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英美文学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英美文学课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实用性”的课程,诸如商务英语、文秘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的出现,一直处于主干课程地位的文学课逐渐被边缘化。与此同时,许多学生还对其冠以“不实用”的称号。针对这一现象,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当深思,如何在当今的形势下,实施文学课的教学,并摆脱其尴尬的境地?我认为,任何一门课程,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高其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此,本着“兴趣”的原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内容
长久以来,英美文学课的教学通常都是以英美文学史及英美文学经典作品选读两大模块为主要内容。我认为,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的大学生。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从往年的精英教育转为了大众教育,而毕业生的工作也从国家分配变成了自谋出路。所以说,知道浪漫主义时期是指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在此期间主要有哪些代表作品;约翰・弥尔顿是哪一年代的人,他的作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等等,对现在的大多数学生来讲,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东西并不能为日后的就业增添筹码。另外,即使有些同学想学好文学课,但是老师课堂上对于文史及作品时代意义的长篇大论,也使得他们逐渐失去了兴趣。那么,文学课到底要如何来上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能让他们有所收获呢?我认为,针对当前的形势,文学课的教授可以调整为“当代作品为主,经典作品为辅,同时并配以西方文学理论的导入”这一框架。
首先,为什么要选择以当代作品为主,经典作品为辅呢?因为文学作品其实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缩影。如果我们过多地关注经典作品,学生将很难把其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产生共鸣。另外,大部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通常较为晦涩难懂,而这会导致学生望而却步,进一步失去兴趣。然而,近些年的文学作品并非如此,因为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上,它们都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学生读起来比较容易投入。有人担心当代的文学作品不如以前的优秀,课堂上引入这些作品会导致学生不能欣赏最经典的语言。其实不然,因为现在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上乘之作,有很多荣获过诺贝尔奖(Nobel Prize)、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等各种奖项。例如,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的作品《最蓝的眼睛》、《宠儿》等就可以被选进文学课堂。另外,迈克尔的《时时刻刻》(1999年荣获普利策奖)也可以列入我们的教学大纲。同时,还有一些华裔文学作品,诸如谭恩美的《喜福会》,汤婷婷的《女勇士》等也都是很好的选择。而至于为辅的经典作品,我们可以将那些已经被改编成电影的,大众所熟知的《傲慢与偏见》、《简・爱》、《飘》等佳作带进课堂。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
其次,为什么要引入西方文学理论的教学呢?在我国高校中,西方文学理论一直是处于一种缺席的状态。很多大学在文学课的讲授中根本不会涉及理论的内容。对此,郑州大学的郭英剑教授曾经指出:“文学理论的缺失是令人深思的。”“文学理论可以使我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经典作品,并使我们意识到经典作家要比过去人们对他们的认识复杂得多。”确实,西方文学理论的历史源远流长,尤其到了20世纪后,更是百花齐放,诸如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二、教学方法
在中国,无论是哪一门课程的教学,一直以来最传统的授课方法都是“老师台上说,学生台下听”,文学课更是如此。这往往造成老师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台下昏昏欲睡的现象。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热情,我们要去思索新的教学方法。我认为,课堂从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为对文学的认知其实无所谓对错,毕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告诉大家他们的想法并进行诠释,不仅可以使他们的表现欲得以释放,增强自信心,而且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刘润清教授在其《论大学英语教学》一书中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如果承认学生的智能作用,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参加语言运用。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予指导,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刘润清,2000)
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很多高校越来越重视此现代科技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文学课恰是最适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科目之一。因为文学课的信息量非常大,时代背景性也很强,如果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简单明了地突出重点难点,而且可以让学生对作品有很好的感官上的认识与了解。例如,对于某一部文学作品的教学,我们可以在课件中插入作者的图片,所反映时代的图片等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其兴趣。不仅如此,在文学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大量运用由作品所改编的影片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因为通过观看电影,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并且分析文学作品。例如,我在教学中,对于一些经典著作的讲解,像《简・爱》、《傲慢与偏见》、《飘》、《哈姆雷特》等均采用了影片授课,而对于当代的一些作品,如《喜福会》、《时时刻刻》、《美食祈祷和恋爱》等也都通过电影进行讲授。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与同学探讨男女主人公的思想活动与行为。所以我认为,影视教学在当今社会的文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传统的文学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的大学生。所以,我们要从兴趣着手,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善,使得学生喜欢文学,重视文学,而不再使其边缘化。
参考文献:
[1]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等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2]郭英剑.从文学理论的缺席谈起――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J].郑州大学学报,2002,(5):5-7.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在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而英美文学以其潜移默化式的陶冶和润物细无声般的滋养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英美文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质、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文化鉴赏能力,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平台。然而,由于文学教育的效果不能立竿见影,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实用主义思想和就业压力的影响下,认为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浪费时间又没有太大用处,对这门课的学习消极被动。
