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视谈话节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业内一般认为1996年央视《实话实说》节目的开播成功,正式确立了谈话类节目在我国电视领域中的地位。事实上,以《实话实说》为“排头兵”的电视谈话节目的问世,满足了大众对媒体贴近民众真实生活的诉求和期待,顺应了社会转型时代电视媒介话语方式调整的历史逻辑。
很长时间里,在媒体上,人们都习惯了用别人的口吻或者规定的口吻说话。特别是在广播电视媒体中,人们很少听到、见到那种接近大众日常生活的真实、真切的对白。在谈话节目问世之前,人们真实的思想观点、见解主张及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很少有机会在媒介空间中得到交流和碰撞。“当表达的内容不具有真情实感和真实的语境时,语言,特别是口头语言就会立刻失去魅力和吸引力。”①谈话节目的现身,打破了以往那种教化式、虚拟式的节目表述语态,让广大观众拾获了一种贴近自身生活的真实感。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一改往日的正襟危坐、神情肃然,而变得自然、亲切、落落大方,令人耳目一新。另外,从构成方式上看,谈话节目是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共同完成的。嘉宾和现场观众是直接的参与者,他们身临其境,感受真切。谈话节目的话题多是能引起普遍共鸣的热点话题,邀请的嘉宾也多是热点人物、名人或专家。在由节目所搭建的相对私人化的公共空间中,他们用真实、生动、可信的话语,讲述着自己的思想、见解及经历,使观众看到真实的人,听到真实的事,感受到真实的情。谈话节目这种真人、真话、实情、实景的节目样式的出现,无疑迎合了观众的心理期待与审美诉求。可见,谈话节目“流行”的背后,实际上联系着深层次的俗世生活基础。
谈话,是让电视产生真实感的重要元素,而纪实性地对谈话内容进行传播则更让谈话节目具有其它节目所无法获得的真切感。“因为只有纪实和谈话才能使电视接近真实,而接近真实就是接近观众的心理和电视传播的本质。”②以《实话实说》为例,节目所“搭建”的交谈场域,给主持人和现场观众营造了一种轻松和谐、真实平等的谈话氛围。“通过它,可以展示不同层面的看法和个性观点,让观众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别人的看法是否印证了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意见是否正确等等。”③从谈话节目中,观众真切地看到了真实的人和事,并能从节目中那些不同身份的人身上寻找与自己情感诉求相一致的契合点,从而融入话题的讨论及对嘉宾和现场观众的发言进行思考。可以说,《实话实说》的热播,某种意义上是社会转型时代,媒介应对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变对自身话语方式进行合理调整的成功尝试。因此,电视谈话节目的问世,算得上是国内电视媒介突破传统传播理念向现代传播理念演进的重要步调,顺应了中国电视媒介调整话语方式的历史要求。
二、人际交流与大众传播的巧妙结合
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实话实说”为首的谈话节目现身荧屏,为人际交流这种传播形式找到了与一条大众传播实现有效对接的渠道。谈话节目,一方面给电视这种大众传播媒介赋予了人际传播的特质,另一方面则使谈话这种人际传播形式获得了大众传播的效果。可以说,既葆有电视传播的特性,又不失人际交流的个性化和亲和力。在谈话节目现场,主持人与嘉宾自然、本色的形象及随和、真切的语言,令观众倍感亲近。至此,电视也一改昔日对于受众高高在上的话语“权贵”形象,而彰显出平等传播的媒介语态。电视再也不是“话语霸权”的产物,而成为平民百姓分享公共事务话语权的平台。因为有了人际交流的个性化与亲和力,电视告别了冰冷冷的无个性的符号传播时代,使观众在收看节目时感觉自己面对的不再是冷漠的媒体,而是与自己相同的活生生的人,从而拉近了受众与荧屏之间的心理距离。
作为将人际交流引入电视传播的产物,谈话节目的出现,实际上搭建起了一个私人化的公共话语平台,适应了转型社会中大众相对宽松的思想交流、情感释放欲求。“谈话节目为广大受众提供了一个参与公众生活、表达社会情绪的平等开放的思想空间和不拘一格的公众论坛。”④借助谈话节目所提拱的话语平台,大众可以实现信息分享、交流思想及获得情感代偿。同时,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生压力也越来越大的现代开放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渴望通过安全、有效的渠道获取信息、同他人交流思想及分享情感体验。谈话节目的出现,无疑适应了这一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谈话节目满足了大众窥探和知晓他人想法与看法以及分享交流的需要。以往的电视节目,常常倾向于向受众灌输一元化的结论。这种传播方式的专制性和排他性影响了观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谈话节目所提供的尊重个性的多元交流平台,隐含着民主、平等、包容的传播理念,能极大地调动观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谈话节目这个平台,人们能够在有限的时空中领略到许多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社会内容,并分享讨论公共事务、行使人文关怀的精神满足。可以说,谈话节目既富有人际交流的意趣,又不失大众传媒对社会公共领域的影响力。
三、以受众为本位的对象性传播
当前,大众早已不再满足媒体整日居高临下的姿态,开始有了参与节目,进行交流和互动的需求;不再满足于只做传播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而企盼在节目中找到一个能参与其间并能表达自我的位置。敏感于时代变革的电视媒体,积极适应这一变动,自觉将镜头转向普通社会阶层,尝试让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思想、普通人的情感通过节目平台让社会关注和知晓。这些无疑为电视谈话节目的成长提供了有利契机。“电视谈话节目是在电视‘平民化’的过程中诞生的。”⑤可以说,本质上立足于受众本位的谈话节目的发展,顺应了大众消费时代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在众多的电视节目中,谈话节目可以说是颇具有对象性传播特质的节目品种。对谈话节目而言,任何空泛的谈论及脱离了具体实际的形而上探讨,都只会让观众远离了电视节目。因此,谈话节目从现身之初,就体现出引领人们关注社会实际问题的可贵理念,针对分化为不同群体的节目受众的需求,确立自身的定位及节目选题。
