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专业课课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针对中职专业课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其不足之处,介绍中职专业课课堂教学分层次教学法及其应用。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专业课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教师的讲授或提问,多数学生反应冷淡,甚至沉默不语,缺乏应有的应答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上反应冷淡反过来又影响到教师的教学,造成教师教学情绪不高,缺少激情,课堂气氛沉闷,没有生气和活力。学生在沉闷的课堂中更感到学习索然无味,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通过和学生座谈了解情况并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方面
从学习积极性来看,由于在初中学业上所遭受到的挫败感,这些学生心理上普遍感到自卑,对老师的教育教导易产生逆反心理,入学以后往往持混日子的态度而缺乏自觉进取精神;再从学习能力来说,由于他们在初中阶段对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没有能够基本掌握,再加上这些学生往往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导致他们的学习能力普遍比较低下。因此,对于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说,学好专业课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二、教师方面
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依然采用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整齐划一的教学进程,没有考虑到学生能力上存在的差距,不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需求,导致各个水平的学生都觉得学而无趣。
分层次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的现状,来安排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各取所需的一种教学策略。通过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矫正,调节协调教学要求和目标,将教学要求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中的易变因素,使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对低层水平学生应“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 对中层水平学生要“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 对高层水平学生最好是“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使各层次学生产生接受效应、共振效应,达到分层发展的目的,这是因材施教的一种基本思路。分层次教学,从操作上看,教师的工作量几乎增加了一倍。
(一)充分备课是基础
教师在充分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教材,科学处理教材,在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组织教学、备作业练习、备教学评价上狠下工夫,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知识起点。以教师之主导作用促使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以双边活动作桥梁,沟通教学渠道。教学实践证明,对于学生学习基础构成较为复杂的班级,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比例,把握合适的教学起点,不断改良和优化其学习品质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的重要基础,也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对象的分层
分层教学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和目的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根据班级学生的上课反应能力、操作能力、智力因素、接受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分层,至少把学生分为 ABC三个层面:C层面的学生学习主动,理解能力稍微强些。B层面和C层面与 A 层面的学生对比应有明显差异,即每层面各不相同,特征明显。教学的出发点应考虑A和B层面的学生要求,对C层面的学生提出掌握所授内容的最低要求,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就在于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以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所以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依据课本,结合学生的实际,针对不同学生层次,举一反三,要求B层和C层学生分别掌握。即C层学生是打好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目的;B层学生是在保证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兴趣;而A层学生则是在基础知识较为熟练的基础上挖掘潜能。例如:教师在备课中,设计《循环结构设计》这一章节学生掌握的目标时,对于C层的学生只要求单循环结构;对于B层的学生要求稍微高一点,即两层或三层循环嵌套;而对A层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所有的循环嵌套。
(四)授课内容分层
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教师在讲解一个知识单元时,既有面向全体同学必须掌握的双基知识,又有兼顾好、差生的点拨提高和知识铺垫。瞄准不同层次学生来实施教学,用课堂提问和操作演示等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因人设问、分层设题的办法进行。比如,教师在讲VB数组这一章节时,让C类学生回答一些一维数组的定义、命名及应用这类概念性提问,多做一些数组难度较小的操作练习;让B类的学生回答一些静态多维数组中需认真思索的问题,做一些静态多维数组或以下难度适中的阶梯性操作;让A类的学生多做一些动态多维数组等难度较大的综合性练习。这样才能够做到共同进步,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是提高考试成绩,提高合格率的有效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分层
因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所授内容要求不同。每学完一部分知识,老师都应把新学的知识迁移到习题和上机中。通过练习和实训,不同层次学生实现的目标不同,必须采取分层推进法,即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不同要求的练习和实训,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因而老师布置作业也分 A、B两类,A类是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巩固双基、培养能力、形成技能。B类是顾及好生延伸所学知识,提高知识的深度,灵活掌握双基知识。
