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展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义乌会展业作为贸易沟通服务业,多年来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大力培育小商品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渠道关系,在优化贸易结构、引领内陆开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小微企业和繁荣县域经济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造成了义乌市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适应城市新一轮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本文着眼会展经济概念,从区域合作这个需求点切入,试图对义乌会展经济的发展给出合理化建议。
一、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外的学者开始重视会展业对经济的影响的研究。Kimetal(2003)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估算了会展旅游对韩国经济的影响,发现会展旅游收入虽然只占GDP的1.3%,但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则达到7.6%;XinJin,KarinWe-ber,ThomasBauer(2012)借鉴Porter的集聚理论,以中国大陆会展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会展集聚对会展举办地吸引力的影响,并影响会展举办地吸引力的两个重要因素:城市影响力和参展商来源。在我国,刘春亦(2004)在分析会展业发展条件和机制的基础之上,构建了会展业发展动力系统。对长江三角洲区域会展业的发展进行了“整体”性定位和“层次”性定位,建立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会展业合作体系。莫岸华(2009)利用非合作重复博弈分析了穗港澳三地会展业合作的基础,提出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区域会展业发展协调机制在内的措施来提升穗港澳区域会展经济的综合实力。
二、义乌会展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滞后,市场化程度较低
从会展的管理组织架构来讲,义乌市会展相关机构组织尚未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会展管理方面主要由义乌市人民政府会展管理办公室组织。详细来讲,同一批人员既是会展组织者,又是会展管理者,也是会展项目的实施者,从策划、招商、展品征集直到为参展商提供吃、住、行服务等均由同一批人承担。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化分工带来的高效发挥,且在职能和责任也经常划分不明,“事事人人管,事事人不管”,大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从展会发展规律上看,以综合性为主的政府主导型展会已经不适应以专业性为主的会展发展趋势。政府资源投入越多,官方介入越深,就越发阻碍了政府主导型展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在这一情形之下,政府举办展会是作为一项政绩,多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更多地考虑社会效益,不计投入产出比。大多由政府成立临时机构或组建事业单位来举办,组展大多运用行政命令手段,会务组织和保障工作实行“全市总动员”,缺乏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不论盈亏,都有财政兜底,这给地区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二)会展业态单一,对区域带动欠佳
义乌市会展业态形式还比较传统,缺少品牌意识。首先,节事活动作为会展业态中重要的一块在义乌会展发展过程中体现较弱。大多数节事活动还停留在小范围、组织散漫、文化背景不足,经济效益短期的集市或展销节阶段。相较国际上著名的西班牙斗牛节、德国慕尼黑啤酒节、美国超级碗等节事活动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义乌的节事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次在展览方面,虽然现在有四大老牌国家级大型展会以及两大新晋国家级专业展览,但办展过程中项目化程度低、现代技术运用不够、专业化市场运营不足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六大展览的展商满意度以及区域经济带动效益。获得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的三个展会中,义博会、森博会分别是商务部、国家林业局主办的政府主导型展会,无论是境外参展商还是境外采购商,还是与境外机构合作上都不多,国际影响力稍显不足。唯一一个市场化运作的展会袜机展是外资会展企业——香港雅式展览有限公司在义乌举办的展会。最后,虽然从初始定位上六大展会各有专门的产品领域,但现实操作却不然。招展过程专业化程度低,导致六大展览都变成了大型综合展,展品范围重复或模糊不清的状况常见。从而导致观众和参展商的满意度变低,最后导致下届展会招展压力变大,如此恶性循环使得展会建立的品牌失去意义。