以致语言技能虽然提高了一些,但语言内容空洞、缺乏思想、更少个人见解,整体素质却下降了。此外,作为英语专业支柱课程的英美文学,在与语言学和专门用途英语等课程平分秋色的同时,课时不断减少,其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因此,广大英语教师开始探讨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育理论和观念,把英美文学课建设成为一门着眼于启迪思想、开发思维潜能的素质教育课程。
2英美文学教学改进的思路和措施
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要给予英美文学正确的认识和应有的重视,尤其是从事英美文学教学的教师更应该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对教学和学生加大情感投入,利用课内外的一切机会帮助学生改变对这门课程的错误观念,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英美文学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1充分认识学习英美文学的重要性学习英美文学尤其是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提高英语水平的最佳途径。众所周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菁华主要存在于文学语篇之中。所以,英美文学作品可以给英语学习者提供丰富多彩、生动逼真的语料库,以其涵义微妙的词汇、别具匠心的句式、发人深省的篇章提高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学习英美文学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主要途径。英美文学的作家和作品无疑会反映英美文化的价值观、世界观和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感受到了解多元文化的乐趣,培养自己对文化的宽容精神,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日趋频繁的国际合作和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习英美文学是培养思辨能力,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正如王守仁教授所言,英美文学课程“是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无穷”。这种思辨能力不仅有助于对知识的探求和应用,还有益于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涉世不深的学生难免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挫折、甚至不幸。通过阅读经典,和伟人对话,可以使他们对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哲学多一份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会轻言放弃。
2.2调整课程设置,扩大授课对象在过去十多年中,我国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科教育逐渐从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教育。对英美文学教学的研究如果只集中于英语专业,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语言、文学和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同时限制了文学课程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认识人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功能的实现。此外,随着大学生入学英语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重点不应只局限于语言教学,而要向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素质转移,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条件日益成熟。因此,英美文学教学在课程设置上要突破英语专业的限制,向全体大学生开放,扩大其授课对象,使之成为一门大众化的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在这个层次上,英美文学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经典文本的阅读和阐释上,重点是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教学内容和形式应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和思考的场所,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英美文学教育与大学英语教育的契合是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的必要策略。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程;现状;教学改革
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随着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化与教学要求的不断扩展,英美文学这门英语专业的必修科目重要性也在不断显现[1]。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课程之后,知识储藏会更为丰富,个人视野会得到开阔,人文素养也会得到比较明显的提高,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于意义。伴随高校英语专业的改革发展,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滞后性也逐渐显现出来,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院校及教师作出针对性改革,以此为基点来确保英美文学课程的开展可以为英语人才的培养所服务。
一、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在当今全球范围内,各国联系愈加紧密,交往变得更为密切,英语作为世界范围内应用率最高的语言之一,其重要性也得以不断凸现。在此背景下,我国很多高校的学生都选择英语作为个人专业,希望具备较高的英语能力,为个人日后就业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高校的教师就需要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而英美文学课程就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学生通过英美文学的学习,可以掌握丰富的西方文化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与其它国家的人进行顺畅的交流,以此不断提高个人英语水平[2]。
(二)扩展视野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太注重学生的个人视野扩展,这样,会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存在视野不够开阔的现象,对于其英语能力的提高有严重的阻碍作用。但是,在学习英美文学课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很多西方国家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也会了解到当地的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个人视野会得到进一步开阔,知识储备得到较好的扩充,自身英语学习能力、应用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3]。
(三)方便学生就业
高校的学生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就业,但是,若是院校不重视英美文学专业教学,学生的综合实力无法得到提高,在就业中就会缺乏竞争实力。通过学习英美文学课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英语知识掌握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都会得到明显提高。这样一来,学生在就业中就会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便于学生找到符合自身的工作。
二、目前高校英美文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安排不合理
高校英美文学专业的具体内容十分繁多,但是很多院校并未认清这一现实,没有安排足够的课时,这样,教师只能在有限的课时之内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无法得到明显的体现,这会导致教学主次方面存在偏颇,学生难以吸收和消化相关知识。这样一来,高校英美文学专业自然无法得到有效开展,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二)教师素质较低
