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故事教学设计

故事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故事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故事教学设计

故事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蒙城县柳林镇卢桥小学  赵  炜

所选知识点:偏旁与字义有关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字的起源,贝的作用,

2、 进一步了解用“贝”字作偏旁的字的特点?

3、感悟汉字无穷趣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给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2、指名说明每个自然段的大致意思。

(1)第一自然段贝壳有什么作用?在甲骨文中贝字的样子像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这一段讲的就是贝字的起源。

(2)第二自然段贝壳有什么特点?在古代人们把它用作什么?除了珍贵漂亮,贝壳还有什么特点?它在古代有什么用途?

引导学生归纳:这一段讲的是贝壳在古代的作用:当作饰品。

由于贝壳不容易损坏,所以古人还把贝壳当作钱币。根据这个特点,用贝字做偏旁的字,大多与什么有关?

(3)用贝字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书上例举了一些例子。

赚、赔、购、贫、货

3、除了书上列举贝字旁的字,你还知道哪些其她贝字旁的字吗?

(请同学们让字典帮忙)

三、细读课文,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再读课文,用横线勾出贝字的由来。

1、精读细读,用波浪线勾画出贝的作用及特点。

2、讲一讲贝的故事

四、拓展延伸。

1、根据“贝”的故事,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字的由来。

2、猜一猜:我还知道哪些字与什么有关。

如:

(1)铜镜与什么有关?

(2)珠宝与什么有关?

五、作业。

故事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组第7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懂课文,理解课文。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含着的道理。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了解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

通过小村庄前后情景的对比,揭示要爱护环境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还记得那个小村庄吗?再一次回到这个小村庄以前,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些故事里的词语。

1. 出示词语: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

2. 抽读

二、初读(自由读课文)

1. 标出自然段

2. 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

(一)原来的村庄是什么样子?(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 村庄给你的印象是怎么样?

2. 品读句子

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1)品读,读出小村庄的美丽。教师相机板书:美丽、森林、河水、天空、空气。

(2)闭上眼睛想象:这么美丽的除了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外,还会有什么?(青草、小鱼、蓝天、白云等等)

(3)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美丽的小村庄,看到了郁郁葱葱的树林,呼吸到了清新甜润的空气。

(二)小村庄后来怎么样了?

1. 就是这样美丽的小村庄,后来怎么样了?

生1: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冲走了。

生2:小村庄最后什么都没有了。

2. 如此美丽的小村庄没有了,此时此刻你心里有何感受?

(三)小村庄消失的原因

1. 如此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没有了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仔细读读2-4自然段,然后和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最后形成本组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

2. 品读2-4自然段(汇报交流)

(1)村民是怎么对待这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的?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①你读懂了什么?(读懂人们想砍树就去砍了,很随便。)

②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A. “拎”:

a)抓住了 “拎”字,你能给它换个词吗?(“拿、抓、捡”等)

b)这么多词都可以,为什么偏偏作者要用一个“拎”呢?

c)“拎”起斧头更能说明村民想都不想就去了。

B. “谁…谁…”:你能给这些“谁”取名字吗?(指导品读,加深体会:不论是谁都可以上山砍树,而且砍树的数量不限)

a)师:村东头的王叔要建房,生:他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b) 师:隔壁的张大伯想造犁,生:他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c) 师:老李头的小儿子结婚要做家具,生:他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C. “一棵一棵”:指名读(师:是啊,抓住重点的词语去理解句子,进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我们品读句子的一种好方法,你这“一棵一棵”仿佛砍在老师的心上!)

(2)村民们靠着锋利的斧头得到了什么?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①你读懂了什么?

②读懂了“砍掉了许多树”或者“多”,从哪里看出来?

③“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大量”

④这“各式各样”的工具和“应有尽有”的家具都是些什么呢?

⑤这么多的东西,谁来读一读?

⑥树木变成了房子、工具、家具和柴烟,还会变成什么呢?

(学生可能回答:变成了木桥、小船等等)

让我们最后来读读这个句子吧!齐读

(3)大量的树木变成了房子、工具、家具,大量的树木被村民手中锋利的斧头砍伐,山坡变成了什么样子?山坡上出现了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的土地不断扩大……”

①指名读,生评:你觉得他什么地方读得最好?