三、义乌会展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拓展区域共同合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义乌处于长三角经济圈,也处于“新丝绸之路的起点”,块状经济发达,平台支撑作用明显。目前,义乌在城市东北部规划建设丝路新区,集中布局国际会展、国际服务、国际旅游、国际商贸等为一体的功能区,力争将义乌建设为国际商贸流通的中心和国家转型升级的高地。希望借此与中亚国家进一步加强合作沟通,同时也将利用义乌保税物流中心和义新欧等平台,将中亚的商品带回义乌,销往全国。因此,谋求区域合作、强化互利共赢应当成为义乌会展业发展的关键。为此需要强化“密切沪杭宁,融入长三角,放眼全世界”的意识,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地开展区域合作交流。这是义乌长期保持并动态调整与环境互动关系的最佳途径。在拓展区域合作方面,政府应加强与国家各部委、行业协会和国内会展办的联系沟通。打造展会国内营销网络,充分利用行政、商协会的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和申办国家各部委、行业协会主办的档次高、影响大、且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论坛、会议,借助高端会议的影响力,提升展会层次。加强政府型主导展会与国内知名专业展览机构的洽谈、合作,全面推动展会的专业化和市场化运作能力,着力把政府主导型展会打造成为真正的国际知名展会。要把引进国际大展、品牌展会、国际会议和论坛作为义乌招商引资的工作重心之一,通过招商推介、经贸交流等各项活动,大力宣传义乌会展业的独特优势、总体规划、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国际知名会展企业与展会、论坛落户义乌。
(二)借力现代技术手段,做强国家展会项目
在新媒体和移动互联时代,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开发其商业及社会价值。需要整合技术力量,通过信息平台实现大数据构筑。这将是义乌会展业发展突破瓶颈的钥匙,也是义乌会展业成功升级转型的关键。从采集“基本信息”入手,提供“需求信息”服务,上升到“行为信息”的分析研究和“管理信息”反馈,这不仅需要人才、技术与环境,更重要的是战略决策的头脑与商业的智慧。移动互联、大数据、实时展示、信息配送将成为现代会展的技术构成,需要认真研究,提前谋划,科学布局。对于义乌已有的国家级大型展会项目,要做到推进市场化规模化建设。做强做大国家级展会项目,如义博会、文交会、森博会、旅博会等,通过展会项目实现管理理念创新、规划模式创新、区域发展创新、活动开发创新、营销管理创新、会展品牌创新,进而推进展会项目的市场化与规模化建设。国家级会展平台的建设需要更多地体现为义乌会展在全国的地位、在业界的声誉、专业领域的领先性、国际开放的前瞻性上。为此,需要在国家级展会项目上体现义乌城市品牌影响力和国际贸易中心的集散能力,以及“义乌元素”的整合营销与传播。
参考文献:
[1]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程红等.会展经济:现代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J].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03)
[4]潘华苏,田景熙.会展经济:区域发展新视点[J].现代经济探讨,2000(05)
“全国第一会”移师重庆,有人说,这是机遇;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必然;更有人说,糖酒会的举办,标志着重庆已步入会展经济时代。
“全国第一会”考验重庆
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由中国糖业酒类集团公司主办、地方政府承办,是全国糖酒、饮料、食品及相关产业的大型交易会。每年春秋各举办一次的糖酒会,是全国食品行业规模最大、人流量最多、货物进出量最大的会展,因此被称作“全国第一会”。从1955年开始举办第一届糖酒会以来,先后在成都、济南、长沙、西安、郑州等地举办了75届,成交额从1992年开始突破100亿元,目前已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全国性大型会展。去年10月在西安举办的2006年秋季糖酒会,就有6000多家企业参展,参展企业来自全国各地及法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会人数超过15万人,成交金额达140亿元,税费过亿元。
糖酒会无疑是一块富有巨大吸引力的蛋糕,近年来申办“全国第一会”的竞争非常激烈。在2007年春季糖酒会的申办过程中,就有不少城市跟重庆一比高下。最后,重庆凭着突出的优势技压群雄,一举夺得今年春季糖酒会的举办权。在西安的接旗仪式上,重庆制作的6分钟形象片《相约重庆》,吊起了在场所有人的胃口。短片放完了,许多人还意犹未尽,在场的企业当即表示要到重庆参会。
糖酒会落户重庆,绝非偶然,能够成功申办“全国第一会”,重庆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实力:直辖以来,无论是在“软件”还是“硬件”上,重庆的会展业都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作为西部惟一的直辖市,重庆举办“全国第一会”,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直辖以来,重庆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主城区为代表的城市建设、以国际会展中心为“形象标志”的展馆建设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具备了发展会展经济的条件。