纵观当下谈话节目,总体上讲,不外乎平民化谈话节目与精英型谈话节目两大类别。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选择平民化定位的谈话节目,在价值取向上则主要向平民百姓倾斜,以普通平民愿看和喜爱为出发点,努力向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认同水平靠拢。如湖南卫视的《有话好说》,在内容的选择上侧重于百姓关心的情感纠纷、家长里短及平民视角中的国计民生;节目风格以平凡为美,注重原生态表现生活,从而赢得了普通百姓的青睐。而对于精英谈话节目而言,前沿性话题,高文化品位和高知识含量,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元素。如中央二套《对话》栏目,其知识型、前沿性、高品位的特质,就赢得了投资者、企业精英和业界专家等一批社会精英人士的喜爱。此外,随着一批娱乐脱口秀节目的出现,谈话节目在分众化传播的道路上也越显成熟。正是这种基于受众本位的对象性传播,使得不同类型的谈话节目牢牢锁定了自己的目标受众。
四、以主持人为“核心”的人本化的节目特质
相对于其它主持人型节目(尤其是娱乐节目)而言,谈话节目充分体现了其以主持人为“核心”的人本化的节目特质。
电视谈话节目的“看点”,除了通常大家都知晓的话题本身(热门事件、热门现象)有吸引力外,主持人的自身魅力及其对谈话进程的富有个性化风格的把握,常常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谈话节目的特殊形态和即兴交流的特殊要求,其主持人较之其它类型节目的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对观众也具有更大的感召力和更深广的影响力。谈话节目很大程度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锋,要产生闪光的思想亮点,需要主持人用富有个性魅力的语言积极引导,激发嘉宾对话题的热情和兴趣,并充分调动场内场外观众的情绪和思维。所以,主持人在节目现场所展现出的语言能力、个性魅力、学识修养是极其重要的表现元素。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是凭借自己个性化的、本色而真诚的主持艺术,构筑起与嘉宾和观众平等交流、沟通的桥梁的。因此,那些与栏目定位相契合的思维敏捷,善谈会谈,富于独特个性和成熟风格的主持人,始终是牢牢吸引观众目光的核心节目元素。
其次,嘉宾及现场观众的个性化的看法、想法及临场表现也往往成为节目的重要“卖点”。谈话节目原本就是侧重表现人际交流的节目形态,对于收看节目的观众而言,人际交流场域中话题各方的即兴对白和不可预知的临场表现,显然是有着较大的吸引力。
当然,谈话节目,不仅仅是“谈话”这一样式。如今的不少谈话节目,还常常发挥电视能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综合运用外景采访、背景资料、音乐音响、图片动画等丰富多彩的视听元素。这些多样化的表现元素,在以主持人为中心的场态化结构中被适时呈现出来。这使得谈话节目节目的“可视性”得到了有力发掘,审美感和艺术性极大提升。另外,眼下的谈话类节目除了以演播室的谈话为主要内容外,还时常采用穿插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等沟通方式,使整个节目互动性更强,内容也更丰富、充实,不仅仅“听”起来精彩,“看”起来也更富有意趣。
诚然,伴随着电视谈话类节目在各地的竞相涌现,当下的谈话节目也日益显露出诸多问题,给广大观众造成了多、滥、劣、俗等不良观感。特别是时下“跟风”办节目所造成的数量泡沫,在给谈话节目带来表面繁荣的同时,稀释了节目精品的存在,破坏了观众的收视印象和收视口味。因此,提升谈话节目的品位,创新谈话节目的亮点,打造更多叫好又叫座的品牌谈话节目,显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
注释
①②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17页,第214页。
③宋民:《谈话节目定位与错位》,/tvguide/tvcomment/wtjj/dsrshss/10342.shtml
④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410页。
⑤石长顺:《当代电视实务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4页。
关键词: 电视谈话节目; 形态;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1-0139-01
电视谈话节目是我国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个节目样式,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都在开办此类节目,尤其是地方台,通过模仿、借鉴、移植、嫁接等方法,甚至采用克隆、照搬的方式上了不少电视谈话类节目。由于缺乏对电视谈话节目形态的本质认识和了解,缺乏对电视谈话节目的科学界定,盲目模仿、照搬,使相当一批谈话类节目缺少个性和特色,生命力不强,抗击打能力差,不是半路夭折,就是骑虎难下,处于举步维艰的尴尬地步。本人尝试运用孙宝国先生《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的基本观点,以通化电视台的《心桥》栏目为例,浅析电视谈话节目形态的界定、创新。
