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活美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慢生活之第一步:
调节心境
美丽的高总以前在香港无线TVB 做经纪人,浮躁的娱乐圈让她的生活变得无比忙碌,当静下来的时候,她发现自己不快乐。这个曾经梦想的工作却在每天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中,把曾经的激情一点点磨灭掉了。她重新思索人生,重新反省自己的生活。终于有一天,她接触到了“慢生活”的信息,才豁然开朗。她急流勇退,开始到处旅行,开始学习茶道,学习刺绣,学习书法,开始用心享受生活。她发现:离开快车道的生活,开拓属于自己的慢车道,也是一种美好的生活。
慢生活之第二步:彻底休闲
越是高速运转的时代,人们越是怀念缓慢的生活。高总离职后,整整休息了两年,在这两年中,她开始让自己的生活彻底休闲起来。
茶文化,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文化,懂茶道的大家都知道,从选茶,沏茶再到品茶是一个慢过程。我们要学会等待。谈起茶道,高总侃侃而谈。在高总看来,“品茶是一种慢工细活,味在嚼英咀华。而一壶好茶就像一个好人,留给你的都是清香。”选择茶文化,就是选择另一种活法,其实,慢腾腾也是一种幸福。被时代裹挟着的形色匆匆、风风火火的现代人,其实也是渴望能够有时候,让自己享受一下生活。
高总也很喜欢女红,说得通俗些就是“针线活儿”。编织、缝纫、刺绣、拼布、贴布绣这些手艺都属于传统女红。旧时女子都要学女红,跟家中女长辈学这份手艺活。而在高总眼里,一针一线做女红成为新的生活潮流。她把学女红当作一种慢生活的“修行”方式,她家里的抱枕、窗帘、小玩意,都是她亲手制作的。最让人惊奇的是,居然半路出家也可以做出那么美丽大方的饰品。
练毛笔字,恐怕是最容易练习的传统技艺,毕竟谁在学生时代没上过书法课呢?当“写”字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已经成了“打”字,重新拾起毛笔,让字是“写”出来的,学生时代深以为苦的提腕悬肘反倒成为修炼静心的好办法。高总的父亲是中国书法学会的会员,由于从小受爸爸的熏陶,高总也很喜欢书法,每天闲来无事都要写上几笔。
慢生活之第三步:开办学校“释心驿站”
慢生活家卡尔・霍诺指出,“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工作当然重要,但闲暇也不能丢。”高总说,“就是因为现在的节奏太快,我们都有点感觉累了,所以才要学着放慢脚步,让自己不至于太辛苦。这样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的支点。”
高总在SOHO 现代城开了一所学习传统文化的学校――释心驿站,而教授的课程就是她自己正在享受的茶道、传统手工、刺绣、书法、面塑等,她请来的也都是各个领域比较资深的老师,学生都是一些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甚至有很多外国朋友也是那里的学生。说是上课,其实释心驿站更像是个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的聚会。在释心驿站里,她开班收徒甚至不用做广告,全靠学员口口相传。
自从开办释心驿站这个学校以来,本来轻松休闲的高总一下子忙碌起来,可她说,她现在潜心研究传统文化,心无杂念。虽然忙碌,可心里依然在享受慢生活。她认为,“慢生活”不是要人懒惰,而是更积极的生活态度。
在机会愈少、竞争愈烈的今天,要避免“超载、超速”,就要学会慢生活,使自己身心得到平衡。高总自从学习喝茶和手工以后,性子慢慢变得没有那么急躁,从中悟出了不少忙碌时无暇思考的道理,高总说:“其实不着急,什么事儿徐徐缓缓进行最后都能做好,这样对健康很有好处。”
所谓慢生活,是相对于现在的快节奏、囫囵吞枣式的生活而提出的。简单点说就是,慢慢吃饭,慢慢工作,慢慢生活,体验以前你认为理所当然的一切,慢慢地品出没发现的细节。这种“慢生活”运动兴起于上个世纪末的“慢餐运动”,当时是为了反对“快餐文化”,反对者们提倡放慢脚步,享受生活,慢慢品味食物的美丽。现如今“慢生活”已经扩展为全球化的“慢生活”组织,追随者也越来越多。
小编一直认为“慢生活”要有足够厚的“家底”,起码生活无忧才行。但在和高总的谈话中,我慢慢发现,慢生活,更多的是个人选择。过慢生活,并不是非要有经济基础做后盾,这更多是一种生活理念和追求。有些女性的娇美如昙花一现,年轻过后便销声匿迹了;有些美女却青春永驻,在她们的面前,时间仿佛停住了脚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慢生活,快美丽”的道理。
1912年12月,王子高出生在新野县一个贫苦农家,从小便在附近为别人挖红薯、干农活维生。一天,他偶遇了喜欢唱戏的郭振基(镇平县曲剧团另一创始人),年仅17岁的王子高便和他一起到内乡县一家戏楼学戏,后来,两人又一起来到镇平县唱戏。这期间,王子高还与“曲剧皇后”张新芳的丈夫刘道德结为“换帖”弟兄,并与张新芳同台演出过《二进宫》《刘泉进瓜》等曲目。上世纪60年代,张新芳每到镇平慰问演出,都会带着礼物看望王子高。
