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业培训

专业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专业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专业培训

专业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培训;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对我国会计职业的执业质量和会计培训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专业培训教学工作必须更新观念,顺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根据会计专业培训的特点,适时进行会计教学工作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探索培养适应新经济需求的会计人才的新途径。

一、会计专业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缺乏针对性

由于我国的会计专业培训教育一直以来大多都由普通高校举办,且教学师资等资源主要依赖普通高等教育的资源,会计专业培训也就自然承袭了普教的教学模式,然后缩减课时。教学计划即使修改也是委托普教的教师来代办,而对普教的教师而言,由于目前普教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以及学员基础差等因素,高职称和高水平的教师很少给参加会计培训的学员上课,他们并不了解这些学员的实际需求,不熟悉培训规律和学员学习特点,所以,制订的教学计划对学员而言,也就没有针对性。

(二)实践教学环境和形式单一

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就大多数会计培训的实际情况情况来看,远未达到仿真要求,同时由于实验经费短缺,实训室软、硬件滞后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采用的许多资料是由教师自编的,无法保证实习实训需求。这种方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员解决了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但毕竟与实际情况有一段距离。实训基地的建设也因为合作方收入与付出不等同等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不愿成为会计培训的会计实训基地。培训班实训基地的严重缺乏,使得学员的专业实习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课程体系缺乏完整性

学员本身就是会计从业者或潜在的会计从业者,一个合格的、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加强职业素养的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重要环节和途径。目前会计专业培训学专业课程体系很少涉及与这方面相关的课程。而且,教师也往往忽视了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在相关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片面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未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其中,难以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四)会计模拟实验教材不够完善,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

现有的会计模拟实验教材大多是产品制造型工业企业会计的实验项目,而对其他行业的经济业务没有涉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员知识面的拓展。

会计模拟实验教材的项目还应进一步拓宽到其他类型的会计主体,如商业、金融业、行政事业单位等。

另外,会计实践教学应包括会计(含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三类学科的系列课程,还应包括手工操作和计算机操作两种方式。但从许多培训基地的模拟实验教学来看,真实体现模拟实验的课程只有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而涉及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收、金融等课程的实习项目还非常少,计算机操作也较少。

枯燥的理论教学以及理论不能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导致学员被动地接受知识,所学的知识也做不到扎实和稳固。

(五)师资队伍流动性强,教学水平良莠不齐

师资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执行者,对教学效果有决定性的作用。目前会计专业培训教学师资力量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普教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但他们兼职成教教学,对会计培训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相对了解较少。

二是在校就读的研究生,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和广博的知识,并能较好地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易于与学员沟通,但他们缺乏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对教学规律的研究,责任心不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三是退休老教师,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责任心,但对现代成教思想知之甚少,对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不够熟悉,甚至不会使用,影响了会计培训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提高会计专业培训质量的途径

(一)改革教学方式,推广会计案例教学,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会计培训应当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增加模拟内容的比重,以培养学员的实践操行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有利于提高学员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新型教学方法。会计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只有将其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学好。会计案例教学无疑是理论和实践性的契合点。

(二)围绕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层次和培养水平。在课程设置上应本着能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拓展知识背景和能力基础的原则,让学员学会怎样“做人、做事、做学问。”以因材施教为立足点,以“必须够用”为度,注重基础性、科学性、适用性以及各门课程的衔接性,适当增加人文教育及职业素养的课程门类和课时,减少专业必修课,拓宽专业基础,突出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应以学员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为中心,学员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什么,就讲授什么内容。教学内容应以实用性知识为主,强调针对性,争取做到学即能用,适当补充会计实务中新出现问题的研讨专题课和“诚信、敬业”等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着力培养学员的职业素养。

(三)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中的各种方法,它是在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避免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它是文字、声音、图像的结合,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发挥了教师和学员的个性和创造性,同时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们必须扩大现代化教学的范围,提高现代化教学的质量。

(四)开展新会计知识讲座,完善师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众所周知,会计制度、会计法规更新快,会计知识也随之更新。作为会计专业教师应及时了解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积极参加新会计制度培训,更新知识。学校应根据会计制度的改革情况,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训师资队伍,开展有效地教研活动,同时组织骨干教师进行新会计制度讲座,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员,使学员了解到最新的会计知识及新会计制度的具体内容,学以致用,跟上会计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熊守春.提高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12).

