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民道德

公民道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民道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民道德范文第1篇

2、“明礼诚信”是公民如何待人的道德规范。在我国,无论在何种场合,无论从事什么样的活动,公民彼此都应该讲文明、讲礼貌、讲诚实、讲信用。我国自古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国际交往日益增多,公民能否明礼,关系到世界对我们国家的形象和文明程度的评价,因此,“明礼”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它是公民道德人格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在经济活动中要诚信,杜绝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信守诺言,忠诚待人。

3、“团结友善”是公民与公民之间应当如何相处的基本规范。每一个公民,不论民族、年龄、职业,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公民之间应该彼此团结,相互友爱,建立起一种和睦亲爱的关系。现实中,对他人友善的人也必然会得到他人的友善。团结是力量的源泉。能否团结、友善,关系到一个人的前途和幸福,也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兴衰。要做到团结友善,就必须怀着友好的愿望,抱着彼此平等的心理相互对待,就必须对已严、对人宽,就必须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团结友善必须是在正义原则之下的团结友善。

4、“勤俭自强”是公民对待生活、对待自身的道德规范。作为一个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劳动的义务,应当懂得没有勤奋就不会有社会财富的道理,推崇勤劳,反对懒惰和游手好闲。公民还应该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和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公民应当自强不息,不断进取,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凡事尽量依靠自己而不依赖他人。

公民道德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公正道德道德建设

“从现代伦理学意义讲,社会公正是指对一定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伦理认定和道德评价,是对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的公平分配,它包括社会基本制度和秩序的公平合理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社会成员的普遍公正要求和行为规范。”(李萍:《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可见,社会公正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整体道德状况的重要社会因素。因而,探讨社会公正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影响,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对于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公正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社会公正是一个复杂概念,它涉及多个领域,就公正类别来看,有政治公正、经济公正、法律公正、道德公正等。但任何一个公正都蕴含着道德的意义,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来探究社会公正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尼布尔认为:“社会将公正而不是无私作为它的最高的道德理想,它的目标是为所有人寻找机会的均等。”(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把公正看成是社会的第一德性。当代美国公共行政学者库柏认为:“公民的品德的总则是‘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广泛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德不可能仅仅是一种道德境界的倡导,也不是对自我利益的简单超越和否定,而是一种在恰当的机制下达成的公共和个人的‘双赢’。”(王云萍:《库柏对公民品德的研究及启示》,《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而麦金太尔则直接把公正理解为是一种美德。从上述理论路径思考,我们不难得出社会公正乃是人们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社会公正对于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形成和社会美德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公正观念一开始就塑造着人们是非善恶的观念。一个缺乏公正观念的人,也必然缺乏是非善恶观念,没有友谊、情感和信赖,往往唯利是图,因而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道德人格的基础。公正作为一种社会的力量和道德力量对我们的行为进行一种纠正和激励,作为观念的社会公正并不是苍白无力的,相反,它对人们的生存世界常常具有扳道者的功能,它对人们行为动机的形成、价值观念的选择和道德目标的达成是有直接的浸润作用。现实生活诸多事例已经表明,由公正体现的正义感,是道德人格的脊梁。其实,公正不仅是人们道德观念的生长点,同时也是建立社会道德新秩序,即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纵观人类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社会伦理的秩序往往因公正的衰退而式微,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始终与公正观念的确立和公正制度的建立联系在一起。可见,从人们伦理道德观念形成的角度看,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公民道德范文第3篇