“一票难求是那个时代戏曲的真实写照。”王子高得意洋洋地说,每逢新戏海报一贴出,就连南阳的曲剧戏迷们都要想办法买票来镇平看戏,他们剧团编排的《岳母刺字》《杨八姐闹酒店》及现代戏《母亲》等作品,还曾在南阳地区汇演中多次荣获一等奖。
王老一生乐善好施,心胸豁达;经常保持着气沉丹田,提嗓唱戏状态。老人退休后,成了大伙生活上离不开的“管家”――老人爱在家属院门口泡一大杯浓茶,与往来的熟人闲聊,俨然编外“门卫”。
提起王子高,79岁的徐喜凤满怀感激地说:“我这条命都是他给捡回来的。”有一次,他突然心脏病发作,面色n白说话有气无力,努力用手召唤门口处的王子高。老人一看情势不对,立马小跑到附近叫来医生,随后又为徐喜凤买来水果等生活用品。
在卖菜小贩眼里,王子高就是个快乐的老顽童;而在老人眼里,他总觉得卖菜小贩挣点钱不容易。“咚咚、咚咚咚……卖菜的来了,有萝卜、白菜,你家要什么菜?”每逢卖蔬菜的小贩到家属院来,王子高都会开心地一家一户吆喝着,关心地询问需要什么菜,要多少。随后又把蔬菜一家一家送到屋里。那吆喝声,有一种老人年轻时气沉丹田提嗓音练唱功的感觉,洪亮、清脆、可爱。
于是,家属院里,有人因为工作忙来不及买面条就会把钱留给老人代办;有亲戚朋友到访,都会主动把房屋钥匙交给老人……
老人一生很少生病,偶有感冒发烧症状,不用吃药,很快就会好起来。一日三餐,家人吃什么,他也吃什么,从来不吃“小灶”。老人一生钟爱喝毛尖茶,这似乎成了他特殊的养生保健习惯。
在子女眼里,老人长寿主要是性情好,心态好,从不为家长里短生气;作息时间很规律。平时老人闲不住,屋里院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还喜欢和老邻居聚在一起摆“龙门阵”。
在邻居眼里,老人长寿的重要原因就是儿媳孝敬,照顾周到。夏天,儿媳常常备着水果,每天准时用三轮车推着老人在树荫下乘凉。晚上,儿媳会提前撑好蚊帐铺好凉席。
关键词:小学美术 游戏 生活体验 课堂外 生活观察
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奉行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致使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甚至否认主体活动给予学生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在从事小学美术教学的十多年的时间里,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听课学习、观摩交流,我发现尽管很多美术课教师备课认真、教学环节齐全、教学评价面面俱到,但美术课堂却缺乏灵动、创新和勃勃生机。
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因为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新教育強调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
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美术课更多的是:有的老师经常让学生临摹,而且要临摹的像;有的老师固定的讲20分钟画法,教师示范,学生在剩下的时间里完成作业。这样的美术课,学生画的很累,课堂上也没有欢乐,没有活力。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往往是通过看、摸、听、嗅等一些初级认识手段来了解事物、了解世界。虽然认识还比较简单,但已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我们的美术课要顺应这些特征,让美术课充满想象,充满活力。
如何让小学的美术课富有生机,让学生的美术素养得以全面发展?我认为关键是让美术教学根植于生活,从生活中激趣,从实践中提高。
一、从游戏中挖掘,让孩子在玩中体会美术的乐趣
孩子喜欢游戏,在游戏活动中孩子能自由、无拘无束地投入和参与,在激发兴趣的同时也是孩子获得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因而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的更主动、更投入,如在《画自己》一课的教学中,我安排“猜猜他是谁”的游戏,将一名学生蒙住双眼,通过其他同学的特征描述,猜出另外一名学生的名字。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了解到了什么是人物的主要特点,并且抓的非常准,在表现时更是非常出色。
二、从生活体验中感悟,让孩子在体验中把握美术的内涵