2、刘天明.试论我国成人高等会计教育的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6(12).

3、林德明.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与实践相脱离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市场,2005(50).

专业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专业教育;专业培训;关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扩招生的陆续毕业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了障碍,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尤其突出。由于就业的压力,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表现出很多心理问题,如厌学、对未来茫然、心理压力大。很多学生为了顺利就业就到IT培训企业(机构)接受短期培训,但是效果如何呢?我们的专业教育教学又该怎样面对来自就业以及IT培训机构的压力呢?为此,本文对几年来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做了总结整理和分析。

1 计算机专业教育与专业培训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类培训企业(机构)都纷纷开展计算机方面的培训,培训内容从起初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逐步向专业性更强的方向发展。目前,绝大多数的培训企业(机构)的培训项目中都有有关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内容。

近几年,很多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在大学三年级课程结束时,都纷纷到一些IT培训企业(机构)参加培训。在培训时间上,有的要一年,有的要半年,有的要一个季度,培训费用也在几千元到两万元不等,培训时间长短及费用的多少是由培训的科目、目标要求及人才市场需求来决定的;科目越难越多且这方面的人才在需求市场上越紧俏、目标要求越高,培训时间越长、费用就会越高。这些大学生在大学中的最后一学年基本上都在培训企业(机构)度过,导致学校里开设的很多课程学生到课率很低,无法正常进行。鉴于就业压力问题,各高校对此问题也是一筹莫展,基本上采取的是默认态度,致使学校的专业教育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很多接受过培训的学生认为,在培训中他们学到了很多实际的、有用的东西,能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太多,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其次,在培训中学到的技术很实用,从而减轻了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另外,很多培训企业(机构)给学生承诺在培训结束后负责其就业,对学生也有很大吸引力,导致学生宁愿在本校旷课,也要花更多的学费到培训企业(机构)去学习。

2 计算机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

研究发现,高校开设的大部分专业课程长时间没有更新,没有及时跟上用人单位需求的知识和技术更新的步伐,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到毕业的时候很大一部分就已经被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淘汰了。刚招聘毕业生就先要进行培训才能上岗,这无形之中加大了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成本,这是用人单位最不愿意做的事情。

2.2 专业教育厚理论薄实践

学校普遍开设的都是基础性和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虽然在培养计划中基本上每门课程都安排了实践环节,甚至还有一些单独的实践课,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其中的原因也不少。

1)由于每个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各种状况都可能发生,教师为了能够解决这其中的所有问题,就必须下功夫提前做好预备,所以实践环节应该是最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设计和实施的。但是高校的教师除了教学任务外,还有科研、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往往没有过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上,从而使实践环节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成了学生自学的过程了,对于自学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去认真研究,但如果教师要求不严,对于那些稍懒惰的学生,技术和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成了空话。

2)在课程考核上,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实践环节的考核成绩在整个总成绩中只占较少的比例,这也使学生在思想上对实践环节的学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3)对于仅有的实践内容也没有和当前的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特别是针对高年级开设的一些专业方向性课程,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对当前的社会需求不了解;另一方而是课程大纲中实践内容在要求上长时间不变动,教师也不做思考,抱着大纲要求什么就做什么的思想。导致很多实践环节没有达到实际效果。

