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鹿柴王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出自唐代: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出自唐代:王维《鹿柴》;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出自唐代:贾岛《题李凝幽居》;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出自唐代:王维《竹里馆》;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出自王维《鹿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自王维《山居秋暝》;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 《鸟鸣涧》;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关键词:古典;园林;禅;禅意
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要从佛教的传入开始,禅宗是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由于中国古代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禅宗得以充分的发展,最终使其影响超过了宗教本身对中国的影响。禅宗自产生之日起对中国的文化一直起着重要影响,禅宗和儒家思想、法家思想的相互渗透和并立融通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了更加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园林艺术是自然景观和精神思想结合的产物,当人以自身的精神思想为主导,去影响自然时,形成的独立自然景观就变成了园林艺术。因此园林艺术往往是当时年代的人文文化素养和精神文化的折射和集中体现,是人们将内在抽象的审美观融入到自然景色中,以使其形象化并被人欣赏的一种文化心理。因此,园林景观随着时代的不同会显示出具有明显差异性的时代文化心理特征。
1狮子林
苏州著名的古典园林甚多,其中与禅意结合最紧密的当属狮子林。狮子林是中国早期禅寺典范,原名菩提正宗寺,是禅宗临济宗虎丘派门徒天如禅师维则的隐栖之所。狮子林的景观美学和建筑特色很好地体现了禅宗的含义,加之其建园原因,使得后人有的也称他为“禅意园林”。
对于狮子林的禅意理解,元代欧阳轩如是说:“林有竹万千,竹下多怪石,有状如狡貌者,故名狮子林……”[1]。狮子与佛门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狮子是佛国神兽,受到佛家人士的尊敬,佛家教义认为佛为人中狮子,佛所坐处若床若地,皆名狮子座;佛者为世人讲法也被称为是“狮子吼”。狮子林最大特色在于形象地体现了中国化佛教禅宗的教义和《禅门规式》,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狮子林的佛门禅味非常浓厚,其中具有明显特色之一的就是太湖石峰。狮子林的太湖石峰,怪石嶙峋,全部由太湖石堆砌。太湖石峰叙说的故事是梁武帝年间,菩提达摩来从印度长途跋涉到金陵面圣,由于梁武帝不懂“正眼法藏”而“一苇渡江”到北魏,在嵩山面壁九年。
狮子林的立雪堂诉说的是禅宗二祖慧可向菩提达摩求教的故事。当年慧可深夜冒雪来找达摩问道,达摩不允,于是慧可就立于雪中等待达摩的许可。到天亮的时候积雪已经没过膝盖了,达摩仍是不允,后来慧可自断左臂,终于感动了达摩,最终达摩以自身衣钵相传,慧可成为了禅宗二祖。
狮子林的另一个特色就是没有佛的泥塑造像,也不设礼佛大殿,这和禅宗原始本意是一致的。禅宗传入中国后,最初思想是“心无外佛”没有塑像,不设佛殿,后来在元代时期泥塑造像才广为盛行,因此狮子林反映的是禅宗寺院的原始本真色彩。
2拙政园
园林禅意之美,从立意构思、掇山理水、游花栽木几方面显示的尤为充分。如果说狮子林中的太湖石峰体现了掇山的独特,那么拙政园的理水则别具一格。水,被誉为园林的血液。山因水活,水体与山体相映成趣,园林才能有灵动的自然妙趣,才能创造出各种空间形态和意境。
拙政园的水的特色就是不拘一格、形态丰富。整个园林似以水为主体,来安置其他的景物,用山石、岛屿来丰富水的内容,用水来联系建筑和山石的特色。拙政园从大处观看,以水为特色浑然一体,但是细观却能发现许多独立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山石、建筑、花木、廊桥,各具特色,通过水体贯通连接在一起。从而构成独立鲜明又相关呼应的景区。