总之,分层次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分层次教学还有利于创造轻松愉快,积极向上,公平民主的育人环境,有利建立协调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完整的人格,促进个性充分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职业指导与生涯规划》,主编: 李书华,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广西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方法状况的分析,指出了专业课教学在规范及提高教学质量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专业课教学中的侧重点和方法。
从2008年开始,广西实施用三年时间集中力量打一场职教攻坚战的战略部署,预示到2010年广西的职业教育将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目前随着中职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实验实训设备场地、师资力量与水平、生源素质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特别是如何提高整个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中职学校的定位不再是过去的中等技术和管理人员,而是培养在生产、技术一线的初中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职生在三年的学业中,接受的主要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而中职学校专业课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着中职生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关系到学生毕业后能否在社会上立足。
一、职业学校教学方法应用的现状与思考
近年来,各职业学校逐渐认识到教学质量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加大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力度,许多符合当前的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已逐步得到应用,如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教学与实践服务一体化教学方法、模拟(仿真)教学法、行为导向法教学方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教育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取得了令人较满意的效果。但就广西大部分的职业学校来说,要想推广这些教学方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一是这些教学方法需要一定的实验实训设备及场地作为依托的;二是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是比较高,而相当多的学校这两方面都比较薄弱,特别是各地市县在整合资源扩编中职学校,办学规模增大专业师资力量短缺,学校新招聘的教师主要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高校应届毕业生,缺乏教学经验,特别是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没有什么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因此,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教学方法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务之急是首先抓好常规的课堂教学,探讨一些力所能及的方法技巧,规范课堂教学方法。下面谈谈课堂教学、特别是专业课教学的认识。
二、职业学校专业课的特点
理工科专业一直以来把课程分为三类,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现在也有称为基础平台、核心平台、职业平台),专业课一般是指某个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要上好专业课,首先要了解专业课的特点,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专业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较强的方向性
理工科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基本相同,只是侧重面有所不同,如机械制图与建筑制图都是关于制图,只是行业不同,要求有所不同。而专业课的专属方向性较强,不同专业之间的专业课区别较大,如建筑工程专业的建筑设计和硅酸盐专业的水泥工艺设计,虽然都是讲设计方法的,但领域内容和原理方法几乎完全不同,有“隔行如隔山”的说法。即使同一专业,各门专业课所讲述的内容也不同,如建筑工程专业的施工技术课和施工组织课,有各自的知识体系。
(二)以文字叙述为主
专业课教材主要以文字叙述为主,诸如概念、原理、过程、技术要求等等,少有数理化的教学推导过程,而且内容繁多、篇幅大。因此,在讲课过程中掌握重点、前呼后应、归纳总结显得尤为重要。
(三)以感性知识为主
专业课所讲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一般都是“物有所指”,学生所听到的和面对的大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如何通过一些辅助手段把课本上的知识变成感性认识是非常关键的。
(四)应用性强
专业课讲述的多是人们从长期的劳动生产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知识,应用性强不言而喻,中职生培养的是应用型而非研究设计型人才,如何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才是一个出色的技术人才,学而致用才是根本。
三、授课方法和需把握的侧重点
针对专业课的特点,只有教学时在方法、技巧、内容上有所侧重和加以把握,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问题引入法开头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解决了开头难的问题,才会给下面的课程内容打下基础。不同的专业课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一般来说“以问题为线索引入”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有效的方式,这样的程序才能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他才会清楚自己在本堂课中将学到什么知识和技能,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二)突出重点,展现主线
专业课要求教师注意归纳提炼、把握内容的轻重,明确关键概念和内容,自始至终都要围绕开始所提出的问题作为主线进行,在主线的引导下展开相关的内容,千万不要照本宣科“满堂灌”。
(三)利用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专业课教学中,尽可能利用实物、照片、图表等手段来辅助教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某些章节可采用多媒体课件的进行教学,也可以带学生到工厂车间、工地进行现场教学,效果非常显著。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说:“老师,你在教室讲十遍的概念,现场在讲一遍我们就明白了。”可见现场教学的作用之大。此外,案例教学法也是一个比较容易掌握、效果非常好的方法,把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了,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接受。
(四)“泛问”式教学的应用