比如二年级的《色彩的情感联想》一课,虽然学生对颜色并不陌生,但对色彩的调配和变化规律却不了解,而且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水粉颜料,可以说对每一种物品和色彩都充满了好奇,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自主实践,探索发现。
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都有哪些颜色?你喜欢哪些颜色?教室里挂了很多漂亮的装饰物,有绿色的叶子,红色的国旗,黄色、紫色、粉色等各色的花瓣,还有各种颜色的衣物和文具。同学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的教室里竟然有这么多美丽的颜色,我又让学生观察外面自然界中还有哪些颜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真是五彩缤纷,也激发了学习色彩的兴趣。
看到学生这样快乐,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三、从课堂外获得,让孩子在开放的空间中激发审美情趣
几十年来,甚至上百年来形成了一种习惯,上课进教室。教室确实是我们实施教学内容的重要场所,但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我们完全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减少束缚感,营造自由、大胆创造的良好氛围,从而提高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如在《美丽的天空》一课中,我就带着学生走出了教室,来到操场上,躺在柔软的垫子上仰望天空,让学生边说边看边想,尽情的感受天空中的一切事物,然后再进行创作,结果学生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的还加上了自己丰富的想象。
四、从生活观察中联想,让孩子在发现中砰出创新的火花
创造性思维能力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一旦孩子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去,就容易出现新思想,并在实践中增长智力、开发创造力。因此,我们应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空间广阔、内容丰富的生活环境,使孩子拥有较多的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的机会。
在四年级《奇思妙想》美术课里,教师一开始就从我们生活不可少的“手 + 手机 = ?”进行设问,让学生想想 A+B=什么?。一件事物加上另外不同的一件事物,会变成一件新的具有两者功能的新事物,是具有手机功能的手。这一下引起了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也引出了课题《奇思妙想》。整节课围绕A+B=什么?从生活中的书本、笔、小鸟、飞机、小孩、老人、花朵-------,进行欣赏、讨论、奇思妙想,组合成一件新的具有两者功能的或几者功能的新事物。一位艺术家曾经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对生活的观察中,孩子会有所发现、创新,美育的目的得以升华。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学习。如何实现学生真正有效的参与课堂,活而不乱、活而有序;这都需要时间和长期不懈的努力。所以,我会继续用我的热情,根植于生活,投身到今后的改革实验中,不断探索美育教学新模式,总结新经验,创造新思想,使我们的美术教育真正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1、《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徐健 成剑编著
“浪漫小妖”,要开家
“卖诗的花店”
80后京妞刘敏,美丽、聪颖,性格活泼开朗。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做过编辑,后来成了一位资深广告销售。平时除咖啡外,最喜欢鲜花。
2014年4月的一天,刘敏去闺蜜沈黎家喝下午茶,沈黎是《时尚芭莎》的资深编辑,当时她刚结婚搬进新家不久。有趣的是,沈黎经常在家里放舒缓的音乐、烤香甜的小饼干、摆美美的花,请朋友来喝下午茶,她说:“每个有花陪伴的日子都很舒心缓慢。”
刘敏和闺蜜交谈时得知,沈黎的花都是在家门口超市买东西时顺便捧回家的,但每次都很狼狈,一是捧回家很麻烦,二是小花店确实搭配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沈黎说如果能有个每周送好看的花到家的品牌,她一定会是对方的“铁杆用户”!没想到好友无意中的一句话,却让刘敏的眼睛不由猛地一亮。何不开一家“卖诗的奇葩鲜花店”?
