
三、从实验步骤的安排和结论的归纳谈学生思维科学性的培养
例3 如图,增加一种实验器材,你可以探究什么物理规律?
(1)增加的器材: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出问题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行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绝大部分同学增加的器材是电流表,下面仅根据此展开研究。
“提出问题”部分,许多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是什么关系?
“进行猜想”部分,许多学生的猜想是: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相等。
“实验设计”部分,许多学生是这样设计的:分别在A、B、C三处串联接入电流表,闭合开关,再分别测出A、B、C三处的电流IA、IB、IC。
“实验结论”部分,许多学生的答案: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相等。
以上学生的解答实验设计部分和实验结论部分都存在问题。虽然在学习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我们已经强调了多次实验避免偶然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由于学生年龄小,思维缺乏周密性和科学性,以及思维上的定势,实际应用起来,仍然不能掌握其精神实质,甚至一些同学一谈到多次测量,就认为是为了减小误差。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多次测量才能得出正确的规律,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指名一名同学问:“你有没有每天晨跑的习惯或规律?”生答:“没有。”师问:“那么有一天,你起床迟了,跑步到学校,是不是就证明你每天有晨跑的习惯或规律了呢?”生答:“不能。”师再问:“那怎样才能证明你每天有晨跑的习惯或规律了呢?”其他学生回答:“连续多天观察他是否跑步,如果一直是这样,就证明有,如果不是,就证明没有。”这样的类比教学,虽然简单,却能很形象地帮助学生认识到只有多次实验才能验证某一规律的道理,认识到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今天的企业在数据管理方面面临着从未有过的严峻的挑战。首先,数据量和存储设备呈现高速双增长:生产数据每年成倍增长、网络存储层次越来越多、以及存储设备智能化带来的数据管理复杂度的增加等因素,导致企业数据呈爆炸性增长态势。爆炸性的数据增长即增加了数据的复杂性,也带来了数据管理成本的增加。Gartner的一份调查报告就显示,一个企业每花费1美元在存储硬件上,就要相应花3美元在存储管理上,企业面临日益严重的数据管理成本压力。
其次,应用系统的复杂造成数据种类的复杂和多层次,使市场现有的数据管理产品无法满足应用需求,数据管理失败率高(仅以企业应用最多的数据/恢复作业为例,失败率约为5%-20%,更要命的是失败的备份任务并不能马上发现,即使备份任务成功,但由于备份过程中的磁带损坏导致备份的数据并不可恢复,当要恢复数据时发现为时已晚),面对爆炸性增长和越来越复杂的数据,传统的数据管理方法已经明显的力不从心了。
让我们回过头看看传统的数据管理方法是如何管理数据的。
按照数据生命周期的规律可以把数据分为5个层面(如图1所示):应用层、生产层、恢复层、保护层和归档层,数据在应用层中产生,存放在生产层,最后进入归档层,随着层级向下延伸,数据的拷贝复本也将越来越多,如果在生产层存放IGB的数据,到了归档层,整个产生的数据量就有可能达到50GB甚至更多。
传统的数据管理思路是针对不同的数据管理操作,配以不同的管理软件。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当时数据管理面临的难题,但随着海量数据的增加,数据种类的复杂性和多层次增加,这些产品的先天不足就尽显无疑了。
海量数据在不同阶段由不同的软件管理,用户界面不统一,无法在整体的管理架构中呈现完整的管理视图,同时也给用户在实际操作中带来不便;软件产品本身是各自独立的,源程序代码不统一,对硬件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产品之间很难进行数据的分享,导致数据恢复非常地困难;管理功能薄弱。各软件是独立的,没有任何关联的地方,数据管理缺乏统一的策略,管理者无法了解数据系统的第一手资料,很难将数据管理纳入到企业管理的规划中,统一管理数据系统。
产品升级治标不治本。传统的数据管理方法是一种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方法。数据管理产品是厂商为满足客户某一特定需求、实现某种功能,或者自主研发、或者直接收购其他公司产品并整合在自己的产品线上,是为解决具体问题而“生”,而不是站在统一数据管理的高度解决问题。虽然近年来,厂商纷纷加快了产品升级的步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数据管理市场的需要,但只是在形式上满足了当前应用的需求,在产品架构上并没有做任何的修改,但数据量增长到一定程度,产品管理瓶颈就暴露出来,无法满足数据快速发展的需求。
新一代数据管理
数据量的爆炸性增长、应用的复杂程度增加、以及传统数据管理软件中存在的瓶颈催生了新一代数据管理软件。新一代数据管理软件吸取了传统软件数据管理软件的优势。其精髓是采用一种全新的一体化架构,通过对传统数据管理中分离功能的紧密整合,实现统一的、完整的、透明的数据管理。