一些高校的管理者,认为英美文学专业的重要性无法与翻译、语言学等课程相比,因此,在选择教师的时候很少去对其进行综合考量,甚至安排一些兼职教师去讲解英美文学。由于教师自身素质较低,对于英美文学专业的知识点掌握程度较差,这就很容易导致英美文学专业课程的开展存在不科学之处,教师无法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体现出来。可以说,教师素质较低,对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实施存在严重阻碍之处,更会给学生的系统学习带来阻碍[4]。
(三)教学方法落后
很多英美文学专业的教师,对于课程的具体变化方向缺乏系统性把握,也没有对教学方法作出相应的调整,这就导致英美文学专业的实际教学与课程发展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教师若是一直沿用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英美文学课程开展就会面临很多困难,学生的兴趣会被进一步削弱,这也就会造成英美文学的教学效果存在严重的缺失[5]。
三、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合理安排课时
高校若想真正实现英美文学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首先就需要保证英美文学专业具有足够的课时,而这需要院校给予英美文学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英语专业的管理者,认为语言学、翻译、听力、口语等内容是学生学习英语中需要重点把握的,而英美文学则是可有可无的一门学科,这就直接导致了英美文学在不受重视的前提下存在课时不合理的问题。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方面,语言学等课程固然重要,但英美文学课程的开展可以确保学生具备将听力、口语等教学内容活学活用的能力。学生只有通过学习英美文学,才能掌握西方英美国家的语言习惯等,才能在与对方交流中体现出较强的适应性,避免交流不畅等问题的出现。因此,学校必须为英美文学专业安排充足的课时。只有在具备充足课时的前提下,英美文学专业的教师才能确保将重点一一凸显出来,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点才会真正被学生吸收,避免出现因课时不足造成出现知识填塞现象[6]。
(二)提高教师素质
英美文学专业与其它英文专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该专业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外,还具有不同国家的不同风貌、不同特点等,这就需要教师在具备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切实掌握这些基本的文化内容。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对于英美文学课程开展十分重要。某高校为了保证英美文学专业教学的整体质量,针对教师的素质进行了切实提高。该校在选拔相关教师时,对教师进行了全方位考核,除了要求教师本人的基本教学能力牢固、扎实之外,还要求教师了解和熟悉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政治、日常生活、娱乐等多方面内容,若是教师在英美国家有生活或工作经验更好。在选择教师的时候,该院校会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进行笔试,还会要求教师进行英美文学课程试讲,通过上述考核的教师才能入选。教师在入选之后,还会接受系统、科学的培训,并针对培训内容进行考察,还会安排专门的教学督导人员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分析与评分。这样,该院校英美文学教师素质提高工作得到顺利开展,对课程开展质量起到了较强的辅助作用[7]。
(三)改革教学方法
英美文学专业的教师,需要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实现该专业教学的整体改革顺利进行,在教学方法改革中,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开展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是英美文学课程需要重视的教学形式的一种,教师在授课之前抛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为学生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思考,也可以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讨分析。教师可以在课上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情况进行总结,并与学生进行共同讨论。这样,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就会对本课的内容有大致掌握,在学习过程中会变得更有针对性。
2、多媒体教学法
传统的英美文学专业教学,教师一般重视知识点的灌输,但很少注重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此背景下,多媒体教学可发挥自身价值。教师让学生在课上收看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英美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也可以让学生收听英文歌曲。这样,学生在面对这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可切实激起学习欲望,课堂氛围也会变得更加生动,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教学效果自然可以得到切实保证。
3、合作学习法
英美文学专业教学的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为每一个小组布置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作业等,让各个小组进行自主讨论。学生通过参与合作学习,就会对英美文学的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还加强了合作能力与实践能力,这对于学生通过英美文学的学习来提高个人综合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8]。
(四)对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传统的英美文学课程评价,教师一般比较倾向于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评价分析,却没有认识到学生日常表现的重要价值,这样一来,该课程的评价工作质量就存在严重疏漏,评价工作也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某教师在对英美文学课程进行教改工作时,对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进行了切实改革。该教师在新的评价工作中规定,学生的考试成绩占到课程评价的50%,课上表现要占到30%,学习过程中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与主动性占到评价工作的20%。这样一来,该教师就将英美文学专业的课程评价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在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同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个人能力、综合素质、学习态度等。在此评价标准体系之下,学生就会从以前的重视成绩转向重视学习全过程,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全面提高个人综合能力。该教师发现,在新型的评价体系带动之下,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仅得到了切实的提高,各方面综合能力与整体素质也得到了较好的提升,教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四、结语
随着当今高校的不断发展,英美文学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目标的变化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英美文学课程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在此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专业若想实现深度发展,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需要得到切实关注。高校与教师需要认清英美文学课程的自身重要价值,并且针对其所存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关的教学改革措施。教师可以从教材、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入手,确保教改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质量。
作者:管英杰 单位: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祁继香.高职高专院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04).
