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事业发展

文化事业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事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事业发展

文化事业发展范文第1篇

一、我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近年来,随着国家粮食保护价的上调,惠农政策的出台,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生活也得到了一定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目前,我县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主要以广播电视为主,以报刊杂志、网络传播、群众文化、广场文化为补充,呈现出现代化、多样化的趋势。

(三)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广泛开展,热潮不断,农村露天文艺演出,观看群众常常达到上千人。一年一度的**登山节和元宵节焰火晚会已经成为我县群众文化活动的特色品牌。以金色田野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乡镇大型文艺汇演活动,各类棋类比赛、球类比赛、秧歌比赛、书画展等赛事活动极大丰富和活跃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剪纸、根雕、手工编织、二人转、彩绘等民俗特色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积淀了县域农村文化底蕴。

(四)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18周岁35周岁的农村青年初中文化程度者约占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约占5%。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外出务工,吸取了城市的先进文化,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五)农民文化生活消费逐年增长。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和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我县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依然薄弱。资金困难是制约我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瓶颈,农村文化建设的速度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虽然近年来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还仅限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其他村屯大多由于无力投入而导致建设步伐缓慢,多数文化设施不能正常使用。全县82个行政村仅有十几个村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配套设施齐全,藏书量仅为25000册,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文化生活和科教兴农的需求。

(二)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不平衡。目前的各类文化活动大部分仅限于城镇,边远地区的农民群众不能充分享受到文化服务,出现了重城镇阵地、轻边远地区,重大型庆典、轻日常活动,重精美培养、轻大众普及的现象。

(三)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地域特色。没有树立起自己的地域文化形象,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与服务方式沿袭传统模式多,方式过于简单,内容缺乏创新,群众文艺创作力量比较薄弱,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农村文化管理服务职能偏弱。2004年,全省乡镇机构改革撤消了文体广播中心,由原来的县直部门垂直管理变为由乡镇政府行使有关职能,客观上乡村文化管理职能被弱化。同时,作为农村文化管理服务职能部门的乡镇文化站,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并且文化干部身兼数职,行政事物繁忙,没有精力和时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个别乡镇文化站甚至成了无人员、无阵地、无经费、无活动的四无文化站。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县乡财政设立专项经费,保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各项文化活动正常开展;相关部门应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社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投入的契机,积极跑市、进省,争取国家政策更大的支持,三年内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一个300平方米以上综合文化活动室的目标;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机制,培植农村文化市场,吸引企业向文化产业投资,挖掘、整理、加工农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产品,打造品牌走向市场,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二)协调发展城乡文化,不断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内容。文化活动

文化事业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文化;文明程度;美国;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2-001-02

一、公共文化含义

所谓“公共文化”,即“公共”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范畴,它区别于普通意义的文化概念,具有公益性和普及性的特点。积极的公共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谐、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并能有效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减少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实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本文所指的公共文化,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产品和服务的总和。

二、美国公共文化运作机制

以美国为代表的“民间主导”文化模式,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不设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政府不直接经营公共文化事业或公共文化设施,主要利用国家或私人的基金会对文化事业进行经济资助。其次是政府通过各种形式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文化艺术进行间接的资助、培育、支持。民间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NPAO)主要通过政府直接拨款,鼓励慈善机构、企业及个人捐助等多种形式对其给予支持。这是一种社会主导、政府间接引导的开放型文化管理机制,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和社会力量自我调节,政府制定实施文化政策和立法,并协同民间文化机构与中介组织来间接管理文化事业。

政府很少直接干预文化的发展是美国从建国以来一直坚持的原则,营利性企业支配文化产业,非营利组织控制高雅文化的供应。私人组织和非营利机构在文化艺术的传播和资金提供上占重要地位,政府只是扮演支持的角色。私人和公共资助呈现分散化和分权化的网状形式,联邦政府从中起到调节和激励作用。一些私人基金会在文化艺术活动、与文化有关的学术研究、人员交往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捐赠国内文化项目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项目。众多民间文化组织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实施公共文化项目,其中大量的志愿者为文化事业提供服务资助。政府则以经济优惠政策而非行政拨款的方式扶持非营利性文化组织。

