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拼音打字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有时要大写,归纳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
⒈汉语人名:姓的第一个字母和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ZhangHui(张辉)Z和H要大写。姓和职务、称呼等组成词语时,姓的开头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其余字母小写。如Wanglaoshi(王老师)W要大写。但老”、“小”、“大”、“阿”等称号。开头第一字母也要大写。如Xiaoliu(小刘)X、L要大写。LaoQian(老钱)L、Q要大写。ASan(阿三)。A和S要大写。
⒉汉语地名、专有名词(如书名、机关、团体等)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Beijing(北京)B要大写,Shanghai(上海),S要大写,Ningbo(宁波)N要大写。如专有名词是词组,要按词连写,每个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AhonghuaRenninGongheguo(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的第一个字母Z,人民的第一个字母R,共和国的第一个字母G都要大写。
⒊每个整句开头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果是诗歌,每行开头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
⒋商标和商店的名字,一般每个字母都大写。
1、首先要学会正确的指法,初学打字的话这个是很重要的,正确的指法是熟练打字的第一步。
2、其次快速学打字的话,拼音也应该需要提高的,因为现在大部分都是使用拼音打字的,所以汉字拼音也应该多加熟悉。
3、要想打字速度快,最主要的还是多加练习了,多打多练习,自然打字速度就快了。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农民贫困;资源优势陷阱;教育移民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1-0082-04
一、关于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农民贫困问题的研究看法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一般是指某类或某几类资源富集而经济不发达的区域(鲁金萍,2009)。这些地区具有资源丰富、生态脆弱、贫富差距大等特征。我国多个欠发达资源富集区普遍出现了农村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的现象。对于这一问题,研究成果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侧重于分析某个主要原因。如将之归因于资源开采所造成的环境损害(刘刚,2007)、二元经济(马晓晴,2008;白洁,2009),或缺乏损失补偿机制(苏迅,2007;张绪清,2010),也有人认为是分配制度造成了不合理的利益转移,即资源所带来的利益多数是上交省级和中央部门,却很少被当地得到(曹小星,2009)。二是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例如将生态环境、农村产业结构和产业化程度、补偿、农业投入、农民自身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纳入考虑范围(李志熙,2003);或者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策(马艳,2007;王喜荣,2009)。
上述研究基本都未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影响农民收入各因素作用的大小,二是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为了将研究继续深入,我们选取陕西省榆林市(以下简称“榆林”)作为研究区,进行了实地调研。榆林富有煤气油盐等资源,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8大类48种,矿产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超过45亿元,现已成为国家“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重要基地(刘学敏,2010)。2002―2008年,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七年居全省第一位。然而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当地农民贫困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全市12个县区中有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5%的行政村尚未脱贫;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为3402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1.46%。
二、农民收入来源与影响因素分析
从当地农民收入构成来看,家庭经营中的种植业、牧业,务工(即在农村非农产业、工业、第三产业中务工)所得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市场之外的因素主要是政府。因此指标选取及命名方式如表1所示。
以表1的6个指标为自变量,以榆林农村劳动力的人均纯收入(命名为PR)为因变量,利用Eviews5.0软件,对1990―200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为了避免变量不平稳而导致伪回归,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经过ADF单位根检验,发现各变量的时间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不平稳的。经过调整,LH、TE、UA、PR的一阶差分序列趋于平稳,GI和PP先取对数值,再取一阶差分,可以实现序列的平稳。只有IN在经过两种方式的调整后,仍然是不平稳序列,无法用来进行检验。