场馆和办会经验,无疑是参展客商最为关注的首要问题。近年来,我市先后建立了重庆技术展览中心、重庆鹰冠会议展览中心、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等展览场馆,并成功举办了“渝洽会”、“高交会”、“旅交会”、“药交会”等大型会展,尤其是去年10月在重庆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第98届中国日用百货商品交易会”和“第二届中国重庆火锅美食文化节”,被中国糖业酒类集团公司作为检验我市能否举办糖酒会的“热身赛”。有关人士说,如果能成功举办国内最大的行业会展“中国日用百货商品交易会”,那把今年的春季糖酒会放在重庆举办,也就让人放心了。事实上,重庆的确没有让人失望:为期3天的百货会展,展位超过1000个,面积达25000平方米,参展企业有350余家,成交额达32亿元;而火锅节开幕的当晚,共吸引了30万人,其中有10万人品尝重庆火锅的美味。
能否住得下,也是客商比较担心的问题。截至目前,重庆已有星级宾馆近100家,其中五星级5家,四星级16家,可接待床位3万余张,加上普通床位,主城区可接待床位达7万余张,再加上近郊区县的接待能力,一次性接待上10万人完全没有问题。
至于客商关心的食、购、娱、游等,重庆更是具有一般地方不可比拟的优势。重庆拥有长江三峡、大足石刻、红岩文化等众多旅游景点,各类商场齐全,最近又荣获“中国餐饮之都”、“中国火锅之都”,美食、美景、美女这“三美”已成为重庆吸引外地客商前来参加包括糖酒会在内的各种会展的独特“名片”。
万事俱备,东风已至。以举办“全国第一会”为契机,重庆的会展经济将驶入快车道。
会展产业的链条效应
德国慕尼黑展览公司总裁门图特先生曾说:“如果在一个城市开一次国际会议,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城市上空撒钱。”国内一些专家的测算表明,会展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在通常情况下,直接投入与产出比为1:6,间接的投入与产出比可达1:9,会展已成为带动交通、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的“第三产业消费链”。
重庆诗仙太白集团就深深感受到了糖酒会给他们带来的巨大效益。企业负责人说,他们已连续参加了13届糖酒会,很大部分客户都是通过糖酒会这个平台发展的。在今年春季糖酒会上,“诗仙太白”还将代表重庆白酒行业参展,向全国客商展示重庆白酒业的发展水平。据透露,他们在本次糖酒会上的销售额有望突破2亿元。重庆市商委会展处处长张建军对企业热衷参加会展这种现象进行了精辟分析:“会展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使某一行业中最重要的生产者和购买者集中到一起,这是其他营销方式不能替代的,因此参加会展已成为企业开辟市场的首选方式。”
不仅企业是会展的最大赢家,普通百姓也能从中得到实惠。在去年底举行的中国西部农产品交易会上,许多市民都拎着大包小包去抢购年货。一位经营“白市驿板鸭”的老板说,他们除与西安签订了15万只的购销合同外,三天之内还向市民销售了近万只板鸭。“城口老腊肉”在一天之内也销售了26吨。家住沙坪坝的陈大爷笑着说:“品种太多了,看得人眼花缭乱,而且比外面便宜很多呢!”
除了企业和普通消费者,会展产业对于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更是十分强劲。通过在2006年10月10日至20日举行的“第98届中国日用百货商品交易会”、“第二届中国重庆火锅美食文化节”和“第八届重庆美容美发化妆品博览会”期间的数据,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会展产业链所带来的巨大连锁反应:交通方面,机场进出港旅客达9.3万人次,比平常增长12.5%,码头进出港旅客达2.1万人次,增长12.9%,火车站日均进出站旅客人数达4.5万人次,增长19%;住宿方面,主城区宾馆客房收入增长56%,餐费收入增长60.1%,其他服务性收入增长25.6%;旅游方面,仅重庆三峡博物馆、烈士陵园、“一棵树”观景台和大足石刻四个景点就接待游客4.9万人次,比平常增长87.9%,门票收入82.3万元,增长82.8%;餐饮方面,“巴渝食府”、“陶然居”等12家餐馆的营业额较平时增长31.9%;购物方面,“重百大楼”、“新世纪”、“美美时代百货”等10家零售企业的零售额比平时增长35.8%,渝中区、南岸区和江北区零售企业的零售额都比平时增长了30%。在“三会”期间,5.9万客商聚集重庆,消费总额超过4亿元,其中3万市外客商消费总额达1.37亿元,人均消费4567元。今年的糖酒会约有13万客商聚集重庆,仅消费这一项,保守估计就会超过10亿元。
事实上,一次大型会展不仅能够带来可观的直接经济效益,还能带来无法估价的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大力发展会展产业,将极大地拉动重庆经济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重庆会展经济正在爬坡上坎
虽然能够举办“全国第一会”,但重庆的会展经济离发达地区仍有很大差距。重庆市商委有关负责人对此作出了清醒的判断:重庆目前的会展业仅处于国内中下游水平,还不及邻近的成都、昆明。仅与成都比,重庆的场馆面积只有成都的四分之一,场馆展出面积只有成都的三分之一,展览业在GDP中的比重重庆为0.07%,而成都高达2.5%,平均每个月都有一次全国性大型会展,其中举办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已达15次之多,而我市一年中也难有几次大型全国性会展。除此之外,我市目前还没有形成像“广交会”、“厦洽会”那样的品牌会展,只有“迎春展销会”、“火锅节”等小型会展,相对于全国而言,这些会展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还不强。
重庆申办糖酒会的艰难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判断。在取得2007年春季糖酒会举办权以前,重庆从2003年就开始申办,但年年申办,年年落空。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重庆屡屡与糖酒会失之交臂呢?