电视谈话节目的英文界定是“电视交谈的展示”。港台电视同行则形象的叫它“电视脱口秀”。电视谈话节目一般应有固定的谈话场所,有相对固定的节目主持人,应设置现场嘉宾和现场观众,围绕一个公众普遍关注的话题展开。按照这一要求,2002年4月,通化电视台开办了《心桥》栏目,由于得到了观众的热情支持,栏目一直开办至今,在省内已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总结栏目多年来的创建经验,借鉴众多电视谈话节目的成功经验和公认形态,笔者认为电视谈话节目的谈话场所,可以固定也可不固定;主持人仅会节目主持,节目就远远不够了;设置的嘉宾和观众可以在现场也可以不在现场。为了达到预期传播效果,一期标准意义上的电视谈话节目应具备这样三个条件:谈话为主,不能主次不分;主题明确,不能喧宾夺主;策划严密,不能照本宣科。
一、直接互动的谈话
谈话类节目,谈话是谈话类节目最本质的形态特征。谈话的功能是沟通,沟通的目的是理解。谈话是人们相互交流最有力的方式,不沟通就不能理解,不理解就无法和谐。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没有任何一种形式比谈话更普遍,更直接,更有意义的方式了。俗话说:“车不推不走,话不说不透。”如今建设和谐之中国,首先必建民主自由之社会。古代君王尚知:“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同志也说过:“要让人家讲话,天塌不下来。”要让人说话,要敢于搭台让人谈话,创造最为人性化的交流方式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大标志。
以往,由于传媒手段落后阻碍了人们的某些交流方式。如今,广电传媒的技术进步开创了前所未有的谈话条件,在电子和数字技术的保障下,电视谈话节目具有了符合电视原本的传播状态,使得节目形态丰富多彩。可以从听觉和视觉多感官来满足人们的人本要求,可以满足并延伸人们面对面交谈,甚至可以电视传媒的方式和异地、他国的人们谈话,突出了人类生命本身的质感,体现了人的自身价值。
新型的电视谈话节目形态进一步强调了电视谈话的直接方式和互动方式,讲求的是平等的交流,追求的是广泛的参与,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众;不是一言堂,而是群言堂。通化市新改版的通化电视台《心桥》栏目就是按照这一理论要求,充分强调了受众的参与性。在增加嘉宾的基础上,增加了特邀嘉宾;在增加电话参与的基础上,增加了短讯参与和网络参与,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社会讨论、监督政府行政、评议政风行风。
二、完整具象的传播
电视直播谈话节目可以保留谈话的完整性,电视录播谈话节目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删节以保证它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专家提示:“电视谈话节目以直播或直播形态的录播,完整地保留或基本保留了现场的人际互动情景,全方位的展示了谈话过程中的语言、性格、心态、氛围,形成一种完整、具象人际传播的势态。”
以通化电视台《心桥》栏目为例,该栏目已经做了400多场的直播,每一场直播都是完整的,它真实地记录了谈话的全过程,相同和不同的观点、相同和不同的心态、相似和不相似的思想感情、相近和不同年龄间对话都完整、真实、具象地展现在了现场观众和广大电视受众面前。
三、真实自然的流露
电视谈话节目保留了谈话的完整性,真实、具象地展现了主持人、嘉宾及现场观众的风貌,使公众和个人实现了有机的融合,这种电视聚集起来的力量是其它传媒无法企及的。孙宝国先生说:“当它与人联系或者是传达信息时,它是被一个个的家庭所收看的,电视已成为人们家庭中的一员,激荡个性,让人自身得到充分的展现,是电视体现其成员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电视谈话节目为个性的自然流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真实自然的流露是对电视谈话节目的基本要求,在电视谈话节目的这块土壤上生长更多的应该真实和自然。通化电视台《心桥》栏目理念:面对面的交流,心和心的沟通,要充分展现这一理念,即可让谈话轻松一些,自然一些,实在一些,真实一些。
孙宝国先生认为:“电视谈话节目中的信息是个人的,观点不论偏颇与否,但它是“我”的声音,这就让信息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在整体上,这个观点笔者是持赞成态度的。事实上在电视谈话实践中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这里有主持人基本素质问题,有主持人现场调动把握的问题,也有嘉宾和现场观众选择、互动问题,更主要的是谈话主题选择和谈话导向把握问题。
四、真情实感的碰撞
通化电视台在做《心桥》栏目时,常常会碰到一些观点完全不一致的情况,上线的政府职能部门和观众之间,嘉宾与代表观众或代表社会层面的特邀嘉宾之间常出现针锋相对。当然,也常常出现和谐的碰撞。通化电视台第56期《心桥》栏目中,面对市人大代表年年提议要求解决靖宇山一带老百姓吃水问题,市有关部门领导毅然承诺: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立即着手解决。工程开工时,正值春寒,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徒步勘察地形,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现场敲定工程设计方案。通水那天,居民们感动的落下热泪,他们奔走相告、笑逐颜开,许多群众趴在水龙头上久久不愿起来。饮不尽的沁人心脾甘泉水,道不完的党和政府为民情。
实际上,这是一种个性化的自然流露,是有其社会基点的。人们的个性化情绪表露是社会性的情绪体现。人们的语言大都是独立的,个性化的,这是由于个人的身份、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经历、学识的差异所决定的。在观点的交锋中流露、表现出来的矛盾和碰撞实际正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心理的一种直接的反应。这种个性的流露具有普遍性,很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我们知道,在社会中每个人的社会角色是不尽相同的,“角色定位”是社会分工专门化和分众化的结果,尊重和反映这种差异其实也是传媒工作者的一个责任和义务。从谆谆教诲到娓娓道来,从正襟危坐到轻松谈笑,从高高在上,到平和、亲切、自然,也是传媒角色转变的一种体现,更是电视节目形态演进的一种表现。
五、诸种手段的运用