2.3 专业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缺乏针对性

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是在把所有学生都被默认成知识基础一般的情况下设置的,尤其是地方高校。对于那些原本基础好的学生不能被区别对待,使他们在大学低年级的时候出现“吃不饱”现象,而此时自学能力还没有完全培养起来,没有自行解决“吃不饱”问题的能力,只好跟着学下去,导致毕业的学生基本都是一个模子做出来的,没有什么特立独行的技能,在就业市场上也就缺乏竞争力。究其原因也有很多:比如,如果做分类教学势必加大教学工作量,各高校的师资充足与否就成了关键问题;另外不同层次的教学就要有相配套的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内容的变更,这些是否能跟得上都需要提前做思考等等。

2.4 专业教育忽视就业需求

专业教育忽视就业需求分析是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短板。需求有两重涵义:其一是社会的用人需求,如高校对于当前的IT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问题是模棱两可的。目前没有高校会主动去搜集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需求方面的信息,更不会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而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因此,不了解市场需求怎么可能培养出市场愿意要的毕业生?其次是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需求,虽然很多学生毕业后的目标是进入IT企业,但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一定全部选择进入IT行业。为此,高校没有针对不同就业取向的学生以相应的分类性的就业需求指导。有些高校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类的课程,但是仅凭一门理论课程就教会学生合理规划、设计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似乎是有些期望过高。另外各高校都设置了学生就业指导部门来专门管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可实际上这些部门的工作却仅仅停留在一些就业市场信息、用人单位信息、统计和当前的各专业的就业情况罢了,根本无法提供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各高校的专业较多,每年的毕业生都在几千人,仅靠学校设置的由几个工作人员组成的部门来完成所有学生的就业指导难度是很大的,因此,如果将就业指导工作分解并下移到各个二级学院或系,可将当前的指导难度降低,而且工作下移到学院或系之后,由于负责的面小了,工作人员会更容易熟悉该学院或系的专业情况,在指导上也更有针对性。

3 IT培训企业(机构)的优势

全国开展IT培训的公司将近2000余家,仅1999年到2000年之间就有近200多家公司通过国际IT培训认证机构进入市场。北京海淀区中关村IT培训机构有465家,70%以上的培训机构规模较小,开展的培训项目也少。其中,知名的、能独立进行认证培训的机构有30多家,如,北大青鸟培训中心、新东方IT教育、中科院软件所培训中心、天极网校、清华万博、前景 创收、北京长城计算机学校等。

3.1 接近社会,更了解企业需求

IT培训机构属于商业运营,他们对于不同的IT企业人才需求都很了解,并针对需求进行教学和培训。企业原本用于自己花成本进行的岗前培训无形中转接到了培训机构,培训机构进而又转接到了受训学员的身上,学生为了顺利找到工作,就自愿接受这份培训成本了。另外,由于培训企业(机构)是盈利性质的,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来接受培训,他们就会主动到企业去了解企业的用人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项目,这样解决了受训人员顺利就业的“走”的问题,也就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招生中“来”的问题。

3.2 弥补了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知识应用的不足

学校的专业教育是在基础知识和技能上狠下功夫的,而对于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应用是比较薄弱的,因此,培训企业(机构)正好弥补了这一缺口。在了解了实际应用中的技术和人才需求之后,就先派自己的员工去学习,然后回来培训学生,这样使学生学到的都是在学校没有深入接触的内容。

3.3 具有实战工程经验的师资和模拟实战的教学模式

目前很多专业培训企业中,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培训企业,他们在授课教师的培训及要求E相对较高,基本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实战经验和体会,而且在他们培训学员的过程中生师比较低,有的甚至可以达到三对一教学,这样就能够及时且全面地了解学员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能够有针对性地更好地辅导,学员的技术水平提高速度较快。另外,培训企业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采取的是学员团队式学习模式,学习环境及工作要求等都与IT企业的工作环境很相似,这种接近于现实IT企业的工作和学习模式,使学生在结束培训后可以更自然地与实际工作环境相对接,减轻了就业心理压力也缩短了适应期。

3.4 招生中有很强的渲染性

培训企业(机构)的盈利性质导致其需要吸引很多愿意接受培训的人员,因此,他们在招生宣传上也是花了很大的力气,非常具有渲染性。他们会根据受训人员的不同心理专门设置一些具有诱惑力的招数来吸引学员报名,这也是当前培训业经营火爆的原因之一。