从两个“不断”中你体会到什么?“树木随着时间不停地减少”“的土地不停地扩大”。

②师:一年年,一代代,小村庄里的变化就只有这些吗?(不是)从哪看出来?(省略号)它省略了什么呢?孩子们,从这六个小点儿里我们望过去,再望过去,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对比原来村庄的美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树木不再郁郁葱葱,变得越来越少;河水不再是清澈见底,变得混浊乌黑;天空不再湛蓝深远,变成茫茫一片;空气不再清新甜润,不断被污染……教师相机擦去黑板上的板书:森林、河水、天空、空气、美丽)

③师:在人们不断挥舞手中的斧头的时候,一切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山坡上的土地不再有绿色的树木做衣裳,的土地无情地吞噬曾经茂密的森林。

(4)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那个雨水奇多的八月,灾难降临到了这个小村庄。

“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

①问:“大雨没喘气儿”是什么意思?从哪儿可以看出大雨没喘气?你能把“没喘气的大雨”读出来吗?

大雨接连不断地下,一刻也没停。 “……下了五天五夜……”

②读了这些词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

(可能回答:人们呼救的,婴儿啼哭的,洪水冲击的咆哮声……)

(5)一场洪水过后,小村庄怎么啦?

①“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了什么呢?(出示:________没有了,_________没有了,__________没有了……的句式,指名说)(从课内的到课外的)

②师:各式各样的工具(没有了),应有尽有的家具(没有了),优美的环境(没有了),眼前不错的生活(没有了),人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家园(没有了),就连许多鲜活的生命也(没有了),什么都_____(没有了)。

③学到这里,孩子们,你们的心情是怎样呢?请你带着你的感受读最后一段。

故事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4

笔尖流出的故事

[教学目标]

1.选择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

2.引导学生通过环境的描写,情节的创编,感受人物形象。

3.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通过运用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

培养学生描写环境、虚构故事情节、表现人物特点的能力。

[教学策略]

1.先说后写。

不管是低年级的写话,还是中高年级的习作,必要时都要先说后写。本次习作是材料作文,可以先自己选择材料,弄清楚所给材料中写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分小组让学生想一想:根据材料写什么内容?小组内互相交流。只需要说说写什么,不要求说得具体。这是在互相启发选材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让学生知道可以写什么。在具体指导学生怎么写的时候,可以启发学生说说具体可以写的内容,在互相交流让中学生知道怎么写。在学生动笔写的时候,要强调怎么想、怎么说就怎么写,明白作文就是把自己想的写出来。

2.读写结合。

课文是习作最好的例文。我们应该从单元整体出发,做习作教学单元整体备课:在阅读教学中不仅仅要读懂课文内容,还要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用情节的起伏塑造人物形象,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引导学生把课文里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从而使他们乐写、想写、能写。

[教学准备]

1.整理单元小说中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等素材。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选择材料,展开想象,进行故事创编。

2.学会运用生动的环境描写,进行完整的故事情节创编,表现人物形象。

3.运用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精彩回顾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小说人物形象”专题单元的课文。现在请大家思考下面的问题。出示问题:

课件出示:

回忆《桥》和《穷人》两篇课文的大致内容,思考:这两篇课文中介绍的人物都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镜头看到的?

环境描写

故事情节

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

2.学生独立回忆一到两分钟,指名两到三名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反馈学生理解的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整合信息:

A.环境描写(板书)

《桥》一文老汉镇定如山。

课件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环境描写:这里环境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洪水的肆虐与形势的紧急,渲染了危险气氛的同时,也为后文中老汉镇定地指挥人们逃走做铺垫。

《穷人》一文中桑娜勤劳。

课件出示: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环境描写:先写了屋外海边恶劣的环境,再写屋内温暖、舒适的环境。两者形成对比,不仅显出家庭的温暖,更表现出家庭的温暖离不开渔夫和桑娜辛勤的劳动。

B.故事情节(板书)

《桥》一文中老汉舍己为人。

课件出示: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故事情节:文章结尾让人意想不到,其情节跌宕起伏,再现了老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穷人》一文渔夫和桑娜的善良。

课件出示: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故事情节:家庭本就困难,丈夫没有一点犹豫就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其结局完全在桑娜的意料之外,也让读者意外。情节的设置把人物真诚、善良的品质推向了。

C.人物心理、动作、语言等(板书)

《桥》中老汉铿锵有力的语言再现了党员本色。

课件出示: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少废话,快走。”

《穷人》中桑娜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人。

课件出示: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小结。

这两篇小说都通过环境描写、情节构造、人物心理描写等形式给我们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虽然这些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是虚构出来的,但是读起来就像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样,也能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影子。

【设计意图】

小学生学习语文是在反复地再现和具体的实践中来提高语文素养的。本环节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再一次对本单元的课文进行回顾和梳理,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印象,也渗透了学生本次习作时要注意的几个方向。

