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业管理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项目信息]本文为山东省职成教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编号:2011ZCJG044)研究成果之一。
教育部提出,“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1],为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真正的“融合”应做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的方方面面渗入企业文化,使学生自然地、自觉不自觉地、时时处处地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所以应当深层次、多渠道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便是企业文化向专业建设领域的渗透,这是从源头上保证企业文化进入课堂的先决渠道。本文以物业管理专业为例,对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向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建设领域的渗透做了初步的探讨。
一、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向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建设领域渗透的意义
(一)能够从源头上保证物业管理企业文化进入物业管理专业学习课堂
在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文件的内容中涵盖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精髓,意味着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和考核等方面渗透进了企业文化,创设了渗透企业文化的教学环境,从而保证了物业管理企业文化通过教学直接进入课堂。
(二)有利于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兼备的物业管理人才
在物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认为学生除了应具备必要的物业管理专业技能和健康的身心素质之外,更看重学生是否具备“客户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意识、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职业精神以及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等。将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物业管理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渗透到专业建设领域,在培养定位、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实习实训等方面予以体现,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起到直接的指挥和指导作用,有利于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兼备的物业管理人才。
(三)有利于提高物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工业文化素养
教师要使用渗透了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教学文件开展教学,其自身必须对本专业行业、企业文化有深层次的认识。从而激励教师熟悉本专业的工作流程,熟悉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向及职业生涯,经常下企业进行业务学习及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与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关系[2],熟知本专业知名企业的企业文化、人才观念。还可以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或开发教材,使学习项目(任务/情境)的创设更加符合实际,并将企业文化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完成学习项目(任务/情境)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企业文化。如此可提高教师自身的工业文化素养,大大提高其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水平,使学生直接受益。
(四)有利于凸显物业管理专业建设特色
在物业管理专业建设领域渗透物业管理企业文化,意味着在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学习情境、教学方法与手段、学习评价、课程开发、实习实训等方面打上物业管理行业、企业文化的烙印,使得物业管理专业的建设特色更加鲜明地凸显出来。
二、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向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建设领域渗透的渠道
(一)在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文件中渗透物业管理企业文化
1.在物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渗透物业管理企业文化。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方面:一是在毕业生应当具备的综合素质内容中涵盖企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二是在毕业生应当具备的职业能力(尤其是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中涵盖工业文化和行业文化对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要求。
2.在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标准中渗透物业管理企业文化。提炼出物业管理企业典型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后,进一步分析其典型工作任务时,除了要分析完成该典型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外,还要分析完成该典型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具体到支撑典型工作任务完成所需开设的学习领域课程上,表现为设定课程目标时,在其素质培养目标中体现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进一步具体到各个学习项目(任务/情境)的创设中要确定完成某个学习项目(任务/情境)的学习后,学生应达到的职业素质要求,从而将职业素质培养落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3.在教材开发中注意加入企业文化元素,并可将知名企业刊物作为教学辅助资料。在“教学做”一体化教材开发中,注意加入企业文化元素。在适宜采用案例教学的项目中,多采用能够体现企业文化理念、管理理念、经营理念等的案例,让学生从经典案例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同时可将知名物业企业刊物作为教学辅助资料,教师可选取其中典型内容与学生一起探讨分析,或让学生作为课外阅读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企业一线的工作文化、员工生活、精神面貌等,缓解学生对以后工作的陌生感和神秘感。
(二)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中渗透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