(一)地方政府支持和充足的活动经费

美国社区文化建设历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贝瑟斯德社区合作委员会成立于1994年,是非赢利机构,负责全区的环境建设和文化娱乐活动。他们的目标是“一个社区,一个目标,营造快乐氛围”。社区年经费约400万美元,虽然没有政府财政预算,但政府却给予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如把社区公共停车场收入的税收部分归社区用。去年全区公共停车费收入为1836.5万美元,社区分得166.8万美元。地方政府还把社区的房地产税中每1美元中提取1.6美分给社区,个人财产税中每1美元提取4美分归社区。这部分约占社区文化经费的65%。其余的来自社会及个人捐款、社区为居民提供服务收取的管理费等。社区举办的所有文体活动,包括门票都享受政府免税优惠。

(二)各行业的支持,充分利用社会设施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社区委员会由11人组成董事会,他们来自银行、商业、艺术、地方政府等单位,便于把社区的文化娱乐机构与企事业单位密切联系起来,为社区文体活动提供场所。当地有美术室、音乐厅、健身房、电影院、剧场43处。这些单位无偿或打折供社区使用。如美国切维切斯银行在区内建办公大楼时,社区与它达成协议,地方政府在建筑用地上给予银行优惠,银行在建大楼的同时建一座能容纳450人的剧院租给社区使用,每年只向社区收取1美元象征性的租金,这大大减少了剧院的运营成本,票价降低许多。企事业机构的捐款和赞助也使他们得到好名声,在社区树立良好公众形象。再如,社区几家意大利饭店,每周为社区举行一次意大利红酒品尝会,免费向公众开放,深受居民欢迎,也为饭店赢来更多的顾客。企业与居民间的互动行为,推动了社区文化活动发展,也为企业带来商机,形成“双赢”。

(三)产业的支持

基金会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源于国会拨款,虽无法保证全部大型主流文化项目的开展,但在使用过程当中起到了对社会资金和个人捐赠的引导作用。其次,加大税收优惠。美国的非盈利性文化组织在税收上享受免税待遇,非盈利性文化组织的资金来源除由政府拨款的基金会外,还主要包括企业资助和社会私人捐助。而这些企业资助和社会私人捐助,又可以享受联邦税法给予的税收减免优惠,这也导致针对非盈利性文化项目的企业基金会和私人基金会不断成立,以获得税收的减免。

(四)加强文化立法

在美国,虽然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相对宽松,但在法律法规方面有严格规定。一旦发现有文化产品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现象,政府部门都会坚决予以取缔,美国文化产业公司的违法成本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业公司要高得多。因此,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支持上,美国政府是通过设立严格的法律规章制度,引导规范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从法律层面引导其主流价值观的走向。

三、美国的社区文化建设――以纽约为例

纽约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美国最大的金融、商业、贸易和文化中心。位于美国东北部哈得孙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处。市区面积945平方公里,有5个行政区,59个社区,2013年人口大约830万左右,加上每天通勤来纽约工作的人,“大纽约地区”人口可达到1800万左右。闻名于世的文化社区有格林威治村、哈莱姆、“小意大利”、西点社区等。

(一)建立社区图书馆

社区图书馆不单是对本社区的人开放,每一个有身份证明的人都可以在图书馆办理借阅手续。每一次可以外借图书30册。时间为一个月,到时必须归还。在美国,公共事务的每一个公文都必须是公开的,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查阅社区的任何资料。公式事务如果对社区成员保密是违法的。