目前,重庆会展场馆规模偏小,地域布局不合理,配套设施落后,大型会展场馆缺乏,这些过去影响重庆申办“全国第一会”的重要因素,目前依然制约着重庆会展经济的发展。就场馆而言,即便是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展场面积也只有4万多平方米,且展馆呈立体分布,设计先天不足,虽然刚建成不久,但已不能完全满足举办全国大型商品交易会的需要。
除了场馆不足外,重庆的宾馆、餐饮、交通、通讯等“硬件”,展场设计师、专业企业乃至普通服务人员的素质等“软件”,都亟待改善。
关键词 会展经济 SWOT分析 武汉市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会展经济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经济发展一个新的增长点。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武汉会展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蜕变过程。经过多年的努力,武汉市的会展魅力与日俱增。进入21世纪,伴随着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正式落成,武汉市会展业的发展也开始迈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发挥武汉会展经济已有的优势,抓住机遇,突破劣势,以促进武汉城市品牌的提升,带动武汉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的 SWOT 分析
(一)优势条件(Strength)。
1、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交通。
武汉地理位置优越,素有“九省通衡”之称,拥有水陆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武汉是长江中下游的特大城市,是华中地区的金融、交通和文化中心。2007年,伴随着武汉阳逻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武汉与城市圈的八个城市形成了“一小时交通圈”。2009年武汉又加快了构筑立体交通网络、强化交通枢纽功能的步伐。2010年国务院首次明确了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地位,同时,天河机场成为全国四大门户枢纽机场之一。
2、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
武汉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距今约3500年的盘龙城遗址、武昌阅马场的红楼。此外,还有享誉中外的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区东湖,历史悠久的归元寺以及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古琴台等。
3、会展设施齐全
伴随着武汉展览场馆建设的不断推进,功能齐全,水平先进、分工明确的“一主三辅”的会展场馆新格局正在形成。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建成时,展览会数量仅为88个,到2009年,全市共举办的展览会数量已达185个。伴随着武汉会展业发展规模的逐步扩大,其成交额也呈逐年上升态势,会展运作呈现市场化趋势。
(二)弱势分析(Weakness)。
1、缺乏品牌会展资源。
武汉会展经济发展速度逐年递增,行业经济规模逐步扩大,专业场馆建设也日趋完善,但武汉缺乏一批有影响力的会展品牌,这个问题已成为制约武汉会展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目前,武汉会展多,如数百家展览公司经常举办房产、 建材等展会,但同名现象严重,撞车频率较高。类似的展会太多,导致会展规模变小,效益下降,因此武汉的品牌展会难以打造。
2、专业人才培养与开发不足。
武汉会展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需求日益上升。目前武汉会展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层次专业人才匾乏,特别是专门从事会展管理的人才。虽然目前武汉已有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商贸职业技术等高职院校率先开设了会展专业,但依然存在缺乏系统、专业的会展知识和相应操作技能的问题,且总体上还远远不能满足这个行业的发展需求。
3、会展业专业化水平不高。
在信息化环境下,会展活动不再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而是通过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理论的交流,实现信息传播,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进而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近年来,武汉会展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展会,但整体专业化程度偏低。在各行业展会分布中,武汉主要是人才类展会,未能体现出武汉会展业的特色及专业化水平。
4、武汉节庆会展活动的发展相对落后。
会展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会议和展览,还应包含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近年来,节庆会展已成为成都、青岛、西安等城市会展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通过举办高品质、大规模的节庆会展活动推动城了城市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并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武汉的节庆会展活动有了一些发展,如东湖梅花节、樱花节、武汉渡江节、武汉国际旅游节等,但与节庆会展活动比较丰富的城市相比, 其主要作用在于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未能充分体现其经济功能和对外文化交流功能。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y)。
1、产业规模形成。
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增长,武汉市涉及会展业务的企业已达1175家,每年拉动的GDP达300亿元左右。近年来,武汉市又成功举办了机博会、食博会、农博会等品牌展览,还有旅游节、杂技节等重要节庆活动,无论在规模、特色、知名度以及在展览人气、组织管理、展出效果等方面均有大幅提升。随着武汉市会展经济的不断完善,武汉市会展的品牌优势与拉动效应将逐步增强。
2、政府支持政策和推广力度。
为把武汉打造成全方位开拓型的国际市场,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2004年颁布的《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武汉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年颁布的《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了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落实,并制定了促进武汉市会展业发展的规划。 2010年又通过培育会展龙头企业,吸引了世界会展企业和人才,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展会品牌。逐步提高了武汉市会展业的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
