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咏雪的古诗文

咏雪的古诗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咏雪的古诗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咏雪的古诗文

咏雪的古诗文范文第1篇

(一)故事的真实性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选取的故事必须确保其真实性。所以,如若讲述的故事与原本事实不符,学生就会出现质疑,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所以,为了预防此种现象的再次发生,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将故事的真实性原则进行有效的把握。

(二)故事的趣味性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引用故事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断提高,以此实现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提高的目标。这就要求选取的故事必须有趣、生动,另外,还需要具有新鲜感,猪油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故事的针对性原则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要求选取的故事必须要与课文中的内容保持统一,不能存在脱节的现象,所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讲述,才能根据故事内容对学习内容进行教学。为了促使故事具有针对性,必须根据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使学生对学习意识的培养,与课本进行有效的融合,在文中将故事找出。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除了能够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断提高以外,还能够对整个课堂效果起到促进的作用。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日常生活中对故事素材进行提炼

语文教材中的绝大部分故事都是来自于日常生活中,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对故事情节进行提炼,尽量将故事教学的效用充分的发挥出来,进而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例如: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出与课文中寓意相关的故事,进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激发,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故事导入:同学们,老师家的家乡中有一个很美丽的小河,河里有很多漂亮的小鱼,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家家都有了钓鱼竿,每户人家便拿起钓鱼竿去钓鱼,后来,鱼儿渐渐少了,日子一天天过去,小鱼一条也没有了,后来人们再钓鱼的时候,钓上来的只有臭袜子,同学们都笑了,老师随后又问:“同学们,这样的做法对吗?”学生回答:“不对”。教师又接着说,那么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小村庄也是这样,现在我们就一同来学习一下吧。这样根据生活中的具体故事,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激发,将学生较快的引入到所要学习的知识中来,能够促使学生对课文中的整体有效把握。

(二)根据学生的表演,将故事中的净化进行提炼

教师在利用故事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可以创造性的将教学资料了解清楚,在采用教材时,必须对教材知识进行整理,这样才能对课堂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才能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时对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及课文中的主要内容进行学习与掌握。因为小学生的表演欲望较为强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故事性教材进行有效的融合,将课文中的重点内容精心的编制成一个剧本,以此让学生表演,学生根据自身的角色能够将故事中的人物更好的表现出现,对文中的主要内容以及思想感情进行充分的理解与表达。例如,在对《渔夫的故事》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对课文内容进行系统、有效的讲解以后,可以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学习兴趣、表演能力以及认知能力,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选取一名小组长,让各个组员对表演角色自行确定,并叮嘱学生课下进行多次的练习,争取将课文中的有趣的故事情节再次展现出来,最终以比赛的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有效的表演,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性的不断提高。

(三)利用多媒体将故事情境构建

通常情况下,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都比较活泼、爱动,其好奇心与求知欲都比较强,但是学生的自控能力却不是很高。所以,学生很容易对一种事物产生兴趣,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学生的兴趣会慢慢消失。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断提高。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故事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对故事的情境进行构建,这样能够将声音与图像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学生的视觉以及听觉进行有效的吸引,使其更好的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来,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到故事情境中,这样能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兴趣进行有效的激发。例如,在《将相和》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对故事的理解更深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房子的图片供学生进行观看,根据图片中的相关资料,使学生能够对课文中所蕴含的中心意图进行更加直观的体会与理解,所有事情不能只听别人怎么说,必须亲身经历才能有发言权。

(四)鼓励学生多读、讲故事,促使其爱上语文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一般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故事的教学,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倾听能力进行锻炼,促使学生归纳总结效率有所提升,但是不管何种方式,长时间采用都会造成相关的效果,小学生也一样,所以,教师不仅要讲故事以外,还应要求学生在课下多读故事,并将自己认为的好故事讲给同学听,这样的方式除了能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锻炼以外,还能能够促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不断增强,读故事与讲故事是小学语文故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为了将学生内心中的真善美因素进行有效的激发,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好孩子》、《棉花姑娘》等,不断丰富学生的故事积累,随后选择一节课,讲述自己认为最好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这样除了能够对学生的口才进行锻炼以外,还能够促使学生自信心的提升,使学生渐渐爱上语文学科,最终促使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咏雪的古诗文范文第2篇