为实现各学习项目(任务/情境)的素质培养目标,须在教学方法中渗透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对企业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对象、工作方法、组织形式及工作要求进行总结分析,从而在学习项目(任务/情境)的具体学习组织形式中,注意创设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模式,让学生模拟员工的工作状态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完成学习任务,按照工作标准评价学习过程及成果。学习评价借鉴企业对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行为的考核,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态度、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给予综合评价,过程评价以鼓励为主。
(三)保证实训环境与工作环境的统一,在校内实践教学环境中注意企业文化渲染
认知实习、课程实训、综合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应安排在校企合作企业、实训基地或实训室完成,重视职业训练活动,提升职业氛围[3]。将学生包装成企业员工,统一穿上工作服,带上工作包,凭胸卡或报到卡进入企业或实训场所上岗实训,让学生在企业(或接近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实训,实训指导教师应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理念贯穿在实训指导过程中。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应按照企业标准或模式建立,例如客户接待实训室的建设,桌椅的布置、办公用品的摆设、家具的风格和色调、工作流程图等的张贴等要参照企业客服部的室内布置进行,力求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企业文化理念的熏陶和精神引领。
三、结语
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向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建设领域渗透,能够从源头上保证物业管理企业文化进入物业管理专业学习课堂,对于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兼备的物业管理人才、提高专业教师的工业文化素养、凸显物业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其渗透形式表现在:向专业教学文件的渗透,向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的渗透,向实践教学环境中的渗透等。实现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向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建设领域的渗透,高职院校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必须积极引导校企合作企业主动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专业建设以及各类专业活动中,这些将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余祖光.把先进工业文化引进职业院校的校园[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0,8(3):1-5
[2]沈会超.高职校园文化与工业文化相融合问题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12):85-87
[3]杨晔雄.如何理解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互融[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4):39-40
关键词:物业管理;教学;改革;新途径
一、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要求概述
在当前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科的设置、专业教学上已经能够初步地按照物业管理的行业标准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但是由于物业管理专业在我国仍属于一个较为新型的概念,在80年代相关物业概念引入国内之后,虽然在规模发展与专业理论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其总体的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速度,使得物业管理专业在进行教学时,很有可能在教学内容方面无法与房地产业发展相适应,导致了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尽用所学。此外,随着我国城镇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规模不断加大,对于居民对于住宅、校区的要求除了传统的面积、位置因素的考量外,相应的服务与配套设施的要求也日渐提高。这就对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提出了培养学生优良的业务素质与良好的服务意识新要求。
二、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方向
从上文对于物业管理专业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物业管理学科从创设之初就一直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在现阶段,物业管理专业教学的改革仍在不断继续,而其发展的方向主要包括课堂授课形式的积极变化;实践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深入两个方面。在课程基础设置方面,教师需要考虑物业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各种专业能力。教师对于专业能力的分析可以帮助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节约了大量通识知识的学习,提高授课的效率。同时在确定授课能力培养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针对多种能力巧妙地安排多种课程以实践、探究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在课程多样性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综合素养的培养。实践的方式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环节,物业管理专业的业务错综复杂,对于从业人员的从业经验、业务能力等综合素养要求颇高。因此,教师除了需要在课上对学生进行实践化的教学,还需要积极安排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养。
三、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新途径
在当前物业管理专业服务意识与业务能力双重提升的教学目标要求下,整个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发展需要沿着教学课程的科学设置、教学方法的优化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不断深入三方面进行开展。