4 校园的专业理论教育与IT培训企业实践培训的结合

从以上的分析研究中可以发现,在计算机专业的教育过程中,高校有高校的不足,培训企业又有它自身的优势,如果将大学的专业教育与培训企业的专业培训结合起来,就可以弥补本文第2部分中叙述的校园教育中的一些缺陷,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改善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但高校在进行与企业联合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教学与培训的方式、时间、内容、考核要求等方面的周密安排。

经过分析,笔者认为在进行二者结合过程中可做如下安排:在方式和时间上可按照7+1或者6+2模式,即学生在高校学习6~7个学期,在培训机构学习1~2个学期,一共加起来是8个学期。学生通过前期大量的时间在学校进行全面的基本专业知识储备,可以对专业方向有个较全面的了解,并对当前行业就业需求、自身特长与爱好进行理性分析,最终有针对性地选定自己后期将接受的专业培训项目,更有利于未来就业。在内容上,可将学生及社会行业就业需求纳入考虑范围,不能一概而论、不能长期一成不变,即应根据学生需求、就业需求适时调整培训内容及培训目标,并将职场的职业操守作为内容的一部分融入训练始终,高校应对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师资等方面进行考察。在考核要求上,高校与培训机构须达成一致,给培训机构较为独立的考核权利,高校应认可培训机构给出的考核成绩,并作为学生有效专业实践成绩的一部分录入学生学籍档案。在后勤保障管理上,尽可能实现统一食宿、统一管理,做好考勤记录并将其计入总成绩的一部分。

培训企业是具有商业盈利性的,追求利润是他们的本质,在进行校园教育与专业培训结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到这一点。一旦进行校企联合,培训企业的生源就不成问题了,它所带来的潜在问题是培训企业是否还愿意花大力气解决他们自身成长的问题,如对IT企业人才需求情况了解得是否真实和全面、他们的师资和设备是否能达到企业人才需要的培训要求等等。因此,在进行联合前还应该进行责任约束,应签订相应的委托培训合同,以确保学生的利益。

专业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专业培训

随着医学专业的发展,各种医疗设备及技术不断应用于手术中,治疗观念的更新,手术流程的规范,,培养手术室专科护士是当前手术室护理的一个重要课题。但由于目前护理人力资源的普遍欠缺,加之管理层对护理专业的偏见,脱产参加专业培训班的机会对护士而言是很有限的,故在职在岗的专业培训尤为重要。我院自卫生部《2010年"优质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以来,改变以往的培训内容及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二级甲等医院,共有病床630 张,手术科室7个,手术间12 间,日平均手术20 台。手术室共有护理人员18名。其中副主任护师 5人,主管护师 4 人,护师及以下 9 人。

1.2. 培训目标 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满足患者及外科医生需要,使每一位护理人员不断走向专业成熟,让患者能得到手术全期优质护理。

1.3方法 在护士长总体指导下,由两名副主任护师分别制订培训计划、目标、内容并实施,每月侧重1~3个内容,将护理人员按手术室工作年限分为3个组,2年内为1组,2~5年为2组,5年以上为3组,分层次培训,使各类护理人员掌握与其职能相符的理论和操作知识,中途按护理人员自身基础及培训内容掌握情况随时调整。

1.4评估方法及结果 每月向7大手术科室分别发放自制的患者及医护人员满意度调查表各10~15份,满意度调查结果患者、临床医护人员满意率分别由平均70%左右,逐渐上升并稳定在95%左右。

2 培训内容

2.1 常规培训内容

2.1.1湖北省手术室质量检查标准,让每个护理人员都熟悉质量标准,用标准要求指导护理行为。开展新手术前,请外科医生讲课,安排外出参加学习的护士将学习得到的新信息、新理念、新方法与自己的所感所悟给全科护理人员介绍,使大家不断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适应工作需要。

