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故事

数学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学故事

数学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故事;数学味;兴趣;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5-0031-02

【作者简介】丁爱华,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江苏张家港,215600),一级教师,张家港市数学教学能手。

数学来自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数学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也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笔者研究发现,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真正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结合数学教学实践,引领和指导学生撰写数学小故事是个不错的选择。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撰写数学小故事,能有效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促使他们自觉地关注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学会理性地分析数学问题,切实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发展数学素养。

一、指导学生撰写数学故事,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我们指导学生编写数学小故事,注重让他们明确四点:(1)故事主角形象可以是人物,可以是动物,还可以是莫名其妙的事物,形象设计不拘一格;(2)故事情节可以是生活中已经存在的,也可以是有可能发生的,可以虚实结合,合情合理即可;(3)故事来源可以是真实发生的,也可以是虚拟杜撰的,要求展开联想、自圆其说;(4)故事结构可以是正面的阐述,也可以是反面差错的纠正,要求显示连贯的认知过程。

儿童的世界充满了幻想,儿童的生活色彩斑斓。自从开展编写数学故事活动,学生个个兴趣盎然,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小作家。在他们撰写的数学故事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奇异的故事情节,触摸到他们对一些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更能体察到他们对数学学习日渐浓厚的兴趣。

【案例1】是“混合运算”而非“混乱运算”

今天,动物学院又迎来了一月一度的计算比赛。

和蔼可亲的山羊老师走进教室,宣布:“同学们,我们的比赛马上开始。”同学们一听,立刻兴奋起来。山羊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出了一道混合运算算式:56-7×7。没等山羊老师说话,偏爱同数自乘的小狗就奔到了黑板前。小狗在黑板上边写边得意地讲解:“先用乘法算,7×7=49。”说完,便在第二行写了个等号,并把49写在了等号的右边,这时教室里不时传出几声窃笑和低声细语。小狗没察觉,继续说:“再用49减56等于……等于……怎么不好算了?”小狗急得直冒冷汗,只得大叫道:“等于0!”“哈哈哈……”同学们再也忍不住了,哄堂大笑起来。山羊老师微笑着说:“‘56’作为被减数应该出现在减号的前面,虽然先算了后面,但还是应该把它写在减号的前面呀!混合运算题可不能混乱运算啊!”小狗羞红了脸,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同学们,我们平时做题时一定要细心,别因为计算中的偏爱和抢先,把“混合运算”变成“混乱运算”,闹出匪夷所思的大笑话呀!

这是一个四年级学生学习了“混合运算”以后,创作的一个数学小故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可爱的形象化语言把刚刚学习的数学知识整合其中。

二、指导学生撰写数学故事,培养他们的数理分析能力

如何让学生在编写故事的过程中真正体悟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数理分析能力呢?结合数学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在引导学生撰写数学小故事时,应依托故事情节,重点抓他们数学思考的表达,细化分析指导。我们提出三个方面的要点:(1)从生活实际出发进行追踪思考,写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的数学现象、提出的数学问题等;(2)从课堂学习所得出发做出分解思考,对应用数学的情况进行分解,以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3)重点分析有关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

【案例2】踏青拍照

小小、颖颖和乐乐三个小伙伴去郊外踏青。

来到一片金灿灿的油菜地前,他们准备合影留念。拍多少张呢?小小提出:“我们先两人一拍,再三人一拍,可以拍多少张?排成一条直线,位置可变。”颖颖接着说:“这涉及一个数学问题,比如,A、B、C三人每两人一拍,那就用组合法――AB、BA、BC、CB、CA、AC,得出6种拍照方式。”“快试试吧!”乐乐迫不及待地说。小小和乐乐在一起拍了2张,和颖颖拍了2张,颖颖又和乐乐拍了2张,真的是6张照片。

“接下来就是三人拍照了,用字母表示排序是ABC、ACB、BAC、BCA、CAB、CBA,还是6种。”小小接着说出了三人组合拍照要拍的次数,“算式都是2×3=6(种)。”

“这是因为两人一拍就是一个人要和两个人拍,三人一拍就是每个人都有两次机会排在第一的位置,所以都是2×3=6(种)。”乐乐及时补充了这个非常重要的原理。

这次踏青拍照,三个小伙伴不仅拍到了美丽的春景,留下了多彩的春光,还从拍照中探究到了有序排列组合的数学奥秘。

在上面这则小故事中,学生把自己理解的找规律中的奥秘,通过比较合理的故事情节表述了出来,并巧妙地借助三个故事人物之口讲述了算理。

三、指导学生撰写数学故事,提高他们的理性表达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我们应该关注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准确性、简洁性和严谨性,力求合乎逻辑。我们指导学生撰写数学小故事,要求他们努力做到:(1)在叙事理性上,要撰写一个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完整、合理而有意义的数学故事;(2)在要素理性上,要找到自己想撰写的数学题材,合理设计故事情节,使用合适的数学术语,形成合理的数学语言;(3)在故事细节上,要理性地讲究上下照应、前后配合。

【案例3】哪种方法更简便?