由表2可知,CO、LH、TE、UA、PR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LN-PP与LNGI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可以分别进行协整检验。下面采取EG检验法来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表3中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表明,牧业、第三产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人均产值每增加1元,会给农民带来0.138元、0.524、0.367元的收入。也就是说,对农民收入的重要性而言,三者排序应该是第三产业、农村非农产业和牧业。虽然无法从定量分析中验证政府投入对农民收入的作用,也无法得知种植业与农民收入的关系,但根据检验结果可知,政府投入每增加1元,会使种植业单位面积产值增加1.999元。
三、造成农民贫困的原因
根据表3中对变量关系的分析,可以得知各产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而若要探讨上述产业的发展情况与农民贫困二者之间的关系,则需要对实际情况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一)农业自然条件差与矿产资源开发的损害
就先天条件而言,当地农业自然生态基础比较脆弱。榆林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且土地资源匮乏。全市农民人均平地仅1.4亩,水浇地不足0.5亩;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区域性、季节性缺水问题普遍存在,加上水资源利用率低,水利工程建设滞后,灌溉无法保证。
从生产活动的影响来看,生态灾害与资源开发不无关系。随着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开展,榆林水土流失、草原沙化、退化、碱化等现象日趋加剧。自2000年以来,除了用于退耕还林还牧之外,每年的耕地减少量中至少有10%是由于生态灾害造成的。当地主要河流,如无定河、秃尾河、窟野河及多个水库受到资源开发的影响,水质均已经明显下降。煤矿和电厂的固体废弃物影响到堆放地及周围地区农田和其他植被的生长。煤田开发已造成17300hm2的植被遭到破坏,20000hm2的土地出现风蚀土地退化。资源采掘还造成地质灾害的增加。如地面塌陷,河道断流,水库、水井干涸,地下水位下降等。能源化工业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改变了原有的林地、草地和沙地的利用方向,诱发了新的荒漠化。因此,造成榆林农业生产条件恶化的因素中,资源开发和能源化工业的影响不可忽视。
由于我国当前的税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使矿产资源开发的收益主要流向中央、省级企业和上级财政。地方财政无力对资源开发破坏的环境进行大规模的保护和治理。近年来,榆林地方政府在生态修复上做出了很多努力,但项目多局限于退耕还林、北部固沙防沙等领域,环境改善的重点也集中于城市。相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言,当地自然资源仍处于严重超载状态(宋世杰,2010)。与此同时,中央和省级企业在资源开发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却并没有真正承担起生态破坏修复的责任。1997年,陕西省颁布了《陕西榆林、铜川地区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管理办法》,规定了开发和运输资源者缴纳环境补偿费的责任,但中央和省级企业拒绝执行。如神华集团给予地方的补偿多年来一直维持在1994年0.2元/f的标准。当地农民负担了生态恶化的成本,却没有得到足够的补偿,这是造成农民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农业生产落后和特色优势产业的缺乏
2008年,全市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总数的57.21%,而第一产业的产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93%。榆林农业生产落后的主要表现有如下两方面。第一,从结构来看,1978年至今,农业内部种植业比例有所下降,畜牧
业比重略有上升,但农作物种植结构一直没有明显变化,粮食种植面积和产值一直居于支配性地位。当地虽然有种植小杂粮的优势,但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第二,在农业产业化方面,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既小且散:龙头企业数量少,辐射能力弱,产业链条短,与农户缺乏密切联系,农民难以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利。
对当地农业而言,由于先天基础脆弱并遭受环境破坏,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外部推动作用尤为重要。榆林历来将中央及省级和外来企业作为发展重点,加上财政投入能力的限制,使政府对农业的支持远远不足。2000―2008年,政府对农业的人均投入和种植业单位面积产值都呈现下降趋势,而农民人均纯收入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一现实情况可以解释表3中的分析结果:农村种植业单位面积产值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却与政府对农业的人均投入有密切关系。除了政府以外,当地金融部门也倾向于将信贷资金投放到一些大型国有或地方政府支持的能源产业项目及相关加工运输业。政府和民间投资的不足,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都形成了一定的制约,是造成农民贫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第三产业和农村非农产业力量薄弱
根据表3可知,第三产业和农村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较高。榆林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主要分布在交通运输邮电、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近年来,上述三个行业在区域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一直稳定在15%左右,农村劳动力在此类行业中就业的人数也没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也就是说,产业自身扩张能力以及吸纳能力有限,使其缓解农民贫困问题的作用还不明显。此外,榆林农村非农产业产值增长速度较快,与农民收入也呈现同向变化的趋势,但由于其总量较小,还不能显著地促进农民增收。