2.1.2各种手术的术前准备及术中配合 让每个护士对各种手术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手术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能熟练配合手术,尤其在病情变化,操作紧张时,做到沉着冷静,熟练配合手术医生操作,有效配合麻醉师处理患者。

2.2消毒隔离 手术室感染管理主要是消毒隔离质量管理,其质量直接影响手术患者的预后。有研究表明,手术室护理过程质量包括7项一级指标,其中消毒隔离的权重值排名第一[1],它贯穿于手术过程始终。对护士加强手术总消毒隔离制度方法监测,无菌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培训,使每个护理人员都重视消毒隔离工作,即可杜绝手术室感染,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2.3职业防护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高科技仪器和新型药物生物制剂的使用,护理人员已成为职业暴露和引起相关损伤的高危人群。引起护理职业暴露和职业性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客观原因外,护理人员的个人防护行为也起着重要作用[2]。要提高护理人员职业防护能力,首先要认清各种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因素,职业暴露的特点及危害机制。通过培训,使护理人员对危害因素及职业暴露相关知识有全面了解,增强对职业安全的防护意识,提高护理人员对标准预防及规范操作的依从性。

2.4术前访视 护患沟通技巧,护患沟通能力是护士必备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之一。在手术室优质护理中,术前访视是手术室全期护理的重要内容。通过术前访视,可密切护患关系,缓解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 ,便于制订完整的护理计划,更好地完成术中配合,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加强护患沟通方法培训,倾听耐心能力和应用技巧培训,规范指导用语,提高护理人员的语言沟通能力。

2.5标本管理 将手术室标本管理纳入培训内容,包括各种病理标本的留取,保存方法;标本管理中的三查三对制度(即巡回、器械护士、术者手术结束查对,巡回护士与送检护工查对,送检护工与病理科收取人员查对并登记)。使手术室护理人员提高对手术室病理标本管理的认识,积极探索适合的管理方法,杜绝标本处理不规范,送检方法不正确,丢失或保存失误。

2.6稳定专业思想 专业思想是护士对自己所从事的护理专业总的看法和观点,以及自己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3]。由于长期以来的社会偏见,不良风气的影响,护理人员的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加上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长期超负荷工作,轮值夜班致生活不规律,护士本身的多重角色转换,而且各方面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常使护士感到力不从心,身心疲惫,难免对专业思想产生动摇。我们将护士职责,护理伦理学,护理人文关怀技巧等,充入培训内容,培养护理人员职业荣誉感和良好的职业心态,使护士能时刻保持活力,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工作。

3结论

目前,我国对专科护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已形成一致认识,普遍认为对专科护理领域从业护士进行专科化培训是我国专科护理发展的重点方向。随着外科学的发展和治疗观念的更新,手术流程的规范,新的医疗设备及技术的不断涌现,手术患者对手术全期优质护理的高要求,对手术室护士的各方面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在职规范化专业培训,能使各级护理人员得到充分的培养,是培养适应现代高素质的手术室专科护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群,崔佩.手术室护理过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3):228-229.

专业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科学技术;融合;教育

艺术设计的内涵

艺术设计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应用于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中,使其设计的产品不但具有实际的功能,还具有审美的体验。因此,艺术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服务性。它可以让人类获得各种更有价值,更有品质的生存形式,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创造性的改造,旨在为人类提供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同时,艺术设计还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艺术设计的实现手段是理性的,这和纯粹艺术品的实现是有区别的,人们可以凭借突发的艺术灵感创作出震撼的艺术品,但不可能仅仅凭借灵感去创造出一个好的产品。一个好的产品的产生过程,不仅仅是设计者的自我表达,更是一个具有严谨科学精神、合理统筹规划的有目的的活动,它需要设计师把自己的灵感和理念,通过与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才能表达出来,有时甚至需要像实验科学一样进行各种科学的实验探索,需要设计师的艺术追求与实际生活需求的各种妥协才能够实现。因此,艺术设计产品没有绝对的艺术理想的纯粹性,它最终要以人为本,用人的体验去判定其是否成功,其承载的功能性始终是第一位的。