1.教学课程的科学设置。物业管理专业在学科的设置和安排上突出学科本身的应用性与实践性。而在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教师需要根据这两个特性以及特性涵盖的具体能力和理论知识合理地安排相应的课程。物业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生需要对管理理论知识、管理学等基本原理等理论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其次,物业管理在具体业务开展过程中,相关的人机交往能力、案例分析、管理技能技巧等实践性的内容教师也需要进行详尽地讲解。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紧贴当下物业管理业界发展的规律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2.在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对于自身的授课方法进行积极地优化和创新。从原有的演讲授课、多媒体授课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生主体的授课理念,在丰富翔实的信息支撑下,倡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具体来说,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安排生动翔实的案例,在保障案例数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优化案例质量,通过案例来帮助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作以学习和了解;在一些实际业务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通过情景代入、设置等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模拟现实场景,比较有效地运用自身所学的能力和技巧。
3.实践教学模式的深入教学。实践模式对于物业管理专业学生而言既是实际练兵的好方法,也是帮助一个系统学习、总结经验的训练场。物业管理专业自身的应用性、实践性等特点都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模式的融入来实现。首先在理论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演练从多个角度来证明理论在不同情况的准确性和严谨性,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并理解理论知识的正确概念。其次通过实践模式对各种应用能力的教学可以说是当前授课效率最高,收获结果最好的一种方式,有道是“教师讲千遍不如学生练一回”。同时,实践教学的方式也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外积极应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完善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综上所述,通过对物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三方面的积极优化,相信在今后的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肯定会沿着正确的方向良好的与业界相适应,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浅谈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J].张喆.现代物业(上旬刊).2014(Z1)
我所实习的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隶属于集团。目前,该公司拥有员工近1500人,在深圳、厦门、福州、上海、武汉、鞍山、北京、大连、长沙等大中城市均有物业管理的项目。管理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管理项目类别有大型住宅区、高层商住大厦、商场、公寓、别墅、酒店、高等院校等物业。花园是其所管辖的物业管理项目之一。花园由2栋19层高的塔楼组合而成,小区面积约29000平方米,居住270户,居住人口近一千人,管理处员工26人,其中:管理人员6人。
回顾实习生活,感触是很深的,收获是丰硕的。实习中,我采用了看、问等方式,对花园管理处的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了管理处开展物业管理有关工作的特点、方式、运作规律。同时,对管理处的设施管理、事务管理、保安管理有了初步了解。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创“学习型、创新型”企业。
严把员工招聘关。物业在招聘管理人员须毕业于物业管理专业;招聘维修人员须具备相关技术条件的多面手,并持有《上岗证》;招聘安保人员须属退伍军人,对其身高、体能、知识、品格、心理素质等都进行严格考核挑选。
做好员工的入职、在职培训工作。物业对新招聘的员工进行上岗前的相关培训工作,使员工对小区的基本情况、应开展的工作心中有数,减少盲目性;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知识、技能的不断更新,对在职员工提供各类专业性的培训机会。物业提倡“工作就是学习,工作就是创新”,每位员工都争做“学习型、创新型”员工,员工中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比帮赶超的竞争氛围。从而,使员工个人素质得以提高,管理处的管理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益得以提高,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从实际出发,管理处严格参照lS09000质量体系运作,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规程、工作标准、考核标准。管理处根据员工的工作职责,制定全方位的上级、平级、下级的360度考核办法;制定量化考核标准,实行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增强了考核的可操作性,减少考核时人为因素的影响;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制,避免了考核走过场的现象,通过考核机制的建立,增强了员工的危机感、紧迫感,促使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培育自身核心专长,创特色服务,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实习中,我看到一套由物业合作自行设计开发的“一站式物业管理资迅系统”物业管理服务软件。该软件包括:“一站式客户服务、一站式资迅管理、一站式数码社区”三大体系,是一个利用网络、电子商务、科技手段来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效地开发、整合、利用客户资源的资迅系统。管理处全面提倡“一站式服务”、“最佳保安”的特色管理服务。从而,实现了高效的管理运作,解决了业主的奔波之苦,创造了一种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提升了服务效率,提高了业主满意度,提升了物业管理服务的水平和服务质量,最终提升了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三、推行“顾客互动年”,促进公司与业主之间的良性互动。
物业在与业主关系管理方面,在实习中我了解到,在20年重点开展了“顾客互动年”活动。成立了俱乐部,设立新生活服务中心,开通客户服务热线,及根据小区居住的业主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爱好与兴趣、不同的层次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日常的社区活动与主题活动。如:三月份,开展了学雷锋义务服务活动;“六一”儿童节,与幼儿园联谊开展游戏活动;十月份,组织小区业主观看露天电影;十二月份,圣诞节由圣诞老人派发圣诞礼物……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加强了公司与业主、业主与业主之间的沟通交流,创建了互动的顾客关系,营造了浓厚的社区氛围和良好的居住环境。
四、重视物业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设备管理。
对于设备管理,我在实习中看到,管理处着重建立和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对各类设备都建立设备卡片;做好设备的日常检查巡视,定期进行检查、保养、维修、清洁,并认真作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对水池、水箱半年清洗消毒一次,进行水质化验,以保证水质符合国家标准;发电机每月试运行一次;消防泵每月点动一次,以确保发生火灾险情时,消防泵能正常使用。等等。