拙政园正门伫立着一座假山,假山之后便是一处小池,池映假山,假山称池,山水自成一趣。前行不远处就是远香堂,远香堂北侧的池景宽广秀丽,池中两座假山相互依托,树木葱翠茂密,池面荷叶丛生,青翠欲滴,形成一幅美景画面。
另外如秀绮亭、 海棠春坞、千湖石一带的幽曲婉致的景区等等在水体的衬托连接下流转自如、十分秀美。
3 鹿柴
中国古代的许多文人受出仕和入世思想的影响,希望能达到“达则兼济天下”的目标,但是如果不能“兼济天下”也要“穷则独善其身”。当他们出仕受挫之后,发现自己的清白之身无法不受世俗的玷污而实现宏图大志之时,他们就选择了“独善其身”的方法,以僻静的山林生活或者是幽静的田园生活来让自己得到心灵的解放,但是当他们发现隐逸的生活并不能消除内心的苦楚时,就选择了拜佛悟道,来从中寻求解脱,追求精神的闲适和内心的清净。
王维的鹿柴可以说是禅意空间最为充分的一处园林。鹿柴,就是用木栅栏围起来的一片森林,里面养有麋鹿。王维《鹿柴》诗中的“空山”“返景入深林”“青苔”都表达了他对自然闲适的生活的向往和对平淡的心情的寄托。
除了鹿柴,王维还有多处私人园林,比如辋川别业、竹里馆、辛夷坞,都是他用来静修参禅的清静幽雅之处。他的这些园林,禅意浓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处处透出禅理。《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空”反应的就是佛教的四大皆空的思想,一切都可归于虚无,应冷静的面对尘世的一切。空间、时间的流逝是平静的,生命的寂灭是无奈的,花开花落皆随缘,体现了王维对佛禅的体悟[2]。
4姑苏城外寒山寺
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被传为千古绝唱,也是因此,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因此出名。寒山寺,宋代嘉佑中称“普明禅寺”,相传,唐代寒山、拾得曾住此,故唐人称之为寒山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首《枫桥夜泊》描绘落第举子失意情感的同时,也给寒山寺蒙上了一层悲戚幽静的美。落月、寒霜、江边枫叶、江中点点渔火、禅寺钟声、夜泊枫桥的旅客,很容易在读者脑海里映衬出一幅秋江月夜图,一切都将虚空的禅境融入到画里,让人从悲戚的景物中体会到举子落第的悲哀,使人顿悟禅心。枫桥与夜钟,成了寒山寺境界的标志[3]。
寒山寺的禅境的体现重点在闹与静的对照之中,寺外是交通要道,喧闹繁华,但是寺内却独辟幽境,钟声悠悠、纯净自然。也是这样,寒山寺成了众多游子的心灵净土。另外禅意盛浓的就是山寺的钟声,“一声敲下满天霜”悠悠钟声,夜半响起,让人顿悟空门,斩断杂念,幡然醒悟。思想仿佛进入了迥然尘世之外的另一番境界。
参考文献
1 周波. 论中国园林景观中的“禅意”[J].艺术审美,2010(9)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四方。 刘邦《大风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之五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遗怀》
关键词:山水诗 空 空境
一.取“天空”之意,营造“空阔迥远”之意境
“空”字在平常中表“天空”之意最多,而在王维的诗中却用得相对较少,大概有10个。如“万里山河空”、“秋空”“远空”等。但王维诗中的“空”除字面意义外还蕴含着超乎“咸酸”之外的“有味”境界。
“群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眺》)江面壮阔,江边的城邑仿佛在水面上飘浮。波澜壮阔的汉江让诗人感觉到高远的天空也似乎在晃动。“空”显然是“天空”之意,但结合整联所描绘的景象和整首诗体现的整体意境,这里的“空”便有空旷之感,让人读来便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立体的画面,非常富有空间感,这就营造了一种空明摇曳的意境。同时,正如坡所言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仅这一联就呈现出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动远空”体现了涛涛江水的动感和声势,更把渺远的意境推向深层,调动了视觉和听觉,其妙,就妙在“空”字把这两种感觉进行了调和和统一,让声势浩大的江水渐远渐淡, 以中国画的留白艺术寓于诗境的开阔空白,空灵之境由此而出。“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澹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赠裴十迪》);“秋空自明迥,况复远人间”(《泛前陂》);这几首诗中的“空”从词义上理解都解为“天空”,但又创造了空旷的境界。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奉寄韦太守陟》)第一句就展现了一幅萧条苍凉的荒城景象,接下来一句更是描绘了一个空阔迥远、气吞山河的画面,“空”在此是空阔迥远之意,同时对应着前面的空旷的“荒城”,绵延的“万里山河”,到“空”一字,那种空阔悠远的境界便点出来了。在此,王维作为画家的笔法显现了出来,整幅画面,纵有“荒城”和“万里山河”,仍给人一种“空”的感觉。“中国画虚实相生,虚处渺远幽深,实处气韵充盈,实为一个充满空白的召唤结构,它在咫尺间可以容纳天地之大,任人想象驰骋。”①这两句诗正体现了中国画的“空白艺术”,虚实相生,于画面中给人想象,于诗境中给人空旷、渺远。