3、不断提升的对外开放水平。
目前,武汉市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开放型经济已成为促进武汉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十一五”期间,武汉市利用外资130亿美元,对外贸易成倍增长,对外合作交流日益频繁。2011年武汉市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开放的重中之重,把交流合作作为扩大开放的有效途径,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大幅提升了武汉的经济外向度和城市国际化水平。
(四)威胁分析(Threat)。
1、来自国际展览业的全面挑战。
近几年,国际会展龙头企业利用丰富的从业经验、充足的人才资源、显著的品牌优势等进入各大城市,承租场馆、兼并品牌展、合资办展,迅速改变着我国会展市场的格局和版图,也对武汉会展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2、来自国内会展城市的严峻挑战。
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性都市会展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远远超过武汉。除此之外,沈阳、大连、青岛等一些省会城市的会展业发展也各具特色、各有所长。近年来中部地区也掀起了发展会展业的热潮,竞争日趋激烈。尽管武汉有着“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的重要地位,但目前会展业发展水平在中部地区并非领先地位,同时面临国内其他城市的严峻挑战。
二、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策略
(一)树立系统思维观念,发挥武汉会展经济联动效应。
武汉拥有发展会展经济的诸多优势和机会,大力发展武汉会展经济的联动效应,可以促进中部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首先各级政府、会展主管部门要树立系统思维观念,既要协调好与中部地区其他城市会展业发展的错位,避免整体内耗,又要协调好与湖北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关联。除了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支持会展业外,还要走国际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其次,积极开展城市营销,通过城市的品牌效应打造武汉在全国的美好形象。第三要大力发展以信息化为先导的高科技产业,并实现其与会展业的结合,提高办展效率和影响力。
(二)着力打造武汉会展品牌,提升武汉会展知名度。
在会展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走品牌经营的道路是现代会展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武汉应紧紧围绕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产业,注重加强文化创意与会展活动的有机融合,强调对各类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造。创立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加大对创意会展业的倾斜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融资,理顺会展产业内的各个环节、要素之间以及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提升武汉会展知名度。
(三)加速会展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提高会展服务专业化水平。
加快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注重培养高级会展管理人才是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可以借助武汉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在省内各高校的成人教育领域设置会展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加速培养一批既有创新能力,又有现代经营理念的会展高级管理人才,尽快提升武汉展会服务水平。
(四)加强市场推广,实现武汉会展业国际化。
会展的魅力不仅在于其规模大,而且在于其在行业内的知名度。许多会展业发达的国家非常重视对会展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因此武汉市要想在信息化时代吸引更多的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接受并了解相关会展,就必须广开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武汉应根据会展行业的发展重点,确定会展形象、口号和标识,制定推广计划,搜集宣传资料来整体包装宣传武汉。同时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面向国内外积极组织会展市场推广和联合促销活动,还可以吸引外资,加强与国外展览公司的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国际会展业接轨的步伐。
三、结语
实践证明,武汉市具有发展会展经济的区位、文化旅游资源、设施齐全、专业化程度和品牌优势提升等方面的明显优势,同时也存在着缺乏品牌会展资源、专业人才培养与开发不足、城市文化形象美誉度不高等问题;拥有发展会展经济的良好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外日渐激烈的竞争压力和挑战。面对这种现实背景,未来武汉会展经济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树立系统思维观念,加快人才培养力度,提升知名度,实现国际化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注释:
武汉产业结构跨越式发展蜕变为现代产业基地. 长江商报. 2011年2月14日
中国会展编辑部.2010中国会展十大数据. 中国会展. 2011(l)
武汉市商务局网站
参考文献:
[1]王英哲.影响武汉会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发展论坛.2010年第11月期下半期,总第470期
[2]中国会展编辑部. 武汉:企业参展政府埋单. 中国会展. 2011(3)
狠打产业牌
长春是全国著名老工业基地和农业大市,雄厚的产业基础,成为会展业发展的巨大优势。通过几年的努力,汽博会、农博会等各具特色的精品展会逐渐成熟,制博会、食博会等新兴展会的开展开办,成为长春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标志。
汽博会和汽车节所展示的“汽车盛宴”,早已成为长春乃至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农博会经过逐年完善发展,真正实现了“农业的盛会、农民的节日、商家的市场、合作的桥梁、开放的窗口”这一目标;依托长春国际电影节,更是将长春发展电影文化产业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些优势产业展会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展会本身,它更多地表现出的是一种凝聚人心、聚集财富、促进发展、加快振兴的有效载体。