一天,森林小学里的小朋友们在热烈地讨论着一道数学难题:爷爷今年70岁,孙女今年10岁,再过几年,爷爷的岁数是孙女的5倍?大家都被难倒了,嘟嘟卡不停地说:“这也太难了吧!”艾普伦努努嘴说:“这道题可以一年一年地推算。”说完,艾普伦便在草稿本上飞快地算了起来。不一会儿,艾普伦高兴得大声说道:“再过5年,爷爷的岁数是孙女的5倍!”

薇小朵不以为然。她说:“一定还有更简便的方法。”说着,便在草稿本上画啊、 涂啊,忙个不停。很快,她画出了一个线段图(如图1),并解释:“先算出爷孙俩相差60岁,无论过多少年他们都相差60岁。题目说爷爷的岁数是孙女的5倍,就表示爷爷的岁数比孙女大4倍。接着把60岁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5岁,说明孙女的岁数可以作为1倍,那时候应该是15岁,用15岁减去10岁,也就是相差5岁,就是说要再过5年。所以,再过5年,爷爷的岁数是孙女的5倍。”

她说得有条有理,有根有据,让人听得懂。大家都翘起大拇指,一起夸薇小朵。

数学故事范文第2篇

例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黄金比’吗?”接着用课件播放配乐短片,短片内容有黄金比的知识简介以及黄金比在著名建筑、造型艺术、名画构图、动物及人体、芭蕾舞表演中的应用和体现。

教师讲述:黄金分割比0.618,一个极为迷人而神秘的数字,被公认为最具有审美意义的比例数字,它还有着一个很动听的名字———黄金分割率。它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于二千五百多年前发现的,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第一个系统地研究了这一问题,并用线段形象地表示出了黄金比:较长段与整体的比等于较短段与较长段的比,其比值为1∶0.618或1.618∶1,即长段为全段的0.618。古往今来,这个数字一直被后人奉为科学和美学的金科玉律。在艺术史上,几乎所有的杰出作品都不谋而合地验证了这一著名的黄金分割率,无论是古希腊帕特农神庙,还是中国古代的兵马俑,它们的垂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竟然完全符合1比0.618的比例。同时这个数值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而且在管理、工程设计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黄金分割奇妙之处,在于其比例与其倒数是一样的:1.618的倒数是0.618, 1.618∶1与1∶0.618是一样的。如今设计大师与艺术家们已经利用这一规律,创造了许多令人心醉的建筑和无价的艺术珍品。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称黄金分割为“几何学的一大宝藏”!更令人惊异的是:经研究发现管弦乐器在黄金分割点上奏出的声音最悦耳。

在学生感叹数学的奇妙时,教师提示:请放眼东方,中国比例算法出现很早,它产生于远古时的物物交换,那时候称它为“比率”或简称“率”。在我国最古老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中,有“粟米”、“衰分”、“均输”三章专讲有关比率的各种算法,包括了现在称作正比例、反比例、等比例的问题。《九章算术》这样早就系统地介绍各类比例方法,当然是世界之最!

课后第二天调查了这节数学课留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结果是:全班64位学生中有48位学生对课中的“黄金比0.618”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今我的一个学生选择了美术教育专业,谈及儿时的数学,仍然对黄金比念念不忘。

事实告诉我们,也许“黄金比”的这些内容小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但他们对这个“比”不会淡忘。数学文化走进课堂,渗入数学教学,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不得不说,数学文化让我们的课堂变美丽了。

又如在《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的导入中用课件引入:天花板上,一只小小的蜘蛛从墙角慢慢地爬过来,吐丝结网,忙个不停。从东爬到西,从南爬到北。(画外音)一只小小的蜘蛛,要结一张网,该走多少路啊!看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师: 三百多年前,法国一位伟大的数学家笛卡尔也在想,如何去算蜘蛛走过的路程呢?他先把蜘蛛看成一个点,那么这个点离墙角有多远呢?离墙的两边又有多远?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确定位置(板书)。

把这个数学小故事引入课堂,使学生触摸到数学冰冷外衣下的鲜活,了解到数学的丰富和神奇,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或许就是我们身边一个不经意的生活片断!

