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嘉兴实验初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科学实验;评价;实效性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重视观察和实验,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在目前使用的教材中,仅学生分组实验就将近50个,其他各类实验有200多个,还有许多制作和研究性课题,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形成感性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
然而,怎样更有效地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评价,怎样让实验能力评价更加具有信度,更加公平,更具有可操作性,一直都是我们探讨的主要问题。目前,对实验能力的评价主要可采用的方法有三种:现场观察、实验报告单和纸笔测试。但是这三种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具有明显的优缺点。本文主要针对上述的三种评价方法进行探讨。
一、现场观察
所谓现场观察就是让学生动手实验,评分者进行观察,即时评分。它采用两个教师观察一个学生,或一个教师观察两个学生的方法,利用各考查要点中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过程进行评价。评价时制定明确的观察指标和评分标准,设计良好的现场观察,评分者就能有效、可靠地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
这种评价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完整地观察学生的整个实验过程,特别是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具体的观察指标针对性强,减少了评价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以至评分的信度、概化系数都很高。
但其缺点也很明显:首先,人力和时间成本很高,大规模应用受到局限,评价只能小规模进行。其次,即使有统一的评分标准,评分者的主观意识会影响评价结果,特别当成绩有一定的利害关系时,认可度将降低。
二、实验报告单
所谓实验报告单就是让学生把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记录在报告单上,然后教师根据评分标准,像评试卷一样对报告单进行延时评价。下面以“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实验”报告单评价进行举例:
1.实验过程(3分)。(学生用文字表述。)
2.实验现象和数据记录(6分)。
(1)温度为 时,水中开始出现小气泡。小气泡是从水中的 开始的。小气泡出现后所发生的变化是: 。(2)温度为 时,水中出现大量的气泡。大量气泡是从水中的 开始的。大量气泡出现后所发生的变化是: 。(3)从水的温度90℃开始,每隔1分钟测量一次水的温度,并记录在表格中,直到水沸腾后3分钟为止。
3.总结自己的发现(至少写2点,每点1分,共2分)。(文字表述。)
在具体实施时,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实验,并将实验过程和观察、实验的结果以文字或图表形式记录在报告单上,评价者根据评分标准对报告单进行评分。
这种评价方式的优点是:实验报告单的运行成本低于现场观察方式,一个教师可以监考一个班级的学生,实验报告单可以被大量运用。
缺点是:(1)报告单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过程,用文字的方式记录。实验计划的制订需要较强的整体规划能力,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文字描述能力,一些学生可能会操作,但可能难以描述。(2)报告单难以“看到”学生的操作细节,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无法准确进行评分,从而对一些理论测试能力强于实际操作能力的学生更有利,缺失公平性。
三、纸笔测试
纸笔测试就是通常所说的考试。目前它仍然是评价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它是目前社会认可度较高的一种评价方式,另一方面它信度高,也是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表现,测验的成绩仍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几年在各地的学业评价中出现许多基于实验的试题。这些试题往往都来源于实验,从各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
纸笔测试这种评价方式的优点:纸笔测试的成本低,试题可以大量地开发、使用。信度和认可度是三种方法中最高的(特别是当评价有较大利害关系时,如升学考试)。
缺点:很难真正评价学生的整体实验能力,一道题只能考查一方面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无法有效评价,有可能出现“看实验”“背实验”效果和真正的“做实验”效果一样,不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三种评价方法各有明显的优缺点。在目前的状况下,对实验能力的评价只能以纸笔测试为主,实验报告单为辅,尝试使用现场观察方式。具体的操作方法的建议:(1)学业考试中更加注重基于实验的考查,这里不仅仅指初中毕业的学业考试,也包括每学期的学业考试,甚至是平时的单元测试,建议分值占总分25%~30%。(2)以实验报告单评价方式组织实验能力考查,在学生初中毕业时要进行一次有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统一评价的考查,并将成绩计入科学成绩中。同时,各学校在每学期或每学年组织一次以报告单形式评价的实验考查,成绩同样计入科学成绩中。(3)为了让各学校注重实验教学,要定期开展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参与面更广泛的利用现场观察评价的实验操作竞赛。
综上所述,不管是采用何种方法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评价,从事科学教育的工作都者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一、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简介
行为主义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起初强调用“刺激――反应”来分析所有的行为。斯金纳作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在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新的行为主义理论,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最著名的实验是他自制的“斯金纳箱”实验,在箱内装一特殊装置,当白鼠按压到杠杆时就会出现食物,小白鼠在偶然一次压杠杆得到食物后,其压杠杆的频率明显增加,直至最后学会通过压杠杆来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纳将该实验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并把由刺激引发的反应称为“应答性反应”(respondents),把有机体发出的反应称为“操作性反应”(operants)。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通过操作性强化的结果,可以通过强化的安排改变人的行为。即时性评价作为贯穿整个课堂的反馈强化行为,正是通过强化学生的正面行为来实现教学效果的,但在具体实施时,要注意策略安排的问题,以实现评价行为的最优化。
二、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即时性课堂评价策略研究
1.在学生恰当的行为出现后,要尽快给予评价,把握评价时机的及时性
该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应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或存在的缺点、问题时,尤其是在学生积极探索研究而有所创新时,都要及时地给予评价。斯金纳关于行为和结果之间关系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在他看来,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强化物)是极为有效的刺激,对行为的及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对学生的反应做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操作性学习理论一个极为重要的原理就是,结果在行为之后立即出现远比延迟一段时间再出现更能影响行为。及时的反馈评价可以达到两个目的:
第一,它提高了评价的激励价值,使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明确化。与凝固的、静止的总结性评价相比,即时性评价可以让学生迅速地认识到自己的何种行为得到了相应的评价,直接刺激其真正面行为出现的频率。
第二,它提高了评价的信息价值。评价本身即包含信息反馈的功能,如果学生的行为在很久后才得到评价,那么在这之前,其错误的行为仍然会延续,其正确的行为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强化。因此,立即给予评价反馈比延迟很久才给予肯定更具有强化和指导作用。
2.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强调即时性评价行为的针对性