二、明确写作要点

1.同学们,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小说人物形象,想一想:写好生活中的人物可以从哪些内容思考?要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独立思考。

3.指名学生说。引导学生根据旧知回顾、习作的要求或自己的写作经验,发现小说人物形象的创编要点。

预设一:

人物形象特点通过一件件事来体现,因此跌宕起伏、完整的故事情节,可以凸显人物特点。同时,在故事前适当地增加悬念,以突出人物形象。所以,小说的故事要围绕人物展开,并创编能吸引人的完整情节。(板书:完整的故事情节)

预设二:

从学过的课文和写作经验中,我们知道,写人物形象的文章,环境描写很重要。创编故事发生的环境,可以从侧面体现人物形象特点。因此,创编的故事环境描写不能少。(板书:发生的环境)

预设三:

从课文中发现小说的人物形象是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直接表现出来,所以,在写小说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想象人物在故事中的语言、心理、动作等方面的内容。(板书:心理、语言、动作等)

4.教师小结,学生齐读创编故事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课件出示:

1.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

2.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并能吸引读者。

3.注意环境描写。

4.抓住人物心理活动、动作语言体现人物形象。

同学们,生活中人物的形象可以从以上几方面着手,这几点也是我们在创编小说中要注意的地方。

【设计意图】

经过已学课文知识的回顾,再到对创作要点的思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抓住小说的“环境、情节”进行人物形象的想象创编。通过对写作要点的指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不仅是教给了他们学习的方法,更是要学生感受到写作的愉悦。

三、同伴互助交流

1.现在,我们知道创编小说要注意哪些方面了,那么给了你环境、人物及人物性格特点,你能展开想象,试着说说这个故事吗?

2.出示三组环境和人物,学生自主选择或自己创设,展开想象。

师:请同学们先选一个,可以为他们想象一个曲折的故事情节、发生的环境,感人的人物语言、动作及心理活动等。

学生自主选择想象。

课件出示:

环境:开满丁香花的校园

人物:淘气包张明

雷厉风行的班长王寒冰

充满活力的年轻班主任李军

课件出示:

环境:冬日黄昏时车来人往的街头

人物:充满爱心的少年陆天

志愿者徐明

课件出示:

环境:月光下的村庄

人物:铁蛋铁蛋远道而来的表哥

3.同桌互说自己的想象,同伴给出建议及帮助。

4.指两到三名同学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情节、环境、心理等方面把话说清楚、讲完整,并从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心理等方面进行简要评价。

【设计意图】

先说后写,说是为写服务的,让学生小组说,集体说,同学之间互说过程也是学习过程,可以从多个角度学习,弥补自身想象上的不足。同伴互助学习也是相互学习、互相进步的过程,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学生精心习作

导语:我们能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创编故事,情节有趣、环境突出、心理活动有层次,如果再进行想象、琢磨,小说一定很出色,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

1.在习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课件出示:

1.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

2.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

3.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2.学生静心习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

写作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学生也不例外,给学生创建一个安心的习作环境,潜心思考、细心描绘。当然,在指导的时候,不可过多地影响和限制学生,那样不仅影响习作的质量,更不利于学生习作个性的发展。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让学生将所学的小说创编要点运用到写作中去。

2.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并以此修改自己的作文。

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学过程]

一、互读互改

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创编小说的基本要点,并选择材料进行了小说创编。根据本次习作要求,我们在评改习作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1.指名学生说,教师适当点拨,共同确定本次习作评改的基本要求:

(1)小说中环境描写是否符合选择的材料,利用环境描写渲染故事气氛。

(2)语句是否通顺,故事情节是否紧凑连贯、完整,是否能表现材料中的人物形象。

(3)习作中人物描写有没有从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去刻画人物形象。

(4)标点是否正确,用词是否恰当等。

(5)你认为自己的习作是否有成功之处?表现在哪里?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1.环境描写符合材料要求,并为故事渲染气氛。

2.语句通顺,故事情节完整,为人物形象服务。

3.从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刻画人物形象。

4.标点正确,用词恰当,突出人物特点。

2.自我评价。

学生自己大声读自己的习作,边读边自行修改。

3.同桌互评。

同桌间交换习作,认真地互读,出示互评要求:

课件出示:

1.找出同桌习作中写得最好的地方,并做上记号。

2.指出你认为值得改进的地方做上记号或做上旁批。

3.评改后,将你的观点和同桌进行交流。

4.自主修改。

根据同学的意见,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再次修改,教师巡视,适当点拨。

5.全班互评。

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习作在全班进行讲评,充分肯定学生习作的进步,也要委婉地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修改。