资源开发虽然带来了很高的经济效益,但也形成了明显的挤出效应。主要表现为资源产业迅速集聚了区域资本、人力、技术等优势生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他产业要素投入不足,特别是具有明显劳动密集型特征的轻工业。这种以重工业为主、“嵌入式”的发展方式,使农民难以在工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利益。从1996年到2008年,按现价计算的榆林工业人均产值增长了22.27倍,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却仅增长了近4倍。
(四)农村劳动力素质低
为缓解农民贫困问题,榆林大力支持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但是全市农村劳动力稳定输出的仅占20%左右。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不高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市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2年,文盲、半文盲占21.6%;小学文化程度占38.1%;初中文化程度占34.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5.8%。70%以上的农村劳动者无专业特长,80%的农村劳动者从事的是季节性劳务工作,缺乏长期性、持久性,收入水平无法稳定。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落后和教育投入不足。
上述分析表明,生态环境恶化、产业结构失衡和农村经济的落后都与资源开发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资源开发是造成农业落后,第三产业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也间接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由此形成了农民贫困问题的恶性循环。正像“资源优势陷阱效应”所描述的那样,资源富集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包括生态环境损失、产业结构失衡等多方面((英)奥蒂,2006),这正是农民贫困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要立足于区域内外,多方寻求解决思路,缓解“资源优势陷阱效应”的消极影响。
四、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的对策
面对农民贫困问题,应该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的特点,考虑如何发挥地区潜在优势,并要充分借助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作用。
(一)资源开采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
我国已明确提出建立并完善有偿使用自然资源的经济补偿机制,即“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国家及大型能源企业是资源开发的主要受益者,应该对补偿金的筹集、缴纳负主要责任。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既是对资源开发过程中受损农民权益的维护,也有利于缓解农业、轻工业、第三产业及农村副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资源开采区的生态补偿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明确补偿标准制定的依据。对资源开采的受影响区域开展生态损失评估,确定补偿额度和赔付办法,将生态环境损失的价值作为补偿标准制定的依据。
第二,进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建立“生态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有效地避免资源开发企业逃避责任。
第三,建立严格的补偿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保证专款专用。在补偿资金的使用上有两个重点领域。一是要用于生态修复。设立生态资金管理部门和生态监督部门,根据县(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生态修复资金预算,由相关部门实施生态环境重建工作,生态监督部门负责监督,实行定期核算。二是用于建立专项基金,采取项目建设、科技支农、为第三产业提供低息贷款等形式,与民间投资相结合,将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投向有利于农民增收,并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中去。
(二)“教育移民”和产业结构调整
榆林自然条件较为恶劣,落后的农业和牧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胁迫不会在短期内得以消除。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或者向区域外转移,是提高农民收入最直接,见效最快的途径。
从区域内来看,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收入在农民收入中越来越重要。1990年至2008年,二者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上升了20.39%。因此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来支持当地第三产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成长。首先,在发展战略上,要根据市场需求,在有利于农民就业和增收的领域实施支持性政策,特别是在资金融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要发挥科技对产业成长的支撑作用,促进传统部门改造,催生新兴部门。再有,要以城镇化为重要依托,积极发展中心城区周围的小城镇,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和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从而增强小城镇吸引和容纳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能力。