斯金纳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学习,是基于人们通常都是以一种增加愉快和减少痛苦的方式来做出行为的,但是由于不同机体对“愉快”和“痛苦”体验标准不同,作为“刺激”的强化物的有效性也不尽相同。对某一个人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对另一个人不一定起强化的作用,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同一刺激泛化实施到不同的对象上,这也凸显出行为主义的评价观,即评价行为应当具有针对性。有针对性的即时评价含有丰富的判断和导向信息,达到分层教学的效果,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师有针对性的评价中及时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反馈环节时应注意到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能达到的效果,有针对性地评判学生,从而使具备不同能力或特性的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到知识,体验到快乐。
3.改变传统的评价姿态,丰富评价方法,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强调即时性评价过程中的互动性
从数学课程开展的整体情况来说,传统的课堂即时性评价行为中大都把教师作为评价的唯一主体,使得评价环节缺乏互动性和民主性。而我们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不仅仅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中,也包括在评价的设计里。在许多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充当了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做出积极反应,但对于处于初中阶段年龄的孩子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备的辨别分析能力,并具有主动行为的要求,同时,该年龄阶段的学生把同伴的认可与关注看得更为重要,这使有效的强化物不再拘囿于教师本身,还包括了学习者本人。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尤为关注学生的主动行为反馈,他们认为,在操作中有机体是主动作用于环境的,维持行为的最重要的强化物是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快乐,他们把这类强化物叫内部强化物,与其相对的是外部强化物,譬如教师的口头表扬和称赞等。研究表明:这类外部强化物可以增强内部兴趣,教师作为教学整体的控制者,应当有意识地设计更多形式的评价活动来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动机,将外部的反馈刺激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动机,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评价的能力,最终达到以内部动机来驱使完成学习。
义务阶段的初中化学教育教学,要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初中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要落实化学实验教学提高探究学习实效性。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是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如何在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拓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化学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体会。
1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挖掘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实验教学,首要任务是通过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将教师的一言堂,改为双边互动,发动学生的积极参与,由于演示实验是多种多样的,实验中所贯穿的知识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所以,这样既巩固验证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激发兴趣容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来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神奇的化学现象,生活中的美丽化学,又可以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兴趣。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等,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魔棒点灯。准备的仪器:玻璃棒、酒精灯。药品:高锰酸钾、浓硫酸等。操作:用一根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硫酸,再沾少量高锰酸钾,去点燃酒精灯,立即燃烧起来。老师演示完后,同学们感到非常惊讶,学生讨论原理,交流,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好奇心,新的兴奋点,随之就会有不断求知的兴趣,就会形成今后愉快、主动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
2 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
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探究性地主动求知,这是学习过程的一种质的突破与飞跃。探究式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空,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本途径
通过实验观察是认识的窗口,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素质,是思维的前提。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就不可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认识之母。可见观察能力在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认识与发展过程是以化学实验观察为基础的,在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上,化学实验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化学现象丰富多彩:在实验中,能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我们都称作是现象。(2)观察方法灵活多样:用视觉,如: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看到的现象是: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生成碳酸。用味觉,如:加热碳酸氢铵,在瓶口闻到刺激性的气味,说明有氨气生成,用听觉,点燃氢气,听到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用触觉,如:镁带和稀硫酸反应,用手接触试管,感觉发烫,说明反应放出了热量。(3)反应现象多样有序:如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反应前:色态、硬度;反应中:钠浮在水面,熔成小球滚动,逐渐变小消失,伴有嘶嘶声;反应后:溶液无色透明,滴入酚酞试液显红色。为此,学生知道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化学科学的观察顺序、严肃的观察态度,良好的观察品质灵活的观察方法都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得到落实。
4 注重验证性实验的探究性
通过实验探究不但能让学生获取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铁生锈条件时,由于铁生锈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在讲课前的一个星期天前把装置做好后,放置于教室或是实验室、并让学生每天观察铁生锈的情况,并认真做好记录。这样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趣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 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好的探究性实验,对于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可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化学实验方面的探究性学习,会占据大量的时间,而且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习题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避开实验条件,利用已有的知识,在大脑里比较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从而得到正确的验证。所以,它不仅能很好的锻炼探究性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学会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有利于提高在实际探究中更快地找到最佳方法的能力。