“从现代伦理学意义讲,社会公正是指对一定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伦理认定和道德评价,是对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的公平分配,它包括社会基本制度和秩序的公平合理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社会成员的普遍公正要求和行为规范。”(李萍:《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可见,社会公正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整体道德状况的重要社会因素。因而,探讨社会公正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影响,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对于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公正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社会公正是一个复杂概念,它涉及多个领域,就公正类别来看,有政治公正、经济公正、法律公正、道德公正等。但任何一个公正都蕴含着道德的意义,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来探究社会公正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尼布尔认为:“社会将公正而不是无私作为它的最高的道德理想,它的目标是为所有人寻找机会的均等。”(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把公正看成是社会的第一德性。当代美国公共行政学者库柏认为:“公民的品德的总则是‘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广泛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德不可能仅仅是一种道德境界的倡导,也不是对自我利益的简单超越和否定,而是一种在恰当的机制下达成的公共和个人的‘双赢’。”(王云萍:《库柏对公民品德的研究及启示》,《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而麦金太尔则直接把公正理解为是一种美德。从上述理论路径思考,我们不难得出社会公正乃是人们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社会公正对于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形成和社会美德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公正观念一开始就塑造着人们是非善恶的观念。一个缺乏公正观念的人,也必然缺乏是非善恶观念,没有友谊、情感和信赖,往往唯利是图,因而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道德人格的基础。公正作为一种社会的力量和道德力量对我们的行为进行一种纠正和激励,作为观念的社会公正并不是苍白无力的,相反,它对人们的生存世界常常具有扳道者的功能,它对人们行为动机的形成、价值观念的选择和道德目标的达成是有直接的浸润作用。现实生活诸多事例已经表明,由公正体现的正义感,是道德人格的脊梁。其实,公正不仅是人们道德观念的生长点,同时也是建立社会道德新秩序,即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纵观人类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社会伦理的秩序往往因公正的衰退而式微,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始终与公正观念的确立和公正制度的建立联系在一起。可见,从人们伦理道德观念形成的角度看,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二、社会不公正现象影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公正程度以及人们对社会公正的认可程度与社会成员普遍的道德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如果说社会公正最能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的话,人们的道德水准就是社会公正及其文明程度在人们心灵上的投射和印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诸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公正的物质文化基础大大提高,但社会不公正问题也以更加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刺激和影响下,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评价、道德水准出现不稳定、迷乱、失衡甚至扭曲。许多典型事件所表现出来的仇富心理、求官骂官心态、借名人一夜成名的动机、以暴露个人隐私来自我表现的欲念,以及平均主义情结、恋旧于计划经济的心态等,无不是社会不公正现象刺激作用的结果。至于那些因社会不公而报复发泄、因生活压力而抱怨敌视社会、因贫困而堕落等负面道德反映,更是社会不公正现象在道德领域的极端反映。可见,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广泛存在正严重侵袭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领域,影响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当然,我们不能把消极的或负面道德思想和行为的出现,都归结为社会不公,还必须分析和探究其他因素和根源。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并重视社会不公对人们的道德心理的挫伤和不良刺激。

公民道德范文第4篇

1、遵守社会公德,弘扬文明新风。

2、倡导文明新风,构建和谐家园。

3、树立道德风范,做好文明示范,争当先进模范。

4、讲文明、促和谐,知荣辱、树新风。

5、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6、以道德立身,以诚信兴业,做文明公民。

7、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

8、创文明城、树文明风、做文明人。

9、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养成教育集中活动。

10、今年9月20日是全国第九个“公民道德宣传日”。

11、争创文明城市,争做文明市民。

12、播下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13、践行“八荣八耻”基本要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4、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15、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

16、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17、公民道德二十字方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18、兼爱包容、诚实守信、开放创新、敢为人先。

19、倡导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20、与文明同行,建和谐、宁静、健康、快乐古城。

21、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2、强力推进“六城同创”,全民共建美丽滕州。

23、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24、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

公民道德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个体化社会;公民道德教育;个人主义情感

个体化是指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从传统关系网络中分离出来,开始独立承担社会责任、面对社会现实的概念。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这一社会现实已蔓延到世界各地,具有了一定的普遍性、公共性,但是,不同国家的社会个体化进程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特殊性。

1流动现代性社会的个体化趋势及特征

1.1流动性

首先,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现代生产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的质量和效率,将人从传统劳动中解放出来;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和多样缩短了社会区域的空间距离,增强了社会交往的流动性。科技进步在增进跨地区的社会交往互动、促进社会联系更加多元化的同时也使得个人身份、地位、居住场所等流动变换,个体生存压力增大。其次,社会转型。“中国个人曾经深嵌于家庭、亲属、地方社区等传统关系之中,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开启了将个人从上述传统关系中解放出来并置于社会主义集体建设的进程。进入改革时代以来,集体化逐渐解体,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出现了个体的崛起。”[1]伴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那些曾经可能会在一块土地上生活一辈子的农民也有了去别的地方生活的机会。脱离了传统的农村生活环境的农民在选择了新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开始逐渐游离于传统的农村价值与规范之外,社会流动性增强。