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的边缘学科,既是融合了艺术、科技和经济的综合性学科,又是在融合与完善中不断壮大和独立的一种新型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艺术设计本身还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活动。任何艺术设计都不是一个学科能够完成的。一个纯粹的艺术品的创作往往是一个人的事情,但艺术设计产品的实现确是一个工业化的过程,在纸上的创意只是一个概念的产生,一旦要去制作那就需要其他学科理论和技术的支持,很多时候靠一个人来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各种新材料的研发、信息技术的应用、工业化的生产以及产品的现代营销等,都是艺术设计不能绕开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艺术设计师不但要有艺术设计的才能,更要有统筹规划的才能,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由此,也奠定了未来艺术设计的发展必定要求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完美融合。

科学技术对艺术设计的支撑作用

在一般人眼里,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分别独立存在的领域。科学技术研究的是自然规律,科学是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技g是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凭借的方法和设备,是人类在创造物质世界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法。在物质世界的生产过程中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艺术则注重情感的表达、反映现实但又超越现实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和方法。科技与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它们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艺术的创造性需要通过科学技术来呈现,科学技术是设计得以进行的基础,没有正确的科学技术的使用,再好的艺术设计形式也无法实现。换句话说:设计审美观的实现及其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提供的支持;设计审美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科学技术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方面的保证;设计审美空间及其表现形式的拓展更离不开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因此,我们可以说:正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响和促进了艺术设计的创新,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的结合,既给人类带来无限的创造活力,也为物质世界的理性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同时,科技发展的新发明和新技术需要设计的创新以更为美妙的外形赢得人们的认可。现代艺术设计正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服装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综合载体,其审美与创作的表达无不渗透着艺术与科学技术进步的完美结合,具有创意的设计离不开能表达其思想的新型服装纤维性能、面料结构和色彩,离不开符合其思想的服装结构形式与服用环境条件,这些无不既涉及了艺术的创意思想,更融合了人、服装、环境三者间的服装科学。也正是鉴于服装集艺术与科学技术于一体的特性,北京服装学院提出了“创意融合技术、设计传承文化”这样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培养具有工程师素质的服装艺术设计高级人才和具有深厚艺术素养的服装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科技与艺术融合是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澳大利亚艺术教育值得借鉴的地方

1.紧跟时尚艺术与科技发展设置跨学科专业

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繁荣,提高国际竞争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保持和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各国政府近年来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在这方面,澳大利亚政府也不例外。该国于2011年8月,就由联邦政府多部门联手出台了《澳大利亚创意产业21世纪发展战略》,提出将推动创新、加强基础建设、培育人才和加强产业研究成果利用四个方面确定为战略发展重点,旨在通过数字通讯、创新科技、文化教育、经济贸易等领域的有机融合,积极完善政府机制、加大政府投入等措施来保证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政府针对中学、高等教育、专业培训等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意人才培养扶持措施,更是将全澳的艺术教育推向了新的高峰。这一通过教育和技能培训来培养创意人才的方式被称为21世纪澳大利亚发展生产力的“奠基石”。

赴澳培训学习,我们走访了一批大学及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对时尚设计、创意设计等专业的设置情况进行了解。从各机构的情况来看,政府的战略决策已然显现。例如:各高校基本设立了艺术设计学院或创意设计学院,除传统的绘画、雕塑、陶艺、音乐专业外,各大学还设立了数字媒体、平面设计、工业设计、视觉艺术、环境艺术、动漫、摄影、时尚设计等跨学科的艺术设计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各高校都十分重视这些专业所具有的学科交叉与融合特性,提供设计工作室、摄影工作室、陶瓷工作室、金工实验室、印花工作室、3D打印工作室等兼具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特点的各类工作室给各专业的学生自由选用。更有像纽卡斯尔大学这样,为了各专业学科更好地交叉融合,以“大艺术”的概念将音乐、戏剧、服装、舞美等专业设置在同一个艺术学院中,通过组织大型年度演出促进各专业学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2.注重创新、实践与互动的教学理念与课程设计