从区域外来看,近年来,榆林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人数有明显增加,但具有品牌效应的对外劳务供给规模仍然较小,影响了劳务输出的效益。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建立“教育移民”体系,加强农村劳动力输出的组织建设。“教育移民”是指结合开发扶贫实践,实施农村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形成合理的教育体系,让生存、生活条件较差的农民子女能接受连续教育,以具备转移到条件相对较好地区学习、工作、生活的素质(魏奋子,2007)。“教育移民”的结果是“产业移民”。为此要形成以城区教育为主导,统筹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格局,针对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和就业要求,免费或者收取很低费用,分门别类地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和订单培训,让农村劳动力具备一定的知识和劳动技能。在具备一定基础的地区建立劳动力输出培训基地,以专业化、产业化、集团化为目标,形成劳务输出的特色优势品牌。
(三)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在当地自然环境静态和动态承载力的约束下,彻底转变经营方式,发展集约、高效、可持续的现代新型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的根本出路。为此要以地区生态环境的特征为出发点,以区域性优势产业培育和农业产业化为主要途径,兼顾提高农民收入,发挥本地优势和保护农业生态系统这三个目标。
榆林北部和南部在自然条件上有较大不同。北部风沙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不宜过多发展种植业和牧业,应以建设生态绿色屏障为重点,在植被恢复,扩大林草覆盖率,防风固沙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一些有利于水土保持的特色农业,如玉米制种、红枣等;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贫瘠,沟壑纵横交错,水土流失严重,多风少雨,气候干旱,灾害频繁,适宜发展经济和生态兼顾型农业,如桑蚕、红枣及其产品加工,可以考虑发展一些作物种植和加工基地。通过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有利于解决这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促进种植、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的延伸,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和提高农民收入将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根据榆林农业生产的现有基础和自然条件,农业产业化应该立足于生态修复、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以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途径,发展立体、生态、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并且要树立自己的特色品牌。这样才既能充分开发本地农业资源优势,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又能减轻传统粗放型种植方式对自然环境的负担,使农业走上有特色、有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注释:
①所用数据来自《榆林统计年鉴》(1997―2007)、《2008年榆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八五”时期榆林统计资料》(1991―1995)以及调研所获取的资料。
②D表示一阶差分;检验类型中的c,t,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中包括常数、时间趋势和滞后的阶数;*和**分别表示5%和10%的显著水平,没有*的表示1%的显著水平。
参考文献:
[1]鲁金萍,基于“荷兰病”效应的欠发达资源富集区“资源诅咒”现象识别一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J],资源科学,2009,31(2):243―249
[2]刘刚资源富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互动作用初探――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7,29(04)
[3]马晓晴,任保平,陕西资源富集区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思路与机制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03):74―79
[4]白洁榆林市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基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J],时代经贸,2009(09):19―20
[5]苏迅,资源贫困:现象、原因与补偿[J],中国矿业,2007,16(10)
[6]张绪清,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利益补偿与生态文明构建[J],特区经济,2010,(01):118―120
[7]曹小星,延军平,矿区生态捆绑发展模式VA陕西省榆林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6092―6094
[8]李志熙,榆林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榆林学院学报,2003,13(04):22―25
[9]马艳,榆林市“三农”问题的现状与出路[J],陕西农业科学,2007,(02):136―138
[10]王喜荣,高军,资源富集区摆脱“资源诅咒”的对策研究VA陕西省榆林市为例[J],财会研究,2009,(20):76―79
[11]刘学敏,敖华,榆林市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1):2
[12]宋世杰,赵晓光,榆林市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01):60
[13](英)奥蒂,资源富足与经济发展[M],张效廉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6:155―187
[14]魏奋子,李含琳,王悦,贫困县教育移民的政策意义和可行性研究VA西部地区四个干旱贫困县为例[J],人口与经济,2007,(03):7-8
我2岁的时侯,家里就买了电脑。爸爸怕我玩电脑损害视力,所以他不让我近距离接触电脑。可是见到爸爸的手在键盘上灵活地敲击,我觉得很神秘,心里痒痒的,总想试一试。
终于有一天,爸爸要教我学电脑了。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好啊,好啊,太好了!”