【关键词】生产制作方式;产品特点;电视谈话类节目;《鲁豫有约》
电视谈话类节目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最早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一般被认为是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于1954年推出的《今夜》,它凭借电视传播技术的优势,确立了明星闲聊式谈话方式,并对整个交流过程进行记录,经过剪辑后出现在观众面前。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则始于1993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推出的《东方直播室》。
《鲁豫有约》作为中国目前最为成功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之一,于1998年开播,是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推出的一档电视谈话类节目,被《新周刊》誉为“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其主持人鲁豫多次获得“最佳主持人”称号。2007年3月5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上刊登文章《陈鲁豫:中国的“奥普拉”》,对《鲁豫有约》节目给予充分关注与肯定。毫无疑问,《鲁豫有约》是中国非常成功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之一。
配方式生产方式与作者性生产方式的统一
《鲁豫有约》的观众无论在年龄还是社会层次上都有着较大跨度,它将因袭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是一档雅俗共赏的电视节目,因此被看成是大众文化产品中的精英,“原创性的精英产品一旦被大众所接受,就会成为商业性与创造性高度统一的作品,不仅使得受众如潮,而且会得到评论界的赞誉,并因此成为跟风者的典范性产品,给其后的文化产品生产带来新的血液,给文化市场带来新的气象”。[1]由此可见,《鲁豫有约》是作者性生产与配方式生产的统一。
制作流程与团队体现配方式生产方式。《鲁豫有约》的节目制作流程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型策划会议。参与者为制片人樊庆元、刘春和著名策划人如阿忆、徐方舟、于丹等。经过讨论,确定下一时间段的节目方向,决定选题以及访谈对象。第二,小型策划会议。针对单期节目,策划人对节目内容有关资料进行汇总,对节目整体进行再次统筹与把握,鲁豫也会参与这个过程。第三,节目正式录制前,没有文字形式的采访文本,编导将嘉宾资料总结交到主持人手中。现场采访完全靠主持人临场发挥。摄制组会提前一两个小时到达现场,将灯光话筒一切布置完备。第四,在拍摄过程中,没有预备和开始等口令,摄像师从嘉宾进场开机进入录像状态,记录整个自然的过程。第五,节目组对已录节目进行后期制作整合。加工合成淡而有味的画面,添加适宜的、舒缓的背景音乐和充满意蕴的解说词。
“一个电视媒体不仅要创造优质的电视产品,它还应把媒介产品的优点告诉受众,认真地在受众心目中树立起电视产品的形象,好的电视包装和媒介宣传能够引起受众对电视媒体及其品牌的立即确认。”[2]《鲁豫有约》由北京能量影视公司制作,团队包括总制片人、执行制片人、制作人、主编、编导、摄像等约35人。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员均来自凤凰卫视,管理团队对节目品质和收视份额都有着独特见解,可以说对市场的反应和运作能力已相当成熟,并且在嘉宾资源的把控上具有很强的运作能力。《鲁豫有约》改成“日播版”后,播出平台也延伸至国内省级电视台。此外,栏目组独立进行经费核算、自负盈亏。因此,《鲁豫有约》背后的制作团队不仅要进行产品的策划创作与生产,还要参与到产品的销售环节中去,对栏目成品进行营销传播。可以看出,整个制作流程因袭电视访谈类节目的配方式生产方式。在幕后团队中,着眼于观众口味和市场需求,从而掌控整个栏目的制作方向与制作方式的制作人处于中心地位,或者说,生产方面的创造型人才不再是组织的核心,掌控企业的是市场反应敏锐的经营者。[1]而且,栏目组分工明确,从制作准备阶段到最后联系电视台、洽谈广告赞助商的各个环节都形成一种负责机制。这些都是一个专业高效的制作团队成功的基础,也由此呈现出一个集体生产者的形象。
创新下的作者性生产方式。但是,《鲁豫有约》不是按照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基本模式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带有个性与原创性的产品形式,带有一种崇尚自我、追求个性与创新性的原创类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的味道,即作者性生产方式。[1]《鲁豫有约》节目中鲁豫和嘉宾就观众关心的话题访谈,以聊天的方式呈现,营造出“有约”的环境氛围,并在此条件下,自然而然地将观众转化为聊天的参与者,形成嘉宾—主持人—观众三方构成的宽松访谈模式。鲁豫在节目中无论举止还是吐字都表现得自然不加修饰,嘉宾脱离常规形象,还原真实的自我。观众的情绪随着节目进程起伏,或欢乐、或悲伤、或理解、或愤怒……2005年,《鲁豫有约》进行改版,选题由之前的较为单一转为倾向于时下热门人物和社会话题,形式上从一对一的专访变成面对演播室里300个现场观众。播出方式改为日播,制作方式也进行了相应调整。这是《鲁豫有约》不断自我认识、自我跟进、自我创新的外化表现。《鲁豫有约》也因这种个性化与原创性建立起自己的栏目品牌。
“从一个谈话类节目本身的角度来讲,如今做一个收视率较高的谈话类节目在地方并不难,做一个有广告效益的谈话类节目也不难,但是要做成一个像《鲁豫有约》这样有品牌效应的谈话类节目是非常难的。《鲁豫有约》已经在市场中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效应,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广告经济效益,产生了源源不断的投资回报和经济利润。”[1]
《鲁豫有约》风格的“讲故事”