6 化学实验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平台
在分组实验中,针对九年级学生好奇、好动,有的同学忙不过来,有的同学却不知道做什么的特点,合作就显得更为重要。
例如:学生分组实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在一个四人小组中,进行分工合作,一个动手能力强的同学负责装置的连接,一个同学负责加药品,一个同学验证性质,另一位同学记录现象和结论,然后交流,完成实验报告,大家在紧张、和谐、有序的气氛中,完成了化学实验。课后,同学们反映,这样做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小组有了凝聚力。经常性的合作,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增强了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此我们选择了两个班进行实验对比,九(3)班分工合作,九(5)班人数比较多,小组随便做,一学期后收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在以后的学习中,九(3)班同学不管是学习、集体活动还是运动会都有了很强的合作意识,同学间增进了友谊和理解,在一些小制作中显示出了及强的动手能力,形成了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化学实验从设计、操作到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归纳规律,都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化学实验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分析法、归纳法、对比法以及综合法等,
关键词:化学工程与工艺 基础实验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240-01
本文以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为例,浅谈化工专业学好该实验的重要性及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基础实验训练除加强物理实验、电子实验、计算机、金工实习等基础外,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专业实验是重点[1]。其中,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由原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统合而成的一门基础化学课程,也是化工专业学生必修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论、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误差的基本概念和化学分析的基本技能。由于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第一门化学基础课,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相关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基础,所以这门课程以对后续基础化学和专业化学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化学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所以与之相应的实验课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加强该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一门主要课程。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使学生在学习一些典型的化学分析法实验的基础上,正确地、熟练地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认真观察现象进而分析判断、逻辑推理、作出结论的能力;初步学会处理实验数据及正确表达分析结果的方法;正确设计实验(选择实验方法、实验条件、实验仪器和试剂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查阅手册、工具书及其它信息源获得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作风,认真、细致、整洁的科学习惯,并锻炼学生独立从事科学实验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对化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应始终贯穿整个基础实验教学过程中。
为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实验预习报告,用于实验课前预习。预习的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及记录。让学生在实验课前对实验做到胸有成竹,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理解相应的实验原理,清楚实验步骤,知道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哪些数据,不至于在实验过程中手忙脚乱。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预习报告本子上,实验结束后,将实验报告本子拿给实验老师看。实验老师主要看实验结果记录的是否正确,误差大小,并签字。要求学生在写实验报告时,将预习报告本上的实验数据记录贴到实验报告册上,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以达到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录,认真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在第一次实验课上,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节约用水,节约试剂。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微型实验,除了勤俭节约、降低实验成本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尽量减少污染物排放,使学生具有环保意识。微型化学实验是指用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获得比较明白清晰的反应结果和化学信息的一种新型实验方法[2]。在实验过程中,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将实验工具书上的试剂量变为原来的一半或者更少,以达到节约试剂的目的。将一些价格昂贵的试剂,在实验准备过程中配制成溶度较稀的溶液,如在生理盐水中氯化钠含量的测定实验过程中,将AgNO3的浓度配制为0.05mol/L。在上述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润洗滴定管时,润洗液的量为5mL。在一些制备和提纯实验中,要求学生将产品称量完回收到指定的容器中,有些药品可以重复利用,如氯化钠的提纯实验。
化学实验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允许有不同的观点、方法、手段,甚至有不同的结论,应提倡创新,鼓励探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3]。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多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课后,要求学生认真写实验报告册,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同时要求他们通过查阅工具书、文献资料等手段按时完成思考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开放实验室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延伸到课后。课堂内已经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同时学生的科研能力也日趋成熟。开放实验室,主要是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实验室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准备毕业论文。学生可以自己想课堂,自行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老师起到辅助的作用,帮助他们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指出他们实验方案的可行部分,鼓励他们要有勇气面对失败,锻炼学生的意志,训练其缜密的思维能力。
总之,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对化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希望在教学中得到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钟军.对加强化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与思考[J].广州化工,1999,27(4):136-137.