五、管理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安保队伍。
管理处的保安管理设大堂岗、巡逻岗、监控岗、指挥岗,岗与岗之间密切联系,对小区实行24小时的安全保卫。建立并完善各项治安管理规章制度;对新招聘的安保员进行上岗前岗位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加大对在职安保员的培训力度,注重岗位形象、礼节礼貌、应急处理能力等培训,从而增强安保员的工作责任心和整体素质;强化服务意识,树立“友善与威严共存、服务与警卫并在”的服务职责,安保人员在做好治安管理职能外,还为业主提供各种服务,形成了管理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利益机制;物业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4-0256-02
1 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利益机制的内涵界定
“利益”指益处、好处,是对人或物有良性影响的事物。“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现泛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利益机制”通常指企业及其成员从维护自身的利益出发,对企业外部环境中各种经济现象及其变动的反应方式和企业中不同成员的行为之间的相互依存、制约、影响方式。由此可见,校企合作的利益机制是基于自身利益诉求所形成的在一定现实条件制约下的高职院校、企业等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博弈机制。而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此利益机制的实现是以高职院校与企业间存在利益结合点为前提形成的,即合作要符合互利原则并能实现双方的利益。只有在重视并实现各参与主体利益的前提下,校企合作才可以持续性发展。
只有真正触及利益机制的校企合作才能发展成为互惠互利的自发式长效机制。所以在重视利益机制的前提下,挖掘并最大化校企之间的利益契合点,激发校企合作各参与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各方利益的良性互补,才是未来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长效发展的根本支撑。
2 高职物业管理校企合作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分析
“利益”作为联结校企双方的纽带,在高职物业管理校企合作模式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校企合作各参与主体存在着资源互补的合作需要,有着自身的利益诉求。
2.1 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利益诉求
2.1.1 培养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其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均指向学生。学生在校企合作中通过参观访谈、顶岗实习、动手操作、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消化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充分了解到现代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运营流程、企业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强化了实际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创新精神,增加了学生就业机会。
尤其是对于物业管理专业来说,随着行业发展,现代物业服务企业的运营模式与传统概念中的物业模式已大相径庭。而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使学生在顶岗实习时即对企业有直接的感性认识,能加深对现代物业的理解。校企合作模式除了可以使高职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外,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能力,毕业后能够很快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更好地融入岗位工作。
2.1.2 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能力 “双师型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熟练技能的学生”。毫无疑问,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是要有双师型教师。但是,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结构中有相当大的比例都是学校毕业后直接担任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缺乏职业经验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存在此类问题,而且物业管理行业作为新兴发展行业,其职业资格的认证制度尚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中,“双师型”教师显得尤为短缺。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可以为物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通过校企合作,专业教师可以进入合作企业锻炼,熟识行业动态;同时,专业教学也可以聘请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兼职教师队伍,从而实现本专业与合作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互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1.3 有利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模式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深入了解企业乃至行业的机会。通过校企合作的深入进行,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相互加深了解。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新兴的物业服务行业也在不断完善当中。物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及相应的教学改革势必要围绕行业发展动态展开。而校企合作为物业管理专业建设提供了适时、深入了解企业需求的机会,有助于本专业适应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培养既能顶岗操作又不乏后续发展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2.1.4 为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基于物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物业设施设备,而高职院校设施设备投入能力有限,使得学生有效实训量不足往往成为该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一方面使学生获得在企业实训的机会,另一方面,学校也能够获取企业的资助,有助于改进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学校经济效益。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常态化,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质量,利于提升专业的知名度,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进而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