“故事艺术是世界上的主导文化力量”。[1]当今电视荧幕上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娱乐节目,纷纷以“故事”来制造噱头,吸引观众眼球。而作为一档谈话类节目,故事不仅仅要有趣味,更重要的是要真实、深刻,这样才不会使观众产生“故事审美”疲劳,让节目有资格保持自己的风格。《鲁豫有约》让嘉宾与观众以近似于面对面的形式,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将故事阐述出来,这里的“讲故事”不同于文化产品的基本程式,有着自己的组成因素与表现方式。
话题与嘉宾的选择。如何保证每一期节目话题的质量,是任何一档谈话类节目都需要持续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鲁豫有约》将大众定位为节目对象,它能够在把握节目受众心理极其规律的基础上,根据电视节目市场动向,做出敏锐的、及时的调整,以迎合观众的兴趣与口味。“节目中主持人口头语言的趣味性、节目话题的吸引性及与嘉宾沟通内容的深刻性,包括对观众产生的思考性都会直接影响到节目对受众的吸引力。”[3]因此,《鲁豫有约》的节目主题往往贴近大众、贴近生活,这就对观众形成了吸引力,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受到观众的追捧与认可。《鲁豫有约》节目嘉宾主要分为五大类:1.文化名人与演艺圈明星;2.社会边缘群体;3.时下热点相关人物;4.重大历史事件经历者;5.有典型人生起伏的普通百姓。节目通过讲述不同人的故事经历,展现不一样的百味人生,让观众随着“故事”的进行感受情绪的跌宕起伏,内心的冲突、共鸣与思考。
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坐地铁的张曼玉,第一次一个人到北京生活深夜跑到什刹海放声大哭的刘烨,陪女儿多多看隐形长颈鹿的黄磊……这些在荧屏上塑造各式各样的角色、令人遥不可及的星光熠熠的明星,节目中在“故事”里回归生活、回归自我,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袖珍人”情侣孙浩和小艳、小玲和海东大方地在镜头前讲述恋爱中的趣事,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遭受到的挫折。短片当中,更多的“袖珍人”一起组成一个叫做“快乐精灵艺术团”的团队,他们向观众展示平日里生活的细节,而观众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他们面对生活的乐观和坚强,还有不服输的勇气。
当中国电子竞技在国际上初展头角,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节目组邀请获得过世界级荣誉的电竞明星CS世界冠军、魔兽世界冠军李晓峰以及曾获得长城百万挑战赛冠军的传奇明星孟阳,让社会大众群体对电竞这个体育竞技项目有了更深的认识。
最能让观众产生心灵互动的是下面这类故事。安徽省五河县申集镇黄李村的14岁“板车女孩”黄凤,在同龄女孩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的时候,已照顾瘫痪的父亲和双目失明的奶奶长达7年,还多次拉着板车带父亲到北京、上海等地求医。栏目组在嘉宾赴京前专程来到安徽拍摄,镜头从天还没亮时黄凤做饭打扫开始,记录下了“板车女孩”的日常生活。谈话现场的黄凤干干净净,眼睛里透着这个年纪孩子的青涩和稚嫩,却又能让观众从言语中感受到她身上的一种让人钦佩的坚定和勇敢。
《鲁豫有约》成功地将自身定位为传达某种意义的媒介,在节目中寻求到一种普遍价值,即“人类普遍的、共通的价值观念”,触碰到“人类共通的情感、感觉、体验,反映了人类共通的意志、品质、追求”。[1]
主持的艺术。类似于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的“明星制”表现特征,《鲁豫有约》采用的也是一种“明星制”的生产,成功地将主持人鲁豫塑造成“东方奥普拉”的明星主持形象,其优雅得体的举止谈吐与亲切自然的主持风格得到业内外的广泛肯定,几年来斩获“最佳新闻节目女主持人”“年度时代风尚女性”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并于2010年作为参演人员,入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制作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
主持人的水平高低往往对一档节目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谈话类节目中尤为如此,主持人要能控制现场气氛,引导内容走向,并灵活应对各种突发状况。鲁豫在采访过程中始终面带微笑,与嘉宾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用自然、平易的语言,向嘉宾表现出一种坦诚、理解的姿态,让嘉宾感觉到亲切、可信任,由此产生一种交流的欲望、一种展现“真我”的倾向。这具有高度亲和力的主持风格是鲁豫独特的标签,在她的引导与掌控下,嘉宾在采访中放松心态,进入她所营造的“讲故事”氛围,由被动变为主动,真实体验与情感自然流露,由此诞生出“最具亲和力谈话节目”。鲁豫采访著名歌唱艺术家李谷一时,在阎肃以“小李”称呼李谷一并表示祝福的短片结束后这样说:“能有人叫您小李还是挺好的嘛!”自然又不失幽默地引入新一阶段的谈话。在鲁豫的眼中,无论面前的访谈对象是谁,都应该保持一种平等的心态,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一个平常人,不以有机会采访重量级嘉宾作为自己主持生涯高峰的界定标准。2010年,《鲁豫有约》独家专访希拉里、盖特纳一行,作为希拉里来到中国唯一指定的脱口秀节目,鲁豫对此并未表现出过多的兴奋,她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节目的质量:“哪怕这个人再有名、再大牌,最后节目不好看,其实没有特别大的意义。”
善解人意的鲁豫使嘉宾感到“可信赖”,“这是她的风格,同时也很契合节目舒心、平等的谈心氛围,更重要的是,让嘉宾在心理上逐渐接受自己,从而放松、自然地打开话匣,袒露心扉”。
鲁豫曾在一段采访中说过,在邀请嘉宾参加节目之后,她不会跟嘉宾进行任何形式的联系,包括见面和打电话,以避免有任何的接触,她特别希望现场坐下来开聊时是第一感觉,她需要做的,就是将嘉宾准备好要说的那部分,让他自然表达。嘉宾只要讲一段真实的故事、一段真实的心路历程,而观众在听的过程中有思考、有感动,这就可以了。鲁豫很看重个人的经历,因此她把节目的大多数时间都交给了嘉宾,交给了故事本身。