[2]张洁.“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评述[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9).
[3]唐志钦.地方本科院校英美文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11).
[4]骆寒波,黄雪玲,李存晰.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创新教学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1).
[5]聂磊.高职高专英美文学教学探究[J].语文建设,2013(27).
[6]邓景茹.高职院校研究性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关键词:影像资料;英美文学教学;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一、关于英美文学教学的若干反思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目的与意义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进行了这样的规定:培养学习者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促进学习者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提高,增强学习者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由此可见,英美文学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向学习者介绍重要的作家及其作品,使学习者在阅读、理解和鉴赏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英语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思想内涵及文化底蕴,从而培养学习者对英文原著的兴趣。
英美文学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演变过程,从写作模式上来看,英美文学经历了盎格鲁-萨克逊主义、人性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阶段。英美文学作品能够为学习者提供语言典范,为培养学习者人文、交际、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素质提供优秀的素材和背景,也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独立思辨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因此,英美文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英美文学教学手段的使用情况
从整体上来看,可以将我国英美文学教学手段分为三种。第一种手段可以称作“填鸭”。采用这种手段的教师事先选择好作品,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进行作者、作品等相关信息的直接灌输。第二种手段可以称作“引导”。采用这种手段的教师让学习者在课下进行指定作品的“预习”,在课堂上引导学习者针对这些作品展开发散式思维,鼓励他们发表自己对于作品的独立见解并相互交流和辩论。第三种手段可以称作“辅助”。采用这种手段的教师将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仅仅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必要的任务安排、资料辅助和组织协调,而让学习者采用自发模式进行作品研读。
(三)新时代背景下英文文学教学的再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通才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学习者在进行英语学习时更加注重与市场和就业相关度更高的课程,英美文学课程已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有必要对英美文学课程进行再定位。例如,本科英美文学课程可以进行这样的再定位:通过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体验和鉴赏,丰富西方文化知识,提高深层次的审美能力,加深对英语的语言掌握。
二、影像资料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相关学术思想的简单回顾
这一领域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包括:梁洪兰(2005)发现,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着课时效益差、学生阅读困难大等问题,应当将多媒体技术引入高校英美文学课教学。唐静文、林芸(2008)指出,应确保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确保以学生为主体,确保师生、多媒体与教材之间的多元互动。王艳玲(2010)分析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的辅助作用促进文学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
从总体上来看,由于多媒体化的影像资料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使用时间较短,相关的研究还不十分深入,对于影像资料对英美文学的现实意义研究得不够深刻。
(二)影像资料对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价值
1、对文本的超越
影像资料所能带来的视觉和听觉震撼明显要超过文本信息,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从而有效地消除学习者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容易产生的畏难情绪。目前,在英美文学课堂上的学习者多是80后乃至90后。他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极为丰富的时代,对文本内容的兴趣和敏锐度都非常低。
影像资料能够把一切遥远的和抽象的变成近距离的和具象的,大大缩短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距离。在英美文学课堂上导入影像资料,能够以声音、影像、文字为载体向学生传递信息。如此一来,关于语言、文学乃至文化等方面的大量信息得以以压缩的形式传递给学习者,使传统教学仅仅依靠文本的效率大大改观,也有助于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2、对时空的重塑
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影像资料能够为观看者构建起了一个新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时空转换被高度浓缩,千万里的距离转瞬而至,数百年的历史一晃而过。同时,影像资料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照搬,更要体现制作者对作品的再次解释。同时,这些影像作品也要受到制作时代社会思潮的影响。因此,影像资料是作者及制作者、成书时代以及制作时代的双重折射。从这个角度来看,影像资料为观看者进行了时空重塑,能够引发更多的深层次思考。
这种时空的重塑,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传统教学的一个失误之处,即在于教学环境过于枯燥,削弱了学习者的兴趣。在英美文学课堂上适当使用影像资料,可以为学生提供形式优美、内容丰富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一个超越时代、消除国界、包罗万象的文化世界,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适应信息时代学习者学习的多模态特征