2.2 企业的利益诉求 虽然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但这只是基于企业自身的利益诉求无法达成满足的背景下才出现的。从物业服务企业来看,近年来伴随物业行业的发展和转型,企业不但在人力资源方面需要高职院校的大力支持,而且在经营管理、科学研发、技术支持、行业探索等方面与高职院校有着多方面的利益关联点。
2.2.1 获得稳定的技能型员工供给 伴随物业管理行业的转型发展,物业服务企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支撑。人才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大学毕业生,但现有的大学生缺乏实际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经营需要;另一方面,市场上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才则有着成本高,供应量不足的特点。在此背景下,校企合作可以让企业以较小的代价获得大量的实用人才。学生到企业实习,可以使企业节约招聘新员工的上岗培训费,招聘、试用、不合格解聘等方面的费用,部分解决了企业临时工作或辅助工作的人力需求问题。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还能物色到满意的固定雇员、获得适应其发展需要的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人才。
2.2.2 提升在职员工的能力 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往往可以利用高职院校资源对在职员工进行继续教育,通过刺激、激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加强“学习型企业”建设。学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既掌握最新的专业技术,又有独到的教学方法,能够给员工提供最优化的培训。企业通过培训,实现了员工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提升了员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2.3 获得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伴随物业行业的发展,“现代物业理念”的提出,迫使传统的物业服务企业不断转变经营思路,借助于高职院校的科研、信息与技术服务,解决技术、管理、经验方面的难题,从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2.2.4 提高企业社会声誉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尤其是订单培养班,通常以企业名称冠名可见,企业通过对教育的支持,间接起到宣传效应,提升了企业品牌的内涵和影响力。另外,学生是行业未来的领航者和主力军,通过校企合作,起到了针对潜在消费者的广告作用,也无形中扩大了企业的宣传力度。校企合作实践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并提高其知名度。
2.2.5 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获得政府的政策性优惠,如:减税,贴息等;另外企业录用到满意的实习学生,并进而录用为正式员工,大大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
2.3 政府的利益诉求 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政府虽然是独立于合作协议双方的外部力量,但是,却是校企合作的主导者。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离不开中央的大力推动。总理曾指出:“要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是推进校企合作。
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主导者政府来说,其利益诉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率、维护社会稳定。包括高职学生在内的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毕业即失业、就业专业不对口,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就业困难造成大学生强烈的失落感和挫折感,对广大家庭的教育投资和消费产生不利影响,影响社会稳定与公平,甚至引发对社会的不满心理和过激行为。第二,解决结构性人才不足的问题。校企合作有助于促使高职院校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岗位实际需求相匹配。第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企业具有促进作用,而企业作为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微观主体,企业的健康发展利于社会经济健康运行。
3 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利益机制的构建
深入考察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企业参与校企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本质上的原因在于其利益诉求未达到满足。究其根源,原因在于:第一,职业教育与企业自身的短期经济利益关联度不高,可以说,职业教育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潜在的长远的利益,而对于作为国民经济微观主体的企业来说,直接关系不大。第二,对于物业服务企业来说,虽然有着与高校进行产学研互动的需求,但是高职院校限于自身的办学水平与科研能力不足,无法实现与企业深度合作。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师资紧张,教学任务繁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科研条件有限,导致其无法有效满足企业的研发需求。第三,物业服务行业虽然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人才需求量大,但是,高职院校提供的学生如果局限于低廉劳动力,那么企业宁可倾向于内部培训为主。
因此,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利益机制的构建,需要从学校、企业双方协议主体入手。高职院校应树立市场意识,增强为企业服务的理念,既注重建设一支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员工培训等服务的教学、科研人员队伍;也要注重培养适应企业岗位要求并具有后续发展潜力的技能型人才,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而企业则应具有长远战略目光,不能只看当前利益,与高职院校建立长久联系,借助高职院校的师资、科研力量为本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员工培训及技术攻关服务。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学校、企业均有各自的利益诉求,校企合作模式中,因校企双方在价值观、体制、工作方式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其利益诉求无法达成一致时,政府应发挥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作用,即政府出台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既要明确职业教育发展要充分依靠行业、企业,实行产教结合,共同服务于区域经济建;又要明确校企合作中参与主体的权责利关系,以保障校企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
参考文献:
[1]王翠华.高职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1(35).