现场环境的营造。央视编导童宁曾说过,电视节目具备六大元素:人(主持人),声(同期声),词(解说语),画(画面),音(音响、背景音乐),字(字母图形表)。《鲁豫有约》的装饰设计简洁温馨,舞台中央明亮而不刺眼的灯光下,是一张素色沙发,背后是一个宽大的电子屏幕,给人一种家的感觉。
除了录制现场的精心布置,《鲁豫有约》还采用最多的辅助元素作为影像资料穿插播放。如为展示历史情景、生活写实和情感祝福的视频短片或照片。它们在印证嘉宾故事真实性的同时,也加强了节目的感染力,“有利于观众进入节目的情绪当中,提高传播效果”。由于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在节目中以有限的屏幕使用交代出故事背景,《鲁豫有约》在影像资料的选用与采制上很是谨慎。
在背景音乐的选用上,《鲁豫有约》多选择一些与主题相契合的音乐。在采访章含之的一期节目中,当章含之回忆自己与乔冠华的爱情经历时,舞台上回荡着乔冠华最喜欢的肖邦的钢琴曲。音乐同样被应用到嘉宾开场环节:四周黑暗,中央一束强光,Henry低头站立。音乐响起,Henry配合音乐跳起为歌迷熟知的STORM,熟悉的音乐加上熟悉的舞蹈触碰了粉丝们的兴奋点,令现场观众高声尖叫,齐声喊Henry、Henry……现场气氛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
在《鲁豫有约》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一些别具匠心的小道具,它们或用来启发嘉宾对往事的回忆,或用来调节气氛,对节目内容进行进一步深化。道具的出场如同沙滩上五彩斑斓的贝壳,点缀着节目整体,同时也帮助主持人进行话题的追问和现场的调控。
《鲁豫有约》的生产制作方式是凤凰卫视第一次改革尝试的结果,体现出专业化分工、规范化流程与集体化生产的特点,使节目在一般制作的基础上,从话题与嘉宾选择、主持的艺术、现场环境的营造三个方面展现出自己的特点,从而树立起栏目的品牌形象,确立了广泛的观众群与观众忠诚度,成为中国目前最成功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之一,对今后电视节目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何群.文化生产及产品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佟艳秋,王媛媛.电视节目包装对电视栏目品牌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2011(3).
[3]陈曦.如何做好谈话类节目——从《鲁豫有约》谈起[J].新闻爱好者,2010(21).
摘 要:如果说,永恒性、热点性、普遍性、重要性这些谈话节目的选题原则规定了选题的方向、范围,那么选题支点的寻找,即选题的平民化和个性化是更为关键的一步。
关键词:电视访谈节目 选题 平民化、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电视谈话节目(talk show)源于美国,是指人际间的谈话交流引入屏幕,并将这种交流本身直接作为节目内容和形式的节目形态。上世纪90年代初,电视谈话节目开始登上我国电视荧屏,其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是央视的《实话实说》。我们回顾一些《实话实说》的选题:“华南虎是纸的”、“黄金条子出好人”、“躲猫猫、钓鱼事件”等等,让观众一看到这些标题就觉得很抓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话实说》作为一种与日常生活高度接近、极其真实的节目形态,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时代风尚和大众的行为方式。
谈话节目已经成为电视的一种基本的节目形态,这种节目样式放下了媒体高不可攀的架子,实现了人们对于交流的渴望,从而受到受众的青睐,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话题枯竭、节目同质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局势下,选题成为关系到谈话节目成败的关键。 按照一般的理解来说,选题就是选择话题,只要选好了话题就算完成了选题。其实,选题远远不止这么简单,这种粗放式的选题模式是导致选题枯竭的重要原因。选题除了跟话题有关外,还与选择的嘉宾、主持人的谈话、选题的实现和受众的定位存在直接的关系,在选题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为最大限度地获得丰富选题资源服务。节目如果能够吸纳到丰富选题资源,在选题方面就会游刃有余,从而有利于谈话节目的发展。 《鲁豫有约》在选题上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明确了变与不变的原则,从而为节目的选题赢得了相对较大的空间,因此对这个个案进行深入剖析。谈话节目的一切形式是用来为选题服务的,所以要在影响选题的各个因素上多下功夫,扩大选题的范围,实现多层次、高效率地利用选题。
以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10月12日 “谢谢菜菜――为爱走天涯”为例。
一、选题的平民化
解说:一次旅行中的偶遇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陈鲁豫:第一面有好感吗?
谢平航:有了,就觉得很厉害。
解说:神山的祝福。
谢平航:这件事情有点神山的庇佑的成分。
解说:五月天做媒。
陈鲁豫:看演唱会的时候谢谢做了什么?
谢平航:趁机这样。
解说:辞职为爱走天下,十个月,十八国,四万元,他们如何挑战不可能。
陈鲁豫:你们俩每吨早饭都能够喝到什么蜂蜜。
谢平航:奶茶。
陈鲁豫:能够喝到奶茶。
蔡婷:对。
陈鲁豫:可能你们的费用就是这么多,你怎么能够安排得这么好呢?
谢平航:临走了顺便去厕所各偷了一卷卷纸。
解说:危险。
谢平航:没办法,只能陪着一帮大汉,然后架着机关枪在那边聊天。我当时还紧张还以为我人生就要在这儿打酱油了。
陈鲁豫:碰见了吗?
谢平航:我看到了部落武装。
解说:浪漫。
陈鲁豫:喝的时候你心疼吗?
谢平航:我还是蛮心疼的。
解说:辛苦。
蔡婷:他实在撑不住了,往后倒,然后鼻血流下来,然后我吓坏了你知道吧。
解说:他们对未来有何浪漫决定?
