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绝句古诗迟日江山丽

绝句古诗迟日江山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绝句古诗迟日江山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绝句古诗迟日江山丽

绝句古诗迟日江山丽范文第1篇

1.通过引入故事来创设情境

在讲解叙事诗、即事抒怀诗之前,教师可以先引入与诗歌内容相关、情感相似的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故事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中自然地走入诗境诗情中。例如在学习孟郊的《 游子吟 》时,教师可以抓住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来讲述身边的感人故事,使学生在故事所编织的情感氛围中深深感受到母爱的虔诚与伟大,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意、感悟诗情。

2.通过描绘画面来创设情境

对于借景抒情诗和山水田园诗,教师可以用优美的语言去描摹诗中所描绘的场景,让学生在脑海中展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呈现一个更为直观生动的形象,为课堂创设诗情画意的情境。例如学习辛弃疾《 清平乐·村居 》,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进行描述时,教师可以配上轻柔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来诵读,可使学生很快进入诗歌呈现的美丽画卷中,有利于他们理解诗意,真切地体会诗中作者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3.通过诗文迁移来创设情境

诗文迁移,就是拿学生熟悉的古诗和将要学习的古诗进行对比。使用这种“温故知新”的方法创设情境,学生能很快地进入情境并理解将要学习的诗文。例如学习杜甫的七言《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先呈现之前学过杜甫的另一首写景五言《 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样可以让学生记忆中的诗境突然再现,一下子理解了将要学习的古诗的诗意和诗情。教师通过诗文迁移创设的教学情境,可使课堂变得赏心悦目,充满生趣。

4.通过出示背景来创设情境

诗歌写作背景是学生学习古诗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边塞诗、借景抒情诗以及题赠送别诗时,教师如果适时地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生平经历等内容,可营造出特别的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如学习杜甫的《 绝句 》“迟日江山丽……”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介绍相关的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已经平定,杜甫得到好友的资助,居于成都城外风景清幽的草堂,心情不错。面对生气勃勃的景象,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组即兴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所以就以《 绝句 》为题,这是其中一首。”做完相关介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身处这样的环境会是怎样的心情,会如何去表达?”如此一来,写作背景成为学生理解诗文的基础,教学情境也就是学生学习的一把梯子。

此外,情境的创设要注重诗歌的诵读。教师声情并茂地反复诵读有利于营造诗的情感氛围;学生大声而有感情地诵读也有利于他们更快地进入诗境,更好地体会诗意。

绝句古诗迟日江山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诗词 低年级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42

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瑰宝,它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格律工整,魅力无限。古诗词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基于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善于发现、想象丰富的特点,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能主动去学习古诗词,传承中华文化。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大胆探索,尝试让学生“眉飞色舞”学习古诗词,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一、 “眉”――让学生高高兴兴学诗文

经典古诗词字句凝练、音韵优美、意境深邃。要让学生喜欢上它还要靠教师的精心指导。对小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指导,要从读开始。对学习的每一首诗词,先要让学生反复地朗读,体会诗词的意境。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地体会诗词的含义。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结构,让学生根据诗词的写作背景去进一步领会诗词的含义,带着情感朗读古诗词。例如,在学习《江南・江南可采莲》这首古诗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诗词的含义,可以组织学生反复朗读。随着朗朗上口的朗读,学生情感投入其中,就不由自主地舞动身子,仿佛自己就是诗中那自由穿梭嬉戏于莲叶间的鱼儿,或东,或西,或南,或北,学得不亦乐乎。随着各种感官的开放感受,学生学得自由,学得更主动、有趣。

二、“飞”――驰骋想象读古诗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的典范,它的最大特点是语言精练,寓意深刻。学习古诗词就是学习语言的典范,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在教学古诗时,一定要让学生在思中读、在读中思,这样才能读有所得、读有所获,才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地诵读。因此,理解诗词的含义可以更好地阅读古诗词。朗读是理解的基础。只有反复的朗读,才能慢慢地理解诗词的意境。理解又是深入朗读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含义,让他们用心感受经历了几千年积淀的古诗文的魅力,感受它的博大精深。

三、“色”――巧用色彩明诗意

宋代坡有“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之论,他评唐代王维的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的评价影响深远。中国的许多大画家都依诗作画,不少大诗人也为画题诗,他们是画家,也是诗人。诗人追求诗中有画的意境,而画家则追求画中有诗的情感。因此,细品每首诗,我们不难发现:一首好诗犹如一幅好画,一幅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艺术画。它引人入胜,使读者浮想联翩。儿童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因此,每到合适之时,我总是引导学生动手画画、填色、拼图……巧用色彩明诗意,往往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是一首现代诗,诗中“高洁”一词是难点。体会青松坚强、纯洁的高尚品格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不容易。对此,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作画: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画一画雪化后的青松。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信手涂鸦,并交流自己的想法:“你们看,我画的雪化后的青松更翠绿了,好像更加精神焕发了。”“大雪仿佛给我笔下的青松洗了个澡,雪后的青松更挺拔了,更苍翠了。”……通过想象画画,通过色彩对比,学生自己轻松地意会了“高洁”一词的含义。不用字字到位,但求心领神会,用“画”诠释了“诗”,难道这不是成功的学习吗?