新兴的产业展会也得到了积极培育。首届制造业博览会、长春食品博览会等,是2008年长春市新兴的产业展会,专业化水平较高,与地方特色结合比较紧密,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展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浓浓文化味
长春是一个文化味儿很浓的城市,无论是汽车文化还是电影文化,从雕塑展到动漫节,悉数长春的文化点滴,不难发现,这些重要的文化精品都因印上了会展经济的烙印而显得更加熠熠生辉。
每年一届的长春国际雕塑作品邀请展和每两年一届的中国长春国际雕塑大会今年将在长春世界雕塑公园汇合,届时园内将拥有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件雕塑作品。更广泛的参与,加深了长春这座年轻城市的文化底蕴,更为长
春雕塑会展的更快发展提供了助力。
长春国际数字娱乐动漫艺术节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这项充分体现创造性和艺术性的会展活动,不但为长春动漫艺术打造出一个动漫精品品牌,更成为集国际性、专业性、时尚性、青春性、大众参与性和互动性于一体的会展文化盛宴。
超强地域性
提起长春,人们现在能够脱口而出这样两个词:冰雪、君子兰。
冰雪是长春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冰雪节是其魅力发挥表现的重要舞台。2008年,已满6岁的长春瓦萨滑雪节不仅成为一项参与广泛的体育赛事,也为长春的旅游、经贸、文化等领域提供了交流平台。12年的历程,让过去东北的寒冷劣势变为如今的“白金产业”。因为瓦萨滑雪节,长春被纳入世界冰雪运动的版图;因为冰雪节,长春做大做强了冰雪旅游产业,走向了世界。
长春有悠久的养君子兰历史,很多珍奇名贵品种都是在长春培育出来的,因此君子兰也被定为长春市的市花。君子兰节在这样的氛围下应运而生,逐渐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君子兰产业,有效地带动了长春的就业和经济发展。
东北亚博览会,这个打造东北地区和东北亚经济圈最成功的投资贸易博览会,正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让世界认识了长春,让长春走向了世界。越南的红木家具、俄罗斯的马哈鱼、泰国的水果……琳琅满目的展品,让参观者大饱眼福、口福,让长春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用多国商品。
以冰雪旅游闻名全国的长春,在2007年夏天又打出“消夏旅游”牌――长春消夏节。对此长春市市长崔杰曾多次表示,要充分利用长春身处东北内陆“天然大空调”的资源优势,把消夏节办成旅游避暑、市民休闲的节日,使之成为长春市继冰雪节后旅游经济新的支撑点,成为长春市又一标志性城市品牌。
关键词:转型升级;会展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03-0050-04
纵观世界近现代经济史,发达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既是经济不断增长的过程,更是结构调整、产业优化、经济转型的过程。会展业的发展在国外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前景十分广阔。江苏是经济大省,正处于向基本现代化迈进,不断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会展业的作用日益显现。大力发展江苏会展业,不仅有利于推动城市软、硬环境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且由于会展产业具有的带动性强、绿色等特性,对于加快江苏经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一、会展业是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当前,江苏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国际金融危机即将过去,新的增长周期即将到来。在新一轮发展中,江苏要赢得竞争,保持率先,继续走在科学发展的前列,必须结合世界发展大势、全国发展大局和江苏发展实践,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地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使经济发展更具可持续性。
会展产业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综合性和全方位的,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对当前加快江苏经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1.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中的新兴产业。会展业具有投入少、就业量大、关联度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等特征,对于展示城市形象、促进经济贸易合作、提升区域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展江苏会展业的产业效应突出表现在:一是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引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并不断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二是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会展业直接促成产品的需求者与供给者的见面,降低交易费用和交易成本,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三是为知识的资本化和产业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日益重要,而会展业恰恰为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有效的空间和途径,使得更新速度快的知识和信息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和最快的速度得以传播并实现价值和市场增值,为知识的进一步资本化和产业化创造了条件。
2.会展业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力发展会展业,一是有利于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投资兴建的展馆、会议中心得到运用,潜在的利润转化为现实利润,经济得到增长和发展;二是改变了传统的要素配置模式。会展业的发展带动了要素在不同部门和不同区域之间的流动,改变了原有的要素高度集中在一个部门、一定区域的传统配置模式;三是有利于国民经济内部分工,会展业的形成与发展并通过竞争,促进要素向高效的部门流动,经济结构的内容得到优化,经济体系中的分工得到细化;四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会展业既是一个创造需求的产业,同时又是一个创造供给的产业,会展业带动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区域交通、通讯、物流、旅游、酒店等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具有明显的“乘数效应”。据统计,全球每年仅国际会议就有7万多个,总开销在2800亿美元。会展业十分发达的欧洲流行这样一句话:会展是城市的面包。瑞士是一个内陆小国,可平均每年举办的国际会议超过2000个,仅会议每年就吸引外国游客超过3000万人。