在接下来新知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继续探索:(课件出示)天花板上,小小的蜘蛛还在爬,离两边墙的距离一会儿大些,一会儿小些……

师:要想知道蜘蛛走过的路程,我们就要知道蜘蛛和两墙之间的距离关系,也就是确定蜘蛛的位置。

……

数学故事范文第3篇

2008年奥运会开幕了,我跟随爸爸一起去上海体育场观看奥运会足球比赛。汽车穿行在繁华的大上海,终于来到了体育体育场。

一进门,我看到许多警察叔叔排列整齐地站在体育场门前维持秩序。爸爸问我:“这一条小路大约长200米,每隔5米站一名警察叔叔,那这条路上一共站了多少名警察呢?”我说:“200÷5=40名,一共站了40名警察叔叔。”谁知道爸爸说:“难道路的两侧只有40名警察吗?再想想,还有没有其他情况要考虑?”哦,我马上明白了,原来我只算了一侧的人数,还没算两端,应该是(200÷5+1)×2=82名才对。

我们继续向里面走,看到很多人在选购奥运纪念徽章、钥匙圈、拼图等等。我们挑选了5个奥运纪念钥匙圈和2套拼图。一个钥匙圈5元,一套拼图20元,爸爸拿出一张100元让阿姨找钱,恰巧那位阿姨的计算器找不到了,阿姨和爸爸让我算一算应该找回多少钱。我拿起笔在纸上列出了算式:5×5=25元,2×20=40元,25+40=65元,100-65=35元。原来爸爸买这些奥运纪念品共需要65元,阿姨应该找回35元。阿姨验算了一下,确定我的计算是正确的,就找给爸爸35元钱。看来,正确学习计算真的很重要,如果计算错了,那岂不要找错钱了!

通过去上海体育场发生的这些事情,我决定以后更要认真学习数学,因为生活中是离不开数学的,学好数学,生活将会丰富多彩!

数学故事范文第4篇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让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就必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学习数学的动机。数学故事的导入方式不仅能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而且能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于是,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投其所好”,用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出新课。为了更好地教学“0“这个数字,我结合例1的图片,以小兔的身份讲故事:今天是兔妈妈的生日,我们几个兔宝宝要去采美味、可口的蘑菇,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妈妈。请小朋友们和我们一起去采蘑菇吧。(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仔细看看,他们各自都采了多少啊?通过观察、回答,发现其中的一只兔子表情沮丧,原来它一个蘑菇也没有采到。提问:一个也没有采到,可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自然引出“一个也没有一个”可以用“0”表示。追问:“0”表示什么意思?“0”的第一层含义就在故事的情境中得到了解决。因为有了故事的衬托,学生对“0”的含义的理解也显得自然,印象也深刻。

有了这次的体验,每次上新课时,我都要求自己尽可能的根据教材的内容,或应用数学中的数学故事,或自编一段故事。一说到讲故事,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学生们个个都竖着耳朵,听得很认真。故事讲完了,数学问题也出来了,学生们会带着好奇去解答问题,数学知识也就进入了学生的脑海。这比你一次次的叫他们“坐好”、“认真听好”不知道要管用几倍。

二、故事参与,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一年级的教材,多数是以图片的形式出示的。要解决好每个题目,首先要理解好每个题目的意思。所以解读图片是一年级学生解题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我发现单一的采用完成一个再来一个的形式,学生一开始思维还比较集中,做了两个后,东张西望的、抓头摸耳的、同桌悄悄说话的慢慢就出来了,练习的质量自然不会高了。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图片的内容是相同的,于是,我尝试把多张图片串联成一个故事,边讲故事边解决问题,效果很好。在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时,我把四张图片串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小猴子爱吃桃。今天它来到一棵桃树下,数了数(故意慢慢地说出,示意让学生也数一数),发现树上有()个桃。(学生回答并填写相应的空格内);小猴子看了眼馋又嘴谗,连忙摘了一个,现在树上剩下()个桃;吃完一个,小猴子还不解谗,又摘了两个,现在树上剩下()个桃;吃完了桃,小猴子又把树上最后一个也摘了,它要带回家去给妈妈吃,现在树上()桃。(用哪个数字来表示)故事讲完了,学生的练习也完成了,教室里一巡视,发现没有学生填错数字,也没有出现填错位置的现象。