在信息时代,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现代的学生,其学习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多模态特征。所谓多模态学习,是指充分利用教师宣讲、黑板、纸介教材、网络、手机,移动工具等手段的综合学习模式。毋庸置疑,影像资料具有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效率高、覆盖面广等特点,在信息时代的教学活动中明显更为合适。
以学习莎士比亚有关作品为例,仅仅依靠作品的文本分析,将使学生如堕五里雾中。如果能够在课堂上播放《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亨利五世》、《莎士比亚》等电影的片段,就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信息,使他们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4、增强师生互动并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的互动频次较少,课堂气氛也较为沉闷。在影像资料的辅助作用下,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者发表对于影像资料的意见、对相关背景资料的看法、对人物语言及心理的分析等。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就影像资料的主旨、操作手法、制作效果及其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和辩论,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能够充分活跃课堂气氛。
5、多重教育目标的实现
影像资料教学手段的引入,使课堂变得多媒体化、多元化和立体化,有利于实现多维度的教育目标。
(1)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影像资料的引入,可以使学习者从各个方面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理解和鉴赏,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影像资料为学习者提供的,不仅仅是文本,更能够带来图像、声音、时空背景等元素。从这些不同层次的元素中,学习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同时利用文学批评、比较分析、传播学等方法加深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2)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孔子曾经说过,教学相长。俗话说,“要想交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得有一桶水。”英美文学教师要想合理开发影像资料的价值,就必须从资料选取、课件设计、教学方法优化等方面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以使学习者更好地接受英美文学的教育。
(3)有助于素质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英美文学教学中采用以影像资料为载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让学习者在更加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能够更好地培养学习者多维的文学欣赏素质,提高他们对于英美文学以及背后的哲学、文化、思想等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提升他们独立思考以及多重审美的能力。
三、影像资料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问题及优化方法
(一)影像资料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英语影视教学”进入各高校课堂的时间跨度还较为短暂,但已经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从正面的角度来看,影像资料能够满足学习者品味原汁原味的英语和提高学习兴趣的良好愿望。从负面的角度来看,有些学生更为看重它们的娱乐与消遣功能。多数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影像资料的优势,也有个别教师将英美文学课变成了“电影播放室”,试图减轻自己的工作量。
(二)影像资料辅助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首先,内容庞杂和课时有限的矛盾较为突出。一般情况下,英美文学每周仅有2-4节课。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填充更多的教学内容,就必须从思想和手段方面进行突破。
其次,教学方法并未做相应的改变。一些教师虽然在英美文学的课堂上引入了影像资料,但并没有在教学方法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他们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学习者传递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赏析。
再次,教师知识结构不达标。影像资料的引入,并不意味着降低对教师水平的要求。恰恰相反,这更需要教师具备文学、语言学、传播学、影视制作等领域的知识。目前,我国多数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深度、准确度与广度方面都未能达到要求。
(三)影像资料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优化方法
影像资料在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只能是辅的载体,决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应当在思想、方法和手段上坚持思路创新和方法优化。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合理考虑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心理状况,利用影像资料进行适时适量的信息传递和资料演示,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深层次赏析;2、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要将自己定位成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技巧;3、加强影像资料的资源建设。教师可以在学习者的配合下,建立起英美文学影像资料的网络化建设,使学习者在课下也能从中有所获益。
四、结束语
英美文学具有历史跨度大、文学流派多、作家风格复杂、文化背景丰富等特点,教学工作的难度很高。影像资料能够让学习者从听觉和视觉等方面感受英美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改善学习效果、提升教学水平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可以说,将影像资料应用于英美文学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其优势也是较为独特的。
参考文献:
[1]袁彩荣.试谈英美原版电影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辅助作用[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03).