专业课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是衡量专业课质量的重要标志。如何达到这一目的,“泛问”式教学法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所谓“泛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插入以问话的形式提问,让学生自由回答。如“这个概念前面学过,讲的什么?”“这个常数该取多少?”“下一步该怎么办啊?”等等。这种方法若应用得当则可一举多得,一是因为提问不是要某个同学回答,所以学生大部分都敢于回答,不管回答得正确与否,都有利于学生结合讲课内容进行思考。二是调动了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地避免了只有教师“一言堂”的沉闷气氛,较好地促进了教与学相结合。三是通过“泛问”教师可以大致了解大部分学生对所学内容(或以前所学过的概念)是否弄懂,理解得怎么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群答情况,灵活掌握是否该花一点时间对某个概念或问题进行再一次的讲解和复习,这点对基础普遍不太好的中职学生尤为重要,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前面有几个概念搞不懂的话,而教师直接跳过往下讲的话,学生不懂的问题就会越积越多,学生只好选择睡觉或做别的事情了。四是通过“泛问”这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动了脑筋思考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五)侧重现场技术内容和加强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中职学生定位为应用型与高素质操作型人才,因此应侧重现场应用技术的内容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明确讲解原理、结论来源,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知道问题的来龙去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及充分理解方法与结论,懂得如何去应用,切莫深究结论的来源和形成。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揭示应用技术中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教材上所讲的应用技术大多是一些基本的具有共性的东西,而在实际技术应用中,往往有许多特例和个性的情况存在,需要根据现场条件来灵活掌握应用。经常有刚毕业不久的学生说:老师,好像这类问题你在课堂上没有讲过,或者为什么用课本上讲的方法也解决不了这个实际问题呢?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共性与个性没解决好的问题,学校学的、课本讲的大多数是一些共性的基本的东西,很多特例和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个性问题无法顾及,这些个性的问题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地去揭示,让学生在学好共性知识的基础上能根据实际情况与条件去解决具有个性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如何以一个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去思考问题,在课堂上经常充当和扮演这样的角色,能使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的锻炼。
以上分析主要是专业课的特点以及常规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要点和侧重点,这是一个专业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只有在充分认识专业课特点的基础上,掌握专业课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才能上好专业课。练好了基本功才能为研究和探索更为全面的教学方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一、新旧知识联系,及时动手实践,创设疑思情境
“要尽量通过问题选择、提法和安排激发学生,唤起他们的好胜心和创造力,并且给他充分的机会处理各种各样的研究对象”。例如,我在上《电工技能训练》时,在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连续运转控制线路的学习上,就在课堂上先复习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控制电路的构成和该线路的特点,然后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展开讨论。
1.机床加工工件时,要求电动机是连续运行的,假如你是一个操作工,你能否做到一动也不动地按着按钮,让电动机连续运行?
2.如何设计、改进这个电路,只按一下按钮,就让电动机能够连续运行加工工件?
这一问就犹如一石击水激起层层涟漪,顿时,课堂上众说纷纭,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根据交流接触器的作用、特点想到交流接触器的辅助常开触点――引入自锁触点。
3.再提出疑问,这个线路能否实现电动机的连续运转?
让学生再通过动手接线,就地验证。
4.运行的电动机如何停止?
学生根据线路可分析讨论得出在控制线路中串接停止按钮。这样,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连续运转控制线路就出来了。
5.再问学生,是线路的哪一部分保证了电动机的连续运转?
设置故障,在自锁触点处垫入纸片,检验电动机是否还能够连续运转。进一步验证自锁触点在电动机的连续运转中的作用,为以后的故障排除打下基础。
这几个问题的设置,由旧引新,由实际生活到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再到实验证明,激发了学生求知欲,让学生产生非知不可的欲望,带领学生进入一个诱人的新奇的学习情境,从而达到让学生顺利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连续运转控制线路的构成。
二、科学设计层次,妥善处理难点,创设推理情境
难点易使学生思维受阻,常常影响师生双边活动的和谐配合。因此,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需要妥善处理教学难点。
第一,备课时要注意心理换位,要站在学生角度,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确定现有的思维结构与掌握难点所需要的思维结构之间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佳处理方案。
第二,要重视化难为易过程中教师的导向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不应该包办整个教学过程,而应该适当点拨、指明方向、诱发联想或布设阶梯,让学生完成这一过程。这样学生会把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当做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达到和谐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线路时,该线路复杂且难以理解。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的:
1.先根据电动机的反转原理,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电动机正反转的主电路图。
2.再根据三相异电动机单方向连续运转的控制电路(找一个学生画出该电路(图1),一步一步地讨论控制电路的构成。
师问:假如它控制正转,那么反转呢?
生答:再画一个同样的电路。
师问:主电路中有几个电动机,需要几个热继电器,几个停止按钮?
生答:一个。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取掉公共部分,可得电路(图2)
(进一步讨论)
师问:假如两个线圈同时通电,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答:相间短路。
师问:如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交流接触器的常闭触点,即互锁触点)
生答:串接互锁触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线路时,可得该线路的缺点是:改变电动机的转向时,必须先按下停止按钮,才能按反方向的启动按钮。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
师问:每次改变转向时都要按两次按钮,方便吗?
生答:不方便。
师问:如何改进?