【关键词】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开放性胆囊切除术;临床价值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在不断转变,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在不断提高。其是普外科的一种常见病与多发病,目前临床中治疗主要以开放行胆囊切除术为主[1]。笔者对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患者给予开放性胆囊切除术治疗,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3年3月接收治疗的80例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34~80岁,平均年龄(54.2±4.5)岁;病史2~24年,平均病史(8.2±2.1)年;所有患者均伴有慢性胆囊炎或者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病史;12例合并急性胆囊坏疽,9例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手术方式:50例单纯切除,7例患者切除+胆总管探查,15例切除+胆总管造影,6例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2例切除+胆总管探查。
1.2 方法
对患者给予常规胆囊切除术治疗,取患者右上腹部直肌切口,对胆管和周围器官进行探查;如手术过程中,胆囊三角位置出现组织水肿现象,肝十二指肠韧带位置出现严重水肿以及粘连紧密现象,则解剖难度较大;充分将手术野暴露出来,对胆囊底部和胆囊周围组织进行小心分离,并给予止血;在胆囊底部使用止血钳刺入到胆囊中,扩大小孔;使用吸引器吸出胆囊中的内容物,确保取净结石;在胆囊底部小孔将胆囊壁剪开,达到胆囊颈部后,经过胆囊腔对胆囊管、胆囊三角区、肝门区以及肝十二指肠韧带等部位进行探查,确定肝总管、胆囊管以及胆总管之间存在的解剖关系;然后逐层对胆囊前壁、后壁以及胆囊颈部切除,运用电凝止血;使用电灼对残留的胆囊粘膜进行破坏,灭活;如胆囊管炎症患者水肿情况较轻,则给予缝扎封闭;如炎症水肿现象较重,则给予敞开,并在内置9F细引流管进行引流,在令外一个戳口引出引流管;在小网膜孔位置放置24F腹腔引流管,手术结束。
2 结果
本组研究的80例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患者均顺利结束手术,手术成功率达到100%;手术治疗时间为36~132min,平均手术治疗时间为(58.4±1.3)min;术中出血量为6~39mL,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8.2±0.4)mL;患者的住院时间为3~7d,平均住院时间为(2.6±1.0)d;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7±1.1)d;术后无出现出血、腹腔感染以及胆道损伤等并发症,切口完全愈合。
3 讨论
治疗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患者主要采取胆囊切除术治疗,由于其易反复性发作,进而导致术中易出现误伤胆管的情况。给予胆囊大部切除术时,对胆囊进行探查,主要包括以下具备的手术指征:(1)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以及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患者,其中,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患者由于胆囊三角区为比较致密的瘢痕组织,不易将胆囊管、壶腹部、肝总管、胆囊动脉以及右肝管进行粘连分离;慢性胆囊炎患者的胆囊三角区、肝门以及肝十二指肠韧带出现水肿、充血以及粘连等情况;(2)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其易导致胆囊管结石嵌顿、胆囊壶腹或者胆囊漏斗等,由于嵌顿部位的肝总管和胆囊壁粘连,易误导术者,术中稍出现不慎,则易导致损伤门静脉,进而出现大出血现象[2]。
手术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慢性胆囊炎患者由于伴有胆囊和肠管、网膜粘连,术野不清晰、术中渗血量多等情况,易给胆管和血管产生损伤;因此,手术时,要坚持由外到内、从右肝外缘位置,与胆囊壁紧靠,并分离粘连,边分离变进行止血,保持术野的清晰;将囊底显露出来后,与胆囊壁方向紧贴,朝胆囊管方向进行分离,由于后壁粘连紧密,与颈部位置相接近,因此,要避免出现过深钳夹和过度牵拉的现象,避免给右肝动脉和门静脉产生损伤,最终导致术中大出血[3]。在本组研究中,手术成功率达到100%;平均手术治疗时间为(58.4±1.3)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8.2±0.4)mL;平均住院时间为(2.6±1.0)d;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7±1.1)d;术后无出现出血、腹腔感染以及胆道损伤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采取开放性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患者,能够缩短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谢志明,廖雪兰,王琪等.开放性胆囊大部切除术治疗慢性胆囊炎临床疗效探索[J].医学信息,2014,01(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