凡属政府系统开办的公共文化设施内的任何活动,都不能收费,这是原则问题。因为政府化的是纳税人的钱,是为纳税人服务的,政府所属的任何部门另外收取任何费用都是违法的。社区的图书馆和文化中心是用纳税人的钱建起来的公共设施,必须义务为社区的纳税人服务。至于日常的办公经费和活动经费,主要由政府投入。社区内的许多企业都为社区服务中心捐款或提供赞助,这种捐款和赞助使企业得到了好名声,在社区内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对企业发展很有好处。另外,图书馆和文化中心的服务性工作有很多人自愿来做义工,不用付任何报酬。社区成员的社区工作参与感在美国人心中比较强,他们认为:社区成员为所在社区做贡献是理所当然的。社会学家认为,充分的社区参与是社区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关键是社区成员对社区是否有归属感和共同受益感,如果大多数成员对社区建设的归属感和共同受益感有认同,社区参与就是比较充分的,社区内的各种工作就会得到成员的支持。

(二)建立社区文化中心

特立公园市有一个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而服务中心主要以开展文化活动为主。所以,我们可以把社区文化中心理解为主要是以报纸、杂志为主,信息量大而快,社区的人每天可以到这里看到大量的、及时的各种信息。中心有许多活动室:有中国人喜欢的乒乓球室;有日本人喜欢的插花和手工室;有西班牙人喜欢的工艺品室;有美国人喜欢的桥牌室。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使美国人十分热爱自己的家园,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一旦把自己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时,有一种仿佛回到了自己家乡的感觉,这也是美国为什么能够吸引世界的文化因素。公共事业的繁荣使得美国文化越来越有吸引力,也促进了美国社会的和谐。

文化事业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社区文化; 发展; 环境

中图分类号: D66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8-0126-02

社区文化是以地缘关系为纽带,以社会双向交流为对象,由广大市民乐于接受、直接参加的社会各阶层、各种力量共同扶持,当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与群众自发进行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融合的群众文化活动。它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精神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具有宣传教育、团结凝聚、愉悦健身、交流传递等多种功能,具有亲民、便民、悦民的特点,是老百姓“家门口的文化”,是“人人都可以享受的文化”,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要求,体现了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精神。为此,抓好社区文化建设,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

一、搞好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生活质量

党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曾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要求达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质资料丰富、居民环境改善、健康水平提高、社会服务设施日益完善外,还包括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生活自然包括参与面最广、受众者最多的社区文化。没有与小康经济相配套的群众文化,小康经济将是脆弱的,或者说索谈无味的。俗话说生活好了才有乐,生活得好需要乐。社区文化最主要的功能是娱乐休闲。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从社区文化中得到快捷、便利、随时愉悦的享受,这既丰富了生活的内容,增加了生活的情趣,又消除疲劳,调剂精神,促进健康,提升了生活质量。

二、搞好社区文化建设,能提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社区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体现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要求,体现独有的城市精神,体现基于团结、认同、归属基础上的社区意识,如平等、责任、互助,以及向善、向美、向上。而这一切的表现都是亲切自然的,在群众的“喜闻乐见”中、在“自觉自愿”中,平和自然地渗透于“求知、求乐、求美、求健康”的个项活动中。人们在活动中自然的或者是逐渐形成的集体主义、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是硬性灌输、空洞说教难以实现的。在共同的互助的甚至是自发的、健康和谐的集体活动中,文明意识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在相互学习交流与优胜劣太的磨合中,人们言行的文明程度会得到净化与升华。越来越多的人融进了社区文化的队伍,客观上说也就是越来越多的人融进了文明建设的队伍,社区文化建设的水平自然会提升。

三、搞好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社区建设的总体水平

社区建设的任务很重,内容很多,但说到底一是实现社区自治,二是促进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实现人的现代化。而这一切关键在于有更多的人关心社区、参与社区建设。在当今社区已不同于过去的居委会靠票、粮票等居民购买生活必须品的票证或直接安排工作吸引居民向其靠拢的情况下,社区文化活动承载了或者说是发挥了其它手段所不能替代的“组织、发动、吸引”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重要功能。事实上,很多居民正是通过社区文体活动认识社区、了解社区,进而参与社区建设的。人们也正是在社区文体活动中,走出家门,走到一起,在共同的爱好、生活中相识、相知、互敬、互助的。许多社区建设实践都证明:社区文体阵地,特别是近年来各级体育部门用体彩资金为社区安装的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是百姓不花钱受益最多,人气最旺的地方;社区文体队伍往往都是社区志愿者队伍,是社区建设和服务的骨干;社区文体活动是百姓参与最多,最受欢迎的活动,而这一切也正是社区建设的内涵要求所在。