[2]孟育凤.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07,(06).
[3]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01).
[4]王青.英美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江苏高教,2005,(02).
[5]Tompkins,Jane P.Reader-Response Criticism[M].Baltimorte and London: The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7.
[6]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崔少元.全球化与文学教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探微[J].外语教学,2000,(3).
[8]杨凡.对外语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3,(02).
1.引言
研究性学习(inquiry-basedlearning)又称“探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或“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法。布鲁纳(1982:32)认为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学习法”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为了反对传统的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开始进入高等教育之中,并且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普遍关注:华中师范大学沈振煜(2003:78)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陈伟鸿(2004;87)指出“研究性学习是高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回归”。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日益得到高校的重视,也成了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的一项重大课题。
2.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
2.1自主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展开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将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尝试解决新问题。
2.2实践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主体实践为主开展教学。学生凭借客体、利用各种感官,通过实践活动,在“做中学”。教学别关注学生的感知、操作和语言等外部实践活动,注重直接与间接经验的互通,借助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3过程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追求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注重学习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它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尽可能地像科学家那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体验发现知识、再现知识的创新过程。”(邹尚志,2002)
2.4开放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是灵活的,不像知识目标那样有具体的要求和水平。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在探究结果的要求上是开放的。研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在统一规定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胆创新、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环境。
2.5合作性原则
科学的研究需要团队的合作,个体的力量终究有限。合作原则是指在完成学习和认识任务中,师生在兴趣、情绪、努力等方面的一致性,它既是师生交往的一种方式,又是教师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的一种艺术。(巨瑛梅,2004:210)。教师要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参与和合作的乐趣。
3.研究性英美文学教学
我们在教学中结合英美文学课程的特点,提出以“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开放性和合作性”为主的研究性学习策略为指导,构建新型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3.1构建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理论基础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互相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王坦,2001:6-7)在合作学习环境下,教师可将不同能力、经验与情感的学习者分配于小组内学习。合理的分组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会对学生的认知、自信和素养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把30名学生分为6组,1名综合素质全面的同学担当组长,2名综合素质较全面的担任记录员和观察员,其余2名素质发展一般的同学为参与者。既保证各个组别之间公平竞争,又保证组内同学优势互补,有平等参与和表现自己的机会。
3.2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小组分工后,就要具体地设计学习方案:
(1)实施开放性、多视角的微观文学教学模式。师生共同进行课程设计,对选定教材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每次课:包括兴趣选段(学生讲授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小组讨论、教师讲解及课后答疑(利用网络课件与学生互动)。
(2)创造全方位、多层面的宏观文学教学环境。将文学教学置于网络环境下,形成“文学与历史并重、阅读理解与语言教学互赢、中西文化异同相互比较、话剧模仿与影片表演再现、文学知识竞赛与辩论同在”等多层面、全方位的教学规模。使学生置于一个开放性的文学情景之中,寓乐于学。
(3)构建立体化、多维度的教学反馈。设计文学信息调查问卷,分析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及时调整课堂活动。调查实验班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情况,分析文学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实行周、月、期的教学后记,进一步改进微观教学。链接网络出现的英美文学科研成果,做到信息知识立体化。
3.3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机制
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至关重要,评价机制包括:小组共同学习的情况,检查小组发挥的程度,使小组成员了解本小组的学习效度;小组成员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完成任务、学习效果等指标来评价各组的学习行为,使学生认识到团队的意识和合作的精神。具体的评价方式如下图所示:通过多种评价方式的有机结合,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机制过于简单的模式。学生有了成就感和被重视感,调动了积极性,提高了参与的意识。评价内容丰富,舒缓了学生的紧张心理,能够把他们学习的注意力转向学习过程的体验,有利于高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