四、“舞”――让学生动情学诗文

有人戏称“古诗词是古代文人的心绪表”。“诗言志”,诗词往往是诗人借物抒情、借境言志、借事托怀的工具和表现。诗人的心境决定诗词的意境。由此,在教学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一诗时,我让学生聆听《春之声》的轻音乐,不着痕迹地引领学生走进诗中练说:

春天来了,万事万物显得更美丽了!你看,_____;你听,_____;你闻,_____。

在学生流连于诗中美景时,我又引导学生走出这首诗,走进更为广阔的春天的大自然,以同样的句式感受春意,欣赏杜甫的这首千古绝句。这样,他们用想象与感受丰富了自己的体验,丰满了古诗的意境。

绝句古诗迟日江山丽范文第3篇

1.什么是意象和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争奇斗艳的春天;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总之,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意境是整体的、空灵的。

2.意境的常见类型举例

常见的评价意境特点的词语有:壮阔、高远、阔大悠远、雄奇优美、雄浑苍劲、雄浑壮观、瑰丽、明丽;淡雅、恬淡自然;恬静、安谧、幽静;和谐、和平、生机勃勃;深远、幽深、奇险;迷?、飘渺、虚幻;暗淡、幽暗;荒寒、肃杀、萧条、萧索;冷落、孤寂、落寞;悲凉、苍凉……我们不妨以一些古诗句来说明之。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清幽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3.怎样鉴赏诗的意境

模式一: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模式二: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绝句古诗迟日江山丽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诗歌 景与情 手法 高考

在我国灿若星河的文学宝库中,古诗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也是高考中的一个热点。如何才能轻松巧妙攻克高考诗歌鉴赏题?我觉得准确把握诗歌特点,抓住其景与情的关系,准确审题,明确答题的步骤,就能做到答案准确而不失分。

一、明确诗歌特点

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清代李渔也曾说过:诗不过“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他的这些理论是对中国古诗特点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读懂古诗的关键所在,更可以作为攻克高考诗歌鉴赏题目的指导思想。

二、正确把握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读懂诗歌

1.抓住意象,把握诗歌内容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这样诗歌的内容和感情也就很容易把握了。

例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Ⅰ考的是李华的《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有草、涧水、芳树、花、春山、鸟,这样就能知道诗歌的内容是描写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

又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写的意象有阳光、江山、春风、花草、泥土、燕子、沙滩、鸳鸯,这样也能很快懂得诗歌描写的是明净绚丽的春景。

2.分析写景的技巧,把握诗歌手法

“诗言志”,诗人写景的目的是抒发感情。要鉴赏诗中的景,就需留意写景的角度,如远近、高低、俯仰;也要把握和分析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色、绘声;还要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明暗、虚实、香臭、酸甜、苦辣、冷暖等。留意了写景的技巧,也就准确把握了诗歌的表现手法。

3.明确景与情的关系,把握诗歌情感

(1)从景与情的距离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缘情设景、融情于景、因景生情等。面对这么多的专业术语,我们的学生很容易被弄蒙,甚至有时连我们教师也说不清楚,所以我们就允许学生在考试时统言之“借景抒情”,不要去细分细说,免得弄巧成拙。

例如: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塞下”、“秋”、“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羌管”,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充满肃杀之气。耳之所闻,目之所睹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将军和征夫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既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魂牵梦绕着妻儿。爱国激情、浓重乡思交织在一起,构成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矛盾情绪,情景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悲壮。

(2)从景与情的感彩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

例如:元稹的《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就是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

三、利用诗歌景与情的关系,轻松攻克诗歌鉴赏题目

准确把握了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也就准确把握了诗歌内容、手法、情感,这样即使面对异彩纷呈的高考诗歌鉴赏题目,也会觉得容易上手解决。

例如:2007年山东卷考的是徐兰的《出关》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翻飞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题目:分析“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照应诗的最后一句,桃花是家乡温馨美好的景物,雪是塞外清冷生活的代表。作者通过两种景物的对比突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生活的厌倦。