很多人都知道,世界著名时尚杂志《Marie Claire》原来的造型配饰总监Taylor Tomasi Hill,辞职后也是在开花店。她当初的理由是“工作太忙了,无法兼顾家庭生活”。也许,美女都有开咖啡馆和鲜花店的梦想,辞职创业这么大的事,两人竟一拍即合。“沈黎在芭莎做内容,我做经营,我俩单拉出去都能干一本时尚杂志,做一个鲜花品牌,应该不会太难。”刘敏对当老板信心满满。
首位客户是“时尚女王”苏芒
刘敏做市场调查时,发现很多女人都喜欢鲜花,人们对花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但是一些高端的花店,实在太贵了,很小一束就要好几百甚至上千元,而街边小店的花虽然便宜,但品质普遍很差,去批发市场的话,大多数人又没有那么大精力每周去跑。她和沈黎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市场空白。
刘敏和沈黎一起去辞职,当时特别紧张,因为她们都是《时尚芭莎》的“资深人士”,怕忽然离开老板苏芒会不开心。听完她们说的计划以后,“时尚女王”确实挺遗憾的,但苏芒最终还是微笑着开了绿灯。
2014年6月,刘敏和合伙人的“诗集生活馆”热热闹闹开业了!与众不同的是,这里送出的花都配有与之对应的一首诗。刘敏说,她们每周都是先选诗,再设计花。会做非常精美的诗卡,随花送到客人手里。这种做法听起来就很有诗意,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令俩美女没想到的是,“诗集生活馆”的第一位客户竟是前老总苏芒,她专门给自己家里订了一年的鲜花。
诗集生活馆其实是一个鲜花O2O平台。刘敏在微信里向娱乐圈的朋友们介绍说,“一朵两朵成束,一首两首成集”,它用诗集和鲜花结合的方式,一周一束花,一年52首诗歌和52束鲜花记录每个人自己的四季更迭,从而为用户带来美好的生活体验。没想到,这个新生事物一下就在文艺圈、娱乐圈引起轰动。
其实不仅仅是苏芒无意中做了一次免费的“形象代言”,刘敏在具体经营中同样有很多独到之处。比如,这里的鲜花,除了和诗集搭配,无论是装载鲜花的盒子还是印上诗集的纸张以及印刷方式,采用的都是传统手工艺。“诗集”团队更是寻遍全国,找到了专业做盒子的手工匠人,打造让鲜花可以站立的盒子,旨在“尊重每一瓣花的开放”。
外面绝大部分的速递花都是“躺着”包装,很容易造成在运输过程中震动挤压变形,而她们的鲜花经过无数次试验,做到了“站立之美”。诗集的印刷方式也是老手工匠人的手艺,做工繁复,需要一遍又一遍地手工制作,但是最后的效果却相当精美。
除了这些精良的包装,鲜花本身的搭配更是不能马虎。诗集生活馆的鲜花搭配设计,全都出自另一位合伙人萨龙。在此之前,他在高级婚礼定制行业做鲜花设计。
因为有时尚杂志的工作经历,刘敏把品牌定位在服务精英人群,因为“他们大多身处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中,却对高品质的美好生活有追求,渴望有一种便捷而优雅的生活方式”。
一位外企女经理告诉刘敏,她和先生结婚多年,关系越来越不好,老公希望她多顾顾家,但她总觉得工作忙,不自由。后来这位女经理开始在“诗集生活馆”订花,到了周五,想到第二天要收花,但是看看家里到处乱七八糟,于是她为了这束花就把家里收拾得特别美。花到了,她又觉得总得做个家宴才配得上如此美丽的鲜花。就这样,几个礼拜下来,老公并不知道她是为了花,只觉得太太又像刚结婚时候那样有情调了。于是两个人又开始约着看电影,重新甜蜜蜜。
这个“一束花改变一个家”的温馨故事,让刘敏颇受感动。“职场女性其实都挺累的,但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要学会适度地慢下来,欣赏一下美景,欣赏一下生活。”她把女经理讲的这段感悟上传到网上,一下就引起很多网友的共鸣和点赞!