二.空灵渺远与空静禅趣
王维的山水诗中,体现空灵渺远与空静禅趣涵义的“空”字有29个,其中“空林”出现8次,相当于“空山”含义的出现7次。另外还有“空谷”、“空霁”、“空峦”、“空翠”等。这些词的“空”有微妙的不同涵义,同时又有些许相同的韵味。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写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写春山的宁静空幽。“空谷归人少, 青山背日寒。”(《酬礼部杨员外》)写山谷的空寂幽深。“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写深山的空寂清冷。“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斤竹岭》)写曲径的空阔清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野花开古戍,行客响空林。”(《送李太守赴上洛》)“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积雨辋川庄作》)写树林的繁茂、空寂静谧。“山中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写树木的苍翠欲滴,满目苍翠给人的空明之感。“空翠”所表现的自然景物生机勃勃、盎然绿意,王维作为画家对色彩更加敏感,能感觉到那种逼人的绿意。“通过绿色的冰凉感、润湿感,写出山中难以言状的‘空翠’。”②这些“空”都是修饰自然景物,从整体对比来看,它们也有相同的意蕴。
“空”即“有”,强调整体。“空山”、“空林”不是只有一座矮小孤独的山坡,几颗形影相伴的树,而是连绵渺远的山峰相连,一片繁茂的树林。这就是所说的“有”,“空”修饰“山”、“林”传达的是“有”的意味,深山和茂密的树林直入眼帘。
这里的“空”体现了中国诗画的艺术,空间感和空灵渺远的境界。当读到这些词的时候,由“空”字就让人置身于高处,以宁静澹然的心境去看远处的风景。眼前是一片开阔的视野,那青山、绿林、水潭、曲径……都在幽远处,俨然一幅山水画。这就像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人在这头看风景,远处的低处是山林、潭曲,高处是空灵渺远的天空。这就体现了强烈的空间感。诗人看的风景是一幅中国画,山水装饰了诗人的心灵,看画的人在境外看他,诗人装饰了这幅中国画。“中国诗画是抵达世界微茫渺远之处的艺术,它留有大量的空白,这种空白如同天际目不可及之处,也如同精神之渊的最为深沉之处。”③王维借中国画之艺术融合于诗的艺术,创造了空灵渺远的境界。
王维的山水诗非常注重动静结合,体现出环境的空寂、寂静与音乐的空灵。这组词中的“空”虽然各有细微的差别,但总体来说都体现的是空静。这几首诗无一不静,山林也好,潭曲也罢,都是寂静的,整个环境都是空寂的。而王维精通音乐,他能在寂静中捕捉到音乐的声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寂清冷的山林本不见人的踪迹,但却听到了人的声音,连细微的人语都“响”,诗人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更见山林的幽静。“野花开古戍,行客响空林。”(《送李太守赴上洛》)于静中听到人语声,以声音衬出山的空寂。“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诗人对声音是何等的敏感,风吹动松树的声音就像是夜里的一支乐曲,悠远空灵,也正因为这“乐曲”的清晰可听,衬托出“空林”的寂静。王维的“空”字做到了环境的空寂和音乐的空灵的融合。“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月出之前山涧在朦胧月色笼罩下无声的安静,以静写静;月出之后则通过鸟的鸣叫来突出山涧的静,以动写静,“鸟鸣山更幽”,以局部的动衬全局的静。动静结合,幽静空灵的境界亦出。