这里考的是对比的艺术手法,但解决这个题目时却需要紧密围绕诗歌的景情关系来分析。

此外,江苏卷考查借景抒怀,浙江卷考查寓情于景,湖北卷考查对比。只要仔细分析,正确运用情景关系的相关术语这类题目就可以成功解决了。

高考中有不少题目要求再现诗歌描写的艺术场景、诗人的形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这类题目也要通过情景关系来解决。

例:2007年全国卷II考的是王维的《新晴野看》

新晴原野旷,纵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题目:说明尾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题目表面是要求分析场景,实际要结合诗人王维的形象才能正确答题。

这一联诗人描绘新晴之后农人忙于耕作的景象,这种热闹与前文中的静态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立于原野喜欢静观世象,但又在这一派生机中难以掩饰其喜悦的诗人形象就跃然纸上了。动景与静情形成对比,全诗也因此活了起来,布满了生命和生活的气味。

绝句古诗迟日江山丽范文第5篇

【考法归类】

诗歌鉴赏题注重对意境的考查,其考查的题型较为稳定。鉴赏诗歌创设的意境,常见的命题形式为:①这首诗(或×联、×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②这首诗描写了××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③请简要赏析这首诗中描写景物的××两句。④诗中描写了××时的哪些景象?渲染了怎样的意境?⑤××句与××句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⑥在诗人眼中,××之地环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⑦××和××这两首诗均描写了××,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的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⑧这首诗(或×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氛围?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

【应考思路】

无论是考生平时的模拟考试情况分析还是高考的考情分析,相对于语文学科的其他试题,诗歌鉴赏题的失分率一直比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在答题时思路模糊,所写的答案不够规范。

鉴赏诗歌意境题的步骤为: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是要忠实于原诗,二是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原诗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考生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幽深静谧、生机勃勃、沉郁忧愁、开阔苍凉、高远辽阔等,注意选取的词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第三步,揭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考生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该答出作者为什么而感伤,如“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流逝、惜春伤春的感伤情怀”。

鉴赏诗歌意境题的答题思路:

1.诗歌意境=图景画面+氛围特点+思想感情。

2.这首诗(或×联、×句)描绘了一幅××的画面(结合诗歌具体描绘),营造了一种××的意境(或氛围),抒发了(或抒写了)作者××的情感(或××的心情、××的心境)。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1.描绘图景画面。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2.概括氛围特点。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3.分析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4.用标准的模式拟写答案。

答案

这首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本诗营造了一种明净绚丽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过关突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润州听暮角

李涉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注】唐文宗时,诗人曾因事流放康州(治所在今广东德庆),此诗很可能是作于贬谪途中,是羁旅之作。

这首诗写景气势苍凉,意境高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诗人伫立船头,眼望江面茫茫一片,耳听边地幽怨悲切的乐调;暮角声起,江边沙滩上的鸿雁惊起,飞向远方。作者通过对茫茫江水、暮天飞雁、幽怨边曲的描写,营造了苍茫空寥的意境,抒发了思念故乡的绵绵情思。

鉴赏古诗词中的画面

考情分析

关于鉴赏古诗词中画面的作品主要选自唐诗宋词,该题型多为简答题,历年来考查的分值相对稳定,考查频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围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3.这首诗(词)的第×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作者是怎样将景与情结合在一起的?

答题策略

1.描绘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情景。考生在描述画面情景时要忠于原诗,可以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对诗句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生动。

2.概括氛围特点。根据景物构成的画面概括诗歌营造的氛围,例如冷清、恬静、雄浑等。

3.分析思想感情。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考生在分析图景中诗人寄寓的思想情感时务必要做到具体化,严防空洞无物。

答题模板:这首诗(词)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精题示例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技法印证】

1.描绘图景画面。这首诗的前四句句句写景,众多的景物交织成一幅气势宏大的画面。诗中描写的景物有汉江、支流、中原、急流、险滩等,考生在描绘这些图景时要使用动词或形容词对其进行适当的修饰,力求准确优美。

2.概括氛围特点。诗歌描写的是汉江壮美的景色。作者远望汉江万里滔滔,水势如同九条巨龙蜿蜒入海,它在中国的大地上肆意横行,即使一路上遇急流和险滩。由此考生可以概括出诗句营造的氛围特点:宏大、壮阔。

3.分析思想感情。诗歌重点描写汉江之水纵横大地、不可阻挡的滔滔气势,作者由眼前之景自然联想到大唐盛世的景象,心中难以掩饰的自豪和对盛世伟业的歌颂之情溢于言表。答题时,考生要具体描述此情此景,切忌空洞,比如仅答出“表达了诗人由衷的歌颂之情”是不妥的,应答出“表达了诗人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业的歌颂之情”。

相关期刊更多

扬子江诗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作家协会

含笑花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

岷峨诗稿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