数学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数学 故事情境 有效性

教师在工作中往往有这样的经历,当你第一点,第二点……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左耳进右耳出,可谓收效甚微。笔者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单纯的说教在学生的脑海里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讲故事的效果则大不一样。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班级里闹轰轰,教师一说要讲故事,学生马上安静下来。故事就像一个鱼饵,能吸引听众接收信息并思考故事中传达的信息,相信每一个儿时听过“龟兔赛跑”故事的人,都能从中学到“勤能补拙”、“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而且会牢记一生。

在数学教学中,讲故事不仅是教师传达、分享观点的好方式,同时也是凝聚学生情感,增强课堂实效性的一种手段。那么,数学教师如何运用“讲故事”艺术,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领会并掌握数学知识呢?根据一些老师的经验和做法,笔者现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故事拉近师生距离.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情感

开学伊始,新的校园、新的老师、新的同学,对初一新生来说一切都很新奇、陌生,特别对住校生而言,初次离开父母,容易感到孤独、空虚,急于寻找归属感。这时哪位教师能越早“乘虚而入”,填补这一空白,就能越快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情感。而讲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

二、运用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大多数学生的眼里,数学是抽象的、枯燥的、乏味的、难学的,上数学课就像把自己淹没在成串的定理证明、枯燥的模仿练习之中,没有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创设情境。而故事是每一位学生都喜欢听的,特别是在“枯燥乏味”的数学课上,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1:-次函数的图像在物体运动中的应用

师:请同学们结合函数图像说说《龟兔赛跑故事》。

学生的兴趣很浓,踊跃发言。

师:兔子比赛失败之后,并不气馁,只是悔恨自己过于骄傲自大。于是,它再次向乌龟提出挑战,要求进行第二次比赛。同学们想想结果会怎样呢?

然后出示函数图像让学生根据图像特征说《新龟兔赛跑故事》,要求学生自己编一个《新龟兔赛跑故事》并绘制成函数图像。

数学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的成分,它是渴望获得数学知识并积极参与的意向基础。本案例用一个众所周知的极富教育意义的小故事为引子,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迅速进入问题角色。精心设计情境,调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习有效性。

三、运用主题式的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问题解决或应用取向的数学课程设计中,一些现实情境主要是作为实现既定的课程目标(如知识、技能、能力目标)的背景或应用环境的具体事项而设计的。而通过故事情境设计引导数学学习的课程设计虽然与问题解决和数学应用有密切联系,但其课程设计的中心在于设置一个完整的真实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在此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求,并通过亲身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从识别目标、提出目标到到达目标的全过程。

案例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运用

有位老师设计的“购物狂”周老师的一天。故事以星期日去购物,碰到商场买300百送300百元券的活动为背景。对学生的挑战是帮助老师选择以最低的价格,买下看中的衣物。在问题解决中,必须考虑衣服的价格,购买的顺序,如何进行拼凑等。以及买好后坐计程车付车费问题。这样整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运用过程都置在故事的情境中,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

四、运用故抽象为直观.激活学生思维

数学题的语言叙述往往比较抽象,有些学生刚一审题,思维就陷入困境。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激活学生思维,而故事具备了这种功能。

案例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运用

游泳池中有一群小朋友,男孩戴蓝色游泳帽,女孩戴红色游泳帽。如果每位男孩看到蓝色与红色的游泳帽一样多,而每位女孩看到蓝色的游泳帽比红色的多1倍,你知道男孩与女孩各有多少人吗?学生粗看,多说题目错了,男女生看的帽子不一样。于是老师讲了一个学生耳熟能详的“骑在羊背上数羊”的故事,题意一下就豁然开朗了。

教师讲这类故事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即故事的中心思想。然后找个恰当的例子,最好选他们熟悉的,这样学生听了能产生认同感,并顺理成章接受故事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的更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五、利用故事加强学生记忆.使学生更乐学

学生对有意义的和感兴趣的事物容易记住,这是每个有记忆力的人的共同感受,把平淡、枯燥的记忆目标意趣化,演变为生动形象的比喻或者小故事等,都是强化记忆的有效方法。

案例4:绝对值应用

绝对值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学生由于缺少这方面的感性认识,使得学生在理解这方面内容时始终没有得心应手的感觉,因而对此概念的理解与求解化简感到很困难。笔者按四人一组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难得出:(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2)零的绝对值是零(3)-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在此基础上,笔者继续提问:(1)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有哪些?(2)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吗?(3)若a>0,则a=__;若a=0,则a=__;若a

但学生记不住纯数学的结论,笔者讲个故事:有个人从院子里(II)出去玩,如果身体强壮(a>0),直接出来;如果身体较弱(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