这样教师和学生再从按钮的结构共同分析、讨论,得出把对方按钮的常闭触点串接在自己的支路中,每次按启动按钮时就相当于先按了停止按钮,再按启动按钮。这样就得出了一个完整的按钮和接触器双重连锁的正反转控制电路。
由于这个电路的构成是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的结果,学生不只是理解起来较容易,而且动手接线验证时会轻松许多,正确率也比较高,不再是照猫画虎。
三、多种形式结合,恰当进行调节,创设幽默情境
课堂上的情况千变万化,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设施,不同的教学环境即使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它的教学方法也不一样。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节教学内容和形式,通过变换和追加问题,进行生动活泼的讨论,做到因势利导,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化平淡为新奇、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作用,促进教学的和谐。
例如,在学习触电急救这一部分内容时,首先,肯定不会有触电的人员让你现场演示,只有教师讲或者是只看录像,学生都不会有多大兴趣的。那么教师如何把这干巴巴的正确脱离电源、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传授给学生,化平淡为新奇呢?我对这堂课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的:
1.教师举例,假如你的周围有人触电了,你怎么办?
生答:救人。
师问:如何来救?
学生展开讨论,先要脱离电源,严重者再采取其他方法。
师问:如何正确脱离电源?不要造成被救者还没有脱离危险,而救人者再触电。
此时学生肯定会笑,在笑声中引导学生共同讨论,第一步要先做什么?第二步再做什么……
2.再看录像,看看实际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况和我们刚才共同讨论得出的方法是否一样。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正确的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这样比较平淡的一节课,由师生共同讨论得出方法,再通过录像让学生有一种亲临现场的感觉,学生对这堂课的印象就会比较深刻。
四、结合教学内容,穿插实际问题,创设实物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穿插一定的有趣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要理论联系实际,另一方面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他们更加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
例如,在学习电动葫芦控制电路时,当时学校后面正在搞基建,教师就问学生:那辆吊车是怎么将重物从地面运到楼上的某个位置的?原理是什么?它的控制线路又是如何构成的?学生对这个问题兴趣盎然,课堂上讨论气氛异常活跃,很快就得出控制线路的构成,并且会分析它的控制原理。
以上简单地谈了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几点策略,这些策略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总结出来的,它们都有各自的适用要求和范围,因此不可能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和学生,“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要求是比较复杂的,因此情境的创设还必须充分考虑以下问题。
1.要注意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可生拉硬凑,胡乱联系。
2.要符合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避免太深奥使学生领会不了,太肤浅使学生觉得没意思,缺乏吸引力。
[关键词]:教学模式 教学手段 网络环境 课堂教学 信息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运用于教学中,引起了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手段的巨大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繁荣,现代教学技术迅速地参与并改变着全世界各地的教育教学,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网络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因其具有资源共享性、多媒性和交互性而成为现在的主流。在国内,一些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已开始对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从整体而言,我国仍远未发挥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势,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急需对网络环境下的有效课堂教学作进一步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
一、现实意义
开展信息化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知识不断更新,逐步形成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并能自觉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对优化教学过程、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对建立一个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具有较高综合教育效益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并寻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在网络环境下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仅能达到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交互式教学效果,又能优化共享教学资源,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育。如何以网络为纽带快速、高效、方便地实现知识传递,以现代化手段促进教学改革,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电脑、网络课堂、internet”等多种在线自主学习方式,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推动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开展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课教学模式的研究,对促进学校的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既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受时间、空间、地点限制的缺点,又克服广播电视教学中师生交流不足的缺点,还可以充分综合利用文本、图形、视频、音频等多种多媒体形式,以其开放的、基于资源的特点,为学生和教师创造协作式的虚拟学习社区,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这个教学平台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扩大授课课程的知识面,同时也方便同学们随时随地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
因此,将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模式引进高校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对于促进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现状分析