6.学生再修改,并定稿。

【设计意图】

习作评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习作提高的一个过程。学生习作的评讲既要强调即时性,还要注意过程性,同时还要体现活动性。而且高年级学生在习作方面比较容易忽视修改,因此,老师要提醒学生写作后认真修改,特别是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细节描写。在学生充分的自评自改,互评互改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誊写作文

[教学反思]

作文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能力训练的重要方式。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通常给学生创设情境、适时引导,让学生有话想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能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本次习作,是学生第一次进行小说创编,学生兴趣很高,但是要创编好小说,还要注意小说创编的基本要素,因此我在教学中从以下方面着手:

故事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数学活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数形结合

教材简介:

本课教材选自苏科版《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八上)》初中数学教材中勾股定理与平方根一节。

教材分析:

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之前学生们运用方格纸,通过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索了勾股定理。本课不只要求学生掌握验证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有趣的拼图活动,通过教师的指导、同伴的合作和学生亲自动手剪纸、拼图、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勾股定理的数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教学目标:

1.经历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勾股定理、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2.经历不同的拼图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体验解决同一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3.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通过丰富有趣的拼图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拼图验证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应用过程,使学生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经验。

难点: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

教学方法:

引导、操作、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几个活动让学生体验并探究勾股定理的一些验证方法,首先通过情景创设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

情境创设:

1.你知道勾股定理的内容吗?说说看。

画直角三角形并写出勾股定理的表达式。

2.你知道关于勾股定理的哪些历史故事?你知道勾股定理的来历和有多少种证法吗?

课件展示毕达哥拉斯的雕像图片和地砖图片,讲述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的故事。

3.前面我们运用方格纸,通过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索了勾股定

理。今天我们再来探究勾股定理的其他验证方法。

活动一:

活动准备:用硬纸板各剪4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不妨设两直角边分别为a、b,且a≤b,斜边为c),再剪2个边长分别为c和(b-a)的正方形。

活动要求:你能选用这些中的部分图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吗?

你能用拼成的图形验证勾股定理吗?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并展示。(了解学生拼图的情况及利用自己的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情况。教师在巡视过程中,相机指导,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拼图及让学生讲解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整理结论。)

通过对弦图的分析,得到面积的关系

c2=(b-a)2+4ab 化简得:a2+b2=c2

课件介绍三国时期东吴人赵爽的“勾股圆方图”,也称为“弦图”,并出示赵爽弦图和世界数学家大会会标。

活动二:

四个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怎么摆成正方形呢?

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小组活动交流,并上黑板展示拼图方法和验证:由面积关系得到:(a+b)2=c2+4× ab,化简得:a2+b2=c2。

活动三:

你能用两个直角边分别为a、b,且a≤b,斜边为c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边为c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图并验证勾股定理吗?

如图: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BC和BEF的三边长分别为a、

b、c可得面积关系 (a+b)2= c2+2× ab

化简得:a2+b2=c2

课件介绍:“总统证法”――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

活动总结交流:活动二和活动三的证法其实完全相同。

课件展示与欣赏毕达哥拉斯证法和印度婆什迦罗的证明,并让学生展示课前查找资料了解到的证明方法。

活动四:制作五巧板验证勾股定理。

步骤:

1.做一个RtABC,以斜边AB为边向内做正方形ABDE,并在正方形内画图,使DFBI,CG=BC,HGAC,这样就把正方形ABDE分成五部分①②③④⑤。

沿这些线剪开,就得了一幅五巧板。

2.取两幅五巧板,将其中的一幅拼成一个以C为边长的正方

形,将另外一幅五巧板拼成两个边长分别为a、b的正方形,你能拼出来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拼图、思考、交流经验,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

归纳小结,形成技能。今天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如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成就、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

课后作业:

上网查找有关利用拼图来验证勾股定理证明的方法,每人至少能说出一种与本课提到的不一样的方法,若有好的方法可用小论文的形式写出来。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通过制作拼图,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让学习内容问题化,让教材成为学生核心学习活动鲜活的材料。

故事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1.教材分析

“古诗配画”是小学《信息技术1》的第17课的教学内容。课本的内容根据新教材的编写精神和育人理念,突出了文字编辑的教学特点,注重使用Word进行文稿处理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中文稿处理和美化的活动实践,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进行图文并茂的美化编辑,在编辑实践中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

2.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计算机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一些工具的运用也处于初步认识阶段,而对文稿的编辑和美化,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操作实践和操作训练,因此对本课的教学,要采取导学法,以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引导,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认知文稿的处理工具Word。