雄心勃勃,
要做中国第一美学电商品牌
对于“诗集”来说,鲜花的库存、保鲜、物流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冬天“花束下面的保水棉都冻住了,我们自己搭钱,将配送标准改为生鲜配送。”刘敏说,她们的花艺师都是当天将花材包好,第二天就可以送达用户手中。由于某些花材的特殊性,也出现过损耗的问题,因此每周配送前都会请物流提前试运两次,以备调整花材。
为了让用户的体验足够新鲜,“诗集”会提前两周召开选诗会、花艺设计会。“现场每个人对自己选的诗句抱有极大的热情,读完后还要分享背后的故事,然后编辑、设计师、摄影师会一起讨论诗的内容、鲜花的搭配和拍摄。”
在公司运营中,沈黎负责的是线上运营和品牌调性的把控,而刘敏则全权负责线下生产和经营。
打开“诗集生活馆”的微信公众号,清新的气质扑面而来。“诗集”可谓是一夜爆红,连刘敏自己都觉得“起来得太顺”,因为公司从没花钱打过广告。微博、微信里名人、明星的自发定制、转载,有时反而让诗集鲜花出现了订不到货、临时修改花束的情况。
谈到公司前景,刘敏自信满满。“随着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日常鲜花消费市场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2014年,我国花卉总销售额达到1600亿元,到2017年,有望突破2000亿元。”她说,除高端客户外,现在很多中端家庭在生活稳定后都有消费升级的愿望,他们不只是满足于买房、买车的刚性需求,精神需求更胜从前。而她们每周为客人送去精心搭配的主题花束,肯定能为对方装点有温度有美感的温馨日子!
未来,她俩要把诗集生活馆打造成一个全品类的生活方式品牌,并将垂直领域做到极致,让人说起“诗集”的时候,会觉得“这是一个美学电商品牌”。
[关键词] 《周渔的火车》 爱情 审美 “苦情”
当一首诗如同火柴一般划燃了周渔的爱情时,火车便开始载着周渔的率性与欲望穿梭于三明与重阳之间;导演孙周用火车的铮呜代替了小说中无声的呐喊,周渔也从爱情的苛求者走向了爱情的化身,《周渔的火车》就这样满载着美好的爱情理想呼啸启程了。对于影片的定位,媒体认为它是一部唯美的爱情片,讲述的是女性的感情历程.爱情、女人与美似乎从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浪漫的爱情是影片的主题,美是影片要力求达到的效果,而女人则是这两者的诠释者-可是,就在这些基本要素被努力建构起来的同时,它们又被自身所消解了。影片中周渔、爱情、美都处在一种暧昧的尴尬境地.最后,是周渔苦难的爱情经历,使影片中的“美”得到了升华?本文通过浅析《周渔的火车涟演绎爱情主题这个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尴尬以及苦难的浪漫,来看该影片的审美特色。
主题:爱情与滥情的共同体现
《周渔的火车》改编自北村的中篇小说《周渔的叫喊》。小说通过一个男人与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示了现代人的一种精神困境-北村以爱情作为陈述的手段,表达出人们内心沉重的苦难意识,让人对周渔无声的呐喊感到无以名状的悲哀?《周渔的火车》则用爱情的主题代替了生存主题,用铺天盖地的浪漫代替了让人窒息的苦闷。虽然高举的也是爱情的旗帜,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只探讨一种爱情观念,那就是从女性的视角去讲述爱情,体验爱情。爱情确实有着令人眩目的美,它可以左右一个女人的全部生命,女人需要在爱情中绽放自身的美丽,体现美的价值。女人对爱情无止境的渴求,正是影片主题的中心。