目前网络教学系统大致可分为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在线网络教学,以视频会议系统为主,它是通过网络传输音频和视频,将在空间上分离的教师和学生联结在一起,进行实时的交互式教学;另一种是基于WEB技术的非实时自主式网络教学,它是使用先进的交互式WEB技术将教学资源组织到相关的WEB页面,存放在WEB服务器上以B/S方式提供互动的教学服务。现代宽带技术的发展为构建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奠定了相关的网络基础,同时基于B/S结构的WEB数据库技术和交互式动态页面技术的发展成熟也为其提供了可靠的软件支撑。从实用性和经济性考虑,基于网络运用WEB技术构建的多媒体教学公共平台是当前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手段及发展方向。网络教育的发展,形成全新的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教育空间。教学观念由以往的“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转变。网络教育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充分共享教学资源,真正做到教育全民化,教育终身化。
三、改革思路
1.改革目标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对计算机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探索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体系,研究教学策略、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改善育人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落实完善,并依据改革实践成果,最终形成系统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2.改革内容
在网络环境下,以师生互动为核心,结合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交互作用,为学生、教师、教务管理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管三合一的综合环境,实现校园内的教学资源共享和跨时空的师生、生生互动,建成一个完整统一、技术先进、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基于Internet的教学平台。
以河南中医学院计算机类课程的理论教学方式和实践教学方式为研究对象,对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落实与完善,具体包括:
(1)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3)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网络环境下创建的全方位、立体化、易控制的教学虚拟现实环境,为学生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所提供的丰富的、系统组织的结构化的学习资源,通过其主动的、积极的意义建构的方式实现相关知识的建构,
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改革,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教学资源的系统组织和结构化。以传统教材为基础,以网络教学资源为补充,以解决传统教学的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感、信息量不足以及规划不够系统为目标,达到提供充分满足个性化学习的相关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教学环境的创设。以网络课件、网络教学资源作为传统教材的补充和拓展,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易控制的教学虚拟现实环境,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途径,进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3)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优化组合。采用传统教材、网络课件、网上资源三大资源为基础,以网络课程为补充、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结合、网络课程自学为主体等多种教学模式,达到整体优化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改革目标的目的。此外,在课堂教学、课程安排、评价方法等多方面也要做出相应的改革。
4.特色与创新
(1)本研究基于信息化大发展,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资源的系统组织和结构化。以传统教材为基础,以网络教学资源为补充,以解决传统教学的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感、信息量不足以及规划不够系统为目标,达到提供充分满足个性化学习的相关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手段先进。以网络课件、网络教学资源作为传统教材的补充和拓展,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易控制的教学虚拟现实环境,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途径,进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利用校园网,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和积极思维的素材,强化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目的性。
(4)模式和学习模式的优化组合。采用传统教材、网络课件、网上资源三大资源为基础,以网络课程为补充、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结合、网络课程自学为主体等多种教学模式,达到整体优化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改革目标的目的。此外,在课堂教学、课程安排、评价方法等多方面也要做出相应的改革。
参考文献:
[1]程仁贵,孙平安.高校计算机教学模式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30).
[2]黄朝有.基于网络教学模式的计算机教育改革探讨[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1,(Z1).
【摘 要】 本文从多媒体的应用、教师授课方式和素养、生源的变化与学生心态等方面探讨工科高校本科课堂教学的特点与现状,以发现教学本质层面的规律,为教学改革实践夯实基础。
【关键词】 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多媒体;方式;教师素养;学生心态
普通工科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具有宽厚专业理论知识,能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体系中, 专业课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环节,专业课课堂教学是本科教学的主要途径,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培养目标的实现。然而,在经济转型、社会需求发展,以及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波动的影响下,目前在专业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际中,存在一些制约提高教学质量的因素。
一、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条件得到了迅速改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变化,则是多媒体教学条件的全面引入,从认识过程的规律分析观察,认知过程要经历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几个阶段才能完成,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的补充了传统板书、口授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直观的感官刺激,增强理解与记忆效果。但是,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显现:多媒体授课、传授丰富信息的同时,如果在整个授课中连续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则对学生掌握知识是不利的,教学的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量的多寡,而应关注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多少;专业课程特点不同,引入多媒体的方式和内容,应该是针对性的,教师能否合理使用、教学素材的选取,对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以屏幕取代黑板,没有更好的课件加入,授课变为“说课”,反而影响了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