在澳大利亚,无论是大学、还是职业培训机构,其研究和教育方向都以符合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十分注重教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及发散性思维,树立以人楸尽⒑托郴肪车睦砟睿各高校的课程设计目的都十分明确,通过模块教学、理念引入,使学生的课堂体验更加丰富。例如:基于环保理念的纺织品设计课程,则是鼓励学生利用废旧纸张、废旧羊毛制品开展设计,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基于材料成本概念的工业设计课程,通过设定固定的平台架构,让学生自选材料、在考虑成本的基础上完成设计,使学生充分理解设计与成本的关系;基于企业品牌的服装设计课程,学生要深入了解企业文化,找寻企业符号及元素,建立企业品牌与设计的关系;基于传承理念的首饰设计课程,则是将古老的铸造工艺应用到教学中,实现不同方式的首饰加工制作。考虑到学生就业可能自创品牌或创业,各高校都相应开设了市场营销、品牌管理、商业技巧等实用课程。

启发与互动式课程设计是澳大利亚艺术教育模式的又一大特色。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体现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教师在设计每一门课程时,除对课程所授内容、修课时间、应交作品及评估标准做严格规定外,大多数课程的细节设定更注重于启发和互动,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文化背景优势,集设计创新、文化传承和设计作品的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开展项目制教学,学习评价考核形式则多以由学生提交项目报告或作品来完成。这既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了相对完整的创新思维方法的训练,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悉尼TAFE学院的首饰设计课程,教师以“美”与“丑”为主题开展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扩展教学资源和内容,对美学理论进行讲解,启发学生对“美”与“丑”进行自我诠释,最后完成作品。学生将从作品最初文字构思阶段开始的所有资料包括文字、草图和成品等汇集成册提交。这一反映学生理论知识、创意创新能力、文字功底、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作品,也常作为学生的学习成果资料,在将来行业招聘时介绍给企业。

3.注重艺术、时尚与科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与科研特色

在走访澳大利亚高校时我们发现,各校艺术设计学院在介绍其教学、研究时,普遍提到目前的时尚艺术设计,再也不是简单的纯艺术行为,而是艺术设计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各学科虽然独立设置,独立发展,但各个学科之间的跨界合作日益增强。很多课程也互相开放,在很多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都开设有全校选修课,允许其他学科的学生选修。不少实验室也提供给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的师生使用,或者建立跨学科的综合实验室。例如:在服装教育方面,最普遍的是服装设计与纺织品设计专业密不可分,虽然两者是互为独立的专业,但几乎所有的服装院校都开设印染等课程,并十分强调其重要性,这一点与国内绝大多数服装院校的情况不同;在我国绝大多数的服装设计专业,没有开设印染类课程,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于图案、色彩的技术实现了解甚少。同时,教师的科研领域也颇具跨学科特色,特别是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的特色。例如:新南威尔士大学医学院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实力,如今他们与艺术设计学院合作,通过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设计,大幅提升各种仿生人体器件的美感与可接受性,减少病人对于人造器件的排斥,提高了病人的康复效果。这种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模式,如今已成为他们广泛的共识。在纽卡斯尔大学和格里菲斯大学等学校,我们在视幻艺术、交互媒体、可穿戴智能技术、E-健康等方面也看到了他们将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取得的可观成绩。例如:如何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时尚产业,完成现代艺术品的个性化定制和古代艺术品的重现与再创造。