另外,发展会展业还具有相当大的社会效益。一是促进了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和不同风格的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有利于人类的团结和文明的进步;二是丰富人类精神文明,促进物质文明建设;三是加快了江苏区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区域的整体发展规划;四是具备一定规模、成熟的、有利润回报的会展很容易提升江苏城市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
3.江苏已经具备加快会展业发展的时机和条件。与世界知名的会展城市一样,江苏许多城市都拥有良好的自然风景和人文环境,或风景秀丽,或人文气息浓郁,具有会展中心和旅游城市的双重功能,这是江苏加快发展会展业,培育会展品牌,进而成为会展中心的先决条件。同时,江苏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城市公共管理系统、城市公共卫生系统比较完备,为加快发展会展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江苏雄厚的综合经济实力、良好的金融贸易发展态势、高度开放的国际化水平、坚实的产业基础及比较合理的产业结构与独特产业优势,为会展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必备要素和强大动力。
二、江苏会展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矛盾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江苏外向型、开放型经济的高速发展,江苏会展产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先后成功举办了世界华商大会、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中欧工商峰会等多个大型知名展会,在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信息沟通及经济合作诸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客观原因,江苏会展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与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对会展经济干预过多与管理不足并存。在国外会展经济发达的地区,政府通过完备会展经济运行的法律法规、维护会展经济运行秩序、大力进行会展营销等方式促进会展经济健康发展。如享有“国际会议之都”美誉的巴黎,在1994年就专门成立了会展局,为会议市场的供求双方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咨询,在国际会议市场上推销巴黎、推销法国。而在江苏,政府对会展经济微观干预过多而宏观管理不足。江苏至今仍然没有一部地方性的会展经济管理法规,政府对会展经济管理和干预缺乏相关法律的规范。全省会展业的产业规划、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的管理措施仍旧显得不足,会展经济的发展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约束机制,规范化程度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同时,江苏会展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主管部门,办展审批渠道多,政出多门,重复办展、多家办展的现象比较普遍。
政府对会展经济运行的监控管理也不到位,缺乏杜绝会展经济不良运行现象的手段。在一些地区,会展主办者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不遵守行业规定,甚至有人利用会展管理中的漏洞,进行骗展,既侵害了参展商的利益,又严重损害了办展的形象,而政府却缺乏对此类现象的监控,不能有效减少、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此外还缺乏对办展者的资质认证,没有解决“具备什么资质的单位才可以办展”这个问题,对参展商需要符合什么标准才能进场缺乏具体规定,对同一城市能不能办多个同类全国性、国际性展览会,在同一个场馆能不能连续举办同类展会也缺乏明确的规定,这些都会引发会展主体的恶性竞争、会展市场的无序运行,最终影响着会展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
2.会展产业的市场化运行程度不高。在江苏,以政府名义举办的会展活动较多,大型会展基本都是由政府出面策划并举办,这既反映了地方政府在发展会展经济方面的强烈需求,也反映出江苏会展经济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按国际规则,展览会市场的主体应当是企业,按市场规律运行,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从而促进会展业整体发展,而政府办展往往破坏了公平竞争,使没有优势的非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最终使会展经济健康发展受到影响。
会展业的发展还面临市场运行秩序不规范、不按市场规律办事的问题。近年来,江苏会展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政府对会展经济的宏观管理,发展会展行业协会等市场中介组织却没有跟上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势头,会展经济的市场运行缺乏法律法规的规范,会展经济基本上处在一种无序竞争的状态。会展市场缺乏游戏规则,缺乏对办展主体的资格、参展商及参展行业标准、会展场馆资质认证、会展场馆管理等方面的明确规定,在很多时候,会展主体是无章可循,结果导致会展主体恶性竞争。会展主办者在会展立项和市场调研方面缺乏严肃的科学态度,大多数是临时决定办展,或随大流,追赶时髦,效果好赚一笔,不行则撤,严重影响会展的参展效果和展出规模。
3.会展场馆建设缺乏科学规划。一方面,会展场馆重复与盲目建设严重。地方政府在发展会展产业上存在认识误区,以为只要有了高规格、大规模的展览场馆,就能兴办高质量的展览,就能发展当地的会展经济和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一些展览场馆的建设并没有认真考虑市场需求,没有认真考虑是否符合会展业发展的规律,更多的是体现了地方政府的意志,而不是一种满足产业自身发展需求的市场行业。另一方面,会展场馆设施不齐全、配套服务差,结构性矛盾突出。国外博览中心往往包括银行、邮局、海关、航空、翻译、日用品、商店、餐馆,其整个服务体系构成了一座“城中城”。如汉诺威博览会期间,火车可以直通会场,从机场到会场有直升机提供交通服务,只需8分钟,从市中心到博览会场可乘地铁,只需5分钟,开车的观众通过电子导向系统直接开往有5万位置的停车场。相比而言,江苏展览场馆的整体规划缺乏前瞻性,普遍存在配套服务设施落后的问题,展览中心不能提供全方位服务,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都跟不上会展经济发展的需要。江苏可供展览的室内场馆面积已经突破70万平方米,居全国第二,但是场馆的利用率普遍偏低。一般而言,展馆利用率达到50%-60%,才可能发挥出较好的市场效益。而资料显示,江苏展馆目前综合利用率为30%-40%,这不仅造成了资金、土地等资源的浪费,又造成各展览中心恶性竞争,制约展览业的健康发展。
4.缺乏规模效应和国际品牌效应。从会展经济的国际运行来看,会展产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产业,当一个展览会达到一定规模时,收益增加的比率要大于展览生产要素投入的比率,一个国家知名的会展品牌,是一个地区会展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江苏的情况却是会展经济在各地普遍开花,大多围绕本地的经济发展和优势产业而举办的地方性、区域性展会,单个会展的规模小,缺乏具有影响力、具有权威性的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大型展会或品牌展览会,缺乏由江苏自主培育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江苏经济和地方特色的品牌展览会。