应该说,目前社区文化的发展是积极的、健康的,呈蓬勃发展之势。但与百姓需求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要不断升华与提高。

近几年,由于各级政府扶持,推进了城市居民社区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如何搞好居民社区的文化建设,这是摆在我们群文工作者面前的新问题。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是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文明健康的社区文化活动,可以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有组织的社区文化活动,有利于社区内成员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和睦家庭、调节邻里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的安定祥和,同时也能满足广大市民求知、求美、求健康的需要。居民社区的特点是成员来自四面八方各个工作单位,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共同点是大部分社区成员每天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本区。社区居民的平均收入较高,物质生活水平优越,人们都希望文化生活也活跃起来。因此,我们群文工作者要把工作的重点向社区文化建设倾斜。帮助社区建立起自己的群文活动站点:宣传橱窗,宣传引导居民创建文明社区,并在活动中发现培养业余骨干力量,逐步发展社区特色的健身舞、书画、摄影、戏曲、器乐各种队伍。文化艺术教育机构可以和文化馆、群艺馆不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巡回到各个社区进行示范、指导,组织业余骨干学习、培训、交流,以艺术馆与社区文化互动发展的方式营造浓厚的、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影响和推动社区文明建设,从而全面提升市民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明社区,这是我们每一个群文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与职责。在抓社区特色文化中,要注意发挥文艺骨干和民间艺术家的积极性,只有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出来,才有可能发掘出特色文化,一旦发掘出特色文化,要注意特色文化人才的培养,使之形成队伍,扩大影响,形成社区文化的品牌,使社区特色文化成为社区文化和社区知名度的主流文化,更好的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为此,创建文明和谐社会和和谐社区:

首先,要从铸就城市灵魂,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社区文化的积淀与升华,最终就会汇集成城市文化。21世纪的成功城市将是文化城市。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区别其他城市所独有的人文价值,也是城市的生命力和独特魅力所在。也就是说,城市文化发展关系到城市竞争优势的大小、特色的形成、地位的高低,也关系到市民思想眼界的开放和创新活力的保持。且不说世界上许多发达城市,单说我国的大连、杭州等城市除了有先进发达的基础设施外,几乎都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及与众不同的文化风格,我们四平文化底蕴还不够丰富,性格特点也不明显,缺乏吸引人的特点与特色。

文化事业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区域文化 发展战略 研究

1.前言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一个地区文化的发展程度在其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河南省在进行区域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是比较复杂的,但是,总体而言,其在政策、文化资源、消费市场等方面均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对河南省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展开相关论述。

2.河南省区域文化的发展现状

目前,河南省的文化产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且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文化的发展在文化体制的改革的影响下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总体而言,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在不断发展及探索阶段[1]。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此外,为了使文化的软实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还需对文化进行不断创新。

3.河南省区域文化发展的意义

文化在城市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许多省份相比,河南省在资源方面有着比较独特的优势,对其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以下意义:使河南省的精神在全国得到有效传播,从而使河南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河南文化在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其周边省份的文化产生一定影响,其文化经济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周边省份文化经济的发展,进而会形成经济文化产链,并给河南省及其周边省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2]。此外,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河南地区经济社会主义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4.河南省区域文化发展中的问题

(1)政府的支持需加强。政府的支持尤其是经济上支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关部门应在党及国家政策的指示下做好文化产业的发展工作。

(2)文化体制的改革还需进一步加快并深入。文化体制的改革剂深化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文化的不断发展[3]。河南地区的文化,在行业的发展中有着比较严重的壁垒现象,文化、电视广播、新闻杂志及旅游等在利用文化资源的过程中,都没有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及有效整合。