一、 提升审美意识

古诗词把意境、音韵、哲理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文字的诗可以简单解说为美的有韵律的创造。”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些佳句,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能引发学生思想情操的美化。因此小学古诗词教学就是一种美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感知,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弥补这一缺失。因为古诗词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感情,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情感寓含在诗词中,正所谓“诗以明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二、丰富想象能力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古诗词具有语言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来补充和领悟。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屋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诗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屋”“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特定的背景,自然也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接着讲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有趣,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想象出他们精神的愉快。读来觉得有无限温情充满胸中。“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几句集中写这一农户。几个儿子都在做什么,平时的生活状态,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三个儿子的生活场面。特别是对“小儿”的描绘,“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在溪头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通过这首古诗教学,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中的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生活气息。这个普通的农家,他们也许是清贫的,但他们却是幸福和快乐的。这就使学生不难想象出小儿是何等地调皮、何等地自在了。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对诗句的理解、领悟和对诗句意境的感知以及情景的再现,自然就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一种特殊能力,是个体创造性的最好表征。创造力也是反映个体在解决问题中有效的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加工、组合、创造新设想、新事物的能力。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而古诗词教学恰好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学生在读古诗词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丰富的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文能力,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创造能力的目的。

咏雪的古诗文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8(A)-0057-01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是祖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既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插入或引用一些名言佳句,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启迪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地引用古诗文进行教学。

调动学习积极性

思想政治课历来被学生视为枯燥乏味的说教课,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如果教师善于把古诗文引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增强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例如,在讲到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时,笔者选用了学生们都非常熟悉的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当笔者率先背诵起篇中内容时,学生们起初有点好奇,继而和笔者一起背诵起来。当背到“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时,笔者问学生:“这句诗蕴含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经济知识?”“货币”、“商品交换”、“使用价值”……各种答案都冒了出来。笔者首先肯定了大家的想法,然后让他们把材料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学生们从“心忧炭贱愿天寒”中找到了价值规律的体现,也就是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同时学生们说出了“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没有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市场经济则具备平等性的特征。《卖炭翁》故事的运用启发了学生的思维,通俗易懂地说明了抽象的经济知识。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在预习时收集相关的古诗文,让学生体会学习思想政治的乐趣。

陶冶人文情怀

完整的教育应当是以全部人类文化为基础的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教育。因此,我们呼唤“有灵魂的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启发学生感悟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如在《融入社会生活,陶冶高雅情趣》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教材中有关于欣赏自然美境之乐、体验生活之乐、阅读诗文之乐、文艺创作之乐等内容,便联系古诗文中那些富有情趣的篇章,结合学校组织的旅游观光、书画摄影展览和歌咏比赛等活动,精心设计教案,开展主题活动课,让学生去感受自然界中“连峰去天不盈尺”的巍峨高山、“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莽莽草原;引导学生去欣赏文艺作品中的人间真情、山水虫鱼;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中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而且让学生深切地感受了高雅的生活情趣。

塑造健全人格

咏雪的古诗文范文第4篇

“讲·学稿”是一个集教师教案、教师集体智慧与学生学案为一体的文本资料。对于学生来说,“讲·学稿”所提倡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无疑加强了他们的预习环节,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给他们提供了课堂展示的机会,同时减轻了他们的学习负担。因为预习扎实了,上课时学生就有信心回答教师的问题,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因为表现好,就会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赞许,就更加有热情学习了。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良性发展的态势。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教学质量自然也会得到提高,甚至是大面积的提高。

一开始推行“讲·学稿”,我们都有些不赞同,甚至抵触。但在部分班级、部分时段、部分教学内容上进行尝试后,我们发现效果很好,这才大面积铺开。为了打造自主、高效的课堂,我们首先进行了我校“讲·学稿”的编订和完善工作。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投入到《“讲·学稿”编写指南》和“讲·学稿”编写工作当中。在大量学习、总结、实践、反思的基础上,我们首先编写了语文“讲·学稿”。有部分教师还进行了相关课题立项研究。

我校先后有一大批教师去江苏等地的学校进行了反复观摩学习,对我校语文“讲·学稿”的编写和使用做了重点研究。

一、我们使用“讲·学稿”的情况回顾

1.编写“讲·学稿”。为了避免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在“集体备课日常化,教研工作生活化”的新思维指导下,我们全校二十多位语文教师经常在一起集体备课,交流教学反思,解决“讲·学稿”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我们语文组总的做法是把每篇课文分配到每个教师,进行主备,然后通过集体讨论,最后定稿。一次次的摸索,一次次的探讨交流,一次次的修改纠正,使得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也使得“讲·学稿”不断得到改进。

2.指导学生课前自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动接受新知的。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的熏陶下,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前预习的质量,我们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反复告诉他们自学能力的重要性,使学生切实认识到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是受益终身的事情。我们还鼓励学生在预习中碰到问题时不要畏惧、退缩,要善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并告诉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堂上教师还会重点讲解,打消了他们的担忧。此外,我们还及时对学生的预习成果给予肯定,同时引导他们由原本的题海战变为三先三后(先预习后上课,先思考后提问,先准备后展示)的学习程序去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慢慢学会了预习,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讲·学稿”也得到了普遍认同。在编写“讲·学稿”预习环节时,我们先编写复习巩固部分,把学习本节课时要用到的知识点列出来,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这样,整个预习环节就体现出本课的基本框架,而不是一些简单的练习,使得学生在预习时就知道本课的学习线索。我们还要求学生先熟悉课本再看“讲·学稿”,然后在“讲·学稿”的引导下再去预习新知,而不仅仅是完成讲学稿上的习题,向教师交差,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预习的效果。