那么女人会如何对待爱情呢?孙周认为:“雾里看花,爱到最深的时候会是那样的一种状态。”爱情就是朦胧的状态,只依靠直觉,所以影片中周渔听凭自己的感觉走,这种对爱的执着无疑让人钦佩。但是,她对爱情的感觉盖过了其他所有的体验,所以她的亲情、友情、事业全都被掩藏了起来,她只为爱情而活。所有的故事(包括与张强的邂逅)都是围绕她对陈清的爱的感觉而展开的。本应是“雾里看花”的朦胧爱情体验在影片中却成了周渔的精神鸦片。周渔的这种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有滥情之嫌。爱情在她的世界中已经泛滥成灾,不可收拾,所以她只能听之任之,最终无法自拔、爱情同时体现出滥情,这可算是影片主题的一大特点。
周渔: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的双重演绎者
周渔是对爱情执着追求的女性代表、孙周说过:“女人不象男人,对自己想要什么非常清楚,她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总要经过一段时间历练,这是我对女性的看法。”周渔具有的正是这种不惜代价、为爱痴狂的气质,她两地奔波,是为了要抓住爱情那种朦胧虚幻又令人着魔的感觉。在她身上有一种为爱情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也充满着现代女性独立自我的气息。她的执着驱使她紧紧抓住了她所信仰的爱情,并怀着顶礼膜拜的心情小心翼翼地为它奉献一切。她的自我、率性的性格让她不在乎周围的眼光,毅然坚持与平凡的陈清相爱。“爱情需要女人深深的自我舍弃;她被动地,疲倦地浸浴在爱情之中;闭着眼睛,无名的,迷失了的浮沉在波浪之中,她感到遗失,不知道自己是谁,在一场暴风雨中被冲走,无尽的黑暗层层包围过来……”周渔便是这样,不能自已地深陷了爱情的泥淖、也许她爱的并不是陈清,而是爱情本身,她就是在为自己寻找爱情的感觉。她是一个懂得寻求自己所爱的新女性。这种义无返顾的坚决真让人有些敬佩、周渔由于身处爱情梦幻之中而透露出奇特的芳香。
但是,这种对现代女性的美的建构却并没有成功。周渔在与陈清、张强交往中显现出的仍旧是传统女性的下位、周渔拥有如此优越的条件,她完全无须如此彻底地依附在陈清这样的人身上。反观陈清,他对于周渔所做的一切似乎无动于衷,甚至还想逃避她的爱,他懦弱的本性在影片中表露无遗。可是面对这样的男人,周渔始终摆脱不了传统女性那种依靠男性而生存的禀性,依旧臣服在他的男性尊严之下,陈清只用一首普通的情诗,便使周渔把自己对男人无微不至、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所有女性美德都奉献给了他,驱使她每周赶两趟火车去看他,又傻傻地追寻仙湖的踪迹,还把她珍藏的所有瓷器都送给他作为出诗集的资本。她是最大程度地隐藏了自我,来烘托着男人的幸福;同样,周渔对张强本想显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可是到头来还是不得不听从张强那句“心里有就有,心里没有就没有”的话,总之,从周渔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传统女人的依附男人的悲哀,以及她无力完美地保持着自己浪漫情怀的现实悲哀,尽管周渔有现代女性的外貌和装饰,但是在根本上,她的选择只是一个传统女性的选择,并没有体现现代女性的特征。周渔的形象定位,只具有发黄的照片一般的旧式美,表面上建构起的现代美被逐渐地消解了。
意象群:“美”与“苦”的复合体
火车、诗歌、青瓷、仙湖,乃至轻盈的裙摆,激情的狂奔,女孩的袖舞……影片选取了一系列的象征体,营造出了浪漫的气氛。无论是静物还是动作,都遵循一个要求:美。