1.2分化与个体化

首先,个体解放。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个人意识的增强、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改变都推动着个体从集体中释放出来。人们开始关注个人生活、个人利益,不再视群体为生活的全部内容。个体的解放削弱了曾为个体生存提供庇护与支持的传统社会网络的重要性。其次,身份转变。传统社会中根深蒂固的传统关系网络以及局限的个人生活空间使得每个人的身份在一生当中很难发生改变。但是随着个体的身份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个体不再如以往那样深深扎根于某个地区或者群体。社会转型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社会流动性的增强给个体身份转变带来可能。

2个体化社会趋势对公民道德教育的挑战

2.1身份焦虑

社会转型、科技进步、时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改变给个体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空间,个体自由度加大。个人可以突破传统地区、群体的局限改变自己已有的身份地位。同样,即使个人已经通过努力获得了一定的身份地位,如果他在之后的生活中停滞不前,也会失去自己已经获得的东西。这种身份地位的不确定性使现代人生活在巨大的焦虑恐惧之中,导致社会竞争加剧。“个体化社会的来临使得社会中普遍存在一种焦虑心态。个体在面对社会转型与结构变迁的同时,还要面对个人重新整合的问题。个体在摆脱了血缘关系、邻里关系的束缚后,同时也导致了个体之间情感的淡化、人际冲突的增加。正是当代社会的个体化促成了社会的差异性、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个体化社会中,个体处于惶恐不安的矛盾和忧虑之中。”[2]因此,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突飞猛进,但是个体却普遍焦虑。因为社会个体化趋势像一把双刃剑带给人们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增多带来的希望使人们有了改变自己身份地位的欲望,而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又不得不面对可能随时失去手中得来不易的东西的挑战,所以个体为此而感到焦虑和恐惧。

2.2个人主义情感泛滥

托克维尔认为个人主义是“一种只顾自己而又心安理得的情感,它使每个公民同其同胞大众隔离,同亲属和朋友疏远”[3]。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易于陷于一种彼此隔绝的原子化的状态之中,并相应地产生以自己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情感。因此,当公民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小社会后,他们就不管大社会而任其自行发展了。随着现代社会个体化趋势的发展,社会个体化进程不可阻挡,进而催生了个人主义情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个人主义情感在增强个体主人翁意识、激发社会发展活力等方面有其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见诸报端的社会道德事件,不乏由个人主义情感太过旺盛而引发的。现代社会中的个体从传统的诸如家庭、邻里等支持网络中脱离出来形成新的社会结构。由于没有可靠有效的中介,人们生活在彼此相互隔绝甚至冲突的社会结构之中,原有的社会关系变得松散、不稳定,个人不得不以自己单薄的力量去面对社会,进而日益关注自我,使得诸如自私、功利的个人主义情感泛滥,成为自由却孤独的个体,也因此带来了诸多道德问题[4]。公民道德教育的培育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共识和支持。这些弊端成为当今社会诸多问题的根源,公民道德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