(3)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总体性战略。目前,河南地区的文化产业在战略方面缺乏总体的长远规划战略,政府的相关部门及领导没有认识到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某些时候会因为经济的发展而忽略文化未来的发展,从而导致文化发展出现滞后现象。

5.促进河南省区域文化发展的措施

(1)建立以郑州为中心的区域文化发展战略。郑州的周围分别是安阳、洛阳、南阳、开封,郑州是我国的的古都之一,其所覆盖的文化区域及地理位置在全省的文化产业中有着非常重要地位。因此,应以郑州为中心,加快其周围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如可通过洛阳的牡丹文化及佛教文化、开封的大相国寺及清明上河图等促进河南省文化的传播及发展。此外还可以通过政府的支持等手段促进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2)通过创新及传媒的力量使区域文化得以有效传播。借助电视传媒的作用,对河南省的电视栏目进行创新,把安阳的红旗文化、殷墟文化以及南阳的汉文化、玉雕文化等搬上河南电视台,以通过传媒手段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4]。

(3)让安阳、洛阳、南阳、开封、郑州四个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并在各中学、大学定期举行区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和他们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通过知识竞赛的开展,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广大学生对这几个地区的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的区域文化的建设及不断发展。

(4)建立乡土化的文化传播措施。把安阳、洛阳、南阳、开封、郑州各地区的文化深入到本地区的文化建设及传播中[5]。让市级政府、县级政府及乡级政府都重视本地区历史文化的建设及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在某些市、县、乡级地区建立博物馆、纪念馆及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此外,还可以在郑州以外的地区建立具有郑州特色的博物馆,如可在北京建立类似于安阳的殷墟沙盘模型,可在广西建立具有洛阳特色的佛堂等,并通过网络使河南省的区域性文化得以有效传播。

(5)通过政府相关政策及经济的支持对区域文化建设。通过政府的经济手段及法律手段优先支持区分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以郑州为中心的区域文化的发展。

6.结语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区域文化的发展在区域文化的建设、传播及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河南省区域文化的发展现状、发展中的问题、发展的意义以及发展措施等相关方面对河南省区域文化的发展作了简要论述,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河南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作者单位:黄淮学院动画学院)

参考文献

[1]崔志胜;河南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因素及对策分析[J].经济论坛,2011,(10):45—49.

[2]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地方政府的资源配置方式论析——以华北五省区市文化发展战略合作为例[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6):47—57.

[3]洛阳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之我见[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31(5):78—84.

文化事业发展范文第5篇

一项好政策:政府“点火”,群众“添柴”

事业也好,产业也罢,最大困难说到底就是一个“钱”字。几年前,在各类文艺团体、文化事业单位捉襟见肘、求助无门,政府又不愿投入或无力投入的情况下,我县直面困难,积极应对,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工作的决定》,县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建立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并明确规定各乡镇财政也必须设立2至3万元文化专项资金。

别小看这小小的20万元,它实际是县委、县政府为繁荣全县文化事业,而抛出的一个“火种”。有了这个“火种”,我们就开始了精打细算的运作,用它搭建了一个又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繁荣的舞台,把蕴藏在群众中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了一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集聚效应,一下子就让##的文化市场变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起来。2003年春,我们仅仅动用了专项基金中的5万元,推出了“爱我##、兴我##”系列文化活动。参加精品文艺节目调演和民间艺术大展演的单位多达82家,创作编排的节目达312个,直接参与演出的群众8000余人,汇演24场次。汇演中推出的##采茶戏《梆儿声声》,被市文化部门选送参加首届国际博兴小戏艺术节,囊括了剧目银奖、组织奖、编剧奖和演员表演奖等四项大奖,先后公演20多场,并在首届江西小戏小品大赛中获得特别奖,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靠着这种政府“点火”、群众“添柴”的运作思路,2004年一年,我们先后举办了各类群体性文艺演出40多场,送戏下乡70场,放映电影1068场,不仅极大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让##的文化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展示了新的魅力,找到了新的舞台,为全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条好途径:筑巢引凤,借鸡生蛋