二、教师的授课方式
在不断的研究和改革中,课堂授课方式的研究与实践一直都是课程改革的话题,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方式多样,如讲授式、讨论式、练习式、自学答疑式等等。但是,就总体而言,课堂授课主要还是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组织方式,授课的特点是“广播”方式,即教师占据主要的话语时间,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正是存在这样的特点,在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教育者形成一个共识:在课堂授课中最应该添加的元素,就是与学生的互动。各类教学改革的中心之一,本质上就是要引入学生的能动性。在对本科学校课堂教学的研究中发现,形成目前专业课课堂教学仍然是单方广播式授课教学方式,主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分别加以认识。首先,是由教与学的规律、课堂教学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决定的,这要求常规的课堂授课应该以教师授课为主导;其次,与教师的授课习惯有关,某一个教师,在常年的教学实践中,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形成自己一套教学程式,只要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尊重具体某个教师的授课形式;第三,在课时方面,专业课课时在压缩削减,造成教师在授课中教学压力增加,需要更多的主导课堂,将大纲既定内容完成;第四,很多教学改革与实践尝试增加师生互动,建立学生在课堂的主导性,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和应用,但是这些教学实践的展开,与教师、课程、教学硬件设施有关,从专业课整体授课模式来看,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属于主流教学形式。综合以上对专业课程授课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既要承认传统广播式授课的合理性,又要看到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体现在,符合认知规律、激发学生能动性的、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应该引入课堂;可行性体现在,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可以为专业课教师所借鉴,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鼓励教师积极引入多种教学手段到课堂,丰富授课方式。
三、专业课教师的素养
当前,普通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师的门槛学历,都达到研究生及以上,专业知识背景应该是符合教学要求的,而倍受重视的教学改革建设,使得教师在授课方法方面,普遍加强了内容的丰富与革新,但是现实中还有两方面需要引起重视。第一,在现阶段绩效考核管理的面前,一些教师的授课态度受到了影响,将更多的精力转向了科研方面,存在对本科课堂教学的“但求无过”思想,使得教学中,出现教学条件、技法在更新提高,而学生的认可度却没有同比的变化,问题出在哪里了呢?这就是教学的心态,教师的教学心理状态和情绪,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而另一方面,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状态的分析,也同样影响知识的传授。提高对教与学两方面心理状态的分析,更需要的是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和责任心,更需要管理导向对课堂教学的支持,目前很多高校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在积极的调整政策,例如陕科大设立的“本科教学优秀教师”奖。第二,作为工科的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传递的不仅是书本上的内容,还应该包括最新的科技与应用信息,与时俱进的更新授课内容,将行业的最前沿动态带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要参与科研,具备良好的专业领域工程背景,更需要教师能将科研与工程中的成果、案例,合理转化为教学素材,这方面的素质提高,专业课教师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
四、本科生源的变化
科教兴国、教育优先,我国高等教育战略的调整,改变“精英式教育”转而实行“大众化教育”,促成高校扩招,从国家和社会发展角度看,扩招显然利大于弊,但是在一线任课的教师,也明显感受到了扩招后,近些年本科生源质量方面发生的变化。由于扩招,引起教育资源短缺,特别是师资相对不足,合课的班级数增加,一些互动教学内容受到限制,教师被迫更多的使用“广播式”教学;原有质量的生源被更有影响力的学校录取,普通院校相当于招录了扩招前专科水平的学生,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碰到了许多实际的问题,例如学生对知识点的领会与响应、课堂讨论的展开等,生源质量的下降,是对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影响;而广泛受到诟病的应试教育,在学生身上也难以消除,大学生的学习方法,还保留着中学生的特点,学习被动、关注分数,只是为了完成一门课程而学习,不能将视线投向知识与能力的提高,积极主动地投入精力到某一专业领域中,造成知识板结,缺乏相互联系,阻碍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学生心态的分析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研究中,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那就是当今学生在面对专业课程时的心态。受到整个社会气氛的影响,在学生中,也弥漫着一股学习功利化的气息,笔者称之为“快餐文化”,其含义是指,希望快速成功,而忽视内涵的修炼。面对专业课程的心态,则表现为更关注成绩、关注实用性,忽视了本科阶段学习的本质是知识平台的建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未能清晰地从整体上认识学校的课程设置,以点带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专业课程、对课程内容存在选择性,以“有用”与“无用”作为学习兴趣的引导,这样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
六、结语
本科生的课堂教学,从本质上看,仍然属于传统授课方式范畴,这样的教学方式注重体系化、全面化知识的传授,以教师为中心。但是另一方面,作为工科专业类课程的教学,又必须紧贴科技的前沿,用丰富的内容感化受众,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把枯燥、深奥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为此,在完善教学改革的工程中,首先需要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不断的分析、探讨,发现事物本质规律,再依此为基础有针对性的实践改进,提高本科教育教学水平,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这方面,还需要专业教师进行不断的努力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牛静静.扩招后高校教学质量问题以及应对措施.教育教学论坛,2013.39.
[2] 邓铁军.大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科技信息,2013.1.
[3] 彭美云.提高本科课堂教学效果的建议.中国大学教育,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