火车是美的主体意象。为了让火车充分地表达出浪漫的情调,导演作了一番精心的安排:“本来这个故事可以放在地铁里或者东站西站之间,可是我想让故事浪漫起来,一下就想到蓝天白云红土地的云南和烟雨蒙蒙的重庆。……火车要包下来,让它去哪就得去哪……”可见,选择火车体现出了影片精心策划出的浪漫。不仅如此,火车在电影中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首先,火车是时代的象征,这就与舟船时代或汽车时代的爱情区分开来了。其次,火车站台是男女主人公们诉说衷肠的场所,站台上,陈清总拿着一朵玫瑰焦急地盼望着周渔的出现。也是在站台上,周渔第一次邂逅了兽医张强。周渔的爱情既在这里开始,也在这里终结。再次,火车是欲望的象征。每当电影出现了周渔和陈清的缠绵镜头时,火车便呼啸而过,似乎在为周渔呐喊,最后,火车是周渔的心灵归依,周渔说:“在火车上,我觉得总会发生点什么……”即使后来陈清离开了重阳,周渔还是不改每周坐火车的习惯、她已经把在火车上的生活看作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可见,火车作为最主要的意象,承载了影片中主要的美的内涵。
诗歌的力量让周渔毫无反抗之力。“为了让你听见我的话/仙湖/陶醉的青瓷/在我手中/柔软的如同你的皮肤……”这首情诗如同一个预言,它不仅宣告了周渔和陈清爱情的开始,更预示了周渔后来许多一相情愿的行为的出现。诗歌的朗诵作为画外音在影片中反复出现,再配上小提琴伴奏,营造出浓厚的浪漫气氛。
还有象征完美的青瓷,象征虚幻美的仙湖,象征坚定信念的狂奔等等,所有这些意象都配合着浪漫的爱情主题,建构起朦胧的美。
可是与此同时,这些美的意象又存在着暧昧的特征。火车是周渔爱情的象征,同时它也象征着时代的虚化。火车的时代气息并不明显,因此它承载的爱情就没有《开往春天的地铁》那样青春、时尚,也不如《花样年华腕满怀旧的小资情调,它传达出的时代的审美意境是模糊的,而建立在此之上的美就成了彻底的虚幻之物而让人不可把握。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火车、诗歌、青瓷等等,这些意象既是美的象征,同时也是“苦”的载体。如上文所说,周渔是现代和传统女性的双重主体,她表现的是爱情的执着,实际上经历得更多的却是爱情的痛苦。她在恋爱中总是那样忧愁、凄美。所以,火车把她带到陈清身边时,也把凄苦带给了她诗歌在让她感到爱情的震撼时,也把爱情的苦难带给了她青瓷为她博得爱人的欢心的同时,也让爱人开始逃避爱情沉重的压力……所有这些,都在建构着周渔虚幻的苦情,而消解了浪漫的爱情。可见,浪漫的意象群同时承载着爱情的“美”与“苦”,使得它们自身暧昧又模糊。
审美意蕴:苦涩柔情的胜利
由上可见,《周渔的火车》始终游走在炫目的爱情和观念的俗套之间,这使影片的美总处在现代与传统的暧昧之中。正是这种主题和象征体在内涵上所表现出的双重特性,构成了影片的特色,不过,这种美由于自身的尴尬却反而让人无从感动。真正达到了感人效果的因素,还在于影片将爱情最终归宿在了“苦情”的结局上,众所周知,在文学史上,苦情作为爱情作品中的一种演绎模式对作品的受众(读者或观众)一直都有着很大的感染作用。它通过传达一种悲痛使作品的受众产生悲伤的共鸣,宣泄出内心的悲剧心理,因而使作品的审美意蕴得到升华。在当代电影中,苦情的审美仍然受到很高的重视,戴锦华就认为“对现实苦难的背负与呈现,成为某种女性生存的‘特权’;现实社会的种种尴尬与困窘,转化为女性生命中的‘特色’。……当她终于渡尽劫波,苦尽甘来,观众才能获取一份‘大酣畅’”。不难看出,《周渔的火车》也是如此的一种演绎模式。周渔作为现代新女性,信奉的仍然是“从一而终”的传统固有的爱情观念。这便使得她依旧愿意忍辱负重,承担起所有的――现实生活的或者内心的――苦难,来成就爱情的美丽。她愿意追逐火车笨重的脚步,她愿意在火车的摇摆中来回踱步,她愿意为了陈清付出一切,不惜任何代价。她的奔波与劳碌让她的男伴们十分不解,可是她却喜欢这样消耗自己,乃至在火车上了结了自己的一生。这种苦苦的追求最终竟没有换来美好的结局――陈清与周渔阴阳相隔,周渔与张强又无疾而终――因而变成了一段苦涩的爱情。不同的是,周渔凭着她的执着却没有苦尽甘来,于是她那份柔情便在观众心中永远激荡,而对于幼稚的爱情信仰、暧昧的浪漫气氛也一并谅解了。也正是周渔承受一切所带来的苦情效果,让影片的审美效果落到了实处。苦情的美最终解决了影片中的诸种尴尬与暧昧,让人对它只有无限的忧伤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