蔡婷:钱钟书说过说,说可以一起长途旅行的人是可以托付终身的。
谢平航:对。
陈鲁豫:你们俩想去南极办婚礼大概会在什么时候?悟空的帽子不摘大家看不清他的样子。
谢平航:来来帅哥。
解说:《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看谢谢菜菜为爱走天涯,精彩即将开始。
精彩变幻的片头已足够吸引观众的注意,这样的介绍语言很平实,但是充满了碰撞,这种碰撞并不单纯是主持人和嘉宾的碰撞,更多的是体现在节目本身与观众思想交流上的一种碰撞。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话题的选择,人们总是在选择那些为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信息。当嘉宾所谈的话题和观众们想要选择的信息相一致,并产生出共鸣的时候,并且节目以平民性的姿态锲入信息源头,构筑了一个平等的信息交流环境,是采访者、被采访者和观众之间形成了和谐的信息链条。
二、选题的个性化
谈话节目选题如果缺乏个性,那么栏目很快就会黯然消逝。
陈鲁豫:在你们这次去十八个国家和地区之前其实谢谢还没有出过国门。
谢平航:没有。
陈鲁豫:你的英语怎么样当时。
谢平航:其实我以前上学的时候大家都学了一点点,但是其实学得很烂,刚开始就是靠手语主要是。
陈鲁豫:你做过最牛的手语,给人解释最复杂的事是什么呀?
谢平航:我一个人先进尼泊尔的,然后在边关那边,当时其实不知道把怎么坐车去加德满都这句话说出来,我就拿个电子辞典查了这个加德满都这个词该怎么说。进了那边逢人就问,加德满都,加德满都,加德满都,然后就指指我,加德满都,然后,然后他们后来就有人理解了,就这样,就意思跟他过去,然后把我带到一辆破破烂烂的车那里,指一指,加德满都,然后我就上车。
陈鲁豫:所以你看真的,语言其实不那么重要的。
谢平航:对。
陈鲁豫:但是因为有菜菜在旁边他就很依靠你了。
蔡婷:对对对,就第一次出去基本上都是我在安排,打点。然后第二次因为我比他去尼泊尔要晚去半个月,他就先去了,然后他就靠那个半个月,为了生存下来他就不得不就讲英语跟别人沟通,然后等我去的时候他已经说得很溜了,然后基本上接下来的旅程都是他在安排,打点。
谢平航:这是曼谷的夜景。
蔡婷:这是他拍的。他特别执着,他每天晚上都要去拍夜景,然后我都在房里睡觉。
陈鲁豫:菜菜是一个特别能睡的一个人,举个例子,他们俩这一路,比如是这一路行程路上要花25个小时,菜菜是睡20个小时,醒5个小时,然后谢谢是很紧张,是睡5个小时,醒20个小时。
主持人将“生存与生活”融入到谈话中,体现出选题的设计,编辑思路的独特性。而谈话节目主持人个性化的语言甚至个性化的状态,更能反映出选题的个性。主持人是谈话节目的骨架,那所选的话题将是谈话节目的灵魂。谢谢和菜菜两位平凡却不平庸的情侣,在荧屏上给出“什么是爱情的真谛”最好的阐释,这让我不禁想起周日观看的电影《失恋33天》,观众很热情,座无虚席,但又有几人、或是几对人了解其中“爱,就疯狂;不爱,就坚强”这句朴实的箴言,而活在当下,我们在收获的时候更应该学会施舍与感恩。
美国电视学者威利斯和艾利恩佐根据经验所得出的结论在思路上、逻辑上有许多相通之处,他们说:“一个有意义的主题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表述的生活观点应是重要的;二是应对更多的人有意义;三是人们能共同感悟的、生活中永存的健全情感、生命困惑等永恒话题。这与我对谈话节目选题的人事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若果说,重要性、普遍性、热点性、永恒性这些谈话节目的选题原则规定了选题方向、范围,那么选题支点的寻找,及选题的平民化和个性化是更为关键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优秀电视节目解析》 魏南江编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 《全球金牌电视节目分析》 张绍刚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3] 《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 张静民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
摘要:谈话类节目在中国发展的很快,有很多比较出名的谈话节目。从央视的《实话实说》、《对话》、《艺术人生》到地方台的《国际双行线》(北京台)《背后的故事》(湖南卫视),以及凤凰卫视的名牌谈话节目《锵锵三人行》和《鲁豫有约》《一虎一席谈》等。数目众多的不同风格与品质的谈话节目充斥着我们的荧屏,同时也丰富着我们视听和交流的空间。决定一个谈话节目能否成功地留在大众视线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节目的风格、讨论的话题、嘉宾的选择和主持人的素质等等。本文主要以《锵锵三人行》为例讲一讲这些决定谈话节目成功的因素,谈谈个人观点。
关键词:谈话节目;节目风格;讨论话题;嘉宾选择;主持人素质
中图分类号:TN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4-0000-01
绪论:谈话类节目在西方叫“TALK SHOW”,一些港台媒体则将其翻译为“脱口秀”。一般来说,谈话类节目是指主持人与访谈对象就预定的话题在演播现场进行讨论,并开放现场热线接受场外观众的电话参与的节目。谈话节目主要包括新闻时政类、社会生活类、情感交流类、专业话题类。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强,感染力强,表现手法多样化,图文并茂,有助于背景,材料的提供,具有强烈的现场感。使受众犹如身临其境等特点。文章主要以《锵锵三人行》谈论决定谈话类节目成功的因素及其关系。
一、 话题选择是栏目成功的关键
大多数的谈话节目都是话题性的谈话节目。无论是百姓日常生活的,还是时政热点的,是风口浪尖的社会问题,还是专业性较强的经济问题……这些都是话题类谈话节目涉足的领域。其实无论讨论什么话题,话题的选择都要适应栏目定位,要紧跟社会现实,要具有对抗性。