王维诗中的“空”还体现了心灵之空静和佛家之禅趣。“‘趣’,是王维在生活中欣赏自然美想要获得的一种更高的精神享受,也是他在艺术中反映自然美所努力追求的一种更深的美的境界。”④所谓“空山”“空林”并不仅仅是自然景物而已,它是作者内心的外化。读王维的这些诗句,会体悟到其中有“趣味”,这“趣味”不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有趣的事引人发笑,而是源自于内心,体会这种趣味时,读者的心也不会是浮躁不安的。若读者真真进入了诗的境界,面对其中的趣味,便会发自内心的会心一笑,淡淡的,却又是愉悦的,心也是安然静谧的。因为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内心是空静的,他把内心的空静投射到自然当中,于是自然与心境融合,生成内在的精神的趣味,并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况且王维心中有佛,佛家的禅趣自然也融入其中。王维在《绣如意轮象赞》的序文中提出“审象于净心”“净心”是禅宗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排除一切妄念,以明心见性。惟有心净才能更好地审象,以一颗无尘埃的明亮的心去感受、欣赏自然,才能使自然和心灵相映成趣。
其实,在王维的诗中,“空”作为内在精神的自然物质来表达其禅旨佛理的顿悟归依, 并把自我置于其间。禅寓于动静之中,体认于心灵深处。“空”是内在的,是融合了禅旨佛理的“空”,“空”一方面指向心灵深处、生命本源,另一方面指向眼前的自然景物。诗人便把体认到内心的禅,通过“空”,灿烂地发挥到艺术境界。仍以《鸟鸣涧》为例,禅意的介入给这首小诗带来宁静致远的情趣,幽静的山谷,桂花飘落,月出而惊起山鸟飞,于是空灵悦耳的鸟鸣声响于幽谷。心灵深处的空静与禅趣在这样幽寂的环境得到了融合的体现,静中富有生机,境界中生出情趣。“幽暗中来了一种光照,寂静中生出一种声音,而宇宙是那样深邃、空远,好像一切都融化在永恒的静谧与广漠之中,因而诗境似能给人从此岸世界通向彼岸世界、从刹那通向永恒、从有限通向无限的感觉。”⑤
以上分为两个部分谈“空”,实为从“空”所侧重的不同意义和意蕴来分开论述,在一定程度上把单独的“空”抽离了整首诗,把每一首诗中的“空”也或多或少地抽离了诗人整体创作的体系而来谈每首诗的“空”的意蕴或意境。其实,王维诗中的“空”联系着其所在的整体。也就是说一首诗中的“空”不能单独抽离与整体割裂开来理解,它和全诗的意境相联系,有些是以“空”为中心,连结整首诗所要表达的象外之境。把整体割裂便不能体会诗人的心境。同样,王维所创作的诗,都有特定的风格。辋川集中每首诗的“空”的意境是有些许相同韵味的,如果单看一首诗,不着眼于整个辋川集的创作体系,就不能全面把握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空”是一首诗中的一个字,是一组诗中的一个意境。亦是诗人的一种心境,画家的一种留白,音乐家的一首空曲,禅宗的一种佛境……空明摇曳的渺远,空灵虚幻的寂静,无穷的意味尽在“空”中,惟有王维能道出。
参考文献
[1]张荣东.《中国画家诗话》著,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2]陶文鹏.《唐宋诗美与艺术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朱士钊编《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4]叶燮、薛雪、沈德潜.《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原诗 一瓢诗话 说诗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俞陛云.《诗境浅说》,北京:中华书局,2010.
[6]张晶.《禅与唐宋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7]陈铁民选注《王维 孟浩然诗选》,北京:中华书局,2005.
[8]余恕诚.《唐诗风貌》(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0.
[9]黄燕.《寂寂空山――析入深林王维<鹿柴>“以动衬静”手法》[A].湘潮(下半月),2011.(10).
[10]肖虹.《关于僧肇“空”观思想的本体论解读》[A].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4).
注 释
①张荣东:《中国画家诗话》,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16.
②余恕诚:《唐诗风貌》(修订本),中华书局,2010.126.
③张荣东:《中国画家诗话》,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14.
④陶文鹏:《唐宋诗美与艺术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