一体化架构的好处是:由于将界面与底层架构统一,以一个统一的平台实现多种数据管理操作,从而节省用户的总体成本开销;由于共享底层的架构,很多源代码各功能模块都可以共享(比如数据的传输,对于备份、归档、快照、迁移等操作都要用到),所以可以大大节省开发资源,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只要在相关功能方面开发新的代码即可,从而在保证统一性的同时,加快了新功能模块的开发进度;由于全部的功能模块(包括备份/恢复、快速恢复、持续数据复制、数据迁移、数据归档、存储资源管理)利用统一的代码透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获得了高度可伸缩性与灵活性,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扩展;驱动器的共享能跨越不同层面,从而降低总成本,节约投资。
相比传统的数据管理软件,新一代数据管理软件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实现了统一、整合。
第二,改变传统数据管理产品各自为政的局面,无缝集成在统一平台。
第三,提升了数据管理的可用性。比如远程办公室的数据如何进行统一管理?远程办公室的数据通过企业的广域网络直接复制到总部的数据中心,总部的数据中心再直接使用快照结合备份的方式把全部数据统一的管理起来。
第四,在企业内部建立索引引擎,快速定位和查找数据,从而将IT的管理员从繁重的IT维护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更加专注企业的核心业务,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许多家庭在对孩子进行语言能力培养和训练时,往往缺乏计划性、目的性、系统性和持久性。一些家长在孩子咿呀学语时,经常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或逗孩子玩的目的教孩子说话,而到孩子二三岁时,错误地认为孩子大了自然会说话而撒手不管了,以致错过了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家长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语言能力。
“来”―伴随快乐感、有趣感
学语言不是枯燥地模仿。那种家长说、孩子学的单调模式是不容易奏效的,而且常常遭到孩子的拒绝。因为有些语言,特别是那些较难理解或较难发音的词语,孩子一时半会儿讲不出来,如果家长硬逼着他们“鹦鹉学舌”,只会使孩子感到紧张和痛苦,失去对学语言的兴趣。因此,家长先要发现孩子对什么最感兴趣,这可能包括吃的东西,如冰激凌、糖果或饮料等。当孩子按照要求做了某件事或完成了某项任务,家长就可以用这些东西奖赏他们,但更多的是要用语言,用家长快乐的表情,用拥抱或亲吻来对孩子表示鼓励。 除此之外,家长应该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游戏,在游戏中教孩子说话。开始的时候,时间可以定得短一些,大约2~3分钟,然后逐步延长,形成常规。
“咪”―良好的学习环境
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的语言水平、文化修养、家庭藏书情况、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兴趣等,都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家庭成员,特别是和孩子接触最多的家长,一定要注意提高文化素养,注意语言美,使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典型。
和孩子说话是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家长与孩子说话时,要特别注意讲究说话的艺术,要发音正确,词汇丰富,语言精练通达,符合语法规范。和孩子说话要比较慢,口齿清楚,声调温和亲切。不可用严厉的声调对孩子说话,也不要恐吓孩子。家长对孩子说话,要多用积极鼓励性的语言,少用消极、禁止性语言;多用提问的方式跟孩子说话,少用命令的方式叫孩子去做事。
“发”―妙用童趣学说话
如有的孩子常常分不清左右脚的鞋子,若家长只是单纯地说这是左脚鞋子,那是右脚鞋子,说得再多孩子可能还是分不清。这时,家长可以编一个童趣味十足的小故事:“小朋友们看看,某某的两只鞋子背对着背,都生气了,他们为什么不高兴呢?鞋子说:’小主人把我们穿错了,我们只好背对背。‘”随后,家长帮孩子把穿错的两只鞋对换,再说:“瞧,两位好朋友正面对面地点头微笑呢,他们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因为小主人这回把他们穿对了。”家长还可配上一幅人物化了的两只鞋子生气时的漫画和一幅两只鞋子微笑时的漫画,让孩子们边看边说。这样,孩子不仅很快就能分清左右鞋子,而且以后也会用这么有趣的语言去和穿错鞋子的小朋友说话。
“嗦”―重点突出,反复练习
家长在一段时间内只教孩子学习一个特定的词语,并且让孩子有足够的练习时间,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即使在一段时间内,家长尚未看到明显的效果,也不要急躁。因为孩子的开口,是需要“千呼万唤”的。
“啦”―小步前进
学习语言时,家长要把目标化整为零,每一步要分得较细,使孩子在学习中容易获得成功。如果步骤与步骤之间跨度较大,孩子就会遇到困难,挫伤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例如,当小儿只会少数称呼时,家长就着重于叠词或单词的教学;当孩子不会发“K”音时,家长可以训练孩子的口舌运动,先发“a”或“e”的音,逐渐过渡到“K”音等。
“西”―记录进展情况
在孩子未开口之前,家长很难看到他们的进步,这常常影响家长教孩子的积极性。为了避免这一点,建议家长经常记录孩子的行为表现。对于能说话的孩子,家长要记录他们用词汇的性质,是名词还是动词,是一个字还是两个字的词语,是短语还是句子……由此,家长可以得到孩子语言学习的反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