谈话节目的策划一般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对栏目的策划,包括栏目的风格、基本作用、栏目发展方向、受众人群等方面。第二个层次是针对具体的每一期节目进行的策划,主要包括选题的筛选、节目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嘉宾的邀请、观众的筛选等。其中,话题的设计是每一期节目展开策划的基础,也是节目能否吸引观众的前提。每一档节目关注的领域不同,决定了节目的定位和受众人群,同时也就决定了每期节目的选题的筛选。栏目定位对于选题筛选有决定性作用,锵锵三人行的节目定位很高明,观众听着有意思,节目氛围真诚而有智慧,是节目成功关键之一。节目历久弥新,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活力,八年来秉承平民视角的清谈态度,深入透彻,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和人文价值取向。
二、 主持人素质是栏目成功的灵魂
一个谈话节目能否很火跟主持人有很大的关系,在某些时候主持人甚至决定的一个栏目的兴盛或者衰败。锵锵三人行的主持人窦文涛无疑是栏目的灵魂,他与传媒界之精英名嘴,一起针对每日热门新闻事件进行研究,并各抒己见,但却又不属于追求问题答案的正论,而是俗人闲话,一派多少天下事,尽付笑谈中的豪情,达至融汇信息传播,制造乐趣与辨析事理三大元素于一身的目的。看似“平衡一下”的“滑头话”,其实是窦文涛引导嘉宾发表具个人色彩的大胆言论,营造日常聊天的形态、谈笑风生的气氛,力求轻松、惹笑。有个性、有特色、有阅历,正是杰出主持人窦文涛的个性魅力。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只是个真正的实用主义者。真正的实用主义者没有虚荣心,因为他知道那是虚的,很多东西要让我有实际的感受才行。比方说像我们这种靠名气吃饭的人,连名气都不是越多越好。一个人只要不骄不躁就能看到这个事实。”他有天马行空的活跃思维,引起观众兴趣和注意的是他丰富的“非语言符号”。
在中国大学生在灵魂深处是跪着的这一期节目里,窦文涛的表现可圈可点,他先用自己的母校武汉大学为引子,与刚从武大演讲回来的嘉宾加藤嘉一进行谈论,说出了武大樱花的历史,是日本人栽种的,然后又引出了嘉宾作为一个80后日本人与80后中国人进行对比,成功提出了中国大学生这个话题,说加藤跟中国的大学生不一样,比较关心高层政治,然后具体讲了讲中国大学生的矛盾化,最后窦文涛总结本期的主旨――中国的大学生在灵魂深处是跪着的。整个谈话的过程都是窦文涛在主导,他用自己独特的幽默和实例,深入浅出,引导嘉宾谈论本期想要谈论的话题,他作为整个节目的灵魂贯穿始终。
三、嘉宾选择决定节目内涵
嘉宾是谈话类节目内容的提供者,选取的嘉宾在谈论中是否能和主持人或者他们之间形成对抗性争议性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充满了矛盾、冲突和对立的创设也使得节目具有了戏剧性的因素,观众才会喜欢看。嘉宾在谈论话题的时候要有自己的见解,并且要力求独特,只有嘉宾的观点新颖,与众不同,才能够讨论起来,和观众产生激烈的碰撞,使节目有戏剧性,这样观众才会喜欢看。
锵锵三人行除了许子东、梁文道这两个比较固定的金牌嘉宾之外,所邀请的其他嘉宾也是各有特色的。中国的大学生在灵魂深处是跪着的这期节目邀请的是日本人加藤嘉一,首先邀请一个日本人来谈论中国大学生,无疑很多观众都是很感兴趣的;其次加藤嘉一作为一个80后日本人跟中国的80后大学生是有很大差别的,无论是他谈话的语气和所关心的事情都透露出一种成熟与游刃有余,这使得观众们很好奇;再次加藤嘉一在谈论起中国大学生的时候比中国大学生自己都了解,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为什么现在中国的大学生在经营层面存在着私利化,个人化,片面化的倾向,在谈论的时候加深了整个主题。加藤嘉一谈到中国的大学生,尤其是名牌大学的大学生最喜欢谈论的话题是房价啊结婚啊之类的,这从深层次反映出中国的大学生越精英越从众,越精英越虚荣,越精英越跟风。主持人窦文涛听到这句话后一副很赞同的表情,事实上观看的观众估计也都很赞同吧。像这样精辟真实的语言还有很多,这些语言对整个节目内涵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谈话类节目发展走向
思考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发展走向,应想到以下几点:1.坚持栏目化,重视品牌效应。我们注重名牌谈话类节目作为无形资产的价值。今天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观赏已不是停留在消费文化产品上,而是有意识地在消费品牌。这种品牌观念的建立和发展也是受众逐渐成熟的明显标志。像《实话实说》从开播到现在一直持续稳定地吸引着固定的观众群,不断拓展其潜在的发展空间,并对人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节目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既可以推动节目本身的良性发展,又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谈话场,可以说,《实话实说》栏题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品牌形象。2.培养策划意识,注重整体包装。策划意识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已经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有一个完整细致的策划方案,节目就成功了一半。策划必须具备对世态人情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性的想象,以一种活跃开放的创作态势和管理技巧,对节目进行整体包装。对谈话类节目的策划,在内容上要兼顾节目题材、风格定位、嘉宾选择、方案实施等方面,在形式上要突出其观赏性较强的基本特征,充分调动观众的视听思维,全方位多层次地享受整体节目给人带来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