3个体化社会时代公民道德教育途径初探

3.1引导主体意识,规范主体行为

首先,积极引导。道德教育的主体是人,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个体的观念意识和行为习惯、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才能为道德教育的传播、发展奠定良好的主体基础。当今社会已经赋予社会成员一定的自由,但是自由发展反而会让社会成员感到迷茫,所以在给予个体自由的同时,国家和社会也要积极引导,帮助个体形成正确的主体意识和行为,使其能够主动发展为具有团结、合作精神的个体并能自觉杜绝个人主义情感的消极欲望和行为。其次,主动干预。公民来自于社会,其道德成长本身也发生在某一社会之中,公民道德教育的开展与社会成员道德状况、政府政策息息相关。在道德教育体系尚未健全完善、个人主义情感又普遍盛行的情况下,即便主体已养成良好的意识和习惯,单单依靠主体的自觉去完成道德教育的培育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个体化趋势下个体的从众、随大流心理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提倡团结合作的精神,培育良好的道德气氛,对道德教育进行主动干预。通过这种干预道德的方式,使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耳濡目染,形成广泛的道德共识,最终促进公民道德教育的良好发展。最后,选树典型。中国在以往的发展阶段中曾涌现了大批的道德典型,雷锋、焦裕禄、刘胡兰。他们的优良品格植根于国人心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道德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能够穿透冷漠,深入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感化人们的心灵。在个体化趋势下,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树道德典型并充分利用当今社会的信息化优势,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以及报纸、广播等大众传媒,大力弘扬道德典型的优良品格,使当今社会优秀道德模范的光辉形象深入人心,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进行无声的道德教育。总之,通过积极引导、主动干预、选树典型培育主体意识,规范主体行为,有助于从根本上扭转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为公民道德教育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3.2扶持社会群体,加强社会保障

首先,变更社会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取得很大成就,同时也拉大了社会贫富差距、城乡差距、阶层差距。但随着近年来社会政策的变更,社会贫富差距、城乡差距、阶层差距正在慢慢缩减。所以,社会政策对于宏观调控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民道德教育作为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社会政策的支持。社会政策既可以作为引起社会转型促进个体化趋势积极发展的因素之一,也可以反过来缓解个体化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现代性社会的社会政策应努力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创造更加广泛的就业机会,通过改善个体的发展环境,缓解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公民道德教育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其次,关注社会群体。虽然传统社会群体功能日益弱化,个体的独立性增强,但是个体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广泛的社会支持。个体化并非去群体化,社会发展离不开大小不等、功能各异的社会群体作为沟通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媒介和桥梁。个体化发展侵蚀削弱了传统社会网络中的各种群体,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群体对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培育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给予社会群体更多的关注,鼓励社会群体的发展,最大限度保障它们的权益,使他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依然可以良好的运转、发挥作用,促进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的良好沟通互动。通过社会群体的协调互动作用促进公民道德教育的规范有序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最后,加强社会保障。乞讨作为当今城市街头的一道风景线,相关的披露报道已经多见不怪。抛开他们用以乞讨的故事真假不说,他们即便身体健全却选择乞讨做职业,其中也必是有很多无奈。虽然时代赋予了个体很大的发展空间,毕竟社会资源、社会空间有限,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相同的生存竞争条件。公平不是统一标准,个体存在居住区域、环境等的差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救助体系,建立健全与个体有关的社会关怀和发展规划体系,在政府的有力支持下,通过工、青、妇、其他社会组织及群众的大力协同,有效整合地域资源,对在社会竞争中居于不利地位者及失利者提供必要的物质的帮助和情感的支持,以促进其从挫折中恢复过来,并最终实现个体发展的目标。”[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保护个体利益,实现个体发展,从根本上缓解相关负面道德事件的发生。总之,通过变更社会政策、关注社会群体、加强社会保障外部机制保障社会群体、成员的权益,有助于保障群体发挥社会功能、促进个体公平竞争,实现公民道德教育的良好发展。

4结语

伴随着社会转型、时展,现代社会个体化趋势不可阻挡。个体化趋势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其消极作用对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开展有一定的阻力,而公民道德教育对于增加社会凝聚力、构筑社会成员道德共识意义重大。因此,只有站在公民、社会、国家的高度,认清社会现实,分析个体化趋势的特征和挑战,通过引导主体意识,规范主体行为、扶持社会群体,加强社会保障的内外机制,营造良好的公民道德教育环境,才能找到在当前个体化形势下培育公民道德的正确应对,最终达到流动性现代社会与公民道德教育的良性互动与发展。

作者:孔伟 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李荣荣.从“为自己而活”到“利他个体主义”———乌尔里希•贝克个体化理论中的一种道德可能[J].学海.2014(2):106-111.

[2]文军.个体化社会的来临与包容性社会政策的建构[J].社会科学,2012(1):81-86.

[3]王小章.论以积极公民权为核心的社会建设[J].浙江学刊,2013(4):17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