爸爸先教我学习用拼音打字。但键盘上的字母不是按顺序排列的,刚开始打字的时候,短短的一句话就要打很长时间,显得很笨拙。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终于闯过了这一关。现在,我已经能在电脑上写日记了。
接下来我又学习电脑绘画。我先用自由画笔画了一幅简单的图案,接着爸爸教我使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制作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图案。很快,我就画成了一块儿漂亮的花地毯。另外,我还学会了用旋转、变形等方法让一幅幅普通的绘画作品变得奇形怪状。妈妈看到我的“大作”,经常戏谑地称我为“抽象画大师”。
现在,我已经喜欢上电脑这“玩意”了。
关键词:小学;拼音学习;重要性
一、拼音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的拼音学习是学习语文和其他学科重要的基础。孩子们准确地掌握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和四个声调的正确读法,不仅对我们现阶段的学习有帮助,更为我们以后的语文学习、思想品德的学习等各个科目的学习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年级的拼音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拼音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后面语文各方面的学习,甚至影响我们的生活。试问,21世纪的今天,如果不会用拼音发短信会怎样?如果使用Word文档,不会用拼音打字又会怎样?现如今很多中老年人正在吃着不会认读拼音的苦头。那作为一年级的语文老师,我们就更加有义务去让学生学好拼音,有责任为孩子以后的语文学习及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那要想更好地进行语文拼音教学,我们就必须先了解现阶段孩子们学习拼音所存在的问题。
二、小学一年级拼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孩子们的基础较差、年龄较小,学拼音很吃力
一年级的孩子们都是刚从学前班过渡而来的,不论是学习内容、学习时间,还是学习环境等方面,他们都还无法真正适应小学的生活,基础也不好。因此,面对一年级学习的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声调等内容显得有点无所适从。有的孩子甚至如临大敌,一开始就学得非常吃力,有的甚至不想上一年级,想回到那无忧无虑的幼儿园。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也较大
我校的孩子留守儿童多,而很多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根本就不懂拼音,有的甚至连字都不认,更不用说去给孩子们进行辅导了。老师在学校教了以后,孩子们回到家又没有进行复习和听写,因此,孩子们的拼音学习效果总是不明显。
(三)教师的方式方法也非常重要
通过观察我发现大部分教师的课程设计都非常的单一、简单。如,学习唬o,e时,很多老师一直教读图片,而未去设计游戏环节来让孩子们更有兴趣地学习。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教学同样应该以游戏为主,用直观生动的画面去展示和学习。
三、小学一年级学生拼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让孩子们能准确地认识拼音、拼读拼音,能根据拼音认识汉字,是我们在小学一年级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当然也是非常迫切的事情。针对孩子们在平时练习中所存在的问题,我制订了以下几点策略:
(一)培养孩子学习拼音的兴趣
由于拼音学习本身是枯燥乏味的,对大人而言也是如此。对于刚进入小学阶段的一年级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有极不稳定的年龄特点和贪玩的特点,一直让他们去读字母、写字母,肯定会让他们感到乏味和缺乏兴趣。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孩子们提供想象的思维和空间,让孩子们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去探索、学习和发现拼音的奥秘。比如,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最喜欢的就是做游戏,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来进行教学,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乐中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拼音的欲望,培养他们对拼音学习的探知欲和好奇心,让他们对拼音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注重对孩子们的及时评价及肯定
在我们的人生过程中,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我们都渴望被别人肯定。因此,在最初的拼音学习设计中,我们应该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一步一步地递进。先让孩子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继续学习和拼读的欲望,从而让他们积极探究。当孩子们能准确认读时、能标准书写时,我们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这样就更能激发他们去探寻的热情。当然,在拼音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孩子,我们应该利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来进行教学,让每个孩子都能实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特别对差一点的学生而言,这是最能够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方法。
拼音的学习和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完成的,要提升一年级学生对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等的掌握能力,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我们更应当抓住孩子们一年级这个P键时期,培养孩子们对拼音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能够快乐地学习拼音,从而为他们以后的语文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