3.检查监督学生完成自学情况。每天的“讲·学稿”我都会收起来进行检查,从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做既能督促学生认真预习,又能从中发现问题,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及上课时的计划、侧重点,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4.使用“讲·学稿”进行课堂教学。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教与学如何协调,教师应如何导,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实现,这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难题。最初使用“讲·学稿”时,由于学生在基础和自学能力上有一定差异,预习所达到的效果不同,为了照顾每一个学生,我们仍然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每个知识点都细细讲解,因此课堂效率非但没有提高,反而搞得教师自己更累,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发现这个问题后,我们不断进行探索、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慢慢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做到精讲和少讲,可以不讲的不讲,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使用“讲·学稿”的好处

我们发现学生开始主动学习、独立学习了,学习成绩提高了,真正实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1.课堂的主体改变了,师生的身份地位转变了,教学的方法途径改变了。实施“讲·学稿”以后,传统的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是滔滔不绝地传授灌输,而主要是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或生成的疑难进行点拨,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路者、指导者、评价者。每节课教师只讲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真正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体验,脱离了以往的盲目形式主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了,交流频繁了,教师也及时掌握了学生的学情,可以随时指导学生掌握知识,掌握技能。

2.学生负担减轻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增强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实施“讲·学稿”,其中受益最大的是学生,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讲学稿上的内容学生基本能在课堂上全部完成,也基本没有课外作业,把学生从作业堆中解放出来了,所以学生学习变得轻松了,真正实现了“愉快学习”。由于“讲·学稿”学生已事先预习,所以对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已了如指掌,在课堂上,往往经教师数语点拨,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并且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讲解,互相讨论,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甚至有的学生为了一道题目争论不休,吵得面红耳赤。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也在一片和谐的气氛中逐渐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技能。

另外,教师也从以往课节节必备,作业节节必改的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了,有效工作的时间增加了。备课实行轮流备课、集体备课,使得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研讨、交流,提高了效率。学生的“讲·学稿”交到教师手里以后,教师经过认真对照、批阅,很容易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更加详细了解了学生的学情,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

3.学生学习主动了。实施“讲·学稿”以后,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很多学生进步相当大。“讲·学稿”上的每道题基本上都必须经过学生自己学习、理解,所以知识巩固相当好。“讲·学稿”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大的好处,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但由于“讲·学稿”刚开始实施,一切都在摸索中进行,因而不免有很多的问题,需要逐渐解决。

咏雪的古诗文范文第5篇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诗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正如苏霍姆斯基所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笔者在教学《春晓》这首诗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画面上:茅草小屋,屋外小院里是花红柳绿,鸟儿在屋外转啾,屋内一位身着长衫的古人正倚在窗前,惆怅满面地看着那些被一夜的风雨摧毁的花。图中鸟儿的啼叫以及鲜艳的花儿在雨前、雨后不同的景象是活动的。在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而笔者借助于多媒体的教学,展示情境,点化含义,并适时地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耳目一新,在享受中逐步感知整首诗蕴含的诗情画意,本篇课文重点、难点也就随多媒体教学的意趣而解。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诗是抒发诗人的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

《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写景诗,在教这首诗时,笔者再一次利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展现的是一幅“春天小草蓬勃生长的画面”,一棵棵娇嫩的小草徐徐地从地底下探出头来,打量着这个清新的世界,而后画面又呈现出草木葱茏的景象。当背景音乐结合古诗文吟诵出现“一岁一枯荣”时,场景变为草原上的草由刚才葱茏的样子转而又变得枯萎了,当念到“野火烧不尽”时,画面呈现野火熊熊燃烧的场景,读到“春风吹又生”时,画面又切回到春天小草生机勃勃的景象……

短短的几分钟视频短片中,孩子们在观看图文并茂的画面中,自然而然就把握住了诗文的内容和意境,这样就很快将学生融入到了学习诗文的氛围中来,学生有了前面看的铺垫,自然能像讲故事似的将整个观看过程表述出来。最后,读悟相结合,在悟中读,又在读中悟,循序渐进感受到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领悟意境

学习古诗,要欣赏领悟诗的意境才能得到诗的精华。巧用电教媒体,能帮助学生领悟古诗意境,理解诗人构思作品时面对的生活现实和由此而发的思想感情。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翁卷的《乡村四月》,这是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诗中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农民紧张、繁忙的景象。

在教学中笔者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出水莲》,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江南水乡的农家,边听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再如教学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时,可配上低沉、哀怨的乐曲,使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心境融为一体。在这特定氛围中引导学生品味出古诗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反复品读后,“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情感便自然流露出来。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朗读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