物业管理作为新兴行业,对物业管理人员的知识化、专业化、技术化要求较高,物业管理行业需要大量具有专业技术复合型管理人才。目前的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物业管理专业教师不足,专业经验缺乏,对当前物业管理行业认识与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定位存在差距。
物业管理行业尚属新兴行业,各高职院校专业成立的时间也较短,部分高校物业专任教师没有从事过物业管理实践工作,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大部分学历也较低,不能够从事理论与实践教学,造成物业管理专业教师不足。
1.2 没有形成较完善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由于物业管理行业在中国发展时间较短,行业机制还在探索发展阶段,没有形成公认的先进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思想,物业服务企业对专业人员的理论知识要求都有所不同,高职院校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满足大部分企业的需求。
1.3 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尚不完善。
物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还在探索之中,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没有直观的、贴近应用的实践教学工具;实践教学中,大都是教师占主动,学生与实践老师的双向互动交流偏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校外实训基础利用效率低,对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帮助较小。
1.4 学生学习过程与社会现实接触不够紧密,不能直观的认识和感受实际工作,对未来职业发展和所需的能力,特别是素质能力认识不清,无法根据自身情况设计能力锻炼方向,不能满足未来物业管理发展需求。
以上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行研究,探析构建科学的物业管理教学评价体系,使以学生为主导的物业管理实践教学更好融入现实环境,提高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满足企业对综合性高层次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
2.物业管理实践学习研究
2.1 模拟企业教学模式
学生完成基础课程后可以通过模拟物业管理企业形式开展教学实践,教师负责模拟组建物业管理企业,设置企业服务原则、人员岗位技能和素质要求。编制公司服务计划并组织学生实施。学生在模拟企业实践中锻炼组织、协调、综合运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及创新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将学习的物业管理实务课程内容,以物业项目为基础,模拟整个的物业管理全过程,学生熟悉物业管理企业主要工作及注意事项、考察学生对物业管理课程及专业知识的综合熟悉程度。
模拟企业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学生可以交流企业实践信息,分享不同的工作经验和认识。模拟企业教学期间完成各个阶段实践总结,学生通过企业模拟实践完善专业知识,发现自身的薄弱环节,主动学习不断完善。
2.2 教师企业挂职锻炼
物业管理是新兴行业,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承担物业管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大部分物业管理专业教师没有没有从事过物业管理工作。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迫切需要理论实务双精通的的师资,在企业挂职锻炼期间了解高端的物业管理业务内容和流程、企业对物理管理人才知识结构、沟通能力、职业能力的需求情况,锻炼完成后编写物业管理实训学术论文和总结报告。
教师到到企业实践后找出自身欠缺知识和滞后的环节,发现自己物业管理专业知识中存在不足。教师从物业管理纯学科理论解放出来,依据现代物业管理行业需求优化、整合物业管理教学、实践课程内容,培养更符合物业管理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到高端物业企业挂职锻炼,深化物业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2.3 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
首先将教师职责定位为指导学生更好的实践,明确实践目标,采取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实践的方式,树立学生自主实践辅助教师指导的方式,逐渐培养开放式实践教学的观念模式。
加强与高端物业管理企业的实践合作,实践内容和方法开放,以完成企业的用人计划和标准为导向。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分组实施,分小组开展市场调研、团队讨论案例设计、分析方法及路径选择与实施、提交实践结果等工作。学生深入了解不同类型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物业管理工作的岗位职责,达到毕业后迅速就业。
2.4 开放式实践信息共享
建立网络论坛发帖互助交流,彻底打破信息的不对称性,及时将物业管理知识、观念上传到本学校论坛主题讨论区块,通过网络方式的师生互动与交流,彻底打破信息的不对称性,让学生和实践导师互动交流。
通过教学实践缩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物业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学生在对专业理论知识加深认识与理解的同时,学习掌握了对物业管理相关场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实践能力上得到培养与提升。引导学生接受新观念和新思潮,采用互联网的思维创新物业管理服务观念。
3.物业管理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构建模块化分层次教学评价体系,包括3个模块、8个层次和3个过程评价:素质能力模块、专项职业能力模块、综合职业能力模块。分层次教学体系包括8个组成部分:公共基础课程、素质能力训练、项目实践课程、校内实训、企业课堂、校内综合实训、企业实践、实践成果。包括3项过程性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和学生自评[1]。
以物业管理教学评价体系为依托,学生体验真实工作环境,结合物业专业职业特点确立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模拟物业公司,与不同规模、不同体制物业管理企业共同建立实践教学实训及就业基地,确保各种教学所需的现实条件与人才培养环境,满足人才技能培养的客观需要。
根据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训目标,不断完善物业管理教训评价体系,丰富更新校内、企业实践内容,优化过程性评价标准,不断提高物业管理实践教学质量。通过加大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力量投入;加强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模拟物业公司的环境进行情景式教学;加大与物业管理企业合作,扩大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模块化分层次教学体系,将物业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在课程实践、专题实践、校内实训及企业实践中完全的消化吸收,学生可以全面综合提升物业管理水平,达到了直接面对企业工作的目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