三、加快江苏会展业发展的对策
单从其直接经济贡献来说,在江苏这个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会展不太可能作为其主导产业,但是考虑到会展业对于其他产业及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对于城市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的提升,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为了江苏会展业长久可持续的发展,本文通过总结提出下列可行的对策措施以加强江苏的会展地位。
1.强化政府的引导服务功能。在各行各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会展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由于目前我国市场化程度还不高,有些展会尤其是大型的展会如世博会等,政府的积极参与还是很必要的。政府应努力为会展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不仅要建立统一的会展管理结构、制定符合江苏省情的会展业中长期规划、适合会展业发展的法制和体制环境、以及产业政策和标准等,同时还要引导企业认清形势,准确定位,根据自身的优势制定合适的发展规划,避免盲目发展,盲目竞争。当然,强调政府的作用并不是忽视或低估市场的作用,要强化政府的引导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的作用是政府无法也不能替代的。因此,政府应逐步淡出会展业的微观参与,更多地采用经济、法律法规等手段进行宏观管理及调控。
2.增强会展产业竞争优势。长三角扩容与新一轮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为江苏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要充分利用江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产业、区位优势,加快推进江苏会展业的发展,赢得竞争优势。
依托区位优势,不断完善江苏会展软硬环境。把会展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来积极发展,依托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将展馆硬件设施和各种软件条件有机结合,尤其是大幅提升综合配套服务功能,促进会展业生机勃勃的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上海、浙江等地的联合,以上海为龙头,充分发挥展业联盟的作用,与各会展城市真正实现会展信息的互通有无和资源共享,谋求合作共赢的长三角展览产业。例如江苏要乘上海召开世博会之东风,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上海的平台,与国际上知名的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等展览机构和组织联系洽谈,引进国外一些知名品牌展会,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展览理念和管理经验,尽快提升江苏会展业的综合办展水平。
依托资源优势,打造江苏会展品牌。区域知名展会应当与当地支柱产业相结合,例如在青岛举办的中国家电博览会,就是因为青岛是海尔的大本营,利用海尔在家电市场龙头老大的地位,很容易促成展会的专业性,突出影响力。江苏必须准确定位,紧密结合本省产业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特色,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打造出一批具有江苏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的会展品牌。要积极策划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展览会、展销会,吸引国内外政府、组织和企业到江苏举办各种类型的招商会、研讨会、产品(技术)会,从中挑选出适合江苏特色的名牌展会,为其创造扎根江苏的条件,培育成为江苏本省的品牌会展。
谋求合作双赢,加快会展业的专业化、集团化、国际化进程。会展产业靠市场竞争发展壮大,但也要在竞争中加强合作。这里的合作不仅包括江苏会展企业与国外会展巨头的合作,也包括国内企业及相关组织之间的合作。我们需要国外展览公司的管理经营理念、资金等支持以提高江苏会展业的规模和竞争力;外国展览公司也需要和江苏企业合作打开市场。此外,国内的会展企业也应当加强合作及合并,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战略重组,走集团化、专业化道路。通过兼并、收购或联合来组建大型会展集团,有效整合与合理利用会展资源,避免盲目办展、盲目竞争。
3.充分发挥协会组织作用。依靠行业协会组织加强对会展市场的自律和协调,包括制定行业规范、整顿秩序、协调展览、促进技术进步等活动。行业协会要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建立覆盖全省的会展信息网络平台,提供各类市场信息、推广先进科学管理方法和经营方式。主动理顺与海关、税务等相关部门的关系,取消价格多轨制,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展览环境和竞争秩序,在操作上力争实现规范化,与国际惯例逐步接轨。
4.加快会展业的人才培养。会展业作为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行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而目前江苏会展的教育及培训还很落后,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会展业的需要,人才缺口已经成为制约江苏会展业发展的“瓶颈”,很多企业开出10万元以上的高薪也难以找到一个合格的会展职业经理人。虽然目前我国少数几个高校开设了会展专业,有些机构也举办培训班培训会展人才,但是还远远不够,所培训的“人才”少不说,还很不“适销对路”。因此,要加大会展业高素质实用性的人才的培训,尤其是核心人才的培养,为江苏会展业加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5.加强知识积累与技术创新。创新是产业发展和进步的灵魂,也是会展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法宝。创新是基于人才的培养及知识积累之上的,而目前江苏有关会展业的相关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理论专著很少。因此会展相关理论研究和创新显得特别迫切。创新不仅包括展会的创新,还包括会展企业的创新,要通过展会主体、展示方式的创新以及会展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合作的创新,探索出具有江苏特色加快会展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勃兰特等.汉若威世博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刘大可.中国会展业理论现状与政策[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3]王轶.我国会展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初探[J].北京:中国软科学.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