(2)掌握使用Word工具进行文稿编辑和文稿预览的方法。

(3)掌握正确保存文稿信息和编辑操作的技巧,提高使用Word工具进行文稿处理的能力。

(4)增强对文稿编辑的兴趣,提高对Word工具基本功能的认知。

(5)增强使用Word工具进行文稿编辑操作的信心和主动学习、勇于克服困难的健康心理。

三、教学重点

(1)认识Word工具编辑和处理文稿的基本功能。

(2)掌握运用Word工具,进行文稿编辑的基本方法。

(3)文稿编辑中图片插入功能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

文稿编辑中图片与文字内容的和谐统一。

五、教学设想

对于本课的教学,运用自主探究的活动形式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使用Word工具进行文稿的编辑活动,在对古诗的文字处理中,给古诗合理配画,以提高学生使用Word工具保存文稿信息的技巧,从而养成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素质。

六、教学要求及建议

为提高文字的输入和图片的采集速度以及“古诗配画”的编辑效果,教师可事先做好以下几项教学资料的准备工作。

(1)制作本课的教学辅助课件,课件配画样式屏幕截图如图1~3所示。

(2)帮助学生搜集学过的古诗文,并提示配画的方法(运用卡片形式)。

(3)在D盘建立教学图片库。

七、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1)导入:揭示课题

以前我们学了好多优秀的古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画,能激励人,给人以美感,如果我们能根据诗所描述的意境,给其配上一幅恰当而美丽的图画,那就更是一种享受。板书(古诗配画)

北宋理学家邵雍作了这样一首古诗,大家请看诗的内容:(播放课件教学资料1)题目是《一去二三里》(读或背诵一下古诗的内容)。

大家数一下古诗的字数,有多少?(20字)

诗句描述了哪些景物?(烟村、人家、亭台和鲜花)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这首诗仅用20个字,就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有“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的田园画面,创造出一种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

想一想,你能为这首古诗配上一幅恰当的画吗?

现在我们根据古诗所描述的意境,一起来给它配上一幅适合的画,大家看看有什么效果?

(2)浏览:配画文稿

①看一看画面上都有什么。

②说一说配画前后的文稿有什么不同?(单独的诗文显得单调无趣,配了画的文稿给人一种生动活泼、情趣无限的感觉,诗的意境更加具体化了。)

③再说一说,三幅配画文稿又有什么不同?(文字的多少、文字的位置)

④在配画文稿中,当文字的多少和文字的位置发生变化时,产生的效果也就不一样。

(3)阅读:“教学资料2”

现在我们再看一看“教学资料2”,来为你喜欢的古诗“配画”。(“教学资料2”的内容主要有“古诗配画”的流程和用来配画的参考古诗。)

(1)文字输入

在学过的古诗中你喜欢哪几首?学生背诵古诗。

学生选择古诗。(从“教学资料2”中,选择一两首你最喜欢的古诗,再选择输入法,将古诗文字输入到Word文档。)(板书:选择―古诗)

①选中:文字编辑是从文字“选中”开始的,只有被选中的文字,才能进行编辑操作。

②按住鼠标左键,拖动鼠标划过文字,“选中”古诗可进行字体、字号、颜色等内容的编辑,这时也可体会“格式”工具的其他功能。

作用:通过预览,查看编辑的效果,以方便进行恰当的文本修改。

①文件―打印预览―进入预览窗口,可选择单页或多页预览―返回编辑页面,点击“关闭”按钮。

②也可直接点击编辑窗口的打印预览按钮,进入预览窗口。点击“关闭”按钮,返回编辑页面。

(4)文稿配画

①可上网搜索合适的图画,另存于桌面,然后再把它插入文稿中。

②也可到D盘(教学图片库)中去选取一两幅图片插入文稿中。

③方法:点击插入菜单―图片―来自文件―选择图片内容―点击确定。(板书:插入―图片)

单击选定所插入的图片,调整图片大小,调整图片位置,设置环绕方式。

(6)文档保存

①路径另存:文件―另存为―选择保存位置―文件命名―选择保存类型“Word文档”―确定。此种保存,不改变原文件。

②按钮保存:利用保存命令和保存按钮,也可进行文档的保存操作,这种保存操作,要改变原来的文件。(板书:保存―文稿)

3.展示与交流

展示:组织学生进行优秀作品的欣赏,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交流:说一说你所编辑的古诗和配画的意思。说一说你对文字处理和文稿编辑的体会。

阅读:第17课(46~47页)内容,思考古诗配画的过程,想一想你从中学到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懂?

相关期刊更多

商业故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公司

科海故事博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科海故事博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