靠着政府“点火”、群众“添柴”,##的文化活动开始热闹起来,但仅仅是热闹起来,离产业化和高效益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光靠政府的20万元,很难做大做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如何融入大量新鲜的血液,我们把目光转向了市场,用市场运作的方式一手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文化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

近几年来,我县多方筹资2500多万元,新建了全省一流的县级艺术中心、广播电视大楼等重要设施。引进外资2400万元,兴建高达15层的影都大厦。配合国家电影“2131工程”的实施,采取与企业联姻等多种方式,组织流动电影队下乡巡回放映,逐步实现了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2004年实现创收23万多元。组建了##县广播电视网络传输公司,下设19个分公司。公司组建后,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维护,统一管理,全县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8%以上,去年收入达到500多万元,提高了全县电视收视覆盖率,夯实了文化产业经济基础,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发展演出、娱乐、电影、电视等项目的同时,我们还把目光投向了网络文化和旅游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全县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的优势,与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九江分公司合作,投入500万元,首次在全市县级同行业中开拓了电话、互联网等电信业务,目前已发展用户1500余户。采取多种合作、合资的形式,精心包装推出的杨洲(佛教文化)、太平山(道教文化)、九宫山、柳山、豫宁等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五大风景区,着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促成了旅游与文化建设的完美结合。今年到目前为止,接待游客万人次,收入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和%。

一个好市场:花钱看戏,成为时尚

投入这么大,收益如何来?在这一点上,我们同样花了大量的精力,引导广大市民群众转变观念,着力倡导“文化消费不可少”、“精神需求更重要”的社会理念,从一点一滴做起,精心培育出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消费市场。

为了让老百姓有文化消费的需求、有花钱消费的愿望,我们一方面利用文化发展的专项基金,组织各种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吸引群众积极参与,让广大市民群众关注文化、热爱文化;另一方面,我们利用已经建成的好平台,发挥名人、名节目的效应,大胆地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把一批知名歌星、影星和外地演出团体请进了##。先后邀请了香港影视明星万梓良、内地歌星李琼、白雪等一批名人到##演出,创收18万多元,收到了“市场搞活、产业受益、群众满意”的“三赢”效应。万梓良来演出的时候,最高的票价卖到了140元一张,当时有人提出来,恐怕老百姓接受不了,但事实上却正好相反,上千张票,一个下午就抢售一空。

不仅老百姓舍得花钱看戏,一些团体和单位也对文化投入开始热心起来。2003年,我们同样用市场运作的方式,先后举办了“昂泰杯”首届青年卡拉OK大奖赛、戏曲山歌专场晚会和各种类型的知识竞赛,拍摄制作个人专辑、单位部门专题片、技术讲座等,仅此一项就实现全年创收6万余元。一个群众乐于参与、舍得花钱的文化消费市场已露峥嵘。

一套好机制:宏观引导,微观放活

文化市场鱼龙混杂,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良莠不齐,同样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为了让##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有一个健康的发展方向,我们按照“宏观引导、微观放活”的思路,建立了一套确保文化市场健康繁荣的好机制。

在宏观引导上,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用健康艺术占领文化市场上。配合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精心组织不同类型的大型文化演出活动,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去年以来,先后组织了“小康文化工程”、“爱我##、兴我##”主题教育等10多场大型演出活动,让群众在娱乐中受到教育,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转到健康娱乐、关注##发展上来,让各种不良文化活动无可乘之机。依托地方文化优势,精心组织群众乐于参与的健康文化活动,在文化需求上养成健康消费的新理念。去年10月份,我们就成功运作了“生成杯”江西首届小戏小品大赛,来自全省41个专业、业余演出团体共300多人聚集县艺术中心,场场爆满,直接观众近万人,期间还邀请了江西师大文化研究所所长兼商学院院长王东林教授,讲授“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这次大赛的圆满成功,实现票房收入17万元,纯收入2.3万元,让市民群众饱食了“文化大餐”,大大提高了##的知名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