综观澳大利亚高校中各院系之间的互动交流,最深刻的感受是他们已有的共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单一学科发展所面临的局限性日趋明显,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社会对时尚美好生活的追求,特别是在创新产品的开发方面。因此,在他们的实际工作中,人们会自觉地开展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的交流与合作。这种艺工融合的理念不仅仅是停留在艺术设计与技术并重这一简单层面上,而是真正打破艺术和科技自身范畴的共同促进与发展,艺术设计可能发现和解决科技不能解决的问题,科技也可能给艺术和设计创作提供新的手段和开辟全新的时空概念。正是这种艺工时尚融合的视角和科研理念,使这些学校能够把科研的触角不断地伸向学科的前沿,不断催生出新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

专业培训范文第5篇

第一,层层定位的调研问卷设计。调研问卷遵循“项目——调研点——具体问题”的发展分解过程,根据调研项目的定位确定调研的内容点,再根据调研内容点分解出具体问题,在尽量保障调研内容系统性和完备性的情况下,加强调研指向内容的统一性和聚焦性,切实提高调研的效度和信度,为后续培训现状和管理模式的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第二,全盘角度的调研对象涵盖。为全面掌握大理局培训及管理现状,研究和探索电力行业培训管理特点,本次项目从学员对象和教培管理人员双重角度进行调研,且针对不同对象群体,有侧重点、有目的性的设计不同调研问卷,尽量保障调研内容与对象的切合程度,提高调研的信度。对象一:大理局近三年入企员工调研侧重点:培训内容、培训收获、个人感想等调研出发点:企业培训归根结底是为学员创造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提升机会和平台,学员的认可是对培训工作最大的肯定,因此可以把学员看成是服务对象,从服务的角度出发,全面了解学员对培训的感知、评价和建议,并着重了解学员的感想,尽量以学员的视角去发现和看待问题,帮助后续站在学员的角度解决问题,即通过提升学员培训感知来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对象二:行业内教培管理人员调研侧重点:培训规划、培训考核等调研出发点:管人靠制度,管事靠流程,要想切实优化现有培训管理模式,仅仅了解培训对象的感知和评价显然是片面的、不理智的,因此项目还从制度、流程的角度出发,对行业内的教培管理人员进行了调研,在一定范围内全面了解电力行业在培训方面的现有管理模式的同时还可取长补短,促进行业内的优秀培训经验吸收与应用。第三,高效便捷的调研渠道使用。为提高调研实施效率,方便调研对象操作,项目调研采取了网络问卷的形式,调研对象通过调研链接可以在电脑、手机等网络设备上直接进行问卷答题,大大节约了调研的时间和成本,也方便了后台对调研数据的提取和分析。

二、科学性和规范性优化培训管理模式是项目抓手

第一,科学有效的调研数据分析。根据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员工“冰山以上部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外在表现是由“冰山以下部分”的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等内在部分决定的,而前者容易通过调研问卷了解,后者需要累积一定的专业经验深入分析得出。因此,项目调研分析秉持的基本原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即根据问卷中简单易懂的语句描述和选择结果,分析学员群众内心深处的培训需求和期望,再在对比教培管理现状的情况下得出培训现存问题,最后根据实际需要采用结构分析法、鱼骨图分析法等常用分析工具来直观深入地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第二,聚焦有针对性的问题优化方案。根据前一步骤,项目聚焦各个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着眼于源头上的问题改善或解决,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及建议,联合实操流程建议,最终汇总成一整套项目研究报告和操作指南,这就保障了项目从实际现存问题出发的聚焦性,从而保障项目的实效性和落地性。第四,个性化的培训管理模式探讨。项目除了着眼于大理局内部的培训现状,同时有意识地借鉴行业内教培管理经验,并结合国内、外电力行业相关培训管理经验和超高压输电公司对培训和生产准备管理的需求,有参考地、并非空穴来风地梳理金中直流工程培训工作的优点和薄弱环节,从而优化和完善适用生产准备特殊环境的系统性的员工培训管理体系,提出与环境相适应的员工心理干预措施,为后续新建换流站的人员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培训过程管理提供指导性意见,保障了项目在行业、公司、学员等多个层面的个性化需求契合。

三、形成精细化和